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Phyllis的所有評鑑

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 (全)

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 (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11

作者汐街可奈好不容易當上夢寐以求的設計師,等待她的卻是每月加班90至100小時的血汗職場。
.
每晚月亮高掛的時候,汐街便會滑壘進月台、衝上最後一班電車,以此結束比別人都要漫長的一天。某日,疲憊不堪的汐街忽然發現,在四下無人的車站裡只要朝月台外多跨出一步,明天就再也不用去公司了,這個每天都過得比別人漫長的人生,也可以就此結束了—
.
《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便是以這個驚愕的開頭,吸引住所有上班族讀者的目光。所有上過班的人都知道,上班有多苦、主管有多討厭、同事有多天兵、潛規則有多麻煩,但為什麼這些傷痕累累的人,絕大部分都不會選擇離職呢?作者汐街可奈以一個「倖存者」+「目擊者」的身分,在書裡和大家分享她自身與同事們「過勞到差點沒命」的歷劫旅程。
.
書籍為漫畫與文字交錯,簡單寫意的漫畫描述一篇篇生動的過勞現場,每一篇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重點金句與解方,看完就想立刻轉貼給全世界!!
文字部分為精神科醫師Yu Yuuki的專業說明,直接點破一般人的心理困境,告訴大家「以為自己沒事的你,正是需要幫助的對象」。
.
老實說,我自己平時不看雞湯類的書籍,因為覺得自己的狀態自己最清楚,過勞與否、要不要如此努力,也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但第38頁Yu Yuuki醫師提出的觀點,直接時速170公里打臉了我:
工作者應該努力到什麼地步?必須審視以下兩點—
① 努力是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② 努力的成果是否顯而易見?
光這兩句話,就把我近十年來對工作的鄉愿思維一次扒開,也是我看完之後逢人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我著實、真實、真正地因為看了這本書,改變了工作心態與型態,而這個改變,將會繼續大大影響我接下來的人生。
.
下面是我很喜歡的書中幾篇內容與自己的心得,也是在網路上很多網友共鳴的篇章,希望大家真的能找來看,因為這本書不是用幾篇漫畫靠北職場、跟大家說說幹話而已,這本書有解方、有解方、有解方!

◍「壓力」會讓你失去視野:越認真的人,越容易看不到其他選項。
◍ 別參加「不幸比賽」:跟別人比慘沒意義,也別用他人的「更慘」摸頭自己。
◍ 人類有「個體」差異:有能加班的人也有不能的人,真實的過勞度是沒有公定數的。
◍ 「過勞」是看不見的刀子:你畏懼拿刀槍的人,卻忽略無形中謀害身心的差事。
◍ 自己的「意志」才有忍耐的價值:「離不離職」都以自己的目標與計畫為主,完成自己的目標後離職絕對強過「做幾年就能離職」這種鬼想法。
◍「喜歡」不是承受痛苦的原因:明明是自己喜歡與選擇的工作,最終卻充滿痛苦,但你的人生才是你最該「喜歡」的東西不是嗎? 快離開恐怖情人般的職場吧!!!!!!!

希望我們大家都不會「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21

去年《流》出版時主打「以臺灣為背景」的小說,但「老兵祖父被殺我來破案」的故事簡介實在少了引人入勝的看點,以至於我整個2018年都錯過這本書與這個作者。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是東山彰良另一本「以臺灣為背景」的小說,然而「四個小屁孩其中一個長大變成殺人魔嚇一跳居然是他」的題幹,明顯比老兵有看頭 #不要這樣 書名也是一舉釣中喜歡推理的人 #我

故事從美國警方逮捕殺害七名男童的連續殺人魔——「布袋狼」開始講起。

受託律師發現「布袋狼」的犯案過程強烈反映他的成長背景,因為這個「布袋狼」就是律師的三個兒時玩伴之一。身為律師的他,必須從三十年前一起共度的少時歲月裡,拼湊「布袋狼」成魔的契機。這也意味著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必須面對心裡最不堪的那段過去。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大致分成前後兩大段,前半段敘述年少輕狂的事蹟與羈絆、後半段揭曉連續殺人魔的身分與動機的養成。前半段帶出四個孩子的背景與性格,故事在日常對話與瑣碎的小回憶裡穿梭自如,彷彿在看一齣熱鬧的本土長青劇。以1984年的台北為背景,舞動充滿血肉的各式角色:瀟灑的浪子老爸、風韻猶存的麵店老闆娘、意圖不軌的光鮮常客、懷抱心事的不良玩伴,以及快被青春年少灌破身體的「自己」。

在大致了解角色分佈與故事時間點後,便可感受到「書名」的力量。
「我殺的人」是誰? 「殺我的人」是誰? 「我」又是指誰?

讀者會在前半段每個蠢中帶淚的小故事裡疑神疑鬼,覺得每句話都是伏筆、每個人都超可疑,逕自腦補每個角色成為連續殺人魔的原因。後半段故事正式解謎,開始把一條一條兒時的線索劃上星星,讓整本書的因果關係成形。
(作者這部分有十分精巧的 #設計 在這邊無法多說! #之後寫這本心得的朋友也要小心別爆雷了)

東山彰良說:「如果《流》是光,那我希望《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是影。」還沒看過《流》的我不知道《流》是光到哪兒去,但《我殺的人跟殺我的人》的確是晦暗無明的影。

哭點低的我,沒有在謎底揭開的時候掉淚,甚至覺得結局還可以更悲情,但看完後的幾天裡,腦中還是被飽飽塞滿了1984年的台北,揮之不去。忍不住會想,自己正站在當年案發的土地上,與我擦身而過的種種人事物,是尋常的風景,還是即將破繭而出的殺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