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軒的所有評鑑

隱於詩

隱於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2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詩集中的〈後現代〉一詩如此寫道:「歷史的巨輪沿著/鐵褐色軌道不停滾動,滾動//像一句堅定的話語//嶄新的電車/滿載口吃的人」可見詩人對意象、音韻、結構的精心布置。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劫後書(拓孤之地;凶年巡禮;母語辭典)【限量書盒簽名珍藏版】

劫後書(拓孤之地;凶年巡禮;母語辭典)【限量書盒簽名珍藏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廖偉棠內含三冊的詩集《劫後書》是2023年最重量級(無論是質或量)、最值得注意的詩集,該書是其定居台灣後出版的第一本現代詩創作。「拓孤之地」取徑台灣文學/文化史,同時與自身生命經驗對話,詩句不時令人驚豔;「凶年巡禮」以疾疫為核心,延展出中國幅散至世界的關懷;「母語辭典」聚焦香港的命運,擴及各種母語/陰性的思考。詩集整體讀來具有歷史深度與廣度,是近年文史轉譯創作不可忽略的一部詩集,極力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前往時間的傷口

前往時間的傷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2

靈歌的《前往時間的傷口》是其第七本個人詩集,李進文的推薦序〈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清楚爬梳靈歌的創作歷程,同時剖析靈歌的作品風格,為不熟悉其詩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入口。在這本詩集中,靈歌對詞組和套語仔細拆解,創造其中的歧異,如〈吻合〉當中「有些口要別人開了/你才懸河」、〈等待傷口〉當中「可泣的事物/有時可割可棄」;而詩行的行數與字數普遍不長的詩型,對讀者而言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形成了其詩易於閱讀的特質。詩集中的詩意不同於多數詩人採取的抒情或敘事策略,而是由詞語和意象出發的想像,如〈我們纏繞〉:「像一條橋牽起兩地的手/填補了鴻溝/等待月光來訪時/冷眼對看彼此/靜靜撕開流水的傷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袋米要扛幾樓

一袋米要扛幾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2

曾自費出版詩集《鹹蛋超人》、文集《梅比斯》的洪萬達,最新的詩集《一袋米要扛幾樓》除了獲台北文學獎、憑藉迷因在網路獲得大量關注同名詩作,詩集更在不久前奪得周夢蝶詩獎。無論是唐捐稱「風格級的作品」,或是向陽稱其「一反以抒情為宗、意象至上的主流詩學」,都不難看出這本詩集的特殊性。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選錄了幾首舊作、呈現出洪萬達較前期的風格,如〈保固期限〉:「爸說所有放進冷凍庫的東西就是永久不壞。//但他沒有說/大家的心是熱的/全部都會壞」;而第三輯「之街」的詩系、第四節長篇「戲劇詩」的嘗試,可見其有意走出不同於文學史的新路,值得進一步討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瀕危動物

瀕危動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3/22

騷夏推出了新版《瀕危動物》,這本絕版已久的傳奇詩集終於以不同面貌再度問世。無論是觸及家庭的〈妹妹孵蛋〉、情慾的〈玩具的房間〉,或是同名組詩〈瀕危動物〉的「一頭栽到妳的身體裡面,所以我知道,我身上所有開孔的地方都非常害怕妳,但也非常思念妳。」都顯示出騷夏詩作的深刻情感與十足創意。除了將原有的詩作重新排版,新版《瀕危動物》由楊佳嫻作序、鴻鴻寫跋,另外更增補了六首新作,質地成熟而耐讀,喜歡情詩的讀者不可錯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火光

火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3/22

楊書軒從2013年「這一部人類學/比科學精確」的《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到2014年的《山海線》,至今終於又推出「從你的指尖、毛髮/到你引以為傲的頂端/燃起火光」的《火光》,是醞釀甚久的一次火力展示。如嚴忠政所說的「質感」,楊書軒解構對立的單元並重新審視二元關係,任何概念在詩集中都是互相糾纏、沒有絕對邊陲的。在同名詩作〈火光〉中,可以窺見楊書軒對情愛關係與自我追尋的體感描寫:「繼續走/用你雙眼的探照燈/照亮我坑道的胸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該如何燒錄黑暗

