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探戈的所有評鑑

82年生的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們可以對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
我卻再也沒辦法繼續忍氣吞聲。
可是我只有變成別人,才能為自己說話。
我是金智英,1982年生。"

韓國文學這幾年以闡述韓國社會男尊女卑壓抑下的情況在國際文壇大放異彩,
“82年生的金智英”也是如此。

內容描述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女士從她的童年,
國小至大學的求學生涯, 出社會工作 ,嫁為人母,
這一生中所承受的那無形的女卑文化。
最後走向憂鬱的道路上,
並慢慢道出自己早已被社會宣判的人生 :

1982年~1994年
" 為什麼學校要讓男同學先排學號 為什麼男同學總是一號, 凡事也從男同學開始 ,好像男孩優先於女孩是理所當然之事。
...就好比大家從不曾質疑過身分證上為什麼男生是以阿拉伯數字一開頭 ,女噌則是以二開頭一樣, 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樣的安排。 "

1995年~2000年
" 金智英就是這樣受教育長大的 -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 ,穿著要保守, 行為要檢點, 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免 ,否哲問題出在不懂得免得人身上。"

2001年~2011年
" 社長很清楚這份工作壓力有多大 ,與結婚生活, 尤其育兒生活絕對難以並行 ,所以才會認為女職員不適任, 而且也沒有打算調整公司員工福利, 因為他認為 :
與其為撐不下去的職員補足相關福利使其可以撐下去 ,不如把資源投入在撐得下去的職員身上還更有效。"

2012年~2015年
" 所以你失去了什麼?
你不是說叫我不要老是只想著失去嗎? 我現在很可能會因為生孩子而失去青春 健康 職場 同事 朋友等社會人脈 還有我的人生規劃 未來夢想等種種 所以才會一直看見自己失去的東西 但是你呢? 你會失去什麼? "

2015年 秋
"只有妳們家人團圓很重要嗎? 我們也是除了過節之外 ,沒有其他時間可以聚在一起好好看看三個孩子。最近年輕人不都是這樣嗎? 既然你們的女兒可以回娘家, 那也應該讓我們的女兒回來才對吧。"

綜觀金智英走入憂鬱的人生 ,
從中可以看到女性所承受的許多問題 。

但在這個社會裡往往被認為理所當然,
她們的權利被忽略,
甚至被認為是本分,
長期的壓抑下似乎也讓女人們須遵循沒有道理的規範生活著 才能免於流言蜚語。

女人啊~在這個社會中終其一生都在犧牲,
這扼殺了她們的青春, 夢想, 與屬於自己的生活。

相較於台灣近年來女權思想的開放與男女平權逐漸平衡。

在韓國, 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已經無法拔除。

這一本書 她接露了韓國對女性不友善的社會狀況,
打開韓國女人內心,
不只是為女性發聲 更產生共鳴串連起的力量。

這才是 活在虛偽社會中真正的思想 。

它真實 ,因真實讓女人認清自己,
因為真實而充滿張力,觸動人心。

許多文字構出的畫面也一直在筆者腦海中浮現,
讓我思考著許多問題 ,從感情至婚姻。

這是繼素食者與少年來了之後 筆者極為強力推薦的韓國文學,
不會太厚,很適合忙碌的朋友閱讀。
也適合旅行的朋友攜帶閱讀。

而同為8年級或是7年級的妳過去又經歷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女性讀者千萬不能錯過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旱

大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如果我說了謊,你也說了謊,我還應該相信你嗎?
一個背負罪名的警察,一個泯滅人性的兇手,一個偏見極端的小鎮,
慾望深淵下的罪惡,是人性的必然,還是人心的偶然?"
-大旱。

作為 珍.哈珀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來說 這樣的說故事能力實在是傑出的驚人。
故事強而有力的震撼讀者。

大旱故事描述位於澳洲偏遠的小鎮齊瓦拉發生了一樁近乎滅門的三屍血案(只活下一名嬰兒),
種種跡象來看,就像是一家之主忍受不了生活困苦而殺害了妻小後選擇自盡。

警方也以自殺結案。

對於在這個小鎮生活的人們來說,自殺並不是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甚至有人對於自己沒有勇氣結束生命感到惱怒。
因為在這個飽受旱災侵襲的小鎮已經兩年沒下雨了,
對於以農業為生小鎮來說,旱災已經毀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久,未來何去何從。

故事主角阿倫.佛柯(聯邦警探)
是死者多年的好友,
因為童年時一起女子自殺案件他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
進而離開家鄉20年來從來沒有回來過。

