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宜思的觀察筆記的所有評鑑

內在成就: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內在成就: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13

昨天看完了愛瑞克的新作《內在成就》,彷彿坐在講臺下,聽他娓娓說明如何達到內在成就的方法,淺顯易懂,條理分明。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從説明何謂內在成就,到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循序漸進,讓讀者可以跟著章節一步步前進。

第一部分列出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差異。外在成就多是有形、看得見的表徵,如社經地位、收入和頭銜等等,內在成就多是無形、看不見的影響力,如實現自己的夢想、發揮天賦才華、幫助多少人,以及多少被幫助的人心懷感謝和祝福等等。並讓你思考,你想成爲怎樣的人?

「希望遇見怎樣的人,就先成爲那種人。」

第二部分則提供方法教你如何找到天命,如何在既有的優勢上創新,如何用轉念的力量,找回內心的平靜,並教你如何升維思考,跳脫原有的框架。

在這個部分第五章,看到「逆向工程法」將專長拆解成細部技能,像化學的元素週期表一樣,將細部技能延伸運用,更可用「平台學習法」跨界學習,形成新的「化合物」。這新思維讓我印象深刻。

第三部分則鼓勵讀者成為世界的光,如何高效學習並輸出,去教導並影響他人,如同蠟燭點亮蠟燭,照亮世界。

第八章中「高徒出名師」,顛覆了傳統「名師出高徒」的說法,在網路世界,只要教出一位高徒,自己的身價地位也會隨之提升。

愛瑞克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好友的故事,並提到許多作家的作品來印證書中內容,且在書末列出所有提到的作家作品供讀者延伸閱讀。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採用了「逆向工程法」做出「逆向時間表」,完成了成爲金石堂「二〇二一年度風雲人物暨十大影響力好書」大賞作家的心願。而這個心願,又奠基於他更早之前的各種累積,誠如他說的:「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

身爲一個全職媽媽,沒有外在的成就加持,其實自信是很低落的,在成長過程中,也被灌輸要有生產力,存在才有價值,因此常覺得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後來接觸了心靈成長資訊,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學到「存在即有價值」的觀念,但還是很常被世俗觀念影響,時不時被拉扯著。

接著,去上了閱讀人設計人生線上課程,跟著學伴群練字,也重新拿起畫筆畫畫,隨著作品一張張完成,也慢慢累積了一點作品,網上的回饋都說文字或作品很療癒,雖然不太能變現,但能幫助人沉澱或放鬆心情,提振能量頻率,也是我所能提供的付出與貢獻。

順帶一提,今年三月的一張畫作,正巧被愛大看到,他被畫作吸引,私訊向我購買,要送給一位患有腦瘤的年輕媽媽,開給我的價錢高得讓我意外。一個善舉,幫了兩位媽媽,他本人就是書中文字的最佳示範。

在書中的一張量表,我看到內在成就的類型與學習方向裡,幾個類型中,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幫助他人、讓社會變得更好」、「完成一份好的作品」、「教出一位高徒」、「活出人生的意義」、「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和小孩」六項,覺得自己至少有達到兩項以上,忽然看見我還不夠愛自己,常無意識地用外在成就標準在衡量自己,以致於時常忽視自己這部分的成果。

書上說要設定目標,才能逆向回推行動策略,可是我還沒有明確的目標,都是被觸發的靈感或感受,也許每個人的時區不同,即使緩慢,有在前進就好。就算沒有明確的目標,也不表示當前所做的事是白費的。

謝謝這本書,在我爲自信打地基時,幫我多打了根木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騎驢少年:人生不是一場旅行

騎驢少年:人生不是一場旅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4

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這本是關於自我追尋的故事。

「我是誰」?這個多少年來是人們在迷惑時的靈魂拷問,而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並且,也沒有標準答案。

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生就該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擬好長期、中期、短期計畫,接著按照計畫逐步實行,就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是的,最終你也許完成了這個目標,你感到自豪與滿足,然後呢?是再另設一個目標,接著繼續執行?又或者,你沒有達成目標,因此活在自責、內疚、遺憾與悔恨裡?

