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ie Garden。拾壹號拾玖弄的所有評鑑

給冥王星

給冥王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2/16

「另一種路是,如果我能全然看透事物的本質,沒有那些明知無理卻還是存在的依戀,我便會自由了吧。」


冥王星,對這個已正式在九大行星除名的星球其實我有些感觸,但一直是微微的、若有似無的存在,理由單純來自我的想像...知道冥王星是這些行星中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一顆,它幾乎可說是在邊緣地帶,有一點像是被放逐般,於是在我想像所形成的模樣是孤獨的,另一個之所以特別有感覺的一點則是較膚淺些;因為在命理占星中,冥王星是我的星座的主宰星。


「最後一次見到你的路口,我現在才明白那是一條河,或是一道地層下陷,從那裡開始時間有了不同的轉速,我們再也不站立在同一個地面了。從軌道最靠近交錯的那一點,逸出朝向全然不同的宇宙。」


會知道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來自於我喜愛的歌手陳綺貞的MV,那首《下星期去英國》中出現了書的封面,也在MV最後出現了上面這段文字,看到這本書後便興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卻一直到了現在我才將它讀完。

不單是朝聖的心態,而是在閱讀後真的覺得這本書很值得推薦,若是未來有人詢問我這本書是否好看,我會大力的推薦。


「世界不只由優美細膩的技巧成就所構成,還有無理可說的潛現象與衝突,很多時候一個人必須獨自消化、承受,以便走得遠一些。」


這整本書分為三十幾篇小短文,文字也算是淺顯易懂,但我覺得這不是一本表面看過就能一下明瞭的書籍,看似是形容一件生活小事,但背後隱含的喻意非常之廣、深,所以這一本書花費的時間,比我想像中來得更久,往往看過的片段字句,都會重複的回頭閱讀、琢磨裡頭富含的意思。

這是一本作品集,集結了作者在2006年之間的創作,作者張惠菁在書中提過,這一年是她生活變化劇烈的一年,心情上也算是呼應了現在的自己,這一年身邊世事流轉,像是隨波逐流,卻也有「當圓心般的孤獨」;「當圓心般的孤獨」是我自己腦海中的形容,如果你們能意會就好了。



「漢娜‧鄂蘭認為,只要改變與時間的關係,人可以獲得重生。重生的關鍵,不是遺忘,而是寬恕。」


透過這本書,有種像是「放射出去」的衝擊,一些簡單的文字,卻能讓人看透好幾個不同面向的觀點,人、事、物都是具獨特性的,但靈魂、命運卻彷彿在流轉般,看似不相關,卻緊緊相依相聯。

如果要說這本書的主軸,我想就是圍繞在「命運」上吧? 這兩個字,能涵蓋的可能性極大,所有經歷過的都像是浮雲流水,瞬息萬千,卻又獨一無二,能夠擁有的也是與眾不同,那可以是一個片段,也可以說是一整個生命。


「懷著這張時間表生活,每一天都不是獨立的日子,『現在』不只是現在,是朝向日後而存在,日子長長久久地投影在未來。」


上面這段話,是我目前最最具有感觸的一段,可能是近日的生活型態呼應吧? 我覺得身邊的人若是在一條時間的長河上,那我彷彿成了河道上那顆大石,看著身邊的人是不斷變遷,只有我駐足不前,卻也因為如此,我的每一天就真的是一天,每一晚入睡前,似乎就真的是一個完整的總結,我既沒有預定的下一個未竟之地,更沒有方向,自然的,想到什麼就去「成為」些什麼。

卻有一種與身邊一切錯身而過的孤獨,也就是為什麼,我會有剛剛上面提到的「圓心論」。

這並沒有不好,也可能是階段性的,我仍是會有即將追隨時間洪流的時候,只是現階段,就是只看著現在。


「在變化的風景裡我們總能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無論是多麼迫近的逼臨。然後從那個位置開始流浪。」