這次他特別從墨爾本回來這個小鎮參加喪禮,在死者父母的請求下調查這起案件,也重新挖起了20年前這起自殺案件,掀起了所有人埋藏的秘密。

作者說故事能力極為流暢,
近乎一氣呵成的讓你直接閱讀到最後一頁覺得欲罷不能。
節奏明快到絲毫沒有任何一分多餘累贅的劇情。

在文字裡將整個小鎮的情境描繪的栩栩如生,
讓你感受到高溫的難耐,彷彿真的面對人們因為旱災的浮躁。

我特別喜愛作者用文字所塑造出的齊瓦拉小鎮 ;
它與世隔絕 ,所有居民都認識彼此, 人們生活單純,都在這相同的模式中一代一代的生活著。
而旱災讓這原本和樂讓都市人嚮往的小鎮一步步的走向瓦解。

書中不會有太多專業知識的賣弄,
我喜歡這類不需要讀者去吸收太多資訊的作品,
這讓閱讀顯得更加純粹且更合適當個娛樂。

在大旱中你唯一需要去吸收並仔細品嘗的就是情感,
而裏頭的情感隨著事情的發展更是折磨人,
大旱是個悲傷的故事 ,
或許一個犯罪小說裡本來就應該有悲傷,這才能讓事件與動機有所呼應。

但大旱裡的悲傷很不一樣,它很純粹、很生活,就像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個悲傷不是憎恨與報復,是無力與絕望。
更不時帶著悔恨。

讓人在看的過程中不免讓人檢視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對周遭的人們多點關心,甚至憐憫也好,或許能在遺憾之前挽回點什麼。

使我看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本後,
強烈的衝擊內心、不斷回味書中的字句 ;

"經濟出了問題就會這樣,有傳染性的。
農人沒有現金去店裡買東西,商店就會倒閉,然後就會有更多人沒錢買東西。
顯然就像骨牌似的紛紛倒下了。 "

"你在鎮上住多久了?"
"十年了。不過很多鎮民都還是當我是新來的。
除非你身在這裡,長在這裡,否則就永遠是外人,這好像就是齊瓦拉的規矩。"

"不要評斷別人,免得你被一幫小心眼的瘋子斷論。"

"把錢亂花掉又並不犯法。感謝老天,要不然我就要倒店了。"

"這些賭徒都執迷不悟,老是在尋找策劃和漏洞。
不過到頭來,只有你押對了馬,這些心機才有用。"

可以看出大旱是一本完全悲傷的故事,
書中不帶有任何一絲的喜悅 。

要我用最簡單的評論去形容這本書,
我會說 :
貧窮,孤立,孤獨,無助,這就是大旱。
這也是書中描繪出的人生。

談論悲傷,談何容易。
感受悲傷,錐心刺骨。

大旱,我不但滿分薦給所有喜歡閱讀犯罪小說的朋友,
更認同大旱是一部近乎完美的處女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她懷著祕密

她懷著祕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打從我有家庭,就不忍心看那些小孩被擄走或是虐待的故事,每次都讓我哽咽。
如果有人傷害我孩子,我會殺了他。
警察和法庭都免了,他們永遠找不到他的屍體的,你懂我的意思嗎?

那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個國家需要死刑,
就是專門為戀童癖和恐怖分子而設的。》

引用上敘正是因為她懷著秘密,不只是懸疑驚悚,不光是推理,
而是一個 "失去寶寶的故事",
也是一個關於家庭、孩子、與愛的故事。

因此對於我來說,此作品的核心不在秘密,是脆弱與愛。

書中兩位主角艾嘉沙莎與梅格,分別是渴望孩子與失去孩子的女人,
她們的一生全然不同,但共同的是生命的寄託在組織家庭上。

艾嘉莎; 她行為之所以脫序乃至瘋狂,
不過是堅強的心早已被敲碎的無法修復、她只是這一生渴望被愛,
就只是太過脆弱了。

梅格; 生活在一個完美的中產階級家庭,是大家羨煞的對象。
卻有著外人不能理解的煩惱,她害怕婚姻是否能繼續延續,隨著長時間的相處,生活的激情已被消磨殆盡。

兩人的希望都放在新生命的到來,她們渴望這個寶寶能挽回逝去的一切。
彼此從不認識到相識、短暫的相處,勾起了一段相互牽引的漣漪,卻一步步讓愛艾嘉莎為愛失控,想帶著孩子消融在這個艱困的世界中。

觀看這本書的過程中,
筆者不時想起周遭人們。
在許多人當中,不少因為邁入婚姻多年面臨許多危機,冀望生個寶寶來為兩人的感情升溫。
也有希望用寶寶來綁住男人、讓男人有責任感、或讓男人回心轉意。

