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人生之樂樂無窮
CIRCLES OF PLEASURE


張岱的居處前有廣場,入夜月出之後,燈籠也亮起,令他深覺住在此處真「無虛日」,「便寓、便交際、便淫冶。」身處如是繁華世界,實在不值得把花費掛在心上。張岱飽覽美景,縱情弦歌,畫船往來如織,周折於南京城內,1簫鼓之音悠揚遠傳。露臺精雕細琢,若是浴罷則坐在竹簾紗幔之後,身上散發出茉莉的香氣,盈溢夏日風中。但見嫵媚歌伎,執團扇、著輕紈,鬢髻緩傾。燈籠初燃,蜿蜒連蜷於河道之上,朦朧如聯珠,「士女?欄轟笑,聲光淩亂,耳目不能自主。」一直要到夜深,火滅燈殘,才「星星自散」。

燈籠、河道甚教張岱神往,他所留下對年幼的追憶也與燈籠、河道有關。2張岱三歲的時候,家中老僕帶他到王新的屋外去賞燈。王新是名鑑賞家、古玩收藏家,也認識張岱的母親。小小年紀的張岱坐在老僕肩上,於是四周景物都能盡收眼底:燈籠晶瑩剔透,綵花珠燈,羊角燈外罩纓絡,描金細畫,穗花懸掛,張燈百盞。張岱後來回憶此景,覺得雖是流光奪目,當年看來卻是覺得有所不足。燈籠不夠亮,也不夠密,燈籠之間仍有燭光不及的暗處,往來行人必須小心摸索,甚至得自己提著燈。賞燈雖是一大盛事,但總會聽到有人抱怨諸多不便。

張岱一族住在紹興,紹興人幾乎生來就會品賞燈籠,這是因為紹興富庶繁榮,住起來舒適愜意,有許多能工巧匠,也不乏識貨之人。張岱曾說紹興人熱中造燈,並不足為奇,「竹賤、燈賤、燭賤。賤,故家家可為之;賤,故家家以不能燈為恥。」3每逢春節、中秋,從通衢大道至窮簷曲巷,無不張燈生輝。紹興人通常把燈掛在棚架上,棚架以竹竿立於兩端,中間以橫木固定,簡單而結實。橫木可掛七盞燈─居中之大燈喚作「雪燈」,左右各有三個圓燈,稱為「燈球」。

這類往事栩栩如生,深深烙在張岱的心中:「從巷口回視巷內,複疊堆垛,鮮妍飄灑,亦是動人。」4紹興城內的十字街會搭起彩繪木棚,棚子裡頭懸掛一只大燈,燈上畫有《四書》、《千家詩》的故事,或是寫上燈謎,眾人擠在大燈之下,抬頭苦思謎底。庵堂寺觀也以木架作燈柱掛燈,門楣上寫著「慶賞元宵」、「與民同樂」。佛像前有紅紙荷花,琉璃火盞,熠燈生輝。附近村民都會著意打扮,進城東穿西走,團簇街頭,擠擠雜雜買些東西。城內的婦人女子或是挽著手同遊,或是雜坐家戶門前,嗑瓜子、吃豆糖,至夜深才散去。

張岱對河道最早的印象也是來自幼年經驗。張岱五歲曾隨母親至紹興城東的曹山庵禮佛。曹山庵居高臨池,這處水池是三十多年前張岱外祖父為放生所鑿。那天天氣燠熱,張岱母子泛著小舟,浮於池上,四只西瓜置於竹籃內,浸在水中,使其冰涼。張岱記得,有條「大魚如舟」,突然衝撞舟底,把小舟幾乎撞翻,把舟上香客船伕嚇得魂飛魄散,那大魚將四只西瓜悉數吞去便迅速潛沒,留下水面的一道波紋。

多年之後,當年的場景又重演,但這次更為驚心動魄。此時張岱四十一歲,到杭州城外不遠處弔祭故交,有人約他去觀海潮。張岱久聞觀潮乃當地一大盛況,值得一看,海潮自江口洶湧而來,當地文人墨客無不頌讚。但是張岱親眼見過之後,卻總是失望而歸。不過,張岱這次還是去了,兩個朋友尾隨而至,攀爬到塘上,但見濤天巨浪,奔騰而來,令張岱大開眼界。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