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mg
bluestudio

196則書評

196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345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9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
讀者評分
5.0
|
2024/03/21
這本書寫於2014年10月,那時候太陽花運動剛結束半年,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是2017年2月,但讀完後一直沒有寫書評,動手打字的此刻,已經是2024年3月了,太陽花運動都十年過去了。

再翻這本書,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作者是長年跑兩岸線的記者,對兩岸議題的關心持之以恆,讀這本書,很能感受到他對兩岸議題的深刻興趣和獨特觀察。作者不是善於布置文字遊戲的文案寫手,筆觸其實頗為平實,但文筆還是可以讓讀者感到震撼。如果用武俠小說的形容詞,大概可以型作者是內力扎實,大巧不工吧!我想作者之所以寫這本書,其實也就是他長年看兩岸議題後,不寫為之不快的心得。

兩岸議題寫成書算是很常見,談生意的有之,大談心中對中國的想像與寄託有之,作者寫兩岸則從小事寫起,談北京奧運的棒球賽事,講到台灣軍情人員的投共或遭俘的故事,講當年台灣空軍偵察機失事的故事,這些故事信手捻來,事隔多年仍然非常精彩,而作者講馬英九執政之後的兩岸交往,再講到太陽花運動,可以看出這是他寫作的重心所在。作者主要的時間線是從扁政府後期,中國開展更細膩的統戰工作開始,到馬政府後期兩岸議題已經成為嚴重的執政信任危機,他提出的質疑其實是非常尖銳的:一個以兩岸關係為執政路線總核心的政府,為什麼執政到最後,是民眾對兩岸交往起了嚴重的質疑和否定?

作者沒說出口,但讀者應該都已經讀出馬政府執政路線總失敗的結論。

這本書最有趣的章節是香港的章節。其實一般討論兩岸議題,並不大會把香港納入討論範圍中,台港之間也很難說有甚麼共同的政治連結。但是就像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中,最終是由學生發出巨大的怒吼,香港也是同樣的狀況,青年世代對於中國因素的反感也在上升,並且藉由網路連結了台灣的青年世代,因此台港重新構築了政治連結,兩岸議題實際上隱含著三地。作者也好,當時讀書的我也好,我們都無法想像,最終香港發生巨大的反送中運動和中國政府的強力鎮壓,最終並導致香港經濟地位的快速下降。再重翻這個章節,恍如隔世。

國際關係的書總是這樣,隔數年後再閱讀,時空變化常常已經超出原書的想像,而兩岸關係的書常常更是如此,隔數年後再讀,落差常常大到有種黑色幽默感。翻閱此書,想著太陽花運動的領袖們走向如此不同的道路,不勝唏噓,一言難盡,滿滿的黑色幽默。

願作者繼續耕耘,繼續寫作,紀錄兩岸關係的種種變化,也許最初只是報導文學,最終留下的,就是史官之筆。
展開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讀者評分
4.5
|
2024/03/08
當初是在前衛出版社的特賣會上買下這本書,原以為這本書是本年輕的書,結果越讀越覺得字裡行間有點年紀,翻了書底才知道作者是在1989年完成此書,難怪這本書很明顯的有著濃濃的昭和味道,和昭和的回憶。

這本書是作者古川勝三的著作,他最初是在1980年受日本文部省委託而到高雄的日橋學校任教,後來有次偶然知道台灣有農民在保護一座日本人銅像,遂引發好奇心去探尋八田與一的銅像並深受震撼,於是進而在台灣尋覓有關八田與一的史料、採訪和八田與一相識的人,就這樣開始高雄日本人刊物的連載,隨即引發廣大迴響而在台灣集結成書發行。後來日本人得知後再請作者於日本出版,這時候作者已回日本,因此他又收集日本方面的史料,採訪日本方面與八田技師相識的人,重新修訂成現在這本書。

由於是1980~1989之間完成的書籍,因此許多當事人當時都還在人世,資料也尚存,因此作者採訪和史料收集便彌足珍貴,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著說,作者如果現在才發願寫作的話,根本不可能找到如此豐富的史料以及相關人等的訪談,只能說感謝作者早早動筆,保留一段重要但被遺忘的歷史。

不過也必須指出的是,作者在寫八田與一的語法上也是昭和的寫法,把八田與一捧的太高,文字中語多讚美,讀多了就覺得華而不實,缺乏描寫八田與一人性化的一面,讓讀慣當代人物傳記的我來說頗覺尷尬,只能說書寫早有寫早的好處,但也有寫早的壞處。

這本書也展現當時日本人治理台灣其實是頗具勇氣的,因為當時願意到台灣的人才有限,因此台灣總督府給了許多日本學有專精的年輕人機會,八田與一能有機會規劃建造嘉南大圳這樣大的工程,很多時候都是全靠自己摸索前進,如果他當時選擇待在日本,他是絕無可能有這樣大的揮灑空間的。而台灣人民對八田與一的懷念,則反映出台灣人民非常敦厚的一面。

此刻,正是台日友好逐日推進的時刻,台灣與日本的互信互賴已經是作者寫作當時所難以想像的程度,願八田與一夫妻在天之靈能保佑台日之間永世友好,建立百年以上的交誼。
展開
秦謎:秦始皇的秘密(二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3/05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因為羅振宇在他的邏輯思維節目介紹了這本書。當時看羅振宇用歷史偵探的敘述手法介紹這本書的基本內容,非常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就想說要找時間把這本書找來讀,就這樣認識這本書,認識作者李開元老師。

