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姐奇蹟學校的所有評鑑

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2: 願我們歷經善惡,依舊少女無畏!

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2: 願我們歷經善惡,依舊少女無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6/13

在台南誠品大門口第一櫃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亮相,同時收到出版社的好書分享。
這類型確實不是我平時會主動拿起來的書,但翻著讀著,想起大一時候,在台北家那煙雨迷霧的窗前,懵懵懂懂地翻著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的那番生澀滋味。

現在的生活當然仍是持續摸索的過程,但是,比起當年一切未知的飄渺心情,我更喜歡現在的踏實,現在這樣能卯足全力創作生活的踏實。
於是,書裡的文字比較像是一種對照式的應證。我不會想要再去追求書中描寫的那些美好狀態,因為我清楚自己步伐的方向,比起高聲疾呼,我更享受這份向內耕耘的紮實與平靜。

國中的時候,一心想著只要考上台南女中就人生美好了;高中的時候,一心想著只要考上夠好的大學就此生無憂了;大學的時候,一心想著只要趕快畢業就海闊天空了……而今,我終於明白,這些都是對外在條件的盲目冀求,當我一步步向前,真正重要的,是點滴的內在專注與生活喜悅。

「生命的可貴在於它的豐富性,人最大的成長,在於尊重自然、人性、生活的豐富性。但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變幻,愛一直在,我們需要它,有時看不到愛,是因為它在各個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好好愛自己的身體最重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節奏最可貴。」

「人最害怕的,就是當下的自己無法匹配理想中的自己,卻又不肯放過自己。」

「一個人最美的樣子,就是當她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活成一束舞台光。」

這是我想記錄下的書中文字。

無論是生命中的何種主題,向內觀照與自我照顧,永遠都是人最大的課題。
無論外境如何變化,人都有選擇權,都有讓自己舒服、喜悅的選擇權,端看我們願不願意回應內心的聲音。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讓自己過得好更重要。
這是最近很重要的領悟。因為,只有當自己過得好、活得開心,才有可能用真正的快樂與身邊的人共振,才能建構出心目中真正理想的世界。

說多了只是顯得空泛,我只願自己能不斷在生活中,實踐在工作、家庭、情感與人際方面,最能讓我感到愉快的方式,由此成為一個能量豐沛、得以分享溫暖的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生日快樂:生命閃耀的瞬間(二版)

生日快樂:生命閃耀的瞬間(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我從國中開始,持續到蘆葦啟智中心服務,年復一年,即便我與早療孩子的年紀越差越遠,後來的我卻在那交到越多好朋友,不論是因為特別有緣至今仍有聯絡的,或者我自個兒在心中默許為友的。
小怡就是其中之一。可惜,我已再無福分與她見面了。

小怡很小就進入蘆葦,永遠躬著身子,弧度幾近一座橋的腰背,讓她無法獨自站、坐,體能課為她拉筋時,在她股掌之間感受到的張力,是令人不捨與心疼的。
她沒有語言能力,認知也十分微弱,我們因此沒有口語對話,我卻很喜歡待在她的身邊,因為我會感覺,她無法表達,卻用她的身體和溫度,靜靜的、緩緩的感知這個世界,無論什麼刺激,她都只以細小的肢體反射性的回應,就這樣單純地感受著她所身處的世界,不為任何目的。我不知道她精確的病名是什麼,只知道她的哭聲像貓咪,常在夜半轉醒,有時可以從她的眼裡看見幾絲疲憊。
然而,即便如此,她日復一日準時到蘆葦上課、按照老師安排的課表努力成長,堅韌地活著,在她身邊,沒有任何心機需要算計,這樣的寧靜的腳步讓人安心。

因為吞嚥功能的問題,小怡的食物一律要攪打成泥。有天中午,我餵輪椅上的她吃午餐,正為她總會乖乖消化感到開心,誰料一個角度不順,小怡輕咳兩聲,積累在食道的食物泥爆噴而出,她正前方的我,臉上、髮梢、脖子、鏡片、上衣,全數淪陷。我先是呆愣地處在原地,趕緊為我倆全身擦拭乾淨,接著我望向小怡,和她一起笑了。
我不清楚她臉上的笑意是否只是我的錯覺,但是,那一次我深刻地感受到,小怡為了活著有多麼努力。對常人而言理所當然的「進食」,對從出生至今的小怡,從來都不容易。

兩年後,小怡是二年級吧,某天她的老師問我:「還記不記得小怡?」我猛點頭,久未聽聞小怡的消息,我自是興奮。
然後,她的老師淡淡的說:「她已經去當天使了。」
高中暑假在蘆葦負責行政工作、整理文件時,我看過孩子因離世而註銷追蹤的資料,當時只是稚嫩地覺得難過,但如今,我親身相處許久的小怡離開,一時之間是難以接受的。
小怡平安地從蘆葦畢業,卻也提了好早,從她與家人的生命中畢業。

小怡是因為洗澡時的意外消逝的,如今讀著青木和雄的這本《生日快樂》,當養護學校的小惠離世,再次深感,背負身心障礙軀殼的孩子,生命何其強韌,同時又是何其危脆;他們比誰都奮力地活著,卻也比誰都可能因為一點意外而消殞。

每個生命的降臨都有其意義,也許身心障礙的孩子看來辛苦,他們同時也肩負著「傳遞生命力」的使命,我如此深信。
而《生日快樂》就是個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媽媽曾對明日香說,「早知道沒生妳就好了!」
媽媽的冷漠與嚴厲來自和原生家庭間的未竟事宜,缺乏關愛的明日香得到失語症,被送到鄉下的外公家休養,從而領悟到生命的喜悅,在回到學校生活後,逐漸大方表達感受、建立柔軟心靈,更勇於為弱勢發聲,溫暖的人性在流暢的情節中展露無遺,令人感動。
青木和雄先生將許多孩子成長路上會遇到的課題,精華在兩百多頁的小說裡,動畫片傳統而戲劇化的呈現,更讓孩子能深刻地感同身受。


