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者 諮商心理師的所有評鑑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布克哈特(1818-1897),瑞士人。出生於牧師家庭的他原本奉父命在巴塞爾大學修讀神學,21歲時因為受到具有新思想的神父德偉特(1780-1849)啟發,信仰上起了變化,乃轉往當時創校未滿30年的柏林大學攻讀歷史。當時的柏林大學雖年輕,卻極富生氣,以新人文主義作為號召,迅速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名校。布克哈特在那裡跟隨著名的史家蘭克(1795-1886)與多義森(1808-1884)學習歷史,他在那裡「下定決心,此生要全心奉獻學術,也許不惜犧牲家庭的幸福。」

正是這股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使得布克哈特成為西方著名史家,並留下這本名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的史學巨著。

「文藝復興」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詞彙,但它所代表的意義與文化底蘊,卻是因為布克哈特此書而廣為人知。如果說,沒有布克哈特,就沒有「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實在也是不差的。

這本書共分六卷:

在第一卷〈視國家如藝術品〉中,布克哈特集中討論文藝復興時期敗壞的政治風氣,這樣的風氣摧毀了義大利人的道德觀,並將眼光放在現世的生活裡,因此能以務實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事。

第二卷〈個人的發展〉則說明此時期出現的各種彰顯個人特質的活動,例如對聲望的追求、對名人誕生處與墓地的追思崇拜、為名人作傳、對誹謗他人與玩笑的熱中。

第三卷〈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則闡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的發展盛況以及人文學者受到的豢養與尊敬,但多數的人文學者在拒斥了天主教後並未養成令人尊重的人格,加以印刷術的發達使抄寫古籍的重要性變低,終使得人文學者地位衰落。

第四卷〈發現外在世界與人類的自我〉是以當時對自然景物及對內在心理變化的詩歌、對人物傳記、外貌與生活動態的描寫來說明文藝復興時期個人價值的昂揚。

第五卷〈社交聚會與節慶〉主要說明貴族頭銜的重要意義已經旁落,並記載當時節慶與社交活動的變化,世俗題材逐漸取代了宗教劇碼。

第六卷〈倫理道德與宗教〉作者批判了文藝復興時期墮落虛假的道德感,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教會的嚴重腐敗。現世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信仰不斷上升,各種古老的異教傳統與迷信也廣為流行,即使教會人士也不例外。

文藝復興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在這段時間裡,國家、教會、與道德敗壞得無以復加,許多有良知者只能惶恐度日,在懷疑中失去了生活的規準。但也是在這個時期,人們對週遭發生的一切起了極大的興趣,從羅馬時代的遺跡、城邦的名人以及各種裝飾。在文化上則燃起了返古與仿古的熱潮,教會神學的僵化所造成的思想中空帶動這一股對古老典籍的探索。神祕學的研究也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蓬勃地發展了起來。

可惜的是,當時的人文學者泰半是憑藉知識謀取自身利益的傢伙,他們自身的德行也多無可取之處。布克哈特藉此批判了那些以販售知識為生的學者,這種「講一套做一套」或者「換了位置便換了腦袋」的行為,你是否也感到很熟悉呢?史家在批判之餘也記錄了少數德行與學術兼修的人文學者,讓我們知道在混亂的年代同樣可以選擇做個不同流俗的人。

撫今追昔,一個時代的思想變化往往跟前個時期主流思想的僵固與墮落有關,那些拒絕對話與抗拒改變的團體往往成為人們優先唾棄的對象。而那些傳播嶄新思想的人們如果品行有虧,也往往敗壞這些思想的名聲。對所有有志心靈改革的人來說,怎能不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圖解魔法知識

圖解魔法知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我不知道你會怎麼理解魔法這個詞?是不是跟所有小孩子一樣,對它充滿好奇?魔法,是現代社會中最具爭議的一件事。一方面我們拒絕承認它的存在及有效性,一方面跟魔法有關的電影與電玩卻層出不窮,吸引萬千觀眾的注意。

簡單地說,魔法是一種涵蓋儀式、道具、咒語、符號、及宇宙觀的哲學信仰。因為不同文化而有不同元素。但大體說來,它們都師法自然,藉著對應體系(如元素、星體、寶石等)來說明各種現象與生命議題。

