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5
user-img
才帥

85則書評

85本書評分

2位追蹤者

381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8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冷思考:社群時代狂潮下,我們如何在衝突中活出自己,與他者共存
讀者評分
4.5
|
2022/08/28
劇透警告

《2022 閱讀 Book 45 》冷思考 How to Think: 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
我對像本書這類的書真的又愛又恨!愛的點是真的有收穫😍,讓我反芻之前我的思考系統是否需要改進。這本《冷思考》的確也讓我想法更清楚一點;但恨的是...很花時間啊😫!首先,為了讀懂這本書的理論與系統,我就讀了兩次;然後,還要寫重點筆記;現在要寫書評,又要花時間思考去蕪存菁,講重點中的重點🙄。我是不是有自虐傾向啊~

----講重點的分隔線----
1.如果您想了解,為何人類會區分異己?而這樣的狀況在網路同溫層為何變得更嚴重?作者Alan Jacobs嘗試提出它的看法。了解原因後,作者更延伸出去,我們該如何看待跟我們不同理念的人,與之相處。以上想了解的朋友,就大膽給他看下去吧🤣,應該會有收穫!
2.書中會沿用《快思慢想》裡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簡單說,系統一是直覺思考(像是大象);系統二則是有意識的決策(像騎象人)。系統一幫助我們形成偏見,優點是節省判斷的時間,節省大腦的負擔。實際上我們也無法等到接受所有的訊息後再行動(決策全部都依賴系統二),因此系統一的習慣與偏見是不得不存在的事實。
3.也由於思考需要進入系統二,非常耗能與時間。所以作者認為,根本問題最好被描述成一種意志導向;是一種打定主意避免思考的決心,害苦了我們。🤣想要思考的人相對少之又少(p.20)。而且社群提供安全感俾使你不思考,而這個社群裡有勇氣,敢思考的成員犧牲了安全感(p.50)。好人也是可以在社群內被引導去做壞事的,而且是很壞很壞的那種呀~
4.書中對於身旁的小圈圈社群如何造成社會的撕裂,有非常精闢的分析。研究發現「對外團體的敵意,比對內團體的偏袒更為重大」(p.116)。想要知道你的人際關係對於思考來說是否健康,可以看看這個環境對來自外團體的觀念有什麼樣的態度(p.232)。當你的社群無法容忍不同聲音,開始嘲笑、排擠非我族類的團體時,最好腦中的警報器就要大聲響起。你身處的社群可能就是造成社會撕裂的原因。還記得那句話?“我不認同你的意見,但我會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現在貌似已經沒人提了🥲。
5.在我看過的“超越邏輯的情緒說服”這本書裡,其實也是利用上述2、3點的內容。只是它的方式是抽你系統一大象的屁股,搧起情緒讓你系統一放飛自我,然後就可以說服你!還記得川普和韓國瑜的演說嗎?愛情摩天輪之類是不是很有畫面?而這本書希望我們能走另一條路。
6.有人會想到書中的路是不是全然的理性主義!用理性思考讓情緒對系統一的影響降到最低?其實作者也批判了這樣的想法!批判的方式也蠻犀利的,建議可看這本書。
7.作者也批評了「肆無忌憚的樂觀主義」這理念。其基礎概念是:「人類的難處與混亂,可以靠某種大規模的校正來克服:只要能設計出一種新制度,一個新系統,人類將可以從他們暫時的牢籠解放出來,邁向成功勝利的境地」(p.101)。這很明顯在打左派的臉吧!🤣然後我認為這批評也挑戰了“零規則”與“無限賽局"這兩本書的理念。前者是Netflix希望用企業文化打造組織。但目前Netflix因為營收下滑,措施已進行許多調整,也今非昔比了,這是不是代表這理念失敗了?後者的目標是希望用打造一個即使更換領導人,也能永續經營的組織。看書的當下,我懷疑是否真的能做到?畢竟落實政策的,還是人阿!
8.簡而言之,這本書如何能做到與不同理念的人相處?第一點就是:把跟你不同意見的那位,當成與你一樣的人。然後修正自己的系統一,讓不假思索的自動化習慣,不被一些生活現實的陷阱所害。用好的情緒(而不是沒有情緒)去引導系統一,然後讓系統二順利運作。當大象跑起來的時候,騎象人是無法處理的。至於怎麼做到,書中有提供一些方法。

感謝當初推坑我這本書的書友。這本書可能需要看到兩次才能看出書內容前後呼應的地方。思考很累,所以這本書應該...銷路不好🤣。但無損於我對出版這本書“漫遊者文化”的佩服。真的是滿好的書。感謝你們的出版。也感謝看這書評的朋友。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就拿起來看吧👍
展開
動物同性戀:同性戀的自然史
讀者評分
4.0
|
2022/08/24
劇透警告

以生物老師的角度來看,在自然界不同的生物之間,同性間的求偶、配對、交配及共同育幼的行為其實蠻常見的。這本翻譯法國科普作家Fleur Daugey 的書,就提供了不少動物例子:如昆蟲、魚類、蜥蜴、鳥類、鯨豚、猩猩...等。而觀察的地點不只出現在豢養的環境,更多是不同動物在野外的觀察。所以讀者們看這本2021年10月出版的《動物同性戀》,可以推論人類社會中出現喜歡同性的人,也是很自然的。
而這本書也嘗試提出解釋,為什麼演化要讓這樣無法產生後代的行為保留下來?我們知道,若沒有優點,演化是會把這樣的特徵淘汰掉。甚至這優點可能在未來會害了自己,但只要能在當下讓自己增加活下去的機會,演化仍能發生作用,使其在生物族群裡流傳(如非洲的鐮刀型貧血症與瘧疾)。所以同性之間的求偶、配對、與共同生活一定有其(對族群的)優點。
在鰓角金龜的例子裡,交配完後的雄金龜子更容易被其他雄金龜子“攻”(某行話😏)。牠們一樣會維持交配的姿勢很久,被攻的金龜子甚至拖著另一隻金龜子走。這樣的行為或許可以用被攻的金龜子阻斷另一隻雄金龜子的交配,讓自己之前已經射出去的精子,能產生更多的後代。這種解釋很合理,但卻無法外推到其他生物上。
書中也嘗試用共同育幼的行為來解釋某些鳥類同性的行為,此行為的確可增加後代發育成成熟個體的機會。但卻無法外推到另外的鳥類上。因為某些雌鳥雖有成對生活,但生下都是沒有受孕的蛋(很顯而易見的是沒有精子),牠們也沒有撫養其他幼鳥。甚至也不能外推到上述的鰓角金龜上。
書中我最喜歡的解釋,應該就是愉悅感吧🤣~腦中的獎賞系統鼓勵我們進行生殖的行為。而某些大腦發達的生物,或許已經能將生殖的獎賞與生殖行為區分開來。這樣的例子常出現的鯨豚和靈長類生物上。我突然想起“印痕”這行為!當羊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人類,小羊會將人類當成媽媽。而有趣的是,這樣的羊長大後會對人類有求偶的行為,卻對同樣的羊不屑一顧。生命就是如此奧妙呀!
我必須說“合理的解釋,不見得就是真實”。科學家嘗試提出意見,但必須小心這些意見究竟是出於現實的證據,還是只是自己的偏見或過度推論!這本書並沒有提出同性戀被天擇保留下來的大一統解釋,畢竟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如此繁多。但我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或許可以用不同的生殖系統來討論。生物的性別決定如此多樣(有溫度、體型、性染色體...等,甚至有的能孤雌生殖),或許在不同的性別決定系統中,同性的生活型態分別提供了不同的好處也說不定。
總之,如果您想了解自然界不同生物的同性生活例子,這本書可以提供您很多的資料。但中間閱讀感會有點拗口,也可能是我個人感覺🤣。
展開
歡迎光臨夢境百貨2:找回不再做夢的人
讀者評分
5.0
|
2022/04/30

