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視感的所有評鑑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7/07

正如事物往往有正反兩面,觀光亦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讓貧窮國家賺進大把外匯,讓富裕國家變成令人嚮往的地方,但更多時候,觀光是造成環境污染、社會不公和文化同質化的主要原因。

作者貝克走訪四洲十國,以所見所聞輔以訪談和紀錄,探討從個人嗜好變成龐大產業的觀光旅遊如何影響世界各國的政經、文化和環境,而觀光政策又如何反過來形塑各國的樣貌。雖然本書只針對十國,無法包羅萬象,但呈現的問題已足以使各地和眾人深思。

眾所皆知,觀光可創造就業機會,但卻不見得嘉惠勞動者,例如,遊輪產業以外國船籍規避法律和規定,支付超低薪資,員工每天工作 12 小時,連續七個月,沒有休假,月薪僅 50 美元。在杜拜,金碧輝煌的夢幻建築由南亞奴工 24 小時不停輪替建造而成,他們的工作條件惡劣,基本權益也不受保障,而服務生、司機、清潔工等外勞的處境也同樣脆弱無助。

此外,有別於一般認知,觀光不見得能使當地居民獲利,錢可能落到貪官污吏、菁英階級或外國企業手裡,例如柬埔寨和尚比亞,而大量觀光客也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和文化。在威尼斯,觀光業變成一種疾病,毫無節制的人潮和船隻傷害城市的地基和空氣,「威尼斯人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得跟觀光業爭奪空間:我們的大學學生宿舍跟飯店爭樓,勞工的住宅跟飯店爭地,本地商店跟紀念品店及精品店爭顧客。」(p. 96)當地居民常去的肉品店、蔬果店和麵包店因付不起上漲的房租,而被紀念品店取而代之,「當地人最終被迫棄家園而去。」(p. 94)而在杜拜,國內民眾多數只會普通的英文,「將近四分之一的男性和五分之一的女性根本不懂阿拉伯文,這個數字在年輕人更為嚴重。……隨著母語快速消逝,基本的阿拉伯文化形式與習俗也會隨著消失。」(p. 242)

負面的案例不勝枚舉,不過,仍有正面經驗可供借鏡,例如,不丹發展「低量、高價值」觀光,法國的觀光政策以「保留法式特色」為原則,哥斯大黎加則致力保護國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雖然政府是決定一國觀光業好壞的關鍵,但「觀光客也不是全然中性的一方。他們個人分別做出影響深遠的選擇,在成群旅遊時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p. 457)我在閱讀本書時正好在旅途中,除了慶幸當地仍能免於觀光業的惡劣面,也開始檢視自身的足跡是否造成傷害,畢竟,在這大眾觀光的時代,旅行的意義不能也不該再止於自我滿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7 人(8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4個比利【完整新譯本】

24個比利【完整新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5/18

我們的存在——《24個比利》&《比利戰爭》

他們一共 24 個人,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分佈從 3 歲到 27 歲,智商、樣貌、性情和性向各異,擅長的領域也南轅北轍,包括空手道高手、電子專家、電腦高手、畫家、音樂家、化學和物理專家、詩人、老千、諧星,唯一共通點是,他們全都在同一具身體裡。

1977 年,比利‧密利根(Billy Milligan)在獄中醒來,發現自己即將因綁架、搶劫、強暴三位女性而被判重刑,但他根本毫無犯罪的記憶,萬念俱灰之下企圖自殺。經心理評估後,醫生發現比利的體內竟有多達 24 種人格:主要的「10 人組」、13 名被放逐場外的「討厭鬼」,和融合所有人格的「老師」……

「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指超過一個人格存在,人格之間可能互通,也可能未察覺彼此。關於多重人格的成因,其中一派理論是和童年受虐有關,而比利正是此派理論的案例(註1)——他童年時遭受繼父性侵、凌虐和活埋,為了保護脆弱的核心人格,心理分裂成許多次人格來分擔傷害和痛苦,但他卻開始「遺失時間」:各種人格不預期地上場或退場,使記憶產生空白。此外,每個人格各行其是,當危險人格——毒販、暴力分子,還有多次自殺未遂的核心比利——接管意識,都可能使所有人格身陷險境,而正是在最混沌的時期,比利的兩個人格犯下了他後來被指控的罪行。

