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4
user-img
記視感

34則書評

34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31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4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讀者評分
4.0
|
2015/07/07

正如事物往往有正反兩面,觀光亦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讓貧窮國家賺進大把外匯,讓富裕國家變成令人嚮往的地方,但更多時候,觀光是造成環境污染、社會不公和文化同質化的主要原因。

作者貝克走訪四洲十國,以所見所聞輔以訪談和紀錄,探討從個人嗜好變成龐大產業的觀光旅遊如何影響世界各國的政經、文化和環境,而觀光政策又如何反過來形塑各國的樣貌。雖然本書只針對十國,無法包羅萬象,但呈現的問題已足以使各地和眾人深思。

眾所皆知,觀光可創造就業機會,但卻不見得嘉惠勞動者,例如,遊輪產業以外國船籍規避法律和規定,支付超低薪資,員工每天工作 12 小時,連續七個月,沒有休假,月薪僅 50 美元。在杜拜,金碧輝煌的夢幻建築由南亞奴工 24 小時不停輪替建造而成,他們的工作條件惡劣,基本權益也不受保障,而服務生、司機、清潔工等外勞的處境也同樣脆弱無助。

此外,有別於一般認知,觀光不見得能使當地居民獲利,錢可能落到貪官污吏、菁英階級或外國企業手裡,例如柬埔寨和尚比亞,而大量觀光客也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和文化。在威尼斯,觀光業變成一種疾病,毫無節制的人潮和船隻傷害城市的地基和空氣,「威尼斯人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得跟觀光業爭奪空間:我們的大學學生宿舍跟飯店爭樓,勞工的住宅跟飯店爭地,本地商店跟紀念品店及精品店爭顧客。」(p. 96)當地居民常去的肉品店、蔬果店和麵包店因付不起上漲的房租,而被紀念品店取而代之,「當地人最終被迫棄家園而去。」(p. 94)而在杜拜,國內民眾多數只會普通的英文,「將近四分之一的男性和五分之一的女性根本不懂阿拉伯文,這個數字在年輕人更為嚴重。……隨著母語快速消逝,基本的阿拉伯文化形式與習俗也會隨著消失。」(p. 242)

負面的案例不勝枚舉,不過,仍有正面經驗可供借鏡,例如,不丹發展「低量、高價值」觀光,法國的觀光政策以「保留法式特色」為原則,哥斯大黎加則致力保護國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雖然政府是決定一國觀光業好壞的關鍵,但「觀光客也不是全然中性的一方。他們個人分別做出影響深遠的選擇,在成群旅遊時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p. 457)我在閱讀本書時正好在旅途中,除了慶幸當地仍能免於觀光業的惡劣面,也開始檢視自身的足跡是否造成傷害,畢竟,在這大眾觀光的時代,旅行的意義不能也不該再止於自我滿足。
展開
24個比利【完整新譯本】
讀者評分
4.0
|
2015/05/18

我們的存在——《24個比利》&《比利戰爭》

他們一共 24 個人,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分佈從 3 歲到 27 歲,智商、樣貌、性情和性向各異,擅長的領域也南轅北轍,包括空手道高手、電子專家、電腦高手、畫家、音樂家、化學和物理專家、詩人、老千、諧星,唯一共通點是,他們全都在同一具身體裡。

1977 年,比利‧密利根(Billy Milligan)在獄中醒來,發現自己即將因綁架、搶劫、強暴三位女性而被判重刑,但他根本毫無犯罪的記憶,萬念俱灰之下企圖自殺。經心理評估後,醫生發現比利的體內竟有多達 24 種人格:主要的「10 人組」、13 名被放逐場外的「討厭鬼」,和融合所有人格的「老師」……

「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指超過一個人格存在,人格之間可能互通,也可能未察覺彼此。關於多重人格的成因,其中一派理論是和童年受虐有關,而比利正是此派理論的案例(註1)——他童年時遭受繼父性侵、凌虐和活埋,為了保護脆弱的核心人格,心理分裂成許多次人格來分擔傷害和痛苦,但他卻開始「遺失時間」:各種人格不預期地上場或退場,使記憶產生空白。此外,每個人格各行其是,當危險人格——毒販、暴力分子,還有多次自殺未遂的核心比利——接管意識,都可能使所有人格身陷險境,而正是在最混沌的時期,比利的兩個人格犯下了他後來被指控的罪行。

《24 個比利》記述比利被捕、受審,早期接受的融合人格治療,以及「老師」向作家交代的完整生命記憶,《比利戰爭》則描繪比利被後移送至利馬醫院後遭受凌虐,和其他病人起身抵抗,以及最終於 1991 年獲釋的過程(註2)。在這十幾年間,比利雖然因精神問題獲得無罪審判(美國史上第一人),卻得不斷承受外界暴力,以及應付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他的人格既獨立又緊緊相繫,既是家族又互相爭鬥,無法在融合後繼續保有各個人格,也無法將各個人格分離到 24 具身體裡。所以,比利在融合後只感覺「失去」,感覺其他人「走了」,留下他孤獨一人,雖然成了能適應現實的「完整」個體,心靈墳場卻多了 23 具棺木。

因為脆弱而產生強大的心理防衛機制,因為人格解離而凝聚生之慾,最後則因為失去而得以完整。人的存在是否就是混沌與矛盾,多重人格的案例只是讓世人管窺蠡測?

無論如何,比利只能帶著傷痕,以及自己傷害過別人的事實活下去,並祈禱痛苦的循環能在某處終結。

2014 年 12 月,比利的妹妹凱西(Kathy)向《哥倫布快訊》證實比利的死訊——比利死於癌症,享年 59 歲,「我想他終於得以安寧/安息,」(“I believe he is finally at peace.”)結束了迷亂紛擾的一生。
展開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讀者評分
5.0
|
2015/04/23

最初記憶如何形成?
為什麼視覺性記憶佔大多數?
為什麼記憶是前進的,而非後退的?

