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嗑書叢的所有評鑑

真實的快樂(二版)

真實的快樂(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05

作者根據他的研究提出了一條快樂的公式「H=S+C+V」,H是你維持快樂的長度,S是你快樂與否的範圍廣度,C是你的生活環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S絕大部分來自你的遺傳基因,但別因此氣餒認為自己可能天生就是不容易快樂的基因就不能快樂,即使如此我們還有C與V。作者在C的部分討論了許多當今美國人認為會快樂的條件,其中只有兩項有明顯的差異,那就是「婚姻」、「社交生活」。普遍來說有一段良好的婚姻與正常的社交生活,會讓人更快樂。而正向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部位是V,書中也花了極大的篇幅在探討,這些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你的樂觀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這個概念,對好的事情我們要當成是永久性的,而對不好的事情要當成暫時性的。什麼意思?比如說,今天下班前向老闆報告手上案子的最新進度,獲得老闆的讚許。你會想「老闆很欣賞我」或是「我寫的這個案子老闆很喜歡」,若是前者表示你將好事當成永久性的,後者則是你將好事看成暫時性的。再來一個,今天下班前向老闆報告手上案子的最新進度,結果被臭罵一頓。你會想「老闆真的很討厭我」或是「我寫的這個案子老闆不喜歡」,若是前者表示你將壞事當成永久性的,後者則是你將壞事看成暫時性的。

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學習與自己爭辯,提出證據反駁它,阻止它在你的腦中悲觀反應過頭。你會說:「這正向思考我國小就知道了,還輪得到你寫書來教我嗎?」這個方法跟市面上的正向思考不一樣。正向思考是要自己相信那些不符合實際的、打高空的話,像是「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來越好」即使事實正好相反。相反的,學習樂觀是正確的引用證據,反駁你自己扭曲的解釋。大部分的時候,真實是站在你這一邊的。

作者還提出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論點,眼前的快樂分為兩種成分:「愉悅」、「滿足感」。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上的成分,也就是哲學家們說的「原始的感覺」。它可能是性高潮、刺激、驚喜、吸毒、喝酒、極度的暢快。這種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不需要思考。滿足感是做了我們最喜歡做的事以後帶給我們的感覺,它不一定同時帶有「原始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會使我們整個沉浸在裡面,失去自我意識。它可能是跟一群好朋友聊天、爬山、看一本好書、唱歌、騎單車,只要我們的能力符合挑戰,做來得心應手,都會有這種感覺。這個感覺比愉悅的效果更長久,因為它動用到思考和解釋,不容易被習慣化,它的能量是來自你的長處與美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32個上班族增加自我籌碼的方法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32個上班族增加自我籌碼的方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30

本書一開始就有一張自我檢視的現況分析地圖,循著地圖都能找到作者想給予你的建議。很多人對於創業這兩個字的聯想,第一個念頭通常都是「熱血」、「理想」,而作者對於創業這個詞唯一的聯想卻是「生存」。當你拿著大公司的名片出去,或許會有很多人對你投射羨慕的眼光,連客戶也會給予你高規格的尊重。進入大公司就像是進入魔法學院一樣,而手上的名片即是你的魔法卡,周遭人對你態度的轉變就是一場魔術秀。可是當你離開了魔法學院,手上沒有了魔法卡,你還剩下什麼呢?於是作者跳出來創業,為的是能夠一直生存下去。

我們離開學校多年,卻仍希望靠著努力,晉升到我們心中更高級的公司,就像學生想進前幾志願的好學校一樣。有朝一日真正進去了,卻發現一切不如想像,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張「閃亮」的名片,上面印了知名公司或是明星產業,爸媽可以跟親友炫耀,同學面前也讓你抬頭挺胸。但每週一次的Blue Monday卻狠狠地敲醒你,其實你並不快樂。我們都得把人生最精華的一段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太浪費生命了。

生活中隨時都需要練習樂觀、保持樂觀,我不想說那些「正向思考」騙自己的話,我想說的是認清事實。事態有時候並沒有我們想的這麼嚴重,是我們的情緒讓事態「看起來」很嚴重,冷靜想想,還是有很多優勢與好事在我們身旁。享受整個「解題」的過程,問題是問題,我是我,我來拆解問題,不是問題來拆解我,更沒有不必要的情緒。

台灣人小時候寫我的志願,都還能看到太空人、總統、科學家這樣的選項,但不知怎麼的,從學校出來以後都被「規格化」了。社會認同的「光明前途」逐漸變成眾人的共同選項,這等於把認識自己這堂人生的必修課,推遲到進入社會之後,甚至年近三十才開始修習。而我們同時又異常的害怕「沉沒成本」,不想讓大學四年的學費白繳,於是把自己逼困在某個工作環境裡。人生是自己的,必要時請考慮重新計畫,思考目前累積的優勢,我們能往哪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

