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本土語言教學是一門專業
 
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帶來的難題,可視為一個正向的挑戰,因為它開啟了一個新興的領域讓更多研究者投入,而研究的成果不僅能夠嘉惠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同時也將對於我國的語言/語文教育全面地產生影響。
──呂菁菁,2015b
 
一、序言
 
作為國民教育中的一位教師,我們與其他學科的教師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幫未來的人才培養能力。這些人才需要的能力,是在未來的世代中存活需要的能力。未來的人才能力就是未來的國力,所謂「良師興國」,教師這個工作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辯自明。
 
那麼,在未來的世代中存活,需要怎樣的能力呢?隨著臺灣從農業社會漸漸轉型,有了網路與手機之後,人們的生活型態和三十年前比較起來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現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較頻繁,有許多行業也比較倚重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語言與他人交際的能力比在農業社會更重要。
 
如果我們只會一個語言,可能會看不清語言這種符號系統的運作方式。透過對於兩個以上的語言使用,可以讓我們享受到以語言系統來磨練我們認知能力的機會。如果我們把自小以來使用得比較嫻熟的語言系統稱作第一語言,那麼我們在這個語言之外還會使用的語言可以叫做第二語言、第三語言等等。就語言學習領域的術語來說,通常我們會區分「外語」(foreign language)和「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外語」指的意思是這個語言的使用環境對學習者來說是陌生的,「第二語言」指的意思是這個語言的使用環境對學習者來說是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在這樣的定義下,目前臺灣閩南語和客家語對於我國國民教育本土語言課程中大多數學生來說,應該是屬於「第二語言」。
 
為什麼前一段說「目前」呢?那是因為語言環境是會變動的。尤其以臺灣近百年來的語言環境來說,更可以看到語言環境變動之快速。早在日本統治之前,日語是臺灣人民的「外語」,隨著社會環境轉變,日語在日本統治時代成了「第二語言」,或是當時「國語家庭」的第一語言。後來國民政府帶來了「國語」(華語),從起初給臺灣人民像是「外語」的感覺,隨著社會環境轉變,也不再感覺像是「外語」了。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