人該如何燒錄黑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1/02

蕭宇翔擅長從詞彙和文化上顯現出台灣獨有的生活情境,除了前詩中的「台灣大搜索」,其他詩作中還有「FoodPanda」、「Netflix」、「水果攤,鹹酥雞,公車站牌」、「頂樓加蓋的雅房」等,這些詞彙形構出了台灣這塊土地上最真切的生活經驗,但卻仍舊保有高度詩意而並未趨於散文化,這點尤其難得。除了隱藏在詩中的台灣意象,詩集中也有許多具備「地誌」性質的作品如〈浮世──與家弟散步於七星潭〉、〈石梯坪──尾隨父母步行於黃昏〉、〈阿里山:2018〉、〈窗:在龜山島〉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觸及地方人文風景的詩作並非如傳統地誌詩單純寫景,反而選擇以個人生命史為出發──透過「敘事」為主軸的推進,這些詩作讀來富有故事性且引人入勝。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作家命

作家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05

2002年出版《在文學徬徨的年代》距今近二十年,郭強生又推出了另一本「另類的回憶錄」。鄭博元觀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的英文書名為「Shifting Value: Cultural, Literature, Criticism」,試圖在政治經濟變動的年代,以文學為自己與讀者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那麼《作家命》呢?儘管延續前書「非傳統自傳式編年書寫」的安排,但其中對閱讀文本的回應面向,則更加聚焦於自我的生命經驗。可以這麼說,在這類文學/文化批評的非虛構書寫中,郭強生再一次成功地兼顧文字風格與個人情懷。
以《作家命》回顧郭強生文學生涯的片段,可以依據書中的分輯概略分為四部份:寫作路途生命經歷的「作家命」、關於愛情種種的「當我們討論愛情」、對於閱讀有深刻感懷的「命運的想像」,以及意如輯名的「那些生命中我們不善於面對的」。
「直面自我的寫作」是郭強生省思出的中心思想,他以他的書寫見證這些人、這些事,見證這些手藝的高度、這些生命中的必要之重。對於長篇散文《何不認真來悲傷》,郭強生自認是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憑藉著「愛」的能力,他更深層地體會責任與孤獨。畢竟,愛從來都不是平等的。
「好的讀者有時候比優秀的作家更重要。」因為對於文學的愛,所以郭強生深知「擁有讀者」對一位寫作者來說,是一件多麼值得快樂的事,而這或許也是他投身教育體制、和曾珍珍與李永平成為東華創英所「鐵三角」的契機。「我們曾經這麼真實地做過一場夢,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郭強生所謂的「作家命」不只是身分上的志業,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層次的共振──無關乎他人,只在於我以及我所珍視的這些人事物之間──這該是多麼值得感慨,同時值得欣慰的事。
談及愛情,便不得不提到張愛玲。被許多評論者以「張派傳人」稱呼的郭強生,在《作家命》中反倒以「蚤子」來形容過去的自己。曾經的「天才夢」在時間的淬煉過程裡並沒有消失,甚至在他對張愛玲的觀看、召喚、隱藏、錯置之間,更顯得「夢」的真實,同時彰顯「記憶」的不可信。
藉由和瓊瑤的對照,郭強生直指了愛情的核心:「愛情就是愛情,管你是工廠女工還是校園才女,被甩了的時候同樣難堪,越是在乎就輸得越慘。」怎麼會這個樣子呢?在愛情裡,「在乎」成為了一種詛咒,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危險到讓所有的人趨之若鶩。除了對於寫作的「命」,郭強生觸及的「愛情」母題同樣龐大,而他也同樣極其精確地道出了癥結點:「愛戀癡纏本就是俗事,除非不沾」。
「想要追求脫俗,只有在紙上,不存在活生生的兩句肉身之軀間。」郭強生寫道,那些自以為可以談出一場與眾不同戀愛的人,以為憑了智慧就可以洞澈情愛,殊不知「情愛與智慧本是背道而馳的兩樣東西」。曖昧和愚昧有著相同的字尾,在「烏托邦」與「現實人生」中折返的郭強生終於感到疲憊──亦或許是一種清醒,讓他終於勇敢地自這群精神革命的人群中脫隊。
無論是探析獲得布克獎的小說家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的後現代文風、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的寫作習慣,或是王爾德(Oscar Wilde)的謊言與真實,郭強生皆以富有愛意的眼光與抒情的筆法,延伸、拓展了這些文本原有的面向。
以王爾德為例,作品中的他以天才的形象現身,但卻讓自己的真實生活如同夜鶯與快樂王子般,成為一場實實在在的童話悲劇。是對於愛情的執著?或者是作品具象的生命演繹?王爾德說「樂觀的基礎是恐懼」,郭強生遙相回應:「永遠要戒慎恐懼。除非,你已經認識了真愛。」一切實在是太過困難,誰會知道這份愛是不是真的?我們只知道所有恐懼都是真的。
「告別的時候請不要忘了微笑。這是我最深的祝福。」郭強生寫文學場域的媒介轉變,也寫與其他寫作者的交流,這些對他來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事,在他筆下都顯得極為深刻而難得;而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示出「不是我們選擇了文學,而是文學選擇了我們」。郭強生以《作家命》回顧他過去的文學之路,這份誠實而真摯的禮物,不只是送給他的讀者或其他寫作者,更是送給從來沒有放棄這條路的他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暗戀:度河詩集

