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ei Lee(逃離臉書,讀一點書)的所有評鑑

我們沒有祕密

我們沒有祕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1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1.《我們沒有祕密》小說佈局精緻,懸疑的手法推動讀者迫不及待的一直看下去。但內容關乎家內性侵、亂倫,以及手帕交之間的愛恨糾葛、同病相憐者既互相取暖也見不得對方好的矛盾,還有女性間的嫉妒、奚落等等的複雜陰暗。身心能量不夠充足的人我覺得還是先不要看比較好。

2.我覺得書中的大人們沒有一個及格的。勉強拿到59分的,大概只有女主角(吳辛屏、宋懷萱)的老師連文繡吧,她有寫日記的習慣,她把她當時從吳辛屏那裡得到的資訊和她經歷到的事情都寫下來記在日記裡。

3.我知道作者想要竭力表達的是人為環境、封閉結構、傳統觀念的惡,所以才讓這個故事不存在任何救贖,但若我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覺得這樣的安排實在太殘忍了。

這樣耗費體力才智心力的作品,一定有作者寄託的教育意義和期待在裡面是吧?如果裡面至少有一個及格的大人,那麼看了此書的讀者,或有聽聞誰誰誰有類似書中女主角經驗的讀者,乃至於根本就是自己有著相似經驗的讀者,起碼能以該及格的大人為榜樣,知道要如何救人或自救。

4.但本書不存在這樣的大人。天真勇敢的少女吳辛屏想拯救閨密,卻搞得自己身敗名裂、和父母、同學反目成仇,遠走他鄉還不夠,後來竟然還被綁架、差點被燒死。我實在擔心這種安排會讓有的讀者得出「還是應該獨善其身、冷眼旁觀,不應該熱心幫助別人」的結論。

5.退一步說,若基於文學考量,書中缺乏及格的、懂得如何幫助被性侵的少女的大人,其實也沒關係,但如果我是此書編輯,我一定會強烈建議作者,讓我在書末加上如下來自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的資訊,方便讀者求救:

「113保護專線是一支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專線,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您都可以主動撥113,並儘可能提供相關『人、事、時、地、物』資訊,清楚地提供被害人所在地理位置、相關身分資訊,以及詳細舉報內容,例如:被害人目前意識狀態、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頻率等,與線上社工員進行討論,讓政府公權力及時提供您保護及協助。

【服務對象】全國民眾
【服務時間】24小時全年無休
【服務方式】市話、公共電話或手機皆可撥打之24小時免付費專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瑞奇是美國加州一個身形纖細的白人高中生,擅長跳舞,也同時是個男同志。母親去世得早,他自小沒有一個固定的住處,一下子跟用藥成癮的父親住,一下子跟嬸嬸住,一下跟恐同的祖母住。頻繁搬家的副作用是,一間學校換過一間,沒辦法好好讀書。

更糟的是,他在學校經常遭到來自同儕的恐同霸凌及騷擾。口頭上諸如「娘娘腔」、「娘炮」的取笑,還有各式各樣的辱罵、恐嚇,對他來說已經算是輕微的了。

他最後一間讀的高中,識與不識的同學都會對他扔水壺、丟石頭、蕃茄醬、三明治。他一次又一次的報告學校教職員,卻都被當空氣,教職員沒有任何作為。逼得他走路的時候,手上一定握著一塊石頭,在受到攻擊時多少能夠用來反擊。

瑞奇的故事讓我想到屏東的玫瑰少年葉永鋕。但該怎麼說呢,瑞奇比葉永鋕幸運一點點?他輟學了,算是活著離開學校。

我實在佩服《你這個娘炮》的作者C. J. Pascoe(該書附標題「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她當時身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系博士生,以一年半的時間進入瑞奇就讀的那所高中進行田野調查,並以正式和不正式的方式訪談了許多該校的教職員和學生。

在那一年半裡,她親眼見證那所高中的男生們是如何在恐同、拒斥陰柔氣質的心態驅使下,以各種校園的固定儀式、日常的遊戲、言語、行為來建構自己的陽剛身分,從而獲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及權力。

男生們的這些行為包括對女生嚴重的性騷擾、對陰柔氣質的同學如瑞奇的霸凌,還有各種關於「性」的不堪的、粗魯難聽的「嘴炮」。

為了研究,她無法糾正、干預這些在我看來又幼稚又野蠻的高中男生的種種NG言行,以免男生們對她產生戒心。她甚至得想辦法跟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打進他們的圈子。就算這些高中男生們的歪腦筋動到她頭上,把她當成可下手的性對象,約她上床、利用舞會公然磨蹭她,或突然襲她胸,她還是得對他們保持友善。

我覺得這種研究我完全做不來(我會掐死那些高中男生吧)。但作者做到了。《你這個娘炮》一書出版後還得了兩個獎,作者現在則是奧勒岡大學社會系的副教授。

本書除了敘述高中男生(我認為)愚蠢一面的部分讓人生氣外,大致而言,從頭到尾都很精彩(包括王宏仁寫的推薦序〈我的異男養成記〉)。

我個人認為甚至完全不輸Netflix叫好叫座的影集《性愛自修室》。

且《性愛自修室》裡的男生和本書裡的男生相比,簡直個個是天使,而女生們也聰明多了。只能說現實世界真的就是比戲劇殘酷。

如此殘酷險惡的世界,願每個有違性別成見的小孩都能平安長大。願大人們都能持續奮鬥,讓世界變得更平等、更美好。

(至少不要成為扼殺那些孩子的兇手或幫兇~)