很開心😍,終於在2022年4月盼到這本《歡迎光臨夢境百貨2》中文版出版!❤️

----故事小摘要----
故事一開始,距離上一本女主角佩妮應徵達樂古特夢境百貨工作,也已經過一年了。滿一年有什麼特別呢?就是可以談新年度的薪水阿!再來就是可以拿到工作證,進入造夢園區!到底造夢師是怎麼在造夢園區做出夢境呢?佩妮想知道,身為讀者的我更想知道阿!😍
好不容易面談終於輪到佩妮,沒想到達樂古特先生竟然問了佩妮一個大哉問:「佩妮,你覺得“一次也沒來過的客人”和“原本常來卻不再光顧的客人”之中,哪個更重要呢?」身為讀者的你,認為佩妮會怎麼回答呢?
面談完,達樂古特先生告訴佩妮,下星期一就要搭車出發去造夢園區。不過不是去拜訪造夢師,而是要去投訴管理局。投訴管理局又是一個什麼單位呢?佩妮在這本書裡,又會遇到什麼跟夢境有關的事件呢?(清醒夢?夢中夢?咦咦?發生什麼事?)
我同事看完夢境百貨1的感想是:故事情節很好看,如果再多點愛情就更像韓劇了🤣。各位親愛的朋友,您覺得作者有接受到大家的心聲嗎?我就不爆雷,大家趕快去買書來看吧~

---心得的分隔線---
這本書看到一半,我突然在想,為什麼這本書會吸引人看下去呢?🤔
第一當然是作者李美芮選擇的題材吸引人、文筆順暢,情節安排快速不拖拉。再來,就是像《哈利波特》一樣,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架空的世界!也因此劇情發展無法預料,總是能吸引目光。就像我第一次看到魁地奇的比賽,覺得真是太炫了😍。
我也想到這興奮的感覺,很像第一次看《盜墓筆記》的心情。就像盜墓是我從來沒有的經驗,看著主角們去倒斗,遇到各種奇特的機關和粽子(殭屍),真的讓我緊張又興奮。看夢境百貨也給我類似的新奇感。我想這是夢境百貨系列成功的原因。
我有感受到作者李美芮藉由夢境百貨1和2,慢慢地把夢境世界的架構完成。如果1是骨頭、2就是把肉填進去~當然本書的最後並沒有結束,然後3應該就會再加上血管和皮膚吧。期待夢境百貨3的出版,我已經迫不及待了!愛情阿!你在哪阿!(花癡貌😍)
這本也是強烈推推!我猜應該會年度霸榜前三吧!強烈推薦給大家。喜歡1的朋友,一定會喜歡2的❤️
展開
媽媽使用說明書
讀者評分
4.5
|
2022/04/30

這本書真的太可愛了🤣。看到書友介紹時,覺得這本真的很適合我啊!得知主角是一位小四的男孩-田偉哲,我女兒現在是小三,頓時想到或許我女兒也很喜歡🤔。沒錯!我們偷偷摸摸地看這本,還必須躲著媽媽,不能讓媽媽發現有本關於她的使用說明書阿🤣。連看書的過程都很有趣,我看到女兒賊賊的樣子,果然有乃父之風阿!哈哈~~

---故事開始的分隔線----
故事由一篇作文開始。這是一篇描寫自己媽媽的作文,不時充斥著小朋友的碎碎叨叨,很寫實的描寫媽媽和他的日常生活。寫完老師竟然誇獎偉哲寫的很好,然後要偉哲拿回家給家長簽名寫評語。偉哲頓時看到人生的走馬燈,因為整篇都在講媽媽的壞話,如果媽媽知道...
所以這個任務就只好交給都在出餿主意的爸爸(咦?我好像也是😳)。爸爸喝著啤酒很用力的寫道:「沒錯!明知道媽媽是這種個性,還每天挨罵,到底是為什麼呢?真搞不懂!」
後來一起洗澡時,爸爸跟偉哲分享了和媽媽相處的訣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停稱讚媽媽就對了!」(快笑死🤣,這位爸爸這樣教好嗎?)然後繼續說:「不管是電腦還是電視都有使用方法。一旦用錯方法就無法開機,胡亂操作的話,甚至還會故障。和媽媽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懂嗎?」
偉哲就在媽媽來參觀教學日之後,發現一定要寫出一本自己媽媽的使用說明書!就在一位小四男孩的慢慢研究中,故事就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首先,這本書寫的很有趣。以一位小四生的主人翁來描寫,很貼近小朋友的生活。我覺得很棒的是,寫一本媽媽使用說明書只是題材,重點是引導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這種後設的思考認知是長大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所謂的後設簡單講,就是你做了這件事,之後你會發生什麼事?別人接下來又會因為你而去做什麼事?國中小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這還滿正常的。但孩子不可能不長大,25歲還像15歲,這樣就無法適應未來。讓孩子開始有後設的思考,我覺得這點是值得推薦的原因。而且不是以說教的方式,而是以搞笑的故事開始。
而這本書雖然有搞笑與詼諧,但後面其實也轉折的很棒。不管是故事的走向或背後的涵義都表達的不錯。最後再以一個出乎我意外的方式結尾,給我一個punch🤣。這本書真的不錯👏👏。
雖然是2016年初版的書,但到2022的現在也39刷了。誠摯推薦給家裡有國小孩子的家長❤️👍,讚的!
展開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讀者評分
4.5
|
2022/04/30
劇透警告