故事講述主角湯姆失去了相依為命的父親,本來有份安穩的工作,也有舒適的住處,就像大多數人一樣,過著規律的生活。然而,隨著父親的逝去,他才驚覺生命是有限的,頓時覺得原本安然的生活崩潰了,他回看日復一日,機械般運作的生活,覺得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於是,他離開了原來的生活,開始漫無目的地遊蕩,沿途經歷的人事地物,都帶給他一些成長與領悟,透過奇異的夢境,去尋找夢境所要帶給他的指引或訊息。

故事本身並不複雜,但在藉著主人翁尋找夢想的過程中,那些充滿啟發的雋永文字,才是本書的重點。

光是開篇的序曲,不滿四頁的短短篇幅,就讓騎驢少年出場,藉著ㄧ支領軍隊伍,領頭的騎驢少年,不過是順著心愛的驢子停下來吃草,讓在他身後的孩子們一個個超越他,那些第二順位、第三順位⋯的孩子們,因爲超越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接著,吃飽的驢子,又按自己的步伐,從最落後的一個,一路超前,又回到領頭的位置。在超前的過程裡,前面幾個孩子的表情又不一樣了,嫉妒,和害怕他超越他們,而他們彼此競爭的意味也很濃厚。

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不要輸給別人」。通常,只要多數人有一個特定目標,就幾乎注定會有競爭者。這短短的序曲,就像是許多職場、或其他更多領域的小小縮影。

🎈「你的夢想,真的是你的夢想,還是別人的夢想?」

因為教育的體制、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氛圍,以及媒體的煽風點火,我們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外在的影響。

看見別人功成名就、財富自由,過著讓人艷羨的日子,確實很誘人,讓人也想過那樣的生活,便也就覺得那就是自己的夢想了,於是追逐、想複製成功的公式。也許幸運地,你成功了,但心底深處卻好像有什麼說不清楚的感覺,你似乎並沒想像中那麼快樂。

🎈「前往夢想之路,總會有考驗。」

有時我們會以爲夢想即將成真,在喜悅中匆忙地做出倉促而不理智的決定,然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如果沒有好好地處在當下,審視自己的思想,就可能被帶往錯誤的方向。

🎈「人生不是一場旅行。」

以前的我,也以爲人生是一場旅行。旅行,總有個目的地,但人生,沒有所謂的目的地,只是一段又一段的經歷。在書裡,主角的一場夢境中,才知道原來每次出發,最後都是回到原點。就像量子世界、平行宇宙,只是在嘗試各種的可能性而已。

以下摘錄幾句有感的內容:

☘️「他感覺到不論是他的名字、其他名字和任何事物的名稱,都是毫無意義的。就算有意義的話,在他看來,即便一如凝結成石般的堅定,或早或晚,最終也將會瓦解崩潰。把事物命名,只會讓它從幸福的存在狀態、從唯一真正的存在剝去。」

☘️「他們全隨著時間過去忘記了自己的夢。留在他們心中的,只剩一份感受,一種時不時讓他們惆悵的感受;那是曾經有過一個夢,他們應該追尋卻沒有追尋的遺憾。」

☘️「就像是機械中的齒輪,他想著。他們必須每天運作,才可以運行良好,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目的了。這些人不追尋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是運作而已。」「他們運作著,直到被取代。」

☘️「這真的是太奇怪了,人會如此受控於思想的力量,讓陰鬱的想法像鉛一樣的重重地壓在你身上。但如果是力量是好的,有時便會贈與你一雙翅膀。」

☘️「但我真正的夢想是什麼呢?」「相信當下。它是唯一真實的。如果感覺正確,你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生命中唯一的路,就是跟隨你的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近幾日翻看《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看完前三章,包括了沙皇一家令人唏噓的故事、列寧的生平、以及烏克蘭大飢荒。我對沙皇和烏克蘭的故事比較有感,或許是前者的事件有拍成電影《真假公主》,後者則因持續至今的俄烏戰爭,看完後才知道爲什麼烏克蘭這麼痛恨俄羅斯。