「人生啊,有晴天,也有陰天,不可能永遠、永遠都是晴天,偶爾也會下一場傾盆大雨。這個時候,不要指著被淋成落湯雞的人大笑,要有為他撐起一把傘的胸襟,或者說是體貼。大家都是人,應該要互相尊重,不是嗎?」
明日香班上的霸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因自卑而生的防衛機制,讓霸凌者沉溺於欺弱行為,和被霸凌的孩子同樣身陷無援的孤立感中,陷入沒有盡頭的惡性循環。
經歷過鄉下生活的洗禮,明日香的體內住進了大自然帶給她的凜然和勇氣,當她為了幫助弱小,不顧一切地展開行動,其實正也是她為曾經軟弱的自己站將起來,大膽面對、克服的體現。從和身障同學小惠的相處,到外公的鄉野教誨,明日香已逐漸發展出能實踐生之喜的智慧,這應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目標,超越一切分數與名次的競逐之外。


「蜜蜂是一種聰明的昆蟲,非常明白這些。看見明日香那副慌慌張張的樣子,就會起戒心,以為遭到了攻擊,所以反攻。如果覺得害怕時,應該先靜靜地觀察對方,首先要信任對方。」
人無法適應社會,是因為心無力應對其中的無常與變化。因此,鍛鍊心靈,就成了人從小到大最重要的學習。
「說不定,草呀、花呀以及蟲呀,一直觀察著我們人哪。說不定一眼就能看穿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與大自然朝夕相處,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外公告訴明日香,看似無語的大自然,藏有能讓人回歸本心、感到快樂的終極密碼,在自然中可以很自然地打開心的通道;而當心的通道打開,人也自然能吸引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使自己不斷成為一個更富足的人。

「外公的田,毫不在意地接受著風帶來的季節變化。
激烈的風雨也罷,殘酷的日照也罷,大地全部接受下來,再變成自己豐富的養分。
外公說要感謝大自然的恩惠,雨是恩惠,太陽是恩惠,蚯蚓也因為大地的恩惠而歡喜。外公田裡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恩惠。昆蟲、動物和植物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2005年由李察․洛夫出版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引發一陣自然體驗和兒童發展關聯的討論,近年來在西方逐漸盛行的「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彷彿也為現代兒童日益多元的成長困境,拋出了能看見曙光的初步回應。
即使我的生活離自然也稱不上接近,但是,想像著大人在田野間如是地和孩子一同探索著生命的真諦,內心卻會不自禁地覺得安詳、平靜。我們的孩子即便無法像明日香一樣,長時間浸潤在土地的懷抱之中,想必卻也能透過《生日快樂》的文字和影像,共感大地的溫柔和歸返心靈之鄉的安然。

青木和雄在台灣出版的書並不多,但是,他在故事裡透露出對兒童心靈的關注,不禁令人景仰。他將生命教育、自我成長、親子關係、自然智慧等議題巧妙而婉約地結合,這樣的故事,是涵養正向人格的重要媒介,「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會看不見事情的真理,要信任對方。寬容,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珍重。」
人能從孩提時期開始對他人有多一分體貼、接納和理解,就能集體創造出一個溫柔、多元、每個生命都能閃耀其中的燦爛世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生日快樂 DVD

生日快樂 DVD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我從國中開始,持續到蘆葦啟智中心服務,年復一年,即便我與早療孩子的年紀越差越遠,後來的我卻在那交到越多好朋友,不論是因為特別有緣至今仍有聯絡的,或者我自個兒在心中默許為友的。
小怡就是其中之一。可惜,我已再無福分與她見面了。

小怡很小就進入蘆葦,永遠躬著身子,弧度幾近一座橋的腰背,讓她無法獨自站、坐,體能課為她拉筋時,在她股掌之間感受到的張力,是令人不捨與心疼的。
她沒有語言能力,認知也十分微弱,我們因此沒有口語對話,我卻很喜歡待在她的身邊,因為我會感覺,她無法表達,卻用她的身體和溫度,靜靜的、緩緩的感知這個世界,無論什麼刺激,她都只以細小的肢體反射性的回應,就這樣單純地感受著她所身處的世界,不為任何目的。我不知道她精確的病名是什麼,只知道她的哭聲像貓咪,常在夜半轉醒,有時可以從她的眼裡看見幾絲疲憊。
然而,即便如此,她日復一日準時到蘆葦上課、按照老師安排的課表努力成長,堅韌地活著,在她身邊,沒有任何心機需要算計,這樣的寧靜的腳步讓人安心。

因為吞嚥功能的問題,小怡的食物一律要攪打成泥。有天中午,我餵輪椅上的她吃午餐,正為她總會乖乖消化感到開心,誰料一個角度不順,小怡輕咳兩聲,積累在食道的食物泥爆噴而出,她正前方的我,臉上、髮梢、脖子、鏡片、上衣,全數淪陷。我先是呆愣地處在原地,趕緊為我倆全身擦拭乾淨,接著我望向小怡,和她一起笑了。
我不清楚她臉上的笑意是否只是我的錯覺,但是,那一次我深刻地感受到,小怡為了活著有多麼努力。對常人而言理所當然的「進食」,對從出生至今的小怡,從來都不容易。

兩年後,小怡是二年級吧,某天她的老師問我:「還記不記得小怡?」我猛點頭,久未聽聞小怡的消息,我自是興奮。
然後,她的老師淡淡的說:「她已經去當天使了。」
高中暑假在蘆葦負責行政工作、整理文件時,我看過孩子因離世而註銷追蹤的資料,當時只是稚嫩地覺得難過,但如今,我親身相處許久的小怡離開,一時之間是難以接受的。
小怡平安地從蘆葦畢業,卻也提了好早,從她與家人的生命中畢業。

