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 Yang的所有評鑑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1/23

看完同名電影後的隔天,剛好看到《流麻溝十五號》這本書。如此厚實的一本書,卻紮紮實實地看了兩次。

本書收錄了五位女性政治犯的生命敘說,以及一位遭槍決的女政治犯所寫的六十八封家書。五篇生命敘說中,有人是不明所以的遭到牽連(如張常美、張金杏、陳勤),有人則是因為家人參加共產黨相關單位而遭到牽連(黃秋爽、藍張阿冬、施水環)。

口述歷史敘述流暢,且並不灑狗血、不濫情,除了在被捕的歷程、監獄、綠島的生活之外,重獲自由後的生命際遇與生活狀況也有詳細的交代,也才成為五篇完整的生命故事。綠島「女」政治犯,這是女性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當時風聲鶴唳的政治氛圍,更有女性出獄後強大的復原力與韌性,全然承受一切不友善、不順遂的勇氣。這些女性無論在獄中或出獄後,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不斷掙扎過後,終究活出自己的光彩。

同時,我們也看到女性在生命中的種種限制,以及女性施加於女性的無形枷鎖(例如因為認為保人對自己有恩情,便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保人的兒子「報恩」)。既然這是女性的故事,自然不能忽略女性在社會中的種種不利處境。

書中的六位女主角都是本省人,但卻在生命敘說裡面提到不少外省難友(例如孫學立、王孝敏),電影裡面也有類似的呈現,這些史實的呈現,都能證明一件事:當時受波及的,不分本省外省,白色恐怖也不是族群之間的對立。

看完電影,閱讀完書籍,去找了很多白色恐怖的相關文章、口述歷史的影片來看(如:國家人權博物館發行的一系列影片),因此對於這段歷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一直都很重視一本書到底是否能讓讀者主動去做更多的探究,引發更多的想法,這本書在這方面確實很棒。

讀完本書之後,除了這些女性的生命故事、對於當時時代背景的了解後,我尚有一個疑問:書中主角的親戚(如黃天、藍明谷,或是藍明谷的長官鍾浩東)確實加入了共黨的相關組織,無端受牽連的親戚子女們,當然是遭受池魚之殃,多年後當然該被平反。但考量當時的國際情勢,在韓戰爆發,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世界分為民主與共產,民主陣營一致反共,美國亦實施麥卡錫主義的歷史氛圍中,他們參加共產組織,因而被槍決,這算是誤判嗎?需要被平反嗎?轉型正義是否需要考量到當時的社會情境?如果被平反,是否應該交代得更清楚,而不是訴諸仇恨。

這些心中的疑惑,將驅使我繼續去做更多的功課,感謝《流麻溝十五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1/02

嚴君玲的身世曲折,本身就極具故事性,加上她出生的年代正屬於中國動亂的年代,漂泊離散,這樣雙重的「豐富」造就《落葉歸根》這本好看的書。

很推薦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閱讀此書。人類所有的心理問題,大抵跟原生家庭、童年經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本自傳中,除了作者本人外,原生家庭中的各個角色,從父親、繼母到各個兄弟姊妹,均性格鮮明,這樣的碰撞與衝突下,主角成為家中最優秀、卻最不受重視的孩子。這樣的一個孩子受盡虐待、力爭上游,看似一種典型或樣板,毫無新意可言;但在功成名就後,心中的黑暗卻沒消散,尋求認可和愛的心未曾熄滅;尤有甚者,家庭的攻訐和算計也未曾停止…。所幸這個求愛的旅程,到故事的最後有一個好的結果(見本書第30章)。足見一件事情:不要想改變任何人,但要設法救自己。

看似戲劇化、灑狗血的劇情,作者寫來卻頗為理性冷靜,這是本書成功之處;人物的刻畫也相當經典,這些各懷鬼胎的角色,道盡了人性的各個面向;而本書為作者自行從英文本譯為中文,每章標題皆以四字語詞呈現,對中文本來說,亦頗有畫龍點睛之效;然而各章的時間順序跳來跳去(後半的章節尤其明顯),乍看之下時間上較無清楚的脈絡,讀者需要自己整理時間的脈絡,以自傳來說,是稍微美中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

