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i Tsai的所有評鑑

巧克力戰爭

巧克力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10/23

即使擁有足以撼動世界的勇氣,這個社會仍會想盡辦法將你吞噬殆盡!強迫你早點認清現實。

面對一個固有的世界規則及當中潛藏的攻擊力量,願意挺身而出、抵抗反對的勇氣,卻不一定足以撼動世界。《巧克力戰爭(The Chocolate War)》的故事發展圍繞在學校所發起的義賣巧克力活動,主角傑瑞以沉默但堅定的方式表達自身意志,卻進而引出社會,甚而可以說是人性的惡習及性格,極現實地揭露出校園和青少年時期的黑暗面。這被迫提早成熟的事件,對我們極為呵護的青少年時期來說,具有無奈、可嘆的哀傷。

整本書最精彩也最感傷的部分,無疑是最後傑瑞和詹達對打的情節。傑瑞不像一般青少年小說中的英雄,他沒有擊倒對手,也沒有獲得同儕的喝采、歡呼,他反而輸給了現實殘忍的力量。他一心以為自己可以撼動這宇宙,勇敢地拒絕不合理的安排,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最後反而發出:「千萬不要去撼動整個宇宙!」的呼告。

「人類有兩個特質:貪婪和殘暴。」人類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一方面想要與眾不同,卻又害怕太過獨特。我們對於會讓自己受到傷害的事物,有自發、近乎保護的盲從,不敢也不願有不同的聲音,擔心被質疑、被反駁,或是被傷害。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分辨是非對錯。有時候是因為沒意識到,才會依循以往的規定行動,像是書中拒絕賣巧克力和反抗「守夜會」的指令,都讓許\多人恍然大悟,發現其實有其他的選擇。但有時我們是害怕遭到攻擊,人類對於異己的行為有自動排斥的反應,也許\是嫉妒,也許\是無法忍受權威受到質疑或動搖,傳播學的「沉默螺旋」在一刻成為最適當的註解。

傑瑞最終後悔的呼告固然彰顯出社會殘酷的一面,但在這之中還有一名重要的角色,毫不留情、極為冷靜地指出人性的劣根性和惡質的一面,那就是亞奇。傑瑞親自和社會進行碰撞,證實了社會的殘酷;而亞奇則是從頭到尾以透析的角度,看清人性的弱點,進而利用、嘲諷。就如同傑瑞不同於一般的英雄,亞奇也不像一般的作亂者,最終遭到懲罰。這些極為貼近現實的真相,在書中一再地挑戰我們的底線。一動一靜、一熱一冷之間,兩個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演繹出這個難以接受卻又真實存在的社會。

不同的國情會產生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有人說亞洲人的奴性較重,容易選擇服從而非表達自己的聲音。或許\這深受中華文化、儒家精神的影響,不想、也害怕與人起衝突。但總有些事情是我們願意起身抵抗、進行發聲的,我們仍會為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情感到憤怒,但同樣的,我們也會因為無能為力、害怕,進而放棄,最終成為默默不語、冷眼旁觀的共犯,助長社會的殘酷力量。

我們始終憧憬美好的事物,並崇拜為維持美好信念、挺身而出的勇氣,且因為大多數的我們往往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會在書籍、電影和各種媒體故事當中寄託信念。但《巧克力戰爭》就是這麼的不貼心,反倒再度演繹出現實,強迫我們面對殘酷一面,接受勇敢的青少年時期,或許\比想像中更早就面臨崩壞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影子的告發(改版)

影子的告發(改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9/23

毫無花俏的場景和犯罪手法,僅靠謎底的懸疑性、邏輯吸引讀者目光,漂亮的本格推理加上一絲社會派思維,同為因果的「影子」是最精妙的設定。

從書名《影子的告發》就可一窺結局的走向。《影子的告發》是一推理犯罪小說,內容是關於一名校長在電梯遭人殺害,在沒有任何一名目擊者的狀況下,主角千葉泰輔檢察官如何進行推理、追查,最終揭曉犯人的犯罪手法和背景動機的過程。故事在過去和現今的仇恨之間擺\盪,且在前半段,兇手的真實身分已然揭曉,因此整本書最有看頭的地方就是千葉檢察官如何證實犯人的手法了。

