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的所有評鑑

書店的金狼

書店的金狼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書店的金狼》以隨處可見的日常景象為起始,逐漸揭露出貌似平凡的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將神祕的色彩集中於角色本身。

故事敘述書店店長宮內直人,總是為了應付書店的生意忙得焦頭爛額,雖然費足了勁,底下的員工仍時常不把他當一回事。如此和平又無聊的生活,卻被突然來訪的當紅偶像桃板琴美給打斷了。原來直人年輕時常常打架惹事生非,實在太擅長打架了,甚至打出了自己的團隊、名氣與人脈,搖身一變為以武力為後盾,調解各路紛爭的糾紛調停人。如今距離直人金盆洗手已然過了十年,琴美委託他私下解決跟蹤狂騷擾的請求,又將眾人捲入新的風波。

整體而言,這部小說並不複雜,在劇情主線的部分有兩次明顯的反轉,第一次涉及琴美的請託,由她引發的觸發事件,使得直人陷入天人交戰的處境。作為主角,直人的表現是標準的怕麻煩又放不下,從再三推託到送佛送到西,但不至於變為濫好人。不如說,不單是因為他的過去經歷較為複雜,也因為他的天賦與興趣並不對盤,打架成傳說的他,心裡只想當個普通的書店店長罷了,自然會避免惹事生非。

第二次的反轉,涉及到故事謎團的核心緣故,就不掃他人解謎的興致,但饒富趣味的是書中所描述的事件,正巧是坎伯在《神話的智慧》中點出的現象,或許可以當成一個額外的線索兼評論:

一個有關於魔法蠱惑的有趣事實是,被魔法所蠱惑的人知道如何去解除魔法,但是他們就是無法去解除它。那個解除魔法的人並不知道魔法解除後是什麼樣子,但是基於內心自發的行動,他做出他所必須做的事。

總歸來說,《書店的金狼》從頭到尾沒有發生文不對題的毛病,它有一個點題的書名,更從書背的簡介開始就能看出故事的諷刺效果,而實際的內文也多少滿足了讀者的窺視癖,不論是偶像的私生活或黑道的走跳江湖,透過書頁窺探位於日常生活另一端的世界。誰能知曉看似普通的日常景色後頭,又潛藏著多少神秘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克蘇魯神話圖像小說(全四冊)

克蘇魯神話圖像小說(全四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因緣際會之下,收了一套由英國漫畫家卡爾巴德(I. N. J. Culbard)所繪製的圖像小說,內容改編自洛夫克拉夫特筆下,後世稱為克蘇魯神話系列的作品。依照原作問世的先後,這套書依序為《夢尋秘境卡達斯》、《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瘋狂山脈》以及《超越時間之影》。

如果早已對克蘇魯神話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那麼按照上述的順序進行閱讀應不至於造成什麼麻煩。然而,若是試圖經由這套圖像小說初嘗克蘇魯神話,那麼《夢尋秘境卡達斯》就顯得不是多麼和藹可親了,書如其名,這則穿梭於夢境的冒險一如人們入眠後發生的事,充滿零碎的、飛躍的,缺少清楚交代的描述,反映了夢境的特性,卻也使其不是一件條理分明的易讀之作。

假設閱讀目的是凝視克蘇魯神話的神秘未知,最為合適的起點應是足以稱為洛夫克拉夫特巔峰之作的《瘋狂山脈》,這部作品描述了一支前往南極的探險隊,如何因為自己止不住的求知慾,勾起一連串蠢動不安的凶兆,逐步踏入不忍卒睹的恐怖之中,相當完整的描述了洛夫克拉夫特眼中冷漠、殘酷的宇宙與人類的渺小。

接著,讀者可以轉戰《超越時間之影》,它與《瘋狂山脈》有著些許連繫,故事的時間點發生於前述的南極探險隊歸來之後,但劇情結構完整自立,並不需要依賴對前作的理解。此部作品延續了克蘇魯神話中足以令人發狂的時空尺度,只不過是以一種至今來看仍非常前衛的方式進行的,大至人類的命運,小至個人的福祉在這部洛夫克拉夫特最後的創作中,是微不足道的。

《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則是相當典型的呈現出洛夫克拉夫特如何釀造恐懼氣氛的作品,具體而微的從一些引人疑惑的小細節開始鋪陳,一路闖入千迴百轉的謎團中央,躁動的期待與舉棋不定的卻步,還有知曉真相後的痛悔,留給讀者一個淒涼且苦澀的餘韻。

卡爾巴德所描繪的畫面大半是寂靜、冷清而有著無比的遼闊感,帶出令人讚嘆的壯麗奇景的同時,又著實暗示了這片宇宙對於人類的願望、意志與熱情,表現得極其疏遠且毫不關心。最不可思議之處或許不在於卡爾巴德勾勒出的世界,而是那些他未曾描繪的,屬於畫框之外的部分。這點也許要歸功於他的構圖保持了適當的留白,不至於塞滿了一目瞭然的細節讓閱讀與想像的作業變得無趣,反倒像是管窺了一隅,提醒讀者尚有更多不得窮盡的事物。此般模糊了各方邊界的夢幻感,將其呈現的淋漓盡致者,正是《夢尋秘境卡達斯》。


論起遺憾,恐怕是卡爾巴德的畫風十分乾淨,因此少了一點扭曲的、陰鬱的,乃至於醜陋噁心的狂氣感,簡潔有力的構圖也少了些洛夫克拉夫特文風慣有的叨叨絮絮,從結果上來說,難免在洛氏恐怖的韻味上有所不足。整體而言,卡爾巴德的作品側重於表現漠然的宇宙,恐懼感的營造不是特別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漫畫家田邊剛亦有繪製《瘋狂山脈》與《超越時間之影》,同樣的故事經由他與卡爾巴德南轅北轍的畫風吹拂過後,改編出來的成果雖於大方向上一致,但於細節層面可謂大相逕庭。顯然,即便是洛夫克拉夫特這類極其繁瑣以形容詞堆砌角色、場景與劇情的作家,也不可能鉅細靡遺的交代每一件元素,總有些地方需要讀者,或是改編者以自身的想像力填補空白,最終形成與讀者與作者有所共識的,且獨一無二的創作。例如,卡爾巴德和田邊剛對於怎麼將《瘋狂山脈》的失落都市視覺化,南極探險隊的人物面部特徵究竟為何,就給出了很不一樣的成品,比較兩位漫畫家的作品異同之處,亦不失為一道樂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星艦求生日誌

星艦求生日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星艦求生日誌》,從書背的簡介裡,隱約透露出這個故事藏有一絲瘋狂。

