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千雅的所有評鑑

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在賺錢、繳稅、創業、投資中,培養受用一生的財商思維 (電子書)

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在賺錢、繳稅、創業、投資中,培養受用一生的財商思維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2/11/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很久沒一口氣讀完的理財書籍。作者以教室為核心,透過故事中的角色,帶入他們的不同金錢觀,以及新任班級老師,巧妙的將班級晉升為國家的角度,每位高年級生都需要有工作,也會有月薪制度,從中設計很多的細節。閱讀此書,則可以根據內容發展,看到學生們思維的轉變、理財與投資的概念、失業產生的問題,及懊悔後的改變。

強烈推薦給有或接觸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家長、教師和學校,可以讓孩子們閱讀,當然,還有對兒童理財有興趣的大家!家長也能與家中寶貝孩子共讀、教師可以當班書並和孩子們討論內容、學校能與108財金素養接軌,相信大家會有滿滿的收穫!真心推薦!

FB:兒童理財教育書院 趙千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在賺錢、繳稅、創業、投資中,培養受用一生的財商思維【隨書送理財大冒險主題式記帳本】

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在賺錢、繳稅、創業、投資中,培養受用一生的財商思維【隨書送理財大冒險主題式記帳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1/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很久沒一口氣讀完的理財書籍。作者以教室為核心,透過故事中的角色,帶入他們的不同金錢觀,以及新任班級老師,巧妙的將班級晉升為國家的角度,每位高年級生都需要有工作,也會有月薪制度,從中設計很多的細節。閱讀此書,則可以根據內容發展,看到學生們思維的轉變、理財與投資的概念、失業產生的問題,及懊悔後的改變。

強烈推薦給有或接觸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家長、教師和學校,可以讓孩子們閱讀,當然,還有對兒童理財有興趣的大家!家長也能與家中寶貝孩子共讀、教師可以當班書並和孩子們討論內容、學校能與108財金素養接軌,相信大家會有滿滿的收穫!真心推薦!

FB:兒童理財教育書院 趙千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老富豪財富自由的祕密:從先付錢給自己開始,他靠3個理財步驟吸引錢財一直來

老富豪財富自由的祕密:從先付錢給自己開始,他靠3個理財步驟吸引錢財一直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0/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書雖然談論的內容耳熟能詳,但作者卻透過公式和角色的對話,引領我們思考自身的理財觀,在每一部分最後都有小測驗,我們可以從中檢視自己對於章節內容的理解,是另類的與作者互動。適合給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兒童,及開始想認識理財的朋友閱讀,甚至親子可以閱讀共同討論本書。推薦給大家!

兒童理財教育書院 創辦人:趙千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洛克菲勒談賺錢: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的致富語錄與書信【中英對照】

洛克菲勒談賺錢: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的致富語錄與書信【中英對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9/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閱讀《洛克菲勒談賺錢》時,一直認為這是一本濃縮版的智慧之語,他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成功無法複製,但學習成功人士的智慧卻是可行的。本書整理很多洛克菲勒中英文對照的語錄,並分七個章節,相信每一章節都會找到能打中讀者內心的話,並思考箇中含意。一本好書不在文字多,透過每一頁洛克菲勒的語錄,帶領我們檢視自己的生活及價值觀,如果你在茫然時、睡前時、想增加智慧等等,都可以閱讀此書,相信會有意外的收穫!推薦給您!

FB:趙千雅。每個月固定在警廣接受教育專訪。FB粉專:兒童理財教育書院 趙千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小大人的理財素養1】跟著晴晴學生活理財:從小開始學如何存錢、用錢、賺錢,成為富小孩!(附贈「我的第一本記帳存摺」)

【小大人的理財素養1】跟著晴晴學生活理財:從小開始學如何存錢、用錢、賺錢,成為富小孩!(附贈「我的第一本記帳存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8/09

有關兒童理財教育類型的書籍,近幾年愈來愈多,隨著新一代父母的教養觀,對於理財的看法,已經能接受從小開始培養,畢竟,在我們的年代,很少有父母會教我們金錢觀,通常是我們一路跌跌撞撞後,才體會金錢的重要及培養理財的概念,過程難免會付出慘痛代價,我們當然不希望寶貝孩子也經歷這些,而是能讓他們從小就建立正確的兒童理財教育的觀念。

《跟著晴晴學生活理財》是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洪季芸的新書。這是一本適合小學以上的兒童閱讀,書籍有注音符號,內容淺顯易懂,作者在每一篇中,藉由晴晴和媽媽的對話,引導讀者思考,建議家中有大班幼兒的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共讀並討論。

