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11

巴菲特說:「當時我有一萬美元左右,如果我接受這建議,很可能還是有一萬美元。」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建議,因為葛拉漢一向反對所謂市場時機。葛拉漢於一九五六年退休,顯然對工作感到厭倦,而且對於股票不再有興趣。
附註:巴菲特最後比葛拉漢有錢。一九七六年,葛拉漢逝世,享年八十二歲,留下的資產大約三百萬美元。

「﹝葛拉漢﹞談的不是傑出的投資,也不是流行或時尚的投資。他講的是穩當的投資,我認為穩當的投資可以讓你非常有錢,如果你不是急著要賺大錢的話。何況這方法絕對不會讓你慘賠,這就更好了。」

「許多人知道葛拉漢,但是追隨他的人很少,這讓我們感到困惑。我們自由自在談我們的原則,並且在年度報告中高談闊論。這些原則很容易學習,應該很容易追隨。但是大家只想知道的是:『你今天買什麼股票?』我們就跟葛拉漢一樣,大家都知道我們,但是很少追隨我們。」

「大多數人發現優良的投資標的,就會謹慎地閉口不談,自己進貨完畢之後,就開始大聲宣揚。但是葛拉漢不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財務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授課,都是用現有的案例教學,別人認為是秘密的東西,他非常願意跟他人分享。這是最慷慨的行為,因為你教給別人的東西,實際上會傷害到自己的商業利益,我看到的葛拉漢就是這樣。」

巴菲特笑著又說:「葛拉漢這一部分,我就沒有發揚光大。」

附註:巴菲特從不說出他所買的股票,除非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此要求,或是後來要向投資人解釋波克夏哈薩威的績效,他才說出來。一般而言,六億美元以下的投資,波克夏並不需要公布。

以下是葛拉漢對於投資與市場典型的意見:

「帕斯卡(Pascal)有句名言:『心中有為人所不了解的理由』,『心中』可以換成『華爾街』。」

不過,葛拉漢就跟巴菲特一樣,天生喜愛計算數字。對於那些太過於倚賴圖表或方程式的投資人,他提出警告說:

「即使購買股票的基本動機只是想要投機賺錢,人性都會想要用理性與善意來隱藏這醜陋的衝動。」

葛拉漢經常提醒投資人,他們擁有所投資的公司,身為企業所有人,不要讓管理者欺負:

「關於愛抱怨的股東,我要說句話。依我的淺見,股東光是抱怨是不夠的。華爾街最大的麻煩之一,就是無法分辨麻煩製造者或是「罷工請求者」,股東有合理合法的抱怨,管理階層與其他相關人士應該重視。」

儘管巴菲特非常推崇葛拉漢,還是有幾點跟葛拉漢作風不同:

「葛拉漢注意股票交易各方面的數字,我是注重未來現金收益的數字。我想最後一次採用葛拉漢的方式做交易,應該是一九七三年或一九七四年,那時候以這種方式還很容易操作。」

「比起二十年前,我現在願意多付一點錢,買一家好公司與好的經理人。葛拉漢則是只看統計數字而已,我越來越注重看不見的東西。」

已故的威廉‧瑞恩(William Ruane),是紅杉基金(Sequoia Fund)創辦人,參加葛拉漢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研討會時認識巴菲特。瑞恩說,葛拉漢加上巴菲特,共同描繪出如何投資的完整概念:

「葛拉漢寫出公認的投資聖經,華倫的思想則是更新聖經,等於是寫出投資的新約聖經。」

葛拉漢晚年告訴巴菲特,他每天都希望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有創意的事、以及慷慨的事」。葛拉漢說,通常在早餐之前他就完成第一項。
葛拉漢七十幾歲時,於聖地牙哥的醫院臥病在床,要求巴菲特幫他修訂新版的《智慧型投資人》。巴菲特同意,但是後來葛拉漢身體復原,就自己完成修訂改版。葛拉漢似乎不喜歡巴菲特提出的修改內容,到底改了什麼?不多,巴菲特說:

「我想多談一點通貨膨脹,以及投資人如何分析企業。但是我完全沒有更動十誡。」

幾十年前,大學的課程很少提到葛拉漢的理論,巴菲特說這是因為:

「難度不夠,所以老師教一些比較困難但是沒有用的東西。商學院重視複雜的行為,但是簡單的行為往往比較有效果。」
不過,巴菲特成功之後,知名度大增,哥倫比亞大學、史丹佛大學、以及其他商學院,在他們的課程中也納入葛拉漢的學說。
巴菲特現在聽到全世界的投資人稱讚葛拉漢,巴菲特說:「他是許多人的指北針。」
葛拉漢對於巴菲特有何意見?葛拉漢跟加州戴爾瑪(Del Mar)的投資人查理‧布蘭徳斯(Charles Brandes)說:「華倫做得很棒。」
11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