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19

這本書是上一本「秦始皇」的續集,其實應該算是前傳,因為它描述的是秦始皇統一前的歷史。秦人如何從小小砲灰國,到奮發圖強統一中原的強國。其中我看到許多現在也一樣受用的觀念,或許人性,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即使科技在如何發達,人性始終帶有原始的慾望,所謂的卡內基其實也和孫子兵法一樣,都在講人性。我非常喜歡作者將歷史解說成不只是歷史,而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我們如何從歷史來觀察人性,又如何從歷史來觀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若能夠拉高體會能力,很多時候不只用自身經歷來反省自己,還可以藉由別人的遭遇,給自己一個警惕。

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很有意思。同一句話給不同人講,會有不一樣的影響力和效果。如果我們把說話的這人美化、神化,那麼他曾經說過的話就更不能質疑。西方有這樣的例子,東方也有這樣的例子。過去的不說,說現在的就好,近兩年華人圈最紅的非馬雲莫屬了。馬雲隨便說幾句話都可以震驚13億人,說不定打個噴嚏也能震撼到2千萬人。只要將一個人神化,那麼他放的屁也能成仙境裊裊雲煙。而每一種文化的古代貴族,都想讓自己與眾不同,其他文化都是人生人,偏偏我的文化是神生人,所以我們與眾不同。而中國的古人也一樣,大多數的古文明神話都是無性生殖。商人的起源是一位女性吞了天上掉下來的鳥蛋生的,周人的起源更妙,是一位女性踩到巨人腳印就懷孕了。這跟瑪麗亞在馬廄生出耶穌的紀載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無性生殖才能顯現純潔與尊貴吧

秦孝公上任時,秦國可以說是最弱、最窮、處境最糟糕的國家。我們可以選擇變成強國的附庸國,讓它來保護你的同時,也讓它來主宰你的命運。這樣的道路固然可以一時苟安,但國家的命運就只能看強國的臉色,你的資源將任由強國壓榨,你的人民將被強國送上戰場當作砲灰。或是自以為可以利用外交機巧,玩弄幾大強國於股掌之間。但強國不是白痴,在人類歷史上,弱國玩弄強國,最後必將引火自焚。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就是選擇醉生夢死,躲起來專心追求自己的小確幸,就像秦二世胡亥一樣,直到敵人殺至家門口才知道事情大條了。

秦孝公沒有選擇上面三條路,而他選擇最笨的方法「自強」,唯有自強才是拯救自己最好的方法。自己沒有力量,一心想依賴別人,該做的事情不做,該改的問題不改,局勢就能轉危為安嗎?而選擇自強的第一步就是「不自欺」。秦穆公的《秦誓》和秦孝公的《求賢令》開頭都直接為以前犯下的蠢事認錯,充分地展現出君王的決心。世間絕大部分的上位者,都不會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他們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上位者將錯誤推給下面的人,以為暫時如此便可解決問題。卻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樣學樣,於是推諉成風。有過者無罰,無辜者受罪,人心就此離散,敗壞團體士氣莫大於是。如果不能從良知出發,所謂的法度,不過就是懂法律的人欺騙不懂法律的人,決定制度的人去剝削不能決定制度的人罷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途步環島100天的勇氣旅行:放下工作流浪去,與遇見的人交換人生

途步環島100天的勇氣旅行:放下工作流浪去,與遇見的人交換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10

在正常情形下熟女與菜籃的搭配,我們可能只會想到菜市場買菜,可是作者徐睿希靠訴我們,熟女與菜籃也能夠編織出青春熱血的故事,那就是徒步環島。從大學花三天時間騎摩托車環島後,我就暗自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騎單車和徒步環島。到現在過了5年只開過車再環島一次,還沒有兌現自己給自己的承諾。看完這本書後不僅感覺熱血,同樣的也感覺慚愧。

從旅程的開始,作者有時會計算著:「一趟車程40分鐘的距離,走路卻走了3天」經歷慢慢走路的過程後,她看到了很多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人事物。也因為如此,她對於這些人事物,體會到了過去30年沒有體會過的感受。或許人生數十年也像搭乘高鐵一樣一溜菸就過去了,又或許我們能像走路一般慢慢體驗生命。前年購買單車的時候,家裡附近有一間單車店的老闆告訴我:「現在人的生活都太快了,騎乘單車能夠讓人慢下來體驗生命。」相信徒步走路更能讓人體驗生命、感受生活。

雖然作者輕描淡寫地帶過17年忙碌的工作日子,但一路上100天的過程中,全台灣各地不斷出現幫助她的貴人。這不是運氣也非巧合,是作者30多年來認真的看待每一段生命過程的成果。追星在多數人的眼中是費時又費錢的行為,但作者徒步環島的路上,很多幫助她的貴人都來自於喜歡同一位明星的粉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上天想要告訴你的訊息,只是有的人發現得早,有的發現得晚罷了。