實際上,它的確挺瘋狂的。

瘋狂的程度大約是不透漏劇情,便很難介紹箇中精隨的程度,想要保留驚喜感的人,還請不要往下讀。順帶一提,這本小說的導讀雖稱為導讀,但也請諸位留到最後,否則內容會暴露了最大的爆點。

打從一開始的序章,讀者便能察覺角色時不時會做出極為不合理且要命的行為,並真正為此戲劇性的丟了小命。納悶之餘,又確實被勾起了好奇心,究竟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時值星際時代,我們的主角道爾被授命到宇宙聯邦的旗艦,無畏號上擔任外星生物學家。基於無畏號的主要任務多半是率先探索情報充滿未知的局面,千奇百怪的外勤任務層出不窮,導致人員的傷亡率居高不下。

事實是有點太高了,幾乎每次外勤任務都有人喪命,然而率領外勤人員的高階軍官卻總能化險為夷,即便從數據的平均值來看,他們每個人老早就該死個兩三遍。如此詭異的情況,鬧得無畏號上人心惶惶,每個人無所不用其極的閃躲飄,就為了避免落入被長官指派一同參加外勤任務,不幸領便當的下場。

經過一番追查,道爾發現了這般蠻不講理的現象背後,最為合理的解釋更是荒唐無稽,無畏號的高傷亡率只有另外一艘星艦可供相提並論,它卻是來自《星際爭霸戰》的企業號。嚴格來說並不是企業號,而是某部模仿《星際爭霸戰》的抄襲爛作,《無畏號傳奇》的科幻電視劇當中的無畏號,本來應是虛構的無畏號冒險故事,卻貨真價實地干涉了真正的無畏號的命運,更直接掌握了道爾等人的生死,

基於某種莫名的原因,道爾所處的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受到電視劇世界的挾持,已成定局的劇情成了他們無法逃開的宿命。本來應是菁英雲集的無畏號人員,就會失去合乎理性的判斷力,在危險的遭遇中做出不明智的舉動,甚至整個宇宙法則都受到了扭曲,一切皆是為了達到最大幅度的戲劇性表現。至於高階軍官不會死去的理由?因為他們是電視劇的主要角色,編劇不會隨便安排他們的死法。

百般折騰後,道爾確認了三件事:
第一, 這齣電視劇爛透了。
第二, 他沒有主角命格,他是砲灰。
第三, 他不是普通的砲灰,是有著豐富的故事背景用來博人熱淚的砲灰。換句話說,他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死的很特別。

為了自求,也為了拯救與自己同樣是砲灰的朋友,道爾能否想到法子,阻止電視劇的編劇賜死他們這些小角色,好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活下去?

藉由道爾的角度看待,《星艦求生日記》這齣異想天開的故事當中,還是有著相當亙古不變的主題。道爾拼命反抗命運掌控的努力,不正是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漫長鬥爭?只不過,小說不走陳腔濫調的人定勝天,也不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聽天由命,活用宿命的已知部分、進行改寫用以反制原有宿命的手法,或許可以稱為揶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垂暮戰爭

垂暮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作的故事約發生於二十二世紀,人類的科技水準已經足以實現星際旅行,但銀河系並非什麼閒適宜人的觀光勝地,乃是各路牛鬼蛇神的外星種族龍蟠虎踞之處。對於許多外星人而言,人類不過是美味的午餐。

由於可做為嶄新家園或資源開發用途的星球十足貴重,為了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勝出,人類成立了殖民聯邦管理散落於銀河十多處的殖民地,組織名為殖民防衛軍的軍事力量對抗大敵環伺的處境。依照故事的描述,總數約兩百億的人類需要面對四兆隻外星智慧種族,而且這數字僅是已知的部分。

光怪陸離的外星文明固然是本作的賣點之一,但依科幻小說的常態仍可劃入不足為奇的類別。真正讓本作顯得有些另類的關鍵,在於兵役制度。故事中曾經發生稱作「大波紋」的神祕災難,因此人類為了鞏固母星的安危,實施了地球隔離法,導致居住於地球上的人類無從知曉其他外星殖民地的詳細狀況,殖民聯邦一手掌握了通往宇宙的所有門路。一般民眾若想一探究竟,只有加入殖民防衛軍一途。

年滿七十五歲的老人可以決定是否入伍,之後他們將在地球方面的法律上被視作已亡故,遺留的財產將依法處置。隨後,殖民防衛軍會將志願者帶離地球,根據地球隔離法的協議永遠不得返鄉。志願者在星艦上接受意識轉移手術,使得自身的意識載入一具全新的肉體,後者以人類最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專門為了戰爭需求量身製作。如果志願者順利度過兩年役期就能選擇退伍,屆時殖民防衛軍會給予他們另一具和普通人類無異的身體,前往某個殖民地開啟下一段人生。

沒錯,絕大多數志願者的心態都是還沒準備死去,但也不想當老人。不過,事情很難一帆風順,為了因應戰爭的情勢,殖民防衛軍有權延長八年的役期,因此服役時間可能長達十年之久,能夠平安撐過激烈戰事的人恐怕寥寥無幾。殖民防衛軍用來防止決心動搖的說詞值得一提,如果老人們未能接受上述條件,那麼按照常理預期,從七十五歲到八十五歲的十年期間便有各式各樣的事件能輕易帶走性命,終究死得毫無價值。

顯而易見的,《垂暮戰爭》對於衰老這件事,同時抱持著貶低與讚揚。書中有大量的段落涉及老人們的自嘲,時不時開起身體機能衰弱的玩笑,有些是上了年紀的通病,例如關節炎與夜半頻尿;有些屬於數十年來虧待身體的後果,像是肥胖導致的高血壓和心臟病。

與機能無多大關聯的部分或許嘲弄更甚,比方說禿頭、駝背,滿臉皺紋,看著自己的身軀被歲月摧殘殆盡,逐步淪為乾癟的皮囊。這些嫌惡的態度,隱約流露出社會普遍對老年處境的反感,以及樂於歌頌青春的偏好。此番好惡在志願者重獲年輕肉體後展露無遺,這點甚至是殖民防衛軍的策略之一,它給予志願者未曾有過的巔峰狀態,搭配無比驚人的美貌,使得志願者容易對自身的形象自我感覺良好,用以安撫眾人離鄉背井,即將投入血腥戰場的不安心情。不難想像,人與自己的身體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心理層面的描寫更是過之而無不及,這群高齡七十五歲的新兵或多或少有著數十載的積習難改,抱持的成見、信念和生存之道盤根錯節,根本不可能徹底決裂,但宇宙對冥頑不靈的腦袋並不友善。相反的,累積了一輩子的經驗,足夠讓人深深明瞭生命的崎嶇不平,以見怪不怪的態度迎接一籮筐的鳥事。另一方面,身體老化帶來的脆弱也有額外好處,促使老人較能將心比心,可以體貼同伴細微的情緒。起碼書中的主要角色,幾乎清一色展示出了老後的優雅和灑脫,發展一段真誠又不拖累彼此的友誼。整體而言,具備成熟的穩定人格,有利於應付宇宙的蠻不講理。