每個階段兒童的理財觀念會不同,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兒童,家長可以和他們討論的議題可以更廣,增加他們對生活的觀察,並思考金錢的運用及分配。從此書中可以發現,作者很用心的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想要與需要,進一步帶入如何聰明消費,甚至思考緊急預備金的重要,除此之外,還有關於職業及分工合作、小孩也能安全投資等議題,書籍最後還附上記帳本,相信讀者均能從書籍中獲得知識。推薦給大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塔木德親子財富課:向猶太人學致富,從小開始

塔木德親子財富課:向猶太人學致富,從小開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在教學時,我常會問學生,0-9哪個數字最危險,多數人回答9,原因是他們常看到很多尾數9的標價,但,答案卻是0,因為這數字代表免費,而通常免費是最貴的!當然,我也會問學生錢可以做什麼,在《塔木德親子財富課》一書中提到,若是孩子回答錢可以買想買的東西,就代表孩子不瞭解目標和目的不同。的確,當我們不瞭解為何要有錢時,往往對於金錢的行為模式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以自由為目的時,賺錢則是目標,想要達成一定要先儲蓄,如同書中提到儲蓄和投資都是在即使有充裕的錢,也能忍住不任意花用的基礎下達成的。

閱讀本書時,內容提到金錢教育的核心是「以錢賺錢的方法」,還有富人把信用和承諾視為最高價值的觀念,恰好與我所認識的周遭富人說法相同,前者可以保障我們的生活,後者則是人格內在的價值,缺一不可。另外,作者在一開始不斷強調哈柏露塔式金錢教育,比較猶太人與韓國金錢教育的作法,值得我們思考,同為亞洲國家,父母會如何教孩子金錢教育呢?這部分留待讀者深入的閱讀此書。

本書有許多觀念和帶入故事,值得我們思考。推薦給大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獲得自由,重寫人生腳本的心理學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獲得自由,重寫人生腳本的心理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9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些觀念個人覺得很有道理,一開始他提到:你以為的「運氣」、「決定」,其實都是照著你自己寫的腳本發生、腳本是由無數的「成見」所組成。可以說,腳本就是成見,因此,你必須改變的是「成見」。改變人生的關鍵,就在於你能改變多少束縛著你的「成見」。如果你也對現狀感到不滿,想要擁有不一樣的人生,首要之務,就是了解支配著自己的「成見」究竟是什麼,然後擺脫它。

對於作者所提的成見,其實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我們往往心裡所想的,通常都是以負面的為主,例如:我不可以做到,而這也就自然朝向此方向發展。

腳本主要寫於幼年時期,如同心理學家Erikson 提到人生全面發展,每個階段都有它需要面對的,然而如果每個階段沒有發展好,就會進而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發展, 所謂的腳本也是這樣一個概念。而在幼年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家人以及老師,我們給孩子的觀念、做法,都會深深的影響他們,這些影響有時候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形成,例如父母告知不可以的語氣,書中提到製造負面腳本的13種禁止令,包含:不可以做任何事、不可以做自己、不可以孩子氣、不可以長大、不可以有情感、不可以思考、不可以靠近、不可以成功、不可以有欲望、不可以健康、不可以重要、不可以有歸屬感,及不可以存在,那麼多的不可以,也形成一道禁止令,而禁止令形成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些禁止令,都是在無形當中所以累積的,也是大人無形中所表現、教育的方式。

書中最後提到,這些成見的起因,可能是幼年時期的「禁止令」或「驅力」,因此,要改寫人生腳本,和內在小孩對話是很有效的方式,當然,為了掌握現狀,我們會問自己過去發生什麼事,但是,重點不在於過去,而是現在。不要輕易把責任歸咎於過去,只要專注在「現在」,要關注的不是「過去發生什麼事」,而是「現在的自己想怎麼做。」千雅覺得,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還是要勇敢的去面對而非逃避,當你曾經好好面對過去並分析,相信你也可以慢慢走出來,並迎向現在的自己,選擇該如何做,才能迎向嶄新的未來。

在《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當中,也提到許多有關教育的領域,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大人所給予的,以及自身經驗而造就現在的我們,對於心理的影響,也可能是一輩子,然而,相信各位讀者閱讀完此書,會重新檢視及和自己對話,也許那會是一種蛻變,推薦給各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人人有怪癖:告別陰影徵候群的煩惱,預防心理失衡(2版1刷)

人人有怪癖:告別陰影徵候群的煩惱,預防心理失衡(2版1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2/21

人人有怪癖》你家有ADD的孩子或你是ADD的成人嗎?