對於他們而言,寶寶是兩人情感殆逝的解藥。
如同書中說的 :
《她想要寶寶的原因,讓一段關係穩固,把一個她害怕會失去的男人留在身邊。》

《一場婚姻就該有孩子,就連有孩子,要維持婚姻都很難了,更別說沒了孩子,我不認為婚姻還能繼續維繫下去。》

書中彷彿呈現了許多家庭的寫照。

本書帶領讀者體驗的正是一個家庭所面臨的撕裂情感 ;
《心裡學家或精神科醫師創造"受害者時代",人人都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他人,而不是負起個人責任。》

《原諒這件事原本就不公平,會有一方必須做較大的犧牲。總有人得開始。

你是說應該由我來犧牲?為什麼總是女人?》

這是一本完全以家為核心的作品,
擁有家庭的讀者能感受到更多。
而失去孩子的傷悲呢?
我們在失去親人的哀痛就已經錐心刺骨,
實在無法想像失去自己親身骨肉的感受會是如何絕望。

她懷著秘密格局雖然並非宏觀廣大,但卻把所有情感刻畫的更加真實、細膩 ,
許多字句隨著故事發展都能撥動讀者的內心 ;
《是人讓生命完整,不是地點。》

《也許你懷疑某個你愛的人,所以站出來才那麼困難。
我懂忠誠與愛。我了解家庭能給予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喜歡海登這位腳色,他最後的轉變讓我感動,我想這就是一個男人因為家庭變成了男人吧,肩膀與擔當就這麼一回事。

《人生還真奇妙,尋求快樂但最終只為了生存,存在。

我們努力想達到期望,但事實上我們是在原地踏步、浪費時間,或想著我們也許能過的人生。
很快的,
我們就會和其他毫無信仰、見錢眼開、以卑鄙手段陷害別人、厭世、善妒的人一樣,希冀著要變有錢、變漂亮、變年輕、變幸運、或甚至一切從頭來過。》

看到這段讓我不禁感慨,社會上許多人的生活皆是如此,渴望成為網美、網紅、裝逼過著幻想與觸及不了的生活,漸漸的生活變成了折磨。

最後的結局很特別,邁可.羅勃森用艾嘉莎的一句話做為結束,這到底意味著艾嘉莎終能母女團聚,還是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呢?
只有作者能給予答案。
但我選擇認定她們團圓,她終於得到幸福、活在最美好的時光了。

作者邁可.羅勃森在本書的寫法非常特別,採取兩位女主角第一人稱的觀點看待自己的世界,相互交錯。
觀看她們如何看待對方,兩人的家庭是如何交織在同一個故事上。
這與他過往的寫法完全不同。

因為他說 :
"身為一位作家,我嚴格的督促自己不能套用相同的格式,也不能寫出相仿的故事。 這本她懷著秘密尤其如此。
這部小說的結構、本體和兩個敘述者的使用,對我來說都是野心最大的任務。"

因此我這樣推薦給所有朋友 :
邁可.羅勃森在執筆她懷著秘密前不但構思許久,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並有一個深愛的老婆與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與他一樣有個家為生命的核心,那麼如果遭遇書中的情節,可想而知是多麼讓人恐懼。

做為拿下過“金匕首獎“ 且出過12本作品的作家,這部作品確實更加傑出精彩,鎖定的核心閱讀者也是更加成熟、適合更具有社會與家庭歷練的讀者。
書中傳遞的情感、憂傷、崩裂、恐懼、任何形式的愛 ,精確的讓人彷彿感同身受,
同時也讓讀者的閱讀觀點更加精確。

最後,我要說,
雖然我不斷強調本作的核心是家、是脆弱與愛,
但書名終究是她懷著秘密,秘密呢?
書裡這樣說 :
《請保重,秘密之所以有價值,端看妳想對誰保有秘密。
妳也許認為這麼做很值得,但我也許會覺得這一文不值。 總有人得付出代價。》

每個人都有過秘密,但你是否想過秘密,
其實一文不值也不太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懷著秘密是本極具野心的作品,
絕對能讓你享受金匕首獎大師之作,忘其身,忘其自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那不勒斯故事

那不勒斯故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果沒有愛,不止人的生命變得貧瘠,城市的生命也會了無生氣。"
- 那不勒斯故事。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奇妙的感覺。
美, 裡面所闡述的情誼,畫面,以及對那不勒斯的描繪,在文字的表現下有著說不出的美。