作者維克多.沙博爾夫斯基從這些重要領袖的飲食切入政治,從廚師們的角度近身觀察這些我們只在歷史課本中讀到的人物,可以發現號稱「血腥尼古拉」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事實上是個多愁善感的好人,但不幸地碰上了羅曼諾夫王朝史上的最大危機,需要的是個更強有力的統治者,造成政權雪上加霜是由於他完全不了解實際民情。

比如說,在他登基典禮時,五十萬俄國人聚集在練兵場,等著領取免費食物和紀念餐具,結果發生踩踏事件,造成一千多人死亡,而他傍晚卻在舞會上跳舞。這件事使他與人民的鴻溝日漸加深,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最終造成政權崩解,過了一段還算禮遇的時日,然而情況越來越糟,最後被布爾什維克黨人騙至地窖,全家遭到槍決。

罹難者除了沙皇一家,還有沙皇忠心的廚師和皇后的貼身女僕一同殉難。原來,在俄羅斯宮廷的慣例,是讓羅曼諾夫家的孩子與僕從的孩子玩在一起,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夠讓皇室子女認識所謂的平凡生活,因此,沙皇的廚師早在幼年時就是沙皇的玩伴了。

在秘密槍決前,革命黨人有勸說僕從不必那麼忠心,可以自行離開,因爲不忍未成年的小廚子跟著喪命,在槍決前一天騙他出城去和他的叔叔見面,但其實他的叔叔早已離世數周,而小廚子不知。

遭到槍決的沙皇一家,爲了清點他們身上私藏的寶物,革命黨命人扒光了他們的衣物,又爲了不被人辨識出來,革命黨人毀損他們的容貌、打斷他們的骨頭,然後丟棄在沼澤旁的坑洞裡⋯

看著沙皇一家和美的合照,再看到他們的終局,如果不是以後來者的角度來看這些歷史,當時的人又怎麼想得到?就像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一定也沒想到那樣的結局。其實,不管是什麼國家體制,離人民的聲音太遠終究沒有好的結果。

🎈小貼士:俄羅斯國王爲什麼叫沙皇?

沙皇(俄語: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間和國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稱為沙皇。(維基百科)

/

烏克蘭大飢荒的故事,則是從1932與1933交際開始,當時列寧的接班人史達林害超過六百萬烏克蘭人沒食物可吃,約每七分鐘餓死一人。因爲烏克蘭人反對布爾什維克黨,所以史達林故意引發飢荒。飢荒共有三次,而烏克蘭被蘇聯鎮壓了好幾次。當烏克蘭很多人餓死時,蘇聯卻把烏克蘭的穀子載去俄羅斯(當時俄羅斯也有幾百萬人餓死),一些烏克蘭的村莊當時幾乎滅村。

共產主義的農場國有化,從列寧時代就發現生產力不如資本主義時好,列寧百思不解,不懂理想爲何無法在生活中實現,卻還是推行。順帶一提,列寧的生活其實很簡樸,他無法容忍自己住在宮殿裡,即使後來住進沙皇時期莫斯科首長的奢華住處,也因爲覺得住這麼奢侈的地方感到羞恥,要僕人用塑膠布把那些高雅的傢俱罩上,確實是一心只有革命的人。

飢荒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漸發生的,肇因就是集體化失敗。能吃的食物越來越少,連農人自種的糧食自己也吃不上,全要上繳,偷農作物被抓到,會受到嚴厲的處分,被其他人開槍打死也是常有的事,畢竟在飢荒時,食物是珍貴的寶物。當時村裡還有特別的委員會,到處檢查有沒有人偷藏食物,每個房間、箱子、鍋子,連爐灶也要檢查,然後把所有能吃的都拿走,包括樺樹皮,甚至是蠟燭。