《記憶的風景》分成十七章,探討每個人儲存生命經歷的記憶——自傳性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作者以流暢優美的文筆,理性闡釋自傳性記憶運作的神祕規則,例如遺忘、似曾相識感和閃光燈記憶,也引用文學、哲學、藝術的例子來分析氣味與記憶、瀕死體驗與絕對記憶,每一章節均引人入勝,不忍釋卷,在此挑兩個部分來做介紹。

首先是「創傷性記憶」。一般認為,恐怖經歷的記憶就像烙印在腦子裡一樣無法抹滅,因此絕對可信,但事實卻是,即使非常強烈,非常深刻的記憶也可能失真。以荷蘭艾力卡監獄囚犯受虐案為例,證人在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後的證詞有很大出入,有人記錯虐待他的守衛的名字,甚至有人根本忘了自己曾被殘忍對待。同樣的,指認在集中營控制毒氣室開關的「恐怖伊凡」一案也說明身心巨大創傷對大腦的影響:在集中營裡時時刻刻存在著性命攸關的危險,對無時不在的威脅本能地維持高度警戒、體力嚴重透支、精神委靡不振,以及營養和維生素 B 缺乏(可導致思維意識不清),這些不利的條件都會對記憶力造成損害,導致記憶力嚴重衰退。

不只極端、異常的環境才會損害記憶和認知能力,光是睡眠不足、緊張,都可能對記憶產生影響。「似曾相識感」(「既視感」,déjà vu)是一股「這一幕曾經發生過」的熟悉感,

「像是記憶卻又並非記憶;
讓人以為知道自己即將發生什麼,但你無法預測發生的時間;
它們還會引發朦朧、莫名的焦慮感」(p. 208)。

有人認為似曾相識感是前世的記憶,有人認為它是夢境與現實的重疊。1904 年,心理學家海曼斯發現,一般人在疲勞、壓力、心神耗損、創傷、疾病、飲酒和妊娠時,原本熟悉的單字可能突然變得奇怪、陌生(「詞語異化」,word alienation),甚至連自己的說話與動作都彷彿是別人的(「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ation)。似曾相識感「則是在並非完全失去熟悉的連結,只是連結較弱且數量較少的情況下發生」(p. 197)。90 年後,醫學科技證明大腦顳葉、海馬體和杏仁核之間的腦神經信號活動,既可能喚醒新事如舊的既視感,也可能招致舊事如新的「未視感」(jamis vu)。

此外,如果你還想知道為什麼受辱的記憶總是栩栩如生,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又或者為什麼人類會遺忘——不妨關掉 3C 產品,去讀《記憶的風景》吧!
展開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讀者評分
4.0
|
2015/04/23

人類無盡的填空慾全寫在《地圖的歷史》

電影《帕特瑪的顛倒世界》(Patema Inverted)揭示重力如何影響世界觀,但其實人們的視野還更侷限——不需要顛倒的重力,只消將地圖轉個方向,世界看起來就完全不一樣。

「地圖」不僅是人們在世界上定位自己的直覺手段,也是各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早至現存最早的圖文地圖巴比倫泥版,到今日的 Google Map,《地圖的歷史》以超過 130 張地圖,從西元前 3 世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始,帶領讀者一路穿越中世紀宗教奇想下充滿畸人異獸的魔幻之地、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後充滿未知與驚喜的世界,直至今日在全球定位系統與衛星導航下日漸個人化的時空。

除了詳述各個時期地圖學、製圖技術和製圖業的發展,介紹鮮為人知的探險家、收藏家和地圖賊,本書也囊括大大小小關於地圖的奇聞軼事,例如「這裡有龍」的地圖迷思、地圖上的獅子、老鷹和傑利蠑螈,還有一場刺激逐兔的化裝舞會。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確是一場想像大展,不但包含了絕對不可能齊聚一堂的東西,還以學術、宗教、文學、藝術、科技、電玩等不同面向呈現出以英國為主的地圖史。

沒錯,雖然本書也收了古斯堪地那維亞、中國和其他非英國的地圖,但畢竟以英國地圖為大宗,其中我特別喜歡赫里福德的中世紀世界地圖(The Hereford Mappa Mundi)——天堂與煉獄分居極端,真實存在的大陸或地點分散其中,但更多的是希臘神話裡的赫力克斯柱、金羊毛、克里特迷宮,聖經裡的巴別塔、諾亞方舟、獨角獸、本納康、獨腳人、曼陀羅人等等怪異又迷人的奇幻元素。

雖然創意地圖吸睛,但地圖上的空白才最具魅力——製圖師任憑想像力奔馳,探險家實地考察,征服者則計畫著掠奪。舊有的未知被填滿後,「變化」帶來的未知繼續驅使製圖技術的發展,和不同主題的地圖創作。物換星移,日新月異,一幅又一幅的地圖,仍反映人類無盡的填空慾。或許地圖的歷史,也能視為人類滿足慾望的歷史吧。
展開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讀者評分
4.0
|
2015/02/03

微笑的眾神與受苦的人民——《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提到柬埔寨,你會想到什麼?吳哥窟的眾神?微笑高棉?看完《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你對柬埔寨的印象會變得完全不同。


1979 年,作者布林克里初訪赤柬下台後的柬埔寨,寫下「這個國家與它的文化已死去」(註 2)。30年後,他重返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仍是「世上最不被善待的一群人」:


88% 的人無電可用。
80%(約 1340 萬人)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卻沒有當時的豐足收成。
60% 的人沒有讀寫能力,大多數人在讀完小學二或三年級離開學校。
30%以上的人每天只靠不到 1 美元度過。
22% 的人家裡有廁所和乾淨用水,而在鄉間只有 16%。
20% 的孕婦撐不到孩子出生。
20% 的兒童活不過十歲。


如果覺得這些數據太冰冷,不妨想像以下情境:


1. 法院販賣正義,付錢者生,無錢者死。警方私設路障賺過路費,運送玉米一趟來回可能得付 200 美元(而全國有 30% 以上的人民每天只靠不到 1 美元度過)。

2. 幾百個士兵或警察把居民驅逐到街上,焚燒他們的家,一千多人甚至連一瓶水或取暖的毯子都來不及拿,就被載到「集中營」自生自滅。

3. 不給紅包不看病,付錢可能只拿得到過期藥品,但不付錢什麼都沒有,就連要冰敷的冰塊也要自付。即使醫院不收錢,醫療品質也十分低劣,例如,柬埔寨醫院幾乎都沒有細菌化驗室以測試感染源。