小怡是因為洗澡時的意外消逝的,如今讀著青木和雄的這本《生日快樂》,當養護學校的小惠離世,再次深感,背負身心障礙軀殼的孩子,生命何其強韌,同時又是何其危脆;他們比誰都奮力地活著,卻也比誰都可能因為一點意外而消殞。

每個生命的降臨都有其意義,也許身心障礙的孩子看來辛苦,他們同時也肩負著「傳遞生命力」的使命,我如此深信。
而《生日快樂》就是個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媽媽曾對明日香說,「早知道沒生妳就好了!」
媽媽的冷漠與嚴厲來自和原生家庭間的未竟事宜,缺乏關愛的明日香得到失語症,被送到鄉下的外公家休養,從而領悟到生命的喜悅,在回到學校生活後,逐漸大方表達感受、建立柔軟心靈,更勇於為弱勢發聲,溫暖的人性在流暢的情節中展露無遺,令人感動。
青木和雄先生將許多孩子成長路上會遇到的課題,精華在兩百多頁的小說裡,動畫片傳統而戲劇化的呈現,更讓孩子能深刻地感同身受。


「人生啊,有晴天,也有陰天,不可能永遠、永遠都是晴天,偶爾也會下一場傾盆大雨。這個時候,不要指著被淋成落湯雞的人大笑,要有為他撐起一把傘的胸襟,或者說是體貼。大家都是人,應該要互相尊重,不是嗎?」
明日香班上的霸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因自卑而生的防衛機制,讓霸凌者沉溺於欺弱行為,和被霸凌的孩子同樣身陷無援的孤立感中,陷入沒有盡頭的惡性循環。
經歷過鄉下生活的洗禮,明日香的體內住進了大自然帶給她的凜然和勇氣,當她為了幫助弱小,不顧一切地展開行動,其實正也是她為曾經軟弱的自己站將起來,大膽面對、克服的體現。從和身障同學小惠的相處,到外公的鄉野教誨,明日香已逐漸發展出能實踐生之喜的智慧,這應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目標,超越一切分數與名次的競逐之外。


「蜜蜂是一種聰明的昆蟲,非常明白這些。看見明日香那副慌慌張張的樣子,就會起戒心,以為遭到了攻擊,所以反攻。如果覺得害怕時,應該先靜靜地觀察對方,首先要信任對方。」
人無法適應社會,是因為心無力應對其中的無常與變化。因此,鍛鍊心靈,就成了人從小到大最重要的學習。
「說不定,草呀、花呀以及蟲呀,一直觀察著我們人哪。說不定一眼就能看穿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與大自然朝夕相處,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外公告訴明日香,看似無語的大自然,藏有能讓人回歸本心、感到快樂的終極密碼,在自然中可以很自然地打開心的通道;而當心的通道打開,人也自然能吸引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使自己不斷成為一個更富足的人。

「外公的田,毫不在意地接受著風帶來的季節變化。
激烈的風雨也罷,殘酷的日照也罷,大地全部接受下來,再變成自己豐富的養分。
外公說要感謝大自然的恩惠,雨是恩惠,太陽是恩惠,蚯蚓也因為大地的恩惠而歡喜。外公田裡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恩惠。昆蟲、動物和植物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2005年由李察․洛夫出版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引發一陣自然體驗和兒童發展關聯的討論,近年來在西方逐漸盛行的「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彷彿也為現代兒童日益多元的成長困境,拋出了能看見曙光的初步回應。
即使我的生活離自然也稱不上接近,但是,想像著大人在田野間如是地和孩子一同探索著生命的真諦,內心卻會不自禁地覺得安詳、平靜。我們的孩子即便無法像明日香一樣,長時間浸潤在土地的懷抱之中,想必卻也能透過《生日快樂》的文字和影像,共感大地的溫柔和歸返心靈之鄉的安然。

青木和雄在台灣出版的書並不多,但是,他在故事裡透露出對兒童心靈的關注,不禁令人景仰。他將生命教育、自我成長、親子關係、自然智慧等議題巧妙而婉約地結合,這樣的故事,是涵養正向人格的重要媒介,「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會看不見事情的真理,要信任對方。寬容,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珍重。」
人能從孩提時期開始對他人有多一分體貼、接納和理解,就能集體創造出一個溫柔、多元、每個生命都能閃耀其中的燦爛世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蘋果山丘上的貝絲【美國蒙特梭利教育之母經典兒童文學.華德福中小學推薦書單】

蘋果山丘上的貝絲【美國蒙特梭利教育之母經典兒童文學.華德福中小學推薦書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這是一本詮釋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小說代表作,作者Dorothy Canfield Fisher是將蒙特梭利教育概念由義大利引進美國的先驅,為了讓此理念深入美國家庭而且了這篇故事。Dorothy女士在20世紀初的美國致力推廣兒童及文學教育,光是她一生對理想的劃時代實踐,就實實在在地呼應了蒙特梭利教育觀裡「大膽用行動挑戰」的價值。

先不將這本書扣上蒙特梭利教育這個嚴肅的大帽子,故事本身就非常好讀且深入人心,不只大人適讀,我已經忍不住想像孩子讀後分析書中事件,站在大人,孩子兩方所能提出的觀點論述。

換作是我⋯⋯
在十歲生日那天遇到驚險的丟包意外,我的心情是什麼?我可能會如何應對?
我如何看待生活中如同小亞利斯這樣先天條件弱勢的孩子?我會採取什麼行動來幫助他?
面對有著不同教養態度的阿姨、姑姑家,在兩方的情感拉扯之間,我該如何合宜的表達出心中的真實感受?