這是一本值得蒐藏的好書,裡頭的詞彙會令你沉醉其中,具有禪意、詩意、喻意,讓我會想不斷重複閱讀的書籍,沒有過多的情緒鋪張,但字裡行間的氣息卻是舒坦的,像是在面對著些什麼,只是每個人意會到的不同,一切感想只有自己懂得。

我們都像流浪的旅人,在生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那是一種定位,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註解;於是在《給冥王星》中,你所獲得的,又是能為自己增添什麼樣的詞彙去描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巴黎羅曼死

巴黎羅曼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0/10

「我覺得我的人生很不對勁! 我害怕看別人的眼睛、害怕觸動書店的感應器即使我沒偷東西、害怕有親密關係除非我喝醉、害怕遠處的警笛聲是為我而來」


這是一本充滿傷心與療癒的回憶錄,作者娜圖莉.湯瑪斯將自己在巴黎所發生的事以自身的口吻紀錄下來,這本書共分成了二十四個章節,以一種看似幽默自嘲式的口吻,敘述著娜圖莉在巴黎旅行時所遇件的人與事;她與許多一般女孩相同,曾對巴黎這浪漫之都有滿腹的憧憬,然而這本回憶錄的開端,則是因為她決定讓生命停止在巴黎。


「當人領悟到自己的生命沒有價值時,若不是自殺,就是去旅行」


書中記載著她如何來到巴黎,卻又因為這個決定讓她必須流落於巴黎街頭,連她想做的自殺行徑也都無法達成;在身無分文的異國當中,她必須克服無助感與陌生環境的恐懼,流浪的日子裡,她連基本的安全都受到威脅,從一開始的尋死念頭,到最後為了填飽肚子及安穩的睡一晚,她試著從不同的男人身上得到幫助,但每一段際遇都是一次次令人心碎的回憶,這當中,她也曾以為自己能與收留她的突尼西亞男子共譜未來,卻仍是在同居一陣子後,又被趕回街上流浪。


「如果能明白自己是如何倫落到今天這境地,是否就能找到生命的出口呢?」


在一次次的流浪中,她重新體驗了「活著」這件事,也學會整理那些造就她今日行徑的童年事件...娜圖莉逐漸擁有新的知覺,她試著寬恕自己,並學習道出那些「她曾以為是自己的錯」的事---她學會出聲呼救!於是這趟巴黎之旅成了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她也找到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時刻都能犧牲原本得自己,為的就是要成就自己」


這本書交織著現在與過去,像是我們在面對許多事情時會連想起過去經驗般,隱隱約約穿透著,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巴黎的當下卻是跟過去的自己是呼應的。

一開始在閱讀此書時,我比較渴望的是知道作者為什麼想要來巴黎自殺,卻只能在故事前端嗅出一絲不對勁,直覺認為這一切應與娜圖莉過去經驗有關,在這些回憶中她不斷想起家庭的種種,尤其是她與母親的互動。

書中有提到她與母親在戶外體驗著狂風暴雨,那樣的情境雖然是一件危險之事,
卻可以感受到娜圖莉與母親在這段記憶中互動的美好,並知道她的母親是個非常依自我而行事的人...畢竟作為一個母親,應該不會讓自己的小孩瘋狂的暴露在危險之中,即便當下能夠享受那股刺激,也會替自己的兒女有所考量,但在書的前端,我只認為娜圖莉的母親較為情緒化、自我主義、崇尚嘻皮。

隨著作者聯想到更多過去往事,會發現造就她現今的原因主要出自於混亂的家庭...瘋狂的母親、漠視一切的父親,使娜圖莉對自己產生了極大的認知失調,讓她以不停自責的方式,不停將過錯都往自己身上扛,也使她面對人生的態度非常消極。


「因為做了這麼多的努力要找方法尋死之後,我了解到學習活著才是真正的考驗」


整體而言,算是還不錯的一本讀物。

其實我一開始不喜歡作者在敘述事物的口吻,顯得太過憤世忌俗,但隨著故事的進行可以感受到娜圖莉渴望生存的欲望逐漸強烈,跟著書中內容我們也從毫無頭緒,然後跟著主人翁一起游移在掙扎與堅定之間,到最後為她不完美的人生留下一個美麗的註腳,這些過程的轉折都是很顯明的。