《24 個比利》記述比利被捕、受審,早期接受的融合人格治療,以及「老師」向作家交代的完整生命記憶,《比利戰爭》則描繪比利被後移送至利馬醫院後遭受凌虐,和其他病人起身抵抗,以及最終於 1991 年獲釋的過程(註2)。在這十幾年間,比利雖然因精神問題獲得無罪審判(美國史上第一人),卻得不斷承受外界暴力,以及應付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他的人格既獨立又緊緊相繫,既是家族又互相爭鬥,無法在融合後繼續保有各個人格,也無法將各個人格分離到 24 具身體裡。所以,比利在融合後只感覺「失去」,感覺其他人「走了」,留下他孤獨一人,雖然成了能適應現實的「完整」個體,心靈墳場卻多了 23 具棺木。

因為脆弱而產生強大的心理防衛機制,因為人格解離而凝聚生之慾,最後則因為失去而得以完整。人的存在是否就是混沌與矛盾,多重人格的案例只是讓世人管窺蠡測?

無論如何,比利只能帶著傷痕,以及自己傷害過別人的事實活下去,並祈禱痛苦的循環能在某處終結。

2014 年 12 月,比利的妹妹凱西(Kathy)向《哥倫布快訊》證實比利的死訊——比利死於癌症,享年 59 歲,「我想他終於得以安寧/安息,」(“I believe he is finally at peace.”)結束了迷亂紛擾的一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4/23

最初記憶如何形成?
為什麼視覺性記憶佔大多數?
為什麼記憶是前進的,而非後退的?

《記憶的風景》分成十七章,探討每個人儲存生命經歷的記憶——自傳性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作者以流暢優美的文筆,理性闡釋自傳性記憶運作的神祕規則,例如遺忘、似曾相識感和閃光燈記憶,也引用文學、哲學、藝術的例子來分析氣味與記憶、瀕死體驗與絕對記憶,每一章節均引人入勝,不忍釋卷,在此挑兩個部分來做介紹。

首先是「創傷性記憶」。一般認為,恐怖經歷的記憶就像烙印在腦子裡一樣無法抹滅,因此絕對可信,但事實卻是,即使非常強烈,非常深刻的記憶也可能失真。以荷蘭艾力卡監獄囚犯受虐案為例,證人在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後的證詞有很大出入,有人記錯虐待他的守衛的名字,甚至有人根本忘了自己曾被殘忍對待。同樣的,指認在集中營控制毒氣室開關的「恐怖伊凡」一案也說明身心巨大創傷對大腦的影響:在集中營裡時時刻刻存在著性命攸關的危險,對無時不在的威脅本能地維持高度警戒、體力嚴重透支、精神委靡不振,以及營養和維生素 B 缺乏(可導致思維意識不清),這些不利的條件都會對記憶力造成損害,導致記憶力嚴重衰退。

不只極端、異常的環境才會損害記憶和認知能力,光是睡眠不足、緊張,都可能對記憶產生影響。「似曾相識感」(「既視感」,déjà vu)是一股「這一幕曾經發生過」的熟悉感,

「像是記憶卻又並非記憶;
讓人以為知道自己即將發生什麼,但你無法預測發生的時間;
它們還會引發朦朧、莫名的焦慮感」(p. 208)。

有人認為似曾相識感是前世的記憶,有人認為它是夢境與現實的重疊。1904 年,心理學家海曼斯發現,一般人在疲勞、壓力、心神耗損、創傷、疾病、飲酒和妊娠時,原本熟悉的單字可能突然變得奇怪、陌生(「詞語異化」,word alienation),甚至連自己的說話與動作都彷彿是別人的(「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ation)。似曾相識感「則是在並非完全失去熟悉的連結,只是連結較弱且數量較少的情況下發生」(p. 197)。90 年後,醫學科技證明大腦顳葉、海馬體和杏仁核之間的腦神經信號活動,既可能喚醒新事如舊的既視感,也可能招致舊事如新的「未視感」(jamis vu)。

此外,如果你還想知道為什麼受辱的記憶總是栩栩如生,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又或者為什麼人類會遺忘——不妨關掉 3C 產品,去讀《記憶的風景》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4/23

人類無盡的填空慾全寫在《地圖的歷史》

電影《帕特瑪的顛倒世界》(Patema Inverted)揭示重力如何影響世界觀,但其實人們的視野還更侷限——不需要顛倒的重力,只消將地圖轉個方向,世界看起來就完全不一樣。

