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探戈的所有評鑑

鬼地方

鬼地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有一個瘦弱白淨的男孩,被班導師鞭打,當著全班的面罵:「死同性戀,打你,我還擔心會得愛滋!」

"殺不死,淑美清楚的很,什麼都沒用,丈夫絕對死不了。
這是他活下去的最大動機,她要賴活著,親眼看丈夫死。"

"有時候,阿嬤主動給狗加菜,狗碗裡都比他們家的晚餐豐盛。"

我看完時不禁嘆道 :愛與生活,是如此千瘡百孔。

鬼地方,描述一名同志陳天宏在柏林殺了同性伴侶,出獄後沒有容身之處的他從柏林回到了彰化永靖的老家。
這天是中元節,他知道百鬼橫行,知道注定會撞上老家揮之不去的鬼魅。
他已經做好所有準備,接受這一切。

透過陳天宏對人生的回憶,
娓娓道來永靖與陳家這段血脈相連的故事。

鬼地方是陳思宏睽違12年帶來的長篇作品。
這本書我期待已久,閱讀之後果然驚豔萬分。

鬼這一詞 ,如同許多人對自己國家"鬼島"的批判。
人們對自己生長環境的經濟發展、政治生態與社會概況極為不滿,認為不是人該住的地方因此稱為鬼,
而"鬼"在周遭群魔亂舞,生活中百鬼橫行。

這本書讓我想起前陣子閱讀的林肯在中蔭,
因為鬼魅、往生者的形體與視角。
但極為不同的是,鬼地方是屬於我們文化的故事。

書中的鬼魅來由伴隨著台灣的歷史與環境而生。
鬼魅傳說讓我憶起童年:
孩童時期如此害怕鬼怪傳說,不敢夜行無人的稻田,不敢夜晚獨自上廁所,
老是愛與他人穿鑿附會加以宣傳鬼魅。

鬼地方對鬼的定義廣泛,不只於往生者。
陳天宏抑鬱的同志情、四姐妹殘敗的婚姻,宛如一把利刃將人撕裂,使他們走不過感情也走不過生活,早已宛如鬼魅。

"死了才能成為鬼嗎?活著,就沒資格當鬼?"
"有記憶、傷痛,想掩埋、遮蔽,過去如影,往事隨行,有過去就有鬼,人間處處有鬼,或許,你我皆鬼。"

書中道出了偏僻小鎮永靖走過了日據時代、國民政府來台、跟隨台灣經濟奇蹟迎接邁向未來的發展、到如今的敗破衰亡。
在永靖中細說了鄉下大家庭的百態 :
懷長孫的壓力,男尊女卑的不公,一個延台灣續數甲子的傳統思維。

台灣有多少人走過貧困、起飛至衰敗?
一段故事牽引了出一家子的一生。
這不單是一個故事,也是屬於台灣的回憶錄,描繪了許多本省家庭相同的過去。
想起60年代的台灣,父親阿公口中以前的台灣。
想起80年代,自己經歷過的台灣。

台灣的過去或許瘡痍、滄桑,
但正是很多家庭共同走過的回憶。

而同志之愛呢?在那個年代只是沒有人敢提及而已。
1984年的台灣還在戒嚴,當年的陳天宏國小六年級,開始對愛萌芽,他愛上了男人。
才知道原來這個愛在人們眼中是多麼的不堪入目。

看完時晚餐吃了肉圓,滿足的想著 :
從小吃到大,吃了很久,就算味道變了,情也沒變。我愛我住的地方,就算,或許,也是鬼地方。

我告知遠在柏林的友人一定要讀它。
也將此書遞給了太太,她一讀便愛不釋手。
太太閱讀完畢又將它遞給了妹妹,要她大力推廣此書。
我們逢閱讀之人就不斷向人推薦這本作品。

我的這本鬼地方從台北一路到高雄,它就像一個展示給所有買家的藝術品,讓人欣賞、心動、讚嘆、購買。

我曾經很喜歡把侯孝賢導演說過的話掛在口中 :
我們明明有很多文化,很多很好的故事,真的可惜了。

看了這本書,不可惜了。

在看了許多外國文學的同時,不妨回來看看自己國家的作品。
一本擁有我們文化、歷史,可媲美所有外國文學的上乘之作。
真的必須大聲喊出 :
厲害了,陳思宏!
厲害了,鬼地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布魯克林孤兒【首度完整全譯本】

布魯克林孤兒【首度完整全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90年代的紐約,在你可觸擊的記憶中會是什麼樣貌呢?
前衛? 摩登? 還是好萊塢作品中的幫派鬥爭?
現在就有這麼一本書可以帶你窺探布魯克林背後的真實樣貌 :

"過去我們在聖文森孤兒院裡是一群悲哀、隱形、勉強活下去的邊緣人。"
他們是萊諾、東尼、吉伯特與丹尼,他們代表了這繁華大城市的最下層。
他們是敏納幫,生於紐約、活於紐約、賣命在紐約,
是道道地地的
-
"布魯克林孤兒"。

布魯克林孤兒一書 ,描繪"妥瑞氏症"的主角萊諾,在聖文森孤兒院時與其他三位朋友被法蘭克敏納相中,為他效命工作。
他們組成了敏納幫,日後成立了徵信社。
這日,
法蘭克帶著萊諾與吉伯特外出與人會面,
卻沒想到成為與敏納幫天人永隔的一天。

