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為孩子發聲!
別為了考試扼殺你孩子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本書特色

  。光怪陸離的怪獸家庭,猶如懸疑小說般的教養故事。
  。是誰扼殺了小孩?是成績?家長?學校?華人社會虎媽、虎爸的戰歌成了孩子的悲鳴。
  。你的孩子,他/她不是你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本書同時寫給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從中必定會找到自己成長時的影子。
  。作者臉書追蹤人數破萬、UDN專欄點閱率最高達8萬以上。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李偉文 (作家)
  幸佳慧 (童書作家)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駱以軍 (小說家)
  盧蘇偉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蘇巧慧 (財團法人超越文創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聯合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曉樂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
  人生原本走得直直的,順著親友的建議,不往語文的路走,改填一個明亮的系所,以為從此幸福快樂。
  卻沒想到自己越讀越心虛,越讀越悶悶不樂。
  畢業未久,即做出決定:短時間內不考國考,也不想從事法律相關工作。
  做出決定的當下,第一次覺得人生溢脫軌道,失去方向。
  十八歲那年遇見第二位學生,相處經驗太美好,從此展開我在不同人家間奔走教書的生活。
  二十二歲,生怕蹲在家裡成日胡思亂想,接了一堆案子塞滿所有時段,如今二十又五,八年過去了,得了好多故事。
  一邊感到驚奇玩味,一邊寫下,書寫的同時也在修補自己。
 

目錄

推薦序:走進故事屋(楊翠)
自序:記得那些臉 (吳曉樂)

第1個家:人子,與貓的孩子
第2個家:蟄伏在地表下的幼獸
第3個家:必須過動
第4個家:私的迷思
第5個家:一脈不相承
第6個家:天賦
第7個家:寶玉的不安劇場
第8個家: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第9個家:高材生的獨白

後記    莫失莫忘
 

推薦序

走進故事屋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逐頁閱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好像闖進一座故事城堡。作者的文字清暢靈動,我依循書頁的節奏與動線,走進一間間故事小屋,見證了一則則生命文本。

  曉樂有很好的說故事能力。每個故事的開場,以一句去脈絡化的話語,鋪設一條時空甬道,讓主角現身引路,點燃故事的靈魂,營造懸念,開啟想像,搶奪你的目光,讓你不由自主想要繼續看下去。

  作者的敘事策略,不見張牙舞爪,也沒有虛文矯情,淡描實說,卻高潮迭起,每一則讀來,都讓我不禁鼻酸。這就是曉樂的文字魅力:簡潔、素樸、精確、有韻味,場景調度靈活,畫面感、戲劇性飽滿,營造出鮮活的臨場感。

  然而,曉樂高明的說故事能力,以及文字美學的展演工夫,都不是這本書真正動人的原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所以讓我們感到震動,是因為她掌握了故事本身的節奏與脈動。或者說,是因為她曾深深走進這些孩子的生命之中,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吞吐這個世界的濁惡空氣。正因為緊緊貼靠過這些生命文本,所以她可以聽見青春生命的幽微泣聲,演繹著苦悶、傷痛、畏怯、憤怒、歡喜、欲望和絕望。

  曉樂「家庭教師」的身分,以及她的自省性格,讓她得以聽見這些故事,見證故事主角的人生惡鬥;也正是家庭教師的身分,她找到一個獨特的觀察與敘說位置。「家庭教師」與一般教學工作者不同,他們是一對一的,是目的明確的(孩子成績提升、考試亮眼);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必須去討好他們,但「家庭教師」不是,在家長心目中,你是我花錢請來的「契約勞工」,隨時被評鑑,隨時被檢驗,也可以隨時被當掉。
  
  從某個角度來說,多數「家庭教師」是以執行家長的意志為目標;然而,事實上,「家庭教師」比較像一個中介者,他必須中介父母與孩子,尋求最好的平衡點,如此才能順利完成「家教」的使命,讓孩子保持最佳狀態,也讓自己能夠維持工作。

  然而,「家庭教師」又不僅是一個中介者而已;中介者可以游移,可以將自己客觀化,也可以隨時抽身離去,但家庭教師很難如此。家庭教師的工作場域,是別人的家庭,他必須進入一個私領域,才能扮演中介的角色。書中,曉樂發現自己早已成為一個陌生家庭的介入者,她不知不覺地介入他者的生活、親情、衝突,甚至還介入他們的祕密與傷痛。她也經常徘徊於「主動介入」與否的矛盾中;眼鏡仔一再遭受親情暴力,她掙扎許久,終究不曾挺身而出,自責不已;紀小弟被母親奪去理想中的人生,她挺身而出,卻被冷冷地揭露出「你是局外人」的尷尬處境。