這是一本標準的本格派推理小說,後半段篇幅甚至加入了一點社會派的思想,讓犯人的犯罪動機更具有指控性。整本書雖然沒有大場面的犯罪設定,但藉由稀鬆平常的安排,反而更彰顯出平凡中的不平凡。這本小說完全依賴令人困惑、令人意料之外的犯案手法,緊緊地把讀者留在書前,證明了本格推理的魅力大小,確實由犯案手法的邏輯性來決定。

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段獨立的故事,剛開始閱\讀時,總以為是俊子正在進行的生活片段,因此當俊子早已過世的真相揭曉時,讓人特別感到意外,但同時也對這個獨立的章節感到好奇。而這近乎隱喻式的前情提要故事,除了部分地代表了俊子的心聲,同時也暗指出犯人的身分。透過後半段的篇幅,對這若有似無的連結感到恍然大悟。

書名《影子的告發》除了指出最終破解案子的關鍵之外,也點出造成書中悲劇的緣由。戰爭的陰影不會因為時間輕易地消失。戰爭就像一源頭,受此影響的人接續地影響他人,形成長久的傷害關係。俊子是戰爭留下的孩子,而她的處境讓他人產生利用的心思,進而做出犯罪行為。事實上,戰爭的影響總出乎想像之外地深遠,所有的一切並沒有在戰爭結束的當下,或是經過戰爭後的重建做出了結,對受影響的人而言,這塊陰影會在心中不斷地發酵,也許\直到死亡,才能解脫。

把案子的破解關鍵和形成緣由放在同一個意念上,是個既意外又有趣的設定。因戰爭的陰影而產生的犯罪,和因有太陽,在光明磊落的狀況下特別明顯的影子,這互相衝突的因果和概念,把這個案子串成一個圓,一切的緣起緣滅,都來自這影子的作用。

影子的告發到底是什麼?不具備口舌的影子不會藉由言語來指明事實,它只會將一切攤開,讓你自由選擇。而你,願不願意去看見當中真實並喟嘆的故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蘇西的世界

蘇西的世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9/16

隨著死亡而來的常是悲傷和難以接受,但這不代表得忘記那個人所有的一切。《蘇西的世界》以一種溫暖、勇敢的態度,撫慰這些仍活著的人的心。

親人、愛人逝去後會變得怎樣?他們在天堂過得好嗎?他們會一直在我們身邊嗎?會默默地保護我們嗎?《蘇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從逝去者的角度──蘇西‧沙蒙,來觀看活著親人的生活。這些逝去者存在生活中的可能性,除了撫慰了被留下的人受傷、難以痊癒的心,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痊癒的過程。

逝去的人到底去了哪裡?在這本書中,給了蘇西一個的居所,名叫「天堂」,至於這個天堂和我們想像中的一不一樣,倒不一定。天堂的樣子並不固定,端看每個人期望的是怎樣子,每個人所求的不同,想擁有的東西南轅北轍,居住的天堂就會有所不同。而能自由自在決定自己居住空間的樣子,則挺符合「天堂」的概念。

失去所愛之人絕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這個惡夢不僅只存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對活著的人來說,之後的生活、回憶,不論是提及或是迴避,似乎都成了一個禁忌。《蘇西的世界》最難得可貴的地方就是藉由離開親人的蘇西的眼光,來看待親人們之後的生活。不論是分崩離析的,或是邁向幸福的,他們人生前進的方向蘇西都無法影響,唯一能做的,僅只是陪在她愛的人身邊,希望他們能過得更好。