「地圖」不僅是人們在世界上定位自己的直覺手段,也是各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早至現存最早的圖文地圖巴比倫泥版,到今日的 Google Map,《地圖的歷史》以超過 130 張地圖,從西元前 3 世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始,帶領讀者一路穿越中世紀宗教奇想下充滿畸人異獸的魔幻之地、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後充滿未知與驚喜的世界,直至今日在全球定位系統與衛星導航下日漸個人化的時空。

除了詳述各個時期地圖學、製圖技術和製圖業的發展,介紹鮮為人知的探險家、收藏家和地圖賊,本書也囊括大大小小關於地圖的奇聞軼事,例如「這裡有龍」的地圖迷思、地圖上的獅子、老鷹和傑利蠑螈,還有一場刺激逐兔的化裝舞會。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確是一場想像大展,不但包含了絕對不可能齊聚一堂的東西,還以學術、宗教、文學、藝術、科技、電玩等不同面向呈現出以英國為主的地圖史。

沒錯,雖然本書也收了古斯堪地那維亞、中國和其他非英國的地圖,但畢竟以英國地圖為大宗,其中我特別喜歡赫里福德的中世紀世界地圖(The Hereford Mappa Mundi)——天堂與煉獄分居極端,真實存在的大陸或地點分散其中,但更多的是希臘神話裡的赫力克斯柱、金羊毛、克里特迷宮,聖經裡的巴別塔、諾亞方舟、獨角獸、本納康、獨腳人、曼陀羅人等等怪異又迷人的奇幻元素。

雖然創意地圖吸睛,但地圖上的空白才最具魅力——製圖師任憑想像力奔馳,探險家實地考察,征服者則計畫著掠奪。舊有的未知被填滿後,「變化」帶來的未知繼續驅使製圖技術的發展,和不同主題的地圖創作。物換星移,日新月異,一幅又一幅的地圖,仍反映人類無盡的填空慾。或許地圖的歷史,也能視為人類滿足慾望的歷史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2/03

微笑的眾神與受苦的人民——《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提到柬埔寨,你會想到什麼?吳哥窟的眾神?微笑高棉?看完《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你對柬埔寨的印象會變得完全不同。


1979 年,作者布林克里初訪赤柬下台後的柬埔寨,寫下「這個國家與它的文化已死去」(註 2)。30年後,他重返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仍是「世上最不被善待的一群人」:


88% 的人無電可用。
80%(約 1340 萬人)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卻沒有當時的豐足收成。
60% 的人沒有讀寫能力,大多數人在讀完小學二或三年級離開學校。
30%以上的人每天只靠不到 1 美元度過。
22% 的人家裡有廁所和乾淨用水,而在鄉間只有 16%。
20% 的孕婦撐不到孩子出生。
20% 的兒童活不過十歲。


如果覺得這些數據太冰冷,不妨想像以下情境:


1. 法院販賣正義,付錢者生,無錢者死。警方私設路障賺過路費,運送玉米一趟來回可能得付 200 美元(而全國有 30% 以上的人民每天只靠不到 1 美元度過)。

2. 幾百個士兵或警察把居民驅逐到街上,焚燒他們的家,一千多人甚至連一瓶水或取暖的毯子都來不及拿,就被載到「集中營」自生自滅。

3. 不給紅包不看病,付錢可能只拿得到過期藥品,但不付錢什麼都沒有,就連要冰敷的冰塊也要自付。即使醫院不收錢,醫療品質也十分低劣,例如,柬埔寨醫院幾乎都沒有細菌化驗室以測試感染源。

4. 學生踏進教室那一刻,必須繳錢給老師,不然會被罰站、被趕回家,和得到壞成績。如果老師不願攪和進來,學校外還有街頭小販叫賣答案卡。即使學生們順利畢業,所知仍不多,因為讀書是為了當官收賄。


然而,在獨裁政權、貪污網絡、賄賂教育、醫療困境之下,竟有 75%-80% 的柬埔寨人滿意現有生活。為什麼?作者認為,柬埔寨人通常被動、消極、害怕改變,數個世紀以來,柬埔寨一旦面臨改變,總落得屍橫遍野,例如,赤柬時期全國有 1/4 人口(約 200萬人)慘遭屠殺。


--------

「如今大多數人沒有抱負,沒有夢想,他們想要的只是不被打擾。」(p. 419)