作者在歷經了許多苦難之後,藉由轉念讓自己擁有新的想法,尤其是書中那一節「我親愛的小朋友」,總是讀著讀著不免鼻酸,像是一個機會般讓自己能回顧過去,卻又透露著些許改變不了現實的無力感,此篇跳脫出在巴黎的那個時間點,讓我們跟著作者一同回顧年幼時的她,也給作者一個機會去治癒自己的傷痛...若是將這一段的敘述翻拍成影像,一定更能打動人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自由

自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0/10

「沒想到,自由帶給我們,竟不是幸福...」


書的一開場,充滿著合諧的氣氛,社區裡的人們無不談論著柏格蘭夫婦一家人,柏格蘭夫婦似乎擁有著人人稱羨的完美一切。


「柏格蘭夫婦是那種內疚感級強的自由主義者,他們需要不斷聯絡所有人,才不會為自己的好運感到內疚,他們欠缺足夠的勇氣去坦然享受自己的特權」


他們擁有一座大宅與寬闊的庭院;男主人沃爾特為知識份子,同時熱心於公益,他人眼中,以「模範生」這個辭去形容最為貼切,女主人佩蒂總是親切可人,並且對任何事物的批評保持中立,而她最愛的話題,莫過於自己的兒子---喬伊是多麼令她驕傲。


「我覺得他們還沒明白『生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看似幸福的一家人,卻在某些日子後崩解了,像一個看似完美的結構體,其實內在已出現腐朽,在書中的蘊釀而言,這樣的崩毀是平緩卻又不時散發的警訊,那像一種暗藏的漩渦,讓讀者在前面一段享受著這樣的平和時,回頭過來卻深陷其中,你無法讓故事內容從腦中散去,會一頭倒進他們幾個人之中,只是你的角色不同。


「人們之所以抱怨其他事物愚蠢,原因就在他們自己是愚蠢的」


偶爾你是柏格蘭一家,有時你卻成了鄰居賽斯所頭射出去的眼光,也跟著喬伊感受「柏格蘭家族」所有的衝突情感...你能肆意的將情緒放在書中每一個人身上, 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物,卻又能夠自由來去,體會不同的情緒。


「有些事情一旦說出口,要怎麼做才能夠忘掉呢?」


裡頭最令我無法忘掉的幾個角色,雖然稱不上是主角,但在這故事中,有舉足輕重的存在;一個是查理、一個是康妮,而另一個則是拉麗莎。

雖然柏格蘭家族本身有許多問題存在,但若沒有他們,他們或許都會維持在平靜的假象之中。

這些人物的性格無關道德可言,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活出自己」,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理念付諸行動之人, 也都因為他們的執念影響了這個家庭,要說好或壞,其實無法一言以概之,人性總是複雜,《自由》一書充分的刻畫人性的真實面。


「國家體的體系無法被全盤推翻,原因就在於自由」


《自由》一書的封面敘述,剛開始令我以為這是在講一種瀕臨絕種鳥類的保育故事,加上剛開始內容敘述看似枯燥乏味,但隨著故事進行後,慢慢發現作者將人物描寫得很細, 連枝微末節都可以反映出主角的性格,也因為如此,他們每個人所遇到的事、他們的反應,都會漸漸地讓你投入其中,然後...我開始熬夜將書一頁頁看完。

雖然故事內容在一些保育團體爭權時, 提到一些較艱深的制度面用詞,但整個故事的流暢度並沒有因此受阻,雖然提到的部分是關於美國傳統的既有制度,卻也帶出他們的中產階級家庭的模樣...。

我們對美國一般家庭的想法,都以開明、 自由風氣式的家庭教育為主,《自由》當中,柏格蘭家庭裡喬伊跟他父親之間的管教方式,其實就是在探討關於成長後的「自由」,究竟它的限度在哪? 還有佩蒂對愛情的渴望,這樣的慾望可以延伸到什麼地方去? 沃爾特對拉麗莎那份需要,又該以甚麼方式去正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自由所以有結構存在,卻也因為擁有自由,每個人都擁有行使的權力而使結構凍結。


