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mg
包淳亮

16則書評

16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6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
讀者評分
5.0
|
2013/10/14

比起大陸人士陰謀論的「貨幣戰爭」,這本書堪稱陽謀論。書的最後一章提醒美國總統擁有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的授權,可將所有在美國的黃金,包括外國政府所擁有的沒收------按照貨幣大戰的設想,沒收後美國可一次將美元對黃金的價值貶值85%,然後允許黃金被沒收者按照上漲十倍後的新價格買回黃金。美國人有這個權力,難怪德國人不久前先把黃金運回歐洲了。

目前美國佔有官方黃金儲備的接近六成,推動金本位制貨幣對美國而言是可以承擔之輕。不過這本書雖然認可實體經濟更為重要,但仍無法開出重振實體經濟的藥方。就算按前文掀起貨幣大戰,繼續貿易赤字的美國仍然將流失手上的黃金。這樣的美國,會由於喪失霸權過程中的極端自利,被蓋上歷史的恥辱印記。

這本書對中國的地位與發展趨勢太過小看,從而對世局的發展判斷略嫌不足。貨幣體系反映了國際秩序,中國在這五年內將陸續成為最大貿易國與最大名義GDP的國家,目前已經積極安排新的貨幣秩序,例如2013年10月才與歐盟簽署了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的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隊於這個問題,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分析更透徹些;問題的關鍵是某種秩序,中國與大量原料國家簽署的、以大宗商品為主要標的的貿易協議,將消減美元的使用範圍以及美國掀起貨幣大戰後對中國的損害。長期來說,也為新的貨幣秩序奠定基礎。

中國的準備將使未來更可能趨向於本書作者所提及的「多重準備貨幣」,而秩序將由中國與美國,以及次要的歐元區、乃至於俄國盧布與日幣等共同安排。這本書作者低估了共同治理的可能性。

本書中文版的翻譯有少許地方略嫌不夠通暢,少數中文譯名與相關專業的習慣翻譯不同。不過這不影響本書的可讀性,這本書仍然非常值得推薦。

展開
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1/3流行文化的+1/3國族想像的+1/3日常生活的
讀者評分
4.0
|
2011/07/09

李政亮的「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是一本厚書。他之前出版的「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有許\多觀察感想,但是比較薄。厚與薄不僅僅是頁數,也包括觀察的角度、引用的資料、提出的批判等等。如果說,在「走進都會中國」一書中,我感覺不到太多我「不知道」的事,在這本「我在這樣的中國」中,卻恰恰相反,到處都是新奇。

如果要拿這本厚書來當教材,自己還要另外準備一析幻燈片、電影,配合李政亮書中提到的電影、電視劇、人物,才好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因為脫離情境,事倍功\半;什麼人都以為自己瞭解中國,尤其是那些覺得瞭解因而不願意去瞭解的人;直接看一些圖片,是解脫之道。這樣,「片段」或「片斷」,也可以成為新認知(識)的基礎,於是書本便成了學問。

現在的書,多是殺伐氣。我自己寫的一些小文章,也往往是「有的放矢」,是要攻擊或防禦的。但這本書很少;很少是好事或壞事?這可能不是作者在意的,或者是作者刻意要避免的。不過偶爾還是有些選擇,例如何清漣,作者認可她的「現代化的陷阱」,我卻覺得那本書是不懂中國經濟問題的人亂寫。按照何清漣的判斷,現在中國政權應該已經完蛋了,但是顯然目前呈現出現的現象並非如此。

所以我寫出來的東西,味道有點「天天向上」,可能未必有太多批判性;如果出現批判,我希望是這個政府應做到、能做到而沒做到的。而政亮看到的問題比較多,對於重要新聞事件的取捨,我們有著很大的差異。我會刻意去看「重大裝備技術網」之類物質面變化的新聞,這甚至已經不是一般的經濟新聞了。如果確定那種物質的積累是有保證的,城市化、中產階級的生活的提升是確保的,我會覺得市民生活中的一些小騷亂並不是太過重要。

但是我有時自省,覺得我的這種思考方式不大「人性」;人味很少,生活很少,情感很少。因此覺得不自在的時候,覺得自己要多一點人性、人味的時候,李政亮的「中國」會特別適合。日子得有材米油鹽醬醋茶,不能僅是蘿蔔青菜白米。
展開
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與比較
讀者評分
4.0
|
2011/07/09

面對世界的變化,人們會尋找答案。中國衰弱了,「醜陋的中國人」出版了;中國要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開始預言。日本崛起中,「菊花與劍」應聲而出;美國衰弱中,「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出版了。