--------


所有的報導和解讀都有其優點與缺陷,本書雖詳盡柬埔寨「盜賊政府」統治下的貪污網絡、人權侵犯、貧窮生計和醫療困境,亦不乏不甚理想的部份。例如,作者指出「試著了解柬埔寨的外國作者,有時會陷入淺薄的刻板印象和概括認定。」(p. 402),可是,他試圖解釋柬埔寨人為何未起而反抗政府時,卻也因為傾向將柬埔寨人同質化——而且是強調負面特質的同質化,例如被動、消極、個人主義盛行——使論點容易被攻擊為文化甚至是種族優越心態。


那麼,讀此類書籍時該如何是好?奧罕.帕慕克 (Ohan Pamuk) 的《雪》中有一段實用警語:


--------

我轉向他,問他倘若我真的要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現在他是否想出了要和我的讀者說哪些話。
「沒有。」他果決地說。
看見我的臉色一暗,他態度軟化。「我真的考慮過要說什麼,但你也許不喜歡。如果你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並把我寫進去,我想告訴你的讀者,別相信你筆下的我,別相信你對我們的描述。. . . . . . 如果你把我剛說得這番話寫進你的書裡,至少你的讀者會開始對刻板印象存疑。」
我答應他,會把他的話寫入我的小說中。

--------


閱讀,吸收,同時存疑,那麼即使離柬埔寨很遠,或許也能稍微了解那個世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1/20

老佛爺終於沉冤得雪——《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長年來被詆毀為既頑固守舊又殘忍邪惡,禍國殃民的荒淫老虔婆,若真是如此,那她到底有何本領能讓眾男性大臣服氣?又如何在內憂外患下統治中國近五十年?


慈禧生於滿族的顯赫世家,17 歲進入紫禁城,21 歲生了咸豐的獨子同治,25 歲發動一場僅三人死亡的政變,成為中國的實質統治者。此後 47 年間,她建設現代化軍隊和軍事工業,建立現代海關、外交和外貿,任用外籍人士,改革司法、幣制,引進鐵路、電力、電報、電話和西醫藥,廢除科舉制度,提倡女權,在最後的日子更推動君主立憲和國會選舉。


然而,慈禧的功績卻很少獲得承認(或被歸功於身邊的男性官員),史書上總強調她的過失和鐵腕,例如義和團之亂和毒死光緒,而被康有為、梁啟超謊言影響的史家甚至連海軍毀滅、甲午戰敗,和自強運動失敗都算在慈禧頭上。


黑鍋 1:慈禧為了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導致海軍毀滅,甲午戰敗

「從 1889 至 1894 年工程停工為止,慈禧每年從海軍衙門經費拿走的錢是 30 萬兩。這筆修建費,在海軍全部經費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清史專家認為,這筆錢對『海軍建設影響不大』,『頤和園工程挪借海軍經費對北洋海軍的建設不可能發生根本性地影響。』」(p. 174)

1899 年慈禧歸政光緒前夕,制定了海軍「逐漸擴充(最新裝備),歷久不懈」的方針。但是,光緒和翁同龢不信任李鴻章,而李鴻章為了保住官位,在和平時期總報喜不報憂,因此日本致力擴張軍備時,中國竟停止購買先進艦艇,致使北洋海軍落後於日本。


黑鍋 2:慈禧使自強運動夭折

「慈禧和康有為在變法問題上沒有矛盾,她沒有阻撓康有為搞改革。兩人之爭,是權力之爭。」(p. 233-234)

「慈禧抓人殺人,不是為了阻止這些人搞改革,而是因為他們要殺她,康有為要奪權。」(p. 247-248)

「為了推翻慈禧,身居海外的康有為由梁啟超協助,在採訪、演說、著述中不遺餘力地製造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從毒死慈安、氣死同治,到逼同治的皇后吞金自盡;從『男妾無數』,到令太監『裝為狎客,與相淫樂』。說慈禧把建海軍的全部款項三千萬兩銀子拿去修頤和園,導致甲午戰敗,就是康有為的宣傳。」(p. 248)


那麼,為什麼慈禧要在臨死前毒死光緒?張戎也提出合理的解釋,不過在此當然要賣個關子囉。


除了政治事件,本書也描繪慈禧私下的一面:她喜歡穿戴美麗,喜歡花草,熱愛戲劇和繪畫,既是出色的業餘畫家、促成中國現代舞的推手,更是把京劇改造成中國國劇的重要人物。此外,慈禧並非一般認為的半文盲,「太醫院的大夫、有學問的太監是她的老師,在午休和晚上就寢前上課。....慈禧手捧儒家經典或詩集,聽講、跟讀,直到睡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後來官員的記載和她閱讀的書單,她的文化水準達到了可觀的程度。」(p. 66)


