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思想(3)天下、東亞、台灣

思想(3)天下、東亞、台灣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

白永瑞(韓國延世大學)

1. 三個帝國與東亞秩序


超越紛爭和分裂的歷史,建立和平、共存共榮的東亞,不僅在韓國社會,在東亞各地都在熱烈的討論,並有人試圖付諸實踐。處在21世紀之初,如果我們要想能真正擔負起這一重任,則需具有能突破現實束縛的創造性思維。回顧東亞秩序歷史的動機也正在於此,追溯歷史也許有助於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

所謂東亞秩序,指的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東亞國際問題所適用的,或維持國際關係的某種特定範式。這裏之所以要用“一定時期”來對其時間範圍加以限定,是因為東亞秩序自古就是不斷變化的,而且相信將來還會發生變動。實際上,如果回顧一下影響東亞國際關係的特定範式的演變軌跡,就會發現東亞國際關係是伴隨著中國、日本、美國等中心國家的交替變化而不斷被重新規定的。所以,本文擬通過考察中華帝國、日本帝國及美帝國所主導的東亞秩序的形成、膨脹與消亡的過程,來分析各時期東亞秩序的歷史特點。

當然,對這三個秩序都通稱為“帝國”,也許會引起爭議。為了盡可能避免可能產生的誤會,這裏有必要首先簡單說明一下本文所說的帝國的意義。帝國概念的核心也許就是,帝國在本國和周邊國家——在東亞則先後有朝貢國、殖民地、衛星國的性質變化——之間的關係上設定一定的位階秩序,享有獨自規定帝國勢力圈之內各國對內對外政策的權力。從這種意義來看,完全可以用帝國的視角來比較近代以前和以後的東亞秩序的運作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各秩序的特徵,而且能夠更好地理解各秩序之間的連續性。

當然,從帝國的視角來看東亞秩序,也會過分抬高中心國家的規定性,而相對忽視了在東亞秩序中處於周邊地位的國家的作用,以及東亞秩序的變化過程。所以這裏也儘量考慮到了周邊的視角。 尤其是以周邊國之一,韓國的地位和作用為焦點,回顧東亞秩序的歷史,展望21世紀新東亞秩序產生的可能性。


2.中華帝國與小中心

傳統時代東亞國家間關係的特定範式,大體上可以稱之為中國主導的華夷秩序。可是如果將這規定為中華帝國的秩序,也許會有人提出異議。所謂中華帝國,並非單純指皇帝統治下的中國政治體制(即帝政),而是規範構成一個帝國圈的帝國本國和周邊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的位階秩序。在這個意義之下,東亞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否真的是「華夷秩序」,也許還有不同意見。

中國的華夷秩序,一般理解為以中國皇帝與周邊各國的國王之間所形成的禮儀關係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它起源于秦漢統一王朝出現以後,中國王朝與周邊各國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政治關係;到後來,具有世界帝國特徵的隋唐出現以後,其特徵更加明確。雖然隋唐世界帝國解體,但15世紀初明朝建立以後,隨著朝貢制度的形成,這種國際秩序也進一步體系化。

這種華夷秩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中國人的世界觀──華夷思想──成為這一秩序最為核心的理論基礎。從將中國視為世界中心的本民族中心主義出發,將中國作為文明的中心“華”,而把周邊視為落後的“夷”,即以文明的程度來確定彼此的地位差別,從而形成位階秩序的文明圈。可是,由於周邊國家和民族也可以接受這一文明的標準,因而具有文化普遍主義的外形。當然,歷史上中華帝國也根據自身所處的現實狀況和需要,有時也有選擇地使用武力強迫周邊屈服。可是明清時期所表現的典型的朝貢關係說明,中國並沒有直接統治周邊的意圖,而是採取冊封周邊國家的君主、在內政和外交上發揮影響力的間接統治方式。特別是滿洲族所建立的清朝,在廣大的版圖內統治著多個民族,表現出多元的景象。與這種間接統治方式相輔相成的是,周邊國家也分享著中國的天下觀乃至華夷觀,具有一種文明共同體的性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特點,所以中華帝國秩序,往往並不是中國單方面強迫建立的支配從屬的位階關係;與近代世界出現的帝國主義的支配關係相比,能夠建立範圍更加廣大,更加多元、寬容的秩序。從今天的立場看來,這也許可以成為我們探索帝國秩序的替代方案的一種思想資源。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