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開始,宜蘭的空間地貌及建築發展在地方政府主導下,開始出現開創性與前瞻作法,引發1990年代後以「地域性角度」為思考的「宜蘭新建築運動」。 為紀錄宜蘭空間經驗,蘭陽博物館於2016年起辦理「...more
近二十年來,宜蘭縣境內因土地開發、工程施作開挖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多處遺址。為了避免遺址與文物遭受破壞,縣府與考古工作團隊相繼搶救了丸山遺址、大竹圍遺址、淇武蘭遺址、宜蘭農校遺址,以及近期搶...more
當台灣珊瑚大量盛產時,也意謂著海底深處的天然環境正逐漸被消失,作者賴榮興因感於寶石珊瑚是老天爺留給台灣很珍貴的資源,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掠奪一空。同時察覺寶石珊瑚的相關研究資訊匱乏,無論從珊瑚...more
透過長期輔導地方文化館的學者專家與耕耘宜蘭地方文化館的經營者之間的對話,將宜蘭地方文化館多元的經營策略與理念,與全國各地的地方文化館經營者分享交流,希望藉由「雲端的理論家」與「泥土的實踐家」...more
宜蘭縣政府試圖以新氣象進行地方文化培力的行動,在「宜蘭是一座大博物館」理念下,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環環緊扣、相互依存,所必需的重要連結媒介,由個人及社區組織的地方文化為原點,一步一腳印地的轉...more
每年冬天是小鰻魚從海裡進入蘭陽平原淡水河域的時刻,然而卻因此吸引許多漁夫到河口附近的海岸捕撈,並且搭起臨時的帳蓬供休息擋風。幸運躲過漁夫捕撈的小鰻魚還必須克服環境汙染等種種困難才能順利長大,...more
鰻魚外銷曾經為臺灣賺進大筆外匯,如今卻榮景不再,換來的是每年冬季,宜蘭河口邊的海岸,擠得滿滿的捕鰻人和供他們休息的簡易帳篷,以及每尾喊出天價鰻魚苗。全世界的鰻魚資源都在近幾年內銳減,箇中原因...more
在1999年宜蘭博物館家族成立之初,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就是成員之一,本館始終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為何要以家族之名結盟?是期許大家有志一同,互相扶持,共同學習成長,眾志成城,更勝一家人。也因此,『...more
如同淇武蘭特展,本書呈現蘭陽平原在進入歷史時期前後、最渾沌不明的那一段時光。首先,讓我們搭乘當代知識細細織就的翅膀,穿越地層,回溯到600年前到100年前的過去,讓情境再現,回溯到地形地貌彷彿類似...more
生活美學一詞近年來常出現於各種媒體中,強調的是某種風格、品味、有時甚至是奢華,常是商業操作下的流行語彙。不過在這裡,這裡可愛的蘭陽平原,對生活美學有著不同的想法:大家勤懇地運用雙手,惦惦的編...more
蘭陽博物館開館了!無論創建歷程多麼艱辛與困難,團對中所有人皆深深投注努力和付出,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栩栩如生的造景與模型、精采深刻的影片、豐富生動的圖文編排、充滿巧思的各式裝置,訴說著宜蘭...more
任何一個村鎮或城市,要有美麗的風景,少不了一條河。它會為人們唱著搖籃曲,會為人們輕輕扇起清涼的微風,會為人們述說著世世代代的故事。宜蘭河自不例外-它曾經是一條流淌著糖蜜的河流,是一條說著故事...more
台灣的魚資源豐富,而宜蘭的魚資源則在台灣扮演著重要角色。宜蘭的龜山島海域是台灣三大漁場之一,南方澳漁港在日治時代就是重要的港口,現在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 ,宜蘭的養殖漁業也很興盛。漁獲除部分製...more
1936年底,一個來自蘭陽平原的75歲老婦在生命的最後2個月用母語留下的這段話後,一直以羅馬拼音的方式,藏在日本學者淺井惠倫的田野筆記裡, 1995年語言學家李壬癸才讓它以文字的方式重現,這穿透半個多世...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