身為一位生物老師,總算要來介紹一本生物相關的書😀,而且是介紹我國最高的學術殿堂-中央研究院-研究內容的書。
首先,非常佩服這本書的編輯群!因為要將學術最高殿堂-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介紹給一般普羅大眾,真的不太容易。但編輯群跨出了這不容易的一步,必須給他們拍拍手👏👏。而且內文編排地圖文並茂很容易閱讀,圖清楚且簡潔有力,文字與圖的編排也讓人閱讀的很舒服。真的是不簡單。
不過雖然裡面的內容已經盡力盡善盡美,讓內容淺顯易讀,但對我這位國中教師來說,還是覺得偏難。所謂的偏難不是身為生物老師無法理解,而是中研院的研究,還是必須有受過生物訓練的人才比較看得懂。我教的國中生中,有的學生英文字母都寫不出來,有的數學大於小於的方向都要問,這本書對國中生來說,還是太難。
所以,我認為這本書的受眾更適合高中以上的老師與學生。這本也有更多內容適合高中老師出素養題。我知道也有些厲害的高中生會提早看大學的普生(普通生物學),這些同學也適合看這本書,增加新知。
再來,必須再給編輯一個掌聲,因為陳建仁副總統那篇關於新冠肺炎的文章,真的非常貼近時事。我們從20年前SARS的慘痛獲得經驗,甚至韓國MERS流行時,我們也有相關疫苗的研發。我們新冠肺炎上半場守的很好,也是因為之前的練兵經驗。陳副總統的這篇文章,把臺灣防疫的過程寫得很清楚。
最後當我們可以對生物進行基因編輯,我們就可以剔除造成遺傳疾病的基因,讓疾病從人類消失。而這也代表距離做出完美寶寶(沒有基因缺陷),也不遠了。科學目的是求真,但總有人想要當神。當科學侵入了道德的界線,真實與善惡糾纏在一起,科學還能獨善其身嗎?🤔
這本書內容其實有的很有趣,如:你知道真菌(如我們常吃的杏鮑菇)會下毒捕食線蟲嗎?你知道中研院合成了第一個合成嗜甲醇菌,讓我們可以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而可以使用的生質能源嗎?你知道研究構樹的DNA,竟然直接佐證了大洋島南島語族起源於臺灣的「出臺灣說」嗎?這裡面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內容,如果你是生物相關背景的人,應該會喜歡這本書。如果你是一位很喜歡生物的高中生,我想你應該也會喜歡這本書。❤️
展開
焦慮的人(Netflix影集《焦慮滿屋》原著小說,在冬日裡溫暖每個焦慮的人)
讀者評分
5.0
|
2022/02/26

太好看了😍!
人生的緣分怎麼那麼奇妙。這本的作者是我上次看一半《明天別再來敲門》的同位作者!有趣的是,這本《焦慮的人》我去年3月就買了(看自己的開箱紀錄),反而是後買的《明天》先被我翻開。這樣不好嗎?🤔不,其實這樣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我沒有被《明天》的主角吸引,我就不會注意到作者菲特烈貝克曼;如果沒有《明天》內頁漏印讓我產生遺憾,我就不會發現同作者後,更加投入期待於故事情節中,而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啊😍。
想想這樣的劇情,就像戀愛肥皂劇阿!我在外尋尋覓覓自己心中理想的女孩,但在跌倒失望後才發現,其實理想女孩一直在我身旁。走進它的內心,就發現自己被療癒了。是阿~或許這樣就是最好的安排,在最好的時間讓它遇見懂得它的我。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
這是一本戲謔劇嗎?喔!是的。
這是關於悲劇的書嗎?喔!是的。
這是關於推理的書嗎?喔!是的。
這本有很多焦慮的人嗎?喔!是的。
這是猜不到結局的書嗎?喔!是的。
這是關於療癒的書嗎?喔!是的。
這本你會收藏嗎?喔!是的。
這本有介紹其他書嗎?喔!是的。

這本書讓我笑、讓我難過、讓我摸不著頭緒、讓我享受看書的過程、讓我焦慮又暖心、讓我被療癒、讓我和自己和解...
這是關於什麼的書呢?
喔!是的。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書!❤️

謝謝譯者杜蘊慧,謝謝您的翻譯,讓我認識了一本療癒我的書。
展開
綠燈
讀者評分
4.5
|
2022/02/22

有些事如渴望、迷惘、困惑、做出重要決定卻害怕不已,還是失去內心和現實的平衡...等,不管你在生命的何處,這些事總是會不斷的在你人生出現。不管你是富裕或貧窮、正在追夢、渾渾噩噩或已完成人生目標,50歲的奧斯卡男主角得主-馬修麥康納想這樣告訴你。
馬修出生在一個奇特的家庭,書中他爸媽的相處真的讓我匪夷所思,所謂孩子的“成年禮”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也因為奇怪的理由被爸爸揍了幾次(如說了他恨哥哥,別人對他說奇怪的綽號而他應聲...),但就如他所說: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即使在澳洲遇到奇怪的寄宿家庭,18歲時被打昏然後被男人性侵...。
人生無法避免痛苦,人活著就有痛苦,痛苦並不好受。有的人會否認痛苦,甚至父母會搬走孩子的石頭,讓孩子不要痛苦,快樂就好。但人如果沒有痛苦來定錨,人就會自以為是,覺得什麼都應該、理所當然。
馬修告訴我們,痛苦有時是綠燈偽裝的黃燈,而當黃燈出現時,在他徬徨失去自己,失去平衡時,他就會去找出原因,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然後執行它。有時痛苦是考驗,當你克服它,追求到你真正的想望,綠燈就出現了。我覺得馬修說的很有道理,當你對於人生的綠燈越來越能逮住它,人生就會越來越朝向你想望的方向前進。而對於綠燈的越熟稔,也越讓你知道如何避開人生的紅燈。
我也曾和馬修一樣,放逐自己去環島,去找尋自己;我也相信直覺和靈感,每當人生朝向黃燈或綠燈時,我也總能先有感應,我相信這是對人生時時反省的人,能擁有的超能力-分辨自己人生綠燈或黃燈的能力。在我看過很多越過越慘的人生後,我才知道能看到人生紅燈然後避免它,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有的人以為不去看,不去面對,人生就不會有紅燈。就像痛苦一樣。其實面對它,才能克服它,也才能避免它。
這本書也是推薦~很開心自己是在《星際效應》認識馬修麥康納的,在那部片他演的真的很棒。ps:我從來沒看過他演的浪漫喜劇電影🤣,對他真不好意思。
Ps:評鑑有人說翻譯的不好。我是沒有這樣的感覺啦~我也曾看過一些讀起來很卡的書,但至少這本沒有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所以還是去書店翻翻看喜歡不喜歡,也許你不會因為某些人評語,錯過可能會對您產生意義的書。眼見為憑~
展開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讀者評分
4.5
|
2022/02/09