「你只需要記住,這不是完美世界裡的完美戰爭」


這本書中,每個人都在追求理想中的自己,不論是沃爾特的大同世界、佩蒂呈現給他人的自己、喬伊的發達夢、 康妮對喬伊的守候...《自由》這本書,內容看似沒太大的相關性,卻能發現其中每一位成員的行動都緊緊相依著他們的未來,甚至包含了查理、拉麗莎...這些人,他們不屬於這個家庭之一,卻有著足以撼動核心的力量,他們所追求的完美、所擁有的自由, 是讓他們足以面對這世界的勇氣來源。

其實在看完這本書後,你會對書中他們的勇氣深深撼動。


「唯一可以拯救我們的,是讓人們改變思考問題的方法」


在這書中,令我重複讀的部份,就是佩蒂對沃爾特的感情,這也是我在《自由》中,最為感動的部份。

或許剛開始,佩蒂愛的不是沃爾特,但是她最後回歸的那份決心,以及她最終發現自己所想要的是什麼,雖然繞了一大圈,但她還是勇敢的跑到沃爾特家門前,雖然那幾幕的描述很短暫,但我卻為兩人的愛在心中回溫非常感動。

他們都繞了一大圈,最後都回歸到自己最熟悉的、最初的。

自由,讓我們擁有力量去追尋,卻總在最後,發現想追尋的原來一直在身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0/10

「散步,就是一種旅行。」


在閱讀這本書時並不容易,至少一開始對我而言是混亂的。

對於盧梭的著作,我只閱讀過短篇的段落,甚至只能說成是一段話語、一個論點,其他的,從未如此完整去詳閱他的一個作品。

即便他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不算是完整編譯,裡頭收錄了十篇漫步短文,但第十篇其實才撰寫到一部分,卻在其中可以了解到盧梭晚年的思維、對善惡本質、對自我、對謊言...許多的看法。


「不知道怎麼的,我就已被甩出事務的正常軌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擲入一團難以明瞭的混亂之中,什麼也看不見。」


在閱讀此書到一半時,我也正經歷一段生活上的變化,雖然是小小的休憩時間,卻在心中跌了大大的一跤,心境上而言很難轉化過來,反而能有不同的心態角度去剖析盧梭在晚年的心境。


「等待痛苦遠比經受痛苦要難受百倍,威脅也遠比打擊本身可怕得多。」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書,為了讓讀者更能懂盧梭的生命歷程,在書的最後有附上盧梭的生平與創作年表,像我前述所言我對盧梭本身了解有限,所以擁有這樣的參照是好的,我總是相信著,一個人的過去是組成他現在的重要因素,雖然並不完全,但總是有著極大的決定性。

盧梭在撰寫這部作品時,已經是晚年接近臨終時期,他的一生可以用「顛沛流離」四個字形容,過著不被世人理解的生活,甚至在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那股迫害,他最後的生活,可以說是在無兄弟、鄰人、朋友... 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之下度過。

他的十篇漫步短文,在我看來像是將他的人生縮小,雖然有限,卻能看出他對各個生命面向的思想;或許會有人覺得這一切太過鄉愿或是自哀自憐,但沒有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亦或者白話而言,我們無法體會那樣時代下揹負「罪人」一詞的感受,尤其當自己曾認為是天命的寫作也被剝奪時,對一個文人是種凌遲。


「但是對我而言當我渴望學些什麼時,我只是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


之於盧梭的態度,一開始我的感受是負面的,因為盧梭認為自身是「人類最親善、最深情的一個」,卻得到了殘忍的回報,剛開始在內心的深層之中,我認為這是一種思想感染,總覺得盧梭這樣的心態,似乎也將我拉入了一個漩渦,我極力地想掙脫這樣的思想,卻越來越被拉進他的思維,慢慢地被同化,我可以懂他當下的窘迫。