2023年初始,又多讀了一本美華裔作家的書籍,或許之後可以去讀英文版,相信又會有不同的發現。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此刻最美好:快樂是安然的享受,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此刻最美好:快樂是安然的享受,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01

在廣播及電視專訪上看到高愛倫的專訪,喜歡她從容的談吐和瀟灑的氣質,當然也佩服於她的好人緣,於是閱讀了《此刻最美好》這本書,沒看過她的報導,至少閱讀她的書籍,體會那人人誇獎的文筆。
書中有很多生活中的智慧和道理,雖然很多道理我們本來就知道,讀來卻仍然頗為受用,感覺高愛倫是一個很好的心靈和人生導師。
比如她提到:我喜歡工作,我不喜歡制度,但我們必須且有義務活在制度中(見〈我只想管好自己〉)。大概所有崇尚心靈自由的上班族都會對這句話心有戚戚焉吧!
另外她也有一些特殊的點子,例如談搭伙、作客的〈來我家「客」飯唄〉就提到大夥共食的方便和規則,也提到她曾經計畫的青銀共居房東計畫,其實都是很棒的構想。
高愛倫的寫作方式對仗工整,喜歡用排比的句型,甚至連字都對得很整齊,這本無所謂好或不好;但有些文字似乎不是很好懂,比如說「筆記是日記的形式,日記是形式的筆記」(〈再度開始寫日記〉),又或是封面的「快樂是安然的享受,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快樂當然不會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如果可以選,大家當然會選快樂不是嗎?快樂怎會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呢?這些文字看起來蠻漂亮,乍看也甚有道理,但我反覆思索,覺得比較難理解透徹,特別是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應該是普羅大眾,覺得寫得有道理比文字漂亮更重要。
當然,就內容來說,這本書大致上還是值得一讀的,隨著高愛倫的分享,我們的確可以好好想想怎麼樣去尋找、並停留在自己最美好的時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百年相思

百年相思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7

記得當時年紀小

張曼娟的書是高中時期的最愛,最受矚目的可能是她的成名作、短篇小說《海水正藍》,但我卻更愛張曼娟的散文。

我們那個年代(終於輪到我講這句話了),還是有不少老師喜歡要學生背一些名言佳句;叛逆如我,完全不吃這一套,我讀張曼娟的散文,她寫日常,總是寫得很淡,感覺站得很遠,可是很舒服。快樂和悲傷,都寫得很輕,很像年輕的時候,為了一點小事開心不已,也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張曼娟,我更細緻的感受身邊小事,這也才能把文章寫得順(不敢說寫得好)。

將近中年,再回頭看《百年相思》,自己的人生也經歷過了這麼多,仍然喜歡那份淡然舒適,生命經歷了許多事情,難免深刻些;因為感受深切,這本書提到的許多事情,是真的有點淺了,有些似乎有點虛無,卷二《你將以怎樣的心情想起我》有這樣的感覺。

張曼娟有些作品會用白話文寫古代的故事,卷三《傳奇》的四篇文章便是這樣的,年少時並不習慣看這樣形式的書寫,現在仍然不算喜歡。但我不願把個人喜好帶到這本書的評價。

特別推薦卷一《你過得好不好?》和卷四《百年相思》,前者寫生活中的人間情份,如和弟弟相處的往事、早期的鄰居、同學的情義相挺、以及在大學教書時和學生的互相珍惜,後者則是去中國探親和旅遊的點滴,這在現在看來可能很古老,但在三十多年前這可是個流行的書寫主題。無論書寫的主題為何,張曼娟是個有情人。

事隔多年,我從學校畢業又走入學校,我仍然閱讀,新一代的學生愈來愈少讀課外書了。不過,十幾年後,考試依舊當道,還是有很多學生想在作文得到高分,如果有人先問我作文要怎麼得高分,我還是會說要從觀察和表達開始,至於怎麼觀察和表達,我會說:從讀張曼娟的散文開始。讀讀《百年相思》,觀察你對生活的感受有甚麼細膩的變化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5

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十多年前大小S主持烹飪節目《大小愛吃》的時候,有一集的來賓是徐媽媽,當她被問及後不後悔讓兩個女兒走演藝圈時,她說一點也不後悔,大意是這是兩姊妹自己的決定,且女兒走演藝圈會被媒體監督,反而單純,隨後講到她的牌友,她說:「我發現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才真多耶!」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如此,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生命縱橫交錯,複雜的令人心疼。就連有美好結局的故事,都是用無盡的眼淚和失落換來的。