本書將魔法的必要知識分為四大類:基本概念、魔法師、魔法團體、與魔法道具(內容主要是歐洲的)。從其演進你將可發現它的脈絡基本上等同中國的道家與道教,夾雜著傳說、古老經典、特定儀式與符號、乃至各種化學的實驗。這一切種種無非是為了解決當世的問題。而擁有此類知識的人或許成為宗教家之流,或許淪為爭權奪利之輩。

我希望讀者特別注意錫安會、聖殿十字團、玫瑰十字會、共濟會、黃金黎明協會、及神智學協會間的年譜關係。所有我們能夠指出內容的西方神秘學體系都與這些團體有很大的關係,含括塔羅牌、占星學、天使語、及卡巴拉等,無所不包。當中自然有更神奇近乎傳說的哲人石、靈魂出竅、魔寵、魔藥、與驅使惡魔之術,幾乎就是你在《哈利波特》中能夠看到的那些東西。

不論是出於想像,穿鑿附會、還是真有其事。我都希望讀者能夠理解:人類的心靈其實可以蘊含多元的真實,而非如某些偏狹的人所宣稱的那樣單一而刻板。現在就拿出你的好奇心,徜徉在魔法的世界裡吧!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若你是榮格心理學的愛好者,或許你會發現這本書的名字相當耳熟。若我們逐字翻譯英文書名就可以知道,本書應當稱作《仍在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才能與榮格《追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書有明確區隔。然而讀過本書你會發現,作者刻意取這樣的書名其實有著向榮格致敬的意味。

作者湯馬士‧克許的父母親皆是第一代的榮格分析師,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作者得以一個相當近的距離觀察與參與榮格學派的成長跟發展。在他的描述裡我們知道,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有過一段相當慘澹的歲月。雖然他持續在文學、藝術與神秘學層面吸引許多人來朝聖,但在精神醫學與心理學領域中,卻被視為反科學的叛逃者。榮格取向的治療者往往必須擔負被專業社群排擠與邊緣化的成本。

這個現象在當代漸漸有改變的趨勢,一方面肇因於精神藥物學的革命使得佛洛伊德學派在精神醫學界中式微;一方面則是世人對內在真實的興趣逐漸增加,因此發現榮格的理論早了他那個時代半世紀,開始將他視為先知來崇拜。不論是反對或贊同,榮格這個名字很少引發中性的回應。

回過頭來看臺灣,我們這個世代身處在後現代的思潮與呼聲的時間較長,對榮格的排斥雖已不復見,但主流的心理學界仍拒絕深入理解他的思維。對於占星與鍊金術,專業心理社群依舊排斥。惟獨易經的義理還能吸引部分人的興趣並降低防衛,而易經在術數的部分同樣無人嘗試,深怕自己被視為術士之流。今日若想走與榮格相同的路,雖不致引發什麼敵對,但在專業社群裡仍不免受到異樣眼光。在榮格的理論當中,研究夢與潛意識是最受國人重視的,若志在研究命理,恐怕還須有更堅強的信念。

同樣的情況來回想榮格的環境,他受到的批評跟壓力絕不小於這個時代。或許是這個緣故,榮格本人對組織或領導專業社群的興趣似乎並不高,對於成為分析師的條件也相當鬆散,前提是必須先經過他本人或他指定的人分析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而後得到一封他個人的推薦信後即可。至於確切的篩選條件,似乎並不明確。榮格逝世後,全球各地的分析機構逐漸設立自己的標準,當中雖經過一些紛爭(主要是倫敦與蘇黎世),榮格派的分析師還是漸漸地成長起來。

書中的某個評論吸引了我的注意。湯馬士‧克許認為,心理學才是榮格某段人生中的興趣轉向,而非宗教與神秘學。綜觀榮格一生,他的早期興趣便是宗教與哲學,心理學是他研究興趣的岔路,而在與佛洛依德決裂後,他又回頭關注宗教與神秘學的問題。從此點來說,稱榮格為心理學家並不貼切,我認為他更像是一位心胸寬廣,矢志探祕的宗教學者。

不論是宗教、哲學、歷史、文學、神秘學、還是心理學,我對這些學科的興趣一直源於對生命及死亡的思索與好奇。人是否有本質?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存在?環繞著這類問題而轉的所有知識都是我向來樂於研究的對象,祈願有一天能更逼近問題的答案,而使個人的生命得到安住。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愛彌兒