思考著這些問題,彷若能看見孩子們激烈而言之有物的討論,我想這過程大概精彩得得邀請大人們來場公聽會,一窺小孩心靈角度的蒙特梭利教育實踐。

書裡有太多發人深省的地方,其中有三,對我來說特別深刻。

一是:混齡教學的可能性。

小女主角貝絲到帕特尼家生活之後,換到了一個婚齡教學的學校,班上同學們的程度都不同,卻能在互助之下,各自適得其所。
一個十歲的孩子,為什麼不能擁有八歲程度的數學能力,和十二歲程度的語文能力?
人的發展本來多元,體制內的環境通常無法真正做到所謂因材施教,於是,孩子被迫貼上「我數學不好」、「我英文不好」云云標籤,這樣的挫折感對整體的學習並沒有幫助。
在我的心靈寫作班級和音樂劇團中,成員一直以來都來自各方,我努力地實踐著宛如《窗邊的小荳荳》巴氏學園那般的溫柔畫面,幸福地看著孩子們找到自己的亮光,並喜悅的與同伴分享的美麗光景。

二是:大人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表現。

世上萬物都是由極小的分子粒子等基本物質單位所組成,「能量」這種聽來玄妙的東西雖肉眼不可見,卻實實在在地流動與人我之間。否則,我們不會莫名的喜歡或討厭另一個人,一切人與人間的愛恨情愁實在都起來有自。
根據這個原理,當大人情緒混亂,易怒易緊張,如同書中的法蘭絲姑姑,孩子就容易因為害怕犯錯而小心翼翼,不敢嘗試。
但是,當樂得讓一個九歲女孩操控馬車、打理家務、獨立做決定的安姨媽出現,貝絲開始因為足夠的安全感而能自我超越,大膽挑戰生命中的大小事,帶著自信與沉穩的判斷力,成為具有韌性的「全人」,這恰到好處地印證了蒙特梭利女士提出的「吸收性心智」——孩子的一切作為都建立在大人共振的能量基礎上。

三是:信任孩子,他可以飛得比想像更高。

這和第二點的概念其實相輔相成,當今這個因為焦慮過剩而過度干涉的教養時代,我身為大人的我們特別需要自我提醒。
因為害怕孩子受傷、不忍孩子挫敗,於是先出手幫孩子打理好一切,這很多時候甚至是建立在「害怕孩子的錯誤使大人丟臉」的成人玻璃心之上。
帶著孩子做的每一場演出,幾乎都有大人在前面大打恐慌頭陣,這種時候,即便孩子渴望突破,仍難免受到影響。可是,排除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你不相信孩子,誰來相信你的孩子?
這可以很簡單的用畢馬龍效應來解釋,也可以更有同理心的想:誰不喜歡被信任的感覺?誰不會在被賦予重任之後充滿改變的動力?

提筆至此,想起貝絲轉學後第一次考試失利時,望著遠山,在安姨媽平靜的對話中暢然的生命體悟:世界上還有太多比考試更重要的事,生命的旅途有更多點點繁星值得注目。

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安姨媽,陪孩子走過時刻都能被接納的千山萬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兒時的點點滴滴 DVD

兒時的點點滴滴 DVD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因為在高畑勳展看到一個當代電影動畫藝術家的「真」與「狂」,開始回看他的所有作品,《兒時的點點滴滴》整體步調非常符合日本電影的風味,總在細節處著墨、說很小的事情,卻像老茶,回甘最久。

由於高畑先生十分欣賞《龍貓》的美術設計男鹿和雄,希望這部動畫也能重現日本鄉間風光之美,所以選擇山形縣作為舞台。如果不去深究,很容易單純地被優美的自然景色吸引,然後在平淡的敘事步調中猶豫著要不要轉台。然而,在電影最後一幕,成群的孩子圍繞在女主角妙子的身邊,鼓勵她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出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選擇,我才突然意識到這部片或想傳達的意義。

女主角妙子在整部片中不斷回憶自己小學五年級時的種種,在家庭中,要面對兩個姐姐的眼光與當代父母壓抑的教養方式;在學校裡,她細數群體生活既溫暖又矛盾的人際情懷,古今交錯,對我而言,這就像是人與自我潛意識對話的喋喋喃喃。

小時候在班級舞台劇演出表現出色,差點就要「進軍寶塚」,卻因為爸爸保守的思想錯失良機, 27歲的妙子回想這段過往,發現自己其實有很渴望突破與自我超越的一面。
看到妙子在班級舞台劇中因為太過投入,自己冒出即興發揮的台詞,卻被老師制止,我的內心實在有千百個扼腕—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我的戲劇課堂,絕對是要大力被盛讚的,因為這脫口而出的即興對白,象徵的可是孩子全然融入角色與情境的真誠,無比難能可貴。
雖然妙子謝謝表演之後,曾經和媽媽在獨處的街道上,表達惋惜的心情,卻又再一次地被要求保守雀屏中選的秘密,避免傷害後來遞補的同學,這是令人心疼的畫面,也讓人赤裸的看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必須獨自承擔的,時常是大人內在跨不過去的,對外在眼光的恐懼。

「永遠還有明天!」是敏雄的座右銘,妙子在長時間互動之下,被天性樂觀開朗的他深深吸引,卻無法下定決心嫁作農婦。
那天夜裡,妙子的腦海浮現兒時隔壁座男同學阿部。當年,她明明嚮往著阿部身上的坦率與純真,卻無法勇敢地為他挺身而出,只能眼睜睜地望著阿部被人欺負,自己則安全的隱身到人群之中,用偽裝的保護色欺騙自己。
面對自己的真心,或者屈服與眾人的眼光之下自我保護?遇到外在條件同樣相對匱乏的敏雄,這個命題又再度出現,在不同時空之下交疊,妙子得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坦然地與自我重逢。