本書以直白易讀的文字,佐以大量中外官方檔案、私人文件與學術著作,不僅刻劃出鮮為人知的慈禧一生,也還給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一個公道。雖然批評者認為本書對慈禧的讚譽太多(某些解讀有過度合理化之嫌),可還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而非漫天亂墜。再說,抹黑慈禧的史書實在太過氾濫,世人對慈禧的評價也極度不公,有這本書來稍作平衡,對老佛爺、一般讀者和學界來說都是美事一樁,值得大力推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2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馬子們!:寫給曾經被我愛過傷害過的你們

馬子們!:寫給曾經被我愛過傷害過的你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12/24

《馬子們!》看漫畫版即可


「張家禾」到醫院探望剛出生的小表妹時,一名不認識的女護士不但叫出他的名字,還露出詭異的笑。當晚,他做了噩夢,並開始回想起自己曾經傷害過的「馬子們」......


會看《馬子們》,不是因為書名,也不是因為作者為《光陰的故事》和《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編劇,而是因為本書是第一部改編成日本漫畫的台灣作品。


故事以男主角第一人稱敘述他的戀愛經驗,每一個「馬子」都被賦予知名戲劇或電影主角的名字和形象,諸如「愛馬仕」、「野豬妹」、「野蠻女友」、「斷臂(背)山」、「杉菜」、「金三順」,以及「娜娜與奈奈」。


雖然這些角色類型深入人心,讀者容易想像角色的性格,也容易親近角色,但是,一旦把這些「馬子們」改成一般的中文姓名,角色瞬間變得平面單薄,原因無他——角色只是被「介紹」,而非以揭示性格的言行或對話,讓讀者「感覺」那些角色是什麼樣的人。例如,

她是一個擁有很多形容詞的傢伙:怪咖、邊緣人、噁女、臭鼠......
一如日劇裡待改造的「野豬妹」。
......「她」常跑圖書館、厭惡體育課、
喜歡藏在那間傳說鬧鬼的教室、
永遠負責他們班倒垃圾的工作......

這種敘述不管寫多少頁,角色都不會躍然紙上。


男主角同樣不夠立體,無論他在哪個時期(小學生、中學、大學,上班族),遭遇什麼事件,激發什麼情感,產生什麼變化,一切幾乎由敘述堆疊而成,看完後只覺得所有的人事物宛如煙霧,風一吹就散去。


漫畫版的《馬子們》則順眼多了,畢竟影像媒介除了文字,還得考慮人物設定和分鏡,例如,配角終於不再只活在主角的敘述,能自己說話、行動(廢話),而且欲呈現「我覺得很寂寞」,不太可能只用一行字就矇混過去。目前出到第 3 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夢幻花

夢幻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12/24

廣告打太大的《夢幻花》


出版社廣告:

東野圭吾構思十年長篇推理新作!
「從來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讓我花這麼長時間醞釀!」


廣告有其利弊,其利為讀者易受吸引而掏錢買書,其弊——通常大於利——為讀者受廣告影響而高聳入雲的期待,會對作品本身造成「不符期望」的傷害。


「蒲生蒼太」中學時在牽牛花市集認識同齡女孩「伊庭秀美」,兩人一度交往甚密,但蒼太父親發現後,這段純愛便無疾而終。十多年過去,蒼太因哥哥的一張假名片,遇見與秀美極為相似的女子......


「秋山梨乃」的表哥自殺身亡不久,祖父「周治」在家中慘遭殺害,而他十分珍惜的一盆神秘黃花植物竟不翼而飛。為了調查祖父之死,梨乃將黃花的照片放上部落格,卻收到「蒲生要介」要她關閉部落格的警告......