但也反應了一個地位如此具有撼動力的文人,他在面對社會輿論也是如同一般人,也因此,若是閱讀此書的人們就能了解這樣的侵害,那是對社會的一種無奈、對人性的失望,進而去「順應」這一切,一般人的忿忿不平,在盧梭上似乎只看到感嘆,但他對於行善的本質卻從未被影響;他仍是喜歡單純的笑臉,只是更分得清行善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很難不信仰自己如此熱烈地嚮往著的東西,而又有誰會懷疑大部份人,他們希望什麼,或者害怕什麼,還要慮及來世的批判,是接受,還是擯棄? 這一切都有可能使我在逼判時發生偏差。」


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雖然不時感到逆境而覺得難過,但無疑我們能在中學到「逆境是最好的老師」這句真理。

若盧梭從未遭遇過這一切,他是否會花時間去替自己的生命下註解呢? 我想是會的,只是缺乏了自我的看法...反而去掉了一旁的雜言雜語,也經歷過這些人情冷暖,他更能體會到人生無常,是是非非一切都是空,所謂的處世不就是「無害於社會且無愧於自己」。

盧梭的最後在旁人眼中或許有些淒涼,或許在他的心中仍是有遺憾,但在最後的這幾篇短文中,他已經對自己做了完整的交代。

最後在此,送上盧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語,也是對盧梭此人、對本書最好的註解...

「我的靈魂是他們惟一無法從我身上奪走的東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家規

家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0/10

「只有說謊的人才知道自己說謊。」


我鮮少看這一類的書籍。
這一本《家規》在分類上雖偏向犯罪、推理,但書中上鮮少提到這一類的事,故事主軸圍繞著一個家庭以及一件兇殺案,但內容比較多的反而是在人性與價值觀上的描寫,另外就是對於亞斯伯格症患者特質的探討。

此本書結合了亞斯伯格病理、家庭成員心理調適、鑑識科學、法律人權探討...看似個個獨立性質的內容混合成一塊,造就了《家規》這本書的獨特。

此書的最後,所探討的核心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同理心是否存在? 亦或是他們只能從片面上了解「規定」?



「我不是自閉症患者,我只是有自閉症,就跟我有深棕色頭髮、有扁平足一樣。所以,我實在不懂為什麼我老是被說成『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故事敘述一個單親家庭,裡頭的成員除了母親以及兩個兒子。

他們的生活環境並不優渥,母親艾瑪靠寫專欄維生,她的大兒子雅各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以及一個正值青春叛逆的小兒子西奧。

所謂的亞斯伯格症,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在學習能力上沒什麼問題,甚至可能比許多ㄧ般人來得聰明,也對一些東西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就是缺乏口語表達能力及社交能力。

故事中的雅各,是一個剛滿十八歲青年,他就是一位典型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同時也是鑑識科學迷,他的生活作息需要極為規律、無法容許一點意外的改變,像是每天下午四點,雅各都要準時收看影集《破案神探》並作筆記,不管他是否已經看過甚至內容倒背如流。

有時也會感覺得到我們一般人無法感受的刺激,例如平凡日光燈照在他身上,對他而言可能像是火在灼燒他的皮膚。

雅各在社交方面也較為障礙、無法理解一些社交暗示,以及缺乏同理心,舉例而言,他無法了解「苦笑」的意思,亞斯伯格症患者只會認為「那個人在笑,所以那個人是開心的」;既無法明白別人的意思,也無法將自己的意思清楚表達出來,就像是多了一到屏障般... 他們不是不想溝通,而是他們做不到。


「我知道什麼是愛。當你找到你該愛的人,感覺就會很熟悉,腦袋裡彷彿有人放煙火,你會不知道該說什麼,會整天想著她。當你找到該愛的人,只要深深凝視她的眼,你會知道就是她。」


本書作者之前也有幾部著作,像是許多人熟知的《姊姊的守護者》、《第十層地獄》、《當愛遠行》...,茱迪皮考特擅長寫一些情感描寫,不管是姊妹情、父女情,亦或是這一本的描寫兄弟感情以及母親對自己孩子的呵護之情。