痛失法蘭克的萊諾誓言必須找出真兇,因為法蘭克不只是他的老闆,更等同於他父親。

而萊諾因為他的怪異行為被大家譏為怪胎又愚笨、只是活在法蘭克保護下的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孤兒,
沒有人看的起他。
但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憑著對法蘭克的情感一股腦的往前衝,
這一切過程驚豔了讀者。

從故事的進行發現本書特別之處,
"主角是妥瑞氏症的患者"。

關於妥瑞氏症 ,是一個你我可能都感到陌生的神經內科疾病 ;
患者會不由自主的抽動、痙攣、發出奇怪的聲音咆哮或是任由大腦隨意組合文字,更有強迫症的行為。

因此,主角在書中不時有著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舉動,怪異又鬧出許多笑話。
而作者高超鮮明的敘述技巧讓我們看到萊諾的活靈活現,
彷彿我們就與妥瑞氏患者共處。

或許你會納悶,一位沒有任何專業技巧的妥瑞氏患者如何走向調查之路,如何既誤打誤撞又能大顯身手呢?

這正是布魯克林孤兒何其精彩之處。
作者用他的症狀讓故事更具風趣,
在危急的時刻起了絕佳的化學效應,
看似毫不相關又在故事中占著極大的重要性。
並憑著一己之力,破解所有謎團。

他沒有野心,不與人爭,卻是最厲害的角色,只是自己不自覺。
"他絕對不是你們想像的那麼笨。"

作者 強納森·列瑟 不但在人物的描繪上各個都特色鮮明,
故事的呈現上展現了他的過人之處 :
從翻閱此書的第一幕,就是法蘭克準備前往屋內與人相見 ,並安排吉伯特待命,萊納在車上的竊聽。

這一幕,
沒有描繪場景,作者透過萊納竊聽的情況讓讀者自行想像屋內的狀況。
隨後法蘭克即被刺殺 。

"才第一幕就留下謎團與重大線索讓讀者推理。"

從書中的時間軸來看,可以發現從事發到發現真相僅僅只有三天的時間,故事是如此緊湊。
作者用主角在許多不經意的推波助瀾下串起所有謎團的手法,
讓你一幕都不能輕忽,
這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精彩程度與刺激感。

而你可想過一個時間軸只有三天,主角又是妥瑞氏症的患者,故事怎麼加入愛情嗎?

作者就是辦到了,
手法更使人敬佩。

書取名為布魯克林,書中所有的場景都在紐約。
除了繁華的公園大道,
故事在現在與主角一夥人童年交錯的描寫下,
還原出了80年代初至90年代的布魯克林樣貌。

從法院街,史密斯街與其他街道的市容、 美食與生活百態。
沒有林立的高樓與繁榮的街景,
卻完全重現了一個真正的布魯克林。
建立了一個在地感,與時代感。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
倘若你閱讀的時候感到納悶 ,
四個沒有專業訓練的人做徵信社,只有五台車的派車公司。
而且不想派車總是說沒車。

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樣的公司法蘭克是要怎麼賺錢養活這些小子和妻子呢。

並把所有都工作連貫起來後,不難從中發現裡頭有一個獨特的生態在城市底下運轉。
這是布魯克林的另一個樣貌,犯罪、黑幫還有利益掛鉤。
(這也為什麼東尼一直在布魯克林找尋意大利裔的驕傲,更是埋下法蘭克日後殺機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90年代布魯克林。

這是一本在灰暗的故事裡充滿了獨特幽默的作品,
使人在閱讀的過程中驚呼連連,樂趣無窮。

如果說到LA,我一定會提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洛城四部曲。
那有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象徵著紐約呢?
就是這本強納森·列瑟帶來的布魯克林孤兒。

絕對讓你一頭栽進那濃厚90年代又道地的紐約風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老派

老派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老派,老派約會,老派探戈,
這些愛情乍看之下有點過時,細看則能體會是何等優雅、品味。

老派就像個紳士亦或淑女 ;
只喜歡將時間投入在自己的興趣裡,
不過度用手機、社交軟體,品茶、品咖啡、聽著老爵士及bossa nova,手中捧著一本書閱讀、等待約會到來。

老派的人過著貌似過時的生活,但其實只是把生活表現的最純粹,簡單的讓人陶醉在裡頭。

老派的人總是在期待、回憶、感受每一刻的美好。

或許我稱不上老派,
但我喜歡老派,
這麼說不是因為我總是活在過去,
我只是選擇活在最美的時光裡。

我喜歡北野武的老派,就像身穿的寬大雙排扣西裝,簡單卻讓人動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老派探戈

老派探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探戈是一場穿著服裝的性愛,
老派探戈是老男人對愛的野心與哀愁。