故事從兩位主角愛琳娜與莉拉身為人母開頭,敘說有這麼一天,莉拉消失了,無故消失且無影無蹤,家人求助艾琳娜。

而艾琳娜確早已知道莉拉曾說過:總有一天將要不留痕跡的消失的無影無蹤。

便開始述說起她們孩童認識的那個時候,那段相處數十年的回憶。

因此這本書的內容描繪了主角艾琳娜與莉拉從小學到上中學的情誼,
彼此從天真無邪的孩童到知道了慾望,體會了愛情,財富與情慾,兩人童年一路的陪伴與成長。
透過她們的故事,勾勒除了那不勒斯一個小城裡的生活概況,以及城市的衝擊與逐日的改變。

這裡的人貧窮,教育水平不高,蠻橫粗魯,吵鬧暴力事件在這裡已經是司空見慣,就是真實的生活。
艾琳娜與莉拉,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而她們既是閨蜜也是彼此暗地競爭的對象,總希望對方成長但卻又時常因為超越自己而吃味,
從學業,受歡迎的程度,外在的打扮等等,無不比較。

如同艾琳娜說道 :
"我花很多力氣唸書,做很多困難的事,
就是為了與這個萬丈光芒的女生並駕齊驅。"

她們相互競爭也相互砥礪,一起學習,一起懷抱夢想,寫書賺錢,尋找寶藏,天真無比。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接觸到了愛情,
到了大城市看見時髦的人們和高水平的生活,體會到了原來富有與貧窮的差距,
更在體會到戀愛與情慾的歡愉後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孩童了。

慢慢的,改變了彼此的想法,而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個小城也漸漸不同以往。

因此兩位閨蜜以及朋友們的友情,甚至彼此的家庭,都漸漸的產生了變化,回到過去似乎那麼遙不可及了。

而中文書名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更是在書中,莉拉將邁入婚姻時對艾琳娜說的 :

"妳不一樣,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朋友。
妳一定要成為最優秀的。
不管男生女生,妳都最優秀。"

多麼棒的情誼啊!

這本書為四部曲的第一部,
所以大量的在架構基礎上,許多的人名,許多家庭,大量的角色不免讓人一開始閱讀時有點容易出神或煩悶,
而主要在交代童年故事的情節上或許也讓步調稍慢或是平淡些。
但許多地方都是那麼的生活與真實,
卻能勾勒出許多讀著在孩童時期的回憶。

不過,
這是一段閨蜜的故事,如果是女性朋友,我相信在讀起來會更能體會書中的味道,
也許回憶湧現甚至對它愛不釋手。

但雖然我是男性讀著,
對於書中的情誼感受不太深,但感受那不勒斯故事在文字敘述下的美麗依舊是很棒的享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那不勒斯故事2新身分新命運

那不勒斯故事2新身分新命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果妳對任何人事物都還存在著情感,那何不試著在人生中敢愛敢恨一次呢。

"這世上的一切都處在極不穩定的平衡上,有絕對的風險,不敢冒險的人就只好浪費生命在角落裡,
永遠不懂人生的滋味。"

那不勒斯故事2: 新身份新命運
延續著第一部的最後,
艾琳娜看著美麗且嫁入富家子弟羨煞旁人的莉拉,好不羨慕。
她自付自的思考著,她們越差越遠了,莉拉有了新的生活而使她被寂寞與孤單擁抱著。
而莉拉,發現了丈夫的背叛,踐踏了她的尊嚴和心血,
這一天開始,她就痛恨自己的婚姻,
故事在在莉拉結婚時結束。

本作開頭則以愛琳娜與莉拉多年後的一次會面,
莉拉擔心丈夫發現了她的日記,
將日記交給了閨蜜艾琳娜,交代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打開,由她保管好好的收著。

對莉拉滿是忌妒的艾琳娜當然不可能不窺莉拉的內心世界,便馬上打開了鐵盒,翻開了莉拉的日記,
接著而來的即是文字中滿滿的震撼。

她知道了莉拉真正的想法,
原來婚姻是如此的痛苦與對艾琳娜是如此的嫉妒,還有,她如何感受到婚姻之外的愛。

艾琳娜慢慢的對這位閨蜜有著更深的了解,
正式開啟了第二部的核心故事。

這次的故事橫跨了她們從16到23歲間的過程,
書名"新身份新命運" 也意味著兩位主角不同的人生。
過程看著書中角色的大起大落實在是不忍心,充滿著哀傷。

莉拉;
太年輕就投入了婚姻,根本不知道婚姻是什麼一回事也不懂什麼是愛情,
當她有那麼一天碰觸到了愛情之後,勇於追尋就必定要為對婚姻的不忠付出代價,
一位堂堂卡拉西夫人最後淪落為受人鄙視嘲諷的女工。