看到作者自個兒說「從來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讓我花這麼長時間醞釀!」,即使疑心病重如我也忍不住對《夢幻花》有所期待。不過,我看完 1/3 後又開始疑神疑鬼了,幸虧如此,謎底揭曉時只覺得「就這樣?」,不至於失望透頂。


雖然雷聲大雨點小令人不甚滿意,但我更介意故事濃濃的說教味——小說具教化功能並沒什麼問題,故事中的蒼太、梨乃和其他年青人各有各的煩惱,在設法解開謎題的過程,他們也試圖跳脫迷惘,成長茁壯。可是,如果為了啟蒙讀者而讓不適合的角色「說」道理,只會讓彼角色看起來像被周治爺爺,或《解憂雜貨店》的浪矢爺爺——總之就是老爺爺——附身一樣。而且,這情況竟然發生在收尾處,更讓人覺得根本是趕著完結了吧......


不過,「被周治爺附身」似乎也頗有警世意味喔!(才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不用加班、不用存錢的滿足人生

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不用加班、不用存錢的滿足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12/08

挪威曾多次受封為全球最宜人居的地方,這榮耀不僅來自國際權威機構(如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更來自十分滿意自己國家生活的挪威人。


本書分成七章介紹挪威人的懷舊尚古、貼近自然、理性務實、熱愛旅遊、講求誠實、高公民素養,以及力求平等。即使是作者的觀察,而且不見得每個挪威人皆如此,這個國家也夠讓我意往神馳了。


1. THE OLDER, THE BETTER
挪威人懷舊尚古,儘管新式公寓不斷出現,屋齡超過半百,甚至百年以上的房屋仍無可取代。他們除了喜歡到二手店和舊商品網站(finn.no)挖寶,對傳統飲食的熱愛也未隨著時代更迭而消退。


2. 沒有KTV,我們還是很滿足
相較歐洲其他國家,挪威娛樂業平淡,商店和品牌選擇也少,但他們樂於居家,勤於動手修繕屋舍,平日在家料理三餐,假日時則湧入山間,在沒電沒水的度假小屋「西塔」(Hytte)裡浸淫於大自然的寧靜平和。


3. 所謂的挪威人
挪威人理性務實,行事講求規矩和原則,少有便宜行事、僥倖苟安的習慣,而且耐性十足,不輕易動怒。他們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為了工作而生活。他們社交圈小,習於離群索居,但獨處卻不孤單。


4. 錢都花哪去了?
雖然挪威人的物質需求簡單,還偏愛舊貨,可他們酷愛雲遊四海,一個五百萬人口的國家,每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平均竟超過六百萬人次。


5. 我們不會這麼做
挪威人倡導「誠實」,國家公務員不得收禮,媒體不接受官、商及採訪對象的招待,選舉簡約樸實不舖張浪費,平時還常有民間機關製造陷阱測試人民是否拾金不昧。


6. 良好的公民素質
挪威衛生局的稽查員無所不在,國家稅務機制透明度高,駕駛重視行車規矩和秩序,民眾也熱衷政治活動和參與藝文、環保、人權、商業等不同性質的座談會,對公共事物有其態度和主張。


7. 人人平等
挪威社會力求性別、種族、階級平等,不嗜炫富,政治人物少有特權,公司內沒有顯著的上下從屬關係,服務業也不時興「顧客至上」這一套。


如果你不偏愛舊貨,喜歡豐富的娛樂生活,又嚮往熱情浪漫的國度,挪威看起來可能不怎麼具吸引力,但如果不考慮見仁見智的前四項,一個倡導誠實,力求平等,公民素養高,政府也相對清廉的社會(2014 年清廉指數挪威排名第 5/175,台灣第 35)——再加上環保——應該很難不同意它宜人居吧?


那麼,你想啟程飛往挪威了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衝突的年代:一張地圖看懂全球區域紛爭

衝突的年代:一張地圖看懂全球區域紛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4/12/08

領土糾紛、民族對立、宗教戰爭、資源爭奪、經濟和軍事衝突每天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衝突的年代》從亞洲開始,美洲作結,以直白的文字搭配地圖和年表,讓讀者快速掌握冷戰後各區域衝突的來龍去脈,換言之就是懶人包。


《衝突的年代》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世界 46 座火藥庫,各區域衝突的原因不外乎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經濟和軍事,可見人類打從築起第一道籬笆開始後幾乎沒什麼進化,而且各篇章幾乎皆以「和平遙遙無期」、「衝突一觸即發」、「不見任何曙光」、「不樂觀」、「不穩定」等結尾,令人不禁感到這世界的前景真是陰鬱晦暗。


本書除了可供地球人綜觀蘋果皮般的地表上有多動盪不安(並珍惜看似理所當然的和平),亦可作為外星人造訪地球的旅遊警示指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1 人(3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