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夫人的所有評鑑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26

江鵝寫的推薦序<偏在>有這樣一段:「世上最嚴酷的警總,在女人心裡。但不是每個女人都意識得到自己一人分飾司令與嫌犯,刑求與招認,傾軋與窒息。」
身為女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批判和規範,久了,我們竟開始拿這些他人的標準來撻伐不合時宜的自己。不等他人把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審判,我們自己先把自己拉扯的五馬分屍。
我現在已經記不起自己曾經反叛過什麼教條,但在當媽以前我確實很常說:我不要,我偏不喜歡。或許是年紀有了,也或許是因為有了孩子,有了責任,開始懂得怎麼與另一個生命分享自己的時間,便也開始習得了和這個社會妥協的方法。
就像<聖母病再見>裡訴說的:「一個女子,若曾打開身體,任生命經過,從此萬事都能懂得,眾苦都能吞受。」
然而,即便如作者的母親那樣睿智開明,漫長的成長歲月還是免不了有:「我與母親之間也需要一根管子,照看生活的酸液是如何給我們之間的關係腐蝕出窟窿。」這樣的時候。
這句話提醒了我一件事:也許我們並不需要成為他人生命中完美的角色,就有如簡媜《紅嬰仔》裡描寫舊時代女性總像顆糖或鹽,把自己溶解至無,成就他人的美味佳餚。而是辨認自己真實的情感落於何方,即便不合時宜也無妨,天並不會因此塌下來。在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角色以前,我們似乎必得先扮演好自己生命劇本的主角要角。
而對於他人,則像<創作者的另一半>所言:「最好的時節是,若有朝一日我們見到一個人打不開眼前的罐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也許他手上的開罐器並不好使;甚至,我們願給他資源,讓他得以設計更合於心意的開罐器。」
一個女生的堅毅與溫柔,最美好的樣子莫過於此。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上流兒童

上流兒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26

延續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更為深入的去挖掘一個母親沈淪到無可自拔的過程。
如果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顆鈴聲大作的警鈴,讓我們發現災難正在發生,那《上流兒童》就是那趕赴現場做連線的記者,為大家實況來龍去脈。
《覺醒父母》書中深刻的背後信念到現在都一直深深的影響我:在教養孩子以前,為人父母必得先反思己身。
“你要孩子做的,到底是他的需要還是自己的?”
吳曉樂在第一本書《你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片面的指出這些母親對孩子成就的貪婪和無所不用其極。引爆出的與孩子的齟齬隔閡,這些母親都能因為懷抱著某種焦慮和執念而置若罔聞。
雖然如此,她並沒有在這些篇章中單方面的斥責母親這個身分(或妖魔化),更多時候在她的敘述中,我看見的是一個提問,問這個社會:為什麼這些家長會變成這樣?於是,她用了第二本書《上流兒童》試圖去理解一個母親變得貪婪的根因:這個社會對於母職的期待、龐大的經濟壓力、外界營造的完美母親形象、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的兩難、無可避免自我的譴責⋯⋯等等,這些外在的聲音就像是一顆顆小碎石,投擲進一個成為母親的女人的心裡,泛起漣漪,使她原始生下孩子的初衷受到震盪和影響,慢慢地湖面上的小船就漸漸駛離了原先的方向。
學習本應愉悅,然而當我們倒入太多成人世界的顏色,孩子們便需要提早以懵然無知去適應和理解那些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的殘酷道理。
既然都已演化成人,我們似乎沒必要再以母獅冷眼放任幼獅獵捕的行為養育我們的孩子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26

