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文的所有評鑑

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

以母之名: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4

<讓語言和幽默成為無往不利的工具>

《以母之名: 她教我用幽默與微笑對抗世界》(Born a crime:stories from a South African childhood)。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想了解南非1994年前種族隔離期有色人種生活細節的讀友,也適合想閱讀脫口秀演員崔弗·諾亞(Trevor Noah)童年到青年時期充滿幽默又帶著荒謬的自傳讀友。

這本在美國亞馬遜分數4.8顆星,Goodreads為4.5顆星,博客來是五顆星(9位評分),一致好評,我蠻愉快的翻完這本書,卻很難想像它能有這麼高的分數,可能我需要多多學習作者的幽默感。這本書像是一齣脫口秀一樣,把嚴肅的事情講得好笑又帶著荒謬。

我注意到了他的名字對他一生的影響。

在他書中,他描述了他母親族人的名字都有一種「自我印證預言」。取了甚麼意思的名字,一生就會像那個名字。所以他說他母親故意取了一個沒有特殊意涵的名字,不斷的暗示他,他不屬於黑暗的街頭,他有別的選擇,當然這是在他演藝生涯大獲成功後的馬後砲。這件事被寫入自傳書中,代表對他的意義重大。

在有些譯本是直接翻譯書名成《天生有罪》,這比較切合本書的題旨。

書中不止是一個母親的教養,主要是崔弗·諾亞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命傳記。由於當時種族隔離的法律規定,作者的母親是南非黑人,親生父親是瑞士裔白人,兩者法律規定不能發生性關係。書中寫道:

「大部份的小孩是證明了他們父母的愛,只有我是證明了他們所犯下的罪。」

由於他的特殊淺膚色,在他童年時期,既不能跟他父親走在一起在公眾場合叫他爸爸,也不能被他母親抱在懷中叫她媽媽,這是違法,會被左鄰右舍舉報,被關入監獄的。

我在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點是他母親教他學習語言,為他打下工作的基礎開拓他未來選擇的自由,以及他在街頭、高中賺錢養活自己的街頭智慧,以及他多次失敗的少年約會戀愛史。

以下是一點筆記:

●「我來這裡填滿一個星期的福報。」我媽以前總是這麼說。她認為我們在教堂裡待得越久,就會累積越多的福報,就像星巴克集點卡一樣。

●有人會稱這個民主打敗種族隔離制度的勝利為不流血革命。它被這麼叫是因為白人的血流得不多,但黑人的血其實滿街都是。

●在種族隔離制度下,政府沒有為黑人提供大眾運輸工具,但是白人仍需要我們過去擦他們的地板、清他們的廁所。正所謂需求為發明之母,黑人於是就自己創造出自己的運輸系統,一個由私人所掌管的非正式公車路線,這完全是非法營運,完全不受監管,基本上就是有組織的犯罪。你絕對不能做的事就是跟敵對公司搶路線,搶路線的司機是會被幹掉的。

●在種族隔離制度下,如果你是黑人男性,你就去農場或工廠或礦坑裡工作,如果你是黑人女性,你就去工廠或當女僕,這就是你僅有的選項。...在那個年代,黑人女性學打字就像盲人學開車一樣:那是一個可歌可泣的嘗試,黑人沒有坐辦公桌的份。

●我還小的時候,我了解人有不同的膚色,但是在我的腦海裡,白色、黑色跟棕色就只像是不同種類的巧克力。我爸是白巧克力、我媽是黑巧克力,而我是牛奶巧克力,但是我們全部都是巧克力。

●我很快就發現,要跨越種族隔閡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語言。黑人區裡大部份的小孩都只會說他們家鄉的語言,但是我學會了好幾種語言。

我媽堅持英文一定要是我第一個學會說的語言。如果你是南非黑人,會講英文可說有如神助。英文是金錢的語言,英文理解力等同於智力。如果你在找工作的話,會講英文就是找得到工作跟找不到工作的差別。如果你被告到法院出庭,會講英文就是被罰錢了事跟鋃鐺入獄的差別。

●語言成為讓我一輩子無往不利的工具。青少年時期的某一天,我走在街上,有一群祖魯傢伙走在我後面,他們越走越近,我可以聽到他們用祖魯語互相討論要怎麼搶我。(我們來搶這個白人,你走到他左邊,我會從後方。)

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跑不了,所以我就很快轉身用祖魯語說:「喂、兄弟,我們倒不如一起來搶別人吧!」

他們嚇呆了一會兒,然後開始大笑:「喔,真抱歉呀老兄,我們還以為你是外人呢!我們不會搶你的東西,我們要搶的是白人。祝你有愉快的一天,兄弟。」這件事還有我生命中很多類似的遭遇,讓我體悟對於他者來說,比起膚色,其實是語言定義了你的身份。

●有一次我跟我媽在一間店裡,店家在我們面前跟他的保全用南非語說,跟好那些黑人,以免他們偷東西。我媽轉過頭去,用標準流利的南非語說:你為甚麼不跟好這些黑人,幫他們找到他們想買的東西?

店家用南非話道歉「噢,我真抱歉,」他說:「我以為你們像其它那些黑人一樣,你知道他們有多愛偷東西。」

感恩有時間可以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聯想心得。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

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3

<解開沙發鎖,成為更好的自己>

《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Loserthink: How Untrained Brains Are Ruining America)。我認為這本書可能適合想強化自己分辨真假新聞能力、了解思維誤區、學習成功者思維的讀友。

這本在亞馬遜分數4.6顆星,Goodreads為3.8顆星而已,讀者的留言讚賞與批評都很兩極。原因是書籍內容牽涉到很多美國的爭議面,大量引用美國Twitter的內容,包括評價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複雜的氣候變遷議題、還有爭議的名人。

本書作者Scott Adams(史考特·亞當斯)是一位小有爭議的人物。最早以諷刺職場《呆伯特漫畫》出名,從一名上班族成為一名知名漫畫家、作家、創業家、演講家、評論名人。一場演說費用達10萬美金,是上班族變身為成功名人的代表。目前環遊世界旅行、教學、演講、出了很多書、上美國電視節目,目前在Twitter有66.7萬人追隨。

曾經在提摩西.費里斯的《人生勝利聖經》一書看過史考特·亞當斯的成功心法,適合普通人模仿。

史考特.亞當斯認為:成為某個領域裡的前面1%成功太難,那麼第二種好的選擇是,在兩個領域以上,進入前面的25%就好。就像他的畫功和辦公室幽默感都很普通,頂多算是85%。若是把這兩個領域以上結合起來,最後會擊敗93%以上的人,並且進入前面的7%,更容易成功。

●失敗者有目標,成功者有系統

另外一個史考特有趣的見解是「失敗者有目標,成功者有系統」,這個在這本書也略微有提到。

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有目標」才會成功,作者則認為目標是為失敗者準備的,在他看來,目標是一個具體的目的,你可能會實現它,也可能不會實現它。在實現目標前的時間裡,你都在跟人性中的惰性對抗。以目標為導向的人,在實現目標前,心理狀態一直都在下行期,心中得一直暗示自己,現在的失敗感只是暫時的,等實現目標就會好了。而這種失敗的感覺,會一直消耗掉你的能量。就算實現了目標,好的感覺也不會持久,很快就覺得空虛了,就得找新的目標。如果不能實現目標,則會一直處在永久的失敗感中。