讀完的結論是,如果要快速理解這本書(或者說是劇透),那還真的可以到youtube看羅振宇的節目看影片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願意細讀本書的話,就會發現羅振宇講的精采,是因為作者寫的精采。

作者是旅日的中國歷史學者,這本書就是他以歷史推理的寫法,寫出在秦始皇身上的一件又一件的祕密。一般對於秦漢史有點基礎的人,講到秦始皇的祕密就會說起他的生父到底是不是呂不韋,而作者也從這個點下手,先解開秦始皇的身世之謎,接下來提醒讀者,秦始皇的童年和青少年資料,正史上也幾乎沒有資料,這是作者想要從相關史料中亟欲填補的一塊,而越是填補,就挖掘出秦始皇的家庭、妻小、秦國皇室的家族等等一系列的謎團。作者旁徵博引,透過引用其他的史料,以及這些年來考古的發現,逐步填補出這些秦始皇身上的祕密。

最精采的就是,作者在一邊填補的同時,一邊提醒讀者,司馬遷寫史記的手法以及他的侷限,更重要的是提醒秦始皇極有可能是有意的在銷燬有關他身世的相關資料,以至於日後司馬遷沒有辦法在歷史檔案中找到資料去寫秦始皇,還好司馬遷講故事的能力一流,他用極短的文字將故事說得非常精采,也留下大量的線索讓我們去追尋。

然而不禁也要讓人反思的是,透過消滅歷史檔案以捏造歷史或造成歷史空白這件事,並不是中國近代才有的惡例,這件事早有人做,秦始皇就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們常說讀史而能知興替,但如果歷史本身就被大量而有計畫地改寫捏造,那麼這樣的歷史到底還有沒有知興替的功能呢?這是我在讀此書讀到一半的感觸。

還好,在想出這問題的答案前,至少我們可以當作者的書迷,讓他用一本一本的書來講他的歷史推理故事,也讓我們看見更加立體的歷史,而能沉浸入到那個戰國,貴族尚在、古風尚在的時光中。
展開
舊制度與大革命
讀者評分
4.0
|
2024/02/27
對於研究政治發展理論或是政治社會學的人來說,「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頗有名氣,不過在中文圈,這本書之所以有名,應該跟王歧山在在中國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時,曾經在反腐座談會上大力推薦這本書,因此這本書一炮而紅。

這本書是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經典名著,他寫這本書是於十九世紀中葉,他透過大量的檔案、書信紀錄,描繪出回顧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的政府治理、地方管理的情況,也談到後來制度逐步的變動、各階層累積的不滿和應對,這樣的不滿到後來越無法為政府所忽視,因此法國政府做出相應但激烈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呼應大眾對原制度的改革聲浪,結果在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改革卻衍生出更大的民怨,最終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而且被壓迫者在取得權力後,用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說是殘忍的手段對待先前的既得利益者。由於作者寫作的視野很大,因此這本書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歐美大學政治系學生的必讀書籍,中文圈也有不少人,會引用該書的觀點去預測中國的政治未來。

不過我自己才讀到一半,我認為這本書對中文圈來說,並不是本好讀的書,這無關譯者水平。譯者是中國外語相關學院的法語教授,單從內文看,這本書翻譯的四平八穩,一般中國譯著水準常常參差不齊,容易犯下低級的翻譯錯誤。這本書真正不好讀的原因有二:一是讀者得對歐洲君主時期的內部政治管理有一定的理解基礎,二是作者在十九世紀敘述的語氣已經不是當代人所使用的語氣。

這本書的關注重點在於說明革命之前法國社會基層的政治參與及稅制執行細節,而法國的國內政治雖然和中國歷代都是中央集權,但是法國國內政治仍然保有很多封建自治的特質,這跟中國歷史的中央集權不同,因此法國各地政治體制均不大一致,且有和中央政府交涉、討價還價的空間。這跟中國不同,中國自秦統一後,都是編戶齊民的政策,地方政府的職權基本一致,也不存在跟中央討價還價,甚至是購回中央政府權力的可能性。因此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對於書中很多敘述都是一知半解,很難讀出共鳴感。

第二個原因在於作者畢竟身處19世紀,每個世紀的人在思考時有那個時代特有的語氣,如果你距離那個時代很遠,有時不好進入作者的思考邏輯,以我自己經驗來說,書讀到一半左右,我才比較習慣他的敘述,能夠理解他想跟讀者表達什麼。

中文圈常常用這本書作為中國政治變化的一個預言,我個人並不認為如此。中國朝代崩潰通常都有其根本性的實質原因,很難說中國政治的未來變化,可以用這本19世紀的書來提前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以法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如果要取代革命,就必須要有所配套,沒有配套的改革,其實是啟動革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展開
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中華民國為什麼是現在的樣子?
讀者評分
2.0
|
2021/01/26
劇透警告

看完這本書之後的第一感想是,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誇張不實了。

這是一位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在文革時代被打成黑五類,好不容易在改革開放後輾轉到日本留學,之後在日本教中國史,這本書是以日文寫成,其對象是當代的日本人,並不是台灣人,所以作者一開始的寫作方向就不是以「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為目標寫出來的,而是以「日本課本不教的中國近代史」為目標寫出來的。

這本書從1840年寫起,一直往後延伸到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分成三個大章:清末、民初、新中國。這三個大章中,我認為比較值得看的是新中國這一章,因為這段歷史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因此他對這段歷史的觀察最為直接,哪怕只是在公車上的小小所見,都其實具有對大時代的解釋力。比較明顯的缺點是,作者有著中國有些史學家的缺點,就是習慣敘事時劇情化,把當事人的台詞都填上去,但真的當事人有講過這樣的話或思緒嗎?這種主觀其實對歷史書來說不是好事。