活著的人常盼望逝去的人能永遠陪在他們身邊,有時你會見到他們的影子,有時他們似乎會在你耳邊說些什麼。我們不必去判定真實的狀況為何,因為這些人會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也許\他的樣子你會越來越模糊,也許\你會越來越不記得他的聲音,但就像蘇西的弟弟巴克利,蘇西不記得曾現身和他說過話,但他卻認定了這個事實。這是來自活人的自我慰藉,一種自我療傷和無法忘懷的情感作用。

但這本書也有極為現實的部分,蘇西的案件和多數的凶殺案一樣,不一定能將殺人兇手繩之以法。無故失去性命的蘇西,幾次對殺人兇手和證據的咆哮、還來不及成長的無奈,有太多的遺憾非常現實地存在於這個社會當中。這些遺憾有時只能藉由書中某些情節的安排,稍微撫慰這些悲鳴的心,包括兇手哈維最終的意外死亡,或是蘇西藉由露絲‧康涅斯的身體暫時體會愛情的滋味,都是藉此療癒在真實的世界中無法獲得安寧的心。

而隨著命案而來的八卦和輿論壓力,也是常導致受害家庭更為痛苦的原因之一。想拋開一切、努力振作時,他人的流言蜚語和憐憫,反而會一再地提醒悲劇的存在。但若沉浸在這悲傷之中,回到一般正常生活會變得更加遙不可及。關於死亡,這本書呈現出一個態度:不要否決,也不要逃避;不要過於沉溺,也不要過於傷心。當可以笑談關於逝去者的回憶,能勇敢闡述想念的心情,藉由彼此的想法交流和傳達,終能漸漸地平撫這段傷痛。

放手,是面對死亡時的重要課題,不論是死者對活者的擔憂,或是活者對死者的不捨。但放手不代表忘記,反該是坦然地面對。他們可以活在你的心中,但不該影響你未來的人生,這是得用一生去接受的人生課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魚之歌

人魚之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9/09

玩弄性別的界線,成就這本小說獨一無二的犯罪動機。當人魚選擇長出雙腳時,你敢要求她重新變回人魚嗎?

毫無疑問《人魚之歌(The Mermaids Singing)》是本犯罪小說,但當中還加入了另一大元素──性別。對於性別認知、認同的差異性,成為推動這個故事的重要元素,同時這本書也是臨床心理學家東尼‧希爾和警探卡羅‧喬登二人組系列的首次登場。故事中的犯罪行為圍繞在性別這議題上,受害者們皆被認定為男同志,再根據犯案手法及心理狀態,進而推測殺人兇手應該同為男性。因此當結尾揭曉犯人的特殊身分時,除了讓男主角東尼大為吃驚之外,也讓讀者感到難以置信。

為了抓出嫌犯,書中極為仰賴側寫分析這辦案手法,因此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讀者從未明確地看見犯人,僅能從他的日記檔案來揣測他的想法和故事。這種寫法除了能讓犯人存有一層神秘的面紗之外,同時也讓讀者和追擊犯人的主角們站在同一陣線,在心理上能一同追逐線索,發掘真相。

側寫辦案手法是一種特殊的辦案手法,根據線索往回推測犯人的面貌,包括他在犯罪時的動機、習性、性格,從心理和社會層面出發,勾勒出犯人的樣子。世界上不會有完全一模一樣言行舉止的人,每個人的習慣、思考、邏輯會因從小到大的環境、事件、接觸到事情的差異,進而形成每一個人獨特的面貌。側寫辦案手法的巧妙之處就是藉由大量的資料,推估出某種特定行為的人的樣貌。

書中模仿古代酷刑的犯罪手法,在此不談論這行為的殘酷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的話,會發現現今犯罪之容易已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書中的犯人到酷刑博物館參觀了一番後,藉由手冊和上網查資料做出犯罪的工具,並不時藉由閱\讀犯罪書籍,進而推測警方的想法和後續動作。除此之外,也對於這些犯罪書籍中,犯人輕易留下線索而遭到逮捕的狀況感到可笑。這彰顯出現今關於犯罪手法的資訊已到了驚人的程度,同時也是作者對某些犯罪小說簡單的設定提出質疑。

但上述的獨特觀點,在進行性別和愛情的描寫時,似乎卻仍落入了固有的窠臼當中。在揭曉犯人面貌時,東尼對於犯人掃除一切線索、乾淨俐落的手法,歸咎於女性的特徵,卻沒和人格的影響進行連結。而犯人在性別上和他人認同的差異,進而延伸出扭曲的愛情觀,在這部分的處理是否又是簡單的判別法,形塑出「性別認同的扭曲,會進而影響愛情觀」的觀念?