4. 學生踏進教室那一刻,必須繳錢給老師,不然會被罰站、被趕回家,和得到壞成績。如果老師不願攪和進來,學校外還有街頭小販叫賣答案卡。即使學生們順利畢業,所知仍不多,因為讀書是為了當官收賄。


然而,在獨裁政權、貪污網絡、賄賂教育、醫療困境之下,竟有 75%-80% 的柬埔寨人滿意現有生活。為什麼?作者認為,柬埔寨人通常被動、消極、害怕改變,數個世紀以來,柬埔寨一旦面臨改變,總落得屍橫遍野,例如,赤柬時期全國有 1/4 人口(約 200萬人)慘遭屠殺。


--------

「如今大多數人沒有抱負,沒有夢想,他們想要的只是不被打擾。」(p. 419)

--------


所有的報導和解讀都有其優點與缺陷,本書雖詳盡柬埔寨「盜賊政府」統治下的貪污網絡、人權侵犯、貧窮生計和醫療困境,亦不乏不甚理想的部份。例如,作者指出「試著了解柬埔寨的外國作者,有時會陷入淺薄的刻板印象和概括認定。」(p. 402),可是,他試圖解釋柬埔寨人為何未起而反抗政府時,卻也因為傾向將柬埔寨人同質化——而且是強調負面特質的同質化,例如被動、消極、個人主義盛行——使論點容易被攻擊為文化甚至是種族優越心態。


那麼,讀此類書籍時該如何是好?奧罕.帕慕克 (Ohan Pamuk) 的《雪》中有一段實用警語:


--------

我轉向他,問他倘若我真的要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現在他是否想出了要和我的讀者說哪些話。
「沒有。」他果決地說。
看見我的臉色一暗,他態度軟化。「我真的考慮過要說什麼,但你也許不喜歡。如果你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並把我寫進去,我想告訴你的讀者,別相信你筆下的我,別相信你對我們的描述。. . . . . . 如果你把我剛說得這番話寫進你的書裡,至少你的讀者會開始對刻板印象存疑。」
我答應他,會把他的話寫入我的小說中。

--------


閱讀,吸收,同時存疑,那麼即使離柬埔寨很遠,或許也能稍微了解那個世界。


展開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讀者評分
5.0
|
2015/01/20

老佛爺終於沉冤得雪——《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長年來被詆毀為既頑固守舊又殘忍邪惡,禍國殃民的荒淫老虔婆,若真是如此,那她到底有何本領能讓眾男性大臣服氣?又如何在內憂外患下統治中國近五十年?


慈禧生於滿族的顯赫世家,17 歲進入紫禁城,21 歲生了咸豐的獨子同治,25 歲發動一場僅三人死亡的政變,成為中國的實質統治者。此後 47 年間,她建設現代化軍隊和軍事工業,建立現代海關、外交和外貿,任用外籍人士,改革司法、幣制,引進鐵路、電力、電報、電話和西醫藥,廢除科舉制度,提倡女權,在最後的日子更推動君主立憲和國會選舉。


然而,慈禧的功績卻很少獲得承認(或被歸功於身邊的男性官員),史書上總強調她的過失和鐵腕,例如義和團之亂和毒死光緒,而被康有為、梁啟超謊言影響的史家甚至連海軍毀滅、甲午戰敗,和自強運動失敗都算在慈禧頭上。


黑鍋 1:慈禧為了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導致海軍毀滅,甲午戰敗

「從 1889 至 1894 年工程停工為止,慈禧每年從海軍衙門經費拿走的錢是 30 萬兩。這筆修建費,在海軍全部經費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清史專家認為,這筆錢對『海軍建設影響不大』,『頤和園工程挪借海軍經費對北洋海軍的建設不可能發生根本性地影響。』」(p. 174)

1899 年慈禧歸政光緒前夕,制定了海軍「逐漸擴充(最新裝備),歷久不懈」的方針。但是,光緒和翁同龢不信任李鴻章,而李鴻章為了保住官位,在和平時期總報喜不報憂,因此日本致力擴張軍備時,中國竟停止購買先進艦艇,致使北洋海軍落後於日本。


黑鍋 2:慈禧使自強運動夭折

「慈禧和康有為在變法問題上沒有矛盾,她沒有阻撓康有為搞改革。兩人之爭,是權力之爭。」(p. 233-234)

「慈禧抓人殺人,不是為了阻止這些人搞改革,而是因為他們要殺她,康有為要奪權。」(p. 247-248)

「為了推翻慈禧,身居海外的康有為由梁啟超協助,在採訪、演說、著述中不遺餘力地製造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從毒死慈安、氣死同治,到逼同治的皇后吞金自盡;從『男妾無數』,到令太監『裝為狎客,與相淫樂』。說慈禧把建海軍的全部款項三千萬兩銀子拿去修頤和園,導致甲午戰敗,就是康有為的宣傳。」(p. 248)


那麼,為什麼慈禧要在臨死前毒死光緒?張戎也提出合理的解釋,不過在此當然要賣個關子囉。


除了政治事件,本書也描繪慈禧私下的一面:她喜歡穿戴美麗,喜歡花草,熱愛戲劇和繪畫,既是出色的業餘畫家、促成中國現代舞的推手,更是把京劇改造成中國國劇的重要人物。此外,慈禧並非一般認為的半文盲,「太醫院的大夫、有學問的太監是她的老師,在午休和晚上就寢前上課。....慈禧手捧儒家經典或詩集,聽講、跟讀,直到睡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後來官員的記載和她閱讀的書單,她的文化水準達到了可觀的程度。」(p. 66)


本書以直白易讀的文字,佐以大量中外官方檔案、私人文件與學術著作,不僅刻劃出鮮為人知的慈禧一生,也還給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一個公道。雖然批評者認為本書對慈禧的讚譽太多(某些解讀有過度合理化之嫌),可還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而非漫天亂墜。再說,抹黑慈禧的史書實在太過氾濫,世人對慈禧的評價也極度不公,有這本書來稍作平衡,對老佛爺、一般讀者和學界來說都是美事一樁,值得大力推廣。
展開
馬子們!:寫給曾經被我愛過傷害過的你們
讀者評分
2.0
|
2014/12/24

《馬子們!》看漫畫版即可


「張家禾」到醫院探望剛出生的小表妹時,一名不認識的女護士不但叫出他的名字,還露出詭異的笑。當晚,他做了噩夢,並開始回想起自己曾經傷害過的「馬子們」......


