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mg
krantas

4則書評

4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0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4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微妙的平衡:如果你在臉上裝滿笑容,就不會有眼淚存在的空間!
讀者評分
5.0
|
2012/04/12

又是一本傑出的印度文學,文字平實,卻難以想像地非常好看。

小說以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總理Indira Gandhi宣布印度進入緊急狀態的動盪時期,描述四個角色的故事:經營縫紉生意的寡婦迪娜,來替迪娜工作的裁縫師伊斯佛和歐文,以及一起來寄宿的大學生馬內克。小說先帶出這四人各自的故事,然後在後半本敘述他們怎麼在亂世生存、成為一個親密小家庭的經過。一如《亂世佳人》和《虎丘情濃》,故事不斷的轉折起伏會扣緊讀者的心弦。

迪娜擺\脫兄長的控制,堅毅地憑自己的力量生存,保護其他三人,是四人中的家長;馬內克善解人意,為了唸書而遠離家鄉,希望能幫助父親;伊斯佛和歐文出身製革種性,家族試圖掙脫種性傳統的枷鎖。透過他們的觀點,讀者也能見識印度社會的一切──政府的愚蠢法律,種性思維,婚嫁觀念,醜惡的利益衝突,窮人與乞丐的卑賤生活。當中有太多的故事,太多悲嘆和悲傷。結局讓人很難過,但感覺也像長篇連續劇,故事只是暫告一段落,沒有真正結束。

感謝柿子文化提供的試讀活動。
展開
記憶之塵:朱利安戰記
讀者評分
4.0
|
2010/05/26

西元二十二世紀,人類的科技與生活水準因石油短缺而掉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左右的情況,昔日的榮景早已遺忘,只剩一些殘存的用語流傳下來。美國併掉加拿大成為六十州,在本土跟荷蘭人為主的歐洲強權交戰,而保守的基督國教會影響無孔不入、與更接近君主制的政府職權分庭抗禮。就在此種背景下,我們的主人翁,出身庶民、熱愛閱\讀與寫作的Adam Hazzard,便開始回顧自己與Julian Comstock──「征服者Julian」──的故事。

這本書由2006年的中篇《朱利安:一個聖誕節故事》(Julian: A Christmas Story)擴充而成(此故事還入圍過2007雨果獎的中篇獎項,不過實際上本書的前七章就非常接近這故事的全文,僅有開頭跟極少數用字略有差異;總歸來說,本書的主要設定在這中篇裡便已經交代完畢)。這部分開始提到Julian與導師兼僕人Sam為了逃離叔叔,也就是現任「總統」Deklan Comstock的政治迫害,躲到加拿大中西部的Athabasca,進而和Adam結識。當他們聽說總統打算大舉徵兵時,一行人便趁亂逃出了那個小鎮。

結果三人運氣雖到爆,搭火車卻被鐵路公司出賣給軍隊,到頭來還是踏上了軍旅。因此,我們見到化名的Julian逐漸在今日魁北克一帶的戰役中展露鋒頭;Adam寫下的記載無意令前者成了戰爭英雄,自己也結得良緣、與一位歌手女孩成婚。這條路將使Julian成為北方軍指揮官,驚險於濱大西洋的一場戰役脫困,取代叔叔的位置當上總統。最後,故事則在一場紛亂失控的世局下,以離別宣告落幕。

威爾森很顯然在本書進行了風格跟題材的一次轉變嘗試;他過去入圍雨果獎,乃至得名的《時間迴旋》都一直探討末日巨大主題,以及糾葛掙扎的人際境遇為主軸。而本書僅管設在啟示錄式的未來,本質上卻更接近十九世紀末風味的文學,刻意採舊式的口吻,故事本身節奏偏慢,沒有顯著的起伏高潮。某些橋段讀來其實還頗有趣味,只是給讀者的感受都不太深;而整本書究竟有意探究什麼,也實在很難講。唯一的優點則是他返回《時間迴旋》的角色描寫手法,安排上可以見到一些沿襲的手法──比如,Adam和Julian的關係,就很類似《時間回旋》的Tyler/Jason(只不過Adam是個老實傻憨的少年,欠缺Tyler的冷靜自制──有時候其行為也似乎總是衝動多於理性)。

