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mg
Colasking

34則書評

34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4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4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追風箏的孩子【初心不忘21週年新序紀念版】(附「風箏在手,便有希望」燙金藏書票)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3
以第一人稱自述描寫1970年代至2003年間主角與其童年好友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國的歷史小說,劇情前半鋪陳會讓人想打死主角,還好有阿富汗風物詩與風箏比賽緩和讀者的衝動。後半的回收雖然說斧鑿痕跡有些明顯,但至少沒有把人心寫得太過簡單,末章主角的絕望感讓我仿若親身體驗,很難想像沒有經驗的人寫得出來。書中讓我最感到沈痛的部分是階級與種族,為什麼特定的人種就是低賤,就得生而為奴?印度的首陀羅、緬甸的羅興亞人、曾經的猶太人......,我真的沒想到阿富汗也有種族形成的階級。

小說也讓讀者親歷阿富汗在這段期間遭遇的蘇聯入侵、軍閥割據、塔利班掌權,以及美國因九一一事件發動的反恐戰爭,尤其是對塔利班帶來慘絕人寰的傷害有詳細描寫。更讓人難受的或許後面小說還不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國駐軍阿富汗二十年後,塔利班又回來統治,再度開啟對於阿富汗人民傷害的新篇章。

另外,我讀的是2005年的初版,比對新版的電子書發現有重新潤飾過譯文,更貼近現代語感,這得給出版社一個讚,但我比較不喜歡新版改成橫式。新舊版有個共同的缺點是註解放在每一章最後面,導致得來回翻頁,把註解放在偶數頁會讓閱讀更舒服。
展開
教父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1
我沒有看過教父的電影,但一直好奇作為一個描繪黑幫的系列電影,為何能成為不斷被傳頌致敬的經典。如同作者馬里奧.普佐所說,比起犯罪小說,這更像是家族小說。講述二十世紀初移民紐約的義大利西西里人維多.柯里昂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只不過剛好這個家族的事業被稱為黑幫。當然作者也無意為黑幫洗白,從本作最開始就引用巴爾札克所說「舉凡巨大的財富背後,都存在著罪惡」就可以看得出來。不只維多本人,家族與朋友的人物塑造也都非常立體,沒有任何拖沓做作或者狗血劇情,也沒有什麼譬喻引言,就只是平鋪直敘地講述柯里昂家族的故事,讓人輕鬆進入這個世界卻不迷失在其中,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大眾小說。
展開
迷蛇記:Apple TV+改編影集原著《艾塞克斯之蛇》劇照書腰珍藏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06/08
以1890年代倫敦東北邊的艾塞克斯郡為背景,透過一個十七世紀的『艾塞克斯之蛇』傳說,引爆一場信仰與迷信的論戰、上帝與科學的拉鋸,同時呈現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即將邁入二十世紀的英國社會樣貌,包含女性主義逐漸興起,社會主義甚至是共產主義也初露端倪,醫療領域也開始信仰科學。故事有趣但翻譯不是特別優秀,有些句子不容易理解需要多讀幾次,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書末有作者專訪與讀書會討論問題,能讓讀者更深入瞭解並思考全本內容,算是小說少見的附錄,我個人蠻喜歡的。

2022年本作被翻拍為電視劇,男主角是Thomas Hiddleston(A.K.A 洛基),原本女主角屬意Keira Knightley,但因為家庭因素退出,如果是這二位主演,我應該會追這部。從預告片看來,電視劇透過對手戲、音樂、運鏡,把男女主角的愛恨情仇與艾塞克斯之蛇的黑暗恐怖氛圍呈現得更好,但難免為了戲劇效果而過度放大原作並未凸顯的衝突,也多少削弱配角的光環,不過或許實際影集並非如此也說不定。
展開
盲目(世紀新版)
讀者評分
4.5
|
2024/06/02
一種使人眼前瞬間一片無涯白茫的「白症」毫無前兆地開始以驚人速度傳染,人民從一瞬的同情轉化為無盡的恐慌,政府以多數人利益為由開始粗暴隔離患者,並已死亡威脅不得外出甚至暗地期待被隔離者自相殘殺減少傳染源。如果把上述的白症換成Covid-19,這劇情在某個鄰近的魔幻國家應該有87%像!然而全面性的盲目則有更為深沈的破壞,一開始的內心崩潰只是起點,當意識到別人都看不見時,羞恥心就可以丟棄了,良知也不能填飽肚子,滿足性慾。人心開始逐步退化為與野獸無異,吃喝拉撒全憑隨意,只餘不擇手段活下去的本能,而文明也就自然崩解了。