#性平教育很重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

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被宗教組織洗腦、對騙子深信不疑的人可笑嗎?有時我們也跟他們擁有一樣的弱點

這個社會總不乏深信某位師父、或某種可獲利模式,進而淪落到傾家蕩產、眾叛親離仍執迷不悟的新聞。又或者,對某個政客、人物癡迷不已,就算對方講的話荒誕不經、漏洞百出,卻還是深信不疑,甚至不惜與至親反目成仇的╳粉、腦粉。

他們怎麼陷進去的?這些組織或領袖用了什麼魔力,可以同時讓這麼多人被洗腦、被控制?《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一書完全滿足了我的好奇。

作者岡田尊司是日本精神科醫師,他參考了各種國際報告和相關研究,從知名的案例下手,向世人破解思想控制常用的手段、技術,也提出在一個人被洗腦後,要如何反洗腦、喚醒對方的方法。

本書從第一章起就讓我驚艷不已,非常精彩。他指出,恐怖組織之所以能培養出那麼多自願赴死的自殺炸彈客,主要是運用「團體壓力」,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很需要所屬團體的認同,有時這種認同甚至比自己的命還重要。

就算要執行任務的成員怕死,他們也有讓成員無法中途反悔、退出的機制。

其中一種是把他們捧上「英雄」的位置,讓他們跟他們崇拜的領袖一起用餐、為他們拍攝死後公開的遺言影片、為他們建造紀念碑、給他們的家人各種經濟優惠和特權,讓他們認為他們「奉獻生命」已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

和這種「把人捧得高高的使其沒有退路」的心機相反,也有心懷不軌的騙子,會故意把人貶得一無是處,或是打擊其自信、利用一個人的恐懼心態,來達成騙財騙色的目的。作者以曾在日本風行過一陣子的「改運推銷」集團為例,說明其運作模式。

不要覺得被洗腦的人很可笑,很無知,他們只是被抓住了弱點而已。每個人都可能有那些弱點,諸如想被愛、想受到肯定、想幸福、想依賴強者,只是被抓住的他們又弱,又不幸運。
要操控一個人的思想、心智,手段真的「百百款」,催眠、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制約」法、「暗示法」也都被證實有用。

(這世界真是太危險了!)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歸納出這百百款手段後面的幾個主要的「原理」,以及提出解除被洗腦狀態的方法為何。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親友被洗腦洗到了人身安全或財產有危險的地步,應該還是要求助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師、警察介入才最理想。但我認為,這本書至少能幫助讀者本身不要輕易被洗腦、被控制,非常值得每個人花時間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華人與美國法律:歷史性的法院判決

華人與美國法律:歷史性的法院判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07

我是從顏擇雅的臉書得知本書的。

作者陶龍生出生於中國、長於臺灣,後來赴美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美國知名律師、法學院教授、高科技公司法律主管,在臺灣出版的著作非常豐富。

他的父親是中國現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陶希聖。我google了一下「陶希聖」想多了解他的事蹟,才在維基百科發現他有好多個兒子,除了陶龍生外,還有一個兒子叫陶晉生。

什麼,歷史學者陶晉生耶!我博士班有段時間常跑去師大歷史系上課,讀過好多他的論文。然後沒想到在中國婦女史領域的權威鮑家麟,居然是他的夫人!難怪他們兩人的名字經常是一起出現的。

八卦時間結束,回到《華人與美國法律》一書。

本書可說是一本用各種法律案例來濃縮19世紀中葉起美國華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歷史,以及他們奮力爭取平等對待的紀錄。每一個案例短則三頁,最長的不超過八頁,很容易讀。

其中提到的許多案例,甚至成為重要的判例,影響了後續的案例,也對美國憲法本身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換言之,這既是一本超簡要的美國華人史,也是一本能讓人對美國法律有粗略概念的入門書。

也是透過此書,我才知道,率先去「聯邦法院」挑戰在美國流行了四十八年的「分而平等」的法律的人,不是非裔人士,而是一對在美國的華人夫婦。

那是1924年,他們想送兩位女兒進入一所優秀的公立小學,不料卻被校方以校董會「凡有色人種不准在本校上課」的規定拒絕。他們先到地方法院控告校董會,所持理由是「華人不是黑人」。

法官認為他們有理,有色人種指的是非裔黑人,華人不算有色人種,所以命令學校應該讓他們的女兒入學。但校董會不服,再上訴到該州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居然認為校董會有權決定他們的校務,而且原告女兒不是沒有學校可以就讀,離他們想讀的那所公立小學不遠,有另一間小學願意接受他們的女兒入學。

但法官指的那所小學,卻是州政府專門設立給非裔學生就讀的小學。

原告不服,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儘管兩位女童是美國出生的公民,享受美國憲法的保護,受教育的平等權不應被限制,但聯邦最高法院卻認為:「兩所學校的設備是否相同,才是關鍵。設備相同,便是平等。校董會將學童以膚色分校,只要兩校的設備相同,就沒有違反他們的平等權。」

讀到這裡真是讓人傻眼,沒想到美國也有這種「黑歷史」。

和這個華人受教權相似的,書中另有論及一個早在1885年的案例,判決結果和後續發展都很出人意料,也是非常有意思。總之很推薦大家去找來看~

也還好顏擇雅臉書文中提到「江南案」,我才知道書中第三十章所述的案例就是「江南案」的大概發展。文中完全沒提到「江南」兩字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書名取長一點有什麼好處?我至今仍想不透,但缺點很明顯啊,就是讀者不容易記得,也限制了一本書在人們之間口耳相傳的程度。

中譯本《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的原書名其實非常簡短易記:

Is Masculinity Toxic? 男子氣概有毒(害)嗎?