《家規》這本書的寫作方式,是以這個事件中所有成員的角度去撰寫而成,除了雅各、西奧、艾瑪這個單親家庭外,還有警探里齊、律師奧利佛的想法,讓故事不侷限於「有亞斯伯格患者的家庭」,反而透過不同人物的交叉作用下,使這個故事層次更加鮮明,也從不同面向去思考每個人的作為以及內涵意義。


「我的第一篇文章裡問到,不管我們多努力當母親,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從茱迪皮考特的著作中,總是能以各種角度揣測人心,進而去討論我們認為的「公平正義」是否該以另一個角度去思索,但因為本書中涵蓋的部分太廣,像是對於弱勢族群的權力爭取,以及這個社會中對於亞斯伯格症的偏見...看到眼神無法與他人對上、身體不斷顫抖、發出自我刺激性的動作,這樣的孩子捲入一起謀殺案,多數人的人看見這樣的行徑,是否會質疑這是心虛的反應?但這只是亞斯伯格症特有的反應。

進而放大,探討議題進而成為「社會互動」,若為一個不太會表達自我、缺乏社會互動的人,那他是否將不被世界所接納?


「有時,我真覺得人類的心就像是個簡單的架子。架子上能放的東西就只有這些,若堆的東西太多就會掉落,最後你只能拾起碎片。」


這本書看似圍繞著一個特殊事件,但裡頭的雅各、西奧、艾瑪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透過此書放大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也提醒我們身邊有許多類似的家庭需要被關懷。

裡頭最讓我心疼的,其實是艾瑪,她是一位不屈不饒、深愛孩子的媽媽。

或許她的一些行為被說是「只繞著雅各打轉」,但這種母愛是真實的,她的堅強也令人不忍,常常看到以她為第一人稱敘述時,都會為她為之鼻酸。

她不完美,但她努力為孩子們做到最好,但終究她是平凡的一個女子,她分身乏術... 但那是一份多偉大的愛! 是一份奉獻自己一輩子的愛!

特殊家庭是辛苦的,社會大眾該投以同理支持,並站在關懷層面去包容、接納,瞭解許多行為模式後的「為什麼」,也接納這一份與眾不同,讓他們能獲得所需的幫助與資源。


「兄弟相互照顧,因為你只有他這個手足。」


此書圍繞著一個謎團;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雅各究竟有沒有殺了潔絲?
但在這本書中,答案看似不重要了,這絕非模糊主題,而是從中你會發現有「更重要的東西」讓我們慢慢去發掘, (當然死亡的潔絲真的很可憐)

作者特有的寫作方式,用事件引發許多人性觀點。

焦點變成「雅各這麼做的原因」。


「心靈」是個神祕內隱的東西,它能容下許多未知、已知事物,卻又能以一種直接、透明的樣子呈現在許多情感內。

許多的情緒與認知造就了一個人的行為,而對於亞斯伯格症患者的雅各,讓他如此作為的原因是家規,亦或是他想保護弟弟的感情?

這個答案將在不同的閱讀者內心中種下。

這是一部以推理犯罪小說做為包裝,內容為許多發人省思議題的作品,
我很喜歡此一類型的著作,也給予極高的評價,
茱迪皮考特的作品真是太棒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優雅:法國女人的55個氣質生活美學

優雅:法國女人的55個氣質生活美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5/23

前陣子購入不久,一直到昨天才算正式看完的一本書,
不知道各位看書的習慣是什麼型態?

有些書本的封套,都會有許\多推薦或介紹,
每當拿到一本即將閱\讀的書籍,我都會習慣性地從封面、書套開始,
然後慢慢的閱\讀完整本書,不管是作者介紹或是一些序文,
甚至到最後的一些給讀者的話、出版社的經營理念也不放過。

其實這陣子看完了很多書籍,只是發現時間好緊湊,
雖然這個部落格是我平常記錄文字感想的地方,
但所有看過的東西,好多好多想跟大家分享。

尤其最近看了好多電影與好書,都來不及記錄下來。



其實會注意到這本書,只是最近瘋狂迷上了法國電影,
以前都只看院線強檔片,然後再從其中挑選有興趣的內容去觀賞,
如果要我指出我們公司的優點,那就是後面有一家長春戲院;
那裡的電影種類較多,也較為非主流,
但也從那時候接觸了一些法國電影開始,對他們國家特有的文化多份迷戀。