全本所有人都沒有名字,對話也不分行而是連成一串,劇情推進呈現一幅彷彿沒有盡頭的超現實地獄繪卷。其中的寫實、赤裸、腥臭讓人無法直視卻又無法否認真實發生的可能性,也因此讓我幾度掩卷閉目,花了幾天才讀完。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諾貝爾得獎者作品,也可能也是我最不想推薦的諾貝爾得獎者作品,如果你想探究人性最黑暗的味道,歡迎讀這則寓言。
展開
被蜜蜂拯救的女孩:失落、勇氣,以及外公家的蜂蜜巴士【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9
作者小說式的自傳,主要描寫她的家庭崩解與之後獲得外公與蜜蜂救贖的故事,主軸就圍繞著母親的一蹶不振與外公+蜜蜂協奏出來的呵護及指引。觸及的蜜蜂知識不算多,但對於門外漢來說足夠了。作者的記者歷練讓本書文筆頗佳,翻譯也沒什麼問題,值得一讀。我對本書的唯一負評是書名,原本的英文書名以蜂蜜巴士為主標題,被拯救的女孩放副標最後。但中文書名卻以被拯救的女孩為主標題,蜂蜜巴士放最後。顯然作者希望凸顯拯救他的事物,而大塊文化出版社希望以一個需要被拯救的女孩博眼球,儘管以內容來說確實中文書名更貼切,也理解出版業難生存,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車站附近以單一悲慘故事博取同情捐款的公益團體,手段無可厚非,只是對瞭解人性的讀者適得其反。
展開
東方快車謀殺案(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01)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8
推理小說通常不會出現在我的閱讀清單內,因為相比歷史小說/科幻小說/奇幻小說各擅勝場,推理小說幾乎必然伴隨謀殺案,除了兇手是誰的懸念,剩下來的就是各種奇技淫巧的殺人手法,為的是滿足讀者越來越難滿足的口味。趁著遠流重新出版一整套阿嘉莎.克莉絲蒂系列(這本編號01)的機會,才嘗試一窺這位推理小說始祖奶奶的世界。

必須說真的非常非常的老派,一輛橫跨歐陸的火車上發生謀殺案,剛好有一位名偵探在車上,把每個人都找來問一問,整理思考之後覺得有些疑問,再把其中一些人找來問一問,施展手腕逼問出猜測的想法,最終得出解答。但我並不討厭這樣的老派,那是一個擁有更少的單純世界,因此作者與讀者更關注人的表情/言語/行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這個凶殺案發生在2024,監控攝影/手機雖然可能會使問題複雜化,但也會解決很多問題,然而焦點多少就會從人身上被轉移了。

其實書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歷史的況味,1934年代的人願意花三天從土耳其伊斯坦堡搭火車到法國加萊,當時人們對於時間的感受跟現代很不一樣吧!搭這輛應該是燒煤的火車大概會傷害到呼吸系統!當時也沒有英法海底隧道,所以無法直通到倫敦!額外建構出歷史背景並與現代建立連結軌跡也是讀經典小說的樂趣。
展開
古巴(普立茲獎):一部追求自由、反抗殖民、與美國交織的史詩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6
世界所剩屈指可數的共產國家、貧窮但是識字率超過九成、醫療系統也不差、似乎還維持著一九六〇~七〇年代低度開發的樣貌、卡斯楚、切.格瓦拉、差點能以世界毀滅的起點留名(飛彈危機)、好像有個豬玀灣事件、美國還在實施禁運。這些差不多就是古巴給我的所有印象,然而或許這些片段資訊意外組合成一道遙遠神秘的咒語,我一直把古巴放在人生旅遊清單中,也渴望了解古巴的起源故事。

