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避風港的所有評鑑

我和媽媽疏離中:互相依戀卻感到窒息,剖析母女間矛盾與疙瘩的心理學講堂

我和媽媽疏離中:互相依戀卻感到窒息,剖析母女間矛盾與疙瘩的心理學講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7

對你而言,和母親最好的關係是什麼模樣呢?

人與人之間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關係」,每段關係都會因為不同人的個性組成,而出現了不一樣的樣子,阿德勒主張「人類的所有快樂都源自於人際關係。」反之亦然,「關係」品質真是一段讓人歡喜讓人憂愁的關鍵。

小時候看著大人,總覺得他們就像天一樣大,好像無所不知的超人,漸漸地長大之後,發現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而大人的回答卻越來越迂迴,當我們面對這世界的疑問因著自己的成長變多,卻無法得到解答的時候,眼前這位小時候的超人,就會開始變成我們「學習的榜樣」,在與之生活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學習面對問題態度,看著大人們怎麼應對這世界的挑戰,無論好壞皆會被我們全盤吸收,母親就是我們在世上接觸到第一位可以學習效仿的女性,母子關係之中,母親的樣貌與個性,多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形塑出兒子未來理想對象的樣貌;而母女關係,母親則是成為女兒心中第一位可以學習效仿的女性對象,無論是哪種關係的組合,與未來的自己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和媽媽疏離中:互相依戀卻感到窒息,剖析母女間矛盾與疙瘩的心理學講堂》一看到這本書名,相信許多人是心有戚戚焉的,我們是多麼渴望被愛與被在乎的,卻也因為這一份渴望而不斷的受傷。兒時的我們無時無刻都想黏著大人,依戀渴望著那一份安全感,但媽媽永遠是媽媽,一開始不會因為意識到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相處的方式,衝突就此展開,心理的距離也可能就此慢慢疏遠。母女關係是十分親密的,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與相愛相殺組合。(笑)這就像是兩個十分相像的人,因著各自的優、缺點表現在不同的事件上,有時忌妒或霸道的攻擊著對方,有時又像是天下無雙的姊妹淘一樣站在相同陣線同仇敵愾,總會令旁人摸不著頭緒,面對最親近的人,總是容易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語,但是那些互相埋怨與不悅的背後,有著滿滿被愛與被理解的渴望。然而對我來說最適合的關係就像是「關係良好的室友」一般,可以各自在人生裡精彩,又能將自己學習與接觸到的事物互相分享,將對方的優點發揮,不適當的行為便引以為戒,在過程中累積經驗成就強壯的肩膀,來足以擔起自己的選擇與人生責任。

韓國作者孫廷沇是一位心理師,他在書中舉出許多不同樣貌的母女關係與衝突的故事,在每篇故事之中在提出應對的心理學技巧與說明,甚至還提供了如果也有遇到相同問題的讀者們,可以試著用來解決或處理緩和的方式,除了蘊含心理學知識之外,更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令讀者產生共鳴感而後理解故事背後所隱藏的關係需求,為彼此糾結無度的紊亂,理出一絲絲的希望,有時只是需要理解對方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來釋放自己,畢竟有些傷害已造成,我們也要照顧自己的心情,理解但無法原諒是允許的,再黑暗的道路,我們總可以因為他人的經驗分享,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可以嘗試的解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殘骸書