愛彌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自然本是好的,一經人手,就要變壞。」

這句話是每位讀過教育學的學子都熟悉的。盧梭(1712-1778)是崇尚自然道德律的重要哲學家,他因《社會契約論》間接促進了法國大革命而廣為人知。殊不知,他自認最好、最重要的作品,卻是這本他構思二十年寫就的《愛彌兒》。

本書不僅是教育學的重要著作,更是盧梭闡明他對人性觀點的最深刻作品。從《論人類不平的起源及基礎》(唐山,民75)開始,盧梭就主張自然主義,認為人皆存有「天生而自然的善意」,反對法律與社會這種人為的枷鎖,這個觀點後來更完整地出現在《社會契約論》中,成為革命家的理論武器。但使盧梭被法國政府逮捕的並非《社會契約論》,而是批判當時貴族風氣的《愛彌兒》。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小說,內容主要描述盧梭教養愛彌兒的過程。分為嬰兒期、5~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女子教育等篇。他一開始就反對當時法國貴族女子不親自哺育教養小孩的風氣,認為這是亡國亡種的象徵。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母愛」,貴族將子女交由乳母照顧,等子女長大後藉著詆毀和辭退乳母來切斷子女對乳母的愛,這只會使子女學會忘恩負義。城市生活的道德腐敗皆由此起。正是此點,使法國政府將盧梭視為眼中刺。

盧梭亦反對傳統的師生關係與教育方式,他認為師生關係應是平等的(老師須因自身的品格而使學生尊敬),而且一個老師最好只敎一位學生,從小敎到大,不到學生有疑問的時候不敎,不預先傳授脫離他生活範圍的知識。寧願讓學生因受苦而產生學習的需要,不願因擔心學生受苦敎給他用不到的學問。知識的學習不在多,而在確實。什麼時間點需要什麼知識,全憑自然的發展階段而定。他非常反對城市生活,教養的地點必須遠離豪奢的氛圍和風氣,食物衣服只求實用,不求華美。重視手作與工藝,習得一項養得活自己的技藝,比預備財產給兒童來得重要,因為這讓後者「陷於不能獨立的命運」,「除出餓死無別法」。

盧梭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歐洲知識界,據聞以規律生活著名的德國大哲康德,惟一一次未按時間出門散步的原因,就是那日他讀《愛彌兒》至出神,本書因此傳說而更添風采。《愛彌兒》素與《理想國》齊名,重要性已不言可喻。但再怎麼偉大的先知也有他的限制,其思想不免被當時社會與傳統的眼光所拘束。本書的最末篇談論女子教育,篇幅雖不長,但卻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例如她認為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須常常使她順從,不讓她擁有太多的自由。因為女性得到自由必會濫用,又習慣走極端。此類偏見甚多,不勝枚舉。若讀者能秉持開放與批判的心來閱讀,便能同時理解盧梭的卓越識見與偏見錯誤。

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今觀古是一種幸運。因為先賢的努力造就了更好的社會,今日之人才能享用這樣的成果。而今我們的時代又超越了18世紀許多,但在面對未來無窮的可能性時,你我都應該是謙卑的。讀《愛彌兒》時或許應作是想。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自私的美德(精裝新版)

自私的美德(精裝新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在這個大聲疾呼公眾利益的時代,如果還有誰敢提倡個人主義的觀點,必定會遭受許多壓力與批評。

個人主義是不是失靈了?政府的角色應當是什麼樣子?利他的情操是社會問題的解藥嗎?自啟蒙時代以來逐漸興起的個人主權議題帶動了整個世界史的進展。個人權利的概念讓政府的權力受到限制,進而讓每個個人有機會展現自我,並追求自身最大的福祉。正是這種活潑的擴張,讓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然而個人主義卻常被批評為自私與功利,危及了人類群體的發展。真是這樣嗎?