回到電影的最後一幕,妙子本已決定按照計劃回到東京,卻在去程的火車途中改變主意,回到敏雄的懷抱。
此時,成群的孩子出現在妙子的身邊,像是啦啦隊那般,鼓舞著她回歸本心,追隨內在真正的渴望,她終於在高昂的打氣聲中,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不必再不安於失去自我的焦慮當中,完成成年階段的自我整合。

我想,那些最終為妙子搖旗吶喊的,正是她從小到大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為成長奮力搏鬥的自己—是所有的相遇與經歷,成就她今天的模樣;她不必拋下過去,卻能在全然的自我接納和面對中,帶著勇氣迎接生命的下一段旅程。

「27歲正好是人生的分岐點,其中,真正實現理想的女性,大概只有不到5%。
那麼,讓其他95%沒沒無聞的女性成為主角,不是更能引起共鳴嗎?」
高畑先生在《天才的思考》書中,談到本片的創作動機。

人只要活著,就有說不完的故事;人只要有故事,就是世間最無可取代的存在。

所以,我帶孩子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此看見自己的價值,珍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一如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說的,過去的點點滴滴,終將成就生命的壯麗與凜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鏡子練習:21天創造生命的奇蹟

鏡子練習:21天創造生命的奇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前陣子開始閱讀露易絲․賀(Lousie L. Hay)的系列著作,其實內容大同小異,以愛自己為名的架構也相當明確,讀來看似理所當然,但卻需要在生活中持續鍛鍊磨礪,才能不斷地把她的思想重點吸收到腦中,落實到每日生活裡。

「內心反應外境,你如何思想,生命就如何被塑造。」

「輸出正向訊息,對宇宙敞開心胸,無盡的豐盛就會進入你的生命。」

讀著、想著、觀察著,會發現,不論是知名的哈佛醫師許瑞云、賽斯心理學推手許添盛醫師、Louise L. Hay等近代為人類身心靈健康努力的提倡者,他們所推崇的中心思想其實都相當一致,即「信念會創造實相」。

聽來簡單,要在生活中實踐卻相當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吸收著各種外在聲音長大的,人是群體動物,難免受到環境影響;尤其在我們這愛面子、唯有讀書高、重視外在條件勝過一切的社會,特別容易因著過去他人加諸的負面訊息,在心中種下帶著不安與自卑的種子,難以自我肯定。

不是不願意,是潛意識裡從沒有夠堅定的自我價值感,足以支撐成長過程不同階段的人生挑戰。所以,長大以後常常莫名感到失落、感嘆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理想的生活。

如果人成長的被形塑過程稱作教育,那麼這實在不是教育應該給孩子的。

輕巧好讀的《鏡子練習:21天創造生命的奇蹟》,透過打造習慣的21天魔法,淺顯地引導讀者透過與鏡中之我的正向對話,為自己重建良好的自我形象,鼓起勇氣去擁抱一切理想的生命樣貌。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書籍,更是能與孩子一同嘗試的心靈教育。

所謂「愛自己」從來不單是個人主觀意志氾濫的旗幟,而必須透過自我覺察,在與過去自我的對話中爬梳、釐清自己的生命歷程,然後能面對、接納甚至是擁抱自己所匱乏的,從而找到與自己和平共處的安然之道。書裡提到十二個愛自己的方法,包括:

1.停止所有批評

2.原諒自己

3.不要嚇自己

4.要溫柔、仁慈、有耐心

5.仁慈地對待自己的心智

6.讚美自己

7.支持自己

8.對負面的自己懷抱著愛

9.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10.玩得開心

11.現在就開始愛自己

12.做鏡子練習

單純讀著這些條列文字,會覺得,嗯,人生這麼簡單啊,天天喊喊口號就幸福快樂了呀。

然而,實際咀嚼書中內文,才會發現生命課題之深之廣,需要很長的時間與不斷的自我對話。

而本書其中第20天的挑戰是:教孩子做鏡子練習。

特別為了引導孩子一同參與而規畫了獨立的篇章,足見作者心靈的柔軟與同理。孩子每天也和大人一樣,面臨生活的壓力努力尋找出口,如果他們從小便能透過鏡子練習精華的鼓勵語言,涵化正向自我概念,是否能在成長過程中少一點自我批判與卯足不前、多一點破繭而出的盼望信心?

「我可以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生命會全力支持我。」

這是書裡期許大人引導孩子建立的信念,而我想,這同時得要搭配生活的實踐,使孩子在每個學習任務中都能感受到此念頭是被支持的、是千真萬確的。

比如,不論是我的音樂劇表演團體,或者中英語寫作課堂,孩子們最初便會被告知:「無論你的背景出身、無論你過去如何被評價,在這裡你就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你有權利大膽地將內在表達出來。」

然後孩子會在活動中逐步印證,這個理念是真正被落實在我們之間的。

大人先有了這種突破限制性信念的強烈動機,就能很自然地帶領孩子一起朝著打破框架與超越的方向前進,從我們引導過程的言語、動作與散發出的能量氣息,孩子能很敏銳地感受到,自己內外在的一切是否真的是被接納的,自己的生命是否真的是能安全地在這個環境中自由發展的。

引導者先成長了,孩子自然也會一起跟著提升。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Shauna Shapiro在TED分享正念的力量時,滿溢對人性正向發展的信心,其中兩的重點,恰巧能與Louise L. Hay探討的正面自我評價不謀而合:

一是,

What you practice grows stronger.