如果一件事你每天都會做,那它就是一個系統。

跑完一場馬拉松是一個目標,每天都運動就是一個系統。瘦身十公斤是一個目標,每天吃得健康就是一個系統。出一本書是一個目標,每天都寫作就是一個系統。

作者說到他領悟這件事的緣由,是一位CEO在機場給他的人生建言。

CEO說:自己之所以能成為CEO,是因為他每次換了新工作,就會立刻開始尋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他不斷地跳槽,不斷地獲得各種經驗,直到成為CEO。對他來說,找工作並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應該做的事,而是一件永不止息的事情。

『工作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工作是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

假如那位CEO給自己的職業生涯,設定了具體的目標,那他的工作選擇、晉升空間就有可能受到限制,但沒有目標的話,他的下一個潛在工作就是全世界。有時候,具體的目標是能為我們指定前進的方向,但也會讓人看不到其他前方的其他路徑。

在《斜槓思考》這本書裡,作者說他並沒有預設要成為時事評論者或是一名遊說專家,而是他不斷的書寫不同的主題,持續進行不同的嘗試,看看結果,最後就變成這樣。他說他只是嘗試把社群媒體上常見、有缺陷的思考模式,賦與它新的理解,最後就變成這樣的一本書。

明確的目標會給你一條道路,而系統則可以鋪設很多條通往勝利的道路,有些不完全是以你預期的方式,其中有些是你不可能有辦法事先想像得到的。有系統的方法會讓你有多種取得勝利的途徑,而且失敗的機率比較低。

●成功與失敗之間:「運氣」+「掌控感」

作者認為假如只能為成功與失敗之間舉一個最大的特質,他會認為是「運氣」。假如可以多舉一個成功的特質,他認為是「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種堅信可以透過自己的行動來掌握命運的方向盤。無論這種想法是否正確,作者認為這就是贏家的心態。因為自認為可以控制自身處境的人,會更努力的去作事情。

這可以在絕大部份取決於運氣的世界裡,改變你的思維,採用一個由習慣推動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你會進化,運氣會變好。

當你每天都花一點時間作一些有生產力的事,不管是學習有用的事物或是運動,那麼你對於自己身處的現實,就會多一份掌控感。這份掌控感可以同時產生動力與滿足感,這對於你繼續推動有成效的事會有所幫助。

●如何提升掌控感?

如何提升掌控感?作者提出一個「催眠技巧」,他稱之為「解開沙發鎖」。

作者說,你不需要相信催眠是真的,也不需要相信人腦真的是可以被催眠「編寫程序」的,只需要試試看他以下所說的「解開沙發鎖」的小方法,然後一段時間後看看是否帶來了好的結果。

沙發鎖就是指「拖延症」。

你的身體應該是有能力從沙發上起來,作些有用的事,但是出於某些神秘的理由,你的大腦無法對身體下指命,讓它離開那張沙發,感覺就像你被困在自己的身體裡面。你可能很清楚,你需要打某通電話,你需要去上某一門課,你需要朝你想要的人生方向前進,然而基於某種神秘的原因,你就是沒有這麼作。

你可能認為自己知道為甚麼會這樣,也可能不知道,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你的大腦無法強迫身體真的去行動。即便你從沙發起身沒有問題,你也可能在生活的某一些面向上無法動彈。

要終止這種被鎖住的情況,其秘訣就在於不要去想像你需要去作的每件事,而是從想像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作到的「最小步驟」開始。例如:說服自己動動右手的小指頭,然後真的動一動你的小指頭。

在轉動你的小指頭的同時,你會立刻重新掌握先前暫時失去對於身體的控制感。

不管你有多忙、多累、多憂鬱、多沒動力,轉轉小指頭都是可以作到的事。去做那些作得到的事,而不是作不到的事,然後在這個動能上繼續累積。

你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事,動了小指頭後,動其它手指也變得容易了。接著可以動動手掌、手臂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份。

這個方法也適用於生活其它面向,有一些必需去作但是無法說服自己著手進行的事。別再一直想那整個計畫,那會讓你不知所措,鎖死在沙發。只要去作可以「輕鬆作得到的最小最迷你」的行動就好,那個行動很快會讓下一個行動變得容易。

●行動興奮的原理

我認為作者提的這個方法,就是樊登讀書說過的「伏隔核行動興奮」。

「伏隔核興奮」,只要讓一個人的大腦中的「伏隔核」興奮起來,他就會越來越有幹勁。而讓一個人伏隔核興奮起來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動。

只要一個人開始行動,就能夠刺激伏隔核。這個心理學現象叫作行動興奮。

有的人可能會說,就是沒有動力沒有行動呀。沒錯,這就是一種正向循環與回饋的機制,而作者提出的「解開沙發鎖」的小程序,我認為就是激發行動興奮的小程序,跟「五秒法則」「子彈筆記」類似,就是把激發行動興奮的小程序植入你的日常「習慣」,久而久之,拖延的情況就會日漸減輕。

●行動興奮的系統從完全的接納自己開始

曾經記錄的「完全的接納與包容自己」其實跟作者說的「系統」道理是共通的。

若是不能接納今天這個狀態,你的內心就會不自覺認為現在是「失敗的狀態」,這會持續的消磨你的能量與生活的樂趣,若是有心魔「批評自己習慣」的,更會對自己的「人格」降低評價,傷害了自我效能感、傷害自信心。

若是完全接納了自我,建立系統,每天多作的部份都會帶來成功感,都會感到愉快且幸福,都會感到今天又「充電」了。「行為」可以持續改進,但是「人格」上本來就是完整且有自信的。

對待自己是這樣,對待他人也是一樣。

感恩有時間可以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聯想心得。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每天20分鐘克服拖延症,從此天天睡滿8小時,工作再多也能從容做完

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每天20分鐘克服拖延症,從此天天睡滿8小時,工作再多也能從容做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3

<完全的包容自己,反而能真正的前進>

《為什麼事情明明很多卻不想做?每天20分鐘克服拖延症,從此天天睡滿8小時,工作再多也能從容做完》。我認為這本書可能適合需要對抗拖延症的讀友。

標題有點誇大了,「每天20分鐘克服拖延症,從此天天睡滿8小時」,真的嗎?

這本在亞馬遜分數4.3顆星,Goodreads為3.7顆星而已,分數普通。這是講如何克服拖延症的專書,我很久之前就買了,卻一直「拖延沒看完」。

今天大年初二,大雨中帶著家人回娘家聚餐,下午帶長輩走春,去了很美的咖啡廳拍了很多全家福照,再花了一個小時買了很夯的手搖杯給全家享用。傍晚本以為精力耗盡,生不出日記了,於是開始作家事,想拖延了。最後還是動筆寫了。

翻看完這本書之後,覺得這本書「真的不太吸引人」看完,看不到一半就擱置不是沒有道理的。

作者身為一個拖延症治療專家,他觀察道:

「拖延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很簡單,應該很容易解決才是?

