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摘錄)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在孔恩過世前不到一年,他在希臘的雅典大學作了一個長達70頁的深度訪談(PHP),內容幾乎涵蓋了孔恩的一生。不同於其他較短的訪談,孔恩過世前同意將此訪談放入他的論文集Essential Tension(1977)的續集The Road Since Structure(2000)中,與該書孔恩其他的正式哲學論文,等量齊觀。為了思考與討論本章的「孔恩vs. STS」之謎,筆者選擇從這篇訪談挑出三點頗有意義的線索來開始回溯,也就是說,本章將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開始談起。
(一)在PHP,如同以前一樣,孔恩確認他的《結構》一書是個直接以「科學社群」內部發展為焦點的「科學內在史」作品,甚至同時,他也曾間接提到自己本身就是個「內在科學史家」(Kuhn 2000: 50)。不過,當年當他收到科學史家Alexandre Koyré(夸黑)的信,說他的《結構》一書把科學內在史與外在史連在一起了,孔恩看了一開始覺得奇怪,因為那並不是《結構》這部內在史研究在做的事。但孔恩繼而想到因為這是來自他仰慕的夸黑的肯定,他就覺得非常的高興(p. 286)。所以,即使到了晚年,他與SSK的隔閡眾所周知,孔恩仍不反對《結構》有可能可以連接上科學外在史或社會學,只是,他的確有個傾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科學內在史家,而與《結構》時期的孔恩有點不同。這點,應該與他要與SSK做「劃界工作」(boundary work)有關,本章後面會逐步闡明。
共
9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