一位64歲白髮蒼蒼的男子,看的出來他歷經風霜,如今只是一名司機,
在那有魅力的風光歲月裡所擁有的一切,都只能塵封再回憶的深處裡了。

那天男子意外的見到了過去讓他狂亂愛上的女子,驚覺離上一次道別已經事隔30年了。

當年的她美麗,高貴,優雅,看著她的舉手投足都像是完美的藝術品,讓他出神的著迷。
女子有著一名享譽國際的作曲家老公,擁有享不盡的富貴,總是讓人羨煞自知高攀不起。

而他,只是一名出神卑微的舞男,
努力表現的紳士優雅與僅有的財產(華服)
來武裝自己。
用伴舞周旋在貴婦與寂寞的少女之中。

倆人因為伴舞而識,
老派探戈,是兩人的語言。

如今,
縱使歲月已在兩人臉上留下殘酷的痕跡;
他白髮蒼蒼身形發福,
她布滿細紋面容疲態擺出,
但不變的是男子依然彬彬有禮像個紳士,女子依舊高貴典雅風韻猶存。

現在男子知道女子已經獨身,擁有巨大財富與一名傑出的孩子,與自己相比更顯得落寞。
但因不斷回憶而激起巨大的漣漪,
讓男子在一無所有的現況下決定為自己在冒險一次。

這次他更懂得說謊,如何偽裝自己,
用我們現在的用語就是 "裝逼" 。
非常的裝逼。

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只為能再度一親方澤。
他是為愛野心勃勃的騙子。

老派探戈的故事就在這名裝逼的舞男的回憶過往與現實交織而生。

我實在無法想像是要何等的功力才能寫出這樣的傑作,猛然一看才發現,作者耗費22年啊。
這是一本我五顆星強烈推薦的作品,
好看的讓人難以忘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霧中的女孩

霧中的女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惡魔醉於愚蠢至極的罪刑就是虛榮。"

這個社會人們總是被慾望癡迷而虛榮,
因此你我皆是惡魔。

- 多那托.卡瑞西 / 霧中的女孩


本書頁數只有300頁並不厚 ,而且沒有太多瑣碎的闡述,
讀起來非常順暢。
因此, 我只花一天的時間就看完它。

故事描述一個阿爾卑斯山上的寧靜小村莊 ,阿維卓,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民風純樸。
但有一天,發生了女孩失蹤案 ,
心碎的父母殷切的盼望女兒歸來,
因此全村的人們大家全力協尋 ,
並從大城市找來名聲響亮的“明星警察“(主角)前來辦案。
主角也組成專案團隊宣示會偵破這個案子。

霧中的女孩在結局上有兩的爆點,
最後的爆點是我所沒想到的。

本書的優點不少 ,
更必須稱讚這本書有不少不落俗套地方 :

第一 : 它沒有愛情。
作者將故事核心全部放在事件上,
抽離了愛情的元素 更讓讀者能專注於案情的發展。
也能將其它元素呈現的更完整。

第二: 沒有主角英雄主義。
這是本書最大的不同之處,
許多推理懸疑作品都會將主角塑造為一位挺拔俊俏的英雄, 因為這大多數來自於作者對於自身的渴望。
但本作的主角並非英雄 ,他為了名聲甚至不擇手段,是個在享受成名後,迷失在紙醉金迷世界中的警察。
下場令人惋惜。

第三 : 宗教信仰的狂熱。
在這個貌似安居樂業的小鎮中,大多數人都有著盲目的宗教狂熱,這的確帶給彼此內心的平和,但值得探討的是過度的信仰背後人們真的快樂嗎?
一切是否都是表態的假象,其實人們更反對約束,渴望自由,甚至遇到困難時出來的反應不過是虛偽的嗎表態,終究是只為自己的功力主義。

第四:媒體與虛榮。
這是許多犯罪小說中非常罕見的元素,
本書除了對於女孩失蹤調查作業的描繪外,
最大的重心都放置於"媒體與包裝"上。
強調一個概念, 現在已經失資訊發達的年代, 所有的人們都可以用網路將事件透明化, 用鄉民的正義協助破甚至推翻案件。

因此,網路和媒體的發達之下也能讓群眾與媒體塑造英雄,
將一個人捧的高高在上,倍感聲望, 賺進大筆財富 ,踏入浮華世界。

也使得主導與操作媒體成為了辦案之上的要務。

因此不論主角與犯罪者或是警局的每一個人們內心都埋藏的"虛榮"的種子。
藉由媒體與網塑造形象 ,玩弄著表演的遊戲。
畢竟誰不渴望出名 ,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享受榮華富貴呢。

第五:品味
由於架構於虛榮感之中 ,所以書中的主角品味自然不會俗氣了,
宛如007講究般的每一套打扮, 在書中的描繪中 都讓我腦海畫面十足。

故事綜合了上述說了許多優點,但有點可惜的是這樣元素套在事件的發展上有點稍微難以取得平衡,
更讓前面可圈可點的鋪陳,到了後面的發展卻顯得倉促,彷彿像是急著收尾失去了該有的邏輯性,使故事整體上顯得虎頭蛇尾。

不過完全不影響閱讀的熱情 ,我看完之後依舊回憶著書中的許多畫面,回味無窮。
回味書中呈現的虛榮。

主角身為一名"明星警察",
破案與媒體的關注讓他享有成名的滋味,擁有高傲的姿態 ,總是身穿高級服裝,極佳的生活品味,
使他對旁人不屑一顧。

也因為踏進了虛幻浮華的世界 ,瘋狂的陷入無法抽身,
為了成為新聞中的焦點,不則手段的操弄著他人 ,不惜違背自己良心。
這慾望吞噬了他,虛榮摧毀了他。
最獲落得孤寂與不慎唏噓。