本作從哥倫布1492年發現古巴開啟西班牙長達400年的殖民歷史說起,直到川普逆轉歐巴馬對古巴外交正常化政策為止。說的雖然是古巴的歷史,但就如同副標「An American History」,對於美國的著墨佔據大量篇幅。掠奪古巴人幾乎到手的第三次獨立革命戰爭並視為施與恩惠、視其為禁臠的「普特拉修正案」、嘗試推翻卡斯楚豬玀灣事件(事後發現是無可救藥的過度樂觀導致的愚蠢失敗),如同作者所說「古巴是美國的一片鏡子」,古巴的歷史映照出美國近一百多年的帝國心態與唯利是圖,作者想說的或許是「古巴是美國的一面照妖鏡」吧。

作者筆下的歷史人物躍然眼前,重大事件脈絡清晰,隨著時間推進一幅幅歷史圖景,篇章標題與篇幅幾乎讓我幾乎有種在讀短篇小說的錯覺,又像長篇小說讓人慾罷不能,不管是對歷史或者古巴有興趣都很推薦一讀。唯一的小缺點是書中P34有出現一個注音符號與P510有多餘的字,希望下一版可以修正。
展開
金翅雀(同名電影改編原著普立茲獎小說,上下冊不分售)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1
13歲的席歐與母親參觀博物館卻碰上炸彈攻擊,母親當場喪命,席歐又在半推半就下將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法布里奧的名畫《金翅雀》攜出館,成為其精神寄託與一段驚心動魄旅程的引子。全書以席歐的回憶自述進行,雖然以畫為書名,但主軸其實是席歐與父親/母親/各種朋友/朋友的兄弟姐妹/朋友的父母之間的關係碰撞,而隨著席歐長大,這些關係又因為人物的老、死發生變化。伴以作者緻密醇厚宛若蜂蜜不斷流淌的意識流譬喻,對美國人寫實無比又略帶迷幻眼光的觀察,成就這部2014年的普立茲獎作品。對我而言,曾經親訪紐約曼哈頓與荷蘭阿姆斯特丹也讓我更容易具象化作者描述的場景,彷彿與作者一同再度神遊了這2座城市。更不用說曾經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親炙了金翅雀的真跡,讓拜讀這部作品有一種超越其他小說的靈魂感動。不過有一說一,終章那逐漸增多的薛丁格式形容詞還是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彷彿是主角吸毒歷史的幽靈死纏不放,然此陰影無損本作的瑰麗光芒,極度推薦。
展開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本作是2002年出版後睽違21年的的首次大改版,書名英文直譯是「投資的四根支柱」,也就是理論/歷史/心理學/產業。理論是四根支柱內篇幅最大的,數據與公式的份量不輕,需要大腦全力運轉以理解內容,閱讀過程偶爾瞌睡蟲就會跑出來跟作者打架,但是配合iphone的工程計算機可以拾回一些高中數學並深入理解投資理論。歷史的部分畢竟不能跟作者另一部作品《群眾的幻覺》重複太多,除了泡沫,也花了一章講述20世紀美股市場的發展。心理學很多內容照搬了《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理論。產業則是批評了投資顧問、主動式基金與財經媒體。不過跟《持續買進》相同的問題就是有關401K帳戶/免稅帳戶/應稅帳戶的議題只對美國人有用。

大體來說是把投資理財知識整理得相當完整的一本投資書籍,如果你是財經網紅應該必讀。否則除非對數字公式很有興趣,或者想更深入投資世界,否則一般人還是讀《致富心態》《漫步華爾街》就好,作者在書中推薦的書單也包含這2本。
展開
黑暗的左手(三版)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劇透警告