因爲農場國有化,許多根本不算富農的人,只有一點點土地和一隻公牛,蘇聯人就判定他是富農,然後沒收財產,全家流放去西伯利亞。

因飢荒而造成的悲慘故事,則大都相似,爲了活下去,倫理道德都顧不上,有養少數雞隻、牲畜的人,某天那些動物就被偷了,多半都是同村的人做的。有父親為了一勞永逸解除孩子們飢餓的痛苦,活活悶死他們;有母親餓瘋了,把自己的孩子一個個吃掉,最後自己還是餓死;偷農作物風險太高,人們只好去找囓齒動物的巢穴,偷牠們的存糧吃:樹上剛發出來的新芽,一被人看見就摘下吃了。草、樹葉、樹皮,都成了餐桌上的食物,甚至有人把亞麻製的衣服放到水裡煮湯喝。

每個人都餓得沒什麼力氣,無法替餓死的人收屍,只能讓死者留在原地,等收屍的卡車來載,一起葬進墓園,埋葬後也不會有墓碑。

飢荒倖存者後代在替作者導覽時,帶他走進田裡,要他抓起一點土,那如夜空一般黑,帶點黏性的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是二戰時德國用火車運回第三帝國的土,但在這樣的土地上,竟然可以有幾百萬人餓死。

年老的倖存者想起小時候沒有聽當廚娘的母親的話,和姐妹們拿了母親偷偷給的三顆甜菜,來不及拿回家等母親下工回來煮湯喝,就餓到在途中躲到田裡把甜菜吃光了,母親回來知道後,痛哭一場。「我今天只要一想起自己吃掉了一顆半的甜菜,心裡就還是很難受。我讓我媽媽失望了,而沒了那三顆甜菜,她更辛苦了。」薇拉老奶奶像是回到當時那個小女孩,不停地哭泣。

俄羅斯對烏克蘭從2014年開始持久性的混合戰爭,到2022年2月的全面戰爭,至今仍沒有結束。看了這篇故事,就能略知烏克蘭悲傷的往事,以及頑強的抵抗力量,但願戰爭早日結束,人民早日得以休生養息。

本書共有十八篇精彩故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買書來看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自己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這本《隱形創傷》中所舉的例子,讓我看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他人和自己的影子。

以下就有感章節作記錄。

☘️書中第二章講人類有三重大腦,即爬蟲腦的杏仁核:關於危及生命安全的創傷被儲存在此。哺乳動物腦:儲存依戀關係的創傷。認知腦:儲存關乎自尊、自信感受的創傷。

也提到這三種創傷的治癒及修復:


第一種:生命安全層面的創傷,需要擁有長期支持性的安全的關係和環境。

第二種:依戀層面的創傷,需要對關係有新的體驗和領悟。

第三種:認知層面的創傷,需要對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進行矯正。

「一些損害自尊自信的創傷,恰恰來自人更高級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但這些高級的認知也會被扭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明明有能力和資源去過更幸福的生活,卻因為失去自信心而陷入痛苦。」

曾經有位朋友對我說過一些話,對方眼中的我,大約就是以上這段敘述的大意。而我,確實在自尊自信這一塊需要療癒。

本章所述創傷的類型,就像光譜的兩端,一端是關係過近,分化獨立受到阻礙 ;另一端是關係疏離,被拋棄感、對關係感到不安全。

曾經的我對於人我之間的界線並沒有很明確的劃分,總是希望和朋友建立起緊密的關係,然而隨著友誼一段段地嬗遞與消逝,我慢慢地擺盪到了光譜的另一端,畢竟,維持友誼是需要付出能量心力的,而我目前沒有那麼多的能量了,只能慢慢尋找與累積滋養的關係,看能否走到光譜的中間值😊

☘️第四章關於早期養育缺陷與親密關係中,我覺得自己也有故事例子裡,主角對人際關係的「二分性」:即「關注我的人」和「忽略我的人」。對關注我的人,對方品格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勸告無效,我好像還是會睜隻眼閉隻眼。這很大程度上是混淆了「需要」與「愛」,是因爲需要一段關係,但又害怕失去,所以會選擇忍耐,直到受不了爲止。