殘骸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07

第一次看到《殘骸書》這本書,是因為粉絲團裡的新企劃 #文字的此時此刻 活動緣故,而看到 書寫療癒。施又熙 老師的分享書頁,進而引起我的興趣,隨即尋找書籍介紹連結,碰巧當日也公布了 2023臺灣文學獎公佈金典獎年度大獎,得獎的作品正是《殘骸書》,從網頁的簡介上看到這本書的裝幀是由楊啟巽工作室所設計,運用白色的紙張呈現簡約的風格,在平面的紙張之中,運用紙張後加工的打凸工藝,加上了橫豎交錯宛如方正的磚牆意象,其中的植物就像遇到阻礙卻仍然擁有向上生長的生命力,如此這般的強韌存在,在讀完設計師的概念與想法,書籍的封面設計毫無懸念的擔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於是在紅氣球 島之食華山店 裡看到本尊後,便毫不猶豫的把它帶回家收藏,也在當天完讀一次。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走出囹圄之後,面對「白色恐怖」局勢過後的心情,撿拾散落在回憶裡的感受與殘骸,文中每個篇章都是獨立的,不用從頭到尾的讀起,就像回應書名「殘骸」一樣,從記憶的「殘骸」裡,讓大家翻找回憶的片段,可能在某個時刻,會連結到以往遇到的事件,其實和這個故事有著關聯,知曉這段歷史,對於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次耳聞這段台灣的歷史,是曾和家族長輩閒聊之際,得知在六七零年代裡的學校裡,日常的言語是要被有「權力」的人審核,除了不能批評國家的管理者以外,使用什麼樣的語言說話,好比講臺語往往都是被禁止的,都是在限制的範圍內,又或是在學校的廁所裡,寫了五個字批評了上位者,從學校裡被帶走,就此陷入為期五年、七年、十二年不等的牢獄之災,刑期全由幕後掌權的人決定,抵死不認的罪名,最終也因為各種殘忍的刑求,而屈打成招,從青春年少乃至而立之年皆在方寸之地過著非人的生活,曾經以為這些荒誕且殘酷的行為,只有在電視劇在述說古代的歷史故事裡,才會出現的橋段,但實則這段歷史距離現在的我們十分地接近,甚至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曾經在此事件中受難的人與家族。

現今的我們處於民主社會,擁有言論、閱讀…等的各種自由,在臺灣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也藉由許多的方式呈現,有紀錄片、電影、小說與散文,亦或是展覽...等,透過不同的媒介述說與揭露,讓這段故事逐漸的被世人所了解,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上,在每天日常生活之中會走過的建築之間,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不再只是可以放假的紀念日,或僅僅是一處可供人休憩的紀念公園。

長大後得知以往接受的教育內容,缺乏了許多臺灣的在地歷史,回顧這段學習的歷程,心理上有著一種被剝奪感(知的權利),以及被欺騙的感受(以教育的方式灌輸非全貌的訊息),只能感嘆著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這樣從小失去好好認識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過歷史的機會,不過幸好現在的我們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的去吸收相關的知識,在這塊我們生長的地方所發生過的事情,運用自身的邏輯思考能力去明辨是非,避免因為錯誤的選擇而再次重蹈覆轍,猶如《殘骸書》的作者陳列在書中提及鮑爾的名言:『我們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天堂,可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些什麼,好讓這塊土地不致淪為地獄。』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種種事件,都與每個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做的選擇息息相關。

為我們未來想要的生活,了解以往的歷史引以為戒,
對身邊的人、事、物多一點思考與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成熟大人的生氣技術:可以生氣,但千萬別氣壞了身體!24個醫理科學,讓你不爆血管、理智不斷線,輕鬆應付讓你不爽的討厭鬼

成熟大人的生氣技術:可以生氣,但千萬別氣壞了身體!24個醫理科學,讓你不爆血管、理智不斷線,輕鬆應付讓你不爽的討厭鬼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08

在生活中偶爾情緒來臨時,鬧鬧小脾氣、耍耍小任性也是一種讓自己情緒可以得到紓解的一個出口(但要找對紓解的對象哈哈哈),怎麼「好好生氣」不要傷身真的是一件需要不斷練習的事情。

因為當我們會有生氣的感覺往往是因為對方踩到你的「地雷」而引爆,但每次生氣完之後,總是有一種身心俱疲的感覺,好累!

有時候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因為團隊的人數眾多意見紛亂,而變成在討論中要花上大半天的力氣去溝通,最終結果還沒出爐,可能就已經產生摩擦,嚴重則導致彼此怒目相向,如果遇到身邊需要朝夕相處的同事,出現了這樣的糾紛,進而也會讓整個環境的氣氛變得低迷。作者和田秀樹的背景是一名在日本東大的醫師,他在書中一開始先運用醫學的角度,向讀者說明了憤怒的情緒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反應?他運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明,提供很多關於怎麼消除怒火的解方。