我想近期由臺灣年輕學者盧省言所撰寫的《有毒的男子氣概》書名靈感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而我之所以會先看長書名這本,也是因為看到《有毒的男子氣概》一書的簡介,才想到自己過去也曾買過一本相關的書籍,於是才特別找出來看。

這一看不得了,我居然有被此書「驚艷」到的感受,從書的外觀到內容都是!

先從書的「表象」也就是樣貌說起。

1. 它的總頁數,若把版權頁算進去,也才144頁,夠薄,拿在手上甚至單手翻讀很容易,要隨身攜帶也不至於有負擔。

2. 扣掉書末的「延伸閱讀」、「圖片出處」、「年表」、「致謝」,書中主文從目錄到結論,每一頁都有圖片。

對,你沒看錯,每。一。頁。都有圖片,而且是彩。色。圖。片,而且圖片選得超級好,跟內文息息相關外,有些還發揮了補充了內文的功能。「圖說」的資訊和講解也恰當的充分和簡潔。

3. 每個版面裡的文字段落,字體有大有小,據封面折口的說明,「最大與次大字級輔助讀者一眼抓出議題關鍵字,短時間內重點式把握議題概念。」

換言之,就是一種體貼讀者的作法,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整本書全讀當然最好;沒時間的話,挑字體比較大的段落看也能掌握到重點。

我之前從沒看過一本圖片這麼多且如此頻繁更動字級大小的書。這個來自英美書系A Primer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Big Idea Series)的創意,希望日後能被更多臺灣出版社效法。

我是一個勤勞的讀者,一本書再怎麼枯燥難啃,我都會盡可能看完,但看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覺得無聊而睡著。但我發現這種字級大小有所差異的版面,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有變化」而從頭到尾保持警覺和清醒;文字和圖片交錯存在,也為我的閱讀過程中增添了許多樂趣。

我尤其推薦學術書籍能仿效這種作法,因為這種作法對讀者友善。對讀者友善自然就吸引更多讀者(並賣出更多),作者想傳播的重要觀念,也因此能傳播的更廣更遠。

————————————

這本書在排版上的優點,也讓我第一次深刻體驗到「紙本書」的優勢。此書中文版沒有出電子版,我猜是出版社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大部分的平價閱讀器,根本無法顯示彩色,本書大量圖片若由彩色變成黑白,在視覺上的衝擊力勢必減弱很多;且閱讀器的大小通常小於一本書攤開來的大小,本書「版面」(左右兩頁)字級有明顯變化的巧思,放到閱讀器(單頁)上去看,想來也變得不明顯了。

為了求證我以上的假設,我還特別查了英文原書有無出電子版,希望能實際做一個對照。幸運的是,Amazon跟Kobo都有出。

我用我的閱讀器下載了試閱版來看,果然如我所料,慘不忍賭。流動式的電子格式讓本書版面整個大走鐘,圖片跟圖說經常不在同一頁。我把字體縮小讓圖說和圖片同一頁後,文字又小到不適合閱覽;有些色彩濃烈的圖片變成一整塊黑壓壓的,別說圖中的細節無法呈現,根本整張圖都看不清楚。

熟悉電子書格式的朋友,可能知道流動式之外,另有一種固定式的電子書版型,它有點像是書籍的PDF檔,能確保每一頁的版型不會跑掉,但若用一般6、7吋大小的閱讀器看,文字、圖片都會變得很小。所以,若此書電子版改用固定式版型,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一樣無法彰顯出紙本頁面的所有優點。

除非消費者願意花大錢買一台高階的電子書閱讀器,或者願意忍受眼睛因長時間觀看高亮度螢幕帶來的不適感而用ipad閱讀,否則,我認為「紙本書」還是有其不可被取代的優勢,就看出版社如何善用、發揮這樣的優勢了。

當然,電子書跟紙本書並非競爭的對手,一書如果同時有紙本跟電子版的存在,對讀者和出版社而言都是最有利的。但電子書比紙本書難推廣(因為讀者得先支出一筆買閱讀器的錢),所以若能把紙本書做得更好、對讀者更友善,那麼銷售量或許就也能跟著提高吧?!

————————————

聊完本書的外觀後,我想再說一下本書在內容上的優點。

在性平法制立和學校教育必須包含性平課程後,我相信臺灣的性別觀念不再如過去那麼刻板僵化,對於何謂「男性」、何謂「女性」,乃至於「跨性別」者,應該也有更多元、開放的解釋和想像。比如,男生可不可以戴粉紅色口罩?男性運動員可不可以喜歡編織?很高興我所看到的社會輿論大都是覺得沒有問題甚至是鼓勵的!(也可能是我同溫層太厚?)