書裡提及了三次當時的電影業,有點像二十世紀初期影片配現場音效的形式,而這本書採分幕的形式撰寫,或許\也反映了Adam對電影形式的喜愛。Julian和Adam最後合作拍攝一部關於達爾文生平和思想的電影,這在與基督國教會的決裂背景下,顯然頗有控訴教會思想灌輸之意(唯這題材並不新穎;也許\是因為2009年剛好為達爾文兩百歲誕辰?雖然梵蒂岡又早已公開「承認」達爾文學說)。至於基督國教會是否造成了人類文明的知識淪喪?Julian的最後發聲是否有機會帶來一絲光明?威爾森都並未給讀者絲毫的答案或暗示。浩劫後人類世界的回顧,殘存的文化遺產,也都只有水過無痕地帶過。

本作品可以單純當成一個不錯的故事看,只是設定上反不如中篇來得有特色,期望還是不能過高才是。

P.S. 本書譯作問世令人讚賞,只是單從部分內容對釘,就能發現有許\多錯漏譯處,同時忽略了原文的仿十九世紀古樸風,如此的處理失真,對讀者不啻是不小的損失。
展開
戰爭機器:艾斯方戰役
讀者評分
5.0
|
2009/07/24

故事設在虛構的人類世界,人類面對地底鑽出的獸族猛攻,已經幾近滅絕,只剩下菁英剽悍的聯盟戰士捍衛著人類存亡的最後防線。在這其中的D小隊,我們會見到兩位主角:不顧科學家父親反對而從軍,總是戴著頭巾的馬可斯.菲利,以及他好友的弟弟,前特種部隊多姆.聖提亞哥。

劇情從兩條線切入,首先是「事變日」十四年後的今天,主角們協助一場撤離行動,而與一些舊友的重逢,則勾起了第二條劇情,事變日之前的艾斯方戰役。主角們都參與那場戰役,幫聯盟奪取分離邦聯發展的一種軌道武器(在遊戲預告裡可以看到)。多姆的兄弟在那場戰鬥中,死在馬可斯的身邊,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從來沒人願意告訴他過。而馬可斯在事變日後的某次戰役,拋下袍澤逕自去尋找他父親,原因又是什麼?讀者們只曉得馬可斯因此入獄四年,被留下來送死,最後為忠誠的多姆所拯救出來。儘管他們繼續英勇穿梭廢墟之間,以騎兵步槍和鏈鋸、以及無比的仇恨鬥志對抗獸族,他們一直都不曾提起往事。

崔維斯將戰鬥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實震撼,身為軍人的勇氣、恐懼、犧牲、無奈無一不包。(當然,這沒辦法像《共和突擊隊》那樣擴及人造人的自我認同、指令的合理性、對訓練教官的感覺等那樣多深度。)這本書裡還有幾位能夠令人喜愛的人物,他們都看見了戰爭的荒謬、看見永無止境戰鬥裡的疲憊。至於從一開始的兩個過往疑問呢?崔維斯非常技巧地在書末給予了揭露。
展開
我,機器人(博客來獨家封面版)
讀者評分
5.0
|
2006/04/06

這是一本讀科幻的人很少不會沒聽說的作品;很幸運地,這本書的中譯本在絕版多年後再度出版了。

《我,機器人》是本原出版於1950年,由九篇艾西莫夫寫於1940至50年、刊登於雜誌上的早期作品集結成的短篇小說集。基本上,這些故事除了鬆散的關聯外,內容是幾乎沒有相關的,但主旨都是在探討當機器人擁有中立性的出發點時,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和想法為何;而第二篇故事也首創了艾西莫夫最重要的機器人學三大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並以此作為延伸出的各種邏輯推理: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與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藉由法則來控制機器人,可免於人類擔憂機器人推翻人類,確實是個很有見解也很合理的推想。但這個法則是有缺陷的:人類並未更深入地定義「傷害」是什麼方面,以及在接受的命令與動機上是否正當,當法則之間產生衝突時,意想不到的狀況就發生了。

艾西莫夫便以這些法則玩起了很有趣的邏輯遊戲。且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各故事還刻畫出人類近未來的其他發展,例如人類朝水星的遠征,和預示了星際殖民的超空間引擎發明。九篇故事也由一位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Susan Calvin)的出場,藉由新添加的回憶式敘述串聯起來,使《我,機器人》各篇故事有了鬆散的主題性。

