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的所有評鑑

臺灣漫遊錄

臺灣漫遊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看到出版社的道歉,還有一些人誤信這部作品是新的「史料」而感到生氣的訊息,心中對於這場所謂的「文學遊戲」感到百感交雜。

一開始,我也感到迷惑,感覺這本「譯作」似乎並不單純。後來,我發現楊双子意圖虛構出一個作者的時候,覺得這個嘗試本身就很值得討論。當然,她所要面對的是讀者的閱讀習慣。但我覺得,能從目錄就開始分析一部作品(包括虛構出來的初版後記與代跋等等),是很迷人的過程。

此外,我認為書中還是有足夠的線索提供讀者判斷出,這不是一本單純的譯作。

例如:楊双子出現在作者欄而非譯者欄(若閱讀翻譯作品,一定是如此吧。把不是作者的名字放到作者欄,已經是倫理問題了。)其實,讀者只要翻到最後的書目頁,就可以馬上得到解答了。

又或者是,在書腰上駱以軍說的「我是楊双子的忠實讀者!」(一般不會強調譯者吧……)還有寫推薦序的新日嵯峨子甚至生卒年不詳(google一下,會發現這位評論家又是另一群人了)。考慮到小說虛構的本質,這部作品挑戰的是讀者對於作者、出版社到序跋真實性的認知。我並不認為出版社無須對受騙的讀者道歉,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在理解這層包裝後,是否可以進一步思索這樣獨特的作品背後,可能存在什麼企圖?

*****以下涉及小說內容********

在讀之前唯一擔心的是,楊双子如此費心的設計,小說內容卻會跟不上這個架構。

讀完之後,就鬆了口氣。首先,既然是日治時期的旅臺文學,顯性脈絡當然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像是佐藤春夫(臺灣文學館正有他的展覽)、西川滿等人的作品作品,早已觸碰到這些元素。另外一個命題,則是內地女性與本島女性同中有異的主體性問題,楊双子身為「臺灣歷史百合小說」的作者,必然對於這個面向的心境描寫有所著墨。正因為女性視角的加入,讓原本多是男性殖民視角下的書寫,多了在歷史之外的想像可能。

事實上,兩者背後都牽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而我始終認為,楊双子的企圖不止停留在這裡。若將小說的內部邏輯與外在形式搭配起來,是否揭示了「作者與讀者」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正如推薦序所言的:「有些權力,是無法單方面收回的……因為體制是恆常運作的。如果權力無法自願放棄,就表示有著無法顛覆的不平等。這時,權力彼岸的雙方真的有可能和解嗎?」或許是我的過度詮釋,但我私自認為,「和解」本身即是閱讀與詮釋的對話過程。所以說,這部小說的出場,的確碰觸到小說何以成為小說的核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以「食物」為主題,勾勒出迷人的象徵體系。對於歷史的考證與日文詞彙的細緻運用,若是知道一些日治歷史或日文的讀者,必然能更感到這部小說的用心。當然,收尾的用力過度,也是有點可惜之處。但若視之為後來增補的段落(虛構的後記裡是這樣設定的),那可以說,這樣的嘗試蠻成功凸顯出主角(亦即虛構的作者)在半自傳小說中的深刻情感與意圖。

在單向的接受作者意念時,身為讀者的我們,是否也可以藉由小說的閱讀,來重新定義小說?隨著青山千鶴子之筆,重新漫遊於文字與食物的過程中,至少我確實遇見了另一種可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9 人(69.2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1/1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先從臺南萬年村的田野經驗談起,是以神像與乩童為主題。在其中,乩童,是我一直很有興趣瞭解的主題,也可以透過這本書,來瞭解傳統宗教文化。

書的後半部談都市裡的宗教活動,以桃園八德的民族誌為實例。此處暫不細談,不過作者另一篇收錄在《媒介宗教》裡的文章,則可補足近年來乩童使用line的轉變,適合相互參照。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兩部分間,作者還以三寮灣的案例,來銜接鄉村到都市的段落。這是在閱讀每本民族誌時,我都會特別注意的部分--作者如何運用巧思,把龐雜的故事或論文銜接起來,總能增添閱讀時的樂趣。

若對宗教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有興趣的人,不如讀一讀這本雖然入門,但內容紮實而有趣的書。在閱讀之外,也可以嘗試透過田野式的人類學視野,在擁擠的人群中,窺見各間廟宇、各方人潮與周圍商家的特色。在一邊躲避著一柱柱香火,也參與神像與人的觀察樂趣。最後,在熏香滿身的氛圍中,迎來嶄新的一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