所謂的ADD就是注意力缺失症。一般大眾比較不太知道的一個事實,就是ADD小孩可以分為至少兩類:一是注意力缺失而活動性過度 ( attention deficit hypactivity disorder, ADHD ),與另一類沒有「H」的ADD。ADHD的小孩就是公認莽撞又迷糊的小男生 (當然這些小孩中也會有小女生)。這些小孩不能安靜坐著,在教室裡不經思索脫口就答話,在其他小孩前賣弄,在操場上與人扭打,成績單上得的是全「C」與「D」,而他們的雙親或老師知道他們有能力得「A」及「B」的。他們多年來的成績單實際上就可充當這些症狀的診斷手冊。多年如此,這就是傳統過動的小孩,沒有人會不注意到他;但人們就會忽視也受注意力干擾的多夢的另一群--沒有H (不過動的)的ADD小孩。這些是做著白日夢,座位不可排在窗口邊的一群,他們非常安靜,不會打擾老師,也因此逃過專家們的細察,因為他們把注意全放到隔排吵鬧的小孩頭上。閱\讀障礙通常是與ADD相伴的,同樣的,這些小孩在校內及校外生活的能力都受到了損害,通常他們是女孩,可能沒被完全診斷出這毛病,所以ADD男孩與女孩比例是五比一。

然而ADD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成人也是,無數的兒童和成人整天被嘮叨個不停:專心一點,坐好,別一直動來動去,不要什麼事都半途而廢,別那麼散漫,做事情老是拖拖拉拉......無論學校課業、工作表現或人際關係,他們總是不斷出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缺乏自制力和紀律,事實上這些人可能天生具有神經構造上的異常--他們患有注意力缺失症 ( ADD )。典型的注意力缺失症有三個特徵:衝動、分心和過動。這些人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各種人種,各種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及智商。注意力缺失症不是學習障礙或智能不足,只是對他們而言,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實在是一件困難而需要耐心的事。輕微的ADD患者,能形成一個聯貫性、整體性的自我形象,他有著連貫性的優點與缺點,但嚴重的過動者,他的思想及觀察能力如此的模糊,以致很難策劃任何事,包括他的自我意識。ADD患者不論輕微與否,都是容易依賴環境的,他可以在惡劣環境下陷入完全絕望,在好的環境下又好轉,所以選擇他們適合的環境很重要,這也會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並且幫助他們改善ADD的行為。

ADD者腦的生理機制是不同的。目前有關ADD的神經生物學 (neurobiology)上最著名的研究是國家心理衛生院的研究者薩麥特金 (Alan J. Zametkin)發現,ADD者的問題在於腦的新陳代謝。比較有趣的是,他的結果與我們可能預期的相反:在腦的前葉 (與牽涉到狂怒症同一地區),過動者腦的新陳代謝並非比他人快,反而是慢。也就是說ADD者腦前葉的新陳代謝是緩慢的。在薩麥特金的研究中發現有許\多成人過動者,在他們腦中專門控制注意力、運動衝動 (motor impulse)及抑制衝動的能力的區域,對糖的新陳代謝的速度比正常人慢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而糖對腦就像是汽油對汽車的關係一樣,腦需要能量來維持心理與身體集中,沒有這種能量,思想與行為就轉得失控了。薩麥特金發現Ritalin這樣的刺激性藥物能用來控制ADD的症狀,可能是Ritalin、Dexedrine及Cylert的作用可加速腦的新陳代謝,而這些藥物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是因為他們能提高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像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抗憂鬱症藥物也能治療ADD。

在沒有ADD的人看來,ADD的個性通常被看做是不成熟:ADD患者通常有年輕人那種無止境的熱誠與天真無邪,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充沛的精力,部分是因為他們是如此健忘以致他們每一次的經驗都是全新的。那我們如何幫助注意力缺失症 ( ADD ) 的兒童和成人建立生活中的結構和組織:

1. 寫下問題是什麼。和孩子或全家一起坐下來寫出全部的問題所在—飯桌、臥房、廁所。把問題一項一項寫清楚,不要不著邊際地假想有許\許\多多的問題。
2. 針對每個問題想一個可行的對策。
3. 用實際顯見的提醒,例如清單、時刻表、鬧鐘之類的東西。
4. 使用獎品。不要把獎品看成是在賄賂,這只是獎勵。注意力缺失症者是天生的企業家。
5. 經常給他互動的回饋。注意力缺失症者往往看不到自己在做什麼,不要等到房子都要被他給拆了才說話。
6. 可能的狀況下,盡量給他責任。
7. 盡量給他誇讚和鼓勵。注意力缺失症者比一般人更需要誇讚和鼓勵。
8. 考慮請一個家教。你不要又當父母又當老師,兩頭吃力不討好。
9. 提供有效工具。問他們需要什麼,協助他嘗試不同的方式和工具。
10. 永遠記得:不要和他鬥,要好好商量。

以上內容摘自:

1. 《人人有怪癖》遠流

2. 《分心不是我的錯》遠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給孩子的心情療癒:真正的堅強,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1/06