我想這就跟我常說的一樣, 人嘛, 總是愛裝B
但現今這個社會誰不是呢。
當你想有名聲的滋味後 ,浮誇久了, 想要樸素也就難了。

但奉勸所有朋友一句話,裝B久了, 總會自焚。

闔上書時,感覺這一切的虛幻都宛如羅馬那樣的表裡不一,近似那浮華的美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生死逆行

生死逆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當你可能會失去某個東西的時候,你當然無法接受。但當你可能會失去一切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其實沒有任何損失。」

當我闔上這本書之後,
我覺得似曾相似。

原來是我感受過太多周遭孤獨的朋友對我訴說 :
"好想就這樣消失一陣子。"

有些人真的消失了,你們到那裡去了呢? 過的好嗎?
一直是我心中的疑問,但在他們主動現身之前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多那托.卡瑞西在寫下生死逆行這本書之前 ,他說過 :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至少會有那麼一次,就想要就此消失人間。
生活的重擔壓得使我們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前往車站,隨意搭上一班列車,也許是個解套的方法 - 在冬日的某個星期二,消失幾個小時就好。
要是我們真的做出這種事 ,一定是絕口不提。
但我們一定不會忘記那種解放的感覺 : 關掉手機,拋卻網路,解開科技的枷鎖,任由命運帶領我們走向它屬意的方向。」

這是他對生活的感觸, 也因如此埋下了此書靈感的種子。

因此 : "消失"、"絕望"、
"失蹤多年後再度從陰暗歸來的題材"、這一直是他心中放不下的執念,
也是執著於完成此書的原因。

生死逆行一書描20多年前發生一起七人連續失蹤案,彼此互不相識也毫無關聯,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皆是"邊緣人",且都需要安眠藥才能入睡。
久了,
失蹤者已經被社會大眾遺忘,是死是活已不太重要。
但20年後,這些失蹤者回來了,卻成為殺人兇手,一一現身行兇。

是什麼樣的過往讓這些性情溫和的失蹤者有如此大的轉變呢?
他們為什麼決定離開社會、又是如何回歸,正是此書的核心。

多那托.卡瑞西醞釀已久,讓生死逆行的孤獨更深層,卻正是生活在這個忙碌城市人們的縮影。

它的孤獨不在於 "無視",而是 "存在的遺忘" ;
你感覺的到自己的存在,與周遭的人們互動、交談、他們回應你的微笑,但下一秒就將你忘的一乾二淨。

這讓自己更顯得微不足道,頓時覺得孑然一身,想消失的無影無蹤。
更殘酷的是,消失後,旁人對於失蹤者過去的存在彷彿過水無痕、逐漸遺忘。

而消失,是展新的開始、還是獨自封閉自己卑微的躲藏,就不得而知了。

我相信品嚐過孤獨、沉浸過陰暗世界的朋友能夠完全的投入書中的世界,而生死逆行還能給予你孤獨的解脫,
隨著閱讀故事進行,就像是一條通往光明之路的路程。

因為它讓你有觸及內心的共鳴感。

也因如此,
使這本書有個特別的地方(我先前也特別提過) :
殺人者擁有自己的故事,
他們的殺人不出於憎恨,而是源自恐懼與傷悲,還有嚮往解脫昔日生活的自由,最後轉換為善。
(但有時候也不過是太過絕望了。)

每一位死者都是相似的,因為他們各有各該死的原因。

讓這些死者,死的在法律之外顯得像是制裁,某種程度的正義。

但在我們憐憫行兇之人之時,作者却又用"邪行之假設"理論,使我們去哲學式的思考:
「為了行善的目的而作惡,風險就是善行可能會轉為惡行。」。

一體兩面的結果面對生死存活,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

在書中,孤獨與絕望並行,
深層的孤獨伴著純粹的絕望,
見證失蹤者的轉變、受害者的產生、亦善亦惡 ;
揪心也極具爆炸力。

這些情感、心靈、人、事、物,轉化成文字形成故事,即是 : 生死逆行。

書說 : 「但當你可能會失去一切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其實沒有任何損失。」

我要說 : "只要你還能閱讀一本好書,就算一無所有其實也沒有任何損失。
至少你還能閱讀、能感受文字的形影、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生死逆行適合茫然在這片大城市的讀者,
一本屬於孤獨著必看的犯罪小說。

我用此書致所有孤獨甚至絕望的朋友們 :
"你們孤獨,但卻不庸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靈魂法庭

靈魂法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狗是色盲。
就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們人類看到的顏色也未免太多了。
抽離顏色,只留下黑與白,善與惡。”

- 靈魂法庭 Il tribunale delle anime

何謂靈魂法庭?

“靈魂法庭” 源自天主教,這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

天主教是唯一實行告誡聖事的宗教,信徒會在告解室裡向神父們告誡自己的罪行尋求上帝的寬恕。
但有時候罪行罪孽深大,甚至是執法者方都無法逮到的重案兇手,
這時,連神父都無法寬恕告誡者的罪行。

因此,神父開始會將告誡者的罪行逐一紀錄下來,並送交上級,也就是一群地位崇高的神父所組成的機構,這個機構位於羅馬,而他們就將所有罪行建檔成立資料庫,由上級對於罪行進行宣判,宗教的權威可以實行赦免。

這就是人類靈魂的法庭。

而由於這樣的工作過於龐大繁複,因此教父給多位紅衣主教代理其職,而他們就成立了“聖赦神父團”。

在這裡我想看這篇書評的朋友已經對靈魂法庭有相關的概念,
而此機構是真實存在的,
作者就是在神父的協助之下完成此作品。
(當然小說會加以誇飾增加可看性。)