從小一開始直至大四畢業,台灣孩子總計會有十六年的學習生活,在這十六年裡他們會花大部分的時間急切的奔赴同一個目的地——排名的前段班。他們跟隨著父母、師長以及社會的焦慮和期望,背誦英文單字、理解數理公式,在這之中他們還需眼明心亮觀察同儕之間的話題和氛圍,使自己不至掉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書裡提到很多次,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卻有相同的焦慮:和別人不一樣。
然而,在汲汲營營於成為品學兼優的菁英學生之前,我們有問過這個孩子:「你真正關心的是什麼?」、「你對什麼最有熱情?」
於是,除了國英數之外的非體制學科,師長們通通視之為洪水猛獸抑或只是加分的工具與手段。當我們在焦慮著:學美術沒用、喜歡打籃球沒用、啃小說浪費時間的時候,我們似乎忘了在這些領域裡仍然有著金礦等待著我們自己挖掘。
親子關係總是容易在這十六年間慢慢破裂,為什麼呢?
前幾年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不小的話題。瞬時,童年創傷的話題甚囂塵上,它不像是橫空出世的猴孫,蓄勢待發的要大鬧這個幾百年來都慣以權威和威嚴的社會天庭。而比較像是被綁縛在地下暗室裡飽經折磨的,從幼女苦熬到成年的女性,終於得見天日後的一次性爆發。
電視劇上映的時候我不敢看,雖然存在片單許久,始終沒有勇氣。這齣電視劇出自吳曉樂的同名原著,開始翻閱,數度差點要看不下去。
『他的肩膀很快地拱起來,背部連動地微彎成弓形,他的臉側向與我背反的方向。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近乎反射。我緊張地問:「怎麼了嗎?」「我以為妳會打我。」』
尤其在吳曉樂開始述說這些她親眼所見的一個家庭最幽微的秘密之前,前言是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像造物者終於痛心疾首的板著面孔,以接近冰冷的語調斥責這個社會。
是的,當故事越看越多你會發現,這些遭致孩子們受到傷害的父母,同時也是非常痛苦的受害者。變成怪物的不是父母,是以權威打造起來的這個社會。
而信奉權威的我們,就像是信奉著怪物的盲目的信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紅嬰仔:一個女人和她的育嬰史

紅嬰仔:一個女人和她的育嬰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26

《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是簡媜寫於1999年的散文集,書名很直觀,直接告訴讀者這是一本有關於育兒的書籍,內容大約會很絮絮聒聒的說些雞皮蒜皮又瑣碎煩累的育兒日常。就像簡媜自己回顧的,1989年她受邀至由一群媽媽組成的讀書會演講,竟疑惑這些媽媽們為什麼不書寫自己的育兒經歷,那些經歷是他們獨家經驗,旁人絕無法複製一二,是很好的書寫題材。直到十年後她當了母親,才明白這就像「叫費盡氣力從土石流災區搬出來的人再遷回那個山坡坍塌、河水氾濫之處一樣,他們不但不會感激,還會有點怒。」
的確,好不容易走過那一段暗無天日,不知今夕何夕的渾沌歲月,誰還想再去回想自己當時的狼狽程度?
但她寫了。
從意外懷孕到把孩子拉拔到兩歲止濃縮到了這本散文集內,這兩年光陰似箭的生活帶給她的除了混亂、拆解、崩潰、迷茫之外,還有很多的心甘情願、牽掛和驚嘆。這些歷程是沒有當過母親的人無法深刻體驗的奇妙經歷。每個母親皆會遭遇到的,半夜不睡覺、起床泡奶好幾次、啼哭不止、一定要抱著哄睡、每個月必須被迫定期更換新的家電...等。每篇的篇名也讓每個媽媽都很有共鳴:《嬰兒崇拜》、《斷奶》、《尾隨一隻爬蟲》、《病》、《營養粥》、《周歲》、《做牛做馬》。
除了紀錄養育一個嬰兒的過程,之中還有她母親以及祖母那輩的女人育嬰的方式和思想,這些文章就變得不單單只是育兒紀錄,而是一趟漫長悠遠的回溯之旅。這趟旅程從超音波裡的一個小點為起始,但會隨著孩子成長一直走到自己的生命終了為止。
回溯的旅程除了主角當然還有外在環境的樣貌。在這些跨時代女性的育嬰史之間穿插的是社會氛圍如何對待一個母親、一個孩童。
在我查詢書籍資料以前,沒注意到這是印刻文學於2020年的再版版本,翻開前面幾個篇章,我都還以為這是本書寫於近代。幾篇文章裡提及的關於一個女人對自身身體認識的匱乏、產前產後身心巨大的變化如何因應、社會安全網夠不夠扎實......等,很顯然的時至今日,這些都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男性在家庭雜事中分攤比例、孩童於車禍意外身亡的事故比、軍中的虐待情形、孩子就學後父母焦慮程度、孩童綁架虐待問題。1999年與2023年原來只是字面上數字的不同罷了,二十四年的時間長河,岸邊的砂石與河水裡的髒汙仍舊,像時間從來沒走過,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依然滯留在原地般,使得這本書的內容,作者於育兒日常中的擔憂驚懼,現在看來還是那麼歷久彌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