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排序依

商品清單共有6179

莊子內篇講錄

莊子內篇講錄

在三卷本《莊子學史》與八卷本《莊子纂要》後,方勇教授將出版三卷本《莊子講錄》,作為自己數十年治莊生涯的總結。現先期出版《莊子內篇講錄》,以應大眾之需。方勇教授精熟《莊》學,本書除注重《莊子》...more

清代筆記小說研究

清代筆記小說研究

本書包括六個部分。緒論部分對目前學界之“筆記”“小說筆記”等重要概念進行了清理,正文四章則分別對清代筆記小說之類別與著述特徵、清代筆記小說之分期與變遷、清代筆記小說之體派及其特徵、清代筆記小說批...more

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增補定本)(全二冊)

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增補定本)(全二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王陽明全集》,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陽明學的研究。近年來陽明學研究已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永富青地、,錢明、計文淵等學者陸續發現了不少佚文。束景南先生十餘年來...more

禮記正義:附尚書正義 毛詩正義(全二冊)

禮記正義:附尚書正義 毛詩正義(全二冊)

東洋文庫藏《禮記正義》殘卷,卷子裝,首尾殘缺,卷中有大量蛀洞,卷首被裁作圭首形,起《曲禮上》“二名不偏諱”疏“不言在者”,至《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于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more

草原之鍑:禮儀神器與歐亞草原社會世俗生活

草原之鍑:禮儀神器與歐亞草原社會世俗生活

鍑是歐亞大陸,特別是草原地區長期流行的一種大型金屬容器,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一經發明,很快就風靡於北方草原民族,並廣為流傳,是歐亞大陸草原地帶遊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 本書運用考古...more

近思錄備考 近近思錄訓蒙輯疏

近思錄備考 近近思錄訓蒙輯疏

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文明交流史,儒家文化對日本也有不少影響。日本學者對《近思錄》的詮釋,不僅能加深我們對日本儒學的理解,我們也可以借由他們的視角,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傳統,發現儒家思想發展的多...more

近思録釋疑 近思續録 海東七子近思録

近思録釋疑 近思續録 海東七子近思録

本書收《近思錄》研究及仿《近思錄》共三種。 《近思錄釋疑》,針對朱熹呂祖謙所編《近思錄》及葉采所撰《近思錄集解》,提出很多疑問,並加以解說。 《近思續錄》,編者宋秉璿認為朝鮮學者趙光祖、李滉似...more

唐代中土密宗高僧譜傳

唐代中土密宗高僧譜傳

佛教密宗在唐代開元年間由印度正式傳入中國,隨後迅速達到全盛階段,並由日僧空海傳至日本,稱作東密,成為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經唐武宗滅佛後,逐漸衰落以致不傳,近代乃由日本回傳中國...more

信風萬里:17世紀耶穌會中國年信研究(上下)

信風萬里:17世紀耶穌會中國年信研究(上下)

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探討分別作為耶穌會管理手段、文字產品、史料性質的年信,細析年信的作用、語言、寫作過程、郵差、郵路及館藏情況等;中編從人、事、物、話題四個向度展示年信對中國天主教史的書寫...more

18、19世紀藥材知識的跨文化傳播:一部從中國出發的自然知識史

18、19世紀藥材知識的跨文化傳播:一部從中國出發的自然知識史

本書從全球視角來看待18至19世紀中國藥材知識在英國、朝鮮和日本的流轉情況。作者強調對知識流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並引入“中心”和“邊緣”的概念,在“多中心”的視角下把握知識的多樣性和連線...more

論語義疏二種(全二冊)

論語義疏二種(全二冊)

皇侃《論語義疏》是南北朝時期義疏體經解的代表性著述,至北宋邢昺編撰成《論語正義》,《論語義疏》遂於南宋時期在中國失傳。然而《論語義疏》傳入日本後一直有抄本傳世。慶應義塾圖書館所藏新發現的古抄...more

朱熹佚詩佚文全考(上下)

朱熹佚詩佚文全考(上下)

八百餘年來,對朱熹集外佚文的搜集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其主要成果有明朱培《文公大全集補遺》八卷、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類編》補遺、清朱啟昆《朱子大全集補遺》二卷、清陳敬璋《朱子文集補遺》五卷...more

平宋錄 北巡私記 農田余話

平宋錄 北巡私記 農田余話

《平宋錄》刊于元成宗大德八年,是現存成書最早且最為詳細地記載元朝滅宋歷程的歷史文獻。共三卷,纂輯了與平宋相關的史實、詔書、賀表、碑文等材料。 《北巡私記》是元末江西 臨川人劉佶所撰寫的一部日記...more

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要切入點

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要切入點

秦郡問題是著名史學疑難,是傳統沿革地理的經典課題。本書立足出土文獻,對老問題予以新視角,在全面梳理秦郡年代的基礎上就郡目的分合演變作出論證,力圖揭示秦郡的動態演變過程,並在若干秦郡的領縣和界...more

從素王到真王:劉逢祿《春秋》學研究

從素王到真王:劉逢祿《春秋》學研究

劉逢祿是清代公羊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學術以回歸漢代董仲舒、何休為主要宗旨,而下啟清末民初的今文經學研究,並對晚清的政治變革思潮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書以對劉逢祿《春秋》學的個案研究為主...more

島夷志略新校

島夷志略新校

《島夷志略》原稱《島夷志》,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於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為當時市舶司所在地清源縣(今天泉州)的縣誌(《清源續志》)所著的附錄。《島夷志略》記述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飄洋過海親...more