艾琳娜;
永遠比不過莉拉的女子過著貧困的生活,她知道讀書是她唯一的出路,她努力讀書,考上了大學遠離那不勒斯展開新生活。
開啟了她的新視野,她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但雖然最終她有了文憑,有家事顯赫的未婚夫,也成為了作家,但她後來發現,依舊活在莉拉影響中。

除了兩人的情誼,
書中也呈現出了當時義大利社會階級的明顯概況:

在大城市的艾琳娜完全感受到地位的差異。
她了解到再怎麼讀書,成績再好,終究是那不勒斯來的窮苦人家,
只有與上流社會的男子攀上,她才受到同儕的敬重與邀約。

當時男尊女卑的思維更是在此部詳盡的表表露無疑 :
在婚姻中的女子,被丈夫毆打是合理的情況,忍受與持家就是做好妻子本分的工作。
男人有錢有權,就算有情婦一切都被顯得合情合理。

男人,
有錢就能到自己的工廠找女工做愛。
而女人 ,
只是性自由思維就被冠上娼妓與淫蕩。

因為在這個社會中並沒有公平可言。

這本書的後半部實在非常迷人,
可以完全體會到作者的學識淵博以及文學底子的深厚,
因為在書的中間採取的是大量的對話,討論文學,討論政治與社會,討論各種主義與議題等等。
相互往來的對話與爭論好不精彩。

也看到了當初那一群小朋友如何邁入現實的社會後,走向不同道路而感情生變,
讓一切都不再如當初美好了。
也看到了許多人生的大起大落,
而艾琳娜與莉拉彼此的關係因為競爭與愛上同一個男人而決裂,
到最後多年後的相見才修復。
我想,至少這是最棒的發展吧。

而在讀這本書時,或許書中的許多角色(尤其莉拉)的思維會讓你無法認同,
但不要忘了,書中所有的人,
所有表達愛恨情仇的每一個人,他們生活與教育水平不高,還有,他們都實在太年輕了。

16歲德孩子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愛嗎?什麼才是婚姻呢?
或者莉拉的敢愛敢恨才是在那個社會中讓人感到佩服呢。

看完了這本書後, 我不禁閉上眼睛思考著書中的一切
她們;
論聰明,莉拉是絕無僅有的天才,但上帝給她的命運開了一個大玩笑。
她聰穎但因為家庭而無法求學。
最後對艾琳娜說道 :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要繼續讀書。

論成就 ,
那位有著大家羨煞的婚姻和頭銜的萬人迷,莉拉。
多年後在社會底層活著。
而一直自認不如莉拉的艾琳娜,卻擁有自己的創作和大好前程。

她們彼此都有了,不同的命運與新的身份。

從第一部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到 第二部 "新身份新命運"
艾琳娜是莉拉, 莉拉亦是艾琳娜。
都表象者兩者。
因為她們彼此牽引對方,認為彼此形同陌路但冥冥之中卻形影不離,需要彼此。

"人總是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瞭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幫助別人的意思就是在他們在人生的特定時刻為他們做他們自己辦不到的事"

我想這就是閨蜜吧,也是她們動人的情誼。

一本那不勒斯愛恨情仇的故事,感受文字間迷人的魔幻與精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那不勒斯故事3逃離與留下

那不勒斯故事3逃離與留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在他們高潮之下,耕耘我們。
他們進入我們,然後抽離撤退,留下他們的鬼魂在我們的血肉裡,宛如遺落的物品一般“

這本書讓筆者思考著一個問題 :
"如果可以,人的一生中何不為自己敢愛敢恨一次呢。"

很多人的一生中讀過上萬卷書,有些書影響了思想 ,有些書讓人記憶深刻,
那有沒有那麼一本書讓你讀完後覺得它是美麗的,
就是那布勒斯故事;
它的美很獨特,在字裡行間內充滿著優雅的美麗,
它文字敘述下的那不勒斯,有著魔幻的迷人。

那不勒斯故事3 : 逃離與留下的故事來到義大利最動盪的時代 : 政局不穩,法西斯與馬克思主義分子的激進衝突,所有的思想衝擊著每一個人民,
城市的人們走上街頭投身學運,工運。
人民不斷表達思想,批判與鬥爭。

這樣的時代下, 造就了每一位角色全新的樣貌與身份。

淪為工廠女工的莉拉,活在法西斯分子的壓迫下,但為了孩子咬牙努力的活著。
艾琳娜成為了出色的作家,嫁入豪門,擁有全新的生活。
但兩人在擁有新命運新身份後,這才是故事的開始;