不過,美國的衰弱是從世界的巔峰,看到別人往自己靠近的衰弱,自己仍然是「一覽眾山小」,處於一個居高凌下的位置。四十年前出第一版,當時歐洲已經恢復、日本已舉辦奧運、開通新幹線;廿年前出第二版,日本更是咄咄逼人,而中國、印度等還是落後國家,僅能以過往稍稍贏得起碼的尊重。考慮到美歐之間的相近性,要讓美國人在與異文明交往時稍微多一點留心、稍微多一點自省、稍微多一點「神入」的,大概當時只有日本而已。

因此,毫不意外的,在這本書裡頭,當免不了出現不同文化的對比時,最生動也最常出現的,是日本。從這個角度說,這本書是為了讓「必須」開始與異文明接處的美國人而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說是一種心理治療。不過隨時得記得,美國還是第一,「美國統治世界」還是進行時,美國得以統治世界的原因還是在這本書中被探索------那些對美國技術主義心態的認可,總之,美國還沒有到衰弱要去寫「醜陋的美國人」的時候。

或許\筆者太習慣於歷史與結構的思考方式,總覺得這本書太少去分析美國人的「為什麼」。好比說,當我們說中國人如何如何,可以說她的長期的大一統與內亂的歷史,她在東亞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她的科舉制度對政治與社會的塑造佐用,然後「乒咚」一響,答案在那兒。我期待看到英國文明的哪些精髓或糟粕在美國被放大呈現,美國人從五月花以來作為「離散者」有哪些自我建構、說服,建國前後的政治經濟形勢、尤其是與拉美相較對於新國民與新國家有何影響,如此之類。就此來說,這本書是不適合我的胃口。

很久以前聽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意思是:當你說某個文明神秘,或者有特色,意思是你覺得自己的文明比較理性與優秀,或者至少不遜於彼,因此你覺得你的文明不需要向那個文明學習。如果覺得自己的文明不如彼,彼文明對你就覺不會是神祕的,你也不會用有特色來形容她。優越帶來普世主義,落後強調特殊性。人類學家的訓練要避免普世主義,但是人類學家通常用以觀察、瞭解部落社會與落後文明,而對較為先進的文明,我們通常將之歸類為「社會學家」的研究範疇。從這個角度說,「人類學家的美國人」的書名是很有意思的。行文方式,也確實有人類學考察的味道。

我相信,很快會有更多關於美國與西方的「自省」書籍的出版。有自省,才有「調適」,而現實的變遷正要逼得人去調適。從這個角度說,這本書也可以說是調適派的早期重要著作吧。
展開
用洗臉盆吃羊肉飯
讀者評分
4.0
|
2010/06/01


ㄧ口氣就把這本閒書看完了,好像也跟著作者走遍了五大洲。豪爽的日本年輕人------年齡也近四十了-----用他廿五到三十出頭的七年多光陰,騎著單車走了八十多個國家。我不是也曾經幻想要這樣做嗎?看著這個成功\的實踐,對於逝去的歲月有種難捨的感懷。

有些旅行書寫很個人主義,作者的主觀意識太強烈,有時過於矯揉做作,有時承載太多文化想像,有的則又太過於瑣碎、淺薄,但是石田裕輔的旅遊書卻像是一盤不多不少、鹹淡適中、佐料精緻的炒飯。

石田兄的樣子也真是可愛,很像洛杉磯的健志兄;咍,好久不見了。
展開
後美國世界: 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
讀者評分
4.0
|
2010/03/28

法理德‧札卡利亞是新聞週刊的主筆之一,我算他的忠實讀者,雖然有時候他在前兩期說美國帝國終結,過兩期又說美國為何將持續主導世界,有點兒不一致,但他學富五車,文章論點清晰,仍然非常誘人。

他的「後美國世界」的主體部分,用以強調中國與印度崛起對世界秩序的衝擊,佔了七章的三章,其他部分主要是美國如何回應。他承認衝擊將主要來自中國,雖然印度也值得重視;至於歐洲、俄國與日本都缺乏成長動能,特別是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無法解決,因此不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動能來源。

考慮到印度的人口龐大,以及成長遠景,再考慮到札卡利亞為印度人,他會將中國與印度作為主要論述對象,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也是他的缺點;標題是後美國世界,但印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實還很有限。印度專門談一章,則對歐盟、巴西、俄羅斯,甚至土耳其、伊朗、印尼等國,就有點兒不公平了。副標題如果是中國與印度崛起對美國的挑戰,或許\比較適當?