會看《馬子們》,不是因為書名,也不是因為作者為《光陰的故事》和《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編劇,而是因為本書是第一部改編成日本漫畫的台灣作品。


故事以男主角第一人稱敘述他的戀愛經驗,每一個「馬子」都被賦予知名戲劇或電影主角的名字和形象,諸如「愛馬仕」、「野豬妹」、「野蠻女友」、「斷臂(背)山」、「杉菜」、「金三順」,以及「娜娜與奈奈」。


雖然這些角色類型深入人心,讀者容易想像角色的性格,也容易親近角色,但是,一旦把這些「馬子們」改成一般的中文姓名,角色瞬間變得平面單薄,原因無他——角色只是被「介紹」,而非以揭示性格的言行或對話,讓讀者「感覺」那些角色是什麼樣的人。例如,

她是一個擁有很多形容詞的傢伙:怪咖、邊緣人、噁女、臭鼠......
一如日劇裡待改造的「野豬妹」。
......「她」常跑圖書館、厭惡體育課、
喜歡藏在那間傳說鬧鬼的教室、
永遠負責他們班倒垃圾的工作......

這種敘述不管寫多少頁,角色都不會躍然紙上。


男主角同樣不夠立體,無論他在哪個時期(小學生、中學、大學,上班族),遭遇什麼事件,激發什麼情感,產生什麼變化,一切幾乎由敘述堆疊而成,看完後只覺得所有的人事物宛如煙霧,風一吹就散去。


漫畫版的《馬子們》則順眼多了,畢竟影像媒介除了文字,還得考慮人物設定和分鏡,例如,配角終於不再只活在主角的敘述,能自己說話、行動(廢話),而且欲呈現「我覺得很寂寞」,不太可能只用一行字就矇混過去。目前出到第 3 卷。
展開
夢幻花
讀者評分
3.0
|
2014/12/24

廣告打太大的《夢幻花》


出版社廣告:

東野圭吾構思十年長篇推理新作!
「從來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讓我花這麼長時間醞釀!」


廣告有其利弊,其利為讀者易受吸引而掏錢買書,其弊——通常大於利——為讀者受廣告影響而高聳入雲的期待,會對作品本身造成「不符期望」的傷害。


「蒲生蒼太」中學時在牽牛花市集認識同齡女孩「伊庭秀美」,兩人一度交往甚密,但蒼太父親發現後,這段純愛便無疾而終。十多年過去,蒼太因哥哥的一張假名片,遇見與秀美極為相似的女子......


「秋山梨乃」的表哥自殺身亡不久,祖父「周治」在家中慘遭殺害,而他十分珍惜的一盆神秘黃花植物竟不翼而飛。為了調查祖父之死,梨乃將黃花的照片放上部落格,卻收到「蒲生要介」要她關閉部落格的警告......


看到作者自個兒說「從來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讓我花這麼長時間醞釀!」,即使疑心病重如我也忍不住對《夢幻花》有所期待。不過,我看完 1/3 後又開始疑神疑鬼了,幸虧如此,謎底揭曉時只覺得「就這樣?」,不至於失望透頂。


雖然雷聲大雨點小令人不甚滿意,但我更介意故事濃濃的說教味——小說具教化功能並沒什麼問題,故事中的蒼太、梨乃和其他年青人各有各的煩惱,在設法解開謎題的過程,他們也試圖跳脫迷惘,成長茁壯。可是,如果為了啟蒙讀者而讓不適合的角色「說」道理,只會讓彼角色看起來像被周治爺爺,或《解憂雜貨店》的浪矢爺爺——總之就是老爺爺——附身一樣。而且,這情況竟然發生在收尾處,更讓人覺得根本是趕著完結了吧......


不過,「被周治爺附身」似乎也頗有警世意味喔!(才怪)
展開
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不用加班、不用存錢的滿足人生
讀者評分
4.0
|
2014/12/08

挪威曾多次受封為全球最宜人居的地方,這榮耀不僅來自國際權威機構(如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更來自十分滿意自己國家生活的挪威人。


本書分成七章介紹挪威人的懷舊尚古、貼近自然、理性務實、熱愛旅遊、講求誠實、高公民素養,以及力求平等。即使是作者的觀察,而且不見得每個挪威人皆如此,這個國家也夠讓我意往神馳了。


1. THE OLDER, THE BETTER
挪威人懷舊尚古,儘管新式公寓不斷出現,屋齡超過半百,甚至百年以上的房屋仍無可取代。他們除了喜歡到二手店和舊商品網站(finn.no)挖寶,對傳統飲食的熱愛也未隨著時代更迭而消退。


2. 沒有KTV,我們還是很滿足
相較歐洲其他國家,挪威娛樂業平淡,商店和品牌選擇也少,但他們樂於居家,勤於動手修繕屋舍,平日在家料理三餐,假日時則湧入山間,在沒電沒水的度假小屋「西塔」(Hytte)裡浸淫於大自然的寧靜平和。


3. 所謂的挪威人
挪威人理性務實,行事講求規矩和原則,少有便宜行事、僥倖苟安的習慣,而且耐性十足,不輕易動怒。他們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為了工作而生活。他們社交圈小,習於離群索居,但獨處卻不孤單。


4. 錢都花哪去了?
雖然挪威人的物質需求簡單,還偏愛舊貨,可他們酷愛雲遊四海,一個五百萬人口的國家,每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平均竟超過六百萬人次。