覺得自己對於貧窮的關注似乎多了點,從之前的“剝削首爾”到這本"被壓榨的一代”,甚至這本書剛看時,會讓我與之前看過的“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很像。我想都是因為小時候的家庭也是苦過來了。但應該沒有人對我家有興趣,所以就回到正題,心得如下:
1.才說為什麼這本書一開始很像另一本書“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結果就在p.59看到作者引用這本書,覺得自己看書真的沒有白看👏。
2.我好奇所謂“被壓榨的一代”究竟是哪一代?🤔如果就作者一開始所講,以前爸媽那輩三、四百萬就能買新房,我們小時候跟著爸媽以前中產階級的生活,現在發現竟然很難過一樣的生活(譬如買房)!那麼被壓榨的一代,應該是我們這代。但如果我們這輩過得還可以,那麼面臨學歷無用,甚至有可能要跟機器人競爭工作的下一代,就是“被壓榨的一代”了。
3.為什麼說“被壓榨的一代”有可能是下一代?書中提到因為我們用<做你所愛>來教育下一代!現在缺工的是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譬如:台積電要在高雄設廠,到時就會缺很多工作),但我們跟下一代說<做你所愛>就好,其他沒關係。結果發現出社會沒有那麼多相關的職缺可做,即使你已經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畢業的學生與就業市場的脫節,做你所愛卻無法過之前中產階級的生活,人生就這樣卡住。
4.這也是我在“我們相伴不相絆”那本書的反思。為什麼他們可以那樣養小孩?因為他們沒有負債阿!因為他們背後的文化資本(財力或天生資質)可以不用經由學歷累積,一樣可以發展的很好。但每一個人都可以如此嗎?這本書告訴我們,在美國其實並不是如此(那在臺灣呢?)。
5.這本書其實不只關懷貧富差距使中產階級萎縮的問題;也關懷了拋家棄子在異地當照顧者的新移民;關懷女性懷孕在工作上的歧視;關懷必須雙薪才能付得起生活費弱勢父母,甚至為了工作還得把小孩託付給高額的托兒所,形成更嚴重的負荷;和為了過高級社區鄰居類似的生活,而捉襟見肘的律師等上流社會底層人們。被壓榨的一代不單單只是一群人,其實還有不同的面貌。
6.其實脫離貧窮線有一個破釜沉舟的方法,就是不要過超過自己能負荷的生活!盡量不要讓自己負債!因為當負債超過一定的程度,就像彭恰恰一樣萬劫不復、可能無法翻身。不能過以前父母中產階級的生活也無妨,減低物慾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才有錢投資未來與生活品質,也才能慢慢往社會上層流動。其實隨著看得書越多,對“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這本書評價就越高,因為他就是在做你所愛與現實落差間嘗試取得平衡,而這真的不容易。
7.書中提到如果發現自己漸漸變成“被壓榨的一代”,被生活壓力壓的喘不過氣,裡面有提到一些方法可以嘗試。但第一步就是:“不要責備自己”,我覺得這點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有時間,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有一些方法可以試看看。至少可以避免一些讓自己越來越貧窮的作為。
8.在第七章提到有些騙子對這些被壓榨的一代販賣美好的第二人生!當這些人被美好的憧憬掏錢,自己的人生就因為負債而更悲慘。我覺得《大器晚成》這本書也是販賣美好的憧憬,傳達一種烏托邦:老了一定會變好阿!大器一定會晚成阿!其實自己負責才是重點,而不是販賣未來夢想一定會怎樣。
9.讓我意外的是,在第九章竟然也提到看劇🤣🤣!對於已經不看電視和幾乎不追劇的我,真的感到很新鮮。看劇跟被壓榨的一代有啥關係?有興趣的可以看這本書。
展開
大人的心理學:看完可以馬上用的心理學定律,人際溝通、職場應變全對策
讀者評分
4.0
|
2022/01/21
劇透警告

這本是在洪仲清老師的FB上介紹的,看到大人兩個字,立馬不說就買了,看的時候...嗯嗯...給書的評價忽高忽低,一直改變🤣🤣。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呢。
首先,剛看的時候第一印象是:這本書很適合要出社會的人看啊!!常說「做人做事」,做人是擺在做事前面。做人做得好常常事情也比較順遂一點(我說的是比較,並不是一定),這本書主要在用心理學的一些效應與定律,應用在社會中與人相處或帶領人上,剛看的時候覺得是這樣。
看了一會兒又覺得...嗯嗯...感覺...“目的性”很強阿!如果說上次看的“僧人心態“是道家思想,這本就很法家!很強調方法,怎麼去達到目的🤔。譬如書中p.157的這句話「要學會示弱和退後,這樣才能海闊天空」,本來是沒問題,但後面再接一句「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反擊空間」!🤣所以示弱的目的是為了反擊阿!這本書蠻多感覺在教做人處事,但背後的目的在不要被人害和把人踩過去。然後這本書的評價就整個變低了🤣。
看到後面,仔細思考,其實我也是有幾篇獲得蠻大的收穫。這本書的評價又提高了不少。譬如p.162的交往適度定律我就收穫很多。互惠原理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別人的給予,總想進行同等程度的回報。...但對別人的好也要適度,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否則「過度投資」別人就會視為「理所當然」,甚至當你不能再對他施加恩情時產生仇恨(p.162)。看到這邊,我想到那個乞丐故事,那個生氣你把沒有像以前一樣施捨給他錢的乞丐。
後面提到的讓我更驚悚。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父母拼了命地疼愛自己孩子而不求回報,使得孩子不懂感激與回報,直到成家立業還在啃老。如果父母力有不逮,就仇視父母不能給自己更好的生活(p.164)。有沒有很寫實?🤣我總覺得「你尊重孩子,孩子就能學會尊重」這句話應該少了什麼!?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便利商店店員不尊敬客人嗎?那怎麼一直遇到奧客?錯的原因是這句話少了前提:孩子不能不勞而獲,即使尊重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覺得父母尊重他是“應該的”,那孩子就不會尊重父母。就像奧客覺得店員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一樣,而無法感激店員的辛苦。想通這點讓我收穫很大,評價又提高不少。
But...就是這個But!雖然這本書講了很多還不錯的內容,但對應裡面的思想🤔!突然讓我想到:這本書介紹那麼多心理效應與定律,是不是只是個幌子?🤔這並不是說他講得不好或不對,只是他是不是把這套很法家、儒家的東西,用心理學的皮包裝的更“學術”更“理論”一點,目的只是讓我們更相信他書裡的內容?因為現今人們對心理學的東西更能接受。如果在10幾年前,這本書是不是會叫“職場上的厚黑學”?🤣🤣
總之這本書的內容是不錯的,我還是會推薦給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但可惜的是這本書太強調出人頭地的“奸巧“(台語),而忽略人應該培養的是長長久久的“本質”。不過這套還是要學的,畢竟帶我的長官曾說過,認識所有的奸巧與壞事後,才能真正開始做好事。要避免「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陳的」,唯一的方法要認識所有會通往地獄的路阿!這個社會,只有單純的善意是不夠的。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有所體會。
展開
健身,也健心:傳奇教練丹約翰的人生與肌力訓練講堂【博客來獨家附贈「自主訓練計畫本」】
讀者評分
5.0
|
2022/01/01
劇透警告

