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的所有評鑑

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

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9/14

韓語觀念很正確,也是我看過寫文法概念寫最好的書之一,還有舉例,解說十分詳細,再修版很棒,希望能出第二卷講助詞。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東京老鋪:Mateusz Urbanowicz 手繪作品集

東京老鋪:Mateusz Urbanowicz 手繪作品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1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圖文並茂的好書,也引用很多案例,來呈現東京老鋪過往的風景,手繪作品真的很美,滿喜歡的一本小書。值得推薦喜歡日本文化的讀者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很詳細介紹韓國當時現況,介紹少人注意到的韓國社會議題,如全拋世代,88萬元世代,香蕉牛奶興起的出現,鬼怪故事等,為作家彙集自己專欄文章集結,潤飾成書,且又補引韓國當地資料來佐証,很精采有趣的一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的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無鏡的國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4

評書人:羅翊宬(東吳大學歷史系,專攻韓國歷史)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這本書分成三部分,各部分有十幾則文章,是闡述、批判臺灣文化與社會氛圍的書。第一部分敘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接著將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進行比較,最後再以前面敘述的內容為基礎,透過「動詞」來勾勒出臺灣主體性,帶出作者所要說明的重點,即關於臺灣人借的意識。
此書是市面上少數反省臺灣文化的書,透過此書,作者不僅完整呈現臺灣的文化、歷史特色,更能夠透過臺灣的歷史、文化背景點出臺灣目前面臨的問題。而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陳慶德以長年留學韓國的經歷,帶入被臺灣人長年誤解的韓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氛圍,當作一面鏡子,每每敘述臺灣人借的意識時,就會與之相比,但卻不下價值判斷,任由讀者想像。且作者也並非無憑無據,在書中引用的部分,資料龐大,但令人欣賞的是,作者對其文化見解的補充與其思考之細膩獨到,是一本讓讀者對我們的家鄉—臺灣具有深刻省思能力的書。

當拿到這本書時,我愣了一下,如果不仔細看,會被「無鏡の国度」標題吸引,以為這是本小說,但當翻開第一頁,為作者「刻意」把之前發表的演講稿,當作專文「代書序」(〈描述臺灣的三種寫作策略〉)收錄,來解說用形容詞描繪臺灣文化時的「相對主義」時,卻突然讓我倍感興趣。在平時的新聞、報章雜誌,經常可以聽到關於臺灣的評論,或外國人評論臺灣的言論,大部分都是描寫臺灣美好的一面,諸如臺灣充滿人情味、美食王國、四季如春…等,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那時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會寫出那些關於臺灣的評論。
當我開始閱讀時,不禁為作者的文筆所著迷,作者描寫臺灣社會、文化現象時,雖然書中文筆較為白話,不像梁啟超的《新史學》等早年的批判作品文字艱澀,且使用的字詞卻是淺顯易懂、甚至一針見血,且語調獨到,具個人特色,將臺灣社會「無鏡の国度」的歷史、文化、政治、娛樂、語言等面向完整的呈現給讀者,帶給讀者無限的震撼與對這片土地的省思。

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到,在韓國的街道上很常見到鏡子,那是因為韓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與他人的目光;但反觀臺灣卻沒有那麼多鏡子。為了讓讀者更了解那種「無鏡」的意識,作者帶入了孫觀漢、柏楊先生對於臺灣人性格論述的文章,裡面提到臺灣人患了一種「屬於別人不屬於我的病」,過分自私、有我無人、不守法等。
此外,作者直接指出臺灣人不懂得照鏡子、不懂得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如同裡面引用到的柏楊先生言論:「我們先承認自己的缺點是很重要的,應該先照照鏡子,應該先照照鏡子確定自己是紅光滿面,或憔悴不堪,可是現在很多人的反應卻是『摔鏡子』。」此時,我腦中浮現蔣渭水先生為臺灣開的藥方。非常遺憾的是,裡面有些症狀,與作者、孫觀漢先生的見解不謀而合。時過境遷,現今臺灣人的習性也未曾見改變,對此感到難過,也非常感謝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諸多觀點,讓我們重新省思,到底甚麼是臺灣的主體價值、臺灣為何無法擁有獨立的文化價值。