但相較於最後一大章,前兩大章:清末、民初,其實整體觀點跟台灣的教科書並無二致,其實不大需要看。作者對於清末的歷史觀點是最令我個人失望的,因為清末很多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思緒,其實都是在日本本土發生的,因此如果在日本本土治這段歷史,照理來說會挖出驚人的史料和觀點,但是作者卻宛如在日本讀著中文的歷史著作和論文,沒有提出精采的觀點。從梁啟超到袁世凱,一個個在日本活躍或跟日本交手的人物,照理在日本相關文獻中可以翻出很多的精采故事,作者卻付之闕如,這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頂不住這本書的名字,如果時間寶貴的讀者,就跳過別讀,或只讀最後一大章了吧!
展開
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
讀者評分
5.0
|
2020/07/20

這是一本如果想要理解中美貿易戰所必讀的一本書。

作者白邦瑞是美國的中國通,過去以來的相關言論被認為是對中國政府比較友善的「紅隊」(也稱作為「擁抱熊貓派」)。但在多年的親中言論後,他石破天驚的寫下「百年馬拉松」這本書,完全逆轉他先前的親中態度,很清楚的向美國政軍菁英闡述了在他們理解之外的中國,是如何在內部以中文規劃並執行超越美國的計畫。

作者寫作上分成兩個大段落,前一大段落跟他自己的生命歷程有關,敘述他聯合國實習的時候開始被CIA吸收,又正巧那時正是美國開始思考調整對華政策的時刻,他就這樣一頭栽進對華政策的團隊,在中美關係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幾位美國政治領袖團隊或政府團隊中,都有白邦瑞的身影。第二個敘事段落則主要在書的後半段,以不同的政策領域為區分,解釋中國在經濟、言論、情報等領域上,中國如何發展出一套美國以前從未認真設想的戰略規劃,希望這一切的努力能讓中國國力在2049年順利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的第一強權。

由於作者對於中文的聽說讀寫都有把握,甚至可以閱讀古文,所以傳統華人思考中的戰國故事、思維、謀略,他都知之甚詳,也簡單扼要的向美國讀者解釋其中的意涵。對我們華人讀者來說,這也是展示了美國社會其實對於漢文明的認知非常有限,所以作者才必須向美國讀者解釋這些小故事的來由。

從這一兩年來美國對中國態度的急速轉變,以及有許多華府人提及這本書來看,可以推測出這本書在華府顯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為作者在書中披露出的中國對美國的野心和藐視,對華府的美國菁英來說恐怕聞所未聞,然而作者卻又是頂尖的中國通,無從反駁,因此這本書的風潮會大幅強化華府正視中國的敵意,並徹底改變美國對華的政策。

說到底,到底誰才是那個攻於心計的人呢?是隱藏自己對美國野心的中國,還是默默滲透進入中國決策體系,進而找到答案的作者呢?這是在書本之外,最有趣的問題了。
展開
難民足球隊
讀者評分
4.0
|
2020/07/20
劇透警告

這本書出很久了,有陣子常在書店看到它,沒想到十年後我才讀它。

這本書出版於2009年,從最後一章的敘述來看,作者大約也就是2008~2009年間完成在紐約時報的連載並集結成書。事隔十年再回頭看,感觸尤深。

這本書是作者以教練為核心視角,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敘述露瑪教練在約旦的人生前半段,以及如何到美國生活,找到目標,同時也敘述故事發生地克拉克斯頓的海外難民以及當地居民的衝突,以及在這些衝突之下,難民孩子面對的問題和成長。整個故事的原動力其實是全球化,因為難民本身會遇到的戰禍是自古而有之,無時不刻發生,但是出現露瑪、來自全球各地的難民孩子聚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克拉克斯頓小鎮上一起踢球,卻是全球化下的人為結果。

在這個全球化因為貿易戰、疫情而搖搖欲墜的當下,重新再看這個全球化下的小城故事,分外的有感觸。NGO關懷戰爭下的人們,決心為難民找一個可以安居之處,基於許多綜合考量而選定克拉克斯頓的小鎮,而這個小鎮在幾十年來已經逐漸沒落,所以也有足夠的空屋可以安置這些難民。然而這些安置計畫只有考慮到硬體,沒有考慮到軟體上小鎮居民要怎麼跟難民融合,而來自不同地區的難民又要如何彼此連結,也沒有考慮後續安置其實需要大量的人力做社區關懷和維運,所以這就構成在克拉克斯頓的衝突面。而小鎮的保守鎮長雖然突兀,其實也是當地居民心態的一個縮影,從他因為提出想要讓一間美式老牌連鎖速食店回到小鎮開業的政見而獲當選,即可知悉當地居民的願望背後的邏輯,是回到往日時光,而非去適應一個外人強加給他們的新局面。

這個故事也具體而微的反映出過去這四年來美國社會劇烈的衝突,就是全球化下的美國社會如何調適得與失。作者出於對難民的關懷而少去嚴肅討論在地居民的感受,檢視其中可能的解決之道,其實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本書最終章講述故事在紐約時報連載後獲得的反省和企業公關支援,其實也還是沒有觸擊問題的核心──問題不在少錢或缺錢,而是要改變難民的生命,財務支援是個開頭,真正的缺乏還是在心理的支援和同理心的持續協助上。