有趣的設定

本作描繪一個未來的人類聯盟派遣一位使者來邀請「冬星」入盟,冬星上有2個國家,一個是由部族形成的「卡亥德王國」,另一個則是議會國家「奧爾戈」。故事就圍繞著使者周旋於這2個國家,並與一位卡亥德人千里奔逃共患難的故事。娥蘇拉‧勒瑰恩筆下的冬星人是雙性同體,在一個月中有4/5的時間不顯性徵也無性慾,1/5的時間會進入「卡瑪期」,就像動物的發情期,此時會有強烈需求尋找同在卡瑪期的族人,然而顯化為雄性或雌性並無法自己決定,因此任何人都可能懷孕。雖然這種發情期在讓冬星人看起來更原始,然而在冬星人眼中,一直處於發情期(因為隨時可以嘿咻)的聯盟使者更顯得讓人發噱。藉此作者進行一個思想實驗,在缺乏性徵作為社會因子之下,冬星沒有戰爭,開發進步緩慢,這是否也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可能?反思父權為主體的現代文明社會,戰爭與過度開發是否由此而發?這是本作最被廣泛討論的焦點,也是我認為最有趣的地方。至於作者使用he而非she或者自創代名詞來代稱冬星人在當年引發的大量筆戰,與本書主要內容相比,實在是味同嚼蠟。
展開
《臺北人》五十週年精裝紀念版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本作是以白先勇在1965~1971年間陸續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集結成冊,名為「台北人」,但全部角色皆是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隨著國民政府逃難而來的「外省人」。這些人各色各樣,或富貴或平凡,或壯年或遲暮,居於我們熟悉的仁愛路/南京東路/溫州街...等地,平日除了找尋家鄉味,唯一的愛好可能就是摸兩圈,富貴人家則辦華宴聽崑曲,但不管是誰都無法擺脫過去在身心上刻下的烙印,身在台北只是一種無奈與不得不為。細品之下,這些外省人在台北的生活可說是「老病死而無生,酸苦辣而缺甜」。書中充滿濃濃的「民國味」,許多詞彙也與現代差異頗大,但我個人倒是蠻喜歡的,「貨腰娘」、「蔻丹」、「瓷膽瓶」......把五六十年前台北的那個韻、那個味兒直接熏在我臉上。
展開
美麗新世界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1
劇透警告

必讀小說

一個完美理想的未來世界福特632年(西元2540年),人的階級/智慧/能否生育皆生而注定,並且由瓶中誕生。上等二個階級被賦予更多資源與更高階的工作,以及鄙視下等人的自由思維。下等三個等級被強制降低智慧,通常是由一個受精卵被強迫分裂為上百個相同面孔的孿生兄弟或姐妹,只為在同一工廠進行相同的工作。但不管所處位階為何,人人快樂無憂,社會穩定,因為一種能抹除所有負面情緒並帶你在下班後神遊太虛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近乎無限制地發放。也有充足的的運動場所滿足所有人需求,只不過上等人搭直升機前往,下等人搭電車。同時在「凡人皆屬於他人」的社會制約下,每天換性伴侶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甚至是必要的合群之舉。就問這樣的世界你是否嚮往?

本書為反烏托邦三大代表作之一,開卷馬上被赫胥黎創造的完美世界震撼不已,幾乎說服我這樣的世界也不壞,又不禁思索現代社會是否與之若合符節,或正往這個世界前進。主題雖嚴肅,但許多設定卻讓人莞爾發笑。成書的年代正好是福特的T型車最暢銷的時候,因此作者讓書中人驚呼「福特」並且手畫T字來取代「上帝」並手畫十字,以此來諷刺世人所追求的文明進步。「縫縫補補不如全部換新」「越補越窮」來諷刺美國消費主義。還有「馬爾薩斯」節育訓練,有興趣可以Google「馬爾薩斯陷阱」。「父親」「母親」「胎生」成了淫穢詞彙,不堪入耳。這些設定增加了完美世界的說服力,也拉近與讀者與作者內心的距離,讓這部小說成為揉合科幻/哲學/政治的驚天之作。
展開
幽靈帝國拜占庭:從羅馬到伊斯坦堡,一窺文明的衝擊、帝國的陷落、基督教的興起、詭譎的權勢之爭……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以作者帶著14歲兒子旅遊伊斯坦堡為起點,講述西元330年君士坦丁選定拜占庭為羅馬帝國新首都,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到西元1453年奧圖曼突厥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羅馬帝國消亡的故事。90%都是講述君士坦丁堡在帝業傳承與兵刃血光中的璀璨繁華起落,10%則是父子旅遊所見的斷垣殘壁與趣聞,用來對照過往榮光。大大補充了我所知東西羅馬帝國與拉丁文/希臘文歷史的模糊地帶,旁及Nike/Starbucks商標的起源故事也相當有趣,讓我對那個萬事都是神意的年代少了一分輕蔑,多了一分喟嘆,也埋下了未來旅遊土耳其的種子。只不過本書也同時在我心中刻下了羅馬皇帝喜歡挖人眼睛/割人雞雞的印象。