看了這章才明白,愛不是人天生的能力,而是一個人滿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才會發展的能力。而能夠判斷一段關係是只滿足了混淆的需求,還是有更清𥇦的尊重、承諾和付出,是人在尋求關係的過程中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了。

☘️第五章講死亡與喪失的創傷,其中一段敘述,真的完整描述了我的感受。

「喪失對人最重大的影響之一,是讓人感覺原來一切重要的關係都難免會終結,從而沉浸在悲傷之中,損害他們重新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的動力和能力。」

原來,這告訴了我,在我內心還有著尚未處理的悲傷。

☘️第八章講分化受阻的創傷中,有段敘述也很有感:
「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濫好人」,有時這些「濫好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似乎會讓周圍親密的人覺得太忍讓、太委屈了,但他們自己並不覺得很痛苦。同理,也有很多在旁人看來似乎過於強勢和有攻擊性的人,他們往往會在人際關係中讓他人體驗到被強加和壓迫的感覺,但是他們似乎並沒有感到不合理並想要改變。這是因為這些處理方式,是在他們自主的行動和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在他們的個人經驗中是有效的、自洽的。」

這段讓我想起某些親友,真的就如書中所述,完全沒有自覺。

☘️第九章講來自學校的創傷體驗,提到最常見的霸凌問題。

學校即小型社會,校園中的霸凌也會在社會上各個領域中出現。書中對霸凌者的心理也有分析。

「霸凌是一種群體行為,旁觀者的觀看對霸凌者來說很重要:透過這種膚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並獲得優越感是霸凌者最大的目的。很多霸凌者形成的問題模式在於,他們缺乏基本的同理能力,真的認為自己能夠從欺負他人上獲得優越感,會把其他人的脆弱反應理解為自己的勝利和力量展示,所以越是對他們的霸凌行為做出脆弱反應的人,就是他們越喜歡的欺辱對象。」

「要避免霸凌需要接受十分系統的社會和學校的心理教育,教育孩子們自己的邊界不可被侵犯,要有自信和有能力拒絕任何不合理的侵犯以及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教育所有孩子不要做助長霸凌的「旁觀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旁觀者的注意和認同是霸凌者的根本動力,如果霸凌行為引發的不是旁觀者的注意而是忽視、反對、鄙視,霸凌者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到的不是社交地位的提升而是下降,霸凌就不會發生。」

/

作者在書中提到,整個社會似乎崇尚「理性」重於「感性」。

我也有同感,好像理性就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提到感性,不免有貶意,似乎和情緒化、多愁善感…畫上等義詞。

即便是喜歡閱讀的人,也是把商業思維書擺在首位,人文書只是作爲輔助的感覺,但個人覺得,能打開人體的全面感知,比單一執著於大腦腦力要來得完整。

這本書,是一位熱心的學伴送給我的,當她看見書中的文字段落,覺得有感,便想著或許我也會有興趣。

這本書寫得滿淺顯易懂,每一章都有個案說明爲例,可以讓讀者參照個人經驗去體會。

如果你對認識自己、自我療癒也有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有所鬆動,事情能有改善的空間。這對人際關係或只是與自己的關係都有助益。

作者本身的經歷也是極少見的,從一位頭銜閃亮、前途一片大好的瑞典經濟學家,在二十六歲那年聽從內在召喚,去泰國出家,而且還是以仿效佛陀時代生活方式的森林修行派,出家十七年後,又收到內在召喚決定還俗,而在好不容易重新適應現代社會,也找到人生伴侶,以爲可以從此白頭到老時,又發現自己罹患漸凍症,生命不到五年。

和普通人一樣,獲知這個晴天霹靂的惡耗,他的個人層面當然恐懼又悲傷,幸而十七年的僧人訓練,讓他內在總有一個平靜的覺察者,像第二人格般地存在,幫助他接納這個現實。

這本書,就記錄了他的人生,以及他所學到的智慧。

個人覺得作者在僧人生活中學到最強大的訓練是 #活在當下和 #放下,而這兩項訓練,剛好幫助了他面對後來的疾病,藉由他的故事,又啟發了許多人,覺得宇宙真的自有其神奇的安排。