後續幾章之中,還善用了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實際例子,運用情境舉例寫實到很有既視感,宛如闔上書回到現實生活之中的那一刻,或許我們就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其中在第一章的「生氣」只是小事卻讓人好氣,怎麼辦?裡面的情境6是「下班時間到,主管才突然交辦急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如果此時湧起了滿腔的怒火時,我們可以用什麼建設性的方式,去表達我們的「憤怒」且取得其中的平衡,其他像是家務問題或是遇到不顧他人感受的同事惹毛你的時候,該怎麼用成熟大人會有的生氣技術去應對,書中都有一目瞭然的列出,且是我們實際就可以去運用的方式。

或許這些條列出來的方法,並不是難度很高的事情,但回想一下,一旦我們憤怒的情緒來臨之際,往往就無法冷靜的去應對,這本書很適合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三不五時拿出來翻閱,成為自己的一種和自己的憤怒合作的「武功秘笈」,來運用在那些令你感到生氣的人、事、物上,每一次練習都會更加上手,直到根深蒂固。

生氣也可以很優雅的,當那些令你感到不開心的事情發再度來臨時,試著用不同的高度去看待,或許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早已不會受這些事情所影響,運用醫學和科學來了解情緒的生成,不再讓負面情緒堆疊,而破壞自己的生活節奏,書本之中總共有24種情境和解方,每種都是非常容易實踐的方法與練習,想要理解怎麼開始做好情緒管理,這是一本可以時時刻刻陪伴在側用作指引練習本的書籍哦!讓我們一起練好成熟大人的情緒管理技術,但也同時保有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樣在人生之中開心玩耍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

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8/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在團體生活中,我們總很難避免和自己不那麼對頻率的人接觸,有時在學習環境和同學相處,或是走入職場與同事、甚至是主管不對盤,在大公司更容易出現暗潮洶湧的較勁,你不主動參與「戰爭」,只要你還在公司的一天,終究也無法逃離這個戰場,或許你會想,那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也不與其他人有交流,但要完全杜絕來往,在這樣的團體狀態下,幾乎不太可能實現,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踏入這個環境裡展開攻防。面對親近的家人或親戚朋友,也不一定每個人的性格都可以跟自己合拍。曾經我也會花大把的時間,把這些不舒服的狀況重複敘述,把這些抱怨額外的花時間不斷的重述,卻忘了把他們阻絕在「內心的房間」之外。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想起了近期所追的日劇「重啟人生」裡的房間樣貌,那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全白空間,在某個區域設置了一個櫃台,櫃台之中坐著一位接待員的場景。如果每個人的內心是一個房間,那我們想要讓什麼樣的人事物,被放進這個空間呢?這樣的畫面如同本書作者提到,當我門把內心想像成是一個房間,裡面會有櫃台與門房的設置,而他們的任務是用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來決定,誰可以進到這個空間來,決定要被放在空間的什麼位置,也可以選擇誰是拒絕往來戶,連進來房間的理由都沒有,把內心的房間視覺化之後,就會更清楚要讓什麼樣的人,來到你的空間裡,會讓這個空間達到最舒適的狀態。

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都是一種在逐步形塑我們的人生樣貌的過程,「關係存摺」的品質都會照著我們經營的方式去維持,當然也要定期清理「人物清單」,才能夠有新的空間讓自己想要的人住進心裡來,了解到在各種關係之中設立界線的重要。循著這本書裡的步驟與觀念的建立,逐步打造出自己待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一起來試著創造內心的房間,心的空間舒服了,現實的生活也會容易感覺到平靜,在紛亂的時代裡,這真的是一件平凡又好重要的事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8/14

我們常常聽到說要「愛自己」、「照顧自己」…等等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有時候讀到某些文章或是論敘,仍舊會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似乎也無法提供一個具體的做法,又或是在商業廣告中,總是會看到鼓吹我們努力消費的「愛自己」,但有的時候,當我們花費大把金錢去購物時,總很快就會體驗到更多的空虛與落寞,畢竟那個消費的快感只是一瞬間,那個讓你沒有辦法好好愛自己的癥結,卻從未消失。

最近完讀了由曾寶儀所撰寫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這本書,我十分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如何成為自己?」似乎可以讓「愛自己」這件事情增加廣度。

解鎖「成為自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有著原生家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或甚至是創傷,有的時候在某些事件之中,會讓我們有所覺察,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那麼有辦法自覺到重複的情況發生,是有它背後的意義,我也曾在生活中遇過很多,明明覺察到了,卻不想去改變的人,因為在這樣不安或看似負面的狀況,對他來說才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

出社會後面對各種社會意識所組成的價值觀而形成的框架,很難掙脫的狀況下,大部分都是跟隨著這樣的浪潮生活著,有的人會適時的切割出界線,在某個時刻切換回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但大部分會留在這樣的狀態裡,同時又影響著他人,加入這樣的惡性循環。成為自己的過程,自然不是一條舒適的道路,就像書中分享的許多故事,總是要先體察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甚至挖掘內心的黑暗面,然後再釐清自己想要的,經歷過這些才能好好的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聽起來好難,但事情如果輕輕鬆鬆地就可以轉變,我想這份成就感也會令人無感吧!