不過,到底,過去或者說「傳統」對性別單一、固定的規範和要求,究竟有哪些壞處、為什麼這樣比較不好,我認為其實還是有必要了解,以便我們能清楚的知道當下多元、開放的狀態是比較理想的,也才有意願、有動力繼續維持下去。

真的,「維持」也需要能量,很多事情經常是稍不注意,就會倒退、崩壞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地步。超級保守的勢力從來不曾消逝過,隨時會趁虛而入(比如近期德州的禁墮胎法)。

本書薄雖薄,但內容架構和關懷的面向堪稱全面。

首先,利用大約四十頁左右的篇幅簡單交代不同時代對「男子氣概」或「男人」的定義為何,以及為何有那樣的內涵及演變。(扣掉許多圖片所佔的空間,這部分的字數其實很少,非常簡略,求知慾強的讀者,建議可以再去找盧省言的《有毒的男子氣概》來讀。)

其次,細數最極端、保守的那種「男子氣概」,包含崇尚強壯的體格、暴力行為、以冒險犯難為樂、為獲權力不擇手段、反娘炮、仇女、性濫交等特質(或者稱之為「男性霸權」),對這類男性自身、以及其他在競爭中輸給這類男性的弱勢男性的傷害。而這些具體可察的傷害,包括壽命的減短、精神與情緒的障礙等等。

第三部分則討論這種主流定義導致遵循相關要求和規則的男性,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和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全書的結論,則順理成章的是單一的、固化的意識形態有害身心健康,接納不同氣質、類型、行為的男性以及女性,才能減低上述意識形態帶來的危害,個人與群體也才能更加自在、和諧。

這類性別、社會議題,本來可以就可深可淺,作者不太賣弄專業,把每個觀念寫得淺顯易懂,若使用專業術語,在同一個版面也會立刻有解釋,真的令人非常激賞。

各式歷史圖片、新聞圖片,也可見出作者對史料的精準掌握,還有對流行文化的敏銳嗅覺!錯過它真的滿可惜的。

本書系一共十五本書,中文版目前只出了三本,去信詢問臉譜出版社,其他十二本因版權問題並不會出版。真是遺憾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18

跟你說哦,有人在說數位閱讀的壞話~

——————————

基於副標題「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既然是信件嘛,我理所當然的以為應該很好讀、可以很快可以看完,殊不知正這是作者的心機(用心)所在。🤓🤓🤓

它其實是一本藉由書信的親切感,來降低其充滿專業知識、學術味濃厚的嚴肅書籍。🤫🤫🤫

——————————
本書在講什麼?

第一封信裡,作者說明她的寫作主旨、概略全書章節。

第二封信,解釋人類在進行閱讀、理解時,眼睛協同大腦的運作原理及種種過程。

第三封信,指出「深度閱讀」能培養「同理」、「推理」、「批判性分析」、「形成洞見」的能力。

第四封信,說明因數位裝置的氾濫,導致許多人「深度閱讀」的能力日漸萎縮、連帶「民主」也面臨越來越大的考驗的現況。

第五到第八封信,細數數位裝置對兒童的危害,呼籲家長從小孩出生到五歲這「黃金五年」,還是應盡量以紙本書為工具說故事給小孩聽。(這是我認為全書最有價值之處!)

第九封信,再次點出現代人更加習慣於數位文化而造成的認知衰退、思考怠惰,將對社會、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期許讀者能從傳統閱讀、深度閱讀裡,鍛鍊出智慧。

——————————
我被激盪出的不同想法

作者在本書透露出的智識、熱情和她引用經典文學的頻率之高,讓我非常佩服。她對現代人透過數位裝置進行閱讀的特色,諸如:加以簡化、以最快的速度掃過、粗暴分類、一心多用、注意力容易被「懶人包」吸引從而主動放棄思考……等描述,也看得我心有戚戚焉。

既然作者都如此語重心長了,身為讀者的我也就一邊讀,一邊警惕自己要慢、要思考,也因此,書中也存在不少觀點,是我覺得過於偏頗、不甚同意的部分。🙅‍♀️🙅‍♀️🙅‍♀️

這部分有哪些呢?📋️📋️📋️

1. 作者非常憂慮兒童和青少年在習慣家長給予的數位裝置所帶來的刺激後,在離線的時間裡會出現對「無聊」的難以忍受,從而減損他們探索真實世界、自然環境的活力和好奇心,使他們不再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認為作者的憂慮是有道理的,但我也見過因為接觸電腦、平版而很早學會自學各種技能,諸如寫程式、寫遊戲,認知發展、各項能力都比同年紀學童優秀得多的學生。⌨️⌨️⌨️

-----
2. 作者援引2013年的多項研究論文,指出有附加功能的電子書所含的選項,如鈴聲、口哨聲,往往會使初學者分心、不聽敘事,無助於建立更扎實的閱讀技能。

我尚無時間一一找出這些原文論著來看,但我想到的是,就算這些多樣的電子書功能在對孩童閱讀技能的增進上沒有表現得比紙本書好,但會不會這些功能,像是模擬各種生物的聲音、朗讀故事的功能,其實比起紙本書,更有助於孩童感官能力、語言能力、識字能力的發展?換言之,增進的其實不只是兒童的「閱讀」能力而已。

-----
3. 作者認為孩童的心智容易把平版或電腦螢幕呈現的內容,下意識的都當成「影片」去處理,「讓螢幕上的許多細節和不同刺激看似不可能記住。所以孩子索性不記了。與此類似,較年長的螢幕讀者或許也會減少利用明明可以利用的工作記憶,因為他們也逐漸把文本當成影片來處理,同樣不會試圖把它記下來。」

這個觀點預設的兩個前提都讓我覺得大有問題。

問題一,當內容被當成「影片」處理,就表示不可能被記住、懶得去記嗎?可是有些人明明對「影片」(包含影像、聲音)的記憶力大過於對純文字的記憶力耶,而這正是當今許多學習性質的影片大行其道的原因不是嗎?許多youtuber都以「說書」為主,越來越多線上課程任君挑選,不就說明了用「影片」來學習的潮流?🎬️🎬️🎬️