我發現書友其實都有喜歡看的書,有人喜歡推理懸疑,有人喜歡劇情小說,有人喜歡心情散文...。但我發現我看的書...越來越難歸納是什麼類😳。
說真的,我從來沒在健身,只有以前年輕時曾去過幾次健身房,也不長久。這本書印象中是看到FB上有人介紹,是他近期看過最棒的書。我被他的文句所打動,這本書就出現在我桌上,重點是我還不認識這位書友🤣,重重點是,這本書我也覺得真的很棒!👍
很棒的點是健身其實不只是鍛鍊身體而已。為了讓健身的效果顯著,我們一定會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會注意生活作息和睡眠,會注意營養均衡,吃深色蔬菜和蛋白質,會注意什麼對身體好,什麼對身體不好,會注意新的關於健康的知識,如168斷食、禁食、仿禁食飲食或急速節食法(Velocity Diet)...。最後心理素質也改變,達到生活方方面的“越來越好”。我相信這個說法,如果能做到的話我也覺得超棒的。
前半段丹約翰教練其實著重在心裡素質或態度上,只能用妙語如珠來形容,看得我哈哈大笑又不得不佩服。當過運動員就知道,身體素質雖然很重要,但往往影響比賽的是心理素質。關於前半段健身的心理素質,滿多都讓我滿認同的。例如:微小且頻繁的努力,最後都有很好的效果;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終點;我不會從這裡開始(看不懂嗎?快看這本書,懂了後你也會跟我一樣哈哈大笑);出席、不放棄、問問題;溫和、狂野、不變...等等。
後半段就是一些關於不同需求的健身菜單,雖然我看不太懂,但是可以得知丹約翰教練的原則就是簡單(不是最大重量)又可反覆循環的重點動作,建議有健身經驗與知識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再告訴我有什麼改變🤣。他也是一萬次壺鈴(24kg)挑戰的發起者。一天500下壺鈴擺盪,然後一週2500下,四周就達標1萬次。真的讓人佩服。
關於這本書前半段健心的部分我很認同,希望有天我也能了解後半段健身菜單對我身體的改變。現在先讓我從飲食改變開始吧🤣。推薦這本2021年7月出版的翻譯書,看完相信你也會躍躍欲試,想改變你的人生。
展開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讀者評分
4.5
|
2022/01/01

我買康永哥的第一本書,是1996年的《再錯也要談戀愛》。距離康永哥做“康熙來了”還要再早8年。當時他書裡的文字常跳脫常理但又言之有理,在你相信他之後,他用反面論述再說服你一次。當時會覺得康永哥很機智,但有時又會有為說服你而詭辯的感覺。(如同“為你自己”這本書說的,康永哥真的是很喜歡抬槓的人🤣)
而這次“為你自己活一次”算給我截然不同的感覺,有種康永哥告訴別人“這就是我的忍道”的fu:關於他如何面對自己、面對情緒、面對各種似是而非說法的辯證。最終,我們都得找到與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方法,好好把人生過完。
康永哥的FB我曾追過一陣子。他曾在某篇質疑過“情緒勒索”這個詞!他認為“情緒勒索”這四個字已經設立了一個前提:關係中的錯和不舒服是別人造成的,與自己無關。但社會上人與人的相處,合則在一起,不合則分,大多包含著你情我願的成分。我覺得這想法跟我很相近,“情緒勒索”已經被無限上綱,就跟霸凌一樣,這只會讓社會更糟而已。
這本書的觀點大部份我都蠻認同的,唯一的小瑕疵,就是我覺得康永哥某部分話還是太多了🤣,能有多一點空白,讓讀者去停頓思考就更棒。但這只是我個人喜好而已。這本2018年11月初版,2019年9月就45刷,真的很厲害啊~我也許該買康永哥的第二本來看看了😃。
展開
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讀者評分
5.0
|
2022/01/01
劇透警告

作者詹姆斯找到他人生的歌利亞(命定之樹),從此熱愛上攀樹。他攀的樹少則40公尺,高則爬上澳洲88公尺的咆哮瑪格!在樹冠層看到的美景與生物,在在讓人感到人類的渺小。看著銀背大猩猩爬上絞殺榕採取榕果;還有揮舞著垂到地上的象牙,朝著你衝過來的大象;凌晨於叢林中行走,卻聽到獵豹的嚎叫聲越來越近;樹上清晰的爪痕,顯示樹冠層有某種大型的生物;還有被蜜蜂攻擊到只能憑本能逃跑,和長在身上的膿瘡竟然是...;更別提在雷電交加的暴風雷雨到達時,自己竟然在40公尺高的樹頂!這些冒險過程常讓我趕快把書放下🤣,因為太驚悚了!而這些卻是詹姆斯的攀樹經歷之一而已(然後他還是愛著攀樹🥴)
詹姆斯文字描寫之優美,我想他應該常常紀錄自己攀樹的過程吧!不然為何能讓我有跟著他攀樹,看著同樣的美景,身上也掛著掛繩和勾環的感覺?果然到了後記,詹姆斯提到自己有寫日記時,我內心大喊“我就知道!看吧!看吧!”
我想用三個詞總結這本書想說的:連結、平靜、感恩。詹姆斯在樹上與自然產生連結,我們觀察著生物,生物也在觀察著我們。甚至他在歌利亞上,和過往的自己也連結了起來。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命定(如樹上),處於其中就能感受安穩與平靜。當感受這一切交融在一起,我們只是其中的小份子,感恩之心就會充滿其中。這本書真的超棒的!
展開
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
讀者評分
4.5
|
2021/08/29