「愛自己」是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一個照顧自己的方法,但要怎麼愛,都是要我們先去知道自己那些「不被愛」的感覺是從何而生,才能找到真正可以打入心坎裡的「愛」,看著這本書裡滿滿標記,就知道有多少句可以打動人心的分享了,這本書沒有說教感,只有真誠的分享,面對失親事件的悲傷,到旅遊過程的啟發,童年與成長後親子關係的心理交戰,回到個人的自我問答…等,也真實地寫出了她自己在發現問題後,怎麼去面對去處理的態度,對應到自己的處事上,有許多令人可以學習與轉換想法的部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灰階思考

灰階思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04

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其實往往會讓自己陷入全有或全無的失落與情緒斷差之中,保留一點灰色地帶,可以讓自己均衡一下,也為自己和他人預留一點緩衝的空間。

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緒看的太重,才能客觀的看待各種狀況,產生各種應對的方式,秉持著最終目的執行,會在過程中發現,其實處在不同的角色與環境的人,都只是想把這件事情完成,保持最大的彈性放下控制,時間會是最好的解方。

剛出社會工作總是在接到任務之後,拼了命的往前衝,有時也不管什麼規則,也不懂人情世故,當然也跌了滿頭包,後來總遇到貴人帶領著慢慢磨練,磨成了一個框,又套住了自己,非黑即白的個性,讓我在職場上確實吃了不少虧,慢慢的理解到什麼是「灰色地帶」,那些看到不能說的,又或私下說出來之後,浮上檯面卻只能否認的角度,都令我摸索了好一陣子,經過這些年,我把它理解為如同最近的一本書名一樣《灰階思考》,其實這也是要我們保持著彈性,才不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裡。

職場的社會學裡真的有很多的眉眉角角,不跌個幾個跤,撞破幾次頭是沒有辦法深刻體會的,特別是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每天都要與多方交涉,修煉的難度等級整個提高,從一開始的低落挫折每天工作接觸新的領域,看得的信件就像一堆密碼和無字天書一樣,看得到卻看不懂,一直到現在能大約了解這些交涉的語言,逐步加入自己的思考與方式進行,但每每遇到的關卡仍然推陳出新呀!就像電動玩到不斷更新的關卡一樣,有時後同樣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狀況出現,裝傻的裝不知道的,狀況內過於鉅細彌遺,關鍵人物卻狀況外的遊走比比皆是,每天學會對這些狀況大笑三聲,也學會放過自己盡量準時關機下班了!

職場上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所以要更懂的照顧在闖關的自己,適時為自己按下休息鍵,喝口水再出發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夢,沉睡的療癒力:從解夢到自我追尋

夢,沉睡的療癒力:從解夢到自我追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15

「生命中有些困難,並不是要解決它,而是要經歷它」

面對週而復始的生活,在日積月累之中會在某些時間點,總會無法掩飾對現實的不耐與焦躁,出現的循環雖然是不同事件,但整體的主軸卻大同小異,難免陷入惡性循環的難題,有時是面對選擇的焦慮,又或是源自於童年所造成的情緒記憶,成年的我們常常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了!」但隨著事件的發生,不免又牽起那股不想面對的情節,即使是過了很久很久以後,都不會忘記的創傷。

當自己開始對這樣的循環產生的「自覺」,卻又不知道從何去釐清或找回迷失的道路,往往我們就會往算命、占卜、諮商的方式去尋求協助,幾年前也因著自己的情緒問題,想要嘗試去找到心靈的方向,那時候也第一次接觸到了解夢的課程,很有趣的是,解夢是一場和自己潛意識的旅行,不過剛開始聽到「解夢」這樣的名詞,腦海中浮現的是網路上的「周公解夢」(笑),後來開始去尋找這一類的書籍,才發現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也是一種很深層的自我探索。