但不管這些事務有多令人心煩,但至少在當下,享受這批難民孩子踢的足球,仍是最純粹的開心。我想這是這本書之所以在國外暢銷的原因吧!孩子們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的。
展開
一流的養鞋術:挑選×清潔×修護×收納‧日本養鞋達人獨家傳授!
讀者評分
4.0
|
2019/05/16

學生時代就開始穿皮鞋,不過那時候穿皮鞋主要是為了軍訓課的需求,所以從來沒有想過皮鞋還要保養的(反正學生皮鞋很便宜)。直到上班這幾年,在穿壞幾雙皮鞋後,開始覺得這樣花錢買鞋不是辦法,得好好養鞋才行。

這本書是日本的保養皮鞋達人所寫的書,看起來大約雜誌大小,不過實際內容約莫一本小書,快一點的話不用一個下午就可以翻完。

這本書主要是在介紹皮鞋的保養和清理,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明確指出保養皮鞋要用到水去擦拭。皮鞋怕水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提醒再三的,因此保養皮鞋要用水的這個觀點一下子很難接受,但是讀完書後會覺得用水整理皮鞋也有他的道理。至少我實地拿自己的皮鞋照著做之後,我得說這觀念確實不錯。

這本書另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介紹了各式各樣的皮鞋保養用品,種類之多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但是這些介紹也讓我終於搞懂這些保養用品的用途和差異,剩下的功課就不是讀書,而是去買下自己心儀的皮鞋保養用品後,實際操作來保養皮鞋吧!

整體的說,這本書對於自己皮鞋的幫助也許就只有那幾頁,但是拿來開闊自己對皮鞋保養的視野,倒也是有趣的收穫。
展開
塔利班與女裁縫
讀者評分
4.5
|
2019/03/13
劇透警告

以篇幅論,這算是一本小書,大概一個週末就可以讀完,但是書中的故事卻是非常精采,一個精彩的girl's power故事。

美國入侵阿富汗,主要的起心動念就是捕殺賓拉登,但是滅一國只為一群恐怖份子也實在說不過去,所以美國政府在阿富汗戰爭的另一個立論支柱,就是推翻塔利班這個極端保守、反動、性別歧視的伊斯蘭政權,其中婦女解放的議題是當時美國共和黨政府最極力強調的,因為當時反對阿富汗戰爭的美國輿論中主要以思想左派為主,而婦女解放卻也是他們的信念。

因此,這使得美國在討論阿富汗時,非常著重於討論阿富汗婦女的處境,並且預定一個假設:塔利班之前,阿富汗女性日子還可以;塔利班之時,阿富汗女性慘到不行;美國把阿富汗從塔利班政權解放後,阿富汗女性就有了新世界。因此美國對於阿富汗女性覺醒、解放的議題很感興趣,這是他們創作的一個重點。這本書可以視為這個脈絡下的產物。

作者由於商學院訓練的關係,她想書寫的是阿富汗的女性企業家故事,但「女性企業家」這個名詞別說保守的阿富汗少見,放眼整個伊斯蘭世界都不多見,偏偏作者還真找到一個以服裝業為產業的女性企業家故事。考量企業家是女性,同時她的事業是塔利班政權不願樂見的服裝業,這個故事只能以神奇形容。

由於作者是採取訪談的方式重建歷史現場,所以這個故事比起紀錄片比起一般的報導文學,作者能處理的範圍較窄(容易受當事人群揭露回憶的程度而影響),讀起來雖然很精采,但總覺得好像也太順利了。但整體的說,這實在是則很好的故事,講述一個年輕女性如何在夾縫中替家族爭取溫飽,最後發展成企業的故事。

我很少推薦老婆讀我在讀的國際關係的書籍,這本書是我難得的推薦。她看完後大呼過癮,相信你看完後也會是同樣的感受。
展開
戰火摧毀不了的童真:一個女記者戰地找尋失去的純真和希望
讀者評分
3.5
|
2019/01/17

這是一本寫給日本青少年的書,台灣引進這本書的出版社,卻沒有設定相對應的行銷策略,我實在看不出來中文版的設計和包裝上有面對青少年的設計。

這本書是日本的獨立記者山本美香所寫的書,日文版出版於2015年。雖然書中沒有明文敘述,但這應該是作者的家人整理作者的遺稿之後所彙整出的書籍──是的,作者在2012年就在敘利亞內戰中被敘利亞政府開槍而死亡。

作者是獨立的戰地記者。戰地記者的生態這十年來多半已經獨立化,主要原因在於採訪、拍攝的相關設備已經縮小到個人即可攜行編輯的地步,不再需要電視台派一整個團隊到戰地前線才能取得畫面,而新聞事業的營利空間惡化也使得他們傾向以購買獨立記者供稿的方式來降低新聞產製成本。因此獨立戰地記者的宿命就是必須不停的前往戰爭、動亂地區,否則稿子沒人要買。

所以作者這些年來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動亂地區,從非洲、中東到南歐,都有她採訪的身影,這本書的稿子其實就是集結她採訪各個戰地所看到的故事,和她的心得。

作者動筆時的訴求對象是日本的青少年,這或許是因為她人在戰地之中,覺得有義務要將這世界上混亂的真相傳達給日本社會的青少年,讓他們從乾淨、被保護的日本溫室環境中再思考和平的意義。因此這本書的份量有限,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也不夠細緻,但我可以理解她寫作的出發點,是想把日本的孩子拉出舒適圈之外。

只是說,作為國際關係的研究者來說,總是對於日本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思緒總會感到不耐。日本社會經過幾十年的反戰政治指導後,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理解,就是只要大家多溝通就不需要戰爭,但是卻忽視有時候溝通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只是助長獨裁者的氣燄而已。這種蒼白的反思,在這本書中也存在著。

這本書可以視為給青少年的國際衝突參考書籍,作為讓他們理解在歷史大敘述下,小人物是怎樣過生活的,但是如果對國際關係有比較充足涉獵的讀者,我會建議這本書就不用買了,因為知識密度並不豐富。
展開
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請不要遺忘我們!我重返故鄉,見證那些困守內戰的人們怎麼愛、怎麼活
讀者評分
4.0
|
2019/01/11

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是,戰地文學到底是由作家來寫比較好,還是該由記者來寫比較好呢?

