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ookqi的所有評鑑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7

我很久沒閱讀文學作品,以致在開始讀著龍應台的《天長地久 : 給美君的信》時,就被她那優美的詞句、說故事的方式深深吸引。

龍應台說,「這十九封信,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而我也確實感受到這句話的涵義。

整本書是以寫信給她93歲失智的母親的方式呈現,但觸及的人物和課題很多,並穿插著整個大時代的變遷。對我而言,龍應台正以她65年資深又精彩的人生經歷,給予了我這個后輩指引的方向,和反思的空間。

她寫93歲的母親美君,我想起了外婆﹔她寫她自己,我想起了媽媽﹔她寫安德烈和飛利浦,我想起了兒子﹔她寫她們的女友,我也預想起了兒子未來的女友……我在她的文字裡,看見一些我已經無法彌補的過去,但更多的是還可以透過反思后所改變的未來。說來夸張,就像人生的導師一樣,而這是我生活裡缺少的對象。

第一封給美君的信,就把我給敲醒了。

她說,要把母親當女朋友,「看做一個也渴望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電話說‘悶’的女朋友。」 過去我的確也有類似的想法,所以在我還未成為媽媽前,我還真的是很疼惜我媽媽。然而在我的生命裡走入了一個孩子后,自我時間已經被削薄,更別說留給媽媽的時間。她總在我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在我不需要幫忙時安靜地不打擾我,結果就是我把一切給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她。所以當我看完這篇章后,我很認真地帶著媽媽和幼兒一起出去走走,把兩者放在同樣一個天秤,得到我同樣的關注。

我還來得及反思,龍應台可能就已經無法挽回,因為她失智的母親已經記不起她了。

在兒女眼中「母親」這角色讓人敬重,從小到大都以「長輩」眼光相待,以致忘了她在成為母親前也曾是小女孩俏女郎。孝敬母親是必然的,但如果能以「閨蜜」、「好朋友」的心態去和母親相處,我們會發現卸下母親威嚴的她們,其實都有顆「少女心」。 第一封給美君的信,已經讓我不停反思了,接下來還有十八封信呢。


IG: @imbookqi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4

讀《原子習慣》時,我不自覺地把「習慣」的定義局限於較為「具體化的日常生活」,比如閱讀、靜坐、玩手機等,這種略為表面和個人的行為。⁣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卻讓我深思,所謂的「習慣」,定義其實很廣泛。習性反應、思維方式、消費習慣等這些抽象的行為,更需要好好地去覺察和反思。跟孩子說話的方式、看待某人某事的眼光、面對突發狀況而展現的情緒等,背後也都是習慣在操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毫無意識地做出即時反應。⁣

我不禁想,如果能針對生活裡的大大小小、具體或抽象習慣,配合大腦習性和周圍環境去設定改造計劃,每個人的生活都能更加輕鬆自如。那時再也沒有所謂的意志力堅不堅定、情緒穩不穩定、運氣好不好,因為一切也都是我們的習慣使然。⁣

IG: imbookqi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02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書裡都是我喜歡的元素:閱讀、寫作、旅行、大自然,更有讓我嚮往的 --- 既自由又孤獨的隱居生活。⁣2010年,37歲的法國記者Sylvain Tesson帶了一大箱書、雪茄和伏特加,前往荒涼的西伯利亞森林,在位於貝加爾湖畔的小木屋獨居半年。這本書正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這半年的隱居生活。神秘迷人的西伯利亞森林固然是亮點,更讓人驚喜的是作者的文筆。文學造詣高超,文字功力深厚,對於各種題材的書寫:大自然、哲理、敘事等,行文流暢,情感細膩,卻也不忘撒下一抹幽默。

IG: imbookqi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2020年新版)

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2020年新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01

這本只有百多頁的小書,是1794年出版的「遊記」。⁣

當年27歲的貴族軍官薩米耶,因為與人決鬥而被懲罰關閉家中長達42天。他在那36步就能走完一圈的房間裡,展開旅行,並寫成遊記。雖然是玩票性質的創作,此書卻成了法語文學上的經典著作。⁣

書裡也是由42個篇章組成。薩米耶先隨性地談及房間的裝潢如家具、圖畫、藏書、雕像等,或每日見面的僕人與寵物狗狗,再漸漸掙脫空間上的限制,讓思緒自由地奔騰在各種回憶與想法裡,並談論更為哲學性的課題如死亡、貧窮、戰爭等。各篇章長短不一,有的長篇大論,有的短至二字,大概也象徵著閉關期間的心情如雲霄飛車般陰晴不定吧。⁣

薩米耶文筆輕鬆幽默,好些篇章我都讀得咯咯笑。比如當他認真地介紹房裡的幾幅畫後,特地保留最後一幅畫當重點推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批評的一幅畫面,每一個站在它面前的人,都覺得面對的是一個完美、無懈可擊的影像。」這幅畫,指的是一面鏡子。⁣

我特別喜歡薩米耶在開頭時就花了幾個篇章談及「靈魂 」 與「他我(獸性)」。他我,有點像無意識、機械性的日常;而靈魂則是指真正的心靈,自由地四處神遊。「如果有一天你真能讓靈魂獨自旅行,一定受益良多。拓展自己的存在,既身在塵世又神遊仙境,等於是把自己一增為二,世間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滿足、快樂的呢?」也許只要心靈自由、想像力豐富,哪怕深受身體與空間限制,我們都還能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