某種程度上,殖民防衛軍正是看上老人擁有充足的人生歷練,才選擇他們作為士兵。親手了結一切責任、拋開所有包袱,累積了一生分量的荒謬之後,還能願意肯定生命的價值,挺身捍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頭來,即使事態來到了宇宙規模,人類依然在追尋同一項終極目標,自己的人生意義究竟為何?要以履歷表定奪?或以墓誌銘蓋棺論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14號門

14號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隨著室友搬遷,負擔不起合租的奈特.塔克因緣際會下來到了卡瓦荷公寓大樓,便宜到不行的租金還全包了其他所有費用,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然而,奈特很快便發現卡瓦荷的神祕之處,遠遠不限於極其低價的房租。

起初是奈特的廚房燈泡不論怎麼更換,永遠都會散發出奇特的黑光。然後是從未見過的大型綠色蟑螂,每隻都有七條腿。更甭提沒有門把的23號門、許久不曾出租的16號門,以及掛滿數道掛鎖,漆上多層油漆的14號門。

不太對勁的跡象越來越多,異狀並未嚇退奈特。將近而立之年的奈特在好萊塢的一家二流雜誌社擔任臨時雇員,枯燥乏味的資料分類工作只能讓他勉強餬口,經濟拮据的窘境自然不允許對住處的品質吹毛求疵。

毫無前景可言的工作恰好呼應了奈特的心境,他正好處在感到人生茫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迷惘之中。所幸,他沒有丟失好奇心,或許無趣的職場也有推波助瀾之效,卡瓦荷的重重謎團從微不足道的疑惑,逐漸成長為盤據奈特心頭的強烈呼喚。

追尋著卡瓦荷之謎,奈特開始跟新鄰居打交道,幾乎每位住戶都能說上兩三件怪事,異常冰冷的牆壁、獨立於洛杉磯供電系統外的電力來源、洗衣間旁的密室、始終沒有修好過的電梯,古怪的空間規劃。

隨著奈特與鄰居熟絡起來,他們紛紛貢獻一己之力,解開大樓謎團無形間賦予了眾人一項共同目標,凝聚濃厚的革命情感。不太意外的,他們的挖掘讓更多疑問浮上水面。研究生物化學的黛比表示綠色蟑螂什麼都不吃,一離開公寓太遠就會迅速死亡。黛比的丈夫克萊夫是木匠,他計算了大伙丈量的結果,推斷公寓的管線配置複雜的莫名其妙。住在此地二十五年的奈爾特太太指出16號公寓的不祥過往遠超眾人想像,三十年來曾經發生過二十六起自殺案件。

以下部分會涉及關鍵劇情,如果你屬於想要親自品嚐小說,跟著奈特一塊解謎的人,建議就此打住。

依我的淺見,作者彼得.克萊斯巧妙地活用封閉式結局引領了故事的敘述過程,整本小說的主題著眼於一個問題:

卡瓦荷大樓的怪奇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

所有的劇情展開都圍繞著這個核心打轉,奈特等人對謎團的抽絲剝繭途中時常是先行回答了較早的、較小的異狀,與此同時如同上述,引發更多懸而未決的疑問。可以說,持續追問的循環一點一滴地間接回應了最大的主題,以一種片段的、旁敲側擊的方式填補貫穿整部小說的大坑。這股趨勢一路延燒直到大坑填滿之日,當每一道伏筆都獲得了回收,真相大白的故事便速速步入結局。

原來,卡瓦荷大樓是一組末日防衛機器,只要它尚能正常運作,就可以現世與異次元空間隔絕開來。若非如此,來自高次元的終極掠食者將帶來世界末日,牠們視人類為獵物、牲畜,奴隸與食物。按照劇中的推測,那些身形龐大、長著蝙蝠狀翅膀與無數觸手的怪物可能是宇宙中的人口管控機制,一旦人類的總人口數超過十六億,集結而成的腦波共振將摧毀次元結界,於是怪物們得以享用盛宴。

縱使真相令人難以置信,依舊有一群人士對於末日威脅進行了預防措施,他們齊心協力打造卡瓦荷大樓,並將這棟建築藏匿於市區,有如藏樹於林,還專門挑選經濟狀況勉強溫飽的人成為住戶,因為這樣子的人顯然不會對公寓的詭異之處挑三揀四。基於崇拜末日的邪教組織總是虎視眈眈,任何有助於隱藏真相的作法皆是多多益善。於是乎百年光陰已逝,世界末日一再受到推遲,人口數翻漲了數倍,大多數的人們就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生活,渾然不知另一面的終極掠食者多麼饑餓。

此情此景聽來頗得克蘇魯神話的精隨,洛夫克拉夫特曾經在短篇小說《來自天外》中描述主角的友人經過研究,相信人類的感官範圍非常狹窄,導致許多事物是無從感知的,而本來不可能接觸的世界其實就存在於身邊,這點誘使他發明了打破屏障的機器,從此便能看見世界的可怕真相。《14號門》堪稱是《來自天外》的大規模版本,只是卡瓦荷大樓的用處不是企圖揭開世界的面紗,而是為了掩蓋它。事實上,克萊斯的確向洛夫克拉夫特留下的瑰寶致敬,故事中卡瓦荷大樓興建者之一的惠爾普.菲力普斯,正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外公,這位英年早逝的前衛小說家,又一次在後世的作品內生生不息,成為自身神話的一部份。

如果從克蘇魯神話的慣常手法著眼,《14號門》確實也算是它的徒子徒孫,調查行動越是接近真相,越能聞到未知背後的危險,警訊和預兆接踵而至,有些令人望之卻步。相對的,小說的主導意念不是如此,它不採取洛氏恐怖常用的作法,強調宇宙對人類渺小的命運毫不在乎,給予讀者冰冷且絕望的感受。它沒有對人性抱持負面觀點,更沒有要做出具備反諷感的苦澀結局,《14號門》所做的是描寫挑戰未知的決心、以及即使是一群雜牌軍仍可集思廣益,最終達成拯救世界的壯舉。