您常對孩子說:「別難過」、「過一陣子就會好」、「不要哭」、「要為○○堅強起來」嗎?這些您以為的安慰,其實是壓抑,孩子會一輩子留著這傷心。在《第七感》一書提到:「當一個家庭沒有提供空間,讓孩子可以在發生重大事件後表達自己的感覺並回憶事情經過時,孩子僅止於隱性的記憶就會保持在未經整合的狀態,因此也無法理解自己的經驗。」

最近千雅在閱\讀《給孩子的心情療癒》,其中提到許\多我們對情緒的錯誤迷思,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很多情緒的迷思,比方說「別難過」、「時間會治癒所有創傷」……等,千雅整理後以一些實例做講解並說明如何處理及未處理後所產生的副作用。 ( 文章有些長,讀者可按章節閱\讀 )

一、關於情緒,孩子會有樣學樣-「傷心是人類正常與自然的反應,這不是病,也非人格障礙。」

當某件事情發生了,對你的孩子造成負面衝擊,而你之所以曉得,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方式。許\多顯示內心哀傷的正常、自然跡象,如遭遇親人死亡、父母離婚或其他傷痛的孩子,所顯示出的大部分反應都很雷同。若孩子乍聽親友死亡噩耗的立即反應,通常是麻木,每個孩子的麻木感持續時間也許\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而且時間普遍很長。其他常見的反應包括飲食和睡眠習慣大幅改變,而且可能從某個極端改變成另一個極端;還有一個典型反應是情緒起伏極大。前陣子千雅有一位家長的親人過世,孩子很喜歡這位阿祖 ( 這是一個生命教育的課題 ),表面上孩子看似堅強,但是當我藉由繪本談論時,立刻看到孩子的眼框有淚\水並抗拒逃避不願面對,然而想要逃避哀傷、痛苦或負面的情緒,終會嘗到嚴厲的苦果,所以我花了一段時間處理孩子的情緒,並陪伴且傾聽家長對於親人過世的難過心情,可是當媽媽哭的時候卻又強忍,因為孩子在場,她說她要勇敢堅強,若此時沒有告訴家長哭出來比較好,孩子學到的是媽媽的故作堅強,但是難過的情緒不會因此不見,尤其對於孩子而言,他會變相運用行為來表現,所以要有師長適時的引導,千雅也扮演這樣的角色。

其實死亡、離婚甚至搬家都是明顯的失去,比較不明顯的失去則是健康問題,例如失去信任、安全、控制都是很明顯的隱形失去,卻也是影響孩子生活、讓生活徹底改觀的經驗,而這些隱型失去多半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在心理治療和其他檢驗過程中,重新浮出檯面,而這是所謂看不見的失去,但也會傷心,傷心都是百分之百,沒有減半的憂傷,有句格言是這麼說的:「我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後來遇見沒有腳的人,才明白自己有多幸運。」這句話是教導孩子要懂得感恩與珍惜,然而當我們遭受傷痛時,往往誤導了這句話,以為我們必須想想那些痛苦比我們大、比我們多的人,這樣才能減輕自己的傷痛。所有親身經歷的傷心,都是百分之百的打擊,沒有所謂減半的哀傷,這點對孩子尤其明顯,當你開始運用一些觀念,幫助孩子處理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傷痛時,請記住:「永遠不要比較損失的輕重,也永遠不要比較或忽視孩子的感受。」

我們這一生中所學習到關於處理傷心的方法,多半不正常也不自然。當某些情況發生時,你的大腦會自動搜尋相關記憶,大部分資訊從兒童時期就儲存在大腦裡,等候適當的時機再拿出來使用,遺憾的是,過去你所儲存的關於處理傷心的方法,可能大部分都錯了!大人要為孩子堅強,結果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模仿父母,有樣學樣。請記住,孩子用來詮釋生活的資訊,都是來自父母、老師和其他對孩子童年具有影響力的人,所以在教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時,我們要有警覺,才不會誤導孩子。

二、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為了得到感受幸福歡樂的能力,孩子必須先學習體驗哀傷。」

孩子對傷心事件的正常反應,往往在成人的影響下改頭換面,變成禍延一生的錯誤情緒應對方式。你總是要求孩子誠實,可是當孩子遭遇某些事件而產生正常情緒反應時,你對此的反應卻無意中鼓勵他們不該誠實。生活中發生傷心、痛苦、負面事件時,孩子做出傷心、痛苦、負面的回應本來就恰如其分,如果此時你告訴孩子不要產生他們現有的感受,等於無意間暗示孩子應該違背自己真實的本性。例如有個五歲大的小女孩在幼稚園被欺負,她回家時感到很難過就去找父母吐苦水,一邊說還一邊掉眼淚\,這是一種健康、正常的表達方式,流露出真實的情緒,然而小女孩的父母竟回應:「別難過了。吃塊餅乾你會好過些。」不一定是餅乾,就算小零嘴也會製造錯覺,讓我們以為吃東西能夠安撫情緒。這個孩子忠實呈現她的 (傷心) 情緒,對象是她信任的人-父母或監護人,可惜她的情緒反應立刻被駁斥-「別難過」,然後用食物麻醉感覺。餅乾和食物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可是大人都沒有聽進孩子體驗到的痛苦情緒,也沒有針對此事進行討論,不久之後,小女孩又想傾訴幼稚園發生的事,但這次大人卻告訴她:「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必再多說。」孩子和她的情緒再度遭到忽視。最糟糕的情況是「別難過」的後遺症:長大後哭不出來!