童話故事中的人魚公主為了陪在王子身邊,割去頭髮,用此換來能長出人類雙腳的機會。但在這一刻,人魚公主到底是人魚還是人類?《人魚之歌》封面的文案寫得非常好:「你永遠不會知道,人魚為了換得人類的雙腳,究竟付出了多大代價?」只是這麼一句話,就將犯人曾經的掙扎和辛酸勾勒在眼前。我們熟知的童話故事的結局,是人魚公主捨棄了自己,成為了泡沫;而當犯人勇於選擇長出雙腳,決定以此身分生活下去,若她無法心甘情願成為泡沫時,她唯一所能做的,似乎也只剩下殺死最心愛的王子這選擇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一葉秋

一葉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7/12

人生如同故事總有因果,最重要的是能否從中擁有一葉知秋的感悟。

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說山》

《一葉秋》由十二章故事組合而成,彼此之間看似獨立,卻又存有一絲關聯,意外地讓這本如同《聊齋誌異》的書,產生了承先啟後的效果。《一葉秋》作為作者張大春的春夏秋冬四部曲之三(已出版《春燈公子》、《戰夏陽》),得以一窺其在中國筆記小說傳奇涉獵確實頗為廣泛。

「演罷《春燈公子》市井豪俠江湖快意,拾掇《戰夏陽》知識份子的官場怪態。」從書籍簡介中可以發現,前兩本的故事內容和《一葉秋》頗為不同。《一葉秋》的故事大致上圍繞在鬼神和人類這兩大主軸之間,而又因其能以極為微妙的關聯串起前後故事,讓各章節在獨立之餘,又能存有因果關係,具有另一種讀書趣味;在閱\讀之餘,還有一絲探索線索的玩樂性質。同時,這種關聯和書的命名也更為貼切。

而在內容挑選方面,每一章節皆具有警世效果。看似民間野史記載的內容,卻又多附以相關文句來佐證其事實,當中虛實、真偽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似真似夢。且在每一章節結束之餘,皆會插入一頁張家奶奶的大智妙語,讓這本書除了具有一股說故事的氛圍之外,同時作為開啟下一章節前言之功\用。

至於每篇章節的故事內容,在進入故事之前,多皆有一問來拉出整個故事的中心思想。像是在第六章的〈杜麻胡〉中:「人人敬你而遠之,你有甚麼可敬?那是人怕你力大;但你能翻天覆地?能顛古倒今?能起死回生?」由這麼短短幾句便可意會當中的人生智慧,並稍微窺探故事的大致內容。而在封底每篇章節底下一、兩句的簡單註解,更是直接點出其中的大智慧。以第四章〈黃十五〉來看:「便是大慈神和大善人,日夜對面,也要鬧成夜叉國的呀。」就是直接點出其背後隱藏的人生相處之道與智慧。

而除了這些人生智慧之外,這本書也因內容上的傳奇色彩,讀來便獨有另一番的趣味。但對於已經習慣白話小說文句的人來說,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有一點不習慣。書中以夾白夾文的方式來敘述故事,和早期的章回小說較為類似,所以對這類文本比較不喜歡的讀者,可能就需要稍微考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在這類文句之中,窺得當中的故事精華。

另外,這本書封面以類似古書的方式來設計,頗具巧思,且更具有懷古風味,以目前出版的三本書來說,最具有加分作用。春夏秋冬四部曲如今已產出三部,最終第四季冬部曲《島國之冬》又會描述怎樣的筆記傳奇故事?這可讓人相當期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別相信任何人