靠著自己摸索流連在書店尋找相關書籍的我,從佛洛依德的相關論述出發,說真的一開始實在無法理解其中許多名詞的含義,轉而尋找其他心理諮商師所撰寫的文章,慢慢地找出脈絡,其實解夢的學習不乏題材,因為自己每天的夢境就是素材,但大部分還是一知半解的狀態,直到有一天在圖書館看到了「夢,沉睡的療癒力」這本書。

這本書的撰文方式,有別於理論式的論敘,是以一種小說的形式來陳述解夢的這件事情,裡面還包含一開始接觸解夢時,可能會產生的疑慮或質疑,在小說中的諮商師,也透過專業的角度一步一步帶領著諮商的主角,一步一步探索自己的過程,將理論放在故事中,讓沒有接觸過解夢的人,也能透過故事性的方式理解解夢的原理,書本最後還有較為理論的敘述與解夢的小技巧,同時也提到夢境裡的象徵與所代表的方向意義,在看故事的過程,還有可能因為主角的故事,而在讀者心中產生一絲共鳴,這就是小說神奇與魅力所在呀!

很喜歡這樣的編排,在看完故事之後,再去理解知識性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運用,輕鬆且不負擔,當初是被封面吸引的我,並沒有仔細看封底的簡介,看到書名以為是與夢理論相關的書籍,直到閱讀到一半時才發現,這是一本有關解夢的小說!適合想要了解解夢的初學者,若已經接觸過解夢,也可以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夢境可以讓你離自己更接近,只要你願意像自己承認所有的情緒,沒有對錯與批判和情緒的共處,了解自己的夢境,更理解自己,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解憂書店:出租大叔的人生借問站

解憂書店:出租大叔的人生借問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15

一間座落在住家社區中的書店,外觀看起來簡單且質樸,推開一片有著秋海棠窗花的木造門,伴隨著門上懸掛的銅製鈴鐺,宛如聽到聲響就感受得到書本的氣味,在黃色的燈光下瀰漫著,那低調且無違和輕柔的提醒,讓我們走入收藏著許多故事的空間,讀完了《解憂書店》的文字,關於這家書店,腦海中出現了以上這些對於場域的想像畫面。

有的人帶著憂愁而來,有人只是傾訴著遺憾,每一個故事都帶著未完結的結局,在真實人生中不停的上演著,而這家解憂書店,也曾真實存在著,或者這樣的場域與角色就正處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書中提到的情節,其實一點也不陌生,可能身邊的人就有這樣的故事,又或者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總在讀到某個片刻之中,會與自己的心靈對應觸動,而有感同身受的情緒出現,可能是親情之間的糾葛,又或是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時,背後所要承受的壓力,「活著就是要創造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個主題的篇名這樣寫著,也鼓勵著在低潮的人。

書的內容除了提到那些在書店相遇的故事,也有作者自己的內心袒露的陳述,他分享著曾經的心情轉折與遇到的困難,毫不忌諱的揭露自己曾經有過的黑暗,也讓身陷黑暗之中的人們,可以看到一絲的曙光,原來黑暗是可以允許到達與承認,最後也是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要記得當你在黑暗之中的時候,有誰緊握著你的手,互相陪伴與你同行。

有的人之所以可以給予人們力量,是因為他曾經歷過矛盾與糾結,並在最後找到方法走出黑暗的山洞,站在出口成為指引的光明,陪伴自己走過憂愁與傷痛,釐清矛盾與糾結,我們也都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就像一段段在《解憂書店》發生的故事,都會變成我們重新開始的力量。

「當你內心有任何疑問的時候,別忘了,有一家書店為你而開。」在書本的封面上這樣寫著,書店永遠會帶給人驚喜,走進去才能遇見從未想像過的故事與找到關於疑問的答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寒淵

寒淵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15

一直期待很久這本小說的到來,也在拿到書的第一時間熬了兩天的夜,想要一口氣把《寒淵》這本小說讀完,由21萬字堆砌而成的畫面太過寫實與深刻,遲遲讓我無法平靜下來好好整理,又彷彿入戲太深般的沈溺在主角的情緒裡,剛讀完的前幾天,心裡的震盪讓我連結到自己生命中的回憶畫面,久久不能自己有時還會感到鼻酸,直到今天回神了些,我還半開玩笑的跟作者施老師說:「看完小說大概也會像主角一樣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了吧!」