台灣中文版有一些顯而易見的錯譯,例如將韜光養晦翻譯成「韜光隱晦」,怎麼回事呢?還有人口替代翻譯成「置換」,也是很可歎的錯誤。我知道翻譯並不容易,聽說我負責校稿的翻譯書籍,也被使用的學生罵得要死------雖然我為此也感到有些委屈,終究翻譯者不是我啊------但是錯誤就是錯誤,如果有再版,希望能夠加以改正。

順道一說,我很推薦巴西前總統卡多索的「巴西如斯壯麗」,作者的文采沒話說,翻譯也非常優秀,我自愧\不如遠甚。
展開
巴西,如斯壯麗:傳奇總統卡多索回憶錄
讀者評分
5.0
|
2010/03/28

巴西前總統的自傳,讓人讀得欲罷不能,掩卷嘆息,這真是「神人」哪。

故事太精采。一開始卡多索的祖父帶頭政變,推翻巴西帝制,然後是巴西的搖搖擺\擺\的發展歷程,乃至於他自己如何從學者而政治人物,而財政部長而總統的歷程。一本書就把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乃至於文化樣貌栩栩如生的刻畫出來,哪裡能找到其他的替代物?如果是一般權貴子弟寫一個自己的成功\故事,恐怕反對派人士要譏嘲他得了便宜還賣乖,但是卡多索的故事不是馬英九或者宋楚瑜的故事,或許\更像是------林中斌?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的先父,可是中華民國在台的空軍領導人,但又不是一路為「黨國」服務,而是忠於國家、忠於真理與信念,因此能夠在反對派執政時,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而繼續為政府掌舵。如果2012年蔡英文找林中斌擔任副總統候選人,我會感到一絲歷史的巧合。他們兩人一同處理兩岸關係,應該是會為選情大大加分的。

卡多索在書中有兩次提到中國,一次是與江澤民溝通2001年軍機擦撞事件,江澤民告訴他要讓美國人忙一陣子,才會把人、機交回美國,以此顯示中國的自主性。這個第一手觀察很有意思,中國領導人似乎對於一些突發「小事件」不以為意,其中既有國家規模的影響,可能與其政治體制不用跟著媒體跑有關。另一次是他指出中國尚未民主化,而巴西民主化歷程的曲折經驗,使他對於中國的前景抱持一定的保留------雖然其中並無歐美主流媒體的幸災樂禍之意。我對卡多索的此一保留有些意見,因為兩國的發展歷程頗有差異,中國大陸的軌跡相對來說更接近日本、韓國與台灣,「拉美化」的機率並不是太大。

卡多索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法國哲學家沙特的交往經驗,也是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段落。柯林頓似乎能同時處理一千件事情,真是「卡里斯馬」的絕佳代表,卡多索沒有闡述沙特的哲學主張,大概以前目前看盡千帆的年資,已經並不是太欣賞存在主義,不過從他書中可以看到法國過往軟實力對於拉美國家的巨大影響。

本書最精采的當然還是巴西這個國家如何一路走來。讀過本書之後,大概人們對於巴西的雄心壯志不會有太多懷疑了。卡多索在總統任內為改善貧富差距與黑人的地位做了不少努力,相信這些努力將進一步有益於巴西未來的發展。

本書的台灣中文版翻譯非常傑出,幾乎看不到拗口阻滯之處,堪稱行雲流水。我感到這本翻譯的品質堪為學習的典範。
展開
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
讀者評分
4.0
|
2010/02/26

李政亮在2000年開始在大陸就學、結婚、生子,但與臺灣仍然有著深刻綿密的關係。他寫這本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許\多吉光片羽,都是經常出入大陸的人曾經注意到的現象,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未曾足履大陸的台灣人,如果他有興趣發現大陸的一些生活樣態,這本書卻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參考。2000年時的出發點是「打破既有的中國印象」,發現多采多姿、並不閉鎖落後的真實中國。然後是如同馬賽克的各種各樣的記憶。

本書的優點也是其缺點,也就是太多的片段對於職業的中國觀察者是已知的現象,對於缺乏大陸經驗的讀者,卻可能訊息太多而消化不良。或者由於成本的考量,本書幾乎沒有使用什麼照片,雖然許\多的故事如果配合相應的一兩張照片,效果應該會很不錯。我建議書商開闢一處網頁,專門用來佈置相應的照片,讓讀者除了文字訊息的獲取之外,也有視覺的饗宴。
展開
中國怎麼想?
讀者評分
4.0
|
2009/10/16

有一些小書,特別適合給對中國有興趣的初入門朋友閱\讀,這也可以算其中之一。作者訪問了不少中國大陸的思想界(主要是國際政治與經濟學界)重要人士,差不多最重要的都在其中了,因此使得這本書不是自說自話,或者一個人的胡思亂想。