看似成功的艾琳娜過著安逸的生活中,漸漸的發現了她所渴望的生活並非這一切,她所欠缺的依舊牽引著莉拉,最後走上同樣的道路中。
為了愛,放棄一切。

人總是嚮往別人有著自己沒有的生活,卻忘了去感受已經擁有的美好。
是勇氣還是太傻,這就看大家各自解讀了。

如果說,人這一輩子都該為自己敢愛敢很一次呢?
或許莉拉做到了,但也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艾琳娜正在走向勇敢的道路上。
是誰在逃離誰又留下,我不能確定,但能確定的是,艾琳娜依舊活在莉拉的影響之中。

看著前兩部作品彷彿跟著所有腳色一起成長,跨越他們的人生,不知不覺也對他們充滿了情感,被書中的每一個環節深深牽動著。
不知不覺就跟著開心,憂傷,與感動。

在這本書,你可以充分的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底子,書中充斥著大量的思想,不論法西斯與馬克思,學運與工運正反支持者各論點的爭論,更有著許多哲學思維的談話。
本書更強烈的呈現社會主義的樣貌。

更能在書中看到動盪的那不勒斯歷史,更能感受到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他們努力想掙脫,想逃離,但到頭來依舊留著底層的血液 。
如同書中提到的:

“這新的小生命在遊戲裡模仿老生命,我們是環環相扣的一串影子,永遠在舞台上承受相同的重擔,愛,恨,慾望,暴力的重擔。“

所有的文字與思想勾勒出一本藝術的饗宴,
不愧為入選曼布克獎決選之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問題不在財富多少,而是有多少尊嚴。"
人的一生中必須完成三項使命 :愛人 ,被愛,以及懂得寬恕他人。

一段富裕的瓦解及一個心靈的重生 :
喬艾爾‧狄克 Joël Dicker -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Le Livredes Baltimore

內容講述主角馬庫斯勾德曼,計畫寫出一本關於他家族的作品。
在寫作的過程透過回憶過去, 讓巴爾的摩 勾德曼家族的過去重現在你面前。
道出一個家族橫跨多年的故事,
"勾德曼家族" 的興盛 ,衰落,以及重生。

書名真相 ,故名思議就是主角在透過回憶及寫作時 ,發現原來過去他在這個家族成長時經歷的一切,完全和他一直以來所認知的不一樣。

我很喜歡本書出現的許多觀點,在文字的闡述下著實的有震撼力, 使人一直回想書中的許多畫面。

如 :

1.孩童時期的主角對於富有的嚮往 ,
因為體會到上流社會後的那股虛榮感,讓他對自己家庭產生了自卑感,進而瞧不自己起父母。
這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

2.縱使已經是社會中流砥柱, 已經坐擁豪宅和高收入 。
還是不夠滿足 ,甚至忌妒他人,不斷與他人比較。
認為更富有的人奪走了孩子對他的愛戴與關注 ,顯現出了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背後的自卑與孤獨。

3.書中說到的
"問題不在於是不是搞錯了 ,而都是感覺問題。"
很多時候, 別人沒人跟你比較 但你就是會在意。
純粹是出自於內心的嫉妒,面子與尊嚴。
因為忌妒一直存在著人與人之間。

4.父親投射在孩子上的期許, 期望兒子成為自己想像中的人 。
以及期望得到父親認同的兒子 。
兩者都因為現實無法如願而失落, 導致一個家庭的失和與分裂。
家庭永遠是最難的一道習題。

除了上敘的幾個觀點,
也喜歡書中對於主角與堂弟們建立的勾德曼幫, 這段橫跨多年堅定友情的描繪。

這是一個虛構的家族史,
但在作者的文筆下刻劃的栩栩如生,
宛如同我們所生活在的真實社會。
實在很精彩。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讓你發現許多人與人相處之下,
事情並非看到的那麼糟。
有太多時候都是出自於內心的嫉妒。

真相,可能是你無法想像的美好。
直到發現了才後悔當初沒好好珍惜每一個人,
珍惜相處的每一刻。

你更可以把忌妒放下,也別裝B了。
這些終究都是虛幻的。
到頭來才會發現失去的,遠比得到的更多。

話雖如此,不過人嘛 ……總是常常在比較與悔恨,對吧。

我們都曾幻想與期許自己將來會是如何成就的人, 或是羨慕著人生勝利組的成功與未來。
但十年後 會是什麼樣子呢?
都是未知數, 就過好每一天吧。

愛人 ,被愛,以及懂得寬恕他人。
你們做到了幾項了呢?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有作者獻給獻給台灣讀者的一段話,揪甘心。

這是喬艾爾狄克所寫的第二本書 ,第一本是 HQ事件的真相 ,
兩本的書雖然主角都是同一,人 但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寫法也完全不同 ,不像是系列作品,只是角色的延續。
這是非常特別的一點。
而作著是出身於瑞士的年輕作家, 這兩本書得了許多獎項。
不知道會不會以馬庫斯這主角寫出一系列的作品
還蠻讓我期待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螺旋之謎

