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空間就是權力

空間就是權力

  • 作者:畢恆達
  • 出版日期:2001/05/21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體驗、解讀、參與空間


空間就如同時間一樣,我們每日在其中生活、流動與呼吸。然而空間絕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存在或是人們活動的背景,它一方面滿足人類遮蔽、安全與舒適的需求,一方面更展現了人們在某時某地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

大型的廣場與建築,令人感到疏離、壓迫或敬畏。像中正紀念堂廣場,就藉由龐大的空間尺度來傳達政治的權威。西方縱深很長的教堂,讓進去膜拜的信徒,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尊崇、震懾的情緒,達到虔誠信奉的效果。從天安門廣場經過午門到達紫禁城的太和殿這條軸線,與其說是長,倒不如說是一步步通往天的高度。而小型廣場與建築則使人覺得親切可愛,迪斯奈樂園中的建築物特別設計成只有正常尺度的四分之三,就是為了我們的身體經驗而刻意創造出的場景。

建築空間的生產離不開背後的權力運作,而具體存在的空間又形塑了我們的社會關係。例如都市設計可以作為種族與階級隔離的工具。美國洛杉磯市利用無所不在的電眼、私人雇用的警察、上鎖的垃圾桶、無法躺臥的巴士站半圓形候車座椅、裝有夜間自動灑水裝備的草坪,以防止所謂「行為不合宜」的人停留在社區內,達成種族與階級隔離的目的。女生宿舍的門禁、青少年宵禁也是掌握權力資源的大人,利用空間來控制弱勢族群的活動與成長空間。

日常生活中空間的命名,也顯示了空間的權力關係,從早期各個市鎮火車站前的中山路與中正路,各地可見的仁愛國小、忠孝大樓,到台北市以大陸城市版圖為命名基礎的街道名稱,如廣州街、廈門街、迪化街等,無不傳達了政權當時的意識形態。有些原來富有地理與歷史意義的地名,如「水景頭」,也因為政權轉移,而為一個毫無脈絡的名稱「仁愛」所取代。台北市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成凱達格蘭大道,其間各種利益、意識形態與認同的競逐與糾葛,也值得我們省思。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