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也曾經不只一次的懷疑生命的意義,同時抱怨自己的命不好,生命的種種不圓滿?苦惱和困境人人有之,但輕重有別,這本書所收錄的故事,多半深刻動人,讀之時常為故事中的主角心痛,但痛完也同時得到救贖,彷彿自己曾經受過的那些艱難,都不算什麼了。

我不喜歡口號式的「知福、惜福、再造福」,我喜歡故事,而我不喜歡太正面的樣板故事,我喜歡真實,真實的故事有溫度有感覺,我才能共感。

大部份故事裡的主角們不斷印證“Life is a struggle.”這個道理,無論是在獄中回頭的浪子、終於跟家庭和解的同志、歷經艱辛的盲人夫妻、從輸贏中悟出人生道理的賭徒、明明癌末卻仍然擔心自閉孩子的母親,林林總總拼湊出人生樣態。常聽人家說:「人生很難,但很好玩。」但如果我自己的人生如此,我可能不覺得好玩,也沒勇氣去玩這一遭。

看完這些故事,我可能會說的是:Life is hard, but life is good. 且讓我們樂觀而有點傻地相信,然後蝸步的繼續往前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窗裏窗外

窗裏窗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21

從《窗裏窗外》接近林青霞
突然想看林青霞最新出版的一本書《雲去雲來》,但臨時起意無法取得,便把她的舊作《窗裏窗外》重看了一遍。
林青霞,對七年級中段班的我來說,其實是一個父母口中的名字,從很小就知道她是美女,東方不敗、二秦二林,也是聽過的。但那個年代沒有網路,小孩好像也極少上電影院,所以從來不知道她長甚麼樣子;等到比較大一點,開始看報紙時,她卻又已經嫁人息影了。有了這麼多巧合的錯過,林青霞對我(們)來說,反而比較像是個傳奇或象徵了。
而《窗裏窗外》這本書,提供了一般大眾接近林青霞的機會;先不評論林青霞的文筆是好還是不好,這書讀起是很順的,文字上相當流暢。而由於曾經看過林青霞專訪的影片,記得她的聲音特質,這書讀起來特別像是她在說話,安穩、平靜,而且很真,讓人很放心的踏實感受。讀下來,我不只接近了林青霞,而且還感覺到自己和她走得相當近。
或許林青霞的容貌、聲音和文字都是相當一致的,她其實可以很華麗,但她只要一貫的優雅,或像瓊瑤在序裡提到的那四個字—純真飄逸。
《窗裏窗外》裏寫自己也寫別人(家人、好友、宗教導師),我特別喜歡寫自己的篇章。做為一個大明星,林青霞選擇非常簡實的寫著自己的生命故事,除了媒體上經常提及甚至炒作的蜚短流長之外,林青霞幾乎將自己不同時期、不同處遇的心情坦然地告訴讀者,幾乎讓我們直接感受到那樣的情緒,以散文書寫來說,這其實並不容易啊!林青霞的文字創作,像是用筆在運鏡,憑藉的良好的記憶力,很多細膩、獨特之處,她是捨不得忽略的,但又去蕪存菁的不顯冗贅。從每一篇文章裏不難看出林青霞對於「人」的重視,細緻的描寫和不同人的互動,所以才讓讀者有一種平易近人的溫暖感受。
當然,《窗裏窗外》絕非十全十美的,我發現有些篇章在結尾的時候常略嫌草率(這當然也可能是一種寫作手法),讀來讓人有些許急促、唐突之感,但瑕不掩瑜。
讀完青霞的《窗裏窗外》,我想引用青霞在書中說的話做為讀後感:我少了遺憾,多了慶幸。我想,我是充分欣賞她這個寫作者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008/凌性傑(美麗時光)