從這個樂觀的主導意念來看,《14號門》符合英雄旅程的描述,奈特起初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回應謎團的呼喚,但是過程中他收穫了友情、甚至愛情和突破萬難的意志,這起冒險將他從渾渾噩噩中喚醒,慢慢成長為具備領袖風範的人物,可仍保持平近宜人的性格。至於其他人,自身的能力有所貢獻使人滿足,互相扶持的良性互動締造了穩固的歸屬感,成了一支很討喜的團隊。

說到底,相較於內容描述前往異世界一去不復返的作品,異次元空間與日常世界比鄰而居的安排更能深得我心,重新審視早已看膩的日常風景,或許某個不為人知的有趣秘密就藏在裡頭。

難怪我喜歡《怪奇物語》,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瓦特希普高原

瓦特希普高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正是以一群兔子為主要角色,敘述他們為了逃離災禍臨頭的家鄉,跋山涉水尋找屬於兔子的應許之地。

隨著旅途中屢屢遭遇阻礙,這群從未遠行的烏合之眾逐步打磨出了堅韌的心志,不僅彼此有了深厚的信賴,且各司其職的截長補短,為了共同的理想貢獻己力。在亞當斯筆下,每隻兔子的個性都十足鮮明。

隊伍的領袖是榛果,擅長顧全大局與把握兔子的身心狀態,如此特質日後助他當上了兔子酋長。榛果的弟弟小五雖然稚嫩,卻擁有不可思議的預知能力,他和兔子自古流傳的神秘世界有著緊密連繫,時不時透過夢境和出神恍惚窺探未來的零星片段。長毛是兔場的歐斯拉,憑藉其強壯體魄和打鬥技巧,總在執行最為艱鉅的任務,個性充滿勇氣又粗中有細,但不時流露出魯莽的一面。黑莓是隊伍內的謀士,思緒兼顧現實又能跳脫常軌的他,負責打造行動所需的精密計畫。蒲公英不僅是字面意義上動如脫兔的飛毛腿,他更是優秀的說書人,能夠以引人入勝的技法講述兔子國度中的英雄史詩。

兔場沒有文字,口耳相傳的傳奇是保留文化的關鍵。兔子英雄艾拉費拉的冒險事蹟,凸顯了兔子所崇敬的特質,像是機智、狡猾和勇敢,凡是兔子賴以為生的要素,堅忍不拔的精神都寄託於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艾拉費拉的做法同時提供解開眼下難題的參照,能夠帶給兔子急需的靈感。更有甚者,好故事一旦被活靈活現地述說,還是一種值得驕傲的應對禮儀。

倘若從情節發展,以及角色的安排來看,《瓦特希普高原》是典型的英雄旅程,這些兔子與一連串的外在敵對力量展開對抗,試圖滿足自身的渴望,並在事件的環環相扣之後,拓展了不可逆轉的局面趨勢。自從小五的預知驅使牠們離家,途中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可對應到英雄旅程的各項階段,包含是否接受預兆的立場拉扯、蠱惑信心的陰謀、暫時歇腳的快樂時光、與反派的鬥智鬥勇、陷入死地的大危機,加上自然少不了的充滿兔子風格的魔幻脫逃。

全部的兔子當中,亞當斯花費最多篇幅描寫的便是身為領袖的榛果。亞當斯對榛果的安排頗有意思,榛果論戰鬥比不過長毛、論聰敏比不過黑莓、論口才比不過蒲公英,何況缺乏媲美小五的特殊體質。然而,榛果確實有成為領袖的重要資質,他善於傾聽各方意見,且在謹慎思索後做出明快的決定,接受夥伴的指引又給予牠們適才適所的機會。另一方面,榛果不畏懼於身先士卒,因此他澎湃的意志就得以化為支持團隊的毅力。

亞當斯又花了不少段落敘述權力對榛果造成的影響。榛果固然能稱作英明的領袖,一旦論及爭奪和鞏固權力,他會耍心機,也犯過錯。面對勇武可時不時顯得血氣方剛的長毛,榛果必須施展政治手腕智取,不讓他者的功績動搖自身的地位,可鋌而走險有時得不償失。面對小五口中難以捉摸的預言,榛果在常識的理性判斷與對兄弟的信賴中掙扎,他曾不採納小五的忠告(先知最難說服自家人),險些落得隊伍全滅的下場。權力鬥爭的暗中較勁沒讓故事淪為俗套,反倒是豐富了榛果的角色深度,他遠非完美無瑕,而是被周遭環境和內心所求牽動的凡夫俗子。也由於外在威脅和內在衝突的交織,構築出了一個人際關係互相牽動局勢變化的兔子社會。

明明只是一群兔子,其冒險的高潮迭起程度竟是尋常的奇幻小說難以望其項背的。或者,這點正是亞當斯形同狡兔的計謀?正因為主角群只不過是兔子,所以人們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評價的標準,由衷地敬佩起兔子們的活躍?畢竟,當故事波瀾壯闊的奔走好大一段情節過後,亞當斯卻指出這些小兔子的冒險範圍,其實不出幾公里遠的鄉野,規模的小巧帶來的反差感不禁令人莞爾一笑。可以說,亞當斯在拿捏兔子生態與擬人化之間取得了不錯的平衡,藉由兔子的奮鬥反映了人性的結構外,習性上仍保留了兔子自有的魅力。

《千面英雄》的作者坎伯曾說:「你害怕進入的洞穴,藏著你最渴望的寶藏。」對於兔子來說,可藏身的地洞代表安全,風光明媚的田園反而危機四伏,亞當斯嘗試以兔子的目光看待世界,我相信他成功營造了一種異類與新穎兼具的感受,讀者可從字裡行間體會兔子行軍荒野時的擔心受怕,一絲風吹草動都挑弄著他們緊繃的神經,不知樹叢的後方有無敵人正等著他們自投羅網,探險的路途走的斷斷續續,有時近乎潰敗。

即使迂迴難行,他們依舊朝著寶藏前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女英雄的旅程:透視女性生命的自性歷程,活出最獨特的你【30週年版】

女英雄的旅程:透視女性生命的自性歷程,活出最獨特的你【30週年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送給大妹的生日禮物之一,起因略顯迂迴。

大妹喜歡《星際大戰》系列,又曾透露想要接觸與說故事技巧相關的書籍,於是我向她引薦了《千面英雄》,《神話的力量》等喬瑟夫.坎伯的神話學著作。坎伯的研究成果深深影響了喬治.盧卡斯拍攝《星際大戰》的方式,以至於電影的敘事結構,還有主要思想都呼應了「英雄的旅程」的模式。