作者的視角也是有趣的;他是一個年輕的英國思想界新秀,他對歐洲的前景抱有極大的樂觀想像,但他發現到中國正轟隆隆的崛起,因此他想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運用第一手的資料,與第一流的專家對話,來寫一本獨一無二的全面性的中國人的世界觀。而且基本成功\,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展開
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
讀者評分
2.0
|
2009/09/01

良藥苦口,何況韜光養晦是中國的政策,幫中國韜光養晦,讓西方國家卸除心防,其實對中國有利無害。

只是,這樣的書就如同「中國不高興」,譁眾取寵的味道重了些。七年前有一本書有些類似,是章家敦的「中國崩潰論」;台灣煞有介事的將此書引進,還辦了不少研討會。當時就已經很清楚,現在看更是如此------那本書其實更像是吹哨子壯膽,但與現實差距實在太大了。

看看這五十個理由,想一想有多少台灣也身陷其中,有多少甚至美國、日本也無法解決,有多少印度、非洲嚴重百倍,再想想以這些盞盞證據,要得出作者的結論,是不是過於薄弱?

人還是要有點歷史感。看看馬克思怎麼評論作為粗製濫造大國的德國,看看美國進步主義之前的黑心商品充斥,看看日本和台灣怎麼被稱為盜版王國,然後再想想為什麼幾乎每一個所謂的先進國家----也許\僅有英國,作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例外------都曾經經歷不堪回首的一段發展過程,應該是比較有助於認識這個世界的變化的。
展開
大國政治:全球戰略大思考
讀者評分
5.0
|
2009/09/01

這本書是1990年代美國對於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框架性思考的主要著作之一,是研究相關領域學者必讀的著作。五顆星是毫無疑義的。

不過在本網站的介紹上,稱「為什麼把中國視為威脅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是哪一位編輯別出心裁的評論?布里辛斯基並沒有這樣的論述,他是把中國稱為「東亞之錨」,認為美國必須與中國合作的。其實他更直率指出只有兩岸和平統一是可能的結果;也許\很多人對他的這個預期很感冒吧。

經過大約十五年,回頭看這本書,仍然感到布里辛斯基的深謀遠慮;他對歐洲、日本的角色,也都進行了妥切的評價,事情的確按照他的估計前進。他稱中亞一帶為大黑洞,是地緣政治的衝突中心,似乎預見了過去八年美國深陷其中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

好書愈陳愈香,這是我對大棋盤這本書的讚頌。

展開
糧食戰爭
讀者評分
5.0
|
2009/09/01

這本書非常具有學術性。內容豐富、紮實,可讀性強,會讓人腦袋不停運轉,覺得自己要被捲入道德與政治的巨大風暴中。因此給予五顆星評價。

雖然如此,我們應該牢記糧食問題並非食物問題、甚至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而這個政治問題又不是養不活非洲人或者印度人的問題,而是非洲與南亞的政治不上軌道所造成的問題。

我們得記住一些基本的數據:雖然中國的糧食生產潛能已經發揮到八成以上,但印度的糧食生產潛能還僅達五、六成,而非洲的糧食生產潛能更只發揮了兩、三成。使得這些地方潛能未能發揮的原因主要在於政治。譴責國際貿易、大型糧農集團,或者聲稱與資本主義體系作對,都不能解決問題。

食物是夠的、一百億人也足夠,只是許\多國家的內政得大幅改善。記得這一點,閱\讀這本書時,才不至於為大量的枝節所糾纏。
展開
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
讀者評分
5.0
|
2009/09/01

很少人有能力把亞洲崛起的可能前景,描述得如此精細;馬凱碩完成了一項傑出任務。

多數美國人仍然沉醉於國內事務,雖然警覺到世局轉變,但就算是最大的挑戰者,也要到2040年代才會趕超美國;喔,那可是下一個世代的事啊;絕大多數的美國學者如此認為,但他們可能要在這一點上犯下大錯。

亞洲崛起,特別是中國崛起的速度與影響遠遠超過多數人所能夠、所願意認知的幅度。如果要對此有所認識,亞半球這本書值得一讀。
展開
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
讀者評分
4.0
|
2009/09/01

大前研一最著名的言論之一,是在2000年之後不久,聲稱台灣會在2005年與中國大陸建立「邦聯」------他的意思是任何形式的政治聯合------看起來很多人會說他預言錯誤,不過也可以說他預言正確;至少今日的大趨勢,包括2005年開始由連、宋登陸而引發的政治領域的全面的去內戰化,已經眾所周知;從當時到現在,兩岸關係已經大不相同。