5. 我們不會這麼做
挪威人倡導「誠實」,國家公務員不得收禮,媒體不接受官、商及採訪對象的招待,選舉簡約樸實不舖張浪費,平時還常有民間機關製造陷阱測試人民是否拾金不昧。


6. 良好的公民素質
挪威衛生局的稽查員無所不在,國家稅務機制透明度高,駕駛重視行車規矩和秩序,民眾也熱衷政治活動和參與藝文、環保、人權、商業等不同性質的座談會,對公共事物有其態度和主張。


7. 人人平等
挪威社會力求性別、種族、階級平等,不嗜炫富,政治人物少有特權,公司內沒有顯著的上下從屬關係,服務業也不時興「顧客至上」這一套。


如果你不偏愛舊貨,喜歡豐富的娛樂生活,又嚮往熱情浪漫的國度,挪威看起來可能不怎麼具吸引力,但如果不考慮見仁見智的前四項,一個倡導誠實,力求平等,公民素養高,政府也相對清廉的社會(2014 年清廉指數挪威排名第 5/175,台灣第 35)——再加上環保——應該很難不同意它宜人居吧?


那麼,你想啟程飛往挪威了嗎?
展開
衝突的年代:一張地圖看懂全球區域紛爭
讀者評分
4.0
|
2014/12/08

領土糾紛、民族對立、宗教戰爭、資源爭奪、經濟和軍事衝突每天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衝突的年代》從亞洲開始,美洲作結,以直白的文字搭配地圖和年表,讓讀者快速掌握冷戰後各區域衝突的來龍去脈,換言之就是懶人包。


《衝突的年代》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世界 46 座火藥庫,各區域衝突的原因不外乎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經濟和軍事,可見人類打從築起第一道籬笆開始後幾乎沒什麼進化,而且各篇章幾乎皆以「和平遙遙無期」、「衝突一觸即發」、「不見任何曙光」、「不樂觀」、「不穩定」等結尾,令人不禁感到這世界的前景真是陰鬱晦暗。


本書除了可供地球人綜觀蘋果皮般的地表上有多動盪不安(並珍惜看似理所當然的和平),亦可作為外星人造訪地球的旅遊警示指南。
展開
千年萬年 蘋果之子 1
讀者評分
5.0
|
2014/10/09

「想看見的話即濃」——《千年萬年蘋果之子》的信與命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Oedipus)中人們為了逃避殺父娶母的神諭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卻一步一步實現了預言。《千年萬年蘋果之子》雖然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我看完後還是忍不住心生讀完《伊底帕斯》的感慨。

棄子雪之丞為了趕快離開養父母家而答應入贅到需要男丁的蘋果農家。他與妻子朝日相敬如賓,對新家人也謹慎有禮。某天,他為了發燒的朝日採來偶然發現的豐美蘋果,平淡的生活在朝日吃下蘋果後分崩離析 . . . . . .

為什麼?為什麼只是一個蘋果就造成如此劇變?
為什麼是朝日?為什麼吃了蘋果就必須成為土地神的新娘?
為什麼大家默默接受?為什麼不想辦法救朝日?為什麼不抵抗?

不僅讀者有這些疑惑,雪之丞也不斷問人與自問。然而,無論他如何質疑,如何掙扎,朝日的頭髮和指甲仍不停生長,身體不斷縮小,記憶則逐漸模糊消失。

當事人朝日呢?相對於情感彷彿解凍而潰堤的雪之丞,她不驚不怒,無怨無淚,對自己的「命運」逆來順受。

然而,「命運」真的是單方面強加於人類身上的嗎?

《伊底帕斯》中的底比斯國王因為相信殺父娶母的神諭,才會下令殺死親生兒子;
被鄰國國王領養的伊底帕斯因為相信自己會殺父娶母,才會離開他以為是親生的養父母。

《千年萬年蘋果之子》中的朝日小時候曾誤闖黑森林,一直相信自己會變成土地神的新娘。所以,雪之丞說蘋果是從黑森林採來的時候,她相信自己躲不掉了,才會吃下蘋果。

「認為看不見的話即薄,想要看得見的話即濃。」漫畫中某任土地神新娘的筆記寫道。強烈的祈願也可能促成事件發生。

所以我想,或許不是無論如何掙扎都逃不過命運,而是當你相信某件事會成真,那件事就成了你的命運。
展開
邊境國
讀者評分
5.0
|
2014/10/09

迷離倘恍《邊境國》


來自東歐的敘事者可能是男的,可能是女的,也可能兩者皆是。他寫信給「安傑洛」,安傑洛可能真實存在著,也可能是虛構的。他說他殺了「法蘭克」,這謀殺可能真的發生了,也可能是捏造的。信件中提到的其他內容——回憶、現實、夢境——可能是真的,可能是假的,也可能真實與謊言交織,就像「邊境國」這個字眼一樣模稜兩可、撲朔迷離。

「邊境國」(pays frontiere/border states)是個政治詞彙。譯者梁家瑜解釋,兩戰之間的時期,西歐的邊境國政策目的在結合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以抵抗蘇聯與共產主義的擴張。只不過,對「邊境國」的居民來說,

「一個邊境國無法存在。邊境的這邊有東西,另一邊也有東西。但邊境本身不存在。有國道、有小麥田、有乾渴的高大樹木,但將它們分開的邊境在哪?它是無形的。要是你正好站在邊境上,那你也會變成無形的,對這邊或那邊都一樣。」

因此敘事者變成無形的,他不屬於東歐,也不屬於西歐。他在東歐時幻想逃到巴黎,但他到巴黎後,卻厭惡著西歐的一切——西歐餐廳、西歐百貨公司、西歐服飾、西歐情人,更厭惡著在西歐城市裡相互躲避的東歐佬。他不想待在西歐,也不似想回東歐,只夢想在草原上擁有一棟房子,

「完全潔白的立方體,裡面只有一個房間,每面牆上都有窗戶,這樣白天與黑夜便可毫無阻礙地穿越,不會苦等在某個充滿陳舊暗影、陰鬱和刺鼻灰塵的角落。早晨我歌唱著在曙光中轉醒,在體驗了一整天的喜悅後,便能在夜晚墜入睡眠的深淵。」