《星際大戰》成為了威力巨大的現代神話,它整合原先逐漸喪失、零碎化的文化遺產,觀眾跟隨英雄的腳步,目睹旅途的經歷對他產生什麼作用,英雄又如何詮釋事件的意義。每個階段的足跡如此清晰可見,於是人們得以在其中辨認自身的處境,而不會讓雜亂無章的個人經驗弄得摸不著頭緒,許多人都可透過這套指引,在自己所追尋的道路上前行。

從《千面英雄》的引經據典到《星際大戰》的雅俗共賞,英雄之旅的追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事實是有些學者認為女性倘若效法英雄的旅程,到頭來將會領悟這套模式的不足,乃至於察覺有害的部分。為了因應男女有別的困局,勢必得發展一套更符合女性需求的嶄新見解。

屢見不鮮的情況是人當真不易跳脫自己所處的時代,坎伯的《千面英雄》出版於1949年,比起現今是個更加強調社會階級、角色服從機制與男尊女卑的世界,即便坎伯文筆溫和,目光始終注視著神話超越時空拘束的永恆性,他的某些發言隨著世道更動,甚有可能被視為「善意的性別歧視」。

比方說,莫德克決意創作《女英雄的旅程》的契機,正是因為坎伯認為女性在神話傳統中一直以來等同是宇宙的奧秘,身為奧秘本身的女性是人人渴望的終點,她自身則不需要踏上追尋之旅,自然也不用模仿男人。若從善意的性別歧視看待坎伯的觀點,盡管他或許是無意的,但卻把女性理想化後又放到消極被動的位置,比較類似於等待英雄拿取的戰利品。這麼一來,莫德克感到不滿就很好理解,她並不希望女性只能苦苦等候,或者非得仰賴他人施恩不可,應當勇敢展開冒險,奧秘可不會平白無故的從天而降。

換個角度思索,坎伯的觀點不無道理,將女性視為奧秘本身一點都不為過,女性也確實犯不著凡事與男人較勁,一舉一動得用非常男性化的處世方針證明自己。癥結在於坎伯的表述就像寫好答案卻沒留下解題的算式,顯得頗具諷刺意味。畢竟英雄的旅程最重要的關鍵,乃是比起起初追尋的目標,過程中誕生的意義和領悟才是讓英雄之所以當上英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的核心宗旨,實在不該省略,自然也不可能是什麼都不用做。

坎伯的《千面英雄》在理論層面奠基於榮格的心理學,而身為榮格取向的治療師,莫德克的《女英雄的旅程》同樣以榮格的觀點為基礎,勾勒可能發生於女性身上的追尋路徑。榮格認為陽性本質是關於制定目標與實踐能力,包含意志力、紀律和理性思維;陰性本質則是關於連結萬物、富含同理心,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泉源,以感覺為主導。一般將陽性本質視為男性的特質,追求成就完美;陰性本質視為女性的特質,追求包容多元面向的完整。兩者都對生命的成長茁壯有所貢獻,但以父權社會為主宰的世界裡,陽性本質受到更多推崇,陰性本質時常得不到對等的尊重。

簡而言之,女英雄的旅程展示了女性如何與奧祕本身,即陰性本質決裂,投身陽性本質主導的世界,歷經艱辛方才明瞭過度吹捧陽性本質需付出的代價,至此終於重新點燃對陰性本質的渴望,潛入黑暗中修復決裂後留下的傷痕,再度獲得陰性本質的滋養而煥然一新,朝向超越二元對立,整合陰陽兩極的終極目標。

介紹英雄之旅時常遇到的難題是旅程的整體結構十分漫長,一旦著眼於勾勒其完整的循環,礙於篇幅因素使然,內容難免變得攏統。介紹女英雄之旅也有一樣的困擾,每個階段遭遇的事件都足以獨立出來做深入的探尋,因此我目前打算將焦點放在嘗試回答某個疑問,它不約而同的數次出現於跟友人交談的時刻。

過去十多年來,英雄電影是極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不僅蔚為風潮,甚至展現了試圖推動社會變革的影響力。其中之一是此類電影對女英雄的塑造,女性的形象似乎獲得轉變,不再需要溫柔婉約,更不需要對男性百依百順,也不是痴痴等待外在救援的公主。女性可以大膽、聰敏且自主,在原先被認為是男人天下的環境中施展一番作為。某種意味上,電影能讓這種新形象進入主流視野,的確是值得好好紀念的里程碑,但由此得來的極度讚譽正是疑問萌芽之處,因為那些讚譽代表了兩件事,其一是社會變化的腳步恐怕太過緩慢,結果牛步進展就足夠使人欣喜若狂。其二是更加複雜的問題,這種程度就該心滿意足了嗎?強大且英姿煥發的女英雄看似完美,卻總給我和朋友一種困惑感受,隱約覺得有其缺失的一面,但不能篤定這種直覺是否過於苛刻。

若從《女英雄的旅程》的觀點切入,那股直覺並未落空。英雄電影中的女英雄所經歷的事件,大多仍落在旅程相對早期的階段,甚至有些停留在傾向認同陽性本質,不曾與陰性本質修復關係。或者,關於察覺陽性本質的負面因素,以及如何掙開它們的束縛,這些電影當中缺乏良好的情節對應,頗難尋覓一個足當典範的女英雄的旅程。

不得不說,英雄的旅程已經深植人心,數以萬計的故事以這套模式成形,如今是基礎中的基礎,經典中的經典,從古至今不斷的推陳出新,從《星際大戰》系列來到漫威電影宇宙,它的支配性地位難以動搖。相對的,怎麼以現代的方式訴說女英雄的旅程,這項探索恐怕才剛剛起步。

期許有一日,能夠目睹英雄的旅程和女英雄的旅程,兩者在同一則故事內一塊擔當頂梁柱的功用,彼此對等且相互輝映,化為孕育無數新事物的殿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美少女美術史:透過200幅經典名畫,窺探迷倒眾生的純潔之美

美少女美術史:透過200幅經典名畫,窺探迷倒眾生的純潔之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朋友推薦的書。

依照我個人粗淺的認知,此書應該可視為具備微物史觀風格,它談論的對象是以西方畫作為主的藝術史,並且將主題鎖定於美少女此一形象。兩位作者池上英洋與荒井咲紀從頭至尾沒有離題,卻帶領著讀者深入淺出地穿梭西方文化的發展軌跡,解釋美少女畫作如何服務於自身時代賦予的特定意義。

《美少女的美術史》先從近代著手,指出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經濟成長,促使人們不僅在家庭方面對孩子投入更多關注,也有餘力替孩童製造嶄新的產品,例如童裝。孩童的形象則透過畫作等媒介留存,乃至於使用大量印刷等方式廣泛流傳。

