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phy的所有評鑑

樓上的好人

樓上的好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7

看完樓上的好人,沉澱了兩週,剛好看完《內景唐人街》,某種程度上,兩位作者都是居住在國外,同樣的都面臨過在國外的自我認同與個體適應性的問題,也都同樣地使用了虛實交錯的方式去建構整個故事,即便方式與文字風格都有很大的差異,然而,我很推薦同時間去閱讀這兩本小說,某程度的,它互相呼應與彌補了各自文中所遺落的部分,這部分,留待給讀者去體會,當然我所謂的遺落,在書中可能是重要的指涉與潛伏,也因此透過另本小說的揭露,反而顯得有意思。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內景唐人街

內景唐人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6

值得一讀
尤其是出國在外,不管是工作、留學或已經移民的人,對於這本所呈現的樣貌都會有所感觸,全書使用很獨特的結構,將戲劇與人生虛實交雜在一起,你會在閱讀的某個瞬間,覺得進入了另一個虛擬的世界,需要回頭翻查是否失落了什麼文字,然而不是的,作者接著會使用犀利的字句讓你落入書中的現實,相當值得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6 人(85.7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灣獨家書封】(台灣首位,芥川獎得獎作!)

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灣獨家書封】(台灣首位,芥川獎得獎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26

台灣能夠有人得到芥川獎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只是看完短短的三頁試閱,讓人覺得這真的是有認真思考過的文字嗎?
說說幾個基本的邏輯問題

1.昏倒的人如何看得出略帶憂傷神色的臉容?
2.彼岸花生長環境性喜半陰,害怕強光照射,這樣的植物如何在海邊盛開整片沙灘,且文中還描述日正當中,加上描述島民游娜是小麥色,代表這邊的陽光絕不一般。
3.如果彼岸花是開在岸邊樹叢下方,那這樣洋流又是怎麼把人送到樹叢下面,能靠海的數只有椰樹跟紅樹林,這也不適合彼岸花的生長環境
4.從一二段落可以讓人感覺到少女是獨自躺臥在沙灘上,但到了第三段卻變成被圍繞在彼岸花之中,在植物叢中要如何去看到倒臥的人的表情還有身體上如此多的細節?
5.一開頭的文字似乎把讀者當作先知,這在文字上的邏輯完全不通,僅有短短的幾句描述讓人無法體現這段文字出現的意涵,如同第四點,更是到了第三段才解釋,閱讀感很不一致。
6.從上述其實已經知道作者不是一個考究的人,所以完全不研究受到海洋漂流的人身上會受到什麼創傷的呈現方式也是合理,簡單說,瘀青是不可能一上岸就出現的,再請作者去查詢一下瘀青出現的時間跟歷程吧。

而不論這些語句與描述上的基本邏輯問題,回歸探討文字與情節本身

1.我知道作者有說他想要探究語言這件事情,「Wǒ bùzhīdào nǐzài shuō shéme la!」但如書中所寫兩種語言如此相近只是稍微有差異,卻用這種很妨礙閱讀的呈現方式,是在幫助讀者理解還是阻礙閱讀呢?
2.要呈現同性議題很政治正確,過去作者也很專注在同性議題上,即便對我來說一直都很難進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但如此不經鋪陳在第二頁就這樣子的呈現方式,讓人不解,即便是同性,這情節也太過自我且讓人無法理解,作者真的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任何人會這樣肆意親吻一個昏迷的人嗎?即便是白雪公主或睡美人都有經過鋪陳其親吻的意涵,用情不自禁就可以解釋嗎?如果游娜變成異性男,這段落還能成立嗎?
3.之前看作者自譯的小說,就深知她已經不習慣中文的書寫,這次依然帶給我一種看外國人寫中文不通順的感覺,只能說不是自己翻譯就代表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請尊重翻譯是一種專業,這裡面也看不太到編輯的痕跡,真心覺得這部得獎之作的試閱讓人相當失望。

老實說,看一本書的試閱根本不應該打出上面這一長串,試閱不是應該挑選會吸引讀者的部分,誘使讀者下標購買的慾望嗎?然而這份試閱卻引起那麼大的不悅感,也是相當讓人難以理解出版社宣傳的方案是否有想清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1 人中有 38 人(62.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4/28


馬克吐溫:現實的人生往往比小說離奇,因為現實人生不必顧及可能性。

在翻閱這本小說之前,非洲豬瘟仍舊在亞洲這片土地蔓延,以一種緩慢卻盤根錯節的方式擴散,而我們對於病毒的防治與理解,依舊是破碎難虧全貌,哀傷的是,在面對病毒擴散的防治,往往最有效的限制是資訊而不是病毒本身,當國家的最高權力傾全部資源去封鎖的,通常是人民最基本的權利,在小說的序篇,我們很快速地就從現實的荒謬理解了書中建置的背景故事。

單從奇幻小說的敘事與設定去拆解,這本書設定相當的精準,流行病學家與失憶的男主角兩條分岔,透過女主角前往病毒防疫前線的鋪陳,完整編寫了對於病理專業架構的設定,而在之中,又穿插著猶如007探員的身手與帶著眾多秘密的男主角,不可否認的,這樣的小說寫法,很常見,但是,能夠寫的鉅細彌遺到與現實幾乎同步就讓我相當訝異。

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剛好閱讀到剛果因為伊波拉病毒造成八百多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從1976年在剛果首次被發現後,就已經復發將近十次,這也導致人民恐懼的心理瀰漫出「陰謀論」,而假新聞更因此讓事件越演越烈,人民認為病毒是由外國人帶入,甚至是故意一直讓病情復發,才能讓醫療人員持續箝制整個國家,導致WHO所派遣的醫療人員被假新聞誤導的暴民攻擊致死,在大滅絕一書中,雖然在前頭只是稍微帶過這樣的類似事件,卻因此在閱讀時,使整個感受更為深刻。


或許是因為非洲豬瘟跟多年前的SARS風暴在我內心留存著陰影,雖然這兩種病毒有著絕對性的不同,就是人畜共通這點,然而,病毒的變異總是快的難以想像,未來會如何,我們能預知嗎?在這樣的心情之下,這本大滅絕的小說誕生,或許代表著人們最原始的生存焦慮,在這個人類不斷的開拓未知的環境之時,逐漸地把古老病毒一一的釋放的年代,或許,可以一讀此書去思索人類自身的命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2 人(4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