法國,總讓人聯想到許\多名牌,
時尚、美食、浪漫、優雅,他們擁有強烈的民族性,
雖然許\多人對法國人有著傲慢的印象,
但我似乎可以了解他們對自己文化的那份自豪。


在這本書裡頭的主角,是法國女人的那份優雅態度,
它不是教妳該如何化妝打扮或是應將法國文化硬套在我們亞洲人身上;
反而是用一種介紹式的手法讓妳融入其中,
要不是剛好身邊有許\多工作瑣事,否則我早就將這本書品味完了。


---------------
寬容一點,大度一點,
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愈來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
---------------



對生命抱有熱忱,她們懂得放慢腳步,
而我總是嚮往汲汲營營的生活之中可以多一絲呼吸; (忙到天昏地暗的金融業)
這本書給了我另一種新的體會;
那就是「優雅」並非通俗的泛指氣質,而是對生活的態度!

熱愛生活、享受自由、追求愛情,然後更愛自己...
這就是法國女人最迷人的地方。


----------------
變的是我,而非時尚,時尚的是我。
----------------

上頭這句話是Coco Chanel的名言,深刻地反映法國女人那份自傲的態度,
但很特別的,她們高傲得很卻又讓人不得不臣服,
那份自信,展現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優雅與美麗,
而這份優雅源自於他們的生活態度,也是骨子裡那份高貴的氣質與格調。


法國女人天生的魅力,源自於她們忠於自我,
她們身處時尚之都卻不過份追求品牌價值,
而是忠於自我選擇,只將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元素放在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她們的搭配總是簡單,卻獨一無二。

我很同意書中的論點;
將頂級品牌套在自己的身上僅僅意味著時髦或闊綽,
但卻失去展現自我的特性,
每個品牌的設計以及色調,甚至理念都有不同的屬性,
任何人都依該熟悉自己並且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展現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簡單的一片刷白牛仔褲穿在她們身上看起來特別亮眼的原因了。

不做流行的奴隸,不做名牌的奴隸。


------------------
我們不是身為女人,而是做為女人。
------------------

讓我不得不推薦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從中學習一些生活態度外,
也在每個章節的後方有著小小記事,譬如說關於法國地區的風情與人文習慣;
是啊,我的確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國家,
也決心這輩子一定要拜訪書中的場景。

太過感性或是理性的女人,通常都會被套上標籤,
裡頭有個說法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就是「知性」,
知性就是比理性還要感性一些、比感性還要理性一些...
做個知性的人,總是來得魅力許\多對吧?



這本書的驚奇就在於它運用了絕妙的文字來形容,
甚至簡單的幾句話語就貫徹了許\多觀念!

所以我真摯的推薦;
不管是女人、女孩,也無論妳是否對法國巴黎情有獨鍾...
這本書裡可以學到的東西,優雅,
是足以受用妳一生的瑰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別相信任何人

別相信任何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5/23

個人覺得在閱\讀這本書時,需要有一些時間邏輯概念,
因為許\多時候都是以倒敘或日幾本所記載的時間在「說故事」,
所以要拿發現裏頭的矛盾點,有時必須將時間排序一番...
尤其像我這種看書特別慢、必須花費幾天時間才看得完的人,
除了時間邏輯,也要記得一些較為細節的對話內容才知道矛盾點,
這本書提到許\多心理層面的轉折,也寫到許\多情境中女主角的內心對話,
除了面對現實中的詭譎衝突,也可以感受到內心正反面交錯的煎熬。

如果要說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結局被預先猜測到,
會有一種為女主角感到焦急的心態,覺得「天啊別相信他」的吶喊迴盪心中...
另外就是書名給人的預期感稍稍有出入,因為她並不是真的對所有人抱持懷疑,
而她反而選擇去相信,然後一一比對判斷,
所以從書名去聯想反而會覺得跟故事有些差距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