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新貨幣戰爭

新貨幣戰爭

  • 作者:唐風
  • 出版日期:2009/03/10
內容連載 頁數 1/1
《第一章》

不宣而戰:美元貶值

一、 貨幣危機為何頻頻爆發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衝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輕重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一般來說,如果貨幣危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就會觸發更大範圍的金融危機。縱觀當代貨幣危機事件,在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不僅影響本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危及到與之相關的國家。例如:

  一九九二年,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九月十五日,英鎊與里拉都紛紛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一九九四年底墨西哥披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一九九七年,泰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致使泰國國內經濟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被啟用,已降低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不僅如此,在國際上,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各個層面。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首先是危機國無法控制危機的發展,外匯管理制度陷入癱瘓,接著就是伴隨著貨幣貶值的通貨膨脹率上升;與此同時,投資者對危機國產生信任危機,而利率的高升進一步引發投資不足,使危機國經濟發展停滯並且衰退,並輻射至周邊及貿易往來國。

  貨幣危機的爆發對一國乃至世界經濟都造成嚴重影響,經濟專家在探尋貨幣危機爆發的原因時發現,對一國而言,貨幣危機的形成原因包括市場因素、基本經濟因素及金融因素三個方面。

  從市場方面來看,由於開放的資本市場為國際游資的出入提供了便利管道,那麼,如果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或是宏觀經濟狀況惡化,都容易致使規模大、獨立性強並廣泛使用衍生工具和槓桿交易的國際游資的衝擊,而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較為普遍地採用了固定匯率制,且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不適應的隱患,這樣就致使抵抗外來衝擊能力差,因而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就大。

  從基本經濟因素方面來看,現代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這一體系必須在資金的提供者不擠兌、金融機構能夠有效運用資金的基礎上方能成功運作,但是當代國際金融活動越來越脫離實物經濟。有數據表明,一九七○年,國際外匯交易額約六倍於物質產品總量,而到今天,外匯交易額已經是世界市場上進出口總價值的七十倍。據估計,現在每天約有超過二兆美元的外匯交易,而其中大多數與物質產品的生產和貿易無關,這樣就會對貨幣產生一定的衝擊力。

  從金融因素方面來看,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噪音交易、羊群效應、從眾心理等無一不對金融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從而也易於引發危機的產生。

  針對貨幣危機的形成原因,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種種理論,並總結出三代較為成熟的貨幣危機模型,在各種模型中提出了危機的解決方法。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提出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保羅‧克魯格曼,此模型也稱為國際收支危機模型。該理論認為,危機的產生是由於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與固定匯率相悖造成的;就其產生機制來說,則是由於投機者的攻擊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至最底線,所以外匯儲備是保持固定匯率的關鍵,而為了防止危機,政府須實行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但是,由於危機成因主要是在經濟基本面,所以對外融資或限制資本流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這一模型可以用來解釋一九九八年的俄羅斯危機、巴西危機以及阿根廷危機等。

  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第一代模型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初的歐洲貨幣危機中受到了質疑,當時,很多國家經濟基本面很好卻受到了危機衝擊,為了解釋這一問題而產生了第二代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國即使經濟基本面尚好,但由於羊群效應的存在,投機者的貶值預期會通過利率機制進行傳導並引發危機。為了防止危機的發生,政府會提高利率來維持平價;但是,這種做法有其內在成本,如政府淨債務(赤字)規模的上升、提高利率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造成的經濟波動、不良資產上升,以及高利率帶來的經濟衰退和失業等;而另一方面,當危機無法控制時,放棄固定匯率也有其成本,如無法消除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固定匯率的「名義錨」作用將消失,以及政府的政治聲譽受損等。故此,要避免危機的發生,政府就必須提高政策的可信度。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