這不是一部讀起來會令人感到輕鬆的小說,更多的是屬於人性的黑暗面,經由社會事件的發生,作者帶著我們從不同角度與面向去「換位思考」,很多在社會價值觀中理所當然的樣子,在我們成為不同角色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變化,這是我們在當下的位子時,無法感同身受與理解的盲點。

就像前不久我看了兩次的劇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樣的挑戰人性,殘酷的、寫實的卻都曾真實的發生在你我的身邊,又或是平凡的日常,我們是否曾經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與理解,還是總習以為常的憑藉眼前所見的評斷自以為是的是與非?小說雖然是虛構的情節,但人性的黑暗面是一種心照不宣的寫實,我們可能都曾經因此受傷,又或是成為加害者。

有些文字構成的畫面會令人心痛,甚至手持著書本的當下,眼眶已流下了眼淚,就像故事中太多對應到自己人生的場景,感同身受的如同當年的場景殘忍的重現一樣寫實。當我們和心愛的人天人永隔,最後的最後知道他所經歷的痛苦,那種無能為力的氣憤,對留下來的人來說有多麼折磨,無論是另一半、家人和朋友。從小說中,我們會了解,自己在真實生活中不會成為的角色,當某些事件發生時,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立場堅持著他們的信念。

事情沒有絕對的是非,端看你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好似我們在人生中的角色變換與生命的體驗,當我們又經歷些什麼,心裡也會強壯了某個脆弱的陰暗面,承認自己有些黑暗過不去,學會當黑夜來臨時,陪著它一起再走過一次。


當我們身處在寒淵時,總有一道溫柔的月光,在夜空中靜靜的陪伴著我們,一起經歷與學著接納自己的情緒,順著時間的流在生命中慢慢轉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正常人

正常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14

記不得是哪一天走進書店,走道的展示書櫃擺放了一本本封面為滿版的亮綠色,加上一個以藍白相間的長方形半開罐頭的圖案,裡頭有兩個人在狹小的空間裡相擁著,簡約的色調加上書名排版,在還沒有看到簡介與故事介紹之際,我已經被這本書全然的吸引。

《正常人》是一部由愛爾蘭作家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所撰寫的小說,乍看之下會以為只是描寫男、女主角(康諾與梅莉安)的愛情故事,但其中更多的是作者Sally Rooney將小說裡的角色,一一用文字堆疊出的情感畫面,沒有太多艱深難懂的陳述,有時候就像是日常的對話一般,而男女主角在故事中所發生的事件,也都曾在你我身邊發生過的平常,曾聽誠品的Podcast中,時報出版的編輯闡述著作者寫下在撰寫《正常人》這本書的概念,他想寫出的故事就如我們的生活一樣的平常。小說裡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就像是兩個互相牽掛與喜歡的人,卻總是擦身而過或是從對方的身邊離開,分分合合走過了四年的求學時光,女主角梅莉安家境優渥,在求學期間卻總是被孤立排擠,而康諾的母親則是在梅莉安的家中擔任清潔工作,在同儕中因為擅長運動是風雲人物,在社會之中的階級制度,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觀念,男主角擁有開明的母親,在同儕之間的互動也廣受愛戴,但心中的自卑感與價值觀,被外在的社會階級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相對的女主角梅莉安擁有富裕的生活,但家人之間的互動卻十分冷淡,在學校生活也飽受排擠,當兩人相遇與相愛的時候,雖著歲月與個人身分與位置的轉換,價值觀的碰撞與外在行為的顯現,造就了這四年故事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事件發生。

當自卑感作祟,發現對方是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會在心中默默預設了對方終究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離開,而在越走越近之際,下意識的想要用冷淡與不在乎把對方推開,可望彼此依賴又害怕失去,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又是由誰的準則來決定的呢? 故事的結尾,兩人分分合合的感情是否有結果,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是在這段相遇的過程裡,透過一路的探索我們是否終究只是為了滿足與成為他人口中的「正常人」,又或是能走出一段自己人生的嶄新道路,這本小說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省思。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