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

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

  • 作者:賴慈芸
  • 出版日期:2019/05/08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斷盡支那蕩子腸:林紓、王壽昌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一八九九)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兩句嚴復的詩,說明了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1848)在中國翻譯史上難以取代的地位。林紓一八九九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近代第一部暢銷西洋翻譯小說。至於為何名滿天下的Dumas父子不叫「杜馬」而叫「仲馬」,則跟林紓和王壽昌都是福州人有關:這在聲韻學上叫做「端知不分」,也就是說現在國語中的「ㄓ」聲母字,在中古音系與「ㄉ」聲母不分(如臺語的「豬」、「箸」就是明顯的例子),所以用臺語念「仲馬」會比國語更接近法文發音。畢竟林紓的年代還沒有所謂的國語,當時所翻譯的人名地名,不少都有方言影響;另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Holmes譯為福爾摩斯(請以臺語念「福氣啦」就知道福與H的關係了)。林紓影響力太大,小仲馬大概很難翻案成為小杜馬了,福爾摩斯也很難翻譯成為霍姆斯了。
 
林紓(一八五二—一九二四)是福州人,父親曾到臺灣淡水經商。他三十歲才中舉,一直考不上進士,與官場無緣。他人生的轉捩點就是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書。他不會外文,這本影響中國翻譯史的作品是他的同鄉王壽昌口譯的。王壽昌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留法六年。一八九七年,林紓喪偶,心緒不佳,遇到回母校船政學堂教法文的王壽昌。王壽昌跟他說了小仲馬的茶花女故事,林紓便以文言文翻譯了出來,一八九九年自刻出版,首版只印了一百本,分贈親友留念而已。沒想到一砲而紅,兩人都因此在翻譯史上留名。根據王壽昌的孫子王文興教授說法,他比對王壽昌本人的筆記,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或許是王壽昌的作品多些,只是由林紓潤筆。但無論如何,林紓從此老運大開,一連翻譯了兩百多本作品,都是由合作者口述,林紓筆述,林紓的翻譯才具無庸置疑。他翻譯的長篇名作不少,短篇也很好,像是《羅剎因果錄》(托爾斯泰故事集)就有幾篇很棒的小品。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