暗戀:度河詩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05

作為詩人度河的第一部詩集,《暗戀》可以說是極盡所能地著眼於抒情的展演。單看書名「暗戀」,不難想像這是一本關於情愛關係的書寫;但若以此來度量整本詩集,將無法涵蓋整部作品的多元性。
暗戀,可以不侷限於對愛人的單戀,還可以是對故鄉的眷戀、對理想的迷戀。種種不同型態的愛,在書中的詩作中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如同一種情感的文字多面體,折射出人性不同的光芒。一本書寫情愛的詩集,該如何凸顯其中的人性?在關係的求索當中,得不到的更顯可惜而深刻:「秋天是悲傷的/縱然你不在秋天了/花謝了因為要老去/你走了因為要成為我的詩句」(詩作〈秋天是悲傷的〉節錄)除了置換主客體,詩人用自我的情感詮釋對方的行為,更顯得故事的悲壯。這樣的情感之下,我們不禁要問:詩人為何寫詩?詩對於詩人的意義為何?〈這世界〉一詩如是寫道:「我沒去過遠方/這世界只剩遠方」(詩作〈這世界〉節錄)自己所無法企及之處,便是世界的全部,這種無限縮小自我存在的思維,造就了一種憐憫感。除了這種身份的卑微,詩人更透過自然意象與環境,營造出幽微的氛圍,如〈原諒〉一詩中的「不需要道歉」,以呼告的方式向小河喊話:「沒有流入大海也要感謝天空」便可以作為例證。
幽微與卑微,兩種「微」所相對的便是「巨」觀的世界與「巨」大的敘事。詩人在詩中看似寫老貓、寫葉子、寫蠟燭,卻實寫情愛關係中的心境,且敘事者往往是悲苦的一方。這種悲苦並不僅侷限於情節的悲苦,還呈現在深深的執念上──袒護傷害自己的對方:「我從不說你善變/善變的是風/而你只是/住在風裡」(詩作〈善變〉節錄)在層次鮮明的對照中,顯見情感的赤裸。從更為內裡的心緒來探索,好小好輕的雨聲裡意識矇矓,感官被放大再放大。〈聽見〉一詩中,所有的知覺明白地指向心理掛記的對方:「你的足跡/在十三月/在第五個季節」所有的不可能,預視了愛情的悲劇性;甚至在往後的詩作中,更以比較的方式來推進──浪花、小石子、塵埃,一切都給予所愛之人。暗戀中的人往往是卑微的,而且越來越卑微。愛是可以比較的嗎?詩人感傷地寫「一把愛情,鏽了/鏽了,還在手上」(詩作〈鑰匙〉節錄),也許可以這麼解釋──無論多麼卑微,在詩中都能見到詩人仍對未來抱持的一絲絲希望。但這種希望,是否在另一方面,反而讓身處情愛關係中弱勢的一方,更加絕望與無能為力呢?不將這些說破,是詩人最後的溫柔。
正如〈生日〉一詩中所述:「所有的情,只剩拋不開的親情」,我們可以觀察出詩人所著墨的「情」不只是愛情,甚至在親情,乃至更為廣泛的情感類別才是其更為深層的部份。從親情來著手,詩人眼中的父母,就如同〈父母親的鑽石〉一詩中所寫「佝僂的身影在晚秋裡絕美」。在夜空中,閃閃發光的眸子看著晚秋──正因為晚秋,兩人的身影才更加顯得絕美。相較於同時描摹父母親的輪廓,單一對象的親情書寫則更加考驗詩人的功力。詩人寫道:「我燙了一頭捲髮/媽媽我想起了你」(詩作〈媽媽〉節錄),筆法直接、真誠而動人,不見多餘的矯飾。