螺旋之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筆者只花了三天就看完, 因為太好看到捨不得停下來。

電影常有戲中戲的場景 , 而“螺旋之謎”就是一本"書中書"的故事 。
內容描述主角為出版社編輯 ,要尋找暢銷小說" 螺旋之謎 "的作者 ,因而從馬德里起身到庇里牛斯山小村莊,發展出一段尋人的故事。

在書中,你能感受到許多腳色 :
面臨事業與婚姻危機的編輯 、將失去臥病妻子的男子、
單親的母親、 試著擺脫毒品的毒蟲 、
工作薪資不高被企業主壓榨想改變生活的男人、
出車禍擔心被毀容和渴望新生活的女大生、
離婚獨自在大城市工作, 生活只剩孤寂的女子。

這些各有不同背景的角色皆是人生遇上瓶頸的人們,
作者用三段平行交錯的故事最後巧妙且輕微的落在同一線上 。

原來每個人冥冥之中都環環相扣 ,不期而遇 。



這讓筆者想到佛學的 “紅圈”:
紅圈為釋迦牟尼故事 。
「儘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
(也被法國已故電影大師 梅爾維爾 引用拍成警匪電影。 )

回到本書,書中的哀傷並不多 ,因為帶給人的力量是正面的。
人生嘛 ~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
只要你信念著 ,凡事能否極泰來。

螺旋之謎 讓我看完後有一種說不出的心暖和滿足感。
讓讀者闔上書後的心情是愉悅。

“財富與名聲不會讓我們比較幸福美滿,快樂能感染 越是快樂 我們越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其他人”

這是一本我極為喜歡~並逢人就推薦的作品。
因為認為分享這本書即是分享幸福與喜悅。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煩惱下一本書單嗎?
不要猶豫了,就是它 :
西班牙 現代文學 “螺旋之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門徒

門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他的頭往前垂下,遮住了致命出血處的傷口,但她不必實際看到,就知道那一刀劃的很深,
割過頸動脈和氣管。
她已經太熟悉這種傷口所造成的後果,從血跡噴濺痕就能想像他臨終的狀況 :
動脈噴血,流入肺部,被害人透過割開的氣管發出氣音,等於被自己的血淹死。
氣管濺出的血在他赤裸的胸膛乾掉了。

從他寬闊的肩膀和肌肉組織判斷,他的身體相當健康 - 絕對有能力反抗攻擊者。
然而他卻低著頭、以鞠躬的姿勢死掉了。》
-
泰絲格里森 : 門徒


苦等了好久,外科醫生的續集"門徒" 終於在台灣發行了。

泰絲格里森的作品以女性做主角一直是讓我非常喜愛的特點 :

《 "我一直很努力,希望能像其他人一樣被平等對待。"
她說 。
"我才不要因為自己是個女人,就要求特殊待遇。"》

這使她書中所有心靈與生活的描繪皆與男性為主的作品截然不同 ,
如同在門徒中可以看到珍.瑞卓利如何在充滿男性展現自尊與榮譽的警界突破重圍,展現自己優於男性的價值 。

讓我能更了解女性細膩的心思,
看到不同於男人的視野與思維。

門徒作為續集 ,
故事描述於外科醫生事件的一年之後,
波士頓再度出現一名以病態手法殘害被害者的連續殺人犯。

這讓主角 珍.瑞卓利,在還未完全平復受傷的心理與過著崩塌的日常生活情況下,
又面臨了貌似外科醫生手法的新犯罪者所帶來的考驗。

就在犯人持續作案的同時,已被補入獄的外科醫生荷伊居然逃獄,而且衝者瑞卓利而來。

這讓珍.瑞卓利警探面臨心靈上的強大衝擊,她武裝的自信在恐懼下逐漸瓦解 ;

《他指出她無法承認的那件事: 她和沃倫.荷伊(外科醫生) 永遠彼此相連了。
恐懼和憎恨,是比愛更強烈的情感。》

這為本作帶來新的元素 ;
珍.瑞卓利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雖然作者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瑞卓利的病理狀況,但不難看出許多貌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描述,這如何影響著她的生活。

讓讀者隨著一頁一頁的閱讀,逐漸陪伴隨時面臨崩潰的瑞卓利一起壯大自己戰勝恐懼 ,
看著瑞卓利堅強。

光是如此就足以讓閱讀過外科醫生的讀者一定要閱讀這本書了。

門徒依舊展現了泰絲格里森絕佳的風格 ;
"專業的醫學知識"。

並依然用她醫學知識的背景去詳盡的描繪出讓人感到痛楚的犯案手法、屍體狀況、及犯罪現場的描述。
再度用過於真實又符合邏輯的殘忍,讓讀者閱讀時不禁摸摸自己的肩頸不寒而慄。