「美國再見」是快筆大前的新著作;他擔憂美國會如同日本一般陷入長期不景氣,這種憂慮在美國可聽到不少迴響。雖然2009年夏季景氣似乎回暖,但未來十年多達近十兆美元的內債,也夠美國政府忙的了。由此來說,要了解國際大勢的走向,思考美國國力興衰前景,把大前的新書瀏覽一番,倒也不失為一項值得的功\課。
展開
312號公路:一趟橫貫中國、由上海到哈薩克邊界的312號國道之旅,帶你見證中國的隱憂與展望
讀者評分
4.0
|
2009/09/01

任何一位記者,如果想藉由採訪台北的計程車司機、桃園的一位泰勞、台中的一位中小企業台商、雲林的瓜農、三地門的原住民、屏東東港的漁民,來書寫台灣,大概很少有台灣人會以非常嚴肅的、學術性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一本書。我們一定會覺得這本書也許\有趣,也許\給我們的台灣觀帶來一些新意,但恐怕未必會認為這樣的一本書能夠反映我們的真實生活。

這本312號公路,就是類似這種角度的一種著作。對於很少有機會前往中國的西方讀者,也許\可以滿足不少獵奇心態,但是對於希望閱\讀到真正發生什麼的嚴肅讀者,恐怕這本書會令他們失望。也許\重要的是知道沿著這樣的一條道路,正在建設時速高達300公里的高速鐵路?
展開
未來一百年大預測
讀者評分
3.0
|
2009/08/20

這本書英文版也才在美國上市不久,台灣的翻譯速度很快,值得慶賀。
不過這本書的英文版在亞馬遜書店也得到許\多譏評,給星也就三顆四顆為主,本人也只願給三顆。四顆可以考慮,但有點勉強。為什麼?大家看看書摘提到的那些想定,也會感到他確實有點太會扯了。
然而,其中確實還是有些可以推敲的觀點。例如他用「島國」來形容中國的地緣環境,就讓人覺得頗有意思;作者特別畫了個圖,把廣大高山沙漠無人區視同海洋,確實就讓人對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有了不同的想像。再例如書中提到廿一世紀末之前美國與墨西哥可能一戰,也不是沒人注意到其中仍有一些道理。今天(19日)晚上(台北20日晨)在洛杉磯Hammer Museum一場論壇,來自墨西哥的演講者還提到本書,不過他覺得墨西哥人早就被美國嚇破膽了,大概不會想跟美國打仗。有趣的回應。但是墨西哥裔在美國南部日益增加,許\多地區已採雙語並重,已故的美國政治學者杭亭頓在「我們是誰?」一書對此就有頗多著「墨」,擔心美國的國家性質會被改變。可見未雨綢繆的,還不止佛列德曼一人。
基於上述,筆者認為本書買來看看仍然不失為一個打發時間的選擇,她還不至於糟到讓人不屑一顧的程度。
展開
黑暗大布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
讀者評分
5.0
|
2009/08/11

這本書的英文版在美國的主要書店已於七月上架,中文翻譯之前在聯合新聞網曾經部分轉載,翻譯頗佳,但不知何故,在此網站呈現出來的部份文句有些拗口。

我願意給這本書的英文版打五顆星,中文版因為尚未閱\讀,涉及翻譯品質,不敢置喙。

這本書遠比「中國大崩壞」、「當中國震驚世界」、「中國戰爭」之類危言聳聽、或者譁眾取寵的著作嚴謹又豐富。作者們並不空談什麼「不敢想像中國崛起」、「資源不夠用」之類書生之見,而是腳踏實地去看這個世界,特別是非洲,如何在此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作者探訪了十餘個非洲國家,並在書中訪問了許\多實務工作者,包括一些非洲國家的領袖,以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人員;一些受訪者不無驚奇底稱讚中國為改善非洲的貧困做出了遠大於這些國際組織以及其他任何國家的貢獻,雖然中國採取的不是利他的、而是自利的,或者互利的動機。

作者發現中國人不像西方人到了非洲常就住進五星級飯店,而是苦幹實幹的做事;中國工人不在非洲玩弄女性,中國人的工作態度讓人瞠目結舌;於是喀麥隆人用「像中國人一樣堅硬」比喻可望而不可及。這些段落對於西方人想必有著強烈的衝擊----也許\有些中國讀者也會感到「中國人真有那麼好嗎」,但事實是中國人在非洲的工作方式就和在中國一樣,而就修橋鋪路之類基礎建設而言,中國工人的效率確實是極為驚人的。

當然,作者也分析了軍火貿易、資源貿易,但都是基於客觀的態度,不是用以謆動中國威脅論。非常中肯、也非常誠懇,所以非常具有可信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