清代文學史案

清代文學史案

本書為嚴迪昌先生遺著,經其弟子整理,首次公開出版。本書分為“遺民心譜”“朝野離立”“流派消長”“風雅總持”“人間世相”“八旗人文與閨秀才人”六編,收文三十余篇,涉及清代的詩、詞、文、戲曲、小說等文體,對...more

韓國漢字史論叢

韓國漢字史論叢

本書主要研究漢字在韓國的傳播與發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塊面: 一、漢字何時傳入韓國,在韓國傳播經歷幾個階段,在這過程中篆文起到怎樣的作用,許慎《說文解字》何時傳入韓國以及韓國歷代《說文》研究綜...more

兩晉南北朝佛教出家女眾信仰與社會

兩晉南北朝佛教出家女眾信仰與社會

本書根據佛教女眾出家制度在中土的發展演變,從宗教史、社會史和女性史的角度探討兩晉南北朝出家女眾的信仰、政治權力和社會觀念的相互影響,進而以“女性出家”這一獨特視角重新審視佛教中國化與化中國的互...more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注維摩詰經》,十卷,又稱《維摩詰所說經注》等。鳩摩羅什譯出《維摩詰經》後,本人及其弟子僧肇、道生、道融等都曾此經作注,但單行本均已失傳。現存《注維摩詰經》十卷,是僧肇根據羅什、道生諸說(雜...more

游美聞見錄

游美聞見錄

本書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叢刊”的一種。作者裘毓麐,字匡廬,浙江慈溪人,著有《清代軼聞》等。清末譯學館畢業,1913年留學美國加州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1916年回國,曾為文著論歐美社會之崇勢利而薄仁義...more

首位華人主教羅文炤研究

首位華人主教羅文炤研究

羅文炤(1617—1691)是明清時期中國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天主教本土主教。 本書以時間為軸,講述羅文炤從入教到擔任宗座代牧的一生,深入分析了羅文炤在禮儀之爭中的態度和立場,總結羅文炤在中西交流史上的獨...more

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

成性存存: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

本書為作者重寫先秦儒學思想史的嘗試。導論部分探討孔門之間儒學思想的演進,為全書定調,第一章為“後孔子時代”,勾勒孔子後先秦儒學的全景,接下來五章分別論述曾子、子遊、子思、孟子,以核心文獻《大學...more

溯源以求真:早期中國的經史之學

溯源以求真:早期中國的經史之學

經史之學,本質上是考古求真之學。中國的傳統學術,到了清代,由於語文學的進步,逐漸具有了現代科學求真的特質。近代以來,受西洋科學的影響,越來越系統化、精密化和理論化。羅振玉、王國維將經史之學建...more

雪庵清史

雪庵清史

《雪庵清史》為晚明山人樂純病中聊以“自醫”之作。全書共分清景、清供、清課、清醒、清福五卷,分別表現了作者日常所見、所賞、所做、所思、所享。 作者日常與三五友人游閩地奇山秀水,每有所得,行諸筆下...more

畫語錄義解

畫語錄義解

《畫語錄》為石濤晚年所著,拈出一畫、了法、變化、尊受、筆墨、運腕、氤氳、山川、皴法、境界、蹊徑、林木、海濤、四時、遠塵、脫俗、兼字、資任十八個主題,發揮其藝術哲學思想,堪稱中國畫論的一座高峰...more

詩經匯校新解

詩經匯校新解

《詩經》由《風》《雅》《頌》三大類性質不同的詩構成,共305篇,收錄了我國春秋中葉以前大約一千年間的作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門的詩集。《詩》又為五經之一,自古曆今,解《詩》者無虞千百,說人人異...more

晚清民國漢字簡化運動研究

晚清民國漢字簡化運動研究

晚清民國時期是有意識、有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期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more

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

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

本書作者有葛曉音、趙敏俐、陳引馳、蔡宗齊等先生名家。像蔡宗齊先生,海外漢學界著名學者,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教授...more

祖先光譜:中古士族的譜系與譜牒

祖先光譜:中古士族的譜系與譜牒

本書旨在討論中古士族祖先記憶中的構成、載體以及意義。譜系和譜牒是其中最關鍵的話題。 上編“貞石證譜”,從譜系的石刻化傳統入手,探尋中古譜牒與石刻文獻的共生關係,追蹤譜牒知識的基本史源,在此基礎...more

袁保齡公牘(上下)

袁保齡公牘(上下)

本書為其著作《閣學公集》中公牘部分,共十卷,收錄自光緒八年(1882)九月十九日始,至光緒十三年(1887)十月二十日共計230餘篇公牘。內容主要是袁保齡向李鴻章請示彙報旅順口澳塢工程進展情況以及北洋水陸...more

出土文獻與古書形成研究

出土文獻與古書形成研究

近年來,隨著出土簡帛文獻的大量發現,學界對古書形成的過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而古書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來源,故古書文本形成過程的研究對於我們準確瞭解史料的生成過程、...more

甲骨拼合六集

甲骨拼合六集

繼《拼集》(2010年)、《拼續》(2011年)、《拼三》(2013年)、《拼四》(2016年)和《拼五》(2019年)之後的第六本甲骨綴合專書,收錄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綴合成果共255則(自第1207則起至第1458則止)。......more

62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

縮小搜尋範圍

依作者搜尋

依書系搜尋

依分級搜尋

依購買狀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