那麼誰該為孩子的情緒負責?很多家長、老師、監護人常說錯話或給了錯誤暗示:是別人讓你產生某種感覺或情緒,通常孩子升上小學在跨入另一階段時孩子總是需要適應,千雅目前就有這樣的學生,早在接近兩年前教他時,這孩子已經變成厭惡上學,尤其是寫作業時更是恐怖-哭天嗆地,父母請了一堆老師都無法持續太久,最多半年,但大部分都不到三個月,起初千雅原本是教孩子兒童閱\讀,維持一段時間後父母希望我能介入孩子的學業,千雅會先不斷傾聽孩子的聲音,我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再漸進式的調整孩子的行為,我問父母原因,他們告訴我,剛開始孩子反應不上學時 ( 這孩子讀私立小學,是整天班 ),父母原本告訴孩子:「小孩子原本就要到學校上課 」( 這犯了父母沒有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後來孩子再反應,父母沒辦法只好說:「若孩子不上學,父母會被關」,孩子擔心父母真的被關所以就沒再說,可是負面情緒不可能不見只是壓抑住,然而父母這樣的行為反而凸顯一向由來已久的危機:讓孩子以為他們該為別人的感覺負責,此舉自然而然令孩子相信,別人也要對他們的感受負責!所以孩子之後每到開學、上學和寫作業時都會很精采,開學會連續鬧肚子痛、上學前開始哭鬧和寫作業拖很久!有時我們不能只看孩子的行為結果,應該要先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有改變的可能,千雅的這位學生現在行為已經進步許\多,也有較多的學習動機和意願,前陣子他還跟我說:「小雅老師,我有一堆家教老師,您是最久的一位。 ( 笑,千雅真是無言啊...)」老師和家長一樣,對孩子的心靈具有莫大影響力,其實要改變學生,我們必須要和他維持長久的關係 ( 過程不能常請假 ),雙方產生依附關係,如此才能暸解學生並有改變的可能,然而過程難免會有受挫和心力交瘁,但是看到孩子的成長改變以及家長的配合,一切都值得!

三、替代品不能減輕傷痛-「孩子傷心時並不需要治療,只需要有人傾聽。」

有一位小男孩從他出生時就有一隻小狗陪他一起成長,然而孩子愈大但狗卻老了,最後終老離小男孩而去,此時您會如何處理?在書中提到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告訴他「別難過」,若能乖乖做到不要難過父母就會再買一隻新的小狗給他,小男孩盡量壓抑情緒而父母也真的買了新的小狗給他,但是小男孩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始終無法愛上新買的小狗,最後,他把那隻狗送給其他人;前一章提到「別難過」的迷思,現在要提另一個迷思:「替補損失」,父母這樣的行為已經同時犯了「別難過」和「替補損失」的錯誤行為,這也會對孩子造成重大誤解;想像一下這些概念 (別難過和替補損失)的長期影響:孩子在生活中碰到高度情緒化的關鍵時刻,做父母的卻把這些概念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誤以為碰到無可避免的失去時,只要找個替代品 (如:再買一隻狗),就能夠減輕痛苦,這在孩子心中將構成多麼大的衝突!首先,此舉認為孩子與原寵物之間的關係根本無足輕重;其次,它灌輸孩子即使在珍貴的關係也可以棄如敝屣;第三,它製造一種假象,讓人以為孩子和新寵物的關係將會如同先前寵物那樣親密,不會有任何差別,但這次錯誤的!因為人與人、人與動物,甚至人與珍愛物品之間的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之間的關係都不會和他人相同,雖然有雷同或可類比之處,卻絕不可能分毫不差。

替補損失的念頭很危險,因為他的用意是用這段關係替代另一段關係,但問題是這絕無可能。你可以做到的,是與不同的寵物建立新的獨特關係,可是在我們嘗試展開新關係之前,必須先「了結」與過世寵物之間的情緒連接,其實不只是寵物,一段新戀情、關係也是,每一段逝去但未了結的關係即使埋藏起來,也會影響到下一段關係,當孩子長大開始交異性朋友,必須應付那些情緒時,又會回頭尋找早年吸收的經驗和誤解 (如替補損失的行為),這對另一方非常的不公平,若以寵物為例,因為它有自己的特色,卻被迫要活的像就寵物一樣,請記住,寵物和人相同,性格各不相同,想像新狗訓練的和老狗一模一樣,無異是牴觸新狗的獨特天性。