活在現代社會,我們總是習於掌控生活,想讓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日常、工作、人際關係、財務、健康⋯都能按照自己的計畫或目標前進,否則就會覺得焦慮、沮喪、憤怒,我們是多麼害怕 #失控。作者說,計畫沒有不好,而且是很棒的,但我們不要忘了給奇蹟留點空間。

我們早就不相信「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反而強調「人定勝天」,所以鼓勵積極進取、迅速行動、展現成果、歌頌成功,所以對於安靜向內覺察、臣服讓事情自己發生的智慧有所懷疑。作者也因為發現處在一個樣樣都要錢、大家都在找錢的社會氛圍,讓剛還俗的作者無法適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得了憂鬱症。

#有感的章節

讀完第十章時,覺得作者提到一個觀念很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森林修行派的寺院文化,是建立在一個共識上:「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或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這幾乎是許多人際關係的解方啊!如果世上多數人都有此共識,人際糾紛會大幅減少吧?

第二十一章講到他在英國寺院時,和另一位僧人朋友外出去化緣,在基督教盛行的島上,沒有人理會他們,在過午不食的原則下,如果到了規定的時間還沒有得到食物,那他倆就要餓肚子了。

就在剩最後半小時的時候,作者決定放棄,和朋友說打算明天再試。然後不到一分鐘,就有位和靄的老太太問他們在幹什麼,知道了之後,去買了餡餅請他們。接著又來一對年輕男女,知道他們是僧人,立刻跑去超市買了四袋的食物給他們。

以及第三十章,提到他和僧人朋友在泰國時,爲了辦理續簽簽證要去馬來西亞,雖然寺廟有基金會幫他們處理了去曼谷的火車票,但從曼谷到檳城的渡輪則沒提供票券。他倆在售票亭門口等著,由於僧人不經手金錢,而且不能乞求任何東西,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枯等兩小時後,一個美國男子上前和他倆搭訕,然後出錢幫他們買了票解救了他們。

這些故事告訴讀者,要信任宇宙,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所需要的。

不過,因爲僧人是不斷在練習放下「我執」等煩惱,和普通人相比,是較爲清澈的管道,所以也比較容易吸引到所需要的,如果我們也能讓自己放下恐懼與懷疑,是不是也能如此吸引呢?

還有第二十六章,講他在婚戒內側刻著「這也會過去」,提醒我們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只是暫時的。

這句話讓我也挺有感的。

我想起三十歲左右,有一年患了輕微腎結石,有一側的腰一直很痠,那幾天,我就是用「這些日子總會過去的」,讓自己在服藥恢復期間,可以比較願意忍受不適。然而我不是僧人,沒有刻意的訓練,在日後面臨更嚴重的狀況時,我仍然陷入了焦慮中。

作者非常貼心,在重點的字句上,都將它加粗加黑,讓讀者可以很容易找到重點。整本書讀來如同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時不時在陽光下閃耀點點智慧的晶瑩光輝。

以下是我自己畫線的句子(非加粗加黑的部分):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我們的心理痛苦主要不是由外部世界引起,而是自己內心發生的事引發的。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和平,是最重要的。一旦和解了,許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至於書中有哪些充滿智慧的文字?就留待有興趣的朋友一探究竟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柳林風聲:年度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故事原型,英國百年經典文學之作

柳林風聲:年度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故事原型,英國百年經典文學之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4

《柳林風聲》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用一天半的時間慢慢看完了。主角只有四個小動物:鼴鼠、河鼠、蛤蟆和老獾。

這四種動物,分別象徵四種不同性格的人,不滿於現況、想要嘗試新事物的鼴鼠,固守在安逸的舒適區中,卻也會對令牠大為驚奇的新事物產生嚮往的河鼠,愛好冒險、自吹自擂、極端自戀的蛤蟆,和充滿智慧、嚴肅卻有責任心的老獾。