對讀過《基地》系列的讀者而言,《我,機器人》必然顯得迷人有趣得多,相當容易上手;內容不再是過程令人昏睡、龐大玄祕的心理史學推導,而是出自一個個由人類親手創造的「模擬智慧體」。敝人覺得較可惜的是,《我,機器人》的九篇故事只有約四篇是真正在討論「三大法則」的邏輯問題──包括我認為最精采的《消失無蹤》──其他仍放在機器人與人的互動上,以及人類對機器人的感覺與想法等,略可一瞥艾西莫夫嘗試塑造的「人機共處社會」。

至於角色的塑造與背景,述敘上同樣略嫌平板,但和《基地》相比已經算是好得多了。

2004年的同名電影《機械公敵》,被許\多科幻書迷批評和《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一樣只保留了概念的外衣,內容卻是兩碼子事,雖然這部電影標明了是「Suggested by Isaac Asimov\’s novel」,只是「啟發」而不太算改編而以。事實上,《機械公敵》較像是機器人故事的一個延伸,而跟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電影藉由一個新的故事,並在一些細節上嘗試重現一些機器人系列的概念:

1. 三大定律的邏輯矛盾缺陷
2. 隱身在一群同型號機器人中(《消失無蹤》)
3. 由中央正子腦控制的其他機器人(《抓兔子》)
4. 機器人為保護人類而控制人類;第零定律的發展(《可避免的衝突》和《—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
5. 機器人追求自我個體的存在與理解(《正子人》)

即使如此,無論特效如何精采,並以震撼力更強的謀殺案作為開場,電影中的邏輯挑戰比起如《消失無蹤》等短篇故事卻出奇地薄弱;且以「能壓倒三大定律的裝置」作為機器人何以能夠違背常理的理由,到後來更簡直是推翻了三大定律存在的必要,使得後面的劇情也就淪為為好萊塢式的英雄片,靠蠻力和槍桿子終於拯救了世界。

除了凱文和蘭寧(Lanning)博士的登場,電影還插入一個受演員個性影響很大的角色:警探史普納(據說出自機器人系列的角色Elijah Baley),一個因過去而痛恨機器人的硬漢。電影中塑造的未來世界,除了看不到人類星際發展,還置入性行銷地擺了一票品牌,讓人納悶電影改編至此,留下了多少原著想傳達的意涵?至少,對於機器人是機器還是具有人的身分,電影透過史普納和凱文的觀點倒是成了不錯的對比。

在電影中協助解開機器人造反的真正原因──和《我‧機器人》結尾篇有點類似的是,電影裡一個名為薇琪(V. I. K. I.)的人工智慧電腦發展出類似艾西莫夫四大定律的思想,意即在三大定律前補充了第零條──機器人不得傷害或坐視人類全體受到傷害(見前說明;《基地前奏》裡也看的到第零法則的介紹)。我在買這本書時,剛好在書店也看到一本探討人工智慧發展的書,其中一章的標題就暗示了人類在創造能思考、且有自己形象的機器時,是不是也因此成了新的上帝。

機器人,其實就是現代版的科學怪人不是嗎。《理性》文中機器人的想法即使荒謬無比,有些理由卻仍精準得令人冷汗直流;也許實現機器人還有一段距離,但艾西莫夫身為一代大師,早在五十餘年前就預見了人與機器人共處的社會將會發生什麼。

當有一天機器人也想蓋巴別塔時,人類還能不能把塔推倒?機器人是否有朝一日會取代人類?

Who knows?

主要的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故事集:

《我,機器人》(I, Robot)/1950
《機器人拾遺》(The Rest of the Robots)/1964
《機器人全集》(The Complete Robot)/1982

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小說:(又稱R. Daneel Olivaw系列)

《鋼穴》(The Caves of Steel)/1954
《裸陽》(The Naked Sun)/1957
《機器人黎明》(The Robots of Dawn)/1983
《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1985

還有一本和機器人有關的小說,是與席維柏格(Robert Silverberg)合寫的《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1992,改編成電影《變人》。

繼小知堂的「S/F小說」後,貓頭鷹出版社的「科幻推進實驗室」除了這本超低價促銷的序曲《我,機器人》,還計畫將於七月前將艾西莫夫《帝國》系列出版完畢,這對國內讀者來說確實是非常棒的好消息,也很樂見出版業者願意引進更多小說。

(敝人完整心得原文刊於http://blog.webs-tv.net/krantas/article/1583166)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