作者喜愛歷史的理由也深得我心:「對於歷史的喜愛偶爾會讓人忽略此時此地更緊迫的事務。然而,如果我們不明白自己如何通過連串事件走到今日,就可能漫無目的飄蕩在時空之中,只剩下永恆無境的現在。小孩子對歷史的喜愛特別令人動容,因為它來自某些關於生命最神秘難解的哲學議題:我們如何演變成如今的樣貌?歷史也給我們力量抵抗懷舊的病態誘惑,讓我們知道過去的事未必比較簡單,過去的人未必更高尚,過去的孩子也沒有更乖巧。」
展開
K家兄弟(精裝)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1
以華盛頓州(在美西,最大城為西雅圖)卡馬斯鎮(此鎮真實存在,並曾以造紙為主要工業)為背景,描繪錢斯一家八口在1956~1980間發生關於棒球/家庭/信仰/戰爭/成長的故事。老爹「休」是一個前職棒大聯盟球員,因傷退役而在紙廠上班,卻又碰上工傷與醫療疏失而完全熄滅了他的棒球夢,成為一個頹廢的菸槍與酒鬼。老媽「蘿拉」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會的虔誠教徒,幼年的煉獄記憶促使她相信教會就是天堂,上帝將拯救一切。長子「艾佛瑞」叛逆不羈,成長過程中與老媽的信仰衝突不斷擴大,大學時期參與反戰示威,又為了逃避徵兵而出奔加拿大。二子「彼特」是天生的運動員又聰明絕頂,但他放棄運動之路轉而全心鑽研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及東西方諸多思想,甚至到印度深造,尋求更近一步。三子「爾文」是唯一一位與老媽信仰一致的小孩,然而卻遭到其信仰教會的背叛導致被派遣加入越戰,成為他生命最大的轉折點。四子「金凱德」的戲份不多,因為本書主要是以他的第一人稱口述為主體,以其兄弟姐妹的書信文章為輔來完成。最小的孩子則是一對雙胞胎姊妹「小菲」與「小碧」,是天真與早熟的綜合體,讓人又哭又笑的存在。

必須說我對這本800頁的大部頭小說高度期待,然而本書除了視點不斷在金凱德與其兄弟之間切換以外,時間線也經常切換,讓前半部中老爹的劇情顯得非常跳躍,導致我很難醞釀出共情。對老媽信仰的固執又不加說明,顯得很沒說服力,直到最後一章才補充式地解開謎題。進入下半部之後可能是對人物已經熟悉,又或者作者已經進入狀況,讀起來才沒有上半部那麼痛苦。或許作者是想用文句上的混亂感來隱喻錢斯一家的混亂?作為一部以越戰年代(1955~1975)為背景又以棒球切入來紀錄美國生活的小說,其內容的豐富度與歷史價值是能與《布魯克林有棵樹》《憤怒的葡萄》相當的,可惜作者的筆力不足以掌控這麼大篇幅的內容,閱讀體驗不如前述二書,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一直未能獲得主流媒體/書店的推薦,只在少數讀者之間流傳的原因吧。
展開
穿過了:從人類服裝史發掘全球製衣體系背後的祕辛
讀者評分
3.5
|
2024/05/21
劇透警告