本書與其他評論臺灣的書籍之最大的差別是,本書懂得運用周邊國家的「資源」,即藉由描述中、日、韓的文化與社會氛圍的同時,來觀察出臺灣與周邊國家的不同,凸顯臺灣「無鏡」的缺點。作者以其親身經驗,告訴讀者們,臺灣和韓國面對棒球等運動賽事時截然不同的態度,並觀察出有趣的民族性。作者發覺韓國人在國際賽時會竭盡全力替自己國家球員加油;反觀臺灣人則是不斷的以非理性、情緒性的方式挑釁對手,臺灣文化的醜陋與缺點,在此表露無遺。

此書中所要敘述的第二個重點,即為臺灣人「借的意識」。有趣的是,這裡指的不是臺灣人借錢,或是沒有金錢觀念,而是指文化的抄襲與複製。作者舉出,中、日、韓三國都各有自己的歷史主體價值觀、建國神話等,但唯獨號稱「多元文化」的臺灣卻是舉不出實例,甚至在國外,是否可能看到「臺灣文化」的出現嗎?進而言之,臺灣國民對外國的了解遠勝於自己臺灣歷史、土地精神,其實這都是一種文化上的警訊。作者在此警示我們,臺灣雖有多元文化,但卻是承襲自過去殖民觀念的「文化殖民」,誰有錢、誰有勢、誰能引領國際,就引入誰的文化,但是真正回首反思自己的主體文化時,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完整、明確的關於臺灣自身的價值。

但我覺得關於此點,還有個爭議的地方,那就是臺灣是漢人居多的移民社會。因為臺灣是個漢人移民社會,所以文化發展自然與韓國、日本截然不同。尤其韓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又有數千年歷史,自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發展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化觀、價值觀;反觀臺灣,如果以原住民(原住民又分13族)神話為臺灣代表神話、原住民服飾為代表傳統服飾的話,國民黨來台後以中華文化繼承人自居的臺灣,又有哪幾個漢人會同意呢?

在既有的殖民地歷史下,又是漢人移民社會、四面環海的臺灣,自然較難發展自己的文化主體,以及對擁有自己文化主體的渴望。歷經多個政權殖民統治,臺灣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不斷祈求在這個外來政權下,能夠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不要再受外來者侵略。臺灣人只是被迫接受外來者的文化,而好不容易自己有思考的空間時,又馬上受到打壓,在反覆的過程中,臺灣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去的傷害,使臺灣人只靠二分法、靠感性做事,不懂得何謂提出問題、反省、實踐。這不僅能體現臺灣人在歷史、文化面的不足,也是其沉痛的過去、沉痛的歷史遺留下來的永遠彌補不了的傷痛。但若是臺灣人無法獨自覺醒,走出這循環的悲劇的話,情況只會更加惡化,無法以自身的主體價值,與其他強勢文化抗衡,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藉由一篇篇小短文,拼湊出臺灣既有趣、又無奈的社會、文化、政治現象。不同於其他反省臺灣文化書籍,集中在政治,或者是有個特定的批評對象著眼,且透過作者的留學生活,使讀者能夠從他國的語言、文化中,體察出臺灣的不足。面臨多變的地球村時代,除了能夠以開闊的眼光了解世界各地,更能夠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國家的缺失,這也算是一種「觀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概念,而這種概念,我想就是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遞的概念與方法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 韓國人全身.社會篇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 韓國人全身.社會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03

作者:羅翊宬(東吳大學歷史系)