故事的起頭,從住在地底的鼴鼠,嗅到了春天的氣息,放棄做了一半的大掃除,毅然離開熟悉的環境,沿著河流,遇見新朋友河鼠開始,然後一一遇見後來的動物朋友。

不同性格的朋友聚在一起,難免會因想法不同產生歧見,但總是因著友誼,即使吃點虧、或朋友屢勸不聽,氣歸氣,最後仍然會選擇幫助朋友。

在看書的當下,也會被書中的文字打中,比如書上有一段蛤蟆勸說河鼠加入牠的蓬車之旅,說河鼠只守著一條河,日復一日,過著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實在該去見見世面,增長見聞。

這段話不僅戳到河鼠的痛處,我看了也覺得被戳到了。

人對於跨出舒適圈,總會有些掙扎,不是不嚮往新奇的事物,而是對於要付出的成本有所疑慮,然而沒有什麼事是有完全保證的,所以為了規避損失,於是放棄了冒險嘗試,也就失去了獲得更多新事物體驗的可能。

我想,這沒有對錯可言,純粹是個人的選擇,保守的作法有利有弊,相反的作法亦是。

在書中著墨最多的,是任性妄為的蛤蟆,一路闖禍,卻還能得到朋友們的幫助,真的是太有貴人運了。不知道在現實生活,是不是有人有這樣的貴人朋友?

另外,鼴鼠的部分,在牠離家一段時日後,雖然牠不會放棄探索全新的生活,但最終還是想念那個自己習慣的家,「因為這是出發的起點,也是返回的終點。萬事萬物,有始有終,生活是如此的踏實。」。

我很欣賞鼴鼠的生活態度,也想著自己是否可以從河鼠變成鼴鼠😄

最後的老獾,像是這群伙伴中的主心骨,嚴肅卻慈愛,有這樣的長輩關照著,也是種幸福吧?

故事很簡單好入口,原本它就是作者給長年臥病的兒子講的床邊故事,雖然是以動物為主人翁,但內容和事件的敘述卻很生活化,角色對話的情境和表情描寫得很生動,在故事的轉折處都能反映出現實中的人性,如果你想趁周末讀本輕鬆的書,可以看看這本蘊含人生哲理的故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人生許多事,日後回頭看,都有其目的。」

看完這本算是愛大的人生自傳作品,我的感想可以簡化為這一句話。

由於愛大高敏的共感人特質,以及生命遭遇所帶來的體悟和改變,造就他利他的胸懷,而這,就是聖經裡說的:無條件的愛。而愛的能量會迴向回來,又成就如今的愛大,讓我們見識了利他共贏所能創造出的榮景。

在書中我看到許多靈性教導的影子,是以一種靈性的內在本質,運用在競爭的工商環境,以轉變心態來改善我們多數人眼中「上班很苦」的狀態。

高靈賽斯說:「你創造你的實相。」如果我們能用轉念後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世界,也許世界就會變得很不一樣,這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願意試試。

在沒有看這書之前,我已看過許多靈性書籍,所以書中有些觀念會覺得很熟悉,也有點訝異於靈性可以如此和世俗結合卻不衝突,書中給了讀者明確的指示,讓許多對未來茫然的人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方向,或許是本書那麼受歡迎的原因。

你是誰比你做甚麼更重要,這很符合我的價值觀,我總覺得人的本質先於他的生產價值,而不是只看他所提供的生產力來評判。你是誰與品格有關,而這一點也是我在學習的方向,希望自己能成為有高尚品格的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會說話嗎?我是說,好好說話。

你大概會說,好好說話,誰不會啊?語氣溫和音量輕柔一點不就是了嗎?