這本書是一個敘利亞作家所寫的敘利亞內戰觀察。跟一般講述敘利亞戰地報導的角度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本身就是敘利亞人,而且她的身分多重:她既是敘利亞人,同情反抗派,但卻也是與敘利亞當權者同屬於亞拉維派的敘利亞少數教派,而且她離了婚,獨自扶養小孩。她的多重身分意味著你如果要去敘述敘利亞人的幾種典型,大概都不會以作者為藍本。

作者寫作本書的時間點是2013年,敘利亞內戰已經爆發兩年,作者寫作時人已在巴黎落腳,卻忍不住回到敘利亞看看內戰的情況,因此她從土耳其穿越邊境到敘利亞,由於地理限制,她能觀察到的區域就是和土耳其相鄰的敘利亞北部。她觀察的時間點,正好是ISIS等宗教極端團體崛起的時光,所以我們可以在這本書中,讀到她親眼目睹隨著內戰的推進,原本主導反抗政府的敘利亞在地公民運動者們因為戰事的不利而陸續失去生命,加上缺乏軍事資源的情況下導致反抗的主導權轉由素不認識的外國宗教極端組織主導,進而造成當地社區更大的傷害。

因為作者本身是敘利亞人,所以寫作上並沒有(也沒有辦法)保持客觀,而是以敘利亞人的角度描述這場內戰帶來的傷痛。因此這本書跟一般記者寫下的戰地文學最大的不同,在於作者在文字中清楚地記錄了她對於家國被毀、外人武裝干預、自己也在流亡的感受。從外地來到敘利亞的國際記者,無法感受到不是由敘利亞人民組成的宗教聖戰組織在敘利亞戰鬥、建構伊斯蘭律法社會的荒謬感,因為自己也是外人,只有像作者這樣的敘利亞人,才會深刻地意識到家國的深刻悲哀。

對台灣讀者來說,台灣本身就有逃難的歷史記憶,因此我們可能不容易理解為什麼戰禍都這麼嚴重了,還有人願意留在攜家帶眷留在敘利亞呢?但是從一個有著悠遠歷史傳統的國家來說,人民的情感是更牢固的固定在土地上,這是習慣遷移、逃難歷史記憶的我們所必須注意的。

從研究中東政治的角度,我建議對這本書不要期待太多,因為作者的觀察很明顯受限,同時作者加入了太多對自己情感的敘述,反而沒有辦法更好的理解敘利亞的情勢。但是如果要從敘利亞民眾的角度看這場內戰,我會建議一定要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裡頭描述的情感與失落,那絕不是外籍記者寫的出來的。

作者在書中的最末,已經指出敘利亞內戰演變成宗教戰爭的情況。既是宗教戰爭,那就會變成幾十年的長期戰爭,這是人類的悲哀,也是敘利亞人民的悲哀,謹以此文向受苦的敘利亞人民致意。
展開
帝國的榮耀:英國海洋稱霸300年
讀者評分
4.0
|
2018/12/29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其實我頗為猶豫,這本書到底該不該讀。因為中國作者掌握外文的能力一般較弱,加上唯物史觀的影響,所以中國作者來寫英國海軍史,在閱讀之前我是很擔心寫作品質的。

不過在讀完整本書後,我覺得雖然不到完美的地步,但是比我預期的要好很多。

這本書雖在副標題寫英國海洋稱霸三百年,但是第一章其實講的是歐洲文明的海權基礎,也就雅典的海權發展史,如希臘的古典海權思想以及薩拉米斯戰役,就從整本書的架構看,這章顯得稍微突兀,但是作者的寫作流暢,在這章就嶄露無遺,令讀者對他後續的章節會很有信心。

從雅典到英國,其實就是西歐海洋文明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的過程,而因為英國並不是大西洋海權擴張的開拓者,而是西班牙及葡萄牙,因此這本書講英國的海權發展,等於是描述跟先前的西歐的海洋王者爭奪海洋的故事,這又跟西歐陸權上的對抗有所關係,因此作者在處理英國海權史,必須旁徵博引,這點作者處理的很棒,從十六世紀一路寫到二十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作者敘述歷史節奏適中,筆調也很明快,也少有對岸歷史寫作上常有的唯物史觀思考,所以讀起來一氣呵成,非常愉快。章節之間的BOX也寫得很好,也有圖片可以讓讀者理解的更具體。

不過書中的後面段落,主要是從一戰之後到當代這一段的英國海軍歷史,作者的寫作就有點虎頭蛇尾,應該跟趕稿壓力有關,戰爭之前以及戰爭前期的部分都寫得洋洋灑灑,但是戰爭後期的海軍史卻收的卻非常倉卒,這是這本書最顯而易見的問題。對讀者來說,這樣的虎頭蛇尾讀來就讓人非常不盡興,也無法看出二戰之後英國海軍在國力以不足以這麼大的海軍艦隊下,如何妥善的交棒給美國海軍。