大部分孩子需要的只是有人聽他們傾訴,當孩子心碎時,需要難過,千萬不要用替代品試圖「治療」孩子難過的情緒。其實比較能幫助孩子的作法,不是轉移孩子的情緒,讓他脫離現實,而是分享你的觀察,告訴孩子你認為怎樣做比較好。說到孩子生命中較早期的失去,遺失物品是其中頗為常見的一種,然而大多數父母安慰完孩子後卻又開始教訓,要孩子要更用心保管自己的東西,這並非好的處理方式,應該用討論方式,讓孩子自己瞭解並產生責任心;當然許\多家長也有過這種彆扭的經驗:將孩子的玩具丟掉,不料引起孩子的強烈反彈,若此時只告訴孩子「別難過」就會犯下剛才說的迷思,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說:「我看得出來你為了丟掉的娃娃感到很難過,你真的很愛那個娃娃,對不對?我真的很抱歉把它丟掉。」有很多家長會犯堅持理性思考的錯誤-「孩子都好幾個月沒有玩那個娃娃了」,卻不認同孩子的情緒現實-「你真的很愛那個娃娃」,若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現實,他反而可以慢慢釋懷。這也讓我想起千雅在高職時期做了其中一隻小豬娃娃,只是我的縫紉技術很差將小豬的一隻腳缝在鼻子上,成為一隻很特別的小豬,但是我卻最愛這隻小豬,每晚睡覺前還會對著它說說話 (很幼稚吧,哈),我還記得當時對它說:「小豬真對不起,主人把你缝錯了,不過你這樣看起來好可愛,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唷!親~」原本上大學要帶著它入宿但被父母阻止,等一週後回家,小豬已被父母解體 (把棉花拿出來,其他丟掉),想當然當時我氣炸了,而且哭的好慘!他們在沒問過我的情況下做了這樣的決定,還批評那隻小豬娃娃,當時千雅的感覺是不受尊重、懊悔 (應該把小豬帶走),當然這件事情也和父母冷戰和溝通;其實父母擅自作主時,孩子的反應激動有一個原因是被蒙在鼓裡,最後發現的那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漸進式的,以溝通講理的方式,有些父母會擔心提早講要面對孩子的情緒,然而當拖到最後講或是事後發現時,那種情緒傷害反而要花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做處理,所以當下次類似情形出現時,我們應該要更謹慎考慮如何處理最好,才不會導致日後潛藏的危機。

四、笑的時候,整個世界跟著你笑,哭的時候-「沉溺在獨自哀傷的迷思中,只會讓你和孩子吃更多苦。」

兒童在「前意識」( Preconscious ) 時期大量吸收資訊,長大後不見得弄清楚自己為何相信某些事,最初又是怎樣開始相信的。一般公認有意識的記憶大約從兩歲到五歲之間開始。做母親的面對某件痛苦時,反應是裝作若無其事或是「故作堅強」,對此種反應,三個月大的嬰兒不可能理解,也無法開口詢問,然而三個月大的嬰兒確實會受到母親的情緒和行為影響。根據研究記憶的專家說明,三個月大的嬰兒對於任何特定事件都不具有記憶,然而至少有兩件重要的事會在這個階段發生,其一是嬰兒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情緒,並做出某些回應;其二,嬰兒會儲存感覺的記憶,但未來可能一輩子也不清楚那些感覺的意義,或是當初那些感覺的由來。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受到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行為和情感左右。

在前三章我們分別提到三項威力十足的迷思:別難過、替補損失和獨自哀傷。我們都允許\嬰兒用哭的方式得到協助,做父母的認為嬰兒不需要獨處應付困境;然而當讀者想像一下,當這些嬰兒長到五、六歲時,父母突然告訴他們:「你要哭的話,回自己的房間哭。」換句話說,你該獨自一人哀傷,可想而知這對孩子的信任感會起什麼作用: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事件產生正常的情緒反應時,竟然被告知不許\那樣。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日漸成長的兒童必須回到藉由哭鬧得到安撫的嬰兒狀態,我們的意思是家長務必提供安全的氛圍,讓孩子盡情表達一切情緒,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改變他們的溝通方式,做父母的責任就是了解並引導這項改變,假如身為家長的你從不質疑「別難過」和「獨自哀傷」的觀念,恐怕很難有效引導孩子。在千雅的教學過程中,當孩子有狀況時,我會暫時放下教學傾聽孩子說話,之前有些家長認為我會跟孩子聊天,但是他們卻沒想過,認真聽孩子說話其實要花更多的精力且要全神貫注傾聽,還得引導和瞭解孩子的核心問題在哪,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面質」方式,有時候千雅也會適時的運用,尤其是針對較大的孩子幫助他釐清一些想法,千雅的觀念是,教學雖然重要,但是若孩子有心理的問題要先解決,而非只著重在認知層面,一個人即便是學問再深,也會有心理方面的問題,這時候需要有人適時的介入,否則就會變成「壓抑」或「潛抑」的型態,所謂的壓抑是有意識的將某件事情壓抑住,但累積到一定量會爆發;潛抑則是進入潛意識,有時候當我們做某件事情不知道為何會如此行動時,有可能是潛抑,因為我們已經是沒有意識的做,這反而比較麻煩。其實除了面對孩子,成人也需要有人傾聽,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傾聽的能力,這可以幫助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也可以協助其他人。