人們之所以逃避,通常是因為『某種情緒或心理反應』,阻止他們發揮全部潛力。

情緒反應一旦在心中蔓延開來,便很快會開始破壞你的工作、個人目標和人際關係。

而且,就如同陷入激烈爭吵的時候,由於我們處於對抗情緒,邏輯基本上起不了什麼作用。

在工作上,我們總被告知要保持務實和專業,所以我們通常『會壓抑並忽略自己的情緒。』

但其實就算是在家裡,當我們必須做些打掃車庫、修理屋頂漏水等雜務,也都還是會產生『情緒』,進而影響效率。」

作者認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能會患上不止一種類別的拖延症。

1.) 憂慮者:關注可能出差錯的事,並擔心他們無法按時完成工作,或無法把事情做好。他們會花費大量心力在這些想像的問題上,導致他們無力去完成任務。

2.) 完美主義:因為害怕無法完美執行任務而停滯不前。他們會不斷瞎忙、過度規劃,試圖釐清所有未知的變數,做些不必要的修改。

3.) 濫好人:每件事都答應幫忙,最後根本沒時間完成自己的事。

4.) 瞎忙族:整天都很忙碌,卻什麼重要的也沒完成。

5.) 隱性拖延症者:總能按時完成任務,但在那之前,總是遲遲沒有動工,導致最後關頭時,必須耗盡心力才能完成。

作者首先建議,先「記錄」自己的拖延情況。

先快速的自我評估,辨識出自己的拖延模式。比如,在逃避哪一類任務?當面對這些任務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這些資訊有助於制訂出相應的策略。

首先把自己的「待辦清單」轉換成拖延模式自我評估。

欄位為:「任務名稱」、「拖延程度」(1~5)、「壓力指數」(1~5)和「類別」(例如:有挑戰性、簡單、工程浩大、截止時間不明、開放式、團體工作、獨力完成、細節多、無法勝任、他人指派)。

作者說:「試著發現自己拖延的模式。

也許在獨力完成的任務上可以做得很好,但在團隊合作中卻感到吃力。或者,只要給明確的交期,便能做得很棒,但每當任務是開放式的,或者沒有提供明確的截止時間,就會不知道如何進行。可以先了解哪種類型的任務會造成你的困擾,這樣便能想出好的策略來處理它。」

這本書很多篇幅就是說明他提出的治療拖延症策略。作者在最後一章寫道,他自己也不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就可以處理好每一位拖延者。

每一個拖延者,可能都有一些方法有效,有一些方法無效。

●以下列出我認為對我簡單有效的幾種思路:

1.) 記錄。

這個老生常談了。不過我認為所有處理跟「心理」有關的事情,都是從「覺察」開始,而有意識的覺察,從記錄你的事情,轉成「拖延模式自我評估」開始。

我過去使用了「子彈筆記」合併「倒數五秒行動筆記」,對我來說,成效斐然。

作者還提出了「分心日記」(記錄分心的事)、「煩惱日記」(記錄煩惱的事)等等,我認為都可以用,像我還合併了感恩日記。

曾聽過一個很棒的新年新希望的作法。

他認為訂目標很容易淪為人云亦云,你的目標不是你真正的目標,只是「你認為你該有的目標」。不如轉化為「問題 -> 解法」清單。把自己心中感覺到擔憂的切身問題,加上可能的解法,變成自己的「投入時間與資源」的方向。

然後新的一年,朝這個方向訂出一些具體、有時間限制的小目標去作。

2.) 理解心魔、提升心聖能力

心魔有很多,像是自我批評心魔就是最大的一頭心魔。首先你要先看見心魔,並且意識到心魔的危害,並且理解心魔的運作模式。

不要再去批評心魔,不然就是滋養你的心魔。要作的除了意識到心魔,另外就是透過「回到當下」來喚醒心聖能力。

感覺很像漫畫情節,可是這樣的作法對我有用。

憑空要「活在當下」對我有點難,可是意識到我的情緒(不舒服、有壓力、有點想逃避等)、我的自我批評、然後,用「用比平常稍慢的速度做三次深呼吸,專心的動一動每一根腳趾頭,手指互搓手指,感覺到每一個指尖的存在。」回到當下,非常有用。

詳我之前對《PQ正向智商》(Positive Intelligence)這本書的心得,裡面有提到更多。

3.) 身體與大腦的合作

很多書都講的很複雜,甚麼左腦右腦、騎象人與大象等。

我喜歡身體(感受或稱情緒)與大腦(理性意識)這樣簡潔有力且形象的比喻。

我一直以來就是「自認為」很理性、很會用大腦的人,也因此「乍看」活的還不錯。

可是我反而一直在尋找新的「意義」「價值」,也會「拖延」「自我批判」,甚至在生命線義工訓練學習自我觀察與反思前,危及了我最重要的親密關係。

還好透過學習,我從「家庭如何塑造自己」出發,發現過往支撐自己的「好朋友」其實是長大後要放下的「心魔」。我後來才發現我是骨子裡是很多情緒的。

每一次當身體(感受)與大腦(理性)不能協調時,就需要緩下來,作出一些調整。拖延心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當身體餓,想吃火鍋、理性也說吃火鍋好時,你不會認為吃火鍋有問題。你不會拖延去吃火鍋。

當你理性想說好好寫論文,可是身體(情緒)其實抗拒去寫論文。你就會一直東摸摸西摸摸,拖延寫論文。這只是需要調節自己身體(感受)與大腦(理性)而已。

不需要「自我批判」(我好懶、好笨、沒用)甚至產生「焦慮」(完蛋了、來不及了)。

對於「拖延」我想說,就算甚麼也不作,最後也沒有問題的。你不會因為論文寫砸了,就成為沒有價值的人。有去作了,會讓自己有成就感、愉悅和開心。

如果無法包容「甚麼也不作的」自己,是不會真正快樂的。

●完全的包容自己反而能真正的前進

能真正完全的包容自己,反而就放下得失心,真正的一直前進。

這是我近幾年學會的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放下心魔,提升心聖,活在當下,可以充份享受身而為人的生命喜悅。

感恩大年初二有時間可以簡單記錄一下這本書的聯想心得。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1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東大生的究極專注力

東大生的究極專注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1

<用專注力跨線而出,活出更棒的自己>

《東大生的究極專注力》,作者為日本現役東大生,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四年級的西岡壹誠。我認為這本書可能適合國高中生學生,想提升讀書和工作時專注力與生產力的讀友。

這本在日本亞馬遜有約20位讀者評價,分數接近4星,是中間偏上的分數。我翻看了之後認為對我有收獲。

作者已經出了十二本書,雖然還只是大四,曾有一本書至少賣出了18萬本,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東大生作家」。作者曾經重考兩次,所在的高中從來沒有人考上過東大。他在考上東大後,把自己偏差值只有35的過往,對照高分考上東大拿來當賣點。

大家尤其是高中生們都想知道他是怎麼翻身的,想跟他學習秘訣。

他在這本書說,一切都是因為他找到了「專注力」這個法寶。

一般人對「專注力」有很大的誤區,以為專注力等於努力,恰好相反。作者認為專注的人看起來是在很努力沒錯,但是根據他的親身經驗和觀察,真正的長時間、持續多年的專注力恰好是「不怎麼拼命努力的狀態」,而是「自然、積極、主動、喜歡」的狀態。

雖然作者通篇沒有提心流兩個字,其實他認為的「專注力」應該就是心流狀態。

作者花了許多篇幅在解開一般人對「專注力」誤區。簡言之,專注力狀態是輕鬆、愉快、主動、自然的,「不是受苦」的。而且當一個人在非常專注時,自己是不太意識到的。專注不是發呆的狀態,而是大腦充份的活動,忘記了時間的狀態。

我很喜歡作者的一個小比喻,上課不是「Listen」而已而是「Take a class」,感覺就好像是要「主動去拿取、得到」某樣東西一樣。專注力也是一樣,是很自然的側身向前、自然、主動且帶著好奇、得到自己想要的過程。

當我們專注看電影、真的專心傾聽一個人說話,身體會微微向前,不是嗎?