但除此之外,這本書確實是本好書,也讓我對這位作者的其他國家海權發展的歷史書籍比較有信心,改天再找來閱讀吧!
展開
保鮮!省時!清潔好收納:252招活用冰箱管理術
讀者評分
3.0
|
2018/10/24

買這本書的原因是,每次看到媽媽廚房的冰箱,我都倒抽一口氣──塞得滿滿的冰箱,裡頭有亂放的食物、過期的食材、沒有包裝破了洞的過期菜餚,還有說不出到底是甚麼氣味的冰箱味。面對這種冰箱,跟老人家怎麼溝通都不對,永遠有不得不的理由,講到後面都是無疾而終。但是話說回來,到底冰箱該怎麼管理?這就是我買這本書的原因。

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第一章是介紹冰箱各空間的特色和基本收納法,第二章是介紹食材保存的基本策略:是該冷藏還是冷凍呢?準備方法為何?這兩張屬於比較理論導向的章節,雖然頁數不多(大約20頁不到),但是對於讀者在冰箱管理的基本觀念蠻有幫助的。

這本書最重的篇幅是各式各樣的食材的冰箱保存法。總共列舉了93種食材,有些食材我看我們台灣人可能根本不會想要放進冰箱。比方說作者介紹生魚片該如何放進冰箱保存,還交代如果是已解凍過的生魚片,就不可以再冰凍過。我讀這段時心想這種事實在太難發生了:絕大部分的台灣人買到生魚片後,當餐就把它吃光光了,誰會把它冰起來隔餐再吃啊!更何況如果要買到未解凍過的生魚片,就意味著要到漁港去直接購買現撈的魚類並切成生魚片才行,否則市面上大部分的生魚片都是冰凍過的啊!

作者在講述食材的保存時,幾乎都會使用的道具都是密封袋,少有例外,因此老婆翻了一輪後覺得這樣的冰箱管理術未免也太消耗密封袋,等於是種塑膠浪費。不過作者在書中有指出密封袋只要簡單的清洗就可以重複使用,因為丟進冷凍的密封袋就算沒有那麼乾淨,也不會影響到食材。就我個人看法,除了有些食材的保存確實可以參考書中的介紹外,大部分食材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冷藏或冷凍方法。

這本書也有花下篇幅介紹冰箱中的殘餘醬料、剩菜可以如何再利用,變成其他菜餚。不過就我看,這部分寫得太過簡約,我不清楚做飯的媽媽們看不看得懂,但我自己是看不大懂的。

這本書的最後是介紹冰箱的整理原則和採購原則,其中到底要買多大的冰箱更是有趣。在看完這段後,我的感想是:這其實應該放在第一章的,因為我看到的時候,我已經買好冰箱了,沒得改了。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不過我給個良心建議:不用讀完它,原則的章節讀完,剩下就是看到有甚麼食材在手上要送冰箱了,就翻翻書看看有沒有特別交代的,這樣就夠了。
展開
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
讀者評分
5.0
|
2018/10/18

呂老師出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共有四本,這本「帝國崛起」是我覺得很值得入手的一本。

這本書主要在分析秦國的崛起,如何從一個弱小的部族變成西周的諸侯,再變成東周時代的強權。由於作者已經在第一本書中分析秦始皇的歷史了,所以這本分析秦帝國崛起的書,自然就不再寫秦王嬴政的部份,而僅就秦國的前半段來說故事。

因此,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分析的是民族/群體史,這跟一般我們讀中國史時多以歷史上的個人來做評析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作者又從這些歷史中歸納出秦族的心理特質,這更是非常有趣的觀點,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難以想像秦族有所謂的民族性格,但仔細想想,我們評論日本人、韓國人等外國人時,不也會得出一些我們對於這些民族性格的觀察嗎?既然當代可以歸納出民族性格(且不說它到底準不準確),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歸納出秦族的民族性格呢?

作者在這本書中,特別強調秦族在創業之時所處的險境,以及他們如何克服險境和重重的外患,然後崛起、跌倒、再復興的故事。這裡我們可以讀到秦族所處地理環境的惡劣:在周帝國的一角,外面有戰力強大的異族,周帝國根本只是推出去把他們當人肉城牆在利用,但是這反而養成秦族的堅忍性格。其實這一段觀察還蠻符合地緣政治學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國家、群體所身處的地理環境,會影響該國或群體的政治行為。作者對於秦族的民族性格觀察,分析他們在政治決策當下的思考,對我來說,其實也是點醒秦國是可以作為地緣政治學的個案研究題材。

這本書值得偶而就重複讀一次,因為每讀一次,我們就越理解人性一次。
展開
世界第一簡單 電學原理
讀者評分
3.0
|
2018/09/25

當初會買世茂「世界第一簡單」系列的電學類書籍,是因為看到擁核方虧反核方要先讀這些書才好討論電業的相關爭論,於是就基於好奇,買了這些書來讀。

如同世茂出版的其他「世界第一簡單」系列一樣,這本書也是以漫畫構成劇情,推動書本討論基本電學的原理。由於要符合教學主題的推動,所以漫畫的劇情、畫風等等就不要太期待了,它實際上只是作者講解難懂的電學時的調和劑而已。

這本書談的電學內容比我國中時的教科書要更廣泛,以前讀書時電學上還不大討論半導體,但這本書不僅講到半導體,也講到半導體致冷的原理,對我來說可以算是驚喜,但這其實也代表著半導體已經如此的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只是手上的手錶、桌上的電腦,半導體的應用已經遠遠超過我二十幾年前讀書時情況了。

