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

  • 作者:閻崇年
  • 出版日期:2007/04/09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十四講
英雄家世

熊廷弼離開遼東後,在以後的遼事中,也可以說在明亡清興歷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袁崇煥,即將站到歷史舞台的中央。認識袁崇煥,還要從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談起。

袁崇煥的青少年時代,主要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讀書勵志」。他如果從6歲開始讀書,到36歲中進士,其間整整30年。袁崇煥的這30年,主要通過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走上一條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一、少年傳說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東莞縣志》記載他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八日(西曆6月6日)。袁崇煥出生的前一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拉開了明亡清興歷史的序幕。努爾哈赤比袁崇煥年長25歲,但是誰也沒有想到:43年之後,袁崇煥竟然成了努爾哈赤的剋星。

有關袁崇煥幼年的生活,當時的歷史文獻和歷史檔案沒有留下記載。《明史‧袁崇煥傳》只記載了他的籍貫: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

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父親袁子鵬,世居廣東東莞袁屋墩,就是今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石碣鎮被譽為「東江明珠」,介於廣州與深圳之間。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從廣東東莞到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經商,主要經營木材、藥材生意。後來,在廣西梧州府藤縣開店,蓋房定居。後來他的祖父母的墳墓都在藤縣。他父親繼續經商,母親葉氏,叫什麼名字沒有留下記載。袁崇煥兄弟三人。袁崇煥青少年時,經常隨家人乘船往返於東莞和藤縣,求學探親,遊覽風光。

袁崇煥少年時代的生活,沒有文獻記載,卻留下了傳說。

第一個傳說。近年當地集資在水南建了「袁崇煥紀念園」,園裡重建了「袁崇煥故居」。故居裡面有一口井,井旁種植蓮花。傳說袁崇煥的母親從小教育他要學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因此這口井就叫「蓮花井」。這是後人根據周敦頤〈愛蓮說〉而附會的。

第二個傳說。據說在袁崇煥上學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廟,廟裡供著土地神。袁崇煥看到土地神不去關外守護國土,卻在南國廟裡坐享百姓香火,於是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總要在廟前駐足,面對著土地神念念有詞地說:「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這個傳說說明袁崇煥小時候就關心國家大事,有為國報效的宏偉志向。

這兩個故事大家不必當真,因為沒有文獻記載,只可作為了解袁崇煥少年時生活的一個參考。
然而,袁崇煥在青少年時代,的確受到了愛國精神的薰陶。在水南村旁東江邊的銅嶺上,至今矗立著一座「榴花塔」,又叫「熊飛塔」。當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失陷,文天祥等退守到廣州。蒙古騎兵進攻東莞,鄉民熊飛率領民眾抵抗,激戰於銅嶺,壯烈而死。鄉人在明萬曆年間建造「榴花塔」,以紀念東莞英雄熊飛。袁崇煥青少年時期常到東江邊,注目銅嶺,仰望高塔,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

袁崇煥有一番凌雲之志,他的〈詠獨秀山〉五言絕句云:

玉筍瑤簪裡,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來,袁崇煥青少年的時候,就立下一個宏大的志向,要為國做棟樑之材。

袁崇煥的家庭是亦農亦商,但他既不想種地務農,也不願奔走行商,而有志於讀書上進,求得功名,光宗耀祖,報效社稷。袁崇煥讀書科考的過程,是當時知識分子共同的道路。他一面學習儒家傳統文化,一面領會愛國親民理念。「四書」中的《大學》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意思是一個家庭講「仁義」的話,全國都興仁義;一個家庭講「謙讓」的話,全國就興謙讓。強調國家的風氣是從一個家庭開始。這樣,袁崇煥就受到三種文化的薰陶:農民的勤勞質樸、商人的靈活機變和儒家的修身治國。這三種文化,成為他後來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的文化基礎。下面,我們就看看袁崇煥是怎樣在這三種文化滋養下,一步步走上報國為民之路的。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