這本書並沒有浪費篇幅介紹怎麼讀書或考試,而是集中在怎麼專注,並提出他的方法論。

作者的提升專注力有三步驟:

第一步驟是要讓目標更明確,第二步驟是保持持續動力,第三步驟是確認專注情況加以改善。

他的方法論的核心跟我去年最重要的發現頗有共通之處,只是用辭不太一樣。

以下簡單說明:

●第一步驟,讓目標更明確,方法是「數字化」加上「一項指標」。

「今天看一些書。」
「今天看10頁書。」

作者認為,提升專注力的關鍵在於明確目標,方法的核心的「選擇」並「捨棄」。

技巧為,使用「數字」。在列目標時,有一個明確的數字非常重要,能大幅提升專注力。

「寫日記」的任務描述遠不如「寫一篇日記」有實現力。

「賺錢退休」的任務描述遠不如「每年賺一百萬,退休存一千萬」有實現力。

有了明確的數字,才能拆解到可以作的程度,大腦才能為此專注找出路徑。

一項指標是指,一次只改善一個面向。

例如,這週專注在改善版面的美觀,等到改善版面的美觀了,再定下一個改善的面向。這樣一次只專注改善一個。不然若是多頭馬車改善,是無法專注和進步的。

我們無法同時爬上許多座山頂,但是可以一次攻克一座山,再攻克一座山。


●第二步驟是保持持續動力,方法是「找到樂趣」和持續「輸出」。

作者說,每個人找到樂趣的點都不一樣,但是他認為「輸出」是關鍵。

我自己是認同「行動興奮」這個概念。

這有點循環論證,在某次樊登讀書會聽過,人要產生幹勁,方法就是先去作,行動起來了,就會越來越興奮。

我自己是驗證了這一點,只要開始打掃房間,就會越來越興奮看到環境變美,然後越來越打掃更多。

只要開始寫日記,就會不知不覺寫太多,就像我現在一樣。女兒老婆過年窩在溫暖舒適的沙發看好看的電影,喝著好喝的飲料吃著零食,我則是抱著筆電也窩在她們旁邊想說簡單記錄一下讀書心得,就寫這麼多了。

保持持續動力的方法我想有很多,我還在持續發掘中,作者說的只是其中一些。

「輸出產生行動興奮」和「睡眠飲食運動的生理面充足」我認為是其二的關鍵,每天都可以注意這兩大關鍵。

●第三步驟是確認專注。

作者認為,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那一種專注類型,他以前就是用錯了類型,所以沒有專注力,一再重考。

透過一些常見的選擇題,可以先把人分成「情感型和邏輯型」,再細分為「慎重派和行動派」,最後是「努力型和效率型」,2x2x2,總共八種分類,然後不同分類有不同的進入專注和保持專注的方法。

1.)獲得它人讚美時:
A.)獲得「很好玩」「很有趣」等讚美比較開心
B.)獲得明確、稱讚哪裡好的讚美比較開心

2.)接到一份任務:
A.)往往一開始就先決定工作的時程、結束時間、要做到多少,然後才開始
B.)往往不決定時程,總之先看自己心情,馬上開始積極作

3.如果有什麼想達成的目標時:
A.)想盡最大限度的努力拿出最大的成果
B.)想用最小限度的努力拿出最大的成果

----------------------------------------------------------------------


1.)選擇A的人是「情感型」,選擇B是「邏輯型」
2.)選擇A的人是「慎重派」,選擇B是「行動派」
3.)選擇A的人是「努力型」,選擇B是「效率型」

這部份我認為是常被忽略卻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

簡單的說,邏輯型就是俗稱的「大腦」,情感型我認為就是「身體的感受、情緒」。

大腦與「身體的感受、情緒」沒有一致時,很難持續、長久的專注,久而久之,人就會自問:我作這件事「好像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進而中斷與放棄。

所以要常常去有意識的「覺察」到「身體的感受、情緒」與「大腦顯意識的邏輯腦」不一致的情況,並進行調節。

雖然人總有偏向感性與理性,但是大部份都是這兩者的綜合體,透過自己偏好一面,可以快速的進入專注。而讓兩者合作,我認為是持續的關鍵。

●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偏向側重的專注技巧:

偏向感性如何提升專注力:感受到任務的價值、用音樂和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入。
偏向理性如何提升專注力:從目標回推思考,為眼前任務想出它的報酬。

慎重派 ->記錄下自己的行動。
行動派 ->先行動再思考。

努力型 ->思考可以持續努力的手段。
效率型 ->取捨任務中的事,思考如何讓努力更有效率。

●用專注力跨線而出,活出更棒的自己

作者後記中寫的話我還蠻喜歡。人小時候都會有許多夢想,不會給自己加上限制,長大後卻都會自我畫出一條界限,以為自己作不到許多事。

那條看不見的線其實都是假的、是自己的幻覺。

作者以他的例子跟我們說,我們都可以用專注力跨線而出,活出更棒的自己!

感恩大年初一有時間可以記錄一下這本書的聯想心得。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1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創業週末:如何在54小時內建立一家新創公司

創業週末:如何在54小時內建立一家新創公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2/01

<有意思的解苦三讖言與創業>

《創業週末:如何在54小時內建立一家新創公司》(Startup Weekend:How to Take a Company from Concept to Creation in 54 Hours),我認為這本可能適合一些想創業的讀友。

這本在美國亞馬遜的評價為4.5星,Goodreads為4星。我沒有很燃的創業魂,看了沒有特別有感覺,說不上喜歡,就認為只是了解這個組織到底在幹甚麼而已。

說穿了我認為這本是「創業週末」這個組織的介紹宣傳手冊。

這個組織主要是經營類似「54小時內創業馬拉松」的非營利活動(?),從星期五下班時間開始活動聚集起一群有志創業的陌生人,一起活動、工作兩天多,組隊在週日完成創業項目並上台 Demo 成果,有點像黑客松48小時的一種創業活動。

我覺得蠻誘人的是作者把創業比喻為找異性對象,創業家在家裡和辦公室、網路上空想是沒有人脈與錢脈的。透過「創業週末」這樣的活動,就像跑去酒吧、聯誼中心一樣,可以找到對此彼此有興趣的資源,找到潛在團隊成員、潛在金主,強迫自己想清楚創業項目,並搓合看對眼的彼此。