我確實偷偷羨慕18世紀的薩米耶任由靈魂自由出竅的心靈之旅。處於21世紀的我們,若真的想要在房間裡「旅行」,大概得先切斷網路和沒收手機,我們的靈魂才能暫且活得更自由。也許這已是心靈上最大的救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們,相伴不相絆:國民媽媽郭葉珍無為而治的後青春教養

我們,相伴不相絆:國民媽媽郭葉珍無為而治的後青春教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30

在臉書追踪郭葉珍已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她的貼文。⁣⁣⁣
⁣⁣⁣
看似一氣呵成的文章,簡單明了,我讀完後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貼文的內容圍繞在親子教養、溝通模式、職涯分享等。她沒有一幅儼然專家說教的完美姿態,而是善於從生活裡的小事切入課題,再搭配輕鬆有趣的敘述手法,讓讀者如我一邊微笑地讀帖,卻也不忘留下省思的空間。⁣⁣⁣
⁣⁣⁣
郭葉珍目前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她的成長背景還挺有意思:國中叛逆混幫派不愛唸書,後來找到天命上大學唸社工系;後期身為單親媽媽還獨自帶著兩位年幼的孩子赴加拿大攻讀碩、博士。隨後孩子成長至青春期,教養上開始出現種種考驗:兒子慣性逃學,後來決定休學投入音樂界;女兒是學霸卻受憂鬱所困,大學畢業後選擇去當房務員。⁣⁣⁣
⁣⁣⁣
《我們,相伴不相絆》裡,正是郭葉珍分享她如何以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來教養孩子。面對種種教養問題,她不打罵、不情緒勒索,釐清責任歸屬、課題分離,卻也在孩子為自己負責任時陪伴和支持對方。這過程談何容易?面對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或孩子的選擇和自己的價值觀有衝突,有多少家長能管住自己焦躁的心,去「擁抱生命寬廣且無限的可能性」?⁣

另外書裡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亮點,那是:當孩子都能夠在職業生涯獨立自主後,一定得離家獨立生活。這不只是讓孩子能夠離開媽媽的保護,也能讓媽媽本身脫下母親外衣,回歸一個獨立個體。⁣⁣⁣
⁣⁣⁣
我喜歡書裡的一句話:「放手,孩子才會長出力量」。我總覺得,唯一真正擁有孩子,是在妊娠期間。一旦孩子出娘胎,其實與母親的分離之路,在形式上就已啟程。嬰幼兒的教養過程,就是母親練習如何放手的起點,隨著時間加深功力,最終在孩子成年的那刻,早已做好心理準備全然放手,任由孩子自行創造自己的人生。⁣⁣⁣
⁣⁣
最後特別一提,我非常喜歡書名:相伴不相絆。短短五個字,我倒覺得已經把「課題分離」的精髓給表達出來呢。



@imbookqi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穿越撒哈拉:流浪,走向風沙未竟之地

穿越撒哈拉:流浪,走向風沙未竟之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30

讀這本書的感覺很微妙。雖然書裡只有文字和一些照片,但在謝哲青精心鋪排的情節裡,卻像看了一部立體電影,各種場景、人物、故事都好像歷歷在目。彷彿我也掉進書裡,追隨他的背影神游去了。⁣

謝哲青以他過去在撒哈拉流浪/旅行的三段主要旅程,穿插著他閱讀過的歷史與文學作品,再搭配自身的人生感悟與反省,撰寫這部旅行文學《穿越撒哈拉》。當中的路線涵蓋多個國家如摩洛哥、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馬利、尼日、蘇丹與埃及。但所謂的「穿越」,不只是地理,還包括時空。⁣

這本書的元素非常豐富。從中世紀伊斯蘭旅行家Ibn Battuta《遊記》到近代作家三毛《撒哈拉歲月》的作品;從自身流浪放逐到沙漠游牧民搬遷遊移的經驗;從照顧駱駝到蝗蟲過境的經歷……這本書都有相關篇章。當然還有更深刻沉重的課題:死亡、貧窮、飢荒、人口走私、文物毀滅等。⁣

有幾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是謝哲青參與當地友人的「尋書人任務」:騎駱駝和徒步到貧瘠沙漠地帶的游牧民族部落,尋找珍貴稀少的廷巴克手抄本;另外是在茅利塔尼亞乘搭載貨火車的經歷:火車全長三公里,全程一千四百公里,他不只要與鐵礦石與煤礦為伍,還必須頂著日間高溫與夜間寒冷。這兩場嚴峻的行程,除了說需具備良好的生理與心理素質外,也講求機緣,非常人所及。我這輩子都沒辦法親身經歷,但單單是透過文字去「神遊」,也已經覺得異常過癮。⁣

讀完《穿越撒哈拉》,卻有點若有所失,總覺得還有很多小故事是謝哲青沒有收錄的。這本書雖然讓我對撒哈拉大開眼界,讀完後卻覺得她更為神秘、虛幻。「撒哈拉的壯觀,源自於它自身哲學性的存在。無孔不入的寂寞,與無所不在的沉默,一種將世界格式化,回歸零點的初始狀態;也是當時間與空間已來到盡頭,萬徑人蹤滅的虛無玄漠。」也許就是這種感覺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