2008/凌性傑(美麗時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5/21

和《燦爛時光》或作者的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日記裡的有些篇章的用字的確未若以往乾淨,但仔細想想我們自己曾經寫過的日記,便會發現日記的體裁便是這樣,照實寫出心裡的話。我倒挺欣賞凌性傑在日記裡的坦白-即使深知本日記是會出版的,他還是很真誠的表達了他的憤怒與火氣,大至國家政治,小至親族家人,總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他當下的情緒。我在凌的舊作裡,看到他對社會上或生活上很多負面的事件,總是用很溫柔體諒的方式去看待這些無奈與不可欲的必然,而這也是我當時最欣賞他的部分(畢竟我當時的個性仍是衝了些)。透過日記看到作家的情緒,我想並不是件壞事,況且這些情緒並沒有讓我感到不快,反而更能體認到作家亦凡人,和人一樣有很多對現實瑣事的情緒。(我之前總覺得作家必然有優裕的情緒,但都是很內心的,與現實沒有太多關聯的…)

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書中有許\多書評影評,一路讀下去,可以讓自己的閱\讀版圖擴大許\多,像我剛讀畢《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便是看到一篇日記的介紹。目前我打算開始看的《除以一》和《中途情書》,也是書中推薦的,這比我們自己去書店隨便亂翻一本(暢銷)書,或是看網路書店天花亂墜的的廣告詞都還受用的多。

這是第四次讀凌性傑的書了,除了新詩(我比較不讀詩),他所有的作品我幾乎都讀過,並且再三玩味。這次的《2008凌性傑》亦同,之所以能讓人一再反覆,就還是那樣的人格特質最吸引人—貫串了好幾年、好幾本書的溫柔、真誠、勇敢,這些東西不是說要就能夠裝、營造出來的,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內在光輝。

完整書評請見- http://www.wretch.cc/blog/hiraidanny/10963140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曼調斯理

曼調斯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8/08/05

誠如張曼娟在〈各唱各的調〉(自序)所說,她是個城市的女子,出生、成長、戀愛、就業等人生階段,無一不在城市中完成。《曼調斯理》確實是一本非常「城市」的書,寫台北、也寫香港。寫城市生活的忙碌,如香港的電扶梯處處、如城市人們花錢租東南亞小島上別墅。寫城市當中人們的或爾虞我詐、或無可奈何、或溫情處處:如偷窺慾或犯罪處處、如明明知道自己要什麼卻還得聽推銷小姐說廢話、或如朋友送上一個剛遺失的錢包款式。

如果你是一個平日有閱\讀習慣的讀者,我想你大概在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先不論你有沒有不耐煩的情緒)就能把此書看完,這無疑也是一種城市生活、城市文學的展現啊!快速、簡短(潔)、短時間內推陳出新。

既然《曼調斯理》是一本散文集,那麼就以散文來做探討。從最早期的《緣起不滅》到後期的《青春》,張曼娟的用字絕/從不晦澀艱深,卻是娟秀非常的。而閱\讀張曼娟的散文,照理來說應不會有太大的難度;卻也非常難在短時間內將一本書看完,不但是文字上有的一定的功\力,令人會想慢慢品味;其文章對於事件本身的深情/真情,似乎亦是讀者流連忘返的另外一項因素。然而,在《曼》一書當中,用字並非流俗,卻也不像以往的散文風格;而雖然我們也不難發現,張曼娟對於所處的城市其實也是有著款款的深情的,但對事件的描述卻不若以往那樣讓讀者深刻。舉例來說,本書內仍有以「老師」這一的身份所寫的文章,同樣是東吳校園,早期與學生總有珍貴互動,並且深度融入;但在本書當中,我們先不論提及學生作文老是得三催四請並且錯字連篇的那篇散文;另一篇,身為導師的張,在為一群要參加師資班甄試的學生簽名時,文筆裡透露的好像就是簽名並且在自身內心思辨,與學生的互動似乎不多。這固然跟作者的文字不若以往深切有關係,但跟作者本身、城市生活、社會脈動的關係似乎更大了。

當一個作家的風格經歷改變時,讀者經常是不接受比接受的多。然而,就像張曼娟所提及的,在城市裡要有一套生存法則,否則無法活得快樂。不妨將這本書看為張曼娟在台北、在香港「生存法則」的忠實呈現(城市文學),則讀者對於這些改變,似乎也就不會那樣在意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燦爛千陽