「生命本身就是目的,每一個活著的人自身也是目的,而不是實現他人目的或福利的手段。因此,人必須為自己活著,既不能為他人而犧牲自己,也不能為自己而犧牲他人。」

這是客觀主義倫理學的要旨。自私是正當的。他要求每個人為自己負責,而且只能為自己負責。在這樣的前提下,社會主義、神祕主義(指宗教)和主觀主義都只是利他主義倫理學的包裝。社會並非一個集體,而是每個不同的個體。集體的改善有賴於每個個體的改善,而集體的目標也不能代表個體的目標,不論這個集體的名字是上帝、國王、大統領、還是社會。這些以利他為名的政治組織都是失敗的,見諸歷史與當代的極權國家,例如納粹德國與蘇聯,他們要求個體犧牲當下的個人的幸福,來牟取下一代或祖國的偉大及福利。這些繁榮從未到來,反而犧牲了千萬人的性命。

設立政府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們不受罪犯的侵害,而設置憲法的目的則是為了保護人們不受政府的侵害。因此政府只能由人民中產生,其權力來自人民的委託。政府本身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權利屬於個人,而非社會,政府應當保護的是這個。任何團體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只能是個幫派,這會讓暴力合法化,讓人類脫離文明。就這點來說,國族主義者及種族主義者都屬這一類,因為他們假設群體擁有某項特質,從而否定了個體的差異。例如黑人一定是愚蠢的,白人則比較優秀。這種論點尋求的是自尊(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傑出歸功於血統,而非自身的努力),而非理性,因此作者安‧蘭德(Ann Rand,1905-1982)不客氣的指出,那些貧窮的白人廢物比知識分子更相信這套說法。

正是因為如此,安‧蘭德甘冒大不諱地說,自私才是完整的美德。因為幸福是人最高的道德目標,這必須透過自私的舉動才有可能達成。犧牲個人利益的利他行為則無疑是一種掠奪。然而此處我們必須釐清的是,作者所稱的自私是指個人心甘情願地從事某事,例如某人願意放棄更高的職位來照顧自己的生病的父母,這不是利他行為,而是一種自私。「關心所愛之人的幸福是人的理性私利。」這樣的選擇對個人而言,具有最大的價值。這種行為就不能叫做犧牲。

做為一個激進的個人主義者,她是完全反對政府干預企業與資本主義運作的。她認為美國至今並未出現過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而經濟之所以會失敗,正是政府干預的結果。這樣的論調在今日仍然引起很大的反對。安‧蘭德其人也是位爭議人物。出生於俄國的她在1925年左右來到美國,在好萊塢成為劇作家與小說家後,興趣轉回至原本最愛的哲學,開始推動「客觀主義運動」。活躍的她除了強烈地反共、反極權外,同時也反對和平主義。在同性戀與種族歧視的問題上,她也常被批評為自相矛盾。2008年後,在美國興起的極右派政黨茶黨重新遵奉她的理論,被歸為古典自由主義的安‧蘭德即使已逝世了30餘年,在政治思想上仍不可小覷。

本書雖是一本哲學著作,但卻不顯沉悶。頭幾章先是說明客觀主義的基本理念與假設,然後作者再針對不同的政治與經濟議題反覆說明自己的立場。認真閱讀起來,你會發現書裡顯然有一些模糊的地方,暗示著安‧蘭德尚未能釐清自身理論的曖昧之處。我要在這裡強調的是,她不是神。猶如任何一個人,都不該將自己或他人(這點常是下意識地)放在神的位置來崇拜。個人主義要求我們自己去思考,運用天賦的理性來為個人的前途與幸福努力。因為生命自身就是目的,每個人生命的目的都由自己決定!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心理諮商箴言-給實務工作者的110個提醒

心理諮商箴言-給實務工作者的110個提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通俗的書名往往帶來兩種極端的效果:耳目一新,或不屑一顧。但這本書的內容絕對屬於前者。

有志心理治療與諮商的學生多少是為了諮商心理師這樣的稱謂而受到吸引,並想像治療泰半是一個溫馨而接納的過程,而受心理困擾所苦的個案,則會因為心理師雋永的提問而出現神奇的洞察與釋放。像是斗大的流星現身在萬古的長夜,倏地照亮一地的光明。

事實上,治療從非如此。

首先,心理諮商是一段刻苦漫長的過程。不管你的學派或信仰是多麼強調短期、聚焦與速效,皆不能否認真正有意義的人格改變(而非特定的行為)都需要當事人有意識地反覆跟舊有的行為模式與信念系統搏鬥。洞察是必要的,但它往往遭到個案的否認與忽略。因為個案在進來諮商室之前,他們早已是自己了。他們接受諮商的動機多少含有說服諮商師自己全然無辜,並且無從改變的成分。如果不是如此,你則要擔心當事人的順從與配合正是造成他心理不適應的主要因素。

詮釋常常是無效的,這跟電影或小說的情節不同。新手諮商師可能想像一句深刻的警語能夠穿透當事人層層的防衛,事實不然,當事人若不是反駁或否認,就是在離開諮商室後將這句話拋諸腦後。而最讓人誤解的,是以為諮商是一段輕鬆自在的談話。願意從事諮商工作的人往往是愛好和平、且避免與人衝突的善良好人,因此讓諮商過程變得輕鬆,避免憤怒、悲傷與焦慮的高張情緒,容易成為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共謀。這誤導了當事人對諮商的理解,也會讓案主無從分辨諮商與一般的聊天有什麼差別?