在義大利,從1999年開始,神父組成的反邪教小組提供警方犯罪者的動機意義,協尋線索。
(其邪教並不是我們新聞看到的偏激宗教信仰,他們的邪教意指犯罪行為,走上邪路。)

至今依然有許多案件是神職機構與警方合作辦案。

作者就以靈魂法庭與聖赦神父為故事架構,講述一開始只是由法庭宣布審判結果後立刻銷毀文件的機制,
但長久以來,在人心與道德的敗壞下,
開始變了調。
這些神父認為犯罪者應該受到嚴厲的制裁,“以暴制暴還以其人之身”
他們開始成立私人團體,成立秘密檔案庫,自行調查案件,私法制裁,也走向偏激之路。

此作品不但是神職機構的揭秘,連書中的犯案手法與凶嫌概念,都是真實事件加以改編。

這就是本書迷人的人地方,真實,教義,神學,迷幻又帶著驚悚與懸疑。

介紹到這裡,要開始切入正題,推薦這本書了。

這是筆者我在焦渴者之後後最驚豔的一本犯罪小說了。
為什麼說焦渴者呢?

因為焦渴者是去年11月所發行,
也就是說從去年11月焦渴者上市後就沒有一本讓筆者極為驚豔和如此讚賞的犯罪作品。

直到翻開它之後。

當然,這都是筆者主觀的認知,畢竟這半年來好的作品依舊不少,
但一本好的犯罪作品你們的期望在哪裡呢?

是有著豐富知識與專業領域的解析?
有著暴力痛楚的描述?
令人發麻的病態,還是絕佳的犯案/偵查描述?
擬真的犯罪側寫?

的確,上述這些都是一本偉大犯罪作品該有的元素要件。

但一本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更是故事帶給觀眾的“戲劇性”與宏觀的閱讀視野。

靈魂法庭或許以我上述的元素來說,不及近期的其他作品傑出。(畢竟有許多犯罪小說的作家本身就是律師,醫生,記者,執法人員,精通各項領域。)

但在戲劇性,故事張力與宏觀的閱讀視野上,就可以說是我近期看過的作品中無人能及了。

對於靈魂法庭筆者分成四大部分,來分享給所有朋友 :

1.故事 :

故事以一通救命電話重新開啟一段長達20年無法破的懸案,
求救的人竟然是當年懸案的兇手?是良心發現的告誡還是另有隱情實在讓所有警方摸不着頭緒。

同時有一名年輕女大生無辜失蹤,引起了聖赦神父的關注,似乎是沉靜多年的連續殺人犯蠢蠢欲動了。

漸漸的,更多耐人尋味的謎團與受害者一一浮現。

內容採雙主角進行,一位為聖赦神父,另一位則是尋求丈夫死因的女警,
兩人因不同的目標交錯而相遇在同一個事件上。

作者敘述方式不時以過去與現在交織,也分明的拉出兩位主角的故事線,
讓讀者能夠非常容易的了解故事發展。

我必須對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極力讚賞,
從宗教議題到秘密任務的特務,從義大利的犯罪行為到描繪車諾比核災後的情況,讓一本懸疑作品能有如此廣闊的格局實在了得。

2.反派 :
這次的犯罪者多樣,不再是以往許多作品中的病態兇手,
在層級上有著更大的提升。

書中的犯罪兇手核心在於“變形人”

何謂變形人呢? 變形人即使如同x戰警裡面的魔型女般,可以化身成被害人的樣貌,學習他們的生活習性,用他們的名字繼續活下去,直到尋找下一個受害者再改變身份。
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實樣貌與身份。

絕對會與你所閱讀過的眾多犯罪小說截然不同。

或許你在讀此書時認為一切都太過於不可思議,但不要忘了我上面提過的,
“連書中的犯案手法與凶嫌概念,都是真實的確有其事加以改編。”

在過去的國際犯罪史上發生過唯一一起變形人案件,在1916年在比利時。
(至於細節我以後再分享給大家。)

3.核心 :
由於本書與宗教有著極大關係,所以故事核心架構在與道德及教義上。

闡述的即是人們在悲痛與對正義的絕望後,
是否會因實行所謂的正義而走向黑暗呢?

死去孩子的母親,或是親眼見到母親被殘忍殺害的兒子,
他們都堅信唯有奪走兇手的性命才能讓自己得以得到救贖。

有人說,他們這樣是與惡魔為伍,
但如同主角說道的 :
“1930年代的南法瘟疫蔓延,有盜賊肆虐,搶劫殺人,強暴婦女,當時神父拿起武器戰鬥,對抗盜賊。
神父殺了很多人,但他是人們的救命恩人,是英雄。”

也如同我們說的反廢死一樣,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就不是與惡魔為伍,會轉變成正義。

有趣的是,
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協助他的強納森神父這樣對他說 :
“等到你準備好寫故事的時候,希望你能 永遠站在光明面 。”
並隨即向作者告別。