有些錯誤

本書以亞麻/棉花/蠶絲/合成纖維/羊毛這些廣為人知的衣服素材為主題,描繪其發展歷史與造成的影響,並揉合神話與實地調查來增強說服力與豐富故事性。不過書名相比內容太過中性,應該改為「布料的黑歷史與黑心產業鍊」更為貼切。亞麻就是一部女性壓迫與男性荷爾蒙的歷史;棉花則是黑人奴役、新疆強迫勞動與水源污染;蠶絲則連結了文化大革命與路易十四的奢糜;合成纖維是毒害勞工與全球成本轉嫁下的剝削;羊毛則承載著納瓦荷族人(北美印地安人)的血淚。雖然我覺得大部分的正能量都是飄渺空談,但這本書筆下的沈重篇幅也確實會讓人偶爾停止呼吸,畢竟我本來期待的是更輕鬆詼諧的內容,因此一開始有點不堪重負,一直到了羊毛篇的最後又畫風一轉,更多的溫馨故事似乎暗示作者期待羊毛會是未來服裝界的救贖,就像一部悲劇電影到了結局硬要說服觀眾主角「可能」沒死,那我剛才流的眼淚到底有要不要收回去?

筆調不一致是其中一個個人感受上的缺點。還有其他肉眼可見的小缺陷,例如P63「一八四八年爆發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其實是發生在一七八九,而一八四八年發生的一般稱為法國二月革命,直接寫或者翻譯成法國大革命根本是張冠李戴了。還有P168「一九七八年,文革正式結束,中國再度對外開放經濟」,文革是結束於一九七六年。這些雖然是無關宏旨的錯誤,但多少傷害了著作的公信力,不免會懷疑這些我比較了解的部分有錯誤,那麼絕大部分我不懂的部分是否真確可信呢?有些地方也有需/須不分的問題。不過如果是對「布料的黑歷史與黑心產業鍊」有興趣的依舊可以一讀。
展開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本書是《致富心態》作者的最新作品,共23章作者認為過去發生、現在持續、未來也將不變的道理。採用的方式是引用金句+歷史故事 => 形成觀點,如同第六章「贏在好故事」所述『最棒的故事勝出』,作者確實是說故事的一把好手,唯一的缺點或許是書太薄了,一天就可以讀完。讓人遺憾的則是書中多次引用的查理.蒙格 / 丹尼爾·康納曼在本書出版時還活著,而我拜讀的此刻卻皆已蒙主寵召。
展開
同情者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1
說到越戰你會想起什麼?對我來說就是拆掉機門並架上機槍與美國大兵的休伊直升機(UH-1 Iroquois)逐漸增強的螺旋槳振動聲,伴以名曲「Fortunate Son」,以及阿甘與丹上尉在槍林彈雨中建立起來的同袍情誼,最多加上神出鬼沒,與叢林化為一體,隨時會出來給你一槍的越共(或者農夫)。美國輸了戰爭,但是在好萊塢的意淫與美鈔上贏回一把;越共(北越)贏了戰爭,解放全越南,但死傷無數,又被橙劑荼毒數十年。那麼輸了戰爭的越南共和國(南越)呢?作者嘗試在這段歷史中置入一個虛構人物填補這塊空白。

本書是越南裔美國人阮清越的處女作,以一位臥底在越南共和國的無名越共間諜的自述進行,背景為1975年美國越戰撤軍的尾聲,主角一面輔佐他的將軍上官一路逃亡到關島/美國本土,另一面則不斷把將軍意欲重組軍隊攻擊越共的情報傳回越南,過程中不斷陷入混血兒身份的掙扎以及與二位歃血兄弟的拉鋸。有親情/愛情/手足之情,有自嘲/中二/黑色幽默。由於是自述,有極強的帶入感,且文筆精湛,想像力的噴發就像拿著AK-47直接往讀者臉上連續開槍,400多頁就是400多個分鏡,23幕絕無冷場,改編的電視劇也將於2024/04/14在HBO上映,小勞勃道尼再次狂飆演技。同時本作獲得2016年的普立茲小說獎,再次證明普立茲小說獎作品比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更深得我心。翻譯品質亦臻完美,讓我的譯者白名單又增加一位。
展開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讀者評分
4.5
|
2024/05/21
窮人 (本書2011年所關注的為每日生活費在1美元以下的人,不包含房租。世界銀行在2022/9最新定義的貧窮線為2.15美元) 為什麼無法擺脫窮困?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食物獲取所需熱量導致工作效率低下而落入惡性循環?(那麼直接給予金錢補助他們就會購買能補充最多熱量的食物嗎?) 還是衛生環境惡劣導致必須花費額外的金錢對抗疾病?或者是政府貪污失能?那麼民主有用嗎?或者是沒有正確的投資與衛生健康知識?為什麼家中沒有自來水與衛生設備卻有電視/衞星天線/DVD播放器/手機?小額貸款有用嗎?為什麼銀行不願意做?為什麼有些窮人不願意借小錢投資?但也有些窮人願意借日息4%?富裕國家動輒幾百億美元的補助有用嗎?諸多窮人相關的問題在這本書都有著墨。