身為一個生理與內心都是直男的我🤔,這本2021.8月出版,由婦產科醫生寫給生理女性,關於女性生理的書(會不會性別平權到繞口令?),到底為什麼我會買回來😳,然後現在把它看完了?
其實並不是我有什麼子宮、卵巢或月經的問題(喂!),而是第一我對作者:烏烏醫師很欣賞;再者就是我也是一個好奇寶寶,想知道烏烏醫師出書想跟大家說什麼;最後就是身為生物老師,書內知識面的內容應該大部份都學過,門檻相對降低許多。所以就買來啦~
果然,這本書蠻值得看的。首先,這本書的內容包含很新的知識,如第112頁烏烏醫師回答了“打COVID-19疫苗會影響月經嗎?”這個問題。的確臨床上打疫苗後月經週期會改變,但烏烏醫師嘗試解釋了後面的因素,也讓人安心許多。書裡也讓男性的我了解子宮腺肌症、巧克力囊腫和肌瘤的原因與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它。
沒錯!這本書我覺得重要的其實不只是知識面的衛教知識,更是藉由正確的認識自己身體,來破除常見或傳統的一些迷思與對女性的偏見!我猜這也“無框身體”這書名的由來。
在華人重男輕女的傳統社會中,女性常因家庭角色或認同而處於弱勢。雖然現在平權的概念已經慢慢提升,但很多根深蒂固、理所當然的概念,其實還是建築在重男輕女的基礎上。婦產科的烏烏醫師藉由國內外醫學的研究寫出這本書,想告訴女性拋棄某些沒有根據的屁話吧!雖然我們有子宮與卵巢,但這不是女性的原罪,女性認識自己身體後,其實可以過的更自由!至於那些是沒有根據的屁話,就請您自己閱讀這本書吧👍。
至於身為男性看這類關於婦產科的書,到底要幹啥🤔?其實我們身邊一半的人生理上就有子宮與卵巢,我們用正確的觀念去理解身邊一半的人,這不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嗎?事實上男性更常以不正確的屁話去約束女性,破除迷信與偏見也是男性的事,不是嗎?都講到這了,還不買一本就太過份了吧🤣
展開
思考的框架:席捲華爾街的思維鍛鍊,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把經驗提煉成智慧
讀者評分
5.0
|
2021/07/17
劇透警告

說真的,這本2021年3月出版的書,榮登我2021年目前最值得推薦的思考鍛鍊書,真心不騙!上次看到這麼讚的書,應該是2019年看的“高勝算決策”。有趣的是🤣,上次的那本我覺得很讚的高勝算決策,書評一樣很多人評1~2顆星,這本也不例外🤣。我是不太懂評分評很低的原因是什麼,但我可以寫一大篇為什麼這本書很讚,就像我高勝算決策的書評一樣❤️。
首先,所謂思考的框架應該指的是“思考的模型”,而這些模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貼近現實”!書中用地圖來舉例!地圖是來描述“現實”的,地圖可以隨意亂畫嗎?當然不行,因為人們被指引時,就會有許多的災難。
我們平常也常有很多思考的方向或成見,譬如國民黨不倒,社會不會好!民進黨不倒,社會不會好!這些思考模式是真實嗎?書中就提供了很多模型來檢視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用“漢隆剃刀”來檢視以上的想法,就會發現一直把立場不同的人當成充滿惡意,其實是一種迷思(當然有這種人,但真的沒有很多)!但如果你不看這本書,你不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模式,跟現實有多遙遠。而當你常用錯誤的模型(想法)去描述現實,那麼最後你的大腦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但書中也特別澄清,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因為模型(或地圖)有用,就誤認為模型和地圖就是現實!因為地圖不可能包含現實的所有資訊,也不要認為地圖永遠是對的(因為圖資需要更新,不能墨守成規),我們必須不斷學習。
雖然模型有百百種(有些還是錯的),但書裡還是介紹很多好用思考的模型給我們。這些有用的模型(如目錄所示)我個人感覺就像數學公式一樣!數學題目可能不只一種解法,我們可用座標平面、方程式、三角函數、微積分、向量或幾何...等,不同的方式來解題,用不同的模型來思考現實。這些模型就像數學公式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讓我們來思考現實的狀況。當我們學到越多的工具(模型),就越容易看出事情的答案或本質。
這裡面其實很多方法我平常就用在處理事情上,只是這本書提供更有架構的描述,常常讓我點頭如搗蒜。譬如二階思考我以前就常在當學校行政時使用:當一個政策要實行,組長、主任要先預想老師會有怎樣的反應,還有預想怎麼做才會遇到最小阻力但有最好的成果。就像我當導師,常在想怎麼做才能給家長最少的負荷,但又能快速完成上頭交代的任務。這就是二階思考的用處,當人與人有了互動,就絕對不是本位思考,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裡面唯一比較卡住的地方就是機率思考的那篇,因為描述的很簡略,我只好上網找資料確認作者想描述的是什麼,然後再將網路的資料抄在筆記上。其他都讓我讀到欲罷不能🤣
我知道這樣的理論書對某些人來說很硬,但如果你想學好用又貼近的思考模型和思維方式,強烈建議推薦你看這本“思考的框架”!其實並不厚,只是我每句話都想抄🤣,所以才看那麼久(看了八天,抄了25頁筆記),誠心推薦❤️。
Ps:其實我每個模型都可以打一大篇喜愛的地方,但我還是留給有興趣的人去看好了,暴雷就沒有驚喜了🤣
展開
「獺祭」的挑戰:從深山揚名世界的日本酒傳奇
讀者評分
4.5
|
2021/07/01
劇透警告

在博客來買書,我通常都有已經想買的幾本書,然後我會再亂逛,再買些臨時看到的書。這本就是屬於亂逛看到而買的書。這本2021年四月初版的書,為什麼進到我的購物車裡?我想就是“獺祭”兩個字吧!
我第一次喝到獺祭,其實是很久以前我們去高中同學陳醫師家的時候,他拿出來請我們喝的。喝的時候還用特製的清酒瓶喝(可以冷卻卻不會混到冰塊融化的水),喝了一口覺得驚人的好喝!在那麼久前,只要熟識的朋友去日本,陳醫師就已經會請他們帶獺祭回來,據說後來也有人開始搶購,獺祭的價錢就越來越高!在臺灣的獺祭,就是把標價的日幣直接當臺幣賣。
其實人紅就會是非多,遠在臺灣的我也曾聽說獺祭的酒味道都很固定,因為是機器釀的酒。獺祭也是被炒作起來的酒,其實根本沒那麼有價值。雖然我也曾看過這樣的說法,但依然無損我去日本北海道和沖繩時,都去找一瓶獺祭帶回來🤣🤣。只要好喝我不介意是機器釀的,更不介意,其實獺祭是1995年才新創出的酒(很難想像這麼夯的清酒,今年年齡才26年而已)。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一直起雞皮疙瘩。除了是知名島耕作的畫家弘兼憲史畫的之外,覺得社長櫻井博志真的有其獨到的眼光,對於製酒產業未來真的看的很深。光是突破冬季才能製酒的傳統就不簡單;社長也看到日本老年化,說出如果海外的營收不能突破九成,清酒之後將很難生存的話,然後把自己的兒子派到美國,後來又調到法國,負責國外業務。
我想對於獺祭的批評真的很多,因為它打破了很多日本製酒的傳統,不用杜氏而用儀器與雲端資訊,但仍保留人工洗米、種麴菌等等,領先技術做出二割三的大吟釀(一粒米只留中間的23%,磨去外面的77%來釀酒)。看到一半,突然想到這本書其實是獺祭破除這些批評的誠懇之書。可以說將釀酒的過程公布與漫畫之中,畫家弘兼憲史更在後面留下一段文字補充,提到他與社長結識的過程,也提到社長為了釀出獺祭而做出的一些努力,真的很不錯。推薦這本書給想瞭解獺祭的人👍
展開
你可以敏感,但不要被敏感控制:在生活中找到駕馭自己,增加能力的高敏感族練習題
讀者評分
4.5
|
2021/06/20
劇透警告