筆者曾對陳慶德上一部敘述臺灣人「借」的意識之著作寫就書評(見:「批判臺灣的三重書寫──讀《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本篇將針對以韓國人的被害意識為主題的《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一書做出評論。

此書的書名非常明確、一針見血,作者直接描繪出在韓國社會中,注意他人目光的韓國人民族特質之起源。一言以蔽之,若《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主題在於描述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並與鄰國中、日、韓做比較為輔,呈現出臺灣人發達的借之意識的話;那麼,《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一書,主題則是描述韓國人的民族性心,並同時與臺、中、日做比較,揭露出韓國人發達的被害意識。
在數十年前「亞洲四小龍」時,臺灣還處於領導地位,但在1997年,韓國經歷IMF金融危機之後,韓國政府傾全國之力拼經濟,並且同時深根文化復興相關工作,造成今日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韓流」現象。迄今,韓國在各方面已與臺灣有相當的差距,而近幾年來,為了能夠深刻剖析韓國成功的原因,市面上開始出現關於分析韓國、甚至是韓國人民族性的書,如《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即是一例。
但不得不提的是,《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一書內的描述方式,跟市面上韓國文化書籍截然不同。在此書的第一部「被害意識發酵的全身」,先是帶出「被害」意識一詞,這是許多研究韓國文化的學者,或是當地韓國都知曉的單字,但是作者卻在此書內做了一個體系化的論述,甚至是一個哲學架構。從韓國人的各身體部位到生活空間(如廁所、咖啡廳、餐廳、學校等)分成幾個小主題與文章,分門別類討論。都呼應到作者在此書的論述架構──那就是韓國人發達的被害意識。

藉由一篇篇文章的論述、勾勒、連結,讓讀者看到「被害意識」是如何滲透進韓國人的血肉中。作者將「被害意識」這個觀念,作為讀者瞭解韓國文化的一把鑰匙,讓大家體會到在外表華麗下的韓國,其實也為此付出了許多代價。

這項體系化的「被害意識」論述,必非無中生有。作者透過史料的考察,推溯韓國人是如何從祖上、歷史經驗中承襲「被害意識」,且當代他們為了逃脫「被害意識」,或是過往慘痛的歷史經驗,又產生何種變化,進而產生與中國人、日本人,或臺灣人不同之特質。而其中,作者自創描繪韓國社會的「間差社會」概念,可謂一絕。

此外,陳慶德寫這本書的宗旨,與前作《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一樣具有批判性。無論是對韓國社會內,因為「他人的目光」、「間差社會」所產生的各種現象,或是與鄰國相比較時,得知臺灣在文化、飲食等各方面,明顯缺乏歷史感之外,也藉由韓國這道鏡子,重新反省臺灣,達到「自省」之目的。

舉例而言,注重他人目光的韓國人,為了能使他人注意自己,在身體上下的功夫特別多,像現今許多韓國年輕男女生,都會模仿電視上的流行歌手、演員穿著一般,除了服飾之外,髮型,或是頭飾、頭巾、耳環、甚至耳機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流行裝備」。作者在〈韓國人的大腿與屁股〉等文內,除了描述韓國女生操心自己身材之外,我想作者更想強調的是,韓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更為嚴重的「外貌至上主義」、過度物化女性之現象,也突顯出韓國大男人主義、兩性不平等之思維。如在今年(2016)五月,韓國首爾江南站爆發了隨機殺害年輕女性之事件,以及在臺灣端午連假時,於首爾市廳廣場舉行,被視為「禁忌」的同性戀彩虹派對遊行等,都是一再挑動韓國人注重群體觀念,非但不鼓勵甚至排斥個人太過突出。歸根究底,就是韓國人發達的被害意識所發酵的之存在樣態。