作者花費20多年在非洲諸國/印度/印尼實際走訪最偏遠貧窮的村莊,並使用一套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來實證所想,最終完成這本筆鋒犀利,振聾發聵的窮人經濟學。哲學家Peter Singer曾經論證說明,「你眼前溺水的孩子跟非洲的飢餓孩童差別沒那麼大。我們應該更關心我們能在全世界拯救的那些人,如果我們沒有作為,那麼本來有機會存活的孩子肯定會早夭。所以我們應該拋棄一兩樣並不真正需要的奢侈品,以便幫助那些不幸生錯地方的人。」如果你也認為自己是幸運生對地方的人,閱讀這本書或許會讓你想起自己身為人類一份子的義務。
展開
月亮與六便士【暢銷百年紀念版】:奠定毛姆文學地位的夢想之書(名家導讀 · 精裝全譯本)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0
如果你已屆不惑,收入穩定,有家有兒,你會想要放棄一切只為追尋心中最高的人生意義嗎?即使拋妻(夫)棄子、窮苦潦倒也在所不惜,即使全世界都規勸你,或與你為敵也不為所動?我做不到,因為我就一個凡夫俗子,我羨慕史崔克蘭的勇氣,嫉妒他的行動力,對他遭受的苦難不置一哂,對他的死亡輕輕一嘆。

又或者你會覺得這種行為毀棄人倫、天理難容,簡直不配為人?我也不這麼想,畢竟誰又能說準這是天啟還是著魔?又或者只是他大腦運算了40年後終於找到一條只屬於他的道路?既然說不準,那又何德何能予以評判。

毛姆以對人性銳利的觀察,使用第一人稱寫就這個精彩故事。就如導讀所說,主角其實是這個第一人稱的說故事者,而當我們在腦中讀出故事,就彷彿我們就是主角,透過毛姆的文字,審視了自身面對史崔克蘭時,內心真正的聲音。
展開
紅與黑(精裝版)
讀者評分
4.5
|
2024/05/18
原作的小標題是「Chronique de 1830」(1830年的編年史),實際上是以1814~1830年間波旁王朝復辟期間複雜的社會矛盾與政治鬥爭為背景,描繪一位木匠的英俊兒子,富有聰明才智與野心,在追求階級爬升的過程與二位貴族女子的愛情權力糾葛。小說被認為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的先河,白話說就是內心戲非常多,超越當代的創作手法不容於當代,不止少有人理解,更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然而斯湯達爾並不在意,他認為本作是寫給五十年後的人所讀,而實際上卻是一個世紀後才被世人真正理解,斯湯達爾也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

29年後狄更斯寫了《雙城記》,而背景卻是更早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代背景差了41年,但二書卻有許多相似之處,愛情/財富/名譽/貴族/貧民/法庭/牢獄/斷頭台...。比較大的不同卻是在經過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後,貴族儘管蔑視平民,卻也害怕平民,想盡辦法反對/禁止任何自由人權思想,以及拿破崙所代表的階級反撲。這也讓我想要去補充中間這段拿破崙的空白。

紅與黑已經是近200年前的著作了,因此譯本眾多,雖然沒有讀過其他版本,然而相較其他超過百年作品的譯作,這本幾乎聞不到任何年代久遠的腐朽味,只有意識的自在神遊與歷史的醇香繚繞,推推。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