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學道路是於存在論的根基處開闢的,是人學史上發生的一次“存在論斷裂”。馬克思開闢了“直面生活”的存在論道路,“人的感性生活”構成了人成其為人的最本原的基礎、最充足的根據、最後的原因。本書從存...more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採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more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是一本晦澀然而又十分重要的哲學著作,它集中了維特根斯坦長期哲學思考的成果,也是他細心編輯、編排過的一本書。 為了方便廣大讀者閱讀和理解《哲學研究》,本書力圖逐句逐段地...more
本書主要以中國現代哲學中的“時間”觀念為研究物件,中國現代哲學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大背景下開展,就研究內容而言,本書相應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定位,一方面向古代、近代回溯,向未來推擴;另一方面也與西...more
西方實踐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領域,至今未能確定一個規範性內容。本書致力於對西方實踐哲學傳統進行梳理,對實踐哲學的內涵進行澄清,以期形成一個規範性的、清晰的“形象”。書中對傳統實踐哲學的前提進行...more
杜威通過改造西方傳統二元論形成“總體性”哲學,將自然、人、社會和歷史納入整體之中。人類產生于自然,在社會生活中形成意識,並通過意識進行交往而發展出科學技術和工業,最終使自然在藝術中得到最高顯現...more
本書主要是對中國當代藝術話語範式進行梳理和探討。書中重點考察全球本土化、再東方化、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跨文化身份建構,四者分別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時代性、文化性、現實性、域外性情境;重點討論...more
本書主要是依據《老子》帛書本和漢簡本,辨析《老子》原書的形態和主要思想,如“上德不德”“無為”等概念,從而對唐玄宗的老子注疏給予反駁。全書包括十四篇論文,之前發表在《弘道》雜誌、《中州學刊》、《...more
本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是中國學者運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視為中國哲學史學科建立的標誌。遺憾的是,《中...more
本書是以哲學釋經的一次嘗試,旨在接續先賢哲思,思入莊子。莊子對哲學,對自己哲學之思的意義,有充分的自覺,正是這種自覺,使其可以糞土聖王、笑傲天下、逍遙人間。這種自覺意味著漢語文明史上的奠基性...more
本書是先秦兩漢言說問題的資料彙編,輯錄先秦兩漢經學、諸子、史學、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說問題的相關文字。文學是言說,言說是文學的一種根本屬性,由此出發展開的文學研究會有新的面貌。本資料彙編對於中國...more
近代中國學科知識的成長,構成全球範圍內文化遷移的一環,並深刻影響到中國歷史的走向。本書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學”與“西學”的會通為切入點,檢討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守...more
立足于在“真理的彼岸世界”(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喻示的道德,在“必然王国”之“从属于劳动的交往”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more
本書展示了一種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全新視角。與學界通行的對這一理論單一批判維度的解讀不同,本書在寬廣的社會歷史與思想史背景中揭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蘊含的三重邏輯:批判邏輯、建構邏輯和超越...more
《章炳麟评传》是著名学者姜义华先生研究章太炎生平和思想的代表之作。全书由序编、甲编、乙编、丙编、章炳麟年表、索引等部分组成。序编总括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代表的章炳麟“学问与革命”的一生;甲编叙...more
卡爾·雅斯貝爾斯是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在歐洲享有盛譽,影響了一大批歐洲學者。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杜夫海納與法國著名哲學家、當代最重要的解釋學家保羅·利科共同解讀雅斯貝爾...more
本書通過對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康得的《 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邏輯學》、弗雷格的語言哲學、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達米特和大衛森等的意義理論、柏拉圖的思考等進行探討,揭示了邏輯...more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於三個時...more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拓展出全球思想史研究,尽管目前对全球思想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研究国际转向还是讨论思想观念、文本和概念的空间扩展。但毫无疑问,有一点是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就是,需要对概念以...more
本书坚持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实事求是,从岭南哲学的实际出发,力求对岭南哲学做出实事求的评价,反映岭南哲学的面貌;坚持探索创新,贯彻“双...more
《哲学与时代》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系政研结合的综合型学术集刊。本刊力图发展和提升西北区域哲学的优势与特点,促进哲学与政治讨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参与人文历史和社会...more
本書從宏觀、微觀兩個視角出發,運用古文獻學、學術史、思想史研究的多種方法,對宋代經學範式的發生、特質及主要學派的經學傳承、詮釋特徵、思想內涵及理論體系等問題做了深入而系統的思考與分析。這對於...more
本書沿續了當代新儒家的方法,吸收了西方20世紀哲學發展成果,以牟宗三哲學的分析為核心,論證指出牟宗三哲學是陽明心學傳統的現代闡釋形態。牟宗三以宋明理學“天道性命通而為一”的結構為核心,借鑒康得哲...more