若是彼此不合,也可以不用磨合數月或數年,只要在一個週末結束後,拍拍屁股,不再往來就好。

創業應該是目前地球上所需要綜合能力最多最雜的也最困難的工作之一。

聽過一本書說,人類的祖先,某種程度上人人都是創業家。

遠在洞穴時代,原始人就需要走出洞穴設法與其它人類合作,自己得到資源活下來。單打獨鬥無法協作的人,都在進化的過程死掉了。

有了網路,很多意見領袖也在倡導一個概念,就是個人品牌與「以公司的角度經營自己的人生」,這也是創業。

我是很認同創業家精神的。對於不是富二代或不是運氣逆天的普通人,若想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或是生命品質,「創業家的精神」是需要學習的。

至少弄清楚自己職場上想賣的賣點是甚麼,以個人品牌與「以公司的角度經營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有更清楚且穩健的人生。

簡化的說,希望提升自己的職涯或是生活品質,不見得要如傳統的創業,至少知道創業是在作甚麼,吸收創業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當做內在創業與其他團隊合作,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創業般快速迭代,不是把自己只是當成吃大鍋飯的一員。

曾聽過一位大陸很年輕的創業家Yixuan Li 百里閃閃文化創辦人的短演講,提到一個「解苦三讖言」。

這可能不是甚麼世界五百強CEO或是哈佛教授的智慧,卻頗有意思,至少對我是有用的。對於讀書、工作、創造、婚姻都有一些啟發。

記錄如下:

解苦三讖言。

讖言就是會實現的預言。

解苦三讖言就是能解決讀書、工作、創造之苦的三個會實現的預言。

0.)因-缘-果
1.)在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跑起來
2.)只有不會失敗,才不會失敗
3.)很多事情,你一動腦子,就完蛋了

0.)因-缘-果。

一般人只知道因果,卻不知中間其實還有一個「緣」。緣是外部外界的原因,因則完全是內部的原因。這邊講者先限定要解決讀書、工作、創業者的痛苦,提出解苦三讖言,但是只限定在處理「因」的部份,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部份。

1.)在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跑起來。

這個我完全認同,而且是完全反傳統常識的一個思路。簡單的說,像是你要學好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只學會「最必備的基本知識」,就直接「實際去作」練習,然後回頭再來學還不懂的部份。

簡單的說,講者認為,高手的學習完全不是傳統「循序漸進」的過程,那太慢且永遠不會成為大師。

要學演講,上台講就對了。不然要等到甚麼時候?

要學畫畫,直接畫就可以了。要寫程式,學幾句基本規則,抄和寫就對了。要學創業,就是直接去創業。要學開車,只要知道油門、剎車、方向盤和排檔,就上車練習了開了。要學會一門外語,就只學會幾句基本的像是「抱歉,我沒聽懂你說的話」「可以說的慢一點嗎」「這個怎麼說」等幾句就可以直接跟人從對話中學習了。

講者認為,一般人學得慢或容易放棄,就是因為沒有直接拿來用,被傳統錯誤的「循序漸進」的學習心態綁架,結果學了兩個禮拜還在基礎。

若是直接上手用,反而會激起學習的樂趣,跳過早已在高一階「領悟」過的部份,把不太清楚的部份用最快的速度搞懂,快速進入下一階學習。

我認為這跟《創業週末》做的事情一模一樣,最好學習創業這種高度複雜事情的方法,就是透過競賽式的體驗教育,直接把創業從招募成員到募資 Present 的事情作一遍。

2.)只有不會失敗,才不會失敗。

這裡講者舉了一個大人表現比小孩差的有趣實驗。實驗是找不同的人,如業務經理人、工程師、小孩等一起作一個疊疊樂的任務,可以把一個重的東西,放在用很軟的類似軟麵東西疊的最高的組別視為表現更優。

結果很有趣,工程師組表現最佳,可能因為工程師擅長這類問題。其次竟然是小孩子組,而CEO組表現沒有很好。

科學家發現小孩子組表現好的原因,是 mindset 不同。

CEO組是想建一個結構看起來好的高塔,再把重的東西疊上去,可是往往重的東西一放上去,塔就垮了。小孩子組他們一開始就把重的東西疊在上面,從最低的部份開始疊起。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完成任務了,只是高度很低而已。

這就是「只有不會失敗,才不會失敗」的原因,只要一開始就設法讓結果立於不敗之地,心中預想不一定要疊多高,就不會疊高後失敗。反而穩健的爭取更高的收獲。

3.)很多事情,一動腦子,就完蛋了

簡單的說,人類有心靈和機械兩個維度的部份,使用自己時,請把這兩者分開。

很多拖延症患者就是一直想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案,或是想是否要作,結果事情一拖再拖。解法很簡單,弄一個蕃茄鐘,先允許自己有十五分鐘為這個任務胡思亂想,或是想玩樂就盡情玩樂,時間一到,就「甚麼也不想」,機械的去執行。

講者說,呼吸就是一呼和一吸,但是真正獲得休息的時刻,不是呼也不是吸,而是呼與吸的中間,那短暫停頓的一刻,就是當下現在。

心靈和機械兩個維度的切換點亦是。

有意思的解苦三讖言,可以用在許多方面。

感恩除夕夜有一點時間可以記錄一下《創業週末》這本書的聯想心得。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PQ.正向智商:人生成功幸福的關鍵

PQ.正向智商:人生成功幸福的關鍵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28

<一切都是禮物>

《PQ正向智商》(Positive Intelligence),作者為希爾札德.查敏。我認為這本適合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各種細微「情緒」或是「信念」對工作與生活產生影響,並且尋求優化「內在思考」練習的讀友。

這本在美國亞馬遜的評價為4.6星,Goodreads有4.1星。我很喜歡這本書。

它所提到的知識點我在閱讀之前九成以上都知道了,但是我的實踐度不到一半。作者提出的各種練習方法,我認為完全是為了忙碌的現代人準備的實用小技巧。但不因為小,就沒有效用。

坦白說,當我看到書名的「PQ」兩個字,心中是想到「又來了」。聽了EQ、RQ,又來PQ。讀到一半我就明白,作者身為一間領導力訓練機構老板,發明新名詞比較好寫教材。

不用管PQ是甚麼,作者在書中直言,他想幫助的讀者來自不同的宗教與文化,有無神論者也有不可知論者,不需讓他的觀點成為心靈層面的信仰,只需認知到這些東西是「務實有用的」方法就好。

有些心理學希望追溯小時候或是童年少年時期的經驗,以求找到根源進行改變。作者說,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找出「目前此刻」你的「表現」以及這些心魔產生的「破壞」,本書所提的簡單到爆的練習方法就是練習各種有意識的心理覺察,無需先作到深層的心理覺知,就能看出成果。

先讓大腦建立新的神經路徑,隨著這些新的路徑的建立,便會自動產生更深的洞察力,類似鍛鍊出新的大腦「肌肉」。等到時機更成熟,你會自然而然的發現更深層、甚至是潛意識中的根源。

我認為這是很務實又管用的。

去年因緣際會,我幸運的參與了幾次工作坊的清醒催眠,清晰認知到父母親生病的歷程與去逝對我生命的重要影響。在很早以前在生命線義工的受訓內容已幫助我組成了幸福的家庭,成為工作與生活有力的後盾。所以不一定要一開始就耗費時間與大量金錢去追溯潛意識,從簡單開始,作本書的練習,我認為效果就已經不錯了。