對於母親的感情如此,不禁令人好奇,詩人眼中父親的形象是如何:「天亮或沒亮,一輛老機車發動了/隨時可以出發/載他的孩子去鳥語花香的地方//太陽和星星不曾變老/他的背脊老成一座拱橋/孩子在橋上等待天黑」(詩作〈父親〉節錄)除了以筆勾勒出雙親的輪廓,在其他作品中亦可見得更寬闊的親情題材,如「不會老去的弟弟的笑容/在浮游的雲上,看著我」(詩作〈故鄉的風〉節錄)、「天一亮,三隻狗相信沿著水聲/就會看見海洋」(詩作〈單親家庭〉節錄)等:「從泥裡生出一座小城/小城長出一個母親/母親開出一朵小花/我死了埋在這裡」(詩作〈故鄉〉節錄)對於歲月與寵物的懷戀,也真誠直接地鋪敘,展露在讀者的眼前,如〈遲暮之年〉一詩的「聽見兒時的回音/從那頭到心頭」、〈屋子〈悼喵喵〉〉一詩的「屋子只剩空椅/空椅上的你像一朵白雲」。儘管詩人自陳「我將以多情的姿態回來」(詩作〈我是一隻老貓〉節錄),但這些思念之情就如同白雲一般,風一吹就散去。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在時間的推進下,一切終將不留下任何痕跡,唯有詩留下。當然,除了單純的情愛與家庭,詩集中更以實際的社會角色權充對象,具體地指涉各種遭遇的心境,如〈夜行者〉:「把我變成乾淨的砂礫/純潔的罪人」以及〈棄婦〉:「怕生、怕死、怕花開/怕出生時的哭聲」詩中的棄婦必須獨自迎接一個新的事物──更準確的說,是過往幸福時光的舊物,過往兩人的結晶如今只剩她獨自一人負責、接受,合該是多麼沉痛的事。而對於社會與自我的辯證,在〈他們都戴著面具〉中的「他們都戴著面具//除了屋裡那隻黑貓」以及〈我的一天只剩一個鐘頭〉中可以見得:「病胖了我卻愈發消瘦
在深夜一刀刀割掉/發霉的水聲/發霉的雙腳/我已不需要遠方的玫瑰」(詩作〈我的一天只剩一個鐘頭〉節錄)詩人無疑是勇敢的,甚至說出「不需要遠方的玫瑰」這樣的宣示,儘管可能並非永遠。在各種情境中堅守自己的立場,每次選擇文字都代表著一次可能的風險,詩人一次次拋擲自我,不是尋求,而是追求──有目標,儘管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仍舊保有著隱隱的希望。
追求幸福,可能是許多人一輩子所企求唯一的事。透過文字,詩人擷取生命的片段,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便可以從中召喚自我的某個片刻,從中產生共鳴:「幸福是/天空藍的黑的紅的/我都不曾感動」(詩作〈無題〉節錄)以及「我或許比貓幸福/我有痛苦的回憶,而/他什麼也沒有」(詩作〈我想知道貓在想什麼〉節錄)。
回顧書名「暗戀」,在這個濫情的時代,我們並不缺少情感,難得的是情感之中的「暗」。為何暗?如何暗?讀者讀詩,是打開詩人的情感之門,窺探這些文字如何成為求愛的紀錄;詩人寫詩,則是以身上僅有的技藝,來對應即將消逝的記憶。透過前文提及的「鑰匙」,身為讀者的我們在書頁之間,眼睜睜地看著這把鑰匙在詩人手上「鏽了」──不是不見而要去找,而是已經知道對象近在眼前,卻無法企及的絕望與苦痛。對詩人來說,詩便是這一切情感的結晶,也是自己唯一可以好好保存的事物。在《暗戀》這本詩集中,除了坦露一顆勇敢而乾淨的心,更讓我們看見人性在細微之處被悄悄搔動,知曉一切看似幽微且卑微的暗戀──越暗,最亮。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地鐵站