這也是作者最後一次見到神父。

4.愛情 :
其實這是筆者覺得最特別的一部分了,
也是自己"主觀的認知"與喜愛 。

大多的作品都會夾帶著 "不算少量" 的愛情,因為加點浪漫主義會讓讀者們在驚悚之後能感受到緩和的甜蜜,
愛情也會滿足讀者對一本書多元的需求。

但靈魂法則的愛情成分甚少,更正確的說,它對於愛情的描繪除了過去式的回憶與面對摯愛死去的放下,
其他僅是匆匆一撇。

在沒有過多愛情壓縮到其他元素的情況下,這讓作者能將其他地方表現的更加完整。

我"私心" ,非常喜歡這樣的表現。

……
以上4點,筆者相信已經表現出我對於這部作品的高度讚賞。

過去我常說過 :
很多作者要寫一部超越前作的作品很難,因為無法突破過去的框架,走不出新的套路讓作品顯得疲態與千篇一律。

這次 多那托·卡瑞西 辦到了,他的作品總是有嶄新的元素,新的思維在裡頭,
就是可以給人帶來驚奇。

(上一部作品 “霧中的女孩” 筆者也有寫過書評。)

靈魂法庭我讀了它,
沒想到就此成為這半年來我最喜愛的犯罪小說。

或許此書在Goodreads 的分數不算太高,也或許,許多人給予的評價不如他的 “惡魔呢喃而來”。

不過一本優秀的作品只要能帶給閱讀者刺激的觀感,絕佳的享受,更多的視野,這就成功了。

最後,分享兩個我很喜歡的段落給所有朋友 :

"一個普通家庭。
普通這個形容詞的真正涵義是什麼?
許多小小的夢想與期待,再歷經時間的洗練之後,已逐漸成形,
並構築成為一道堅強的堡壘,
對抗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磨難。

對於某些人來說,最大的渴望莫過於能過著安穩無憂的生活,那是一種與命運締結的合約,
雙方已有默契,
每天,都必須重新換約。"

"第一課 : 房子覺得不會說謊。
第二課 : 房子與人一樣,終有大限之日。
第三課 : 每間房子都散發著一股住客的獨特味 道。"

如果你也喜歡,相信我。
去閱讀靈魂法庭,你還會得到更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書的最後多那托.卡瑞西 這樣說道 :
"愛伊莎貝拉 ,此生難捨難離。"

"此生難捨難離。"

在精神病院看到末端章節時,
非常巧的 ,我的音樂來到了Ronan Keating 的 "The Long Goodbye"。

這種感覺很奇妙 ,
隨著歌曲伴著書中的文字, 彷彿一切都成了具有的形體 :

"我看見了克里蒙提與馬庫斯的爭吵、
珊卓拉與麥克斯的分離、
克里蒙提與珊卓拉的離別、
馬庫斯與珊卓拉的道別、
看見莫洛的離去、
紅衣主角與馬庫斯,就在我面前。"

好像一切都那麼真實。
好像 ,"我就在羅馬"。

在一本充滿離別的昨品中 ,最後跳到這首歌曲
,這樣的巧合或許也是注定吧(笑~

關於精神病院 ,
它是靈魂法庭的續作。

故事與腳色延續了上一部的發展。
這次敘說羅馬發生連續雙屍命案,警方束手無策。
這時聖赦神父馬庫斯回到羅馬展開調查,
卻發現一切都與教宗 、信仰 ,息息相關 ,
原來不是單純的連續殺人案 。
牽扯到的秘密與利益實在太過龐大。
神父馬庫斯的心開始掙扎、動搖 ,他還能保住自己堅定的信仰?

"有人藏身於黑暗,意在打擊邪惡;
有人行走於光明,卻為守護邪惡。"

續作原文書名 "Il cacciatore del buio ",
原意是 "黑暗的獵人",
呼應了故事的核心。

但如中文譯名"精神病院",
此作道出了 "學者症候的精神病態 ",
同時也充滿了教宗、 聖赦神父、 哲學 、神學、精神科學,讓它極為深奧。
更衝擊讀者對於信仰的認知。

當靈魂法庭一書出版造成轟動時,讀者收到的許多問題即是 : "真的有犯罪檔案庫嗎?真實成分又多少呢?"

作者回道 : "是的,真是真的。
而且還有聖赦神父的網站。
而且大家一定沒有猜到,這本小說討論的內容是根據真人真實。"

精神病院 ,它更是屬於羅馬的故事。

多那托.卡瑞西 在羅馬長大, 在羅馬生活,這是他永恆的故鄉。

他這麼說 :
"如果不是在羅馬長居的人絕對不知道這座城市藏了什麼秘密,
羅馬是我多年的家,
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絕對不會有第二個這個地方,
被成為永恆之城絕非偶然。"

如果說 ,絕美之城道出了表裡不一的羅馬。
其實 ,精神病院更是 ;
它表現了羅馬的迷幻與真實。

你絕對會為書中提到的羅馬感到驚奇 ,對於不可思議的故事覺得不可置信,
但如同他說的 : "這都是真實的"。
是如此震撼。

對於這座永恆之城、 絕美之城,
在多那托.卡瑞西的描繪下道出一個 :
充滿陰鬱 、神話 、黑暗 、又優美的羅馬。

聽著重複撥放的 "The Long Goodbye"
闔上這本書 ,故事結束 ,也意味著離別。

不禁想著:
其實我們也是不斷地在離別, 只是渾然不知。
探討著未來卻忘了總有謝幕的一刻。
我喜歡書中的離別,
謝幕中帶著悔恨,
感傷卻又意味著重生,
如同馬庫斯 有了新目標與導師,
珊卓拉帶著堅毅前往英國。