此書第一部內,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韓國人的美〉一文。自韓流興起後,韓國流行音樂、戲劇席捲全球,我們也在這些大眾文化內,看到韓國人的審美觀。但作者於此文中,提出韓國的美都是屬於「霎那間」,無「耐看」之觀念。韓國美奪人眼目,但褪色得也快。如作者提到,韓國人非常注重群體生活(「我們」、「外表複製時代」),所以只要在當地流行起某一款的名牌項練、涼鞋、衣服或包包的話,在韓國當地街上,到處可以撞鍊、撞鞋、撞衫、撞包等。
再者,韓國人愛與他人比較、加上欲快速吸引別人注意的被害意識,使得流行汰舊換新的速度比周邊國家還來的快。這就讓我想到,像是之前韓流明星河智苑所帶起的「안녕하삼」(你賀啊!)、「귀요미」(小可愛)等流行語,又或者如歌手李愛蘭的〈百歲人生〉衍生的「~다고전해라」(替我向別人說~~)的流行語,流行消逝的速度便如同作者所言。因為,這些流行語盛行於去年年底(2015)的韓國各大社群軟體、討論版上,但才短短幾個月,這些流行語就已經消失不見了,彷彿從未存在過般。作者將韓國人的審美觀與他們發達的「被害意識」連結,真是恰到好處。

作者在此文內亦提到新羅時代,充滿了哀傷、保衛國家、為國犧牲的「花郎」,「則貴人子弟美者,傅粉裝飾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尊是者也。」來到當今,發展出大家在螢幕上,時常看到的韓國「花美男」。但是,這種美卻是與「被害意識」相連結之。

在此書第二部分為「繼之,操心他人目光的社會」。

作者於〈混血兒在韓國〉一文,談到韓國混血兒之問題。眾所皆知,韓國是由單一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國民間的膚色、外表、身材、甚至語言、文化都沒有太大的落差。但是混血兒則不同了,因為他們身上的膚色,很容易讓同儕或周遭的人辨識出非我族類,且被投以異樣眼光。也因為「被害意識」在朝鮮半島發酵千百年,外人來到此處不是進行搶奪,就是別有用心,這也是為什麼韓國人會讓外人認為,「韓國人團結」、「排斥外族」印象之起源。

其實不只是混血兒,就連北韓來的脫北者、中國來的朝鮮族(韓國人稱之為「同胞、中國同胞」),來到南韓生活之後,也充分感受到南韓人各方面的歧視或差別待遇。連同族之人尚且如此,更別說是混血兒或是外國人了!
作者舉到首爾觀光景點「梨泰院」(이태원)地名之由來,竟因為日本人、美軍而產生的混血兒,將之稱為「異胎」(韓文中「梨泰」與「異胎」同音同字)而定。此種命名方式,就讓筆者聯想到,清末中國人在世界圖上,將英國的「英吉利」三字加上犬字旁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主因都是韓國,或中國對外來事物之懼怕,所產生之誤會與歧視。文末,作者舉出韓裔混血球星為例。但其實,韓國當地藝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聞名於韓國歌謠界,算是老師級的女歌手仁順伊(인순이),她也因為混血兒之身分,在從事演藝生活的路上,遭受到許許多多差別待遇與社會之歧視,這些辛酸,在仁順伊所翻唱的〈天鵝的夢〉(거위의 꿈)一曲內表露無遺,此曲也讓人聽了不禁為之鼻酸,充分體會仁順伊生活在注重他人目光的韓國社會內,所遭遇到的巨大壓力與痛苦。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分析在生活各處上韓國人的性格,以及因為地理劣勢、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千百年「被害意識」,而這種「被害意識」與「恨」正是韓國人性格上不可缺的因子,也成為韓國在近幾年發展國家上不可缺的動力;但也因此意識,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自殺率過高、補習風潮過盛,甚至周邊國家在評價韓國時,也以此作為韓國人的負面性格之一。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藉由此書窺探韓國人性格的同時,臺灣也應該要有人出來徹底對自己進行反思。在此,也希望作者的《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第2卷儘速發行,以饗讀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