別相信任何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3

在探討記憶的主情節中,最終的影響關鍵卻是出乎預料的「真實」問題。有些驚喜,卻也有些失望。

《別相信任何人》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懸疑小說,整個故事絕大部分是藉由主角克莉絲汀所寫下的日記來進行描述,是一種蠻另類的手法。克莉絲汀在日復一日獲得又失去記憶的過程中,想找出造成自己現況的原因,但卻也再度陷入了危機。這本書的設定非常的精妙,主角只能擁有一天的記憶,明天醒來,她又得再次重新了解自己的人生。這除了可以玩弄「記憶」這主題之外,同時隱約具有「重複度日」的情節效果,再加上最終關於「身分盜用」的問題,這本書集結了三大有趣的元素,以至於在情節上能以超脫世俗想法的安排,來自由發展劇情、迎向結局。

記憶的主題永遠說不膩,當中最常出現的辯論主題就是「記憶的存有」。記憶是否等於真實?記憶是否受過美化?記憶是否屬於自己?而這本書就是大玩這主題。克莉絲汀只擁有小時候的記憶,現在的她每天只能保有該天的記憶,無法生成新的記憶,也無法擁有舊的記憶,僅有的資訊還是來自她的丈夫「班恩」的告知。但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麥可才能盜用班恩身分,灌輸克莉絲汀假記憶和假事件,佯裝成她的丈夫,與她一起生活。

至於身分盜用的背景設定,可惜顯得有些老套和病態。對於愛的癡迷,想不顧一切地擁有對方,所以才借用他人的身分,假裝自己擁有那個資格。這種設定不一定討喜,甚而會讓人覺得是為了營造出驚嚇結果,才特意設定這樣的愛情背景。這和《火車》中為了拋棄過往自己才盜用身分的動機相較之下,《別相信任何人》顯得相對簡單許\多;這指的不是情節的設定,而是關於人性深度的探討。

最後對於信任這議題,由於克莉絲汀每天都要重新了解自己的人生,所以她對於別人的信任程度為何,絕大程度上影響她是否接受記憶。或許\就像中文書名一樣──別相信任何人,對她來說,也許\只有自己親手寫下的日記,才是最真實的記憶。別人的闡述多少會和我們自我認知的記憶有所不同,也唯有自己才能看見、想起自己的人生足跡。儘管可能經過美化,儘管可能和事實不符,但我們就是憑藉著這些記憶擁有我們的人生、了解我們自己,也唯有藉此,我們才能確信自己確實存在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火車

火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5/27

當身分成為一種阻礙,也許\真的只能棄之,找尋另一個人生的存在吧。

《火車》講述的是一件關於身分盜用的懸疑事件。從一開始本間俊介因親戚栗坂和也的委託,開始找尋其未婚妻關根彰子下落,進而發現她偽造身分的事實。同時這故事藉由民眾大肆使用信用卡的社會背景,進而延伸出關於個人破產、難以置信卻又無比同情的人生縮影。

在這本小說中,主角雖然身為警察,但作者宮部美幸很巧妙地將這項近乎無敵的職能剝奪,停職中的警察要偷偷辦案的難度可不小。故事的設定和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及最近的小說《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有相似的部分。在竊取別人的身分時,近乎天衣無縫地手法、全力隱瞞地謊言,以及最終祕密被揭穿時的慌亂和絕望,則是《火車》這本書最為獨特的部分。

《火車》和《天才雷普利》在身分竊取的設定上,皆牽涉到某個社會背景,因此當凶手身分被拆穿時,多少會因他的下場而感到惋惜,《火車》更是將這特點發揮地淋漓盡致。雖然我們看不到新城喬子的心理轉折,但藉由警察本間的推斷,我們可以從文句中看見這個被逼到絕境女子的身影,並為她的經歷和決定感到難過。而《別相信任何人》在這方面則弱了一分,純粹以故事的詭譎性來定調。