不過反過來說,這本書講的東西,泰半已經在國中理化教科書中講到,因此這本書比較適合作為喚醒大家中學讀理化時對電的基本認識,如果要更詳加了解「電」,可能就要再買世茂其他「世界第一簡單」的電學相關書籍才可以。

至於擁核方說這本書讀完才有討論擁核、反核的基礎,說實話是太誇大了。沒看這些書也可以討論電能,有看這些書也未必代表真的懂了電。至少這是我讀完的結論。
展開
除汙去漬!正確洗衣:台灣第一洗衣達人傳授「真正乾淨」的清潔術,3分鐘去除髒汙,拒絕「髒臭毒」殘留!
讀者評分
4.0
|
2018/09/25

到底要怎麼洗衣服,這些年來一直是我和老婆爭吵的關鍵,因為老婆總會交代很多洗衣、曬衣、烘衣要注意的細節,但是做老公的我常常在想這些交代到底有沒有道理,還是只是她個人的癖好呢?所以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這本書,就很認真地像讀教科書一樣的把這本書讀完。

讀完的感受是,期時作者能成功是有原因的,他有下工夫在研究如何洗衣這件事情上。

這本書分成兩種說明體系,一個是基本觀念和洗衣的所有周邊材料介紹,另一部份是各種材質布料、汙漬、衣物的洗衣法。前者的知識密度很高,讀者讀完會非常受用,自己在用洗衣機時會更清楚要準備甚麼洗衣耗材、如何洗衣等細節、甚至各種洗衣機、烘衣機的特質,都有清楚的介紹,這部份真的是值得一讀,也值得一記。

至於各種材質布料、汙漬、衣物的洗衣法這部分,占的篇幅很多,但細讀後發現並不需要先行閱讀記在腦海中,只要真的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再來翻閱就可以。因為這部分雖然涵蓋的布料、汙漬種類夠多,但實際上的處理法大同小異,差異有限,同時讀者還很難有印象要記住那麼多種類的洗衣應對法。

這本書是有趣的書,很適合放在工作陽台上,讓做洗衣家事的家人在洗衣、烘衣的時候,能夠有本書提醒他洗衣的小細節。所以這本書值得一買,但也請出版社在增印或改版時,請規畫讓這本書有個塑膠書套──畢竟工作陽台很難像一般房間那樣乾燥,書如果沒有書套就放在陽台,只怕書爛得很快。

除此之外,這本書真是本好書。
展開
世界第一簡單電力系統
讀者評分
3.0
|
2018/09/20

其實我還蠻推薦世茂出版社出的這套以「世界第一簡單」為標題的科普書籍。因為對於非本科系的讀者來說,如果他有心想要認識一個科普的主題,但是又沒有時間做完整的科學教育,那要怎麼入手呢?這套書其實提供一個方案。

這本書是以漫畫劇情推動漫畫主角去認識電力系統是怎麼回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本書的漫畫劇情設計就是馬馬虎虎,實在談不上好看,有時讀著讀著也會有點厭煩漫畫情緒反而阻礙了閱讀科普主題時需要的專心度,不過整體的說是無傷大雅。

這本書講的是電力系統,我原本比較期待的是會花比較多力氣介紹輸配電學,但實際上這本書既然談的是「電力系統」於是發電系統、輸配電系統都一併敘及,沒有辦法針對輸配電做更深的討論。誘因因為內容淺顯,因此對我這種已經鑽研能源政策有段時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知識啟發就很有限,即使是輸電和配電的章節,深度也不符我的期待。但是對於電業一無所知的讀者,這本書倒是可以開啟第一步的敲門磚。

這套書放在咖啡館是有點怪,但如果放在國高中的圖書室,我覺得就很合理──提供給有心的讀者做個參考吧!
展開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讀者評分
5.0
|
2018/09/20

最初聽到這本書,是因為旅居外國的朋友要求代購,還說作者大名鼎鼎。後來又在其他的朋友推薦下開始讀作者的書,看完之後,總算可以理解作者名氣響亮的原因。

作者到目前為止,「歷史思辨之旅」這系列寫了四本,我認為這本書的精采度和價值度最高。主要原因在於,秦始皇性格極端,因此作為個案研究,秦始皇是個非常好的題材,可以讓後人理解,如果人的某種性格推到極致的話,會發生甚麼事情。

然而如果只是因為作者選了個值得研究的歷史人物來寫書就能得到好評的話,那要賣歷史書還不簡單,就大家都寫秦始皇不就得了?

這就是作者的本事了──作者運用他在漢學上的知識,重新解讀了秦始皇這個人,因此我們得以透過他的眼光,讀到史記當時怎麼下筆,背後代表的是當時的歷史情境,必須重新檢視當時的歷史情境,才會更清楚理解歷史人物下這決定時的考量是甚麼。

作者另一個讓人佩服的是,他教歷史的方式並不是單從主角本身的角度做論述,周邊人等的角度作者都一併考慮進去並作分析,因此李斯、胡亥他都寫進去,正確地說,我們其實是看了作者在分析秦朝的成就和破滅。

作者以自己的漢學知識為基礎,掌握了歷史環境,同時深度分析了歷史人物,這樣出來的歷史評論,當然就很有看頭。這本書要說像其他書一樣摘出有趣的知識梗並不容易,但確實是發人深省的一本書,對我來說,這本書我大概會放在書房中,偶而就拿來翻閱提醒自己。

因為終歸到底,閱讀一本好的歷史人物傳記,終究是可以回饋到讀者自己的待人處事上。
展開
我的動物天堂‧卡拉哈利沙漠的故事
讀者評分
5.0
|
2018/09/19

如果看博客來的介紹,我們會意識到這是本1999年出版的老書,不過這本書實際上比你想像的還要更老:這本書是在1984年在美國出版的,而這本書描述的故事內容,那已經是1974年的事情了!