再者,不特別去把螢幕所呈現的內容「記憶」起來,就一定不好嗎?為什麼所有看過的東西就一定要強迫自己記起來?且,真的看過就「忘」、「有看跟沒看一樣」嗎?我覺得不一定。

-----
4. 作者恐懼孩子因倚賴google這類「外知識源」而建立「較少」的知識,「他們類比和做出適切推論的能力,也將有重大的損失;他們只會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什麼,但其實並不真的明白。」

我覺得她的這個論點非常奇怪,google跟網路只會增加、增廣更多孩童對世界的認識,而非減少吧?如果沒有網路,純粹靠紙本書乘載知識,孩童(及其背後的父母)要獲得知識的成本和門檻其實是更高的!網路真正普及了知識,且都幾乎要將知識普及到「免費」的程度了。

至於「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但並不真的明白」的狀況,在過去只有紙本書存在的情況下,也是很多讀者的通病啊。如果追求「真的明白」,重點不是用什麼「載體」讀,而是讀了之後有沒有機會去「實踐」、去「體驗」吧。

-----
5. 承上,作者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甚至舉出電影《阿波羅13》跟《絕地救援》裡的主角為例,說他們之所以能活下來,「只因他們有本事倚賴自己的知識」。言下之意,網路世代成長的人的知識量遠遜於純讀紙本書的人、前者獲得的知識不可靠、記不住、無法變成「自己的」、不屬於可運用的知識。老實說這個結論讓我有傻眼到。

電影中的主角對太空、物理、植物方面的知識,一定大部分是來自接受外界的「教育」的成果啊,但這些教育,一定全都出自紙本書嗎?

又,一個人怎麼可能「靠自己」而生成那麼龐大的知識?

又,在網路和搜尋引擎出現之前,像電影主角一樣具備能在地球外存活下來的強大知識的人是有比較多嗎?你要如何去證實呢?舉虛構的電影主角為例,也實在很不嚴謹耶。

-----
6. 作者強調,幫孩子「斷線」具有這個積極的意義:可以「抵抗孩子隱約不再建立和倚賴本身智慧的傾向——因為他們發現取用外部知識源實在輕鬆愜意。」

作者預設的前提同樣讓我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取得知識的途徑變輕鬆、容易,在作者看來如此大逆不道呢?

很困難才取得知識,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倚賴本身的智慧嗎?沒有外部知識源的刺激,又如何產生智慧?

為什麼只有「數位裝置」承載的知識才是「外部知識源」?紙本書難道不是「外部知識源」?
況且,在我看來,大部分「知識」都是來源自「自我」以外的「外部」耶,只有極少極少數的天才能夠自行創造或形成某種足以稱之為「知識」的認知。

-----
7. 作者認為有些父母用電子書的朗讀功能取代了親自唸書給小孩聽的任務,是非常不理想的選擇,「一旦被孩子視為另一種娛樂形式,我們希望能在閱讀時提升的專注和反思過程,便可能因為孩子的被動——太早出現的『用進廢退』原理——而煙消雲散。」

簡單來說,作者很憂慮閱讀電子書,尤其是花俏的、多功能的電子書、APP很容易讓小孩把閱讀當成娛樂。但我倒是覺得,如果小孩在剛接觸閱讀時,能把閱讀當成輕鬆的娛樂來進行,並且喜歡常常去做這件事、沒有感到什麼壓力,不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且,誰說娛樂就不會專心的?拜託,許多人打起電動超投入、超專心的好嗎?!🎮️🎮️🎮️不需要把閱讀搞得非常嚴肅,要求小孩看/聽完一個故事之後就會認字、就完全掌握其情節、了解其意思吧。我覺得這只會讓小孩對「閱讀」避之唯恐不及。😫😫😫

——————————
本書特別適合哪些人閱讀?

從以上段落可以看出,作者有時對於數位裝置、螢幕閱讀的「偏見」有點深。但這並不影響我認為這是一本好書的評價。

它的優點在於作者提醒了讀者何謂「深刻閱讀」,以及「深刻閱讀」而非速讀、略讀,對我們在認知上及精神和心靈層面有哪些好處。同時,也強調了「專注」、「思考」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民主社會維持的重要性。

書籍後半部,也就是第五封信到最後一封信,我尤其推薦給教師和家有15歲以下孩童的家長閱讀,它會讓你知道為孩子打下良好閱讀能力為什麼必要,且是多麼值得的投資!它也教你如何去教小孩閱讀,以及控制小孩接觸數位裝置的時間。

——————————
結語

紙本書相較於數位裝置,更具有物理上的實體性、空間性。比如我讀紙本書,很容易記得某段內容大概在全書的哪個地方、出現在頁面的哪個方位;看到後面,臨時想往回找前面的部分,也很容易翻一下就找到,不像電子螢幕,得滑很久或一頁一頁「按」,才有辦法找到。這是為什麼我研究、寫作所需的書籍和和文學書籍,至今仍必須買紙本書的緣故,也是我認為它有其存在、不致於很快要被淘汰的價值所在。

可是,這不代表我認為讀「紙本」書的績效一定勝過以數位裝置讀同一本書。

對某些人來說,用較大的、穩定的螢幕(如閱讀器、電腦)閱讀,一樣能讀得專注,讀得入迷。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比較之後,選適合自己的就好,兩者不是對立的,沒有優劣之分。
紙本書很好,數位裝置也絕非洪水猛獸,有些數位裝置甚至能幫助有閱讀障礙的人。不過,使用「數位裝置」閱讀時要特別注意哪些陷阱、我們可以怎麼把它用得更好,這本書寫得很清楚,滿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一下,不管是讀紙本或電子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書蟲動起來!