很多人質疑作者:「徒步環島的目的是什麼?」而作者很有智慧地告訴我們:「夢想,何必解釋?」上帝創造了我們每個不一樣的人,但有時候我們只想像雞蛋糕一樣地複製別人。在徒步環島的過程中,作者不時地省思自己的人生,也為自己的人生下了新的定義。書本的最後,作者為此趟旅程下了結語:「失去了某些我,同時也得到另一個我」如果你也在數年、數十年的工作中漸漸失去對生命的情,不妨看看這本書,相信能為你的生命重新點燃一把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10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全書只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在講緣起,首先談到左右腦的差異與迷思,這個世代以前世界各地不斷推行左腦式教育,鼓吹社會需要大量的左腦人才。何謂左腦人才? 我們先了解左右腦的工作是什麼,左腦處理邏輯、順序、字義、解析,右腦負責綜合、表情、背景、全局。換個角度來說,左腦理性右腦感性。作者認為右腦在未來的地位會逐漸攀升,但並不代表左腦人才無用,而是未來需要的人才是左右腦都開發的全腦人才。

在全球人類逐漸富裕的情況下,所有基本的民生物質對大多數人都已不算是太大問題,人們的內心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這意味著企業製造的產品,光有強大的功能已經不夠,強大實用的功能在未來只能算基本盤。未來企業製造的產品不僅要好,還要有設計、有意義。歐美眾多企業將許多公司的工作內容外包給印度已經不是一兩天的新聞,連台灣的麥當勞歡樂送電話服務幾年前也外包中國大陸。若我們只具備左腦理性、邏輯的才能,在不遠的將來很容易被這些能力不比我們差,薪水卻是我們的1/4或1/10的人取代。如果歐美之於印度,那台灣就之於中國大陸吧(現在已逐漸不是了)。再者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許多的工作在將來可能都會逐一消失。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機械肌肉逐漸取代了人類肌肉,將來的工業革命會讓電腦慢慢地部分取代人腦(現在已經進行當中)。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這部「科技失業」的影片。

高感性的力量作者在第二部份分成六大類:「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每一個章節的後面,還附上練習簿讓我們練習設計、故事、整合、關懷、玩樂、意義這六大能力。其中提到同理心,算是這幾年蠻紅的一個名詞,許多人都能夠朗朗上口。書中寫到:「同理心是發自內心的本能行為,非思考後的行動。同理心的能力可以改善,但無法假裝。」讓我想到很多欠缺同理心的人,嘴巴不斷說著同理心、腦袋想著同理心,可是卻從來沒讓我感覺到他有同理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10

要引爆一種流行趨勢,通常少不了三項因素: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從80/20法則出發,作者相信社會流行風潮散播的方式和流行病一樣,都是一小搓人使力的結果。而這一小搓的人又分別為:連結者、專家、推銷員。他們各司其職,讓趨勢引爆。大家一定有聽過一個理論:我們只需要透過六個人就能夠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這理論源自於一個實驗:『某天一位叫米爾格蘭的人,將24個包裹分別給了24個人,上面都寫著同樣一位證券交易員的名字。這24個人必須寄送給可能認識這位交易員的親朋好友,如此轉手再轉手,他想知道寄給一個完全不相干的人,需要轉手幾次。原本預期大概會轉手100多次,但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平均只需轉手5到6次,就能將這包裹寄到這位交易員手上。』而這24個送達的包裹中,有16個都經過同一個人之手,作者稱作連結者。連結者必須人面廣,三教九流都認識,泛泛之交很多。

除了連結者外,還需要樂於助人的專家。這些專家通曉萬事,在特定領域研究深入,比如哪間商店買什麼商品比較便宜,亦或是買哪種電子產品較為實用。但這些專家不會主動提供這些資訊給朋友,除非你去問他們。所以要引爆趨勢還需要最後一個腳色推銷員,因為掀起一波流行風潮,必須要有很多人被說服,有志一同地從是某件事。專家就像是一個大資料庫一樣地提供資訊,連結者像是社會的膠水負責散佈資訊,而推銷員他們具有特殊技巧,能夠說服我們。

本書經典的原因我想是,作者透過幾個詳細的故事來為自己的理論佐證。而非用許許多多的簡短故事來闡述許許多多的簡短理論,看完100種理論後沒有一個記得。作者的推論很簡單,證明的故事卻鉅細靡遺,而其中少數原則又和近年的小眾市場理論不謀而合。如果各位想徹底了解趨勢如何被引爆,這本書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10