或者像馬蒂斯的《小廳》,讓一切逐漸被陽光曬得褪色。

但他並沒有這樣的房間或小廳,所以他書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這之中什麼都是確認的,卻也什麼都是流動的,無論是身分、性別、記憶、罪行、現實或夢境。因為,重要的不是界定某些事實,而是試圖界定的過程。正如我們閱讀並非為了知道發生「什麼」,而是為了知道什麼「如何」發生。

歡迎來到《邊境國》。
展開
解憂雜貨店【暖心紀念版】
讀者評分
4.0
|
2014/10/09

什麼都解,什麼都不奇怪的《解憂雜貨店》


2011 年深夜,敦也、翔太和幸平偷來的車在半路拋錨了,只好躲到廢棄的雜貨店裡等待天明,卻突然聽到外頭傳來動靜,原來是一封信掉在投遞口下方,署名「月亮兔」的運動選手寫下自己的煩惱,並請求「浪矢雜貨店」提供妙計。三人回信後不僅很快又收到來信,而且「月亮兔」似乎生活在 1979 年 . . . . . . 難道又是跳躍時空的情書?

(幸好)不是,是穿越時空的煩惱諮商。不同時空的各篇看似獨立成章,但讀者卻忍不住一直往下讀,因為煩惱者、解憂者的遭遇緊緊相繫,而且每個故事都使浪矢雜貨店的謎團漸漸明朗。

一開始只是附近孩子故意將「浪矢」(namiya)雜貨店念成「煩惱」(nayami),並找老闆雄治解決無厘頭的問題,例如不想讀書卻想考試一百分、金雞獨立式擊不出全壘打怎麼辦之類,沒想到後來的煩惱越來越正經嚴肅,甚至連大人也來尋求諮商。面對這些問題,雄治皆努力想辦法解答,即使惡作劇的信也認真回覆,因為,

「不管是搗蛋還是惡作劇,寫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和真正為了煩惱而上門的人一樣,他們內心有破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漸漸流失。最好的證明,就是他們一定會來看牛奶箱,會來拿回信。他們很想知道浪矢爺爺收到自己的信後會怎麼回答。」

所以,其實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替對方設想的心意。例如,雖然小偷三人組回信大罵對方是笨蛋,或直說對方沒有才華,但他們很認真看待對方的煩惱,而且是真心希望對方別傻了。只有善良熱情之人才會如此,漠不關心的人是不會花這麼多心思和力氣的。

正如書名「解憂雜貨店」(或日文書名的直譯「浪矢雜貨店的奇蹟」)所示,本書即使有令人唏噓的故事,但整體而言溫馨感人,能為讀者解憂。只不過,寫完暖呼呼的心得後,我卻忍不住想,

怎麼就沒人寫信問浪矢爺爺「我殺了人,請問屍體要怎麼處理?」呢!
展開
挪威,綠色驚嘆號!:活出身心富足的綠生活
讀者評分
4.0
|
2014/10/09

見賢思齊焉——《挪威,綠色驚嘆號》


《奧斯陸觀察筆記》中,作者以料理、文學、藝術、運動、企業、歷史、政治、環保等不同面向呈現挪威社會,而這本《挪威,綠色驚嘆號》則分四部份,以挪威人的生活方式、盡量保有大自然原貌的態度,以及經濟發展、政策法令等討論挪威的環境保護。

1. 綠色生活:挪威人習慣走路或騎單車,買衣服重實穿耐用,房子沒有主燈,圖書館的影印機乏人問津,街上沒有五花八門的招牌,百貨公司週日不營業,跨年夜也沒有長達幾百秒的煙火秀。作者認為,挪威社會共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很可能是他們維持環境品質的關鍵。

2. 綠色旅程:挪威人對待自然景點並非大肆引進業者興建觀光旅館、餐廳及店家,而是盡可能保留原貌,即使一道柵欄、一堵圍籬都是多餘。所以,旅客能親身體驗從六百多公尺深的斷崖直接往下俯瞰,也得以參訪三百年來完好如初的銅礦村。作者說得好:「人類的智慧應該用於學會和大自然共處,而非企圖對它畫蛇添足。」

3. 綠色覺醒:挪威以石油致富,但仍勤於尋找替代能源,推廣電動車,開發以人類排泄物為燃料的公車,而且以政策法令(例如高油價、高停車費)鼓勵民眾多搭乘大眾運輸。此外,面對全球氣候變異的威脅,他們甚至還在冰層下打造封存地球各種農作物種子的「諾亞方舟」。

不過,世上無完美之人,亦無完美的民族或國家,即使挪威有「綠色女神」葛羅.海倫.布蘭特倫(Gro Harlem Brundtland),首都奧斯陸也號稱「綠色城市」,挪威社會仍有其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一面。

4. 綠色警訊:公司和學校以福利之名頻繁汰換電腦與桌椅,鮭魚業者在國外養殖場使用比挪威本土高出五千倍的抗生素化學飼料,而挪威人每年丟掉的未食用糧食高達 50 億台幣,迫使挪威食品研究中心(Nofima)得出面呼籲挪威人「明智地購買、小心地烹煮,然後把它全部吃完。」

看完這些例子,不難想像挪威人的環保責任不高,而作者也引用一份丹麥公司調查的結果,指出只有 13% 的挪威人認為個人也得承擔部份減碳責任,大部分的挪威人都認為,環保是政府和企業家的工作。長遠來看,挪威人普遍低落的環保責任確實是個警訊,但至少挪威的環保政策與時俱進,首都還能得到「綠色城市」的稱號。

反觀台灣嘛,不但連挪威的車尾燈都見不著,有時民眾的環保責任太高還會被嫌麻煩,也算是另類的驚嘆號吧。
展開
RESET(全)
讀者評分
4.0
|
2014/10/09

你的人生已經完全失敗,請按下《Reset》


遊戲可以重來,那人生可以重來嗎?

一名男子持槍闖入「筱原仁美」丈夫工作的銀行,說他不要錢,只要一個答案,然後便往自己的太陽穴開槍。小學女生大輔在導師「吉岡」結束家庭訪問後,從自家陽台上往下跳。仁美的丈夫回到家,喃喃自語了 dystopia 後也跳樓身亡。這些離奇自殺事件究竟有何關連?