地鐵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05

「我們在工作上必須解決別人的問題,但自身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這是我最初寫作的出發點。」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何致和如此說道。《地鐵站》作為一本長篇小說,觀照的範疇並未侷限於「地鐵」這個單一場域,更擴及了其他日常生活的面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質疑與叩問尤為深刻。也許可以這麼說,何致和選擇書寫「地鐵」的同時,將「地鐵」的性質延伸到了其他現實場景之中,所有人事物無非只是經過彼此,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只是這些經過彼此的瞬間。
「這地方真像個漏勺。」這是小說開篇〈鐵軌上的鞋子〉跳軌男子對地鐵站的形容。當他看著「花幾分鐘才聚集起來的人群一下子就流光了」的漏勺,便瞬間想到自身的情境:沒有人像他這樣一直待在這裡。「漏勺」只能是無能為力的——不能保證身上的事物不落下,更無法拯救那些已經落下的。這個精準的象徵,不僅連結著地鐵站和他的指縫,更指涉著這些回不去的種種。
「他低下頭,看著被燈光照亮的軌道,餘光卻發現左腳的鞋帶略微鬆脫。」隨機揀選其中的段落來觀察,何致和將男子原先看著軌道的焦點以「餘光」巧妙地轉移到脫落的鞋帶上,而後隨即從「蹲下綁鞋帶」的動作中,連結到自己和女兒的回憶、躲債的細節,最後再以「這些負面的形象,他早已從妻子那雙冷漠忿恨的眼神中看到,所以只好帶著這雙運動鞋開始逃跑」扣回運動鞋。不知不覺之間,男子的鞋帶已經綁好,人物的形象也已經在讀者心中建立完成,令人不得不佩服何致和書寫的功力。
在第一章的所有對白,都只是男子獨自一人的喃喃自語,富有故事性卻不顯尷尬。儘管這個短短篇章只是為了在往後的情節中,呈現出一個實際「跳軌」的案例,何致和卻仍舊鉅細靡遺地設計了個人故事與人格特質,毫不馬虎。雖則〈鐵軌上的鞋子〉只是整部長篇小說的背景鋪墊,但如果我們將之視為一個「獨立短篇」來閱讀,其中複雜的情緒轉折與情節張力便已足夠精彩。
回顧何致和的文學生涯,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的他,過去曾出版了數本小說集。長年在創作與研究間打滾,對於甘耀明在推薦語中指出《地鐵站》是臺灣第一本「地鐵小說」,想必有著自己獨有的認知。所謂「地鐵小說」的形貌在其他語言的文學場域中如何呈現?除了意象上的設計,還能如何增強地鐵小說這個主題文類的「臺灣性」?《地鐵站》既被稱為「臺灣第一部地鐵小說」,日後必定在學術上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我本來是以台北為原型作為參考而寫,沒想到它完工的速度比我快,只好把這個城市架空,不做任何影射,而且參考更多日本的案例。」雖則在訪談中自陳《地鐵站》位處於一個「架空的城市」,但何致和認為這樣的安排反而具備了一種「普世性」。畢竟,地鐵站在他筆下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交通轉運場域,更是探索人類「自我了結行為」背後原因的重要象徵。大多數人眼中的「地鐵站」即是閘門、月台與車廂這些外顯的具體景象,但透過不同角色故事的描書寫,讀者得以在《地鐵站》中以不同視角來觀看「地鐵站」,觀看這些參與、建構了「地鐵站」的不同人們。
何致何透過敘述視角的轉換,讓「閱讀不同章節」有如「穿梭不同空間」的穿越感,個人尤其喜歡敏萱在市場間穿梭、尋找阿嬤的一幕,描寫的場景極其細膩而生活化,同時呈現出找不到人的緊張感。這種「感覺」的製造,也許可以和何致和著迷於小說「時間感」的美學觀相連結——他指出,對讀者而言,小說是一種可以任意調整速度欣賞的藝術。閱讀《地鐵站》時,故事的鋪排彷彿一部列車,捧讀書頁如同瀏覽窗外的風景,所有的事物看似很近、很近,倏忽之間便又煙消雲散。
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的戲劇理論認為,社會互動是一連串的表演,所有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員,必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各種不同角色。以「戲劇分析模式」來解讀習以爲常的互動秩序,在社會科學與藝術相關領域中,有研究者以戲劇理論來探討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航空公司服務遞送滿意度、劇場前台經理的工作等。
若把「戲劇理論」放入文學創作內容中進行討論,《地鐵站》中的主角葉育安便在不同情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回顧自身,在各個社會舞台穿梭的我們,不也正像是在各個地鐵站穿梭的列車嗎?我們該如何在各種情境之間,保有期待而不致「漏光」?
「從英語有句成語『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用來比喻在漫長黑暗中見到的希望曙光。但也有人惡搞這句話,添上幾字變成『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is just an oncoming train』。」《地鐵站》從來都不只是「地鐵站」。何致和寫交通、寫愛情、寫生活,在其中的「生死」議題上,他著重描摹生者如何「活下去」的書寫策略,使得讀者更容易帶入自身的個人經驗。想想你最愛的人、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家人、想想你的朋友……在地鐵站運務管理的會議中,眾人討論著防治跳軌自殺的Slogan,看似詼諧而無力的景象,在在顯示出「自我」的缺席——當我們走出了地鐵站,能否從那些跳軌者身上,看到一些我們的影子?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地鐵站,除了想一想,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