至於這本書中關於信用卡無節制地使用和個人破產的篇幅,除了點出社會發展時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之外,同時也批評了這個現象。看得出宮部美幸認為信用卡的濫用並非全然是使用者的錯誤,反而可能是制度和整個經濟體系的問題。她用了「我只是想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來為這些人解釋,而個人破產的資訊也可視為她溫柔地提醒,想藉由這個媒介告訴大家:

「在趁夜逃跑前、自殺死前、殺人之前,最好想起來還有破產申告的手段可以一試。」

而在這本書中出現的身分轉換,還是能用上述的一句話來表達:

「我只是想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

就是因為想要過的更幸福,不是欲求不滿、想要更多,只是想脫離宛如地獄般的生活,想尋找能夠重新開始的機會,因此才決然捨棄自己的過往,奮不顧身地跳入另一個地獄當中。宮部美幸提早結束故事的劇情安排,彰顯出她對於這些人的同情和溫柔。儘管他們是兇手,卻是值得同情的兇手。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悲之處。

另外,這本書的主角終究沒有和新城喬子有過任何一句對話,許\多犯案的手法和疑點也任其散落,沒有獲得明證。儘管有些可惜,卻也能夠理解本間的心思。重點不是犯罪的過程,而是這些人的故事,也只有這些故事才是最值得大書特書部分。關於人生,關於人性,也關於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偷書賊(25萬本紀念版本)

偷書賊(25萬本紀念版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5/21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血統,但同樣無法理解二戰期間帶來的民族迫害。

「活著的代價是罪惡感與慚愧\。」
「她相信這是生存在這世上最悲慘的靈魂。」
「因為他想活下去,所以自殺了。」

《偷書賊》是一本難得以德國角度來書寫的故事,關於二戰,關於文字,關於死亡。不同於《安妮的日記》本身已具有某種力量,被迫害的猶太人角度讓讀者能毫不猶豫地站在他們的立場。但這本書卻以如此不同的切入點,找到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同時指出,也許\當時並非所有的德國人皆如此狂熱,皆能毫不猶豫、完全忠誠地高舉雙手,大喊:「希特勒萬歲!」

而作者安排死神作為這本書的敘述者,是個非常高明的決定。由於「它」本身就是脫離人類的存在,因此在某些篇幅上對於人類的評判,反而能讓讀者近乎毫不排斥地接受,不會因過於說教的口吻引起反彈。同時這性格獨特的死神也常開門見山地指出故事走向,或直接加入「它」的想法,讓這本書具有一種獨特的冷漠氛圍。

這本書的各章節是從主角莉賽爾.麥明葛獲得的所有書名集結而成,每本書都代表了一段經歷和成長。當中最為精采地莫過於麥克斯.凡登堡為她寫作的「抖字手」,圖文並列的呈現方式、影射的文字符號,以及兩人之間相惜的情感,都讓這個段落成為這本書中最值得一看的部分,同時也讓悲傷、無奈的氛圍達到另一波的高潮。

而結局的安排,成功\地營造出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和悲痛。書中許\多令人喜愛的角色紛紛倒入死神的懷抱,不分種族。在戰爭帶來的威脅下,人類只被分成一類。欣慰地是,作者終究沒那麼狠,還是讓讀者和偷書賊皆惦記著的猶太拳擊手存活下來,讓莉賽爾不至於真的失去全世界。

這本書的角色塑造非常地傑出,每位角色皆在某些時刻顯露出令人記憶深刻的一面。漢斯.修伯曼對猶太老人的幫助;羅莎.修伯曼抱著手風琴入睡的身影;魯迪.史坦納抱住莉賽爾時揚起的檸檬色頭髮;侯莎菲女士得知最後一個兒子死亡,躺在馬路上崩潰的模樣;麥克斯拿石頭壓下字條的舉動;以及莉賽爾窩在地下室書寫的神情。讀者透過這些文句認識了這些人,彷彿參與了他們的人生,並因著這些敘述,這本書受到極度地喜愛。