是不是如作者宣稱的21天就見效我不知道,我認為能經常覺察出自己那些有毒信念的人,生活過得不會差到哪裡去。

以下是一些些我翻閱到的內容:

●心魔是你的內在敵人,是你習慣成自然的心態模式。人人都有心魔,問題不在你有沒有心魔,而是他們是「哪些心魔」。心魔跟我們人類力求生存的大腦作用有關,每個人的心魔早在孩提時代就開始發展,好幫助每個人自己逃過生活中生理與心理的威脅。等到長大成人,就像小時候打的石膏沒拿掉,一直隱隱限制影響著你,侷限你的心理與情感。是該時候拆掉石膏,獲得自由了。

●如果說心魔代表你的內在敵人,心聖就是你更有深度、更有智慧的那部份。你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在它看來,那是上天的禮物與契機,可由你主動轉化,將挑戰化為恩賜與機會。

●心聖開發的五大力量分別是1.)探索、2.)同理心、3.)開創、4.)領航、5.)啟動。若你能運用心聖五大力量來克服這些挑戰,便能感受到心聖帶給你的好奇心、同情心、創意、喜悅、平和以及堅定不移的果斷力。你會明白,自己其實從來都不必靠心魔的力量去克服挑戰。

●要削弱心魔的力量,只要在自己慣常的想法和情緒出現時,觀察自己的心魔產生的思想或感受,並明白點出來,清楚知道心魔並不是在幫你。通常心魔會假裝是你的朋友或是假裝成它就等於你。作法是,可以對自己說:「唉呀,批判魔又跑出來嚷著說我做不到」,或是「這是那頭控制魔又開始焦慮了。」注意下面兩句話的不同:「我不認為我作得到。」與「批判魔不認為我作得到。」

●當心魔一出現,處理關鍵是不要與之爭鬥。這不是傳統的對抗與打鬥。因為你越「批判」這幫心魔,就等於越活化這幫心魔。

削弱心魔的力量最好的辦法,是留心觀察,指出是那一頭心魔正在作怪,讓心魔像雪怪般曝露在炙熱意識的光芒照耀下逐漸消融,並且用這頭心魔的出現,來提醒、活化、鍛鍊自己的「心聖腦肌」。鍛鍊只要每次10秒、約三次呼吸內的時間就可以了。

鍛鍊自己的心聖腦肌方法很多,例如:用比平常稍慢的速度做三次深呼吸,專心的動一動每一根腳趾頭,手指互搓手指,感覺到每一個指尖的存在。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練習太過簡單:「不勞則無獲」「累才是對」,這其實正是批判心魔的謊言,事實是:不必千辛萬苦,照樣可以有所成效。

好的練習不但大有助益,本身也很有趣,令人更放鬆。

●心魔和心聖都能帶你走向成功,但走的路很不一樣。心魔靠著怒氣、後悔、恐懼、內疚、焦慮、羞潰、義務,逼你採取行動推著你。

心聖則是透過同情心、好奇心、創造力,還有能夠表達自我的喜樂、想要助人、想做有意義的事的心情,以及有所行動的振奮,在成功的路上拉你一把。只有心聖能讓你不必犧牲幸福快樂與心靈平靜,便能達到成功。

●你得確定對方就是你的敵人,才能真正與之對抗。如果你心裡還有個聲音在說:你需要批判、控制、固執、求勝等心魔才能成功與幸福,你就仍然上了它們的當。它們才不是朋友,你也不需要它們。心聖的清醒、自覺、敏捷、創意、果決與行動力,才是你的內在力量。

●「三項禮物」練習法:想出三個本來很糟的情境,是可以轉為禮物與機會的。時間長短不拘,要幾週、幾月、幾年都可以。例如損失了最大的客戶、例如沒有考上重要的執照、例如....等等。心聖腦肌幫助你將損失轉為天大的禮物。

有些人對此非常懷疑或是感到抗拒,作者說:將壞事視為禮物,並不代表你歡迎更多壞事,也不代表不去處理。

例如,你盡量不摔破杯子,但是假如你手滑將杯子摔破了,花時間花力氣去憤怒、責難、懊惱、悔恨、擔憂,就算是只有一點也絕對是浪費。如果你決定積極作為,將摔破杯子這件事當成禮物,你或許會細究杯子怎麼沒拿好的怎麼摔的,那麼下次就能避免再摔破玻璃杯,說不定避免摔破更貴的杯子。或者,這份意外的禮物是說服商家降低你的賠償,你有了機會練習更勇於表達自己、更懂得臨機應變。

並非每次遇到壞事,都必須主動轉禍為福。你也可以放下、將之拋在腦後,並且不留下任何一點不快、後悔或難過。

一旦你相信自己可以有所選擇,那麼選擇放下它就會比較容易。

●培養心聖力量,對自己和別人「同理心」的方法:「想像孩提時。」

如果你在公園看到一群五歲小孩玩耍,應該很快就會湧上對他們的同理心、關心,即使你完全不認識他們。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討厭的心魔還沒真正現身。

你可以用這個事實來幫助大腦轉移想法,對自己或他人更具同理心、關心。請具體想像或是拿出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你自己是個小孩,你的內在本質閃閃發光。你也許正在玩沙子築城堡,正在追小白兔,或是正窩在家人懷裡。選一個鮮明且具體的影像,能馬上讓你產生關愛和同情的感覺。把照片放在桌上、手機、電腦觀看。當你的批判魔或別人的批判魔讓你不好過、或是遭逢人生困境的時候,這個影像能提醒你,真正的你值得無條件的關愛與同理心。

同樣地,對別人的同理心亦是如此。如果因為別人的心魔而你自己也快被自己的心魔狹持住,為了回到心聖模式的同理心模式,請想像對方是那個還具有真正本質的小孩,還沒受到心魔壓迫。想像她的眼神、小臉上的表情、她的動作,以及讓年幼的她小臉發光的原因,想像她追著蝴蝶玩,抱著小狗,窩在她媽媽懷裡。

請試著相信同樣的質素至今仍在她心裡,藏在心魔底下。這個練習即使是在跟對方開會時,也能暗自進行。

●培養心聖力量,提升創造力的方法:「好.....我喜歡哪個部份....而且.....。」

作這個練習,請在每次想出一個新點子後,說:「好,我喜歡這個點子的某某地方,而且.....」藉由這種練習,每個點子都獲得肯定而非批評,然後下一個點子再因此更快的接著冒出來。這個練習可以在自己的心裡進行,也可以團隊裡腦力激盪。

我之前日記就記過這個小訣竅,這又稱「即興戲劇的YES....AND....原則」。

即興戲劇是沒甚麼劇本現場演的戲,交手的所有人都是即興的發揮。即興戲劇的原則是絕不否定對方演出,先全盤收下。再從這個狀態來發揮,創造出一個更好的劇。精髓是:「無論如何,接納對方的全部。」

我認為著名網紅老高與小茉深諳此道。

每次小茉接話時天外飛來一筆,老高總是順順的說:「對呀,這也是某某的,而且....。」從來沒有否定過小茉的每一種奇思亂想,最後總是把老婆哄的樂開懷,觀眾也覺得有趣。讓小茉的想像力成了節目的特色,非常厲害。這種即興戲劇的 YES/AND 練習法值得學習。