「電玩遊戲 vs. 現實」這種設定已無法使重口味的讀者如我的心起波瀾,那為什麼還要特地發一篇《Reset》的心得文?吐槽用嗎?當然不是。《Reset》雖格局不大,但劇情合理,分鏡流暢,人物心理描繪也到位,這些優點可不是隨便就能具備的。

另一個可看之處,是遊戲中的社區以現實世界的社區為藍本,因此,玩家進入遊戲後身處的環境和看見的東西根本與平日生活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遊戲中武器隨手可得,死了也可以重來,甚至還有一群人組成了「無線彈跳愛好會」,以不斷去死來保持精神衛生......

《Reset》短短一集,不僅五臟俱全,還包含亮點。雖然口味對我來說太清淡了,仍是本會讓我想重看一次的佳作。
展開
今天的吉良同學 1
讀者評分
4.0
|
2014/10/09

《今天的吉良同學》也好好地活著


「妮諾」唯一的朋友是會說話的鸚鵡「老師」,原本以為高中生活也會獨來獨往,沒想到同班的輕浮同學「吉良」竟然住在隔壁,而且聽說再過一年就會死去。兩人一開始互看對方不順眼,但接觸幾次後不僅發現對方的優點,吉良甚至還為了妮諾和朋友鬧翻。知道吉良真的生了重病後,妮諾答應接下來的365天都會陪在吉良身邊,直到他死去為止......

以怪咖陰沉女的高中出道為題材的少女漫畫幾乎是常態了,《今天的吉良同學》的女主角按照慣例是個瀏海遮眼、成天帶著鸚鵡的鳥女,而男主角也是常見的帥氣輕浮男。不過,多虧了「一年後會死」這個設定,即使像學園祭這種老調劇情也帶著一股淡淡的哀愁味。

所以啦,老調其實不打緊,重點是怎麼個唱法。《今天的吉良同學》除了硬把男二和女二湊作堆,其餘的劇情都算合理,不過度灑狗血或青春熱血,畫風穩定,人設也討喜,是一部會讀者留下不錯印象的作品。
展開
科學發現幕後的黑色喜劇
讀者評分
4.0
|
2014/08/28

老師不教的《科學發現幕後的黑色喜劇》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牛頓與蘋果」或「達爾文與雀鳥」的故事,但農夫巴克利的褲子為什麼爆炸,應該沒幾個人知道了。

《科學發現幕後的黑色喜劇》收錄科普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最受歡迎的歷史故事,分成十部份介紹那些對科學發展也盡了一份心力,但卻沒沒無聞的人事物:

1. 歷經痛苦,才有收穫:受試者犧牲落難,卻由測試者成功收割。
2. 錯誤的時機:成功的發現或發明,有賴天時地利人和。
3. 敢冒險就有收穫:大膽抓住機會也是很重要的。
4. 堅持不懈必有收穫:恆心和耐力是通往成功的基本條件。
5. 祈求好運:雖然有冒險才有收穫,但有些行為根本是賭命。
6. 別說我們是……:失敗為成功之母,但一次成功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敗。
7. 真實性大檢驗:有時具科學根據的事物看起來很可疑,而胡謅的東西卻像真的。
8. 戰爭與和平:戰爭刺激創造發明,但和平也得以受惠。
9. 湊合度日:誰說非得要先進的精密儀器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10. 科學偵查隊:歷史記載科學發展史,科學則能解開過去的謎團。

這些故事由不同作者執筆,我讀完後驚訝地發現,印象較深刻的故事竟皆出自柯林斯(Paul Collins)之手,例如,消化之謎得以解開,是因為醫生從獵人聖馬丁槍傷後肚子上直通胃部的開口不斷放進拿出食物;史蒂芬斯太太像江湖術士一樣兜售偏方,但她的結石藥方卻促成重大發現;為了證實自己的防火措施,哈特利放火把自宅燒了,而當時國王和皇后坐在裡頭喝茶。

正如台灣版的副標「課本上看不到的科學秘辛」,本書雖然不教科學知識,卻讓讀者對科學史有更全面和多元的了解。至於農夫巴克利的褲子為什麼會爆炸?在此當然要賣個關子囉。
展開
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
讀者評分
3.0
|
2014/08/28

一天別再只睡一小時了!《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


我們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卻不清楚睡眠究竟有何作用,又是如何發揮作用。

作者蘭德因自身的夢遊問題而開始探究睡眠,他走訪學界、醫界、法界、商界、運動界,從家庭、教育、戰爭、犯罪、運動、疾病等不同面向討論睡眠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除了邏輯、判斷、記憶能力下降,情緒不佳、憂鬱或暴躁,大腦永久性損傷,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夫妻關係、校園霸凌、交通安全、運動賽事甚至戰爭的結果。

然而,正如本書所強調,我們對睡眠仍不夠重視,例如,患者經常低估夢遊、失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而一般人也常將不順利或表現不佳歸因於某種神秘的力量(例如機運),卻很少去想可能是因為另一種神秘力量——睡眠——而造成。因此,有睡眠困擾的人讀完本書後與其埋怨文章內容沒解決問題(畢竟是科普),不如趕快尋求專家的協助;而其他讀者在明白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進睡眠品質(睡覺關燈,適當日曬等)後,下次祈求好運前,不妨先睡個好覺。
展開
異鄉人Outlander【古戰場傳奇影集原著】(上下)套書
讀者評分
3.0
|
2014/07/18

情不通理不達的《異鄉人》

衝著「熱銷二十多年的羅曼史」、「讀者票選史上最佳羅曼史第三名」等宣傳文案,我敵不過好奇心借了近千頁的小說來一探究竟。

1946年,前戰地護士「克萊兒」與丈夫「法蘭克」到蘇格蘭旅遊,沒想到竟穿越時空回到1743年,與法蘭克的祖先、英國龍騎士隊長「藍鐸」結下樑子,還陷入蘇格蘭貴族的權力鬥爭。克萊兒憑著少時跟著考古團隊東奔西跑的經驗、在戰地磨練的醫療技術(還有女主角運氣)順利在異地存活,並得到她第一位救治的患者「傑米」的忠誠相挺。兩人雖因情勢所逼而成婚,卻逐漸發展出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轟烈愛情......