接著話題轉向古典時期,指出希臘文化如何將貞潔與神聖的觀念綑綁在一起,加諸侍奉神明的少女。到了中世紀,題材豐富的希臘神話乃是許多畫作的靈感來源,又怎麼為了讓異教遺產融入基督教的世界觀,在作品中添加了時而隱晦、時而簡明的道德說教意味。

爾後,我們能在聖母瑪利亞的處女形象,還有守貞的殉教聖女等畫作裡,看見貞潔與神聖已經深深劃上等號,對完美無瑕的要求受到百般強調。至於將重心從宗教逐漸轉回人世的文藝復興,美少女的畫作亦有了頗為世俗的功能,它們若非用於相親,便是作為結婚紀念。令人不意外的是,象徵處女的表現手法一再出現。

接續在後的啟蒙時代,女性的地位和教育程度有所提升,看書或讀信的美少女於畫中留下倩影。畫作不單記錄了進步的跡象,同樣保留了時代的哀歌,貧困的、默默無名的少女忙著討生活,幾近被社會遺棄。

話說回來,此書列舉的藝術家雖是不分性別,可明顯男性藝術家占了大宗,讀者所見的美少女畫作多半出自他們之手,因此將這本《美少女美術史》視為傾向父權社會中的男性視角應當不為過?處在該視角內的女性乃是被人觀賞的對象,更甚者是如同一幅畫般的物件。

換句話說,主要以男性視角構成了畫作,且經由該時代奉行的觀念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女性會被視為美少女。這麼一想,莫怪乎年輕、純潔和貞操等要素會不停重複出現,它深深涉及人的佔有慾和征服慾,即便歷來發明了多重粉飾方法,導致有時味道變得若隱若現,美少女的畫作時常脫離不了情慾。或許,比起露骨的煽情,若有似無的撫媚姿態更能挑動觀者的味蕾,從此留名千古。

大抵來說,上述的關於男性視角推想其來有自,畢竟作者們並未明確告訴我們,美少女的美究竟從何而來,也就是說為何認為這些少女是美麗的?美麗的定義在此書似乎是心照不宣的。當然,對青春的眷戀、對純潔的崇拜,對禁忌的誘惑,這幾點都讓少女於世人眼中充滿魅力,但終究不曾言明為什麼它們足以冠上美的頭銜?結果是採用了約定俗成的方式。

若從貞潔的角度出發,確實是能替作者們的論述尋找解釋,他們指出古代的神職人員不容許汙穢,因此女祭司自然要保持處女之身,不難想見性行為被視為一種玷汙,可光憑如此,尚未點出貞潔與美麗有何關聯。

對疑點的探索能倒過來著手,格雷琴.亨德森的《醜陋史》指出醜陋一詞的古老涵義較少指涉外觀因素,而是令人心生畏懼,這股畏懼若以希臘人的觀點看待,正是對於混沌的畏懼,任何對於秩序造成威脅的事物,都可能被貼上醜陋的標籤。於是乎,不限於外觀的畸形或殘缺,不當行為倍加會被視為是醜惡的,並與汙穢和墮落等不潔觀念形成聯想,污穢與醜陋倆變成難兄難弟。

那麼,一但縱容不恰當的情慾敗壞道德,的確會得到既汙穢又醜陋的批評。相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觀點會成形就不令人意外,適切的儀態與品行與美麗攀上關係,擁有此般特質的女子成為眾人稱道的對象。

或許,在《情色論》中,巴代耶將美醜與貞潔和汙穢的聯想,以及踰越禁忌的愉悅感表達得最為直接:
「人們渴望得到美人就是為了與以玷汙。如此做亦非為了她本人,而是為了確定可以加以褻瀆而嚐到的快感。」
「美貌之所以最為重要,在於醜陋無法進一步被弄髒,而情色的本質就在於玷汙。意味著禁忌的人性在情色中遭到踰越。」

巴代耶並沒有提供嚴格的定義,只有大略勾勒出哪些特徵會被視作美麗的:
「遠離獸性、體態輕盈、柔若無骨的女性最符合廣為人所接受的美女形象。」

簡而言之,巴代耶的觀點對於此處的論述有兩點助益。第一,巴代耶指出的美女形象,與《美少女美術史》當中的美少女形象大致上不謀而合,可見其約定俗成的作法絕非片面之詞。第二,他清楚地描繪出各個觀念之間是如何彼此銜接,混搭成如今的樣貌。

最後,所謂的年輕貌美,年輕與美麗之所以並置,倘若按照巴代耶的觀點恐怕仍是跟情慾有關,因為符合美的理想者,往往也是年輕的,更是情慾的對象。對於此點,《古事記》中的一則神話傳達地再好不過。

邇邇藝對大山津見神的女兒,木花之佐久夜一見鍾情,於是前往提親。大山津見神同意了這門婚事,並且連大女兒石長比賣都一併出嫁。然而,邇邇藝不愛石長比賣的醜陋面容,便將她送回。大山津見神告訴邇邇藝若娶石長比賣,後代將如岩石般長壽,若娶木花之佐久夜則後代如繁花般盛開。只不過,邇邇藝獨愛木花之佐久夜,於是祂的後人,天皇不能擁有永恆的生命,而是形同草木稍縱即逝。

這則神話以神明的婚事為由解釋人不得永生,生命短暫的處境,卻也明白地將青春與美麗掛勾,歌頌了瞬息萬變的剎那之美。花開堪折直須折,古今中外皆有感。

某種意味上,微物史觀類型的書籍本身就具備讓人窺探世界的意圖,提供一個別出心裁的視角去品嘗歷史,看來不論是感官的或知性的,人們總愛東瞧西望,越是認識世界,越能認識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環太平洋

環太平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距離《環太平洋》上映之日已經過去十年,從那時起,巨型怪獸電影開始重返大銀幕,像是怪獸宇宙完成的壯舉。我想可以不誇張的話,正是這部電影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巨大怪獸在銀幕上肆虐是一件多麼瞠目結舌的景象,何況他們還布署了同樣令人驚嘆不已的巨大機器人。

《環太平洋》的小說版本保留了電影的特徵,呈現一個深究起來欠缺合理性,但整體表現生機蓬勃且趣味性十足的世界。

小說的劇情大抵與電影一致,只是可能礙於載體差異,無法讓讀者直觀地體會怪獸的魄力,電影精湛的特效在此方面較具優勢。然而,這並不是指作者的文筆差勁,他大抵勾勒出足夠的事件細節,使得讀者的想像力有攀附的材料,與此同時又不至於便得叨叨絮絮,保持這個故事應有的輕快節奏,順暢地推動劇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也補足了電影基於片長或預算考量,而最終沒有登上銀幕的環節。其中一處新添加的內容特別有意思,如同電影,科學家紐頓透過與怪獸大腦進行浮動連結,順利揭開先驅者如何、以及為何創造怪獸的秘密。