我居然對此書不捨 ,
拜託,多那托.卡瑞西快帶來續集吧 (笑~

關於這本書就談到這裡,
我不想對他的內容介紹太多。
因為他實在太完美了, 完美到我覺得你們應該要親自去翻閱,感受它的迷幻、優美與暴力。

一定要親自去一讀多那托.卡瑞西帶給讀者的這一個 ;
充滿宗教 、神話 、信仰 、惡魔、與神秘色彩的世界。

讓他帶你,
造訪羅馬。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奧林匹克的贖金

奧林匹克的贖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日本怎麼會跟美國這樣的國家打戰。"
他們看見了美國的蓬勃發展,不禁自嘆這場戰爭是注定失敗的不歸路。

"老天沒聽到我的祈禱,我老婆和兩個孩子來不及逃走,就這樣被燒死了。"
- 村田留吉。

1945年,美軍執行火牛計畫 :
這計畫比二戰中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造成了更多的傷亡,
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爆相比。

這年東京前後遭到508架B29轟炸機以燒夷彈、凝固汽油彈、M29燃燒彈轟炸,讓東京成為廢墟,死傷慘重。

在東京成為廢墟、廣島長崎的原爆之下日本宣告戰敗。
當年麥克阿瑟對於遭到重擊的日本這麼說 :
"這次的戰爭讓日本降為了四等國。"

但顯然錯估了日本的能力。

19年過後,東京以快速且極具現代化的驚人樣貌重生,並申辦1964的的東京奧運。
這是當時全日本人的驕傲,這是亞洲第一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日本向全世界展現重生與實力的機會。
更重要的,這是彩色電視開始普及的年代,全世界都在目睹東京的風采。

一本以昭和39年(1964年)東京奧運的作品就此誕生 :
來自奧田英朗 於2008出版的《奧林匹克的贖金》。

此書描述昭和39年東京奧運開幕之際東京發生了三起爆炸案件,隨後警視廳收到炸彈客的威脅,
歹徒要求8千萬贖金,否則就要在開幕式上面引爆炸彈。
警察誓言將歹徒逮捕歸案,而這名炸彈客卻有大家意想不到的聰穎,貫徹自己的理想將給政府一個痛擊。

《奧林匹克的贖金》作為一本長拿下吉川英治文學賞的作品當然有它的過人與驚豔之處,而雖厚達700多頁但讀起來完全不感吃力,
這厚度詳細了道出1964日本的社會概況,真實詳細的述說宛如一本寫實主義之作,讓人親見當年的日本。

此書的核心關鍵不在於找尋兇手,而是讓我們看到一位出身貧困農村的東大高材生島崎國男,如何在學校研讀馬克思主義、去工棚打工參與勞動、親見社會底層的卑微,一步步走向炸彈客之路。

島崎國男是一個讓人心碎的角色,也是有意思的人物 :
在東大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他本來有良好的前程,因為哥哥的意外過世決定要去哥哥工作的工棚打工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
這個決定轉變了他的人生。

他的哥哥就如同當時大多日本人的縮影 ;
沒接受教育,貧困、只能靠著微薄的薪水養家渡日。
他們為偉大的東京奧運工作,他們用勞力建設一切卻無法共享榮耀,
只有卑微,卑微的不被當人看,就算死也不足惜。

東京奧運造就了日本空前的繁榮,但獲利的仍是原本就享有好生活的資本家,奧運相關的建設規模越大,投入的工程越多,死亡的卑微小民就更多。
在工人們渺小的人生中,認識島崎這位東大生是彼此一生中僅有的驕傲,看了好叫人難過。

島崎看著這些永遠無法翻身的人們逐漸讓他對東京奧運與資本家產生厭惡,開始決定要給政府一個警惕,漸漸的,走上無法回頭的道路。

島崎國男身在1964年日本,但許多層面上也和現今的我們有著相似的共鳴感。
就像我們受過教育、有思想、強烈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參與學運與社會運動。
如果你是島崎會怎麼樣掌握自己的人生呢?

閱讀的過程中曾經脫口說島崎傻,他有更好的未來能替工人發聲,如同我們現在許多投入政治的年輕朋友一樣,為什麼要葬送自己的未來。
但仔細思考,他可是在1964的日本,怎能用我們現在的想法呢。

除了島崎國男,書中還以 良子、昌夫、須賀忠,三位腳色各自的故事進行。

這些腳色分別表現了當時日本社會的四個階層,
從他的的生活中,能看見不同階層眼中的日本 :

島崎 :
"我對政治漠不關心,只是強烈地認為,身為無產階級的一分子,必須用抵抗的方式讓統治者知道,也有不順從的綿羊。"

他代表著底層與貧困,同時也帶出了在東大校園裡,裡一群投入左翼活動與反對政府的學生們思想。

而島崎的搭檔村田,看似過街老鼠的小偷卻是過著經歷東京大轟炸倖存後的碎碎人生。

"那天晚上死了70個老百姓,其中有三個人是我的家人。真叫人難以接受,怎麼會有這種事?
之後的十年,我每天都想死,完全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這些人民的生命就像螻蟻一樣。這就是大東亞戰爭的真相。"

"村田可能把島崎視為自己的兒子,村田在昭和20年的秋田空襲時,失去了五歲的兒子,如果他兒子還活著,應該跟島崎同年。"