五、如果你很傷心,不需為孩子堅強-「教導孩子如何溝通感覺,而非埋藏感覺,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

孩子身上最普遍也最難克服的問題,是他們認定自己應該承擔照顧別人的責任。這種一夕之間喪失童年的例子,最叫人椎心疼痛,有些是因為父母離婚、有些是父母一方或兩者突然過世……等,雖然我們能夠治療心痛,卻無法歸還失去的童年,在這種情況下請避免對孩子說出「你必須為你的母親∕父親堅強」,或「現在你是家裡的大人了」。有許\多配偶在婚姻裡非常強勢,有時甚至踐踏了對方的尊嚴,結果毀了自己的婚姻,這種現象往往可以追溯到當事人童年時期曾經故作堅強要照顧父母或他人,不幸習慣成自然,反而害了自己一生。

情緒自然流露的人,才是真堅強。「要堅強」的想法實在過於扭曲,它暗示你不該在人們面前流露情緒,特別不可在孩子面前這麼做,如果我們替「堅強」下個定義,也許\能幫助你對這個詞的真正意義產生新的看法:真正的堅強是:情感自然流露,一言一行符合真實情緒。恰當的情緒表達可以釋放出能量來應付生活的各種挑戰,一直壓抑情緒,到頭來萬一壓不住就會爆發或爆炸,既然孩子眼睜睜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我們就必須非常注意,因為父母的信念和行動,也將成為孩子未來的信念和行動。

六、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如果孩子陷在某個問題裡出不來,很可能是他一直覺得沒人理解他。」

孩子會重複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希望有人能注意到他們想要溝通的真相。然而如果父母一直對他們說:「別難過」、「你要堅強」、「保持忙碌」,那麼孩子一定不相信大人真的在傾聽,也不相信他們聽進去了,因此孩子會不斷嘗試,迫不及待要別人聽見他的心聲。孩子其實非常聰明而且不願放棄,但若孩子嘗試幾次後依然得不到聆聽,就會將情緒埋藏起來,然而因為他們嘗試溝通的情緒得不到回應,情緒一再蘊釀卻無法發洩,最終可能演變成行為方面的問題,還記得在第二章千雅舉的學生例子嗎,他的行為已經改變了,令人遺憾的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原本引發傷心的事件往往遭到忽略,焦點轉移到孩子的脫序行為上,大人錯把情緒問題視為紀律出問題,而不知道其實是源自於孩子內心的哀痛,所以千雅才會更重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如此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所以當孩子下次想和您表達他的情緒時,父母師長請多些耐心好好傾聽,才不會造成彼此日後的問題和遺憾。

七、只要時間夠久,孩子就會好起來?-「時間會治癒所有創傷這想論點,是大人傳授給孩子最誇張的錯誤。」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這樣的教誨:時間可以治療一切情緒創傷。這項錯誤觀念很可能是傷心療癒的最大障礙,哀痛者必須採取一系列正確的小規模行動。時間只能「減輕」變故所造成的立即痛苦,但不會治癒。