與電影不同,紐頓的內心戲指出中生代的各種恐龍、蛇頸龍,滄龍等大爬蟲,都是先驅者早期粗製的怪獸試作品,牠們從孵化池誕生,穿過蟲洞來到地球。

這一切訊息都可以好好吐槽一番。

先驅者明明在恐龍時代就具備開啟蟲洞的黑科技,卻花了億萬斯年的時間增進生物科技,成果是生物兵器的威力從恐龍提升到了怪獸,以研發而言真是不可思議的低效,讓人懷疑他們怎麼會做出這種選擇。

更何況,先驅者有偏好的生存環境,竟然沒有順勢發展主動改造的技術,而是等待環境自行變得適合居住,若非手中的可替代方案眾多,便是耐心過人導致無關痛癢?聽起來少了一絲說服力。

動輒億萬年的等待,以文明存在的時間尺度而言是嘖嘖稱奇的長壽。況且,先驅者的慣常作法是將殖民世界的資源消耗殆盡,接著移往下一處宜居地,在那漫長的歲月裡,不知有多少星球遭到吃乾抹淨。

另一方面,若從電影史的角度看待,恐龍的真實身分是怪獸就沒那麼離奇了,甚至非常合理,因為牠們和怪獸擔任的定位長期重疊,都是引人注目的銀幕怪獸,負責施加讓人著魔般的病態魅力,加上其他令人敬畏的猛獸,觀眾期待看見牠們無與倫比的力量、還有狂野的天性,那就是吸引他們進入影院的理由之一。怪獸題材的創作者們試圖在作品中回應這些期待,最終開闢了以怪獸為主題的故事類型,有著一系列源遠流長的慣用手法。

比方說,怪獸電影的源頭之一是1954年的《哥吉拉》,該作品就已經將怪獸與各種災禍做出了有效連結,其中包含對輻射汙染的警世,而劇中顯然起因於人類闖禍的緣故。怪獸的危害其實人類難辭其咎,值得慎重反思,乃是這個類型的慣用手法之一。

《侏儸紀公園》的恐龍雖然不像哥吉拉那般誇大,但牠們讓人看見不受控制的基因科技、貪圖巨額利潤的商業行為,這些對生命的不恭敬如何促成了危機。即便探討主題從輻射能來到基因工程,對科技的危險性提出告誡依舊不變。特效的革新讓恐龍的可信度之高更是前所未見,其兇猛的表現遠超觀眾的期待,慣用手法再一次發揮了作用。

《環太平洋》當中的先驅者喜好的居住環境恰好等於遭到人為活動汙染的地球、怪獸身上帶有名為怪獸藍的毒素等情節,都是延續了慣用手法的結果。四處掠奪資源的先驅者事實上反映人類強取豪奪的陰暗面,走上了一條人類頗有可能、或者正在踏上後塵的險路,兩個種族之間恐怕沒有多大差別,透過見識對方的作為,便有助於認清擺在我們自己眼前的選項。

《環太平洋》的小說,可謂是以自己的故事情節點明恐龍和怪獸的系出同源,致敬了銀幕怪獸文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黑暗帝國(2):納垢戰爭

黑暗帝國(2):納垢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8

如果說《黑暗帝國》尚有相當篇幅用於交代不屈遠征的收尾,那麼《黑暗帝國2:納垢戰爭》便正式聚焦奧特拉瑪愈演愈烈的戰事,洶湧襲來的瘟疫大軍散播著邪神納垢的慈愛,吞併了一顆又一顆星球。惡魔原體莫塔瑞恩、大魔古加斯聯手籌備前所未見的亞空間邪法,迫使帝國攝政基里曼必須趕在一切陷入沉痾之前,設法拯救自己的家園。

一如前作,《納垢戰爭》的作者蓋伊.哈雷的文筆仍是鉅細靡遺,活靈活現地描寫出魔軍肆虐的場景,無比怪誕又萬分可信。在哈雷的筆下,納垢惡魔的天性顯得栩栩如生,無處不是腐爛的生機勃勃,滿是病態的歡聲雷動。

不得不說,哈雷確實善用了小說以文字敘說故事的特點,他的敘述經過精雕細琢,足以在讀者腦海裡勾勒出各種潮濕、黏滑,臭氣熏天的恐怖場面,不管遭到納垢行屍包圍的骯髒戰壕,或是身體經歷重度變化,已然不成人形的死亡守衛,其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它依舊是一本乾淨無毒的書,其中自然沒有穢物也沒有惡臭,不至於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就因為過度的厭惡感退避三舍。從考慮讀者的感官負荷來說,小說甚至比戰棋和插畫更適合訴說這個故事。

透過哈雷的刻劃,讀者可以經驗到如何以藝術手法喚起恐懼,並經由劇中人物的遭遇,讓這場誕生於超自然恐怖的戰役有了非常寫實的一面,因為它的描繪似乎在有意無意間,貼近了人們真實的回應方式。

納垢惡魔的淫威不限於感染有機物,就連機械、工廠,城市與艦隊都無可倖免,化為無數人間地獄的場面聽來不可思議,卻很符合人們對污染的誇大想像,並不是只有怪物現身時才能讓人感到害怕,許多時候當家園遭受玷汙與破壞,同樣仍使人深感不安。看到本來潔淨的家園變為疫病的溫床,能輕易引起人們的失落與厭惡,來自汙穢之物的侵犯足夠讓人不適,當熟悉的環境變得陌生,恐懼油然而生。

在影史上,《異形2》可謂是這套手法的先驅,我們可以看見異形為了自身的繁殖目的,大幅改造周遭的環境,原先冰冷的、純淨的殖民地受到有機黏膜大量覆蓋,即將成為破胸者受害人的宿主被牢牢黏在牆上,慘遭荼毒的畫面令人怵目驚心。日後,《戰錘40K》有著自己的異形──泰倫蟲族,接著是受其影響而生的《星海爭霸》,凡是蟲族立足之處,總少不了鋪上一層蟲苔。

恐懼感與厭惡感是難兄難弟,從根源而言,它們可能都誕生於人類為了遠離死亡威脅的努力,盡量誘使人們趨吉避凶。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人類自古以來便要不斷評估潛伏在周遭的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有趣的是,人類似乎擅長在不甚明瞭個中道理的情況下,實際地解決眼前的難題,雖然有時僅僅是歪打正著。人類可以在對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將近一無所知時,懂得避開充斥上述事物的排泄物、腐敗物與屍體,或是傳播疾病的昆蟲,厭惡的本能雖不完善,仍有機會形成應對措施的第一步。