身為一隻喜歡宅在家的書蟲,一本談「運動有什麼好處、樂趣」的書理論上不太會是我的菜。要不是有我臉書追蹤對象Back to basics
(專業譯者洪慧芳)力薦,就算我現在可以像過去一樣走進臺灣的書店挑書買書,就算《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這書放在平台最顯眼的位置,我應該也不會把它拿起來翻閱。

這本書的書名有點長,且,書封上「情緒修復」四個字放得特別大,完全搶走了「運動」的風采。我不懂出版社為何會這樣處理。難道是因為「修復情緒」這類心理諮商或心靈療癒的書比較好賣嗎?🤔🤔🤔也是滿值得探討的一件事。

我本來就很少專門騰出時間給「運動」;居家防疫一年多來,連出門都是壓力,就更不願意出門了。讀這本書時,我刻意站著讀,手上拿著閱讀器,邊讀邊原地踏步,想說有動總比沒動好。🧍🧍🧍

(一種自己給自己打安慰劑的概念。)

書的前半部有點無聊,主要是從作者訪談愛運動的人的經驗,輔以各種科學研究結果,說明運動能激發人體分泌有益健康的物質,像是腦內啡、內源性大麻素,帶給人愉悅的感覺,並幫助人斷開焦慮、緊張、恐慌。那麼,做什麼運動能最有效刺激大腦釋放這些物質呢?作者說,太輕鬆的像是散步、太激烈的像是賽跑,都是無用的,「慢跑」最剛好。

(什麼?散步無用?那我就不用原地踏步啦!)

(於是我坐了下來,邊讀邊吃零食……。)🧁🍫🍿

書中也提到,如果要讓運動成為習慣並上癮,那麼最低接觸量是每週至少四次,並且持續六週才有辦法。

我心想這門檻也太高了,但看到作者描述的那些因為運動而一反常態、變得很有自信很開朗很健康的地方媽媽、中老年人以及重病患者的事蹟後,我的信心又回來了一點點。

(但零食已經吃下肚了!)🤦‍♀️🤦‍♀️🤦‍♀️

如果真的很想養成運動習慣,我覺得書中提供的方法不錯,那就是從事有別人跟你一起參與的運動。🤼‍♀🤼🤼‍♂

這並不是所謂運用團體的壓力,而是就算你不認識跟你一起運動的人,你也會在運動中感受到和他人的連結,獲得歸屬感,並且因為這種體驗而變得更快樂,更願意持續運動。

邊聽音樂邊動是另一種方法。🎶🎶🎶

科學研究表示,合適的音樂能分散人的注意力、增強人體耐力,讓他們在到達身體極限前,超越運動時可能產生的不舒服。這些不舒服經常讓人太早就停下來不動了。

(難怪我看過很多人會戴耳機跑步。)🎧️🎧️🎧️

全書內容到這裡我都覺得「嗯,不是那麼有意思」,不懂為什麼洪慧芳會這麼喜歡這本書。但書的後半部就相對精彩多了!作者援引各種證據表明,在戶外活動,尤其是置身在大自然中(而非繁忙的市區),能讓人們覺得更幸福,並體會到一種在室內無法體會到的開闊的、永恆的生命感受。

「在地球上,覺得自己與大自然連結更緊密的人,其生活滿足感、活力、目標,以及幸福感都更高;經常探訪自然環境者,也更有可能覺得他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這種影響甚至比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更強。」🌿🍀🍁🌼🌛☀️🌈

換言之,你不需要特別在大自然中運動,基本上只要出現在大自然中,也會有這種效果。「在蒐集一百多萬筆數據後,研究人員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更快樂」,某種層面上,這解答了我和室友長期居家避疫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快樂,還經常吵架?

(把吵架的問題都歸因到無法親近大自然,這樣對嗎?)

奧運期間讀這本書,也意外的讓我比較能了解為什麼各國選手明明是競爭者,卻會在比賽時互相幫忙、互相打氣。(像是同獲金牌的跳高選手Barshim與Tamberi,戴資穎、辛度和依瑟儂惺惺相惜;還有滑板比賽的年輕選手們在一起玩得好開心)。🤾‍♀️🤾‍♀️🤾‍♀️

作者解釋:「雖然運動員最初的動機通常是競爭——想證明自己,或做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但在比賽中,他們會經歷更複雜的現實。撐過一場極限耐力賽,不只突顯他們個人的力量,也突顯了他們對他人的依賴。許多運動員只因為知道還有其他人在同一場比賽中奮鬥,就會重新有了信心。」

「將這些運動員團結在一起的部分因素,就是他們承受的痛苦。……當痛苦是具有個人意義的事件的一部分,並受到他人慶祝時,建立起的關係會更加穩固。」

全書讓我最「恍然大悟」的之處在還第七課,〈碰上困難沒關係,你一定會挺過去〉,探討為什麼就是有人著迷於極限耐力賽,或是一生致力於挑戰各式非常危險的活動。

運動會上癮沒錯,但運動,尤其是很困難很危險的運動,人在克服了之後會獲得無比的力量以及心理韌性,它是一種探討自我極限在哪裡、好奇極限能帶領人抵達什麼境界的手段。

當然,在這過程中必須忍受很多痛苦,面臨很多絕望。我認為全書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去訪問那些參賽者,他們是怎麼度過那些痛苦和絕望的折磨,從而完成比賽、或撐到終點的。