喔,不是喔,有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是好好說話了,但話的內容不一定是能讓人好好接受的喔。

有時候,我們在對話時,會不自覺摻雜進自己的情緒而不自知,因此,當對方被激起了情緒,自然也會用比較情緒的話來回應,然後,摩擦就發生了。

在我們的學習經驗裡,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教導我們怎麼好好說話過,雖然可能有禮節上的教導,但也只是表面,並沒有深入的告訴我們如何好好說話。頂多是為了求職,或在職場上生存,必須學到一些言語技巧,好讓自己能獲得工作機會,或是在工作環境中得以生存。但在私領域,就會忘記這些技巧,回到自己原有的慣性。

/

這本書提到了非暴力語言的「長頸鹿」式溝通,和暴力語言的「豺狼」式溝通。

什麼是「長頸鹿」式的非暴力語言呢?那是指有更高更廣的視野和高度,還有一顆強大的心,願意聆聽與包容。「豺狼」式的暴力語言則是像豺狼,有領域性、控制慾及攻擊性強,習慣自我防衛,凡事總要爭個輸贏。

書中也提到一些應用方式,但就像學習一種新語言一樣,步驟簡單,卻不容易做到,但知道有這樣的方式,總比不知不覺的好。有了工具,就可以慢慢練習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書中有很多段落的文字都極富深意:

「喜樂有時是種福分,但它通常得自於奮戰。神奇時刻協助我們有所改變,讓我們去追求夢想。是的,初始時,我們必會感到痛苦,遭遇許多艱難,更會經歷不少失望------但這都只是過渡,不會落下永久的傷痕;其後,我們必會自信而驕傲地,回顧我們所走過的旅程。」

「我們必須傾聽自己兒時的聲音,那個純真的孩子仍然住在我們心底。那個孩子明白神奇時刻是什麼;我們能壓抑它的叫喊,卻無法讓它消弭無聲。」

「如果我們能夠聆聽靈魂深處那個孩子的聲音,我們的眼睛將會變得雪亮,如果我們並未和那個孩子失去聯繫,我們就不會與生命失去聯繫。」

「生活總給我們帶來驚奇,要我們朝未知走去,即使我們並不想要,也不認為有必要那麼做。」

「另一個自己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去生活,卻不告訴我我是誰。另一個自己相信,窮一生之力盡可能地去賺錢,才能讓自己年老時不致因飢餓而死。所以,我們總是用盡心機,只為了賺取錢財;就這樣,一直到死亡之日,才發覺自己這一生並未好好活過。然而,那時一切為時晚矣。」

/

這本書在二十年前第一次看,當時只把它當故事看,只在意男女主角最後有沒有辦法終成眷屬,對於書中一些比較有深意的文字就只是看過去。二十年後再看,人生已過大半,對於書中文字開始有了一些理解,但有些部分仍然不甚明瞭。

在我所接觸的新時代知識中,很多都強調現在是女神力量的回歸,經過數千年男性能量的壓制,女性的力量和權力應被正視,而這本書,無疑是很好的說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二款書腰「緞綠版」「甜橙版」隨機出貨)

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二款書腰「緞綠版」「甜橙版」隨機出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看完了《天上有顆孤獨星》,心中有著幾許感嘆。

當你用一種上帝視角來看這些古代文人的一生,發現沒有一位的結局是圓滿的,想想他們所留下傳世的文采,再看看他們的人生故事,便覺得即使是平淡平凡,也許也是一種幸福。

在封建帝制的時代,求取功名是最終級的目標,因爲可以靠近權力核心,施展政治抱負,然而官場風雲詭譎,又或改朝換代,一朝富貴轉眼成階下囚,回首一生,浮夢一場。

王維雖官場亨通,但安祿山兵變後,也只能稱病在家;蘇軾因黨爭之亂貶官;柳宗元為了百姓,在新帝登基後參與改革,卻因新帝孱弱,禪位給太子後被打成亂黨;李白一心想要以文才求取功名,卻只能是娛樂宮廷的詞人;李清照本可和夫君盡享藝文生活之樂,卻不敵時代巨輪碾壓,成為亡國難民.....

許多動人的詩詞背後,都是詩人、詞人的血淚寫就的。

其中有兩三篇故事,讓我看到流淚,張曼娟女士的細膩文筆,透過她的想像,讓古人在書中活了起來,彷彿是在講述認識的朋友的故事,讓人不禁為其掬一把辛酸淚。

天上有顆孤獨星,或許在內心深處,我們也都是那顆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