結合歷史、冒險、奇幻、懸疑與蘇格蘭風土民情,《異鄉人》的確如宣傳文案中提出的三大保證——保證可以在公共場所拿出來讀、保證沒有每個人都愛上女主角、保證沒有二十多歲的總裁。即使沒有一般言情小說的老梗,《異鄉人》仍禁不起以一般小說的標準來檢視。

首先,克萊兒的第一人稱敘事令人越看越不耐,明明見面不久就深受傑米吸引,還在那兒裝模作樣,事二夫的內心糾葛就像「事發當時根本沒想那麼多,但事後寫記錄時覺得不糾葛的話顯得很隨便,所以加個糾葛的部分吧」。若是傲嬌的話還好,可偏偏只是個裝客氣的餓鬼,根本萌不起來。

此外,有不少抒發感想的部分草草讀過似乎有理,但再看一眼卻讓人想問「呃......?」為了確認不是翻譯的問題,我特地找了原文比對。

------

若世上真有永恆,或者,甚至只要想到永恆,那麼,或許安瑟說得沒錯,什麼都有可能。也可能可以愛所有人?我思索著。我愛過法蘭克,我還愛著他;而我也愛傑米,甚過愛自己的性命。但在時間和肉體的限制下,我無法同時擁有他們二人。超越這些限制,或許就有可能了?是否真有那樣一個地方,時間不復存在,或者停止了?安瑟認為有,一個什麼都有可能的地方,而沒有什麼是不能或缺的。

那麼,那裡有愛嗎?愛情可能超越肉體和時間的限制嗎?需要超越嗎?

我的想法跟朗柏叔叔很像。他是我的家人,也是我兒時唯一知道的愛。一個不曾說愛我的男人,他無需說,因為我知道他愛我,跟我知道我活著一樣肯定。在充滿愛的地方,無需把愛說出來,因為那就全部,那就是永恆不滅,那是圓滿。

And if there was eternity, or even the idea of it, then perhaps Anselm was right; all things were possible. And all love? I wondered. I had loved Frank; I still did. And I loved Jamie, more than my own life. But bound in the limits of time and flesh, I could not keep them both. Beyond, perhaps? Was there a place where time no longer existed, or where it stopped? Anselm thought so.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were possible. And none were necessary.

And was there love there? Beyond the limits of flesh and time, was all love possible? Was it necessary?

The voice of my thoughts seemed to be Uncle Lamb’s. My family, and all I knew of love as a child. A man who had never spoken love to me, who had never needed to, for I knew he loved me, as surely as I knew I lived. For where all love is, the speaking is unnecessary. It is all. It is undying. And it is enough.

------

我試圖放寬心胸一讀再讀,但這段思緒怎麼看都是硬拗,討論「愛能否超越時空與肉體的限制?」為什麼是以朗柏叔叔的愛為例,並以「在充滿愛的地方,無需把愛說出來」結論?請頓悟的讀者解釋箇中玄機!

《異鄉人》劇情雖高潮起伏、扣人心弦,結合歷史、文化的部份也引人入勝,但內心戲隔靴搔癢,談論不知所云,情不通、理不達,同系列甚至出了八本仍不打算完結,對此我已無語,只能祝眾角色幸福美滿了。
展開
讓美好世界轉動
讀者評分
3.0
|
2014/07/18

《讓美好世界轉動》,它就真的只是轉動著。

《讓美好世界轉動》以「偷天鋼索人」菲力浦.佩提的走索事件卻串起了住在紐約的十名——以作者的話說——「走在離地只有兩公分的鋼索上的凡夫俗子」的故事。

約翰:陷入信仰與愛情兩難的天主教修士
克萊爾:獨生子死於越戰的白人母親
蕾拉:吸毒後開車肇事逃逸的藝術家
費納多:醉心攝影地鐵塗鴉的男孩
山姆:渴望戀愛的電腦怪客
蒂莉:母親和女兒都賣淫的妓女
索德伯格:困在司法體制裡的法官
艾德麗塔:失去摯愛的安養院護士
葛洛麗亞:兒子們死於越戰的黑人母親
爵思琳:祖先都在接頭拉客的知識份子

十名紐約人在自己的人生鋼索上戰戰兢兢走著,他們在地面上觀看或聽說在世貿雙塔間的走索事件,而彼此的鋼索又在因緣際會下產生交集。雖然是十篇關於「人」的故事,但是放在一起卻成了「城市」的故事,而且每一篇故事都是名為「紐約」這塊拼圖裡的一部分。

一個城市的面貌由其居民的活動決定,而紐約最獨特之處或許不是其存在的事物,而是消失的事物。

1974 年,佩提在世貿雙塔間架起鋼索;
2001 年,世貿雙塔被襲擊,爆炸崩塌。

角色之一索德柏格說,在紐約看不到許多紀念性建築物,是因為紐約對丟在後面的東西一點都不在意。而走索人在雙塔之間架起鋼索,「讓自己變成了一座雕像,一座完美的紐約雕像,一座暫時的雕像,高高在空中,在城市的上方。一座對過去毫不在乎的雕像。」

描繪紐約眾生相的《讓美好世界轉動》,也成了一座紐約的紀念性雕像。

不過,我的官腔和假文青腔也到極限了。

這本小說結構嚴謹,劇情環環相扣,角色性格鮮明,不僅寫活了一個城市,也寫活了一個時代。然而,我在閱讀小說時,只覺得角色與其故事逐漸交織而成「紐約」的一部分後,彷彿逐漸褪色似地融進風景當中。那種感覺類似看著鏡頭從特定的人物身上逐漸拉遠,最後映入眼中的是城市的空拍圖,雖然可以將作者創造出來的美麗世界盡收眼底,卻什麼也沒進入心裡。

它只是轉動著轉動著,我的情感則沒有任何波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