這本書第一次看到它,是臨床心理師洪仲清老師在FB推薦的。洪老師常推薦一些心理相關的書,而這本2021.04.01出版的新書也在推薦之列。
其實我並不是高敏感族,但在疫情和新聞紛紛擾擾的轟炸之下,即使神經大條如我,有時也必須把手機先藏起來,不然也會莫名焦慮。也許當時就是如此才手滑買了這本書🤣。但雖然我不是高敏感族,也從這本書收穫不少,也因此我也會推薦別人這本書。
心得與感想:
1.人人都有極限,人生在世本來就要面對這些限制,並找出可行之道(p.33)。我覺得作者的心態非常健康👍
2.看到p.52發現高敏感族還蠻容易過度解讀的。那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擔心的有道理或是過度憂心呢?🤔
3.其實劃定界線對情緒穩定很重要!劃定界線我的看法是要能區分什麼是別人和自己的事(別把別人自己該付的責任往身上攬),區分什麼是自己可以掌控和無法掌控的,劃定好界線就能減少焦慮。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教我的。
4.請記得,談一段長期而專一的感情,並不是一種健康的人生主要目標...請記得自我價值並不取決於感情...假如你目前有對象,請切記,你的伴侶不包括在你的完整性裡(p.68)。我的感想是感情是兩人的互動,與自己的完整性無關。當把外部的責任(兩人感情一定要美好)變成自己要擔的責任,常就是痛苦的開始。就這點我覺得作者有突破我的盲點,讚👍
5.作者在p.74的例子,使用伴侶一和伴侶二,很性別平權阿,讚👍
6.如果想專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作者推薦另一本書《孩子,你的敏感我懂》(遠流,2015),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7.p.96~97的親子教養目標很不錯!
8.調整內心的期待,是維持友誼的關鍵(p.98)。你的友誼是一種有限資源,彌足珍貴,必須審慎分配(p.99)。這兩句話我會推薦給國高中生😃,說的真好。
9.唯有怪罪能鞭策你更善待別人,和修補一段關係的裂痕時,怪罪才有實用性可言(p.101)。非常有道理。
10.允許自己能夠不完美,並允許自己能活到老學到老,可以讓你有空間成長和善待自己(p.178)。❤️♥️

結語:本書認為靠重新認識自己、劃定界線、內觀情緒、改寫自己的敘事、正念...等等方法,可以扭轉被高敏感個性掌控的人生。書中也提供各種方法,step by step的讓我們練習,將高敏感的特質轉向於幫助自己的方向,很符合“你可以敏感,但不要被敏感控制”這本書名。譯者梁若瑜也翻譯的非常通順易讀,感謝譯者翻譯的功力👏👏,收穫很多。
展開
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讀者評分
4.0
|
2021/04/30
劇透警告

作者Rober D. Hare 開宗名義就說,書中的案例是依他的專業判斷符合精神病態的特徵,但也不會百分百就認為一定是精神病態者。所以若您周遭有出現類似特質的人,請尋求專業的醫生幫助,而不是直接貼標籤在別人身上。

那麼摘要與心得開始:
1.精神病態的人深具魅力,為了遂行己欲從不留情面,騙取許多人的芳心或錢財。這種人完全沒有良心,對別人毫無感情,想怎樣就怎樣,想要的一定要到手,即使違反社會規範和期待也毫無愧疚或悔意(p.7)。
2.我一開始以為精神病態者是知覺失調或反社會者。但作者提醒,精神病態者具備理性,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為何這麼做,他們的行為是行使個人意志所做的決定(p.39)。而反社會人格障礙指一連串犯罪和反社會行為,但精神病態的定義包括人格特質和行為異常,也有不少精神病態者終其一生遊走法律邊緣卻不曾坐牢(p.43)。所以仍是不同的。
3.1941年Herver Cleokley所寫的公認經典-《常人的面具》,在可以明顯感受到書中摘錄的精神病態者,是擅於操縱人心且難以教化的。
4.我們不知道為何精神病態者的良心(假如有的話),但以下是幾項合理推測:第一、精神病態者較無體驗情緒的能力,尤其是恐懼和焦慮,這兩種是啟動良知的發條;第二、精神病態者的「內心聲音」缺乏情緒上的感染力;第三、精神病態者較缺乏「設想」行為的後果(p.116)
5.作者有一段譬喻,我覺得非常精妙。一如色盲缺乏辨色力,精神病態者缺乏情緒經驗這個要素。卻學會了其他人用來描述或模擬這類經驗的字彙,儘管他無法真正了解(p.191)。他能學會情緒的字彙,也能適當演出這類情緒,但情緒本身並不存在。
6.書中後段對於精神病態者的成因有介紹與解說,但目前仍眾說紛紜,也因此不容易對症下藥。但作者認為現今的輔導技術如心理動力學、潛意識過程與衝突、防衛機制等,對精神病態者是無效的(p.8)。
7.最後有一點我和作者意見不同,就是精神病態者到底有沒有同理心?作者認為沒有,我認為有。我認為有的理由是即使他們沒有同理心-感同身受的情緒,他們仍能投其所好,利用人心弱點,沒有同理心的人是做不到的!而同理心有沒有情緒是否重要?我們判斷別人是否有同理心,其實也是依據表現的行為來判斷,我們也無法得知安慰你的人,到底是真的有同理心,還是只是要騙你啊🤣。所以我是認為這些人是能設身處地的同理,只是他們的同理是要躲避處罰或欺騙你而已。

這本還是蠻不錯的,推薦給教育現場的老師或身邊有精神病態癥狀的人看,或許我們也可以找到自保的方法。
展開
全世界最感人的生物學:用力的活,燦爛的死
讀者評分
4.0
|
2021/04/19