  一個自覺與自省的家庭教師,必然會陷入局外人/局內人的困境,她會不斷自問,我是要參與其間,或是要保持距離?曉樂正是這樣的家庭教師,她對每一個受苦的生命主體,都不只是進入與離去而已,她不斷徘徊於觀察者與介入者、批判者與自省者的兩端,她的靈魂,也因而黏附了受苦者的傷痕。最後,這些故事,全都滲透進她自身的靈魂。也因為滲透自身,這些故事才能打動我們。

  這本書中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場生命的惡鬥。故事中重疊著故事,不只是孩子的,不只是母親或父親的,走筆最後,作者現身,訴說自己與母親。然而,作者其實早已現身,早已穿梭在字字句句之間,嵌入每則故事場景之中,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呼吸與換氣間隙。

  書中的每個孩子,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奮戰過後的傷痕。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鬥,然而,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這個故事裡的母親,形象各異,卻都是以愛為名的劊子手。眼鏡仔的母親把他照顧得很好,但成績一旦不如她意,就狂亂施加暴力;陳小乖的母親自私冷漠,將孩子視為生命的負擔,不願回應他對母愛的渴求;若娃的母親緊迫盯人,愛的照顧成為無法拋棄的沉重負荷;巧藝的母親疲憊蒼老,只為拚著命給女兒念私校;茉莉的母親強勢嚴厲,總是對女兒下指導棋;紀小弟的母親以自己規劃的目標和節奏,逼迫他照章學習;漢偉的母親保護過度,強勢介入孩子的學習與生命場域;高材生的母親以「否定」代替讚美,逼迫女兒更上層樓。

  每位母親都用力過度,為孩子規劃人生棋局,檢視他們的落子方位與下棋節奏,母親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顆棋子之中,讓他們沉甸甸難以舉棋。書中的孩子,因而都有著哀傷的靈魂。眼鏡仔在暴力下總是畏怯,他像一個無聲的遊魂。陳小乖更是讓人不捨,他聰明、秩序、理性、求知欲高、學習能力強,很會打理自己,然而,所有這些,都只是他換取母愛的路徑,是他以高度意志力,勉力維持的恐怖平衡。因為母親的冷漠與疏離,他的內在有一個祕密、一個破洞,一個隨時會引爆的X檔案。最後,企求不到母愛的眷顧,他終於選擇放棄自身,他說:「我沒有家了,這就是事實。」

  若娃與陳小乖相同,都是既傷痛又溫柔的孩子。陳小乖以張狂武裝自己,其實默默收納痛感,溫柔守望母親;而若娃則認知到,認定女兒有「過動症」、照顧生病女兒,是母親唯一的生命意義。因此,她寧可偽裝生病,配合演出,為了守護母親的生命價值,「我不能沒有A D H D」。

  漢偉的故事,更讓我低迴不已。故事媽媽、導護媽媽、愛心媽媽,是國小常見的校園風景,母親在教學場域的熱情投入,彷彿燃燒的星星,照亮了每個小朋友。然而,劇本並非經常如此。有個「好母親」,確實曾讓漢偉感到驕傲,但時間並不長,「好母親」變成魔怪,介入他與同儕之間,母親炙熱的愛,讓漢偉沾染難以聞問的氣味,成為友情的絕緣體,被世界放逐,終而自我放逐,「隨便你,都可以」成了他的口頭禪與人生註解。

  這些母親,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曉樂並非意在建構「妖魔化」的母親形象,她以一個介入者的溫柔眼睛,穿透這些母親的生命底蘊,悲憫她們身上來自父權家庭的傷痕長年未癒,有的甚至還處身「傷痛進行式」之中。這些母親,多數也曾經歷各種輕視、疏忽、離棄、暴力、威迫,背負著這些傷痛,她們又被賦予看守孩子、教養孩子、決定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書中許多母親,總是擔心著,如果沒把孩子的成績提高、選項變好、未來點亮,會讓自己陷入被丈夫譴責、冷漠、離棄的險境。