這是大多懸疑作品中所感受不到的體驗。

《噴射的血所構成的波浪形弧線持續前進,掠過手術時間表的白板,到了一個角落,然後接上另一面牆。
此時因為心臟收縮壓下降、脈搏開始減緩,於是波浪的弧度變小了,位置也開始下降。
最後終止於接待櫃檯旁邊的一攤血。

電話。死在這裡的人設法要去打電話。》

泰絲格里森更在本作中展現了優於外科醫生的敘述能力,故事更精彩刺激,
犯罪活動也更描繪栩栩如生。

沒閱讀過泰絲格里森作品的人我極力推薦你們一讀醫生筆下的懸疑世界。
而如果你當初沈浸在外科醫生帶來的震撼,那絕對沒有理由不讀門徒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莫拉的雙生(新版)

莫拉的雙生(新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對我來說,現今的犯罪小說在故事的結尾上大致分成三大類。

1. 開放式結局

2.沒有結局
(讓讀者自己去想像最後的發展為何,或是作者可能有計畫寫續集。)

3.多結局
(意指主線故事與許多支線故事,多位角色,都各自安排不同的結局。)

而在每位作家寫法不同,作品風格不同的情況下再加上其一方式的結尾,讓現今的犯罪小說變得更加多元精彩,而且能看的出許多專業知識與不同產業,不同教育背景的思維。
使得犯罪(懸疑,推理)小說一點都不通俗,
反而厲害到讓人愛不釋手。

近期看過的三本犯罪小說都是如此。

先來推薦莫拉的雙生吧。

故事描述獨身的女法醫莫拉在某日下班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發生了一名兇殺案,而這位死者長的跟莫拉近乎一模一樣。
原來莫拉是孤兒,她從小被養父母撫養長大。
那名死去的女子"安娜"莫非是她一直不知道的雙胞胎姐妹嗎?

而安娜與莫拉的身世到底有什麼秘密使得安娜惹上殺身之禍? 還是兇手是要殺莫拉而誤殺安娜呢?

於是莫拉開啟了一段找尋身世與揭開安娜死亡真相之旅。
也因此更踏入一個驚為天人的連續殺人案中。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外科醫生作者 : "泰絲·格里森"

泰絲森格理森的作品有幾個特點 ,
專業的醫學知識,詳細真實的病態,巨細靡遺的作案過程,流暢不拖泥帶水的故事敘述能力,
以及更重要也是我常常強調的 :
"不玩弄自身專業,用最淺顯易懂的闡述讓讀者快速吸收。"

這樣手法早在她的許多作品裡就立下明確的風格,
而在莫拉的雙生中我覺得泰絲格里森掌握的更好,寫作能力明顯的提神且成熟許多 。

這讓我實在非常驚豔。

從貝納德的墮落一路到莫拉的雙生中,
兇手已經不再是病態,
此書的犯罪者已經呈現最"純粹"的邪惡。
更貼近社會文化的呈現,
也將讀者遊走在理智與精神分裂的辨別中。

這本書我喜歡的地方很多,如同我上述提到的元素一個都沒有少,
在閱讀的時刻都能感覺到疑似精神分裂的毛骨悚然 以及 被害者承受的痛楚,
因為實在寫的太詳細了。

而筆者最喜歡的地方莫過於作品中的"愛" 與 "恐懼"。
這裡的愛很真實,也很純粹,
對情人無可救藥的愛,人無非就是如此。
一頭栽進愛的深淵無法自拔。

這裡的恐懼很寫實,很貼切,
一個孕婦身懷六甲後對於自身自信的流失,擔心男人遠離而去。
總是自問,他還愛我嗎? 我還迷人嗎?

這愛與恐懼,
讓本書完全的充滿了女人的脆弱,天真,執著,勇敢與堅強。

或許可以說這本書某些層面很女性主義,但你絕對不能不說,讀起來實在很迷人。

要我總結這本書的評價我會說"很傑出" ;
泰絲格里森在每個人物故事與個性上都處理的恰到好處。
故事本體很多元,支線不會過多到讓人覺得繁複,
也因多元,所以在故事的結尾屬於我所說的第三類別,這讓故事更層次分明。
每一個結果也讓我都很滿意。

筆者真心認為,
能閱讀一本能享受驚悚懸疑又能吸收醫學(病理)專業知識的作品,何樂而不為呢! 對吧。
莫拉的雙生絕對會是泰絲格里森的上乘之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6上一頁 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