在藝術運用方面,這點也能說明為何加入各種病徵能製造恐怖,腫瘤、癬皮,惡瘡,斷裂殘破、鮮血淋漓的肢體,再再都勾起觀眾的生理畏懼。腸子外露的死亡守衛、漫天飛舞的蠅群、腫脹發綠、長滿痘子和膿瘡的大魔恰好正是納垢魔軍的經典形象。不過,即使形象如此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疾病本身倒不一定就是邪惡的,可以視作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厭惡感在保護人們的同時,往往也帶來了強烈的偏見,時不時會出現質疑清與濁、黑與白是否當真不可變的作品,例如遊戲《沙耶之歌》,正是一款主角的感官受到感染,眼中所見的一切皆是顛倒,詭譎的肉塊和純真的少女共處一室,因而挑戰生理畏懼和世俗觀點的前衛作品。

回到《納垢戰爭》,戰錘系列的惡魔既然名為惡魔,已經暗示著人們賦予了它們邪惡的面向,此舉則是繼承了西方文化的傳統,以惡魔象徵人心的黑暗面,牠們誕生於混沌無序的亞空間能量,源自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妄想、祈求,還有數不盡的負面情緒。納垢惡魔特別對應疾病的擬人化,還有人們對死亡和病痛的否定,這點不無諷刺,它們確實是所有惡魔當中個性最為仁慈,最為歡樂的一支勢力。納垢的花園比起任何惡魔領土都要生機昂然,祂的子民在永遠的變異中享有不死的福報。

對於抵抗魔軍的帝國人民而言,納垢的賜福不過是個謊言。讀者可以從帝國的作為看見厭惡感的影響力進入下一階段,在本能的基礎上加入了文化的後天薰陶,社會的好惡透過多種方式來到人的面前。至此人們開始步入道德考量,分辨善惡是非,並且厭惡那些違反社會秩序的事物,傾向對破壞了規範和禮儀的冒犯者施加懲處,肆意妄為不顧他人安危者需要受到制衡。由此可見,遭到惡魔侵襲的領土不單是物質層面的汙染而已,也代表帝國的秩序無法回歸原狀,逼使對立雙方水火不容,在某些不可逆轉的場合,甚至不惜尋求徹底毀滅。

相應的,戰錘系列最常見的道德議題乃是忠誠與背叛,人類帝國總是要求所有子民務必忠心耿耿。忠於領袖和團隊的美德,建立人類帝國在紛爭不停的銀河中倖存至今的保障,面對叛徒的一貫處置更是毫不留情。不難察覺,厭惡感在確保忠誠度時起了巨大作用,人們讚賞彼此對帝國的盡忠職守,為了抵擋混沌的侵襲,凡事強調榮譽和互惠原則,應盡與自身地位相符的義務,鞏固現存的秩序,並且極度唾棄叛亂份子,更甚於排斥非我族類的異形。在《納垢戰爭》內,基里曼的頭號大敵正是他的變節兄弟莫塔瑞恩,前者難以饒恕兄弟犯下的無數罪行,後者千方百計想要證明自己在各方面皆更勝一籌。於公於私,他倆的對決時刻撐起了瘟疫戰爭的高潮。

某種程度上,《納垢戰爭》的故事風貌繼承了魔戒系列古典的二元對立,善與惡、美與醜、光與暗,秩序與混沌,當率領超人戰士的基里曼大戰號令惡魔的莫塔瑞恩,有如超凡脫俗的精靈對上陰森可怖的半獸人,莫塔瑞恩毒害奧特拉瑪的過程,也跟《精靈寶鑽》的魔苟斯汙染中土大陸的惡行有幾分相似。

隨著衝突的規模不減反增,厭惡感引領的情勢最終來到了宗教層面,它是涉及聖潔與墮落的觀念。既然厭惡感告訴人們哪些東西是骯髒可棄,不應接觸的,相對的神聖感便會指出什麼事物是崇高且莊重,乃至於不可侵犯的,褻瀆它將是令人髮指的罪行。一旦某物屬於聖潔的觀念得到廣泛接受,試圖違反它往往導致劇烈的牴觸感,更甚者掀起一系列的武裝起義。這種極端的區分在戰錘系列內比比皆是,聖地、聖遺物和聖人崇拜遍布人類帝國,它們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能夠讓橫跨銀河的龐大國度成為一體。況且《黑暗帝國》時的基里曼期許奧特拉瑪可以成為人類帝國的典範,朝向銀河系的各個角落帶去它的偉大,基因原體的家園是無庸置疑的神聖疆域,任何膽敢染指奧特拉瑪的異端都必須付出代價。

另一方面,混沌惡魔的誘惑無所不在,保持靈魂與身體的潔淨,不受惡魔蠱惑成了人們的重要課題。禁不起惡魔耳語,墮落自然使人反感。現實世界裡,聖潔的觀念或許一樣源自對死亡的恐懼,對穢物的排斥,驅使人們設置重重規範,用來盡可能保證身心純淨的續存。麻煩在於,有時規範未能釐清事理,或是難免條例過時、孳生盤根錯節的定見和歧視,使得我們若以今日的眼光看待,將做出不少教條已然缺乏合理性的結論。保守主義堅定的循規守舊,可以成為促進社會永存的中流砥柱,卻也能造成狹隘的眼界,對他人的疑問就愈是不能寬容以待。

《戰錘40K》的故事背景不折不扣反映了上述的強迫色彩,帝國的權貴以高壓手段統治它的人民,國教的宗教狂熱連天資過人的基里曼都困擾不已,能夠鼓勵群眾奮勇作戰的信仰是威力可觀的武器,也是無數老弱婦孺身處亂世的唯一慰藉,但它生來難以駕馭,萬年積累的偏見、曲解和故步自封掩蓋了帝國曾以理性建立的輝煌。

總而言之,哈雷以精湛的手筆寫下了遙遠未來的疾病、槍砲與鋼鐵,不管是出自病理性的抗拒,或是思想領域的褻瀆,充分發揮厭惡感在本能層面、道德層面,宗教層面三個層次上的運作,不約而同地回應人們對汙染物的某種想像,促使故事情節雖然天差地遠,部分要素倒是貼近洛夫克拉夫特的《印斯茅斯之影》,目睹純淨的家鄉遭到腐化使人心煩意亂,而汙穢出自亂了套的秩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