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的所有評鑑

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 (電子書)

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4/05/02

書中的插曲讀來有趣,提到美國圖書館的採購量,培養了書市的繁榮,圖書館員必須認真逛書展,逐筆選書。

另外也提到幾位繪本創作者是新手爸媽,為母(父)則強,是愛與信念帶來蛻變,也體現在作品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

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5/02

如果不是因為其他的資料科學家引述,我大概也不會注意到這本書,因為類似的中文書名太多了。

然而這位作者是相當有名的資料科學家,尤其是在複雜科學、網路科學這個新興領域,近年來更將此方法論應用到醫學,稱為"network medicine",值得持續關注。

這本書的推薦者之一是《黑天鵝》的作者 Taleb。本書與《黑天鵝》在內容上有相關性,都是在探討冪次定律分布對比於常態分布。人類善於掌握常態分布,但對於冪次定律分布的了解還很有限。所以重點之一,是要先區分哪些是常態分布,哪些不是。

如果是常態分布,則很容易量測,例如學業成績、田徑運動員的表現。然而其他多數領域,都是難以量測的,網路效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功者往往是網路中的樞紐點(hub),與人氣高度相關,所以作者說,表現是個人的事,成功是集體的事。

當然,不管如何為「成功」下定義,都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因為「成功」這個詞引發太多的情感,我們很難持平而論。不過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是以數據指出我們的盲點,以及不想面對的現實。(包含如何持平看待學業成績這件事,以及如何擺脫學業成績的制約)

書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
(1) 從發表的論文預測誰是諾貝爾獎得主
(2) Q係數,一生不會有太大變化,意味著如果入錯行要及早轉行(不知道是否爭議太大,作者並未公布Q係數的計算方式)

由此書衍生的討論很有趣,
(1) 與對的人連結、出現在對的地方,會是轉捩點。如果以此看城鄉差異,則是連結度的差異。
(2) 那麼埋頭苦幹重要嗎?以網路連結來說不重要,但書中的第五定律談的是堅持,這似乎是個人面向多於網路面向,也就是說,如果Q係數合拍,再來就是十年磨一劍,也就是找到自己願意重複做的事。

從這個角度看,包含了三個面向,機緣(網路效應)、天份(Q係數)、時間(反覆嘗試)。

這本書也反映出演算法在網路效應的時代扮演的角色,追求網路效應的極大化,也就是商機的極大化。然而極大化往往與失衡高度相關,不管是個人層面還是集體層面。這是作者沒有談的。

近來也看到一些反向平衡的觀點,例如 Kenneth Stanley 想設計一種社群網路,不是以人氣來衡量。我們需要從網路效應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書店的逆襲:日本廣告鬼才帶你逛書店,找創意

書店的逆襲:日本廣告鬼才帶你逛書店,找創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30

書中相當強調書店與serendipity的關聯性。

關於書店、書籍存在與否的種種省思,越來越常被討論。但若未能更犀利,則往往偏向鄉愁懷舊,不夠持平看待問題。

有個問題是,「最低的水果是否摘完了?」

以前的時代,買方與賣方之間的資訊落差,是交易的基礎。賤買貴賣,很容易操作。然而在資訊時代,資訊落差越來越被弭平,或是以不同樣貌出現,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物,沒有人佔有絕對的資訊優勢,那麼交易的基礎是什麼?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知識經濟的目的是賦能,賦能有賴於建立回饋迴路,賦能的結果是「非零和遊戲」。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資訊的提供者、接收者同樣是這個回饋迴路的一員,同樣貢獻於非零和遊戲中。這是否可產生新型態的交易模式?等等問題,都需要跳脫書籍本位思考。

書中有個論點我覺得蠻矛盾的,作者一方面鼓勵囤積書籍,另一方面又說大部分的書快速看過即可。書籍的出版是否正走向「快時尚」化?如果快速翻過即可,又何必囤積呢?我真正好奇的是,書籍量多的時候,會有大量霉斑、小蟲等問題,作者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今天不想吹頭髮

今天不想吹頭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紅色吹風機的意象,太厲害了,像藍白拖一樣鮮明。很喜歡。

神龜的段落看不太懂。

鳥兒淋濕的意象,可能需要再多一些野外觀察。鳥兒避風雨時,似乎會把頭縮到一側的翅膀底下,呈倒雞蛋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畫室(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Suzy Lee的藝術啟蒙自傳圖文書)

我的畫室(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Suzy Lee的藝術啟蒙自傳圖文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7

我幾乎把蘇西·李的繪本都找來看了,其中讓我最有感的是這本《我的畫室》的畫風,俐落準確的粗線條。但對於故事內容、文字敘述等等,則未特別有印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Somewhere 好地方

Somewhere 好地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4

讀完之後,讓人想回頭再多看幾次。

閱讀前,先不要讀故事介紹,可以享受閱讀過程解謎般的樂趣。

讀完之後再來讀博客來OKAPI的作者訪談,覺得很有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回應 (電子書)