燦爛千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8/02/03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在其新書《燦爛千陽》當中,以順敘的方式行文,透過穿插描繪兩個女人-馬黎安和萊拉的人生來反應阿富汗及其他中東地區著名的歷史變革及影響。在性別上,藉由生活軼事細微卻精密的呈現,男尊女卑是本書內反覆出現的主題,中東地區(或說整個伊斯蘭地區)的婦女們卑微而壓抑的生命處境藉由這兩個女人的生命故事得以顯現。在歷史方面,胡塞尼同樣透過書中角色的生活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現了政治操作及戰爭所帶給人民的顛沛流離-從蘇俄的佔領到不同政權(政客)的意識形態、再到近年來惡名昭彰的塔利班或蓋\達組織皆有所提及。而書中人物的個性,在時代的氛圍下被形塑或扭曲-或保守或迂腐、或堅定或偏激,卻各代表了動亂之下最典型的幾種人性型態。我認為《燦爛千陽》一書絕對是本傑出的、波瀾壯闊的中東女性史詩。
(感謝譯者李靜宜流暢的譯筆及每章節後貼心的註腳,使全書讀來流暢易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初唱

初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7/07/23

《初唱》的作者席慕德,或許\沒有太多人知道她的名字,但想必不少人知道席慕蓉這位作家兼畫家,而席慕德正是她的長姊。席慕德老師,歌唱家,大學時期就讀師大音樂系,為台灣早期培育優秀音樂人才的最高學府。主修聲樂,為次女高音,八個學期的成績都是第一名,民國50年畢業後赴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再度以第一名的輝煌成績畢業。畢業後旅居歐美,經常登台演唱。返台任教母校師大,投入台灣的音樂教育,在音樂系教授聲樂、德國藝術歌曲課程。現已退休,為師大音樂系及國北師音樂教育學系聲樂兼任教授。(資料來源:席慕蓉《有一首歌》、席慕德《初唱》、師大音樂系網站)
我對於這位女士有著相當崇拜和欣賞,對於學習音樂有成的人我一向是多一份尊敬,音樂系的尤其如此;在眾多音樂裡面,我又格外欣賞聲樂主修,因為從小到大我是那麼喜歡聽人唱歌的人;而高亢的音色尤其讓我醉心,因為我總覺得高亢的嗓音才能滿足我情緒上的需求。另外,席老師是台師大畢業的,對我來說分外的親切,心裡獨自幻想如果哪天我親自遇到她,我一定要說我曾經是她的小學弟,雖然早在民國五十年她就畢業了。
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感觸很深。情境是這樣的:為了出國唸書,席老師就讀師大期間選修了所有師大開設的第二外語課程,包括了兩年義大利文、兩年法文跟一年德文,原因是她已打算好哪一國有獎學金我就去哪一國。讀到這些文字我很是感動,機會真的是自己創造的啊!在困厄的年代,就有智者願意為自己找出路、圓一歌唱夢,更何況是女性,台灣的女性主義在當時並未萌芽,但是當時已有極少數的女性為她們自己爭取美麗的人生,巾幗不讓鬚眉。或許\老師本人不是女性主義者,卻為女性主義留下最美麗的證明。
老師對於音樂的看法讓人覺得她是一個很有洞察力與遠見的人。或許\也因為她曾經於國外演唱多年,她認為台灣的音樂系學生除了音樂以外,應該多學習語文,她認為一個唱聲樂的人必須學會四種基本的外國語: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最好能夠再加上西班牙語和俄語。她並且認為中外詩詞對於演唱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她自己無法探究:自己是太愛歌唱因此愛上一首首的詩詞,還是太愛詩詞才將每首歌用心詮釋。我完全贊同。因為語文、文學可以說是表達情意的工具與文本,美妙的聲音是將它們完整表達的工具。除此之外,戲劇及舞蹈也是必須多涉獵的領域,因為表演藝術是相輔相成的,現代藝術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要你站在定點唱。我想一個歌唱家(音樂家或甚至將範圍擴展至藝術家)的形成是很不容易、需要很多很多生活體驗及深刻感受的,也正因如此他們在社會上(尤其現代社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不只是訓練有素,訓練有素是絕對不夠的,藝術家的生活不同於一般人的生活,太多太多的事物存在的許\多隱藏的、一般人看不見的情感及寓意,而他們演出或作品(以畫家而言),有著撫慰心靈的重要功\能,是現代化社會當中最需要的,是能夠填補空虛乾涸的心靈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3123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