  不曾被好好疼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人。愛是一種能力,然而,愛的方式卻需要學習。有些愛,可以有練習曲,在一遍一遍的演練中,逐漸完備這道習題。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卻不允許有練習題,因為,至親的愛情雖然很牢固,但親情的傷痛卻也很頑固,父母每一次錯誤的愛情試驗,都可能讓孩子烙下永恆的暗影,埋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後記中的作者現身,讓整本書縈迴著更溫暖的光色。有時我們會努力不夠,有時我們會用力過度,但更多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姿態,尋求和解。就算繞過一整個地球,親情的微光,總還是會在密林黝深處,閃爍引路,你傷痕累累,但返鄉不會無解。

自序

記得那些臉──吳曉樂


  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於「父母的管教」,不僅忽略其個人特質,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後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這些話不是我想的,是我的摯友、其中一篇故事的主角。
  書寫過程中,她的話反覆在我的腦海裡盤旋。
  在你看完這些故事後,你一定會問,這些過程有無誇大不實的色彩?

  很遺憾的,答案是——沒有。更多時候,我受到的誘惑是:想把那些發生過的事,寫得更正向、明亮且溫暖,不妨將那些傷害給淡化、舒緩吧。朋友說得沒錯,失敗的例子不太討喜了。

  可是,我不能這麼做。我記得那些臉,我記得他們的表情以及他們對我說過的話。若是為了取悅誰,而低估了那些傷害的施加以及承受,我就是曾經目睹了些什麼,卻做出不實的證言,我也對不起那些傷痕,因為沒人把它們記得。
 
  借朋友的句子來說,以下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841590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 x 20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個家:人子,與貓的孩子〉(摘文)
 
我很少想起眼鏡仔。他是我第三個家教學生,家住台北榮星花園附近。
 
說到眼鏡仔,整個人乾乾瘦瘦,捏不出幾兩肉,倒是戴了一副很笨重的眼鏡。眼鏡仔說,他近視已經七、八百度了,醫生曾恐嚇他,再不控制一下,眼鏡仔長大後可能就要失明了。可是,眼鏡仔控制不了,他每天都被成績綁架了,每天都用眼過度。
 
隨著年紀漸長,或許是對於往事的一種懷戀,我變得很常想起我最初的幾個學生。
 
除了眼鏡仔,對,就除了他。
 
這麼多年過去,在回憶的長廊上,一一唱名我教過的學生時,我總忽略眼鏡仔。想起他總是不愉快,甚至連「榮星花園」四個字,在記憶上也成了一種負擔。
 
令我不愉快的,並非眼鏡仔這孩子,相反的我很喜歡他,但想起眼鏡仔,就無可避免地,必須同時面對在眼鏡仔背後,那些我無力去處理的人事。
 
眼鏡仔的媽媽,不妨稱小圓媽好了。她給人的印象就是圓滾滾的,臉圓手圓,身材也圓。第一次見面,我就見識到小圓媽強勢的作風。她語速很快,連珠砲地朝我射來,說話時手腕的擺動幅度也非常大:「老師,我跟妳說,我這孩子就是笨,做什麼事情就是慢,怎麼教都教不會,之前的老師都放棄了。」小圓媽抬眼,扳指一算:「妳是他第十個、還第十一個家教老師。我跟他說,這次再沒效,我就一個老師也不給他請了,放他自生自滅!」
 
我尚未接腔,她又急著開口:「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者題目寫錯,妳就用力給他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父母。」
 
聞言,我知道我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但是,阿姨,我不打學生的。」
 
小圓媽的動作慢了下來,她從上到下,仔細掃視我一次:「我看妳的資料,妳才大學一年級,十八、十九歲對吧?妳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聽到體罰就皺眉,好像體罰是多殘忍的一件事!」小圓媽哼了一聲,嘴角扯出一抹冷笑:「會這樣想,是因為你們欠缺教小孩的經驗,以為輕聲細語,愛的鼓勵,小孩子就能乖乖向學,順利進步了。事情絕對沒有你們所想的這麼簡單,我提醒在先,妳教過我兒子之後,我們再來討論打不打小孩的問題。」
 
在小圓媽唇片翻動、口沫橫飛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詭異的景象——
 
從頭到尾,眼鏡仔只是靜靜地坐在一旁,彎腰駝背,近乎無聲地呼吸著。他的四肢不長,又佝僂著身軀,整個人看起來變得更小隻了。他直盯著自家木桌上的紋理,始終沒有抬起頭來看我們一眼。
 
