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臺灣重遊

臺灣重遊

  • 作者:舒國治
  • 出版日期:2008/05/01
內容連載 頁數 1/1
臺灣
◎這個臺灣,其實很大;這個臺灣,其實很偏僻;這個臺灣,也其實常常令我遺忘;然它始終是我的後院。好像我知道我就快要去了。(摘自〈緣起〉)

◎然而我們會期待那不經意之後的驚喜。進入小鎮總想多旁繞幾條路,期待出現一幢更老的磚宅、一座更老的寺廟、一攤更顯好吃的小吃。見了一所國小,總要進去窺看一眼,直到找上一棵老榕樹或什麼的才肯罷休。公路邊一座冷橋,總會考慮要不要跨過去瞧個究竟。(摘自〈緣起〉)

◎這是臺灣人的可愛一面。也因此臺灣沒有因階級而區隔的消費場所。最有錢的人可以和最窮的人在同一家餐廳吃飯,並且沒有非得穿西裝打領帶著皮鞋才能進的店。(摘自〈源於土地之本色〉)

◎臺灣的好處是,還有很多荒可以拓。(摘自〈源於土地之本色〉)

◎臺灣風格,外觀即使浪漫,本質必然實用。(摘自〈臺灣風格〉)

◎我愈來愈發現,臺灣,是逐漸演變發展出來的,而不是規範定制出來的。人們用車如此,人們建屋、開山、挖田、攔車位、擺地攤皆如此。穿上拖鞋,拎個小包、握支大哥大,然後開部車,停在夜市攤前,吃點東西。他就是如此,而所有在南在北的臺灣人皆自然於如此。(摘自〈臺灣風格〉)

◎客運車站。我說了,市鎮的客運車站皆建成螺形。當然,為了轉一圈又開出的通暢。但客運車站的最大趣味,是像電影一般的畫面,即旅人的眾生相。學生、出外覓頭路的、軍人、探訪親戚的阿巴桑……等等,這些臨時演員,最是遊看臺灣時永遠不膩的好景。(摘自〈在市鎮〉)

北部
◎永和沒有鐵路,新店有。
永和是河邊沙洲,沒有山。新店是水邊水壁所夾之谷,開門見山。
兩者皆既沒有很重的本省農村地方色彩,也沒有極重的外省眷村川湘辛辣,是本省與外省自然相融的極好例子。(摘自〈三十年前永和與新店之比較〉)

中部
◎臺灣有許多設施,但不少東西經過歲月,顯出一種新面貌,有時我們赫然發現,它們原來﹁台中化﹂了。泡沫紅茶固不在話下;像西點麵包店有些麵包弄成花式,我直覺想到的字是:台中式的!(摘自〈台中市〉)

南部
◎也不曾看過什麼文章讀過什麼書籍特別談到這城市,但相信這裡昔人必頗有著墨。乃我那麼多次的粗略一瞥下所見的這城市顯然比太多的臺灣市鎮有味道。當可想像它在清末必已很有模樣(它的孔廟足與台南孔廟相垺,遠勝台北孔廟,只是近年之修整將十年前的古意盎然弄到不見矣)。亦可想像日據的後期可能已更豐富多樣(八卦山腳絕不會不覓一好所在建造神社。火車站必設計佳良)。又光復之初大約仍能看到很多,甚至三十年前我高中畢業後暑期環島旅行初見它時應也是極還可以徜徉賞看的一番形容才是。(〈摘自〈終也只是一瞥的彰化〉)

◎全臺灣最有意思的城市,有可能是嘉義。有意思,怎麼說呢?一來它自古(清朝末年。或日治中期)已是城市,但直到今日它在臺灣城市的排名居然只是第十三大,也就是說,是個頗小頗小的城市。這造成它可愛卻又宜人的尺寸……(〈摘自〈我在嘉義散步〉)

◎這便是美濃先天之至美,故我謂:美濃便只是看景。景以外,再不可更添雜項,如美濃粄條,如美濃油紙傘,如擂茶,如藍布衫等等,方不至辜負了體會美景之原旨。 〈摘自〈最美的家園——美濃〉)

東部
◎花蓮,對太多人而言,是一塊心中的後院。那塊地方遙遠,不緊貼你的呼吸;那塊地方緩慢,不催趕你的效率;但最主要的,那塊地方空淡。(〈摘自〈花蓮一?〉)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