(答案容我稍微保留,以免剝奪打算買書看書的人的閱讀樂趣。)

而這些故事在感動我之餘,也對我很有啟發。這幾年來「恆毅力」、「成長心態」、「復原力」等正向態度、抽象能力的重要性一直被學者們所強調,但怎樣才能培養出這些態度與能力?或許我們可以向這些熱愛運動的人取經。🏃‍♀🏃🏃‍♂🏃‍♀🏃🏃‍♂

以前我知道運動很重要,運動好處多多,但這本《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讓我知道我如果錯失運動,可能錯失的遠不只是運動那麼簡單。

又,應該要對任何一個愛運動的人保有基本的敬意,尤其是專業的運動員,哪怕那個人打敗了你支持的、心儀的選手。

(那接下來我還是去做個簡單的伸展操好了,老話一句,有動總比沒動好啊~~)

(啊,要記得放音樂!)

(啊,還要拉人一起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3 人中有 20 人(86.96%)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個人買不起房,也沒有伴侶或配偶可以合買。你有這樣的煩惱嗎?《兩個女人住一起》告訴你,沒關係,找好朋友一起!

本書由韓國人金荷娜與黃善宇合著,以各自的角度敘述兩人從結識、看房、買房到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歷程。

閱讀前面幾篇,這對好友的成長背景與興趣之相近、合拍,還滿讓人羨慕的。不過,沒想到這種美好很快隨著兩人正式搬進新家、開始同居生活而破滅。

雖然此一計畫的始作俑者金荷娜不是沒去過黃善宇自己一個人住的家,也不是沒見識過黃善宇囤積物品的功力——「浴室裡,洗髮精、潤濕精、潤髮乳、洗面乳、沐浴乳、身體乳、護膚霜、肥皂、洗手乳、面膜、鼻膜、小鑷子等,所有東西平均都有五個。假如平均是五個,那麼數量最多的身體乳就有十二罐左右。後來才知道,這些還是正在使用的,尚未拆封的還有五倍之多。小小的浴室塞滿了東西,也因此到處都是放不進浴室置物櫃的毛巾。」——不過入新厝那天,看著黃善宇彷彿沒有盡頭的行李,她還是忍不住懷疑並責備自己:「我到底在想什麼,竟然把所有東西都帶進我的人生?我是被下蠱了嗎?!」

堪稱極簡主義,又愛乾淨的人,卻與愛隨性亂買東西又不丟東西的人合住,會爆發出什麼火(衝)花(突)?她們又是如何調適,以致於似乎相處得挺好的、還合寫了一本書?我期待著從此書中學習到她們的獨特智慧,希望能減輕我與室(伴)友(侶)的吵架頻率。而她們也沒讓我失望——至少在〈吵架的技術〉這篇由黃善宇執筆的短文裡,我學到了以下三點:

第一,要「正視」衝突,而非逃避衝突。依據人際依附風格理論,有類人(逃避類型)「覺得可能會與人產生摩擦時,就會徹底視而不見。這種人看似獨立又灑脫,其實是很卑鄙的類型。因為不想正面衝突,所以假裝事情不怎麼重要。這種人絕不是因為人格成熟而不與人吵架,反倒是因為不成熟而無法吵架。」所以,該吵的時候,就吵吧。與其逃避,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好好跟對方溝通一下。

(也因此有人說「吵架」不過是「比較大聲的溝通」。)

第二,吵架時先別急著為自己辯解,而是要考慮對方的心情,先給予對方安慰。當然,這點講起來輕鬆,其實做起來超難。兩個人會走到吵架的地步,就代表誰都認為自己沒錯,是對方錯得一塌糊塗。偏偏就是這種拼命想指出對方錯誤、逼對方認錯的心態,導致衝突越發激烈、說出口的話越發傷人。

但也正是因為很難做到,才顯得黃善宇的這個心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搭配我在黃善宇筆下歸納出的第三個智慧,或許在氣頭上時就比較能趕快冷靜下來、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予同理吧。這個智慧就是,「試著思索吵架的目的是什麼」。

你眼前這個跟你同住的人,是你想致之於死地的敵人或仇人嗎?你想跟他繼續彼此照顧、依賴的生活,還是想從此一刀兩斷、老死不相往來?想清楚了,再依照你的決定選擇要說出口的話、要採取的行動,一切就會清楚多了。

體認到這些「吵架的技術」的黃善宇自陳,她還是會跟金荷娜吵架,「快速和好後,再繼續吵」。可是她知道,「持續交戰的狀態,比完全不吵架的脆弱和平要健康得多。」也難怪,有些關係是越吵越深厚,越吵越甜蜜。

全書除了陳述兩人生活習慣的南轅北轍與調適的經過外,更多的是合住後所體驗到的好處與日常相處間的種種溫馨。這部分就留待想看書的朋友們自行發掘啦。

我最後想提,也是在本書最後一篇短文中有提到的,是「生活伴侶登記法」的推動確實有其必要。

「生活伴侶」不一定是愛情伴侶,也能是像黃善宇和金荷娜這樣一對好友,儘管兩人沒有血緣,但卻在彼此的生活及生命中佔據重要的地位,有著超過「朋友」的情誼與信任、責任與義務。如果突然哪天住院了,或有什麼緊急情況需要有人代為處理,與其聯絡遠在天邊或早已疏遠的家人,自己指定的「生活伴侶」,或許更能幫忙解決問題、攜手共度難關。