這本2021年2月出版的《全世界最感人的生物學》其實滿容易閱讀的,不到一天就看完了。推薦嗎?以我學生物的角度來看,其實有四顆星。但以不是生物本科的人來說,我覺得不好說。請聽我娓娓道來。
心得開始:
1.純論生物的知識來說,還算不錯。因為裡面也有講到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識,所以還是有學到東西的,所以以學到東西來說,我給四顆星-推薦。裡面的內容就是用很多生物來說明副標-他們如何用力的活,然後燦爛的死。
2.這本書主要想告訴我們,不同種的生物為了傳宗接代,他們的族群(父母或兄弟姊妹)做了什麼犧牲。某些篇章我的確有被touch到,例如:蠼螋、海龜、白蟻、士兵蚜蟲、斑馬與獅子、象...等,但說實話,我並不會覺得非常感人😶。
3.這些生物的例子若以人類的角度去投入,或許父母犧牲的情操的確滿感人的。但對學生物的人來說,生物個體為了延續族群和生命的目的而去犧牲個人,這其實是在正常不過的事。而生小孩對父母來說的確是一種犧牲,我想大多的父母其實也都同意。因此這本書touch到我的,反而不太像感人,更多比較像“人生無常”的感覺。
4.我也反思,在這個越強調個人主義(著重個人)的社會趨勢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越朝向不生小孩的方向走?畢竟愈個人主義的人,愈不可能犧牲自己的福利。更何況在“窮爸爸富爸爸”的概念下,孩子可是現金流的負資產呢!所以我們越強調孩子的主體性,他們可能就更不願意生孩子。當大腦(不想生孩子的念頭)克服了我們基因的控制(去傳宗接代延續族群),或許少子化也是個可預期的結果。
5.最後我想說日本人寫東西,是不是都會刻意去營造一個什麼氛圍?為了達到讓讀者感人的目的,在文字間可以感受作者引導讀者朝向某個方向,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一個不太符合但我想不到更好的說法是--在“說教”吧🤔。總之我個人感受是敘述的目的性太明顯了,反而又讓我覺得更不感人🤣。
但你問我推薦嗎?就生物的內容來說其實講的蠻好的,但感不感人,就滿吃個人特質了。
展開
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讀者評分
2.0
|
2021/04/13
劇透警告

這本真的讀不太下去。吐槽的點有點多,總之還是評論吧~
1.先說結論,如果你要知道這本書,建議直接去看最後一章Ch9就可以!前面的章節有些前後不一致,又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斷章取義,講得不清不楚真心覺得累。
2.斷章取義的部分譬如第六章,開頭標題就是“放棄”兩個字🙄。說能果斷放棄是大器晚成的人必須做的,我看了滿頭問號。分析了他舉的例子,原來他在說“過度努力”這件事!如果是過度努力的話當然需要休息,但這個前提不說清楚,很多人根本就是想偷懶,不想那麼累,看到“放棄”兩個字就很開心啊!但作者敘說的不清不楚真心覺得煩。作者又提到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我真的確信了作者提“放棄”是有前提的,是在有更好的實現未來選項時,果斷放棄現在的選項。但敘說並沒有強調這點,很容易被沒看懂的讀者認為,好的,我不喜歡現在的選項(念書),所以我就來放棄吧(反正我一定可以大器晚成嘛)。但是很多人放棄的當下並沒有更好的選項,他只是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卻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目標,放棄的結果就是兩頭空。
2.不一致的部分,譬如開頭講社群網路與智力測驗的興起,造就很多年少得志的少年神通(p.29~35),後面又提到獲獎的科學家、創新者和企業家的年紀卻比以前來得大(p.130)。讓人懷疑是不是作者只是找有利的證據,卻沒發現前後矛盾?
3.作者重複提到因為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還沒發育好,所以年輕人成熟的年紀要越來越晚。但是矛盾的是,我們不是最近20年年輕人前額葉才發展慢,而是從原始人類開始大腦就是這樣發育,為何以前年輕人不晚熟?現在的年輕人卻越來越晚熟?用大腦前額葉發展來看,無法解釋跨世代的年輕人為何不同啊!而且前額葉跟抑制衝動最有相關,而晚熟只是因為衝動無法抑制嗎?WTF?
4.再者,我看完這本書,還是不知道作者指涉的“大器晚成”,究竟是尚未有成就的人,還是已經有成就的人?我們看以下這句話“許多大器晚成的人,在面對人生起伏時,會更有同情心。他們更懂得反思深省,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p.148)如果你是尚未有成就的人,你不懂反省,對別人沒同情心,抱歉我不是在講你;如果是在講已經有成就的人,抱歉,如果你還沒有成就,我還是不是說你唷。所以這本書提到的“大器晚成”究竟他是要討論已經大器晚成的人有什麼特質,還是每個人如何大器晚成?我看完這本書還是不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啊🙄。
5.這感覺很像《反智》舉的一個例子,A說:因為聖經說的,所以是對的!B問:為什麼是對的?A說:因為寫在聖經上。這本書給我大部份都是這種感覺。大器晚成的人如何如何...,為什麼?因為他大器晚成😮。然後給人很重的一刀切二分法,要嘛小時了了長大不開心,要嘛現在放棄之後大器晚成!我不能小時了了又大器晚成人生勝利組嗎?難道不能現在放棄,以後一樣一事無成嗎?為什麼一定是一刀切?
6.我看這本書看得很痛苦,最後我只能把這本書歸在“心靈雞湯”類,因為立論無法說服我。如果你想看類似的書,曾彥菁的“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寫的比他好多了,甚至“黑馬思維”這本書也更好,這本書應該改成“活到老學到老,達到你不同階段的認知高峰”,更符合這本書想說的。
展開
摯友
讀者評分
5.0
|
2021/01/20
劇透警告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付出值得更好的回報,但,什麼才是更好的?”這句話就說明了這本小說的優美,翻譯我覺得也翻得很好。
這本書是在講一位會跟女學生亂搞的教授自殺了,而年輕時愛慕教授的主角因為跟教授還有聯絡(卻沒有親密關系),所以收養了教授遺留的大丹狗。藉由與大丹狗的互動,回憶了以前跟教授的對談,談到對於作家、對於寫作的看法。Sigrid Nunez功力深厚,看到94頁,我才驚覺主角跟教授都沒有名字!唯一有名字的是大丹狗-叫阿波羅。
看完後想說的感觸很多,如
1.大丹狗代表著什麼?教授?思念教授的感情?亡者或幽靈?亡者存留在人間的陰影?或是放下?遺忘?還是愛?抑或是受傷要治療的自己?或是訣別?
2.大丹狗也是被遺棄後被教授收養的,讓我想到村上春樹的“棄貓”。
3.主角常用“你”來代表教授,讓我們漸漸把自己就當成教授;而後期跟大丹狗的互動與回憶交織,我也漸漸分不清“摯友”指的是狗或是教授,抑或是...一種融合體。
4.裡面談到現在讀者的“政治正確”,如果書中的作者不是好人,這本就是不值得讀的爛書。而書中談到一位會跟女學生上床的教授,是不是也是一種反諷?
5.後面的劇情轉折,讓我想起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寫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故事的感動就在我們將自己投射入角色,而破壞投射這件事,作家想跟我們說什麼?
6.“作品是否成功表現了作者的意圖”(p.174)。這本書前期我很投入,關於寫作,關於在乎的事被唾棄的感受,但後期卻讓我重新思考我的這些情感,到底有沒有道理。
7.這本是少數我沒有在上面寫字的書😂,我想我應該會借給其他人就沒寫了,看來我的確有眼光。
這本是很好看的書,如果讓我說的話,這本是“暫時將我推離立足點,讓我能重新思考”的書。也是推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