「忙,只是分心,不是真的遺忘。」保持忙碌除了會讓當事人疲憊不堪,還可能製造危險的幻覺,讓你以為只要全心投入忙亂的活動,那麼幾天、幾週、幾個月過後,必能化解死亡、離婚和其他變故帶來的情緒懸念。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其實你只是讓自己分心,不再沉溺變故之痛,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只是把情緒埋藏起來,眼不見為淨,然而這情緒並不會不見,也許\等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只要一想到還是會傷心、在意,就代表我們並沒有將這件事情「了結」,即便是再大的痛苦我們還是要去統整它,否則這將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試想,如果你不小心摔跤,手臂嚴重受傷,可以向公司請四到六週的傷病假,也許\還可以拿到傷殘補助金,但換個場景,萬一你的父母、配偶、手足或小孩過世,會是什麼情況?親愛的人亡故,一般人覺得該花多久時間平復情緒才合適?答案是3~8天 (根據台灣勞基法)!因此面對摯愛的人死亡而心碎只能有這短短的康復期,斷臂反而可以獲得好幾星期的休假,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合理?因為外在的傷痛比內在傷痛更明顯,所以大多數人都只注意外在,卻很少人注意內在層面。傷心的人最常聽到的話就是:「現在你該放下了。」萬一過了一段時間心情還是沒有起色,傷心人會開始對自己說:「現在我該放下了。」遺憾的是,時間療癒的迷思不斷強化錯誤的觀念,讓人以為時間會是一股積極的力量,能夠發揮某種作用,只要等得夠久,我就會好起來,其實如果沒有好好面對,時間只是加強我們要面對事件的痛苦而已。千雅在五年前也曾經面臨過痛苦萬分的事件,我選擇花時間好好面對,那段時間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每天以淚\洗面 (不是關於愛情,讀者沒想到,那我多說了,哈),那樣的療傷期至少有一年,也因為那段期間讓我成長不少,也讓我分辨哪些是真正關心、具有同理心的朋友,千雅曾經一度不再願意相信人,但後來也懂得還是可以信任人但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的心變得堅韌,若是沒有當初好好面對,就無法勇敢的面對人生。所以再怎麼痛苦還是要學習處理,您可以藉由找尋專業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或是找尋對的社群,都可以幫助您重新建立新生活,千雅也都謹記和感謝當出幫助過我的師長和朋友們。

千雅的成長過程並非那麼順利,反而時常要面對挫折及接受挑戰,也會遇到一些痛苦的事情,也許\是因為如此再加上不斷閱\讀、上課學習瞭解自己,最近千雅看到許\世穎老師的一段話,截取其中一段,這也是千雅的人生價值觀,在此和讀者分享:

千雅的人生價值觀:只跟有智慧的善友來往,遠離愚蠢、不善良的人。重感情、體貼、對人好…因此對於粗心待人者,告知後如仍不改變,即不來往(更別說沒有病識感的人)將無情無義者列為拒絕往來,過去的付出就當作沉沒成本,別再把心力與感情放在對方身上,因為不僅不值得,還會徒然受傷。

這個價值觀,運用在人際關係,我可以對我的家人、朋友很好,全心的付出,然而當被傷害太多次,就會遠離,千雅有自信,損失的一定是對方,因為他失去一個真心對待他的人;這也適用在千雅對於深入孩子家庭的教學,父母是否懂得珍惜,若時常請假,千雅會學習切掉這段關係,因為我只和真正有心想改變及成長的家庭來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1/06

像想自己是一輛公車,自己是駕駛人員,我們開著公車讓乘客上車,內有15個座位,這輛車的車名是「人生發展專車」,終點站是通往美好的人生。在行駛的路途,有些人會上車也有些人會下車,開往終點站的路途需要長時間,和一般的公車不同之處在於可以選乘客,過程中最不希望遇到的有兩種人,第一是來回不斷上車和下車的乘客,有求於你時才上車,等到利用完後又下車消失不見,下次需要你時又攔住你,同樣達到個人目的地後又下車的人,第二種是上車後不斷對你做批評並霸佔位置的人,對於此兩種人當認清楚之後,請他們下車是最好的方式;選擇想來往的人也是如此,千雅是一個簡單的人,所以挑選的人也不要太複雜,第一條件是「真誠善良」,其次是人品、智慧、價值觀……等內在層面,如果一個有錢有名的人但卻待人不客氣,甚至道德有問題,千雅不會讓他上車,因為我看重的不是對方的金錢和名聲 (那些都是外在的,若品行有問題,權勢總有不見的一天),相反的,千雅重視的是內在層面,而有趣的是內在最後會決定外在,根據研究顯示我們必須慎選同伴;和你不信任的人、無禮的人或喜好競爭的人在一起,對健康弊多於利。最新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真正原因,而非朋友的數量。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歸屬感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大過於朋友的數量。」《從 0 歲到 99 歲腦的奇蹟》指出每個人常來往的、攸關個人心理生活品質的只有 5 ~ 15 人。

如何選擇朋友,我們要先學習如何識人,「識人擇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人能否心平氣和地看待別人、客觀地評價自己,反映出來的往往是這個人的品德與學識修養。在識人過程還可以觀察對方如何對待其他人,尤其是對待同事、部屬和無權無勢的人,那些瞞上欺下、賣友求榮、有奶便是娘、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都不會是有得之人。

那麼為何兒童理財需要提到人際關係?不就是教導正確的理財觀念就好了嗎?其實,教導孩子兒童理財,也是在教導他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並學習一些更重要的人生智慧!例如:識人能力、品德修養、待人處世……等,如果一位聰明的孩子學會一套理財方式卻用錯地方,那麼他只學到最基本的知識,一位有錢人若交損友,那麼他的金錢也會有被騙光的一天,所以,識人能力相當重要,當內在提升時在學習正確的兒童理財觀念,對他終其一生都會有所幫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