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號外三十套裝-林青霞

號外三十套裝-林青霞

內容連載 頁數 1/8
《號外三十》──《人物》序
看號外人看人

呂大樂
讀《號外》而不讀「號外編輯部」(或後來改為「號外內部傳閱」),應該不會是這份雜誌的忠實讀者。

《號外》第三十二期的「號外編輯部」有這樣一段報告:「《號外》今期又增添了兩篇定期文章:『城市專題』及『號外訪問』,由國際水準的《號外》作家如遲敬意、宣佩佩、宋家聰、鄧小宇、陳守真等執筆,每期刊登,涉及的題材及文章的組織方法,許多都是中文雜誌從未見過的。……『城市專題』是站在香港立場用香港觀點對香港人及香港事作出的表示。『號外訪問』是與『城市專題』相輔相成,訪問的對象是新興一代中真正有表現的城市人物。整個今日香港的新姿是反映了許多人的智慧和心思:記得不過十年前,很少人會預見本地電視可以發展到怎樣一個地步,本地的時裝和本地電子工業怎樣進軍國際市場,或本地金融財務會有怎樣的局面。許多行業都是前無古人,無先例可援,香港今天的道路可說是香港人自己摸出來的。其中,現在四十歲之下的新興階層,作為第一代集體掌握現代知識的香港人,對決定香港的身份功不可沒。『號外訪問』將是他們的紀錄。」

上面一段文字充分表現出《號外》的個性。

一是吹牛。我的意思是做《號外》的讀者需要有幽默感,不可以過分嚴肅,不必要咬文嚼字。當陳冠中報告已找來「國際水準的《號外》作家」來寫「號外訪問」時,讀者應該是邊讀邊笑,心照不宣。

二是對香港社會上種種轉變的觸覺。必須承認,這段文字的確點出了一個新而重要的現象──當時一群土生土長的、年輕的香港人正在打造新香港。當時是香港社會、經濟、文化多元發展的時期,那一代人適逢其會,但同時也努力投入於各種新興行業、各種剛剛開放的社會參與的空間,為香港社會打開了新的局面。訪問這一批AGENDA-SETTING的新人物,不再是以前舊式名人訪問的歌功頌德,而是為社會訂出新議程。SERIOUSLY,香港人開始有話可說,而且也有話要說。香港社會可以自我學習。外國經驗不是不再重要,而是本地經驗的總結、觀察及意見並不應該再被視為次要、不重要。

三也是更重要的,是既然訪問旨不在於抬舉受訪者,也沒有必要恭恭敬敬,怕開罪名人,那麼嚴謹(但不一定嚴肅、古板)的訪問應該另有一種新的寫法和新的訪問態度。從此,訪問不再只是我問你答,也不是受訪者單方面大發偉論,而訪問員和讀者則洗耳恭聽;訪問是一次互動。讀者從訪問中所得到的,不是另一篇官方發言或新聞稿,而是通過訪問員來了解受訪者。訪問不是一份記錄;它是人物描寫,有時更是不同觀點的撞擊、尋根問底的對話。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