作者James P. Carnevale此書意在指出新手諮商師常有的迷思與誤解。雖然他的學派是以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為主,但在論述當代其他重要的理論時,也往往能截長補短,務以實務為依歸。當中的不少見解相信已經為多數有經驗的諮商師所認識。只是回首來時路,不僅是對新手,同時對已是督導者的心理師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值得你我反覆咀嚼的智慧之書。書名《心理諮商箴言》的確實至名歸。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乍看這個名詞,會以為小大人(adult children)一詞指的是過度親職化的孩子。事實不然,作者用它指稱所有在功能不良家庭裡長大的「成人」。這本書並非為我們周遭的家人、朋友而寫,它是為我們,每一個願意瞭解自己的讀者而寫的。作者的目的在告訴我們:「在很久以前有某事發生了,而且不只一次。它傷害了我們,而我們只知道一個方法能保護我們。我們至今還在保護自己,但這個方法已經沒有用了。」

在功能不良家庭中長大的人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否認情感。對感覺與親密關係的否認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初期我們或許能夠藉著否認來獲取外在形象,但內心卻會漸因為不被外人瞭解而絕望。不要忘了,一個功能不良的家庭往往是限制重重的,孩子不被鼓勵向外人透露家中的情況。不管是父母的爭執、對子女的忽略、家庭暴力、以及生理的變化(例如第二性徵的出現、月經來潮)等,不健康的家庭系統總是過度封閉(例如疏離、冷漠、不關心),或者太過模糊的(例如亂倫、性侵)。缺乏了定義清楚的界限,個人就會失去心理圍牆的保護。而無法設定健康界限的潛在原因,就是害怕被拋棄。而這更是絕大部分共依存(co-dependent)以及上癮行為的心理動力。

你以為上癮行為跟你無關嗎?

「我不喝酒不抽菸,想來我沒什麼問題吧?」你可能這麼想

錯了,上癮行為並不僅止於對物質的成癮,常見的酒精、藥物、香菸、或咖啡因固不足言。對賭博、購物、工作、睡眠、權力地位、親密關係、性、危險與速度感、慢跑、電視、與閱讀等等,這些都可能是令人上癮的因子。這些事物是否佔據了你過多時間,甚至重要性超過你對親密關係與正常工作的關注?這些狀況你都得回頭想想。即使這些因子包括慢跑與閱讀這些看來相當健康的活動亦然。

作者指出,我們早在童年期就學會了否認,一直延續到成人階段。否認的其中一面就是當我們終於了解發生什麼事後,卻搞不清楚這是怎麼發生的。因此若要治療小大人的症狀,第一步就是要揭露和承認,我們才能以健康的方式使用新知識與新技術。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可幾的,它不是一句充滿哲理的話,或者一則寓意深遠的故事。許多人認為接受諮商就是坐著聽諮商師講醍醐灌頂的大道理,然後你感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此刻彷若新生。事實上你不知道的是,否認的崩解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你只能透過不斷地嘗試才能往前進步一些,巨大的改變奠基於每個微小的努力。你是不能坐等著被他人拯救的,這也是否認的一種型式(否認自己擁有改變的能力)。

最後,我想談談書末討論的靈性議題。「我們人生中首次接觸到的至高力量,應該是從嬰兒時期就養育我們的父母,而如果父母虐待和忽略我們,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就是不要相信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這樣的結果你已經猜出來了,我們可能會變得害怕權威、激辯靈性與神的存在,藉著控制每件事來避免再度受傷害。而吸毒就是企圖掌控一切的一種嘗試。只可惜這種與宇宙連結的方式不能長久,反而傷身。以這個觀點來看,靈性的教育實是心理師養成過程裡不可少的一環。除了生理與心理學素養外,神秘學的基礎知識一樣值得我們重視。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鍊金術師完全事典