其實,他不過是軍國主義下的犧牲品。
一無所有的他苟且活了20年,
直到對面島崎讓他燃起人人生的尊嚴與一絲的父愛。

良子 :
"I love Beatles. Do you know Beatles ?
這樣他們應該就聽得懂了,就下來就靠膽量了。"

一名剛出社會的"東京"日本女性。
60年代的日本除了東京以外,女性地位都非常卑微,
而良子代表了東京新一代女子的誕生 ,他們升大學、外出工作、獨立自主、追求喜好、自由戀愛。

昌夫 :
"機動小隊處理一件防暴案件
危險津貼僅僅140圓。"

公家薪水的警察,道出了當時警界內部的文化、公安部與刑事部的明爭暗鬥。

須賀忠 :
"聽著刺耳的聲音,再度體會到警察的可怕。
如果自己不是警界高層的兒子,現在應該會被按倒在滿是水窪的地上。"

警界高層之子,生活在社會在上層的富二代。
但在追查島崎國男之後才發現自己擁有的是何等的特權,其他人是多麼渺小無力。

而須賀忠的女友更是另一派戰後日本女性的代表:

"我看乾脆跨國結婚,去美國好了。
當藝人的夢想和去美國相比,那根本不值得一提。"

表現出了為了生活和以前日本人的精神相異。
當時許多參與戰爭的日本人厭惡這些人,認為背信了信念 (在行過地獄之路最後也有類似的情況),
但是日本也是如此轉變才在短短19年就重生。

在書中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罪犯的誕生與精彩的追捕鬥爭過程,
還從中能看出當時日本警界內部的鬥爭與權力的施壓,宛如法國電影36總局的1964年東京版。

能看到鄉村女性的卑微與東京現代化女性的轉變。
鄉下的女性通常成年後無法就業與升學,會被安排相親嫁到不認識的男人家中做牛做馬一輩子。
而東京呢?
雖說良子與須賀女友代表者嶄新的女性,
但60年代的風氣研究保守。
依舊能在書中看到"擔心女兒讀大學就會嫁不掉的言論"。

不禁讓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東京暮色,我想當時日本的社會風氣就是如此吧。

當然更重要,也是此書的核心 :
看到東京繁華下的犧牲。
你們可知道,當年為了迎接東京奧運,要讓戰後的東京躍升成國際大都市,填海捨棄了漁業。
雖然造就了高度發展的經濟,讓許多人發了財卻讓底層的人們過的更困苦。
繁榮的東京與絢麗的奧運背後是道不盡的心酸。

此書涵蓋的面向很多,更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去閱讀。
也讓我閱讀的過程心裡極具矛盾 ;
社會如此不公,希望島崎和村田能全身而退。
但又希望昌夫等人能破案,給公安部一點顏色瞧瞧。
須賀忠啊,其實也不是那麼玩世不恭只是不擅表達而已。
至於良子呢?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何不希望她能談一場難忘的戀愛呢。

書裡每個角色的立場鮮明,
卻沒有明確的偏向那個立場與批判。
實在很讓人敬佩。

奧林匹克的贖金,本書在東京奧運開幕之後結束,意味著日本在全新的開始重與生。
此書讓我回到1964的時光,親臨當時的繁華與苦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記憶的玩物

記憶的玩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記憶的玩物,它在敘說一個跨時代的發明 :

這發明能掌握人們腦海深處的記憶,將它喚起。
並始記憶鮮明、歷歷在目、甚至再度重溫那一刻。
在重溫的同時也回到過去,這能改變自己過去的錯誤,修正往後的人生。
因此,所有腳色陷入了這回憶與時空的循環。
有人,陷在過往不可自拔,也有人不斷修正、挽救日後失落的人生。
但發現,一切錯亂,世界失了序,
人們終究改變不了過去與未來,不過是淪為記憶的玩物。

記憶的玩物,它的燒腦、故事所帶來的驚奇轉折,已經是毋庸置疑的高水平之作。
是大家所不斷再談論的話題,因此我想說說這本書所給我的一個不同觀點的感受。

浪漫。

記憶的玩物真的很浪漫,我隨著故事的發展見證一段經歷120多年的愛情。
他們隨著激情、磨合、平淡、無力至最後依舊美好如初。
何其可貴啊。

我們這輩子有太多希望葬送在愛情裡,有太多人在愛的最後只留下傷痕。
使我們悲觀、絕望。

我們一定要記得,任何絕望與悲觀都始於最初的美好,記得當初的美好就能尋回最初的浪漫。

最後,巴瑞再度見到了海倫娜,巴瑞說了什麼呢?
或許應該這樣問你們, "你們覺得該說什麼呢?"

這就像愛情不用翻譯中比爾莫瑞對史嘉蕾說的話語一樣,沒有告訴觀眾。

但讓我們自行填上了美好,成為自己完美浪的漫主義。

最後,想問問大家 :
如果,能夠讓你的一生重來一次,你會選擇回到什麼時候呢?

對我來說,想重來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我也不後悔,
因為我有現在滿意的人生,閱讀,婚姻,只要感受現有的美好並創造未來就夠了。

所以如果要我重回哪裡嗎?其實不太重要了,
還是在這地中海風情的咖啡廳裡看看巴瑞、海倫娜如何回到過去試圖改變一切,成為記憶的玩物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上一頁 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