感恩今天可以翻閱這本書,學習到PQ正向智商的一些想法。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28

<使用同理心提升談判力>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Beyond Reason: Using Emotions as You Negotiate)我認為這本適合想優化自己「談判能力」或是對「情緒」與談判的關係有興趣的讀友。

這本在美國亞馬遜的評價為4.5星,Goodreads為3.9星。這本對我來說是有所啟發的,主要是人有「五大核心欲念」這個部份,我覺得這個分類蠻有意思的。

作者是哈佛法學榮譽教授、談判專家,他上一本書叫《哈佛這樣教談判力》,自稱是一位「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談判專家」。另外一名主要作者是心理學教授,是一位「對談判有興趣的心理學家」。

這本書簡單的說,就是「如何運用情緒」讓你的談判更成功。

一般我們會以為談判是一門專業,就是坐在會議桌前就某種矛盾、衝突對話,爭取各自代表的利益,像電影演的那麼正式。其實,生活中充滿廣義的談判,只要希望透過對話跟人合作,完成雙方的某種「願望」,就是談判。

例如:希望孩子飯後讀書而不是出門鬼混,希望年尾全家一起大掃除,希望同事及時將專案報告交出來,希望用好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東西,這些全部都需要談判力。

若是與談判對象彼此厭惡甚至想彼此傷害,要好好合作真的難。作者說:身為談判高手,會設法提高雙方正面情緒,讓彼此感受到對方友善,聚焦於雙方有利處。

一般提到情緒這個字,常常是如何降低「負面情緒」,這是把情緒視為可能帶來破壞的。

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五大核心欲念」,透過處理人們心中最關鍵的五大心理需求,讓雙方正面情緒油然而生,進而一起「理性」談判,也就是作者上一本書教的,創造談判雙贏。

簡單說就是:「不會運用情緒的力量,你的談判就只學了一半。」

作者提出的五大核心欲念分別為:

1.)賞識與被賞識,2.)親和感,3.)自主權,4.)地位,5.)角色。

一、賞識與被賞識是指,我們的想法和作法需要被他人理解和欣賞。關鍵句為:「你很棒。」

二、親和感是指,我們需要感覺與他人關係親近友好。關鍵句為:「我們很好。」

三、自主權是指,我們的話語權與決定權需要被他人尊重。關鍵句為:「你認為呢?」

四、地位是指,我們需要被他人視為重要並擁有自己的長項。關鍵句為:「你很重要。」

五、角色是指,我們需要自知並被他人知道所扮演的角色並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滿意。關鍵句為:「不能少了你。」

作者有一句話打動了我:

「核心欲念若沒有得到滿足,就像把鼻子置入水中與空氣中相比一樣。

如果你不受到賞識或是被排擠,就像是快溺斃一樣無法呼吸。如果你受到賞識並與大家交好,就像把頭抬到水面上呼吸空氣,你可以輕鬆吸氣並左顧右盼,自由決定要作甚麼並自己決定要往哪裡去。你會更樂於合作,思維更有創意。」

書中有兩點小技巧是我覺得有用的:

●反思式聆聽(reflective listening):

聽得更仔細,努力從對方的觀點挖掘優點,並且讓對方知道。以自己的話重述對方傳達的「實際資訊」、「情緒感受」。這種聆聽將自己的意見暫時放下,讓新的可能性有空間進來。

●「三個桶子」合作法:

先列出合作方的各種議題,並討論決定有那些議題要放入些桶子:

桶子1:知會
桶子2:先商量再決定
桶子3:共同協議

以夫妻為例:

桶子1:星期一到幾有那幾天可以自行安排活動,知會對方即可?(週一到週四?)
桶子2:那些日子應先問過對方意見再作計畫?(週末、特殊日子)
桶子3:那些日子應共同制定計畫?(重要節日、長假....)

感恩今天可以翻閱這本書,學習用情緒來幫助達成雙方人生中的願望。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就是品牌:是A就別假裝是B,創造你的獨特賣點,做最棒的自己

我,就是品牌:是A就別假裝是B,創造你的獨特賣點,做最棒的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17

<個人品牌就是人活著的理由>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想建立獨一無二個人品牌的讀者。

這本書原文是德文版,德國亞馬遜為4顆星,評價的人寥寥無幾。而Goodreads只有3.7顆星,分數並不是特別突出。會讓我想買來看的原因可能是我對作者的個人品牌三神器的內容好奇:

1. ) 品牌漏斗 ──> 篩除不重要的東西,保留真正的價值所在,有了品牌核心,做什麼都有依據。

2.) 品牌三角形 ──> 「我」在中間,其他的三個角分別是「獨特賣點」、「競爭優勢」、「社會貢獻」,找到自己可以成為第一名的優勢。

3.) 品牌蛋 ──> 蛋黃就是本質、動力來源的品牌核心;蛋白則為品牌價值,填入三個形容詞,有助品牌定位。

我翻閱之後,認為除了最後加入的後來補充的最後一章「社群網絡個人品牌運用術」翻譯的很流暢,其它章節可能是德文直譯的關係,作者的意思有時讓我有點看不懂。總的來說,我並沒有白花時間閱讀。

我從裡面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個人品牌是「終生」的,並沒有換掉個人品牌這件事。

作者提出的品牌漏斗、品牌三角形、品牌蛋可能對行銷人來說,是早就知道的事,對我還是很陌生,也因此學習到了這三個行銷思維框架。我認為作者花很多時間要讀者找的「個人特點」和「社會價值」就是黃金圈的「找到你的為甚麼」。

如果「知道為甚麼自己每天努力活著」「每天早上爬起來工作都覺得有意義」的人,這前面的「找到你的為甚麼」類似的章節都可以省略了。

我從裡面學習到最重要的第二件事,就是對於你的家人和朋友,你的個人品牌也一樣重要。

「表裡不一」是品牌大忌。對你的枕邊人來說,其實沒有所謂的人設,你有的就是實際呈現的每一件事。當你誠懇、表裡如一,每天都作你跟對外面講的一樣的事,你的人生自然是彩色的、幸福的。個人品牌不但是你的社會價值,也是你活著的理由。

作者在文中說,怪癖也是你的個人品牌的特點,例如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權力三角形手勢,每個人自己這種怪怪的地方,也是你個人品牌的印象錨點。

我反思,我花的很多錢,其實都在買品牌,看了這本書,我更仔細的覺知到了到底買了甚麼品牌,和這些品牌對我的意義。

個人品牌這件事我一直有感知到,也看了暢哥寫的書和一些知識網紅的書。但是看了這本書,更了解了「個人品牌」到底意味著甚麼了?

