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
從雜貨看日本與歐洲
 關於日本的生活雜貨,您認為怎麼樣?像是文件夾、筆記本,或是垃圾筒。

阿部 我認為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很細小可以放入縫隙的垃圾桶,還是橢圓形的棕刷。只是,對於顏色方面我有點意見。那個顏色不行啊。顏色是設計上很重要的元素,但是那個顏色就像是隨便決定一樣。我到德國以後才特別感受到,原來就算是抹布也可以是很漂亮的顏色,雖然在機能上並沒有那麼傑出。像日本一樣,詳盡又好的東西很少。

 您真的這麼認為嗎?

阿部 是的。來日本後,我覺得日本的雜貨,不管是一百日元的東西,或是五十日元的東西都做得很好。在歐洲,雖然只要願意出到一定的價錢,就能買到非常好的東西,卻沒有位於中間價格帶的東西,要是往下看的話,就會出現很多在日本無法當成商品、品質很差的東西。因為進到日本的東西,都是經過買商鑑定過,屬於高水準的東西,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讓人覺得來自歐洲的雜貨比較漂亮。

 至今以來,日本從歐洲輸入無數瀟灑又具強烈存在感的生活雜貨,將這些東西放在身旁時,就會感到漂亮,這種感覺不會改變。我曾經凝視過一個歐洲風的厚玻璃瓶,思考著為什麼我會被這種質感吸引住呢?後來想大概是因為玻璃瓶的厚度,雖然不具必要性,但卻能誘發想要做美味東西的心情吧。所以對歐洲的生活雜貨非常感興趣。也或許是因為在歐洲長久生活中,還殘留著尚未消耗掉的感性。我因為負責無印良品,所以不禁會不斷思考。但是對於隨時都可入手的、真的經過仔細設計的東西,令人意外地卻難以加以評價,只要一不留神,馬上就賣不出去消失在市場上……。這就是為什麼筆記本或是記事簿,像是文件夾的東西每年每年都會改善的原因。

阿部 每年都「KAIZEN(日文為改善之意)」筆記本?「KAIZEN」現在已經是由豐田發起的國際語言了。在歐洲也把它當作是日本獨自的手法,而加以大肆報導。具體來說是怎樣的改善呢?

 附上口袋、加上橡皮圈、改變紙的厚度、加入頁碼在邊緣加入格線、改變格線、改變紙的質感、試著加厚一些,或是試著改薄一些等,各式各樣的手法。每年一點一點地改變商品。將商品持續推至市場,就像轉盤子一樣,轉盤子時,不時得搖晃一下竿子,若是將之放置不管就會掉下來破掉。主要是為了不使其變得陳舊,保持新鮮感而做出的變化,但我認為,那同時也包含著,想要慢慢重新思考使之改變的意識。因為這樣每年重複嘗試錯誤,品質才會微妙地變得越來越好。

阿部 僅管只有一點,想要使之更好而做出努力,日本真是了不起啊。我覺得歐洲好像沒那麼認真。或者該說,好像連想要轉動盤子的想法都沒有……。

 在柏林有一個叫做柏林人的筆記本,那個做得很好,封面的材料非常牢固不會翻起。以攜帶用的筆記本來說,是非常成熟的商品。生活雜貨的品質,到底會流向何處呢?因為跟文化水平的高度相關,令人在意的是,日本的雜貨水準,面對歐洲歷史的累積,到底能夠到達到何種程度呢。
阿部 雜貨的水準嗎?

 我在進行名為「FILING」的計畫時,曾經仔細觀察德國的文件夾的組織。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出來的。像是金屬零件扣的方式、扣的方向、配合容納紙的厚度之金屬零件的厚度,還有分開的方式等。雖然文件夾的金屬零件真的有很多種,但果真讓人感受到那些文件夾真的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日本的東西,因為消費者容易厭煩,以及容易被銷售狀況左右、沒有自信的賣方,造成無法地道的扎根於品質上,讓人感覺在思考及累積智慧上還很淺薄。

阿部 的確,想要設計一個好的東西,歐洲方面在最初的開發上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只要開始進行製作,就不會輕易地改變。就拿Moleskine的筆記本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海明威愛用的時代開始,什麼都沒有改變。一旦開始使用這個筆記本,用習慣的黑色皮革製的外皮,直到死為止都會陳列在書架上。大概只能說這就是經過思考的成果,其餘什麼都不是。像這種東西,在隨便就輕易「改善」的日本,不容易製作出來。但是這只是因為拿手的技術不同。現在去日本的歐洲人也常會買日本的雜貨呢,也常會買無印良品的東西,還有像是橢圓形的棕刷、暖壺、三角區域的商品,然後在房間裡曬襪子,打開來像傘一樣曬東西。像這樣的東西,大家都很高興的買回家。這些東西,在歐洲可沒有(笑)。

 最近還出現可以貼在玻璃或是牆壁上半圓形的樣式。這就是典型的日本人的美感。我認為就算德國人曾經想過,也不會認為半圓形的不安定性會是問題的最佳答案。

阿部 像這樣無微不至的智慧,很難會在歐洲出現呢。所以當原先生在為歐洲瓶子的厚度感動時,歐洲的設計家也正在為塑膠製的三角商品感動,外國製品比較具有異國情調,而且比較有魅力,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