他的反應,彷彿這場對話與他無關,他是局外人。
 

會員評鑑

5
44人評分
|
4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5
|
2024/11/12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我的第一本吳曉樂。在讀之前是先看了電視劇,算無感 😂 讀了書後,發現電視劇版也太獵奇了吧?XDD

老實說讀這本書的感覺很複雜,因為我完全可在裡面看見自己母親的影子,不過同時又能理解母親的作為是出自於她兒時環境所造就的價值觀。不管那背後是難以達成期待的自卑還是壓力,每次想到都覺得很可憐又無能為力。她就是當初沒照自己的意願走過,所以現在只能把期待加諸於下一代。

真的很百感交集,因為在這樣的教育下,小孩是最無辜可憐的,但母親又何嘗不是QQ ( 當然要聲明:語言或肢體暴力是絕對錯誤的,只是這樣的現況就是令人難過 )聽說吳寫完這本書時,有被一些網民抨擊。好像可以理解被抨擊的點,不過,我想能有作者把這樣的社會現象寫出來,終究是好事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3
|
電子書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不禁想著,如果⋯今天我沒先走過自我認同的過程讓自己的靈魂體都變健康,如果⋯我沒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我的孩子,如果⋯
我不敢想像如果我自己也成為書裡面的父母⋯
我自己也是打罵教育長大的小孩,只不過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數學補習班老師。
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努力讀書,但成績就只能在中上左右。尤其是數學科,我不討厭數學,但我害怕數學補習班的老師,每次小考不到80分就一分一下的夢靨揮之不去。
高中之後沒有補習班的打壓了,我做夢都沒想到高二某次段考數學居然考了95分,全班最高分!
原來不是我數學不好,是因為我不再害怕。
成為媽媽之後,我堅信愛裡沒有懼怕,因為懼怕含著刑罰。
比起打罵,我更加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用讚美、鼓勵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22
我曾經以為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捍衛自己的選擇、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是理所當然的事,卻在聽過許多人的故事及接觸更多書籍中得知,原來多數的孩子都成長於「生不由己」的家庭環境而感到痛苦不堪。

最令孩子感到難受的事情肯定有「學業」這一項,在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即便沒有師長及父母的催逼都感到喘不過氣,更遑論要背負父母投射在自身的期待,更是讓親子關係如斷崖式墜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作者吳曉樂擔任家教老師的真實見證,揭開了孩子在課業壓力背後所深藏的可能是父母長年以來的傷痛,無論是童年的遺憾或是婚姻的角力,孩子一下子化身為擋箭牌,也一下子成為自我滿足的商品,許多的「以愛之名」都來自於內心的匱乏,進而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學業成績」自然成為了最需要重視的一環,遠遠比親子關係來得更加重要,殊不知任何關係的連結都必須建立在彼此感覺良好之上才可能化解。

「我不禁想念起冷戰的時刻,那時,我是自由的。」

這是作者描述與母親因為課業問題而冷戰又和好的真實心聲,很矛盾卻又如此真實。

很多親子關係不只是界限模糊,甚至嚴重越界而讓誤以為緊密的關係成為了羈絆與衝突,或根本在薄弱的信任基礎下去要求小孩符合自己的期待,完全把小孩當成自己的囊中物,卻又義正嚴辭地表示自己在替小孩鋪路及承擔責任。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但「考試」這件事卻猶如緊箍咒般深深地牽引著許多父母的心,擔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影響未來的發展,其實是窄化了理應寬廣的人生想像。

你也是考試制度下的犧牲者嗎?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去思考關於愛的本質是有條件的嗎?培養了一個成就非凡的孩子,卻失去了美好的親子關係,當真值得嗎?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3/17
先是看過節目才接觸書
書中所述人物的遭遇真的挺發人深省
讀書學習的目的為何
為了成績? 還是為了社會地位?或者...
身為一個教育者
能讓學生學習到成績數字外的經驗
應該才是教育的目的
而如何讓大環境的思維隨之改變
可能是需要多年的努力吧!!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3/09/23

相信很多人看過公視單元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一部血淋淋的教育現場,劇中呈現的魔幻寫實很撼動人心,讓人不敢直視。

當然有另一個選擇,電視原改編自同名小說,書可是溫和多了,兩者互不抵觸,這本書連孩子也看得頗有心得。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親子天下數位產品社方展:預備孩子的未來,全展7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飲食手作展折20
  • 天雜領券
  • 信誼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