財富管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1憤怒與憎恨
 
一般而言,全世界各大宗教都強調愛、慈悲以及容忍的重要性。佛教的哲學傳統尤其如此,包括上座部、大乘和密咒乘(佛教中的祕教傳統)皆然。這些流派都認為慈悲和愛是所有靈修的基礎。
 
要發展慈悲心懷、發揚潛存於人們內心中的愛和慈悲,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對抗與這兩個特質相反的勢力。正是依循這個脈絡的考量,修鍊安忍和耐心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唯有藉著耐心,才可能克服種種障礙,使人獲得大悲心。
 
當我們談到耐心或安忍時,應該了解到其實它們又分成許多層次。其差別程度可由單純的容忍,例如忍受一般的冷或熱,到最高的安忍境界,如一些偉大修行者所示現的風範——這是菩薩們在佛教之路上所處的極高層次境界。既然所謂的耐心或安忍心,是來自於面對橫逆或不利情況時仍能堅定沉穩的那份定力,我們切勿把這份定力的表現視為懦弱,而應視其為由一個人內心深處所展現的力量,能使人在危困中保持不動如山。大致上我們可以這樣界定耐心或安忍的意義。我們發現,即使能忍受某種程度上的生理煎熬,像是酷寒或炎熱的氣候,我們的心態也會造成極大差別。如果我們了悟自己忍受眼前的痛苦,能夠帶來將來長遠的利益,那我們就比較能忍受每天生活的艱辛。同理,在那些高層次的菩提道修行者身上,智慧也扮演著重要的補充因素。
 
修鍊安忍功夫的價值,除了佛法中所提出的觀點之外,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容忍和耐心也會有極大助益,這樣的功夫能使我們維持內心的安穩,心境寧和,平靜沉著。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具備安忍功夫,那麼即使他身處一個極緊張的環境,充滿令人窒息的瘋狂和壓力,但他內心的安穩和平靜沉著,會使他不受外界的干擾。
 
我在此演講系列要教導的是一部佛教經典,特別屬於大乘佛教的典籍。這部典籍中所提出的許多修行法門,是從一個致力於大乘佛教菩提心之養成,並循菩薩原則而生活的修行人觀點。然而其中許多禪修方法和技巧,對於那些不是修菩薩道,或是不以佛教為個人信仰者而言,也同樣適用。
 
此典籍梵文名稱為Bodhisattvacharyavatara,譯為《入菩薩行》(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談到菩薩之行為,一般分為三種層次。首先是邁入菩提道,這主要是指發菩提心,為利益眾生而求能獲證悟之心。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