看不見的文字:時代挑戰與一名布農祭司的回應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4/04/07

讀了覺得作者選用的書名「看不見」的文字很不錯。符號如果是為了流通、被看見,則逐漸演變為文字。反之,若不是為了流通,也不想被看見,則是暗號、密碼。

為什麼創造了符號,卻又不想被看見?或許與符號所指涉的內容有關。如果符號是用來指涉無形的事物,那麼超越符號的內容的事物才是更重要的。要傳遞的是無形的事物,而不是有形的符號。

書中提到的這段歷史插曲很有趣。圖片也搭配得很清楚。也側寫了那個時代對於文明與否的刻板定義,認為文明與文字的使用高度相關。而對於「文明人」的衝擊,就是以天地為書,萬物為文字,那樣的「原始」生活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

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6

書籍內容可能是作者講座的備忘錄,優點是涵蓋面非常廣,可以觸發非常多延伸思考,缺點是未深入闡述,點到為止,例如「不飽和性」、「言語(parole)」。

這可能也反映了編輯的內在張力,一方面要追求自由聯想,另一方面要捕捉動態關係。若太重視自由聯想,則捕捉到的動態關係很淺薄。若太執著於深層的動態關係,則無法放手自由聯想。

作者將編輯類比於遊戲、料理、家事,這些領域都是講究動態平衡的領域,反推回來,編輯應該也是如此吧,重點是平衡。基於這樣的觀點,我會覺得書中自由聯想的部分需要修剪一下,而該要深入的地方需要經營得多一些。

我覺得可再深入的地方例如,
(1) 神話與故事的原型:英雄的旅程其實不用再探討,因為其他領域也都會提到這個原型。若是從編輯的視角,倒是可以探討「變形」這個主題、原型,不管是形體的變形、精神的變形,都呼應了編輯所關注的,一個東西看起來像另一個東西,呈現意義空間的連續性、叢集(cluster)現象。

(2) 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作者在書中許多地方都試圖提出電腦與思維的類比,但撰寫時電腦技術才剛起步。如今我們已有大型語言模型(LLM),意義空間甚至可能是可計算的、可定量分析的。在這個情況下,語言會有怎樣的發展?換個方式說,編輯是對語言的探索,如今我們已有更強大的語言工具,那麼對語言的探索可以再推進到什麼地步?

書中涵蓋的知識多到有些炫技感,但有一個相當務實的關懷,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編輯實踐。其實這不需要華麗的知識,現在有越來越多知識型的部落客、播客(podcast)、Youtuber都是編輯的實踐者。從他們身上可以學習到統整資訊、整理想法的能力,這就是編輯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平靜的力量:正念研究經典,科學實證持續練心即可重塑大腦迴路,提升內心素質,脫離耗損身心的負面情緒 (電子書)

平靜的力量:正念研究經典,科學實證持續練心即可重塑大腦迴路,提升內心素質,脫離耗損身心的負面情緒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4/04/01

最有感的章節是第八章,讓大腦的自我系統安靜下來,談修行如何改變自我意識相關迴路,先是抑制預設模式網路,再則是讓預設模式網路活動降低。

預設模式網路是個待解的謎。書中提到心流也是與抑制預設模式網路有關。那麼如果修行與心流都能抑制預設模式網路,兩者的差別為何?另外也想到,創造性發想、自由聯想也與預設模式網路有關,那麼修行對於創造性發想是有幫助的嗎?

作者提到,一般研究修行對身心的影響,會把重點放在身體的健康指標,然而修行的核心,是讓生命變輕,是改變自我,然而相關的研究還很有限,也就是說,需要再多研究修行對自我意識的影響。

書中提到心腦共振的現象,似乎白話來說就是「找到自己的心」,這個現象在 Joe Dispenza 的書中也有提到。若要說研究內容的「激進」(以及玄妙)程度,我覺得  Joe Dispenza 的書更勝一籌,還講到松果體、褪黑激素等等。

而作者把修行等級按照小時數區分,讀了總覺得哪邊怪怪的。人生不是只有打坐才叫做修行吧,如果有人以做家事來修行,那麼做家事的時數是不是也要算進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極北

極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3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看似在談啟示錄般「後文明」的荒涼場景,但也是在談「後宗教信仰」。

讀的時候想起尼采談「上帝之死」時提到的失去方向感、定錨感,對比於此,書中想在濁世找到方向感的人,「死守」宗教信仰,卻到了比北方更北的地方,一樣迷失。

書中或許想談活下來的方式,不過談得非常隱晦。倒是將主角的冷靜而近乎霸氣刻畫的很好,「我說我從沒假扮任何人,但如果有人誤以為我是男的,我也不覺得有必要糾正他們。你們愛怎麼想就怎麼想,我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5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