而這本書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意涵──「文字力量」,即使這曾經是希特勒在二戰期間對猶太人迫害的武器,但這也是安妮紀錄日記的方式,同時也是讓莉賽爾得以成長、走出恐懼的媒介,更是《偷書賊》傳達意念的來源和力量。說到底,文字力量並不恐怖,恐怖的是利用此媒介來傳遞危險思想的人類。

另外,這本書一開始並不好閱\讀,主要是為了熟悉死神的敘述方式和它的跳躍性思考,但習慣之後,這就不算是什麼障礙了。且由於書中死神對於顏色的重視,讓這本書呈現了非常豐富的視覺效果。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有具象化的敘述之外,顏色的點明更讓故事內容鮮明地浮現在腦海中,使這本書除了具有文字的力量之外,同時還附帶一點影像能力,具有改編成電影的潛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哪啊哪啊 ~ 神去村

哪啊哪啊 ~ 神去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5/08

吐槽的反應、鮮明的角色,在這「哪啊哪啊」的過程中,神去村成為宛如桃花源般嚮往的所在。

在《哪啊哪啊神去村》這本書中,有很多篇幅是在描寫關於林業工作的情形,但即使是在這有些資訊性的內容中,藉由主角平野勇氣吐槽的天分,每一個段落都變得精彩萬分。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被這本書的氛圍和故事所吸引,嚮往起神去村的存在和生活。

而這本書略為奇幻的風格,讓故事既維持在一種既是現實世界的事件、又提高了故事情節意外發展的可能性。不論是村民的「哪啊哪啊」或「呢哪」;又或者是神去村大山衹神兩位分別穿著白衣和紅衣的女兒;以及四十八年一度的恐怖大慶典,都讓這些難以想像但又可能存在的情節和主角的思維產生了碰撞,產生非凡的效應和笑點。

而除了笑點之外,快速鮮明的角色塑造更是將神去村形象深植心中的功\臣之一。像是繁奶奶被稱之為「皺巴巴的饅頭」這種簡單明瞭但又極具笑點的風格,在這本書中可說是無所不在,總是在每幾頁之間,就會被作者的笑點戳出會心一笑或是哈哈大笑。

另外,這本書之所以這麼有魅力,可能和譯者王蘊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書中有很多字句很漂亮地用台灣的詞彙表達出來,不確定是否和原文一樣,但卻將書中某些內容很鮮明地呈現出來。

儘管充滿著「哪啊哪啊」的內容,但這本書在某些部分可不那麼「哪啊哪啊」,反倒具備了驚險刺激的場面。而當中對於大自然的關懷以及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也許\在體會這充滿笑點的故事之餘,也能在讀者心中興起和自然共存的廣闊心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凍花

凍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4/28

儘管再怎麼了解「自我認同」才是最重要的,但若被排擠成獨自一人,那孤獨還是會將心啃食得一乾二淨。

這本書巧妙地放入很多議題,包括對於記憶的美化、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以及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美化記憶,我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沒有人可以真實、客觀地喚出自己的記憶。我們會選擇自己想看的、想聽的,並將它好好得保存起來。所以一當事情和我們的記憶不符合時,除了否認之外,同時也會對自我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而這本書的悲劇追根究柢,還是來自於「自我認同」的問題。我不認為有人真的能脫離在社會之外,完全不顧他人的眼光自在地生活。也許\能夠經過練習、歷練,漸漸地知道自我認同才是最重要的,但對於他人的評價,還是忍不住會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藉此來判定「我」是誰,想從中找尋自我生活的痕跡以及未來的軌道。

而撇開這些要談論的議題,我覺得主角柚香在某些情節上的反應太不像一般人了,過於執著和自溺。另外,對白中也有太多說教意味的句子存在,這讓人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反彈。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頗具有巧思,在看完整本書之後,才會對那雙色百合和情節之間的契合,感到讚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