本書開頭開宗明義地說:「世界無比單純、人是可以改變的、誰都能獲得幸福。」隨著書一頁一頁地翻下去,我們會慢慢看懂作者想表達的思想。阿德勒提出與佛洛伊德「決定論」背道而馳的「目的論」,他認為我們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以前我認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決定人的「現在」,可在阿德勒來看是十分吊詭的。按照這樣的邏輯來思考,那麼人一生出來所有的事情都被決定好了;被家暴的人以後不會再得到幸福;父母異離的人也不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而目的論在意的是現在,你如何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決定你現在的人生。就好比我們感冒去看醫生,醫生從頭到尾只跟你說:「你會感冒是因為昨天出門穿太少。」然後呢? 重點應該擺在現在感冒很不舒服的事實,然後開藥或打針提供治療服務才對。阿德勒強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作者寫道:「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都覺得孤單是因為一個人,可事實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我們才會感受到孤單,這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感受。這些折磨我們的情緒、自卑感都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阿德勒主張自我認同,而非向他人尋求認同。我們可能會認為,有了他人的認同才會感覺到自身價值。但這樣很容易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行動。」阿德勒並非主張我們活在自己世界裡耍自我,而是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猶太教的其中一條教義寫著:「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同時我們也必須做到不涉入他人的課題,因為大多數的人際關係紛爭,都是因為我們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預所引起的。這讓我想起一篇文章寫的德國小學教育,開學第一個禮拜老師會在家裡拜訪家長,並且禁止家長做5件事:「不可介入孩子的作業」、「不可擦掉孩子寫錯的字」、「看見孩子的作業有錯誤,不可以說破,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孩子不會造句,不要協助他,要讓他自己思考」、「不可在孩子寫作業時坐再一旁監督」,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機會才不會被家長剝奪。

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採用對話式,由一位智者與年輕人的對白堆疊起這本書。而每次智者提及了什麼理論,我心中會馬上浮現:「屁啦,阿你這樣講都不用理別人啦!」書中的年輕人在下一行馬上就會提出與我一樣的異議。它對我來說是千真萬確的打臉書,阿德勒的許多觀念都與我過去的觀念相牴觸,且阿德勒的思想都實實在在地戳中我的盲點、打了我的臉,整本書看完後都感覺臉熱熱的。如果人生最後只能再看一本書,我一定會選這本。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09

看的過程當中一直考慮要不要繼續看下去,作者寫了很多簡短實驗的結論,也舉了很多非常簡短的友誼例子。可是看不太到重點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被封面和書名誤導了,本以為作者會寫出關於友誼更深刻的故事,或是更精準的實驗結論。這本書就像是報紙副刊在閒話家常關於友誼的話題,可能是一本適合休閒時間看的好書,但跟我期待的內容落差太大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人的日本史

大人的日本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08

知道這本書是從這兩個粉絲團得知的訊息,「大人的世界史」、「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這兩個粉絲團我追蹤很久了,也很常看他們寫的文章。一看到作者是粉絲團的其中一個筆者,毫不猶豫地就將這本書買回家了。它是一本很簡易的日本近代通史,介紹的角度並不是那麼全面性的,但能感受到作者已經盡可能的,讓這雙看歷史的眼睛視角更廣。

對於對歷史沒什麼興趣或是稍感興趣的人,這本書並不算艱澀,而是節奏非常快速的故事書。從翻開第一章得知日本有座鄭成功廟,並且將他封為亞洲英雄開始。我一步步的知道原來北海道從前住著長相一點都不像亞洲人的原住民,原來札幌這座城市是戰略考量下的產物。原來琉球王國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深刻地嘗到亡國之痛。原來韓日交惡不只是一兩個世紀的事情,而是在豐臣秀吉時期就已埋下了種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危險心靈

危險心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04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三畢業,我經歷了8年學校下課後沒有自己的時間,而要趕路去補習班的生活。我一直以為學生就是這樣生活,我們都是為了未來在努力,補習考上好學校就是成功的捷徑,就好像參考書翻到最後面有標準答案一樣。直到上了大學才明白,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我們受教育應該是要成為更好、更特別的人,而非一模一樣的複製人,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判一個複製人的優劣。

整個社會不僅是學校傳達急功近利的思維,被綑綁在學校15年的光陰後,出了社會後他們說30歲是人生分水嶺,不成功便成仁。我們再次被迫放棄思考,迅速投入職場,用收入、公司來評斷一個人的優劣。直到博士出來賣雞排,直到碩士去考清潔隊,直到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教育究竟是要讓我們變成有用的人還是好用的複製人?

這本「危險心靈」道盡社會上太多弔詭的現象,說出太多學生們無奈的感慨。還記得以前最常聽到「當學生是幸福的」這句話,開始工作後也常常浮出這樣的念頭。但是該有創意時被說成是叛逆,該不斷好奇提問被說成是問題兒童。當處在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的環境中,又與我們萬般皆下品,唯有收入高的社會裡幸福到哪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