你所加強鍛鍊的會不斷茁壯。

孩子接受到越多鼓勵性語言,大腦自我肯定的神經迴路會持續被刺激、強化,促使他按照習得的信念實踐正向自我。

二是,

Kind attention. Pay attention with kindness.

給與自己正向關注,而非侷限於自我苛責,流連在愧疚、懊悔和自責中。

她舉了軍人團體歷經戰爭創傷後的療癒歷程為例子,告訴我們,當人深陷帶著內疚的悲傷生活,且因著過去的內在信念「不被允許」釋放痛苦的心情,將永遠無法走出過往;但是,當人內在的一切情緒與狀態被完全地接納,他會開始產生關懷自己的溫柔情感,啟動自我療癒的力量。

Shame doesn't work.

Judgement doesn't work, either.

羞辱和評論,都無法為人的成長帶來任何幫助。

設身處地的想,沒有人在被批評和苛責時,會心甘情願地在正向的內在動機驅使之下,主動地超越自己更多。不是嗎?

傑夫․福斯特(Jeff Foster)在《不再試著修補生命》提到,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回家」的感覺,從小到大都是。

這所謂「回家」的感覺,是一種關於自己的一切全然地被接納、不再因為努力追尋別人眼中那些「更好的」而掙扎卡關,從而感到內在的平靜和喜悅。

孩子說不出什麼艱澀的理論,卻在不斷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始終仍帶著這樣的需求,天然地懷抱著這樣的渴望。

如果你我都是,就從今天起,和孩子多互相成就一些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原來,此生即是天堂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原來,此生即是天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作者Anita Moorjani(安妮塔․穆札尼)曾因嚴重的癌症經歷瀕死,卻在其中對生命產生新的體悟,前後創作了「死過一次」系列共三本書,用很真實、好讀又容易理解的故事鼓舞世人。

書裡並沒有太多玄妙高深的靈性知識,字裡行間,我感覺作者只是很真摯地想告訴大家,生命的種種經驗都是禮物,只有當你定睛地好好珍惜自己,才能產生更多的愛,去擁抱生命的精彩旅程,去真心地讚賞這個世界。

以教養來說,已經有好多的心理學研究證實,快樂的父母才能成就快樂的孩子,小孩都是吸收父母的情緒和心智狀態長大的—一個永遠只汲營於為人付出、看不見自己的母親,孩子通常也無法活出真實自我;一個永遠只在乎外在效度的父親,孩子很難不凡事往勢利眼的死胡同裡鑽得傷痕累累。

最近在讀的《深井效應》,探討的是童年逆境問題,可是我想,和這本《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於,作者都在鼓勵我們:勇敢地學習、盡力地讓自己成長,我們才能擁有更溫柔卻堅定的信念,帶領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整理作者在2013年的TED演講中分享的五大人生啟示,和本書可以相互輝映。

1. 愛你自己。
只有當人愛自己,人才能珍惜自己;只有當人珍惜自己,我們才能告訴他人,我們希望如何被對待。
你越愛自己,你將擁有越多愛能分享給別人。
Love yourself.
When we love ourselves, we value ourselves; when we value ourselves, we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us.
The more you love yourself, the more love you have to give other people.

2. 無所畏懼地活著。
是愛使我們安全,不是恐懼。
恐懼不能讓我們遠離災難。
Live life fearlessly.
Love keeps you safe, not fear.

3. 幽默感、笑聲和喜悅。
我們是帶著這些美好的元素來到世界上的,它們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了。
Humor, laughter and joy.
We all born with these, but they descent as we age.

4. 生命是一份禮物。
只有當你失去寶貴的東西時,你才會真正發現他的價值。
即便生命充滿挑戰,它仍是個禮物。
如果你正在經歷困難,而它讓你痛苦得一點都不覺得像是一份禮物,這只代表,你還在路上,終點還沒抵達。
Life is a gift.
It is only when you lose something that you value, you finally know the true value of it.
Even when it comes with challenges, life is a gift.
If you’re in a challenge, and it doesn’t feel like a gift yet, it means you haven’t got to the end yet.

5. 做最真實的自己。
盡情展現出最真的你,盡情閃耀屬於你的光芒與自信。
擁抱自己的獨特性,好好認識自己,並無條件的愛你自己。
Always be yourself.
Be as you as you can be. Shine your light as brightly as you can. Embrace your uniqueness. Realize who you are, and love yourself unconditionally.

「愛自己」是近年來心理療癒領域十分氾濫的詞彙,它的定義應該被釐清。
所謂愛自己,並非任性地為所欲為,而是「真實地經歷生命中的每一個感受,勇敢地經歷它、承認它、接納它。」
你不只承認你生命中一切悲喜的存在,還允許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你「認可」它。

然後你會知道,「生命中的所有經歷從不會空手而來,一定會帶著禮物。撇開別的不說,痛苦首先會賦予我們同理心,讓我們更能體會別人的失落、哀傷與苦難。事實上,這些經驗既讓我們更富有人性,也讓我們更具神性。」

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我們生命經歷的事情是什麼,我們都能從中找到會回頭滋養心靈、使自己前進與茁壯的養分,這樣不斷自我提升、進而能成就他人的「韌性」,或許才是愛自己的真諦。

「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愛,要怎麼『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呢?」
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當人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他才能擁有更多的力量,成就別人的自我超越。
越是經驗困難成長歷程的孩子,若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看見自我和生命的價值,他的人生必定可以被翻轉。

作者在瀕死經驗中發現,如果萬事萬物都靜好地存在於世間,代表一草一木等一切存有,都是無條件被造物主所愛的;同理,自己身在這個大千世界中,時時刻刻,也是理所當然被愛著的。
讀到這裡,我用力記住這個道理,準備告訴每一個努力活出自己的孩子。