單看這本書的中文譯名並不有名,但是英文書名:「Cry of the Kalahari」倒是小有名氣,這是美國動物學家歐文斯夫婦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生態觀察回憶。

這裡我們先說明一下,1960年代起,西方世界已經開始關注非洲動物生態,但當時主要還是學術界的事情。到了1970年代,像珍古德這樣在非洲第一線做動物觀察的學者已經開始活躍於媒體上,由於他們年輕、顏值高,加上隱居於人世獨立的非洲荒野,所以西方世界媒體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浪漫的想像與投射,這使得他們開始成為名人。作者歐文斯夫婦算是這個潮流下前進非洲的年輕動物學者。

但說是第二波,對廣大的非洲來說,他們隨便選個地方其實都會是動物研究的處女地,而他們選的地方,是非常不宜人居的喀拉哈里沙漠。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兩人是怎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並展開動物觀察,有幾次甚至遇到生死存亡之刻,有時是凶猛的獅子群、有時是糟糕的天候,有時則是突發的設備故障或意外。所以這本書既是動物學者的觀察筆記,也是人類的沙漠生存故事。

大自然裡,生死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作者幾年的觀察中,也目睹了許多動物的生死,有些是他們長期觀察,乃至於彼此之間有了默契,甚至是友誼的動物。當他們死去,作者的難過是能以承受的──別忘了這些動物是他們在荒野相依為命的動物。這本書中紀錄了好些動物的生與死,在閱讀之間,讀者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並進而理解他們對動物生態的熱情和意志。

這本書也展示了科技的進步如何改善動物學者的觀察能力。過去的動物觀察都僅限於學者蹲在一地靜靜地觀察,地理和地面植被的限制使得學者常常沒有辦法緊跟著動物做時間軸的觀察,但是飛機、無線電項圈的發明,使得這些追蹤變的可行,當然這些新科技都有實務上的限制,這點也可以在書中讀到。

總歸的說,這本書有笑有淚,也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對非洲自然生態的熱愛,整本書敘述筆法並不單調,常埋有伏筆,是本很值得花時間讀的書──至少你會更深刻的佩服這些做田野、做野外觀察的動物學者,他們是在怎樣的現實中做出動物生態研究。
展開
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
讀者評分
5.0
|
2018/09/18

在中美貿易戰開戰的當下讀這本書,彷彿回到時光隧道,去看中美合作的美好年代的故事。

這本書的副標是「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但其實讀過書之後會發現作者大部分的生涯都是在高盛集團下工作,他擔任美國政府財政部長的時間反而短暫,因此這本書的所指20年,其實比較像是高盛集團參與中國業務的長期故事。作者在這本書雖不能說言無不盡,但他確實在書中說出了外界難以知曉的事情和觀點。

比方說,作者在1990年成為高盛集團投資銀行部的三位主管之一,他其中一個主掌的地區是亞洲區,原因是他家住芝加哥,大家覺得比起住紐約的同事,作者距離亞洲更近。單是這件事就反映出早先亞洲根本沒有投資銀行的業務。而高盛投資銀行在亞洲的生意能逐漸擴張,就跟中國的經濟改革逐漸展開有關。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就跟著作者的生涯,從他的角度看中國如何走向市場開放。

就像香港是中國經濟的窗口一樣,高盛也是從香港進入中國,透過低價參與李嘉誠的生意得到高盛在香港的名聲,連帶使得他們在中國開始有了名氣,取得了到中國做投資銀行的門票。於是從讓中國郵電部從一個超過數百萬員工的官辦行政機關轉型成公司,接下來是是中國石油工業的重組、粵海企業的破產重組、工業銀行等國有銀行的重組……作者並不是斷面的介紹這些企業的轉型過程,而是摘要式的說明中國這些產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原因導致必須重組。對我們這種對中國國有企業沒有太多概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為外人開了一扇理解的窗。

銀行業作為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開發業務時無可避免的要透過和政治高層的關係來推動。作者在書中也不諱言他和中國領導人交情頗深,王歧山就是他大力稱讚的領導人。作者和王歧山認識於他擔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時期,此後多次協助王歧山處理經濟和金融問題,對王的能力做很多肯定。作者對於他所接觸的中國各級領導多有簡單的評價,非常有趣。

但是作者在撰寫這些領導人時,顯然多所考慮。我們可以注意到,作者批評過的中國領導人都是事後因為腐敗或其他問題而下台的政治人物,但難道檯面上的人物就沒有這些問題嗎?作者只願意批評、道出那些領導人醜惡面的原因,不過就是因為這些人如今已經在政治上失勢甚至入獄,所以可以在書中踢他們一腳罷了。

同樣的,作者在書中花了一章在講他在中國推動的環保事業,但如果仔細深究,會發現作者的環保事業到頭來還是跟生意有關──在中國領導人面前證明自己不是只愛中國的錢而已。

美國看待中國的許多質疑,作者並沒有完全的迴避,他通常在每章的最末花點篇幅講些外界的質疑,表示他也同意,然後又轉回表示但是他認為中美的合作更重要,也能持續的改善這些問題。於是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要特別注意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坦白的書,作者在書中很巧妙的洗白中美關係中的亮眼部分,卻縮減、技巧性的避開那些難堪的部份。可以說這本書有回憶的部份,也有宣傳的一面。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都是想要掌握中美關係時必讀的一本書,相信讀完後一定會非常有收獲的。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