本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經典著作的解讀,集中闡明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與現實課題,諸如馬克思學說的“秘密和誕生地”,歷史唯物主義的“名”與“實”,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法,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more
《馬克思主義哲學評論》力圖以評論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由高校眾多知名學者,如豐子義、楊學功、汪信硯、吳曉鵬、孫偉平、鑒傳今等,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每年度所發表成果(包括圖書、期...more
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作為美國本土哲學,其對傳統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和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歐陸哲學諸多流派有著共同的話題以及相似的觀點。本書從詹姆斯的職業選擇與精神危機入手分析了其宗教關懷的由來,...more
《日本哲學與思想研究》為中華日本哲學會的會刊。中華日本哲學會作為研究日本哲學、思想與文化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成立近四十年來,積極開展對日本哲學與思想、文化方面的學術研究,並促進中日兩國在這一研...more
本書致力於深入考察、系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對“依篇疏解”“就章迻譯”兩大新體例的研究實踐,斟酌他們對《論語》注疏史遺留下來的疑難章句之精義的辯詰,以及對若干學界已有定...more
本书对康有为的“大同立教”思想做了系统梳理,提供了康有为大同思想发展的新图景。青年康有为经历了从“全球公理之学”到“以大同立教”的发展变化。以1899年康门师徒辩论为界,康有为思想经历了重要调整。由此...more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撰写的论述李渔戏曲美学、诗词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服饰美学等十篇论文;特别是首篇《李渔何许人?》,总结性地论述了李渔的生活道路、艺术生涯和美学人生,是作者近些年对李渔六...more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12輯,分為“中...more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 本輯設置了兩個專題欄...more
《清華國學》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力求跟蹤清華及國內外其他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動態,刊發國學研究的最新文章,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持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more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11輯,設有一個...more
本書主要由“思想與社會互動”入手,在楚竹書所見戰國早期的社會與學術圖景的基礎上,以諸子學說、學派為重點,對楚竹書所反映之學術史的發展作了有深度的探討,在學術發展的縱向與共時兩個層面...more
本書選錄了作者近三十年所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尚書》研究”以儒家民本思想為準繩,認為《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保存了“原始儒家”重民、養民的真精神,並非偽書;“《周易》和《莊子》...more
文化哲学基础理论主要探讨文化的发生、文化的规定、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形态、文化的传承、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功能等,这些问题属于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层面,或者说是...more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基于20世纪以来人类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为背景,在基本理论定位和本质精神上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思潮等解读为文化批判理论,自觉地把这...more
對於神秘的《周易》,歷代著述汗牛充棟,讓人雲裡霧裡。本書不滿足於傳統治《易》的經解經注的支離繁瑣,以歷史和邏輯的考察,結合海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周易》與中國哲學之關係,考...more
世界是什麼?它是怎樣開始的?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生和死的意義是什麼?以歷史的、唯物的辯證方法考察地球生物和人類的進化,質疑對這些追問的眾多非科學回答,從宏觀到微觀多...more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more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學者提供學術交流之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more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more
本書主要基於語言分析方法對倫理學的諸多論題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首先對倫理學中的一些基本術語(如自由、規範、美德、好、價值等)的含義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對其中的某些方法(如心理主義方法、系統方法...more
歷史上,韓愈以其文學成就彪炳史冊。事實上除了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韓愈也是唐代乃至中國儒學發展史上貢獻卓著的經學大師。本書主要研究、考訂、梳理韓愈對《詩》《書》《禮》《易》《春秋》《孟子》《論語...more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more
《當代中國學術史論》是余三定教授多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學術史的成果,是其思想精華的匯總,也是其以往多部作品的延續、深入和完善。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專題論文”“學術評論”“學人訪談”,大多是對當...more
本書通過分析邏輯的觀念以及國內外著名學者對邏輯的看法,為“什麼是邏輯”的問題提供一個清晰的答案;通過探討哲學的本質以及哲學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是哲學”提供合理的說明。在此基礎上,通過把握邏輯與哲...more