「我們真正的挑戰在於此時此刻,在這個有形世界活出寬闊、自由、愛與喜樂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如此坦然活著的權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撈月亮

撈月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湖裡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一定是同一個。
就好像……鏡子裡的我和真實的我,都是我。」

鴨嘴獸、小針鼴、短尾矮袋鼠是三個好朋友,他們最喜歡在滿月時相約在月色下野餐。
有一天,鴨嘴獸發現湖中的月亮倒影,想要把它帶回家,搖搖晃晃地「撈」到之後,竟把真的月亮也帶走了。
這是一個將兒童心靈對真實世界的虛、實探索,描繪得既親切又深刻的故事,書中動物們對「月光」的渴慕,就宛如孩子渴望溫柔、包容,渴望能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闢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的心情。
歲月靜好這個概念,孩子最是了解,只要細細觀察他們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自發性的「創造」活動,就能清楚看見,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提案」,只是需要學習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實踐。

「鴨嘴獸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太喜歡那個月亮了,他覺得那個月亮看起來太溫柔、太溫暖了,所以不小心把它帶回家了。」
「鴨嘴獸不是壞小孩,而且他發現天上的月亮不見之後,有把它拿回去還。」

故事結束,闔上書本後,孩子急切地說。
他們不會生氣地指責鴨嘴獸,為他冠上偷竊的罪名,而是同理鴨嘴獸的渴望,並且肯定他和朋友一起歸還月亮的誠實。
因為懂得,所以理解,在衝動和現實的平衡之間,孩子自己心中總是有分寸的。
這就是良善的、充滿可能性的,孩子的本質。

整本書頁籠罩在藏青的夜色中,月光的照耀更顯溫暖。
友情、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與自然一體的共感力,日系繪本,就是有無可取代的療癒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要的新人生(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我要的新人生(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覺得心靈煩悶的時候,會想去無印良品逛逛,不是為了買衣添褲,而是它的閱讀提案很有系統,常能在它的書櫃上,找到能重拾對美好生活想像的讀物。

有時候並不是真的事情多到泰山壓頂,無法負荷,而只是在成堆的待辦事項中太過投入,忘記抬起頭來重整生活,大口呼吸。

本書作者川原卓巳,正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的丈夫。近幾年,他們赴美推廣人生整理術,近藤麻理惠是品牌主角,川原卓巳則扮演幕後的企劃與製作角色,他將兩人的蛻變整理成五個步驟:找尋特質、活出自我、肯定自我、營造環境、持續成長。

從他的角度詮釋以自我整理為基礎的人生哲學,別有參考價值,其中四點,我覺得特別值得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在生活的時時刻刻莫忘初衷,日新又新。

1. 違反特質的行動,只會換來燃燒殆盡的自己。

近藤麻理惠很早就發現自己的特質,並透過各種方式不斷強化它,終於擦亮招牌,走出自己的生涯發展道路。然而,川原卓巳並不是這樣的人,他和一般多數的平凡人一樣,直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都還在摸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尋找那能讓他「一股腦地熱血投入」的夢想。
這個過程令人迷茫不安,但最後川原卓巳發現,比起站在舞台前閃閃發光,他更適合從事幕後工作,為自己支持的理念打造後援團隊,成為改變世界的影響力。他領悟到,自己最能從「支持他人」這件事上獲得成就感。
這樣的自我認識與接納,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並不是人人生來都得要成為鎂光燈下的主角,只要找到自己適合的角色,每個人此生都將能發光發熱。無須與人比較,但求心安理得和真正的快樂。

2. 為人生製造失衡的機會,是為了取得更大的平衡。

書裡是這麼說的:「人生本來就像鐘擺一樣,會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盪。當你放任自己放鬆到一個狀態,反而會從體內湧出強大的校正能力。」
不必每次都把偶爾的放空,貼上無藥可救的悲哀標籤,這對於高度自我要求的人,是很大的課題。但事實是,大部分的時候,留白,反而能帶來更豐富的靈感。
這是真的,不論是接觸大自然、清空思緒的散步,或者就只是純粹的無所事事,與自己和家人在一起,常能瞬間讓我回想起真正重要的事。

3. 日常就是最棒的練習場。

透過外在環境的整理,人能同時清理內心焦灼不安的情緒,將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和感受,隨著汙垢揚長而去。
川原卓巳夫妻最常執行日常的「直覺修行」,簡單而言就是「不忍耐」。
他認為,如果人能忍受牆角的灰塵,就可能默許生活中無理的行為。
為自己打理理想的生活環境,就是在為自己打理理想的人生狀態。
也好比,環境就是心的一面鏡子。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目前的我來說,這個境界還是生活化、實際一點。
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也正因如此,這才能稱作真正的生活修行。

4.享受專屬自我的內在空間。

「過勞不是能力的表現也不是盡責,只是還不了解自己,不懂調配時間的訣竅。」
讀到這裡,想起學生時代三天兩頭為了理想,工作起來沒日沒夜、熱血沸騰,那樣的時光是青春美好的,但反覆筋疲力竭的結果,帶來的卻是生活惡性循環般的不平衡。
善用自己的特質,認清自己的渴望,專注的走在實踐真實自我的道途上,逐漸地,心會寬,路會廣。
然後,才能真正的享受成長的喜悅。

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刻,都是創造的源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4/21

這是艾妮塔․穆札尼的第一本著作,主要記錄她歷經癌症末期瀕死經驗的過程,以及在那之後的體悟。

先讀過作者的第二本作品《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再返頭來看這些領會的根源,念頭更清晰,同時深深覺得,疾病、無常這種生死交關的事件,其發生的目的,都是要提醒人回歸童貞,不論到了幾歲,都要用孩子那般的眼睛看世界,才會處處發現生活中最單純的快樂。