鍊金術師完全事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一直以來,臺灣的鍊金術文獻少得可憐。對鍊金術有興趣的研究者除了小說及電影中的情節外,並不太有機會能深入了解這一門學問。

占星及塔羅學的愛好者一定會發現,鍊金術的記號、煉製原理與過程,與西方玄學的學科有很緊密的關聯,但在缺乏中文資料的情況下,實在難以窺其堂奧。

這本《鍊金術師完全事典》是國內少數鍊金術相關的翻譯書籍,你將發現鍊金術實源於埃及的工藝技術,古埃及人關於金屬加工、染色、和製作人工寶石的知識如何地結合了希臘的哲學與宗教觀點,加上阿拉伯世界對於實驗化學及醫學的熱衷,使得融合了古代科學、哲學、天文、與實驗法的鍊金術於焉成形,成為一門玄奧而迷人的學問。

在你決定對鍊金術的態度前不妨先理解這個事實,在近代學科分化以前,學科間的界線其實並不清楚。古代的學者大儒基本上是不分科的。他們為了知識而知識,並不區分自己是心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醫師、或天文學家。專長或許不同,但學習面向之廣,並無涇渭分明的現象。他所關注的是整個世界。這種全人和整合的教育觀點在今日西方依然盛行。或許這有助你理解何以這麼多優秀的學者會投身在鍊金術裡,因為他們追求的不是割裂與分殊,而是人我與天地間的整合。

因此你會發現,鍊金術的七大金屬可與七大行星相結合:太陽(金)、月亮(銀)、水星(水銀)、金星(銅)、火星(鐵)、木星(錫)、土星(鉛)。而十二星座的順序則代表鍊金的過程:牡羊(炠燒)、金牛(凍結)、雙子(固定)、巨蟹(溶解)、獅子(反應)、處女(精煉)、天秤(昇華)、天蠍(分離)、射手(創造)、摩羯(發酵)、水瓶(增殖)、雙魚(演變)。這些對應方式代表鍊金術師們想要統合一切知識的努力。

今日以後見之明觀之,必須指出鍊金術的物質概念已經失效了,但他們對人類心靈的素樸觀察卻並不失色。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十二星座都是騙人的!?(最新修訂版)

十二星座都是騙人的!?(最新修訂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市面上占星書籍的難度一直在趣味通俗和艱深繁複的兩極中擺盪。前者被批評為無知迷信、含混不清,後者則令人望而生畏、破壞學習情緒。這點跟心理學書籍該走向群眾還是走向專業有一樣的困境。通俗心理學往往因此淪為毫無根據的愛情小測驗,通俗占星學也被譏笑為欺騙小女孩的古老玩意兒。

如何在專業與通俗間找到一個適合書寫的位置,是許多人共通的願望。他須同時具有專業背景、良好而精準的寫作能力,這還不夠,還得能使用雅俗共賞的文字來表達看法。就因為這個緣故,一本好的科普書實在難得。占星書也是如此。

作者天空為限恰巧具有這樣難得的能力,能將複雜的星座概念清晰地比較並闡明,在她的文字裡,你可以感受到她靈活多變的特質,以三方為經,四正為緯,把艱澀的星座串得那樣通透自然。讀這本書是毫無壓力的,但在輕鬆的背後又能屢屢看見她眼光的獨到之處。這點在國內實在無人能出其右。天空為限以研究西洋命理為名,除本書外,尚有關於塔羅與奧修禪卡的書籍問世。但平心而論,她對占星的見解與掌握度勝過塔羅,這一點或許與她慣用四元素來解牌有關。這種簡化塔羅牌的毛病我已在其他文中談過,在此不另討論。

本書的重點在行星與星座,關於宮位和相位的問題則不在討論之列。有志鑽研占星的學子們,當繼續研讀其他著作來自我充實。某天當你打開自己星盤的那一刻,你定會對星盤中的自己感到陌生且熟悉。那已經熟悉的會給你被人理解的寬慰,那感到陌生的會給你持續探索的勇氣。這是占星學應允給每個努力且好奇的學子們,最好的禮物。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學派的歷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09/11

要讀這本書,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貫徹你對分析心理學的興趣。榮格思想在臺灣已經是顯學了,但這百年來,榮格派的分析師們是如何地在精神分析與理性主義的夾殺下生存則不被我們所瞭解。