只有一本書並不能完全吃透個人品牌的一切,只是一個小起點。

感恩在今年一開始,就可以讀到一本對我有用的書。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可複製的銷售鐵軍:外商實戰專家教你打造最強業務團隊的22條帶人法則

可複製的銷售鐵軍:外商實戰專家教你打造最強業務團隊的22條帶人法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17

<給自己留些空間創新,也留些把握實現>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給業務銷售主管,或是想了解、學習銷售「管理、領導」工作細節的讀友。

這本書是2020年2月出的繁體版,原本的簡體版是2013年5月出的《銷售經理的22條軍規》。我沒有看大陸知乎的評價,讀了試讀本覺得文筆流暢、言之有物就買了。對我來說這一杯咖啡的閱讀時間和金錢投資是物有所值的。

看到軍規就讓我聯想到每天聽一本書介紹孫陶然寫的《創業36條軍規》。軍規這兩個字閃著寒光感覺很嚴肅,創業、業務工作其實攸關公司養活的許多家庭的溫飽與幸福,嚴肅一點也無可厚非了。

當作者提到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話,我就升起一種奇異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應該是熟讀彼得.杜拉克的。因為書中的內核思想,無不吻合彼得.杜拉克大師的精神。

過於簡化的說,這本書我認為可以當成「醫藥銷售業」的彼得.杜拉克輔助主管學習與成長的參考書。原因是作者本身是在中國醫藥界高層銷售主管,這本書所舉的所有實際的例子都是醫藥業案例。

有的書是老師,有的書是教練,老師讓你從外行變內行,而教練負責解決特定問題、通常是用以提高特定能力的水平。我認為這本書主要就是提高銷售主管的「管理能力」水平。

快速翻看了這本書,獲得了一些收獲。

例如,當作者提到預測業績數字這件事,以銷售經理的主事者的眼光來看,業績預估不是數字遊戲,不是甚麼實際數字要大於預測,所以故意壓低預測好達標。

業績數字背後的種種假設才是值得關注的。這些假設反映出銷售人對市場、客戶、競爭對手以及自己產品優勢劣勢的理解。對於你給出的任何一個數字,都要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業績預估也是一種承諾,你的上級也是因為你這個承諾,來承諾他的更上一級。因為這些承諾加在一起,必然推導出進口或生產的數量,偏差意味著公司的損失。

每個人對承諾的分寸可能都不同。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不承諾的人,看似負責任,其實是怕擔責任。只有百分之十以下機會就敢承諾的人,貌似敢於擔當,實際上也是不負責任。

可以請銷售主管規定,把握低於百分之七十的數字不要上報,也不需要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才敢報。作者說,用百分之七十的預估,作到百分之百的努力。這看似矛盾卻有助於溝通。

這樣作,才會引發行銷的創新,這不就是銷售管理的目的嗎?

作者說,百分之七十只是舉例,他認為從百分之七十到九十都可以依階段、時間、競爭狀況而定,態度是「給自己留些空間去創新,也留些把握去實現。」

感恩今天可以翻閱這本給業務銷售主管的書籍。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駕馭感官的力量,讓美學成為你的個人優勢和企業策略,創造品牌價值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駕馭感官的力量,讓美學成為你的個人優勢和企業策略,創造品牌價值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17

<學習用美學引發自己美好的情緒>

我認為這本適合想了解美學在企業策略上應用,或是想了解如何增進自己個人美學優勢的讀友。

這本書在亞馬遜4.2顆星,Goodreads為3.8顆星,我之所以會買來翻閱是因為看到目錄有「提昇美學智商」的部份引發我的好奇心。

這本書的作者寶琳.布朗,簡介寫說她原本是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北美地區的董事會主席。我不太了解這是一個甚麼樣的職位,在書中給我的感覺,她就是一位非常敏銳,善於利用她的美學與時尚專長,協助出資的金主進行併購的奢侈品集團經理人。

美學智慧(Aesthetic Intelligence)是作者反覆強調的,她的基本論點是,產品基本效用一定要有,那是基本盤。但是在效用大家都差不多時,對於想要作久作大的品牌,接下來就是拼誰更有美學智慧了。作者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把顧客看成只追求消費、功能之人,而是一群最終尋求感受生活之人。

美學在一般人心中,泛指外觀,乍看是很「虛」的東西,不像標準規格一樣一目了然。在作者認為,美學是人類透過所有的感官體驗所得到的愉悅。消費者樂於付出額外的費用,不是為了實用性,而是被激發的感官愉悅。

那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有美學智慧的呢?作者認為培養美學智慧的基石為「美學同理心」,我認為她的說法還不錯,透過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看,這是能激發對方感官愉悅體驗」的嗎?我認為是足夠多的豐富知識,放開自己的五感細心觀察和自我覺察後,從直覺中產生的強大聯想能力。

作者在哈佛商學院教美學智慧,有一些課堂討論題目我覺得蠻有趣的。

像是「找出你的美麗標記」「找出你身邊的礙眼物」還有「描述你的風格偶像」這三個題目。

美麗標記是你擁有某件物品,它帶給你強烈的情感與親近。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探索與挖掘我們對物品的情緒連結。作者說,很少有人的美麗標記是3C,3C似乎是對人來說比較「不具個性」的物品。

礙眼物是你購買了、擁有了,不時仍會使用的物品,相較美麗標記的正面感受,礙眼物會引發負面感受。這樣東西仍有實際功能,依賴它但是不一定使用時會喜歡。作者舉出了她的咖啡磨豆機,發出可怕刺耳的聲音,令她感到困擾和不舒服。

風格偶像指的是你在風格上最想模彷的人,無論活著還是離世。作者要求學員要帶來圖片,思考一下其中哪些元素最吸引自己。

作者說,她認為的「好風格」有4C,清晰(clarity)、一致(consistency)、創意(creativity)、自信(confidence)。

外觀能否清楚展示你是誰,你的價值觀,你的自我如何連結到外在的形象?別人是否會把你這個人,和某些風格和「符碼」聯想在一起。它們能被人一眼認出嗎?你最強的符碼是否獨特、原創而且讓人留下好的記憶?

作者認為好風格不一定得花大錢,而是有眼光、有能力明智的取捨並且維持紀律,以獨特且有趣的方式展示自己。

我學習到作者有一個實用的美學練習概念叫作:策展(curation)。

策展不只是排除沒有作用、讓人分心、甚至帶來損害的事物,也要把能夠發揮作用的事物,成功地加以組合,用令人愉悅的手法呈現,導引出喜悅和欲望。

作者提到有一種有用的策展工具叫作「情緒板(mood board)」。

簡單的說,就是找一堆有關的雜誌亂亂翻,或是找到一些樣品、照片在板子上排列組合。測試你的情緒板,看能否引發你想要的情緒。

一開始我們會以我們喜歡的來尋找和組合。更好的排列和組合可能是以「你最想要的氣氛」「在這個特定區域你想要怎麼生活?」來決定。這個在裝潢家裡時非常有用,可惜我現在才知道。

把這個空間當成正在「拍電影」,我們要問跟電影製片一樣的問題,誰是這個空間的主角或是敘事者,避免你在你的房間或產品裡塞進太多主角。當你的房間這部戲裡有五個主角同時在講話,會互相爭搶掉注意力。你決定了房間的主角,只能有一個主角,其它的都圍繞著他在作決定。

如果房間裡每樣物品和特色的視覺重要性和強度都相同,就沒有一樣東西會特別突出,觀看的人就會覺得選擇太多難以負荷、困惑,導致覺得不受歡迎。

好的策展,是選出正確的東西的正確組合。

我反思,一樣的道理完全可用在任何需要美學的地方,例如服裝,例如攝影,例如簡報排版,例如拍紀念影片,例如裝潢家裡,例如寫旅遊、美食的部落格。

感恩今天可以翻閱這本美學有關的書籍。

How nice!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