作為現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鎮,牟宗三著力凸顯“現代性在中國”的民族文化特質,並與西方現代性展開“吸收”與“批判”的雙向互動。本書將牟宗三哲學置於“古今”“中西”的交會點上,探析他立足儒家思想建構“中國現...more
模态知识论领域关注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或辩护。在这个领域里,可设想性理论是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可设想性是通向可能性的认知向导。不少学者将它应用于哲学各个...more
本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的詮釋...more
本書將戰後英國藝術的研究定位在20世紀“肉身轉向”的哲學背景中,通過兩條研究主線貫穿全書展開論述:其一,以培根為主線,結合血與肉的主題,梳理戰後英國不同時期代表性藝術家案例,通過對作品形式和觀念...more
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有“返回自然”與“翻轉之學”兩種主要形態。關於“返回自然”,他認為形而上學就是“此—在”本身,“此—在”與“自然”的關聯具有個體性、整體性和有限性的特徵。關於“翻轉之學”,海德格爾從三個方...more
本書是作者過往發表文章或者訪談內容的集成,既有作者學術生涯的處女作,又有在學界產生廣泛影響的重磅佳作,時間跨度從求學期間到走上工作崗位,直至現在。全書圍繞歷史唯物主義專題展開,分為理論探討與...more
马克思主义从初创到当下的历时、共时、“合时”探索与实践,标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旗帜作用。本书凸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和批评性精神,从历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more
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是德國人,是20世紀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其開創的現象學在當代哲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本書主要研究胡塞爾的認識批判問題,以及與認識批判緊密相關的部分:...more
本書是叔本華24年來對自己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人生觀的繼續思考和補充。...more
【內容簡介】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高峰,但在宋明之間,又存在著“得君行道”與“覺民行道”的不同追求。之所以會形成這一差別,主要是由宋明兩代不同的政治生態造成的。宋代皇室尊士,前越漢唐,後...more
公孫龍是戰國後期著名的邏輯學家和辯士,其著作《公孫龍子》是先秦名辯學派至今尚存的唯一完整文獻。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立足於《公孫龍子》六篇文本,進行詳細校注、今譯、英譯和注疏,重新整理和編排順...more
【內容簡介】 本卷探討了“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的研究方法”,並強調了“全球性現代化視域的少數民族哲學自覺”,從而概觀“中國各少數民族哲學研究”,從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起源的類型、起源的歷史文化基礎、起源期...more
【內容簡介】 隋唐時期,作為中國哲學思想主要法流的儒、釋、道三家均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而且三教之間的互動與思想交織也非常頻繁。《中國哲學通史》隋唐卷共十四章,主要討論了隋唐時期的儒家,佛教...more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魏晉南北朝卷的總論部分探討了體用之辨、言意之辨的魏晉風度與魏晉哲學之間的關係。正文部分分為三篇:第一篇討論了《易》《老》《莊》會通的玄學,第二篇論述了魏晉時期的佛...more
陈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的“‘旧邦新命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收集的相关文章,文章主要包括三类:对陈来先生哲学史研究的评析(包括对...more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省內最早提倡並開展“浙學”研究的學術機構,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堅持“立足浙江、研究浙學、傳承學統、創新浙學”的研究宗旨與發展方向。為全面系統地梳理目前海內外學界關於浙...more
本書從四個不同維度展示儒學的內容、特質和命運:“人物聚焦”通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顏元和戴震9個儒學人物展示儒學內容;“比較研究”通過比較來領悟儒學的致思方向和價值旨趣,把握儒...more
本專著書聚焦于施萊爾馬赫教義哲學經典著作,試圖對其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解讀、闡釋與研究,以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深入考察施萊爾馬赫所構建的宏大的教義哲學思想體系。本書緊緊抓住施萊爾馬赫教義...more
本書將由啟發學者明道的經典系統構成的“學統”,將由親相授受的師徒傳授系統構成的“師統”。朱熹深鑒於二程門人不能準確全面傳承二程思想的歷史教訓,認識到“師統”與“學統”二者不可偏廢,既重視面對面的講學...more
《武陵學刊》系“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其特色欄目“中華德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文化”資源,作者多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more
十三經是塑造中華民族基本性格的最主要經典。為方便當代國人整體把握儒家經義,本書主要以八字韻詩形式,對《十三經注疏》等儒家經典基本義理進行內在整合,並力圖呈現其原汁原味,目的是使更多國人具備必...more
本书稿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选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研究》主项文字部分,内容着眼于教学和育人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立论和论述均遵守学术规范,尽量吸取各人文学科的重要知...more
《闡釋學年鑒(2021年)》主要集中了2021年我國的闡釋學研究成果,分為文學闡釋學、哲學闡釋學、譯介闡釋學、法學闡釋學及其他闡釋學等五個板塊,反映闡釋學的熱點話題,展現最新學術成果。此外,學術動態...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