想起國小課文中出現過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即便年齡、身分和兒童愈差愈遠,如果大人始終能懷抱純粹的、享受每一刻當下的心情,我們的孩子,也就能保有他們的靈魂中最獨特、珍貴,能讓快樂永遠沒有保存期限的超能力,直到生命的盡頭。

書頁豐厚,我按照自己的思緒,整理出我認為最有意思的四個要點。

一邊謄寫作者文字的同時,也忽然意識到,我們要做的不是「兒童心靈教育」,而應是大人回頭先自我教育,當大人的心靈被打開,孩子們自然能因為被允許展現他們本來的樣貌,而被啟迪、而自在的發揮創造力,進而能實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1. 只要我願意它發生,一切就會水到渠成。

「只要我願意它發生,一切就會水到渠成。當時我心想,放馬過來吧!無論是任何挑戰,我都願意接受!我全都明白了!」

面對生命中數不清的挑戰,我是用外在的價值框架自我束縛,或者像是孩子發明遊戲、向天許願時那樣,虔誠地相信一切都會真正發生?
前陣子聖誕主題和孩子們熱烈討論的,是我的童年回憶《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電影動畫暨奇幻又精采,但故事所要傳達的,就只有「相信」兩個字,It is when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 hear the sound of miracles。
不論活到幾歲,人永遠都可以像小時候相信聖誕老人那樣單純地相信,生命中的一切渴望都會實現,因為信念創造實相。

「我不去猜想結果,全然相信一切都會順利達成。
做自己,讓美好的能量指引我到對我及其他人最有益的方向。
這就是我必須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在這個架構下,真正屬於我的,都會輕鬆地走入我的生命,以最奇妙、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每天展現出我之所以為我的力量與愛。」

2. 用熱情驅動主導權操之在己的人生。

「我發現要判斷自己的行動是源自『行為』或『存在』模式,只要看看每天的決定,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情緒,是恐懼?還是熱情?
如果我每天的行動都是出自熱情及對生命的熱愛,那麼我就是處於『存在』模式;如果我的行動都是出於恐懼,那就是『行為』模式。」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彷彿找到理想生活的答案,十分震動。

如果說,我無法輕易地進入體制,在其中安然自得地享受人生,那是因為我擁有挑戰自我的另一份熱情。當我跟隨著夢想藍圖的驅使,嘗試那些別人未曾做過、在身邊多數人眼中看起來過度冒險的事,我必須了解到,我只是沒有受到生存恐懼的操控,而做出無法符應我靈魂呼喚的行為;當我的生活中存在越多出於熱情而非受迫性的選擇,即便得要因此承擔更大的風險,那對我的生命都是一種更高的祝福。

就如同作者所說:「當我們開始把自己調整成應有的狀態(順應激發我們的情緒),就可以連上美好的靈魂。當我們建立了與靈魂的連結、取回自己的力量,人生就會開始啟動。」

3. 看見自己的獨特與珍貴。

「在我的瀕死經驗中,我感受到偏見、仇恨、忌妒和恐懼,都是源於人們不了解自己的偉大。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完美,所以覺得自己渺小又微不足道,這樣的想法與自然流動的生命能量背道而馳,而生命能量就是我們的本質,我們在跟自己對抗。
我認為只要我們能鼓勵彼此表達真實的自己,就可以成為充滿愛的存在,各自為世界貢獻自己的獨特性。
問題與衝突都是源自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展現內在的美麗。我們製造了許多偏見來定義『完美』,導致了懷疑與競爭。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只好忙得團團轉。
但只要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美好,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夠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獨特本質。」

這是一段我放在寫作講義中和孩子分享的美好文字,也是我願能一生融入我的教育行動中實踐的理念。

所有的科目、領域都只是一種媒介,而當大人不再共構一種由分數排名、比較競爭組成的成長環境,而能讓每個孩子看見自己的生命經驗和人格特質為他帶來的獨特價值,孩子自然能在任何的學習任務中,看見自己的無可取代性,從而產生「為自己奮鬥、展現自己的光」的態度和生命力。

4. 除了接納,無它。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總是在解釋每一個發生的情緒,為它下定義、貼標籤,然後陷入更多痛苦的反芻循環裡。

不只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如此,面對自己的波瀾起伏,更難跳出窠臼。

可以解析、找出更好的事件應對方式,可是,當我們把「接納」先放在前面,不論是孩子或是我們自己,都會因此感覺被允許、被包容、被愛、逐漸能找到平靜的心理韌性和好好表達的勇氣。

「無條件的愛就像純粹的白光,當白光射過稜鏡時,會折射出各種顏色的虹彩。把這些顏色用來類比情緒:喜悅、愛、焦慮、忌妒、憐憫、仇恨、同理心等等。
我們每個人就像一面稜鏡,會把純粹的白光(愛)折射成不同顏色;這些顏色(情緒)對整體來說同樣重要,幾乎沒有人會對某個顏色存有道德批判,但人卻會批判別人和別人的情緒,認定某些感覺是對的,某些感覺是錯的。但這只是在壓抑自己的一部分。
阻斷情緒,就像阻止某些顏色穿過稜鏡一樣。唯有不帶絲毫偏見去擁抱完整的感覺光譜,才能觸碰到存在於我們內在的純粹本質與無條件的愛。」

當我對著孩子說,「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一定沒問題的!」或 ‘’You are the BEST!!’’,這不是無意識的亂喊口號,其背後含藏的是絕對的信任,希望能喚醒他們小小孩時候無所畏懼的心,暫時放下社會化過程中培養的限制性信念。

「關於這個世界,只有一件事情是你必須學習的:你已經是你想要達成的自己了。毫無拘束地、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獨特!這就是你之所以是現在的你,也是你之所以來到這個俗世的原因。」

一如作者所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