《兩個女人住一起》的封面是淡綠色、封底是黃色,書被(脊)則是一半淡綠一半黃,象徵著生活習慣很不同的兩人的交會。女性、愛貓者、單身者、與他人合住者、買不起房卻又想要有個自己的窩的人,或許都可以翻翻這本書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倒數五秒月牙

倒數五秒月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為妳放一場煙火,把心意交付命運

本書收錄旅日作家李琴峰的兩個短篇小說。〈聖夜絲〉有較多對語言學習、語言隔閡的感嘆,故事性不強,所以我比較喜歡和書名同名的〈倒數五秒月牙〉這篇。

不過若把它跟我看過的其他篇幅長、情節又虐又曲折的網路同志小說相比,〈倒數五秒月牙〉簡直是小品中的小品,像一杯很淡很淡的茶,細細品嚐完之後,總覺得不夠過癮。

偏偏,明明就不夠過癮,卻隱約蘊含著一股悠長的餘韻,令人回味不已。

小說情節非常簡單,以第一人稱我(林妤梅)來講述與暗戀對象淺羽實櫻在東京相聚的十小時內的相處實況,以及自我內在思緒的種種流轉。

妤梅通曉實櫻的母語日文,也對實櫻落腳台中、婚後種種不習慣的台灣生活,諸如拜拜、夏天、缺乏歸屬感的悶悶不樂,有著相似的經驗與感受,卻仍然不是那個能和實櫻在一起的人。由於妤梅的有意節制,實櫻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妤梅的心意,這種單向的、無望的,卻又無法停止的恆久愛戀,想想也真是有夠揪心。

文中幾乎沒有描述她們研究所同學時期的回憶,妤梅是怎麼愛上、什麼時候愛上實櫻的,也毫無交代。讀者只知道兩人五年不見了,並且實櫻發生什麼事,諸如在台中車禍住院、跟台灣人結婚,妤梅好像都是事後透過實櫻的臉書,才得知的。

所以,在實櫻的立場來看,妤梅並不是她很好的、會經常聯絡的朋友是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妤梅對她的暗戀,就更無望、更讓人心疼了。愛上同性的人,怎麼說都仍是少數、異類,不管處在社會眼光再怎麼開放的時空裡,也都難免糾結、害怕,更何況是在東亞這種傳統、保守的國度裡;更何況對方似乎並沒把你當成是他重要、親近之人。

但「愛」自有它的不理性、不由自主。不會因為社會禁忌,不會因為對方的態度,就能夠斷然不愛。妤梅可以克制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文字,卻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愛實櫻。哪怕實櫻已經結婚了,落腳台中多年了。

十個小時的相處後,她又要從她的眼前轉身離開,飛回台中那個有先生、有公婆、有繼子的家庭。

實櫻跟她說想看煙火,但平常日哪裡有煙火可看?遍尋不著煙火秀的妤梅,帶著實櫻去賣場買了煙火,去公園放了一場專屬她們兩人的煙火大會。

✨✨✨✨✨✨✨✨✨

「那,保重。」

「謝謝妳,今天過得很愉快,有空再見。」

「平凡而浮濫的句子」無法表達自己炙熱的情感,妤梅在兩人各自轉身後終究後悔了。

她給自己五秒的時間,五秒後,張眼——

若還能看到實櫻的身影,那就大膽上前去告白吧。

若她已不在眼前,但去到月台還找得到她的話,就把包包裡寫給她的律詩交給她吧。

若她已不在月台上……,那麼,就此放棄一切,把心意都隱藏起來,直到永遠。

身為一個「實際」的讀者,看到這裡我立刻覺得「不妙」!不是不可以把這麼重要的事交給命運來抉擇,而是因為明顯有三分之二、至少66%的機率,妤梅妳會嚴重失望落空啊!!🤦‍♀️🤦‍♀️🤦‍♀️

第三個可能的後果一定是悲劇,不用討論;第二個後果,把包包裡寫給她的律詩交給她——

喂喂,妳醒醒,妳寫的律詩,我也中文系的,左看右看,看不出哪裡有表達到妳的愛意耶,若是實櫻來看,肯定就更覺平常了好嗎?🤷‍♀️🤷‍♀️🤷‍♀️

拿妳詩中情感最露骨的兩句「忽聞秦晉復悠悠」、「且託嬋娟寄旅愁」來說好了,「悠悠」是什麼情?🙄🙄🙄「旅愁」就說是「旅愁」了,根本很難讓人聯想到什麼其他的意思。元稹白居易兩人的互贈、互和詩,隨便一首都比妳來得直接大膽好嗎!妳連一首「且託嬋娟寄旅愁」的詩都給不出手,實櫻就這樣走了,妳繼續單戀、苦戀,也很正常不是嗎?

嗚嗚,我恨鐵不成鋼。😠😠😠

但不得不說,李琴峰真的把這種含蓄至極的女孩的綿長情意,寫得很傳神啊。

#美中不足的是,光〈推薦序〉、〈倒數〉我就看到至少四個錯字,以及兩處對話用語有待斟酌,本書編輯需要加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2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