臺灣接觸榮格是很晚近的事。在心理學界中,這個名字只在教科書裡的某個角落。伴隨這個名字出現的,是一些古怪的名詞,諸如:情結、原型、集體潛意識等。即使對心理治療稍有研究的人也很難具體說出榮格思想的輪廓,頂多聽聞了榮格與佛洛依德間的恩怨情仇,以及沙遊、個體化等技術和概念。再多,可就會陷入五里霧裡,什麼也摸不著了。

榮格思想的專業書籍在這十年裡開始有系統地被譯介進臺灣,這本《榮格學派的歷史》顧名思義,是說明榮格思想的百年發展與歷程。自蘇黎世起,直到歐美各地。中間歷經兩次大戰的動盪,讓部分國家失去了與榮格及分析心理學的聯繫。而精神分析學者的排斥與攻擊,也讓分析心理學難以在學術界裡生存,因此學習榮格的人常要面臨在專業上遭受排擠的困境。分析心理學因此成為教科書裡的補充和插曲,讓有志者難以一窺其理論的堂奧。

在專業圖體的建立上,分析心理學除了面臨外部的攻擊外,榮格本人的內傾特質也使得他本人對建立組織這種事興趣缺缺。因此第一代的榮格分析師往往並不經過什麼系統化的考核,只單純地經由榮格及其弟子(主要是托妮沃爾芙)的分析與一封簡短的介紹信就能取得資格。甚或海外的分析師們也可透過自己與榮格的關係,進而建立自己的分析師地位。特別在二戰期間歐美失去聯繫時更是如此。

榮格其人也有爭議之處,他在戰時與納粹德國的合作與他若有似無的反猶態度在近代飽受批評。但透過本書作者的平反,我們可以看見,在海外極力維護他的多是猶太弟子,在他們與榮格的交往過程裡,並未感受到榮格的排斥。一來反猶是當時歐洲普遍的風氣,榮格自然不能完全免除這個影響。二來他對納粹的態度有迷戀有反對,這樣的反覆讓許多人不能諒解。有關這樣的爭議勢必還會持續下去。但我個人以為,榮格在此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政治敏感度,至於反猶則有誇大的嫌疑。在納粹期間,榮格半被迫地接受德國精神醫療總會的主席職務時就曾以德國猶太人繼續保有獨立成員之資格作為交換條件,顯見榮格的出仕是為難但必要的。

戰後的分析心理學繼續在各地有著緩慢但持續的發展。隨著時間過去,分析心理學內部也出現了不少衝突。這些衝突的來源大致可歸納為三個層面:

第一,蘇黎世派與本土派的敵對。蘇黎世被認為是最靠近榮格的地方,因此蘇黎世好比分析心理學的麥加。兩派人馬常因理論偏好和培訓方式的不同而起爭端,前者由於對榮格本人有強烈的移情,因此有意無意地以正統自居;後者多強調與新近理論的結合,並對榮格思想有較大的自由度。

第二,理論的差異。有些分析師強調個體內部的變化,對自性、個體化較為看重。有些分析師則受到精神分析及客體關係理論的影響,更看重兒童期的發展與對移情/反移情的解釋。前者稱為古典學派,後者稱為發展學派,以英國為主。

第三,培訓方式的不同。多數蘇黎世受訓回來的分析師通常較不看重申請者的身份,只要求學歷為碩士,但其餘分析師則要求申請者必須是醫師或心理學家。雙方對臨床訓練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後者傾向較嚴謹的規範。為了督導與訓練的差異,常引發團體的分裂。

撇開上述的差異不談,今日的分析心理學比過去更強調與其他學派的融合借鏡,也更重視臨床上的應用。以往因界限不清而引發的倫理問題現在也取得了廣泛的共識,加強了對分析師的約束。那些發生在榮格及其女病人間的風流韻事現在已不被允許。隨著時間過去,人類對尋求更廣泛的精神世界有更強烈的需求。榮格的思想已經擺脫過去陪襯的地位,大幅地提升了能見度。他的文字被某些人當作經典,但在另一群人手裡,則試圖模糊他與精神分析的界限,將之熔為一爐。在原典回歸與消弭界線的兩極運動中,讓我們期待孕育出更開闊的分析心理學!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9上一頁 123456789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