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電影○影展

電影○影展

Film Exhibition

  • 作者:吳凡
  • 出版日期:2009/08/03
內容連載 頁數 3/3

台灣影展

常常聽到有人開玩笑說,台灣是一個「沒有電影工業」,卻有「影展工業」的國家。台灣地影年產量多也不超過50部,少時一年只有10部,但整年卻有三十個以上的大小型影展,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台灣歷史最悠久、也最有代表性的影展,是1980開辦的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當年沒有其他影展的時候,金馬影展是影迷們得以看到「藝術電影」的唯一管道;台灣民間組織籌辦的影展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創辦於1993年的女性影展。另外還有一些非常態的影展包括人權影展、海洋音樂影展等等。

為什麼要辦影展?

為什麼要辦影展?以「結果論」來看,影展可以達成下列目的,也就是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之所以舉辦影展的原因。

影展是國家與城市文化精神的累積與呈現
影展和其他藝術節或文化活動一樣,是一個城市或是國家的文化象徵,這些藝文活動的目的不只在服務當地民眾,也在建立這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形象,甚至進而成為這個地方的特色之一,吸引外地觀光客前來朝聖。以坎城影展為例,坎城在平日是一個沒有太大特色的城鎮,每年有一連串的「展」或「節」,包括國際廣告節、國際遊戲節、國際表演藝術節和國際影展等來聚集人氣。然而,相較於音樂節等其他大型藝術活動,影展通常是各個地方政府最不重視的一項。

影展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
影展提供觀眾一個可以看到「非院線電影」,也就是所謂「藝術片」或「獨立製片」的管道。這些電影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持,如果真的在院線上映,票房可能無法彌補成本,因此,在影展期間以單次放映以饗影迷,集結多部電影又可分攤場地、宣傳等成本,非常適合這些「小眾電影」,是讓世界各地的影迷看見它們的主要管道之一。

影展提供獨立片商一個試映與宣傳的平台
對於一些藝術電影的發行商而言,會在影展期間觀望每部影片單場的售票情形,來預估某部電影的市場接受度,而有進一步的發行動作。或者,在發行一部藝術電影前,藉由它在影展的曝光來宣傳這部電影。近年來,許多台灣電影因為宣傳經費有限,會在影展首映,與影展相互配合宣傳,製造口碑與聲勢,例如《十七歲的天空》在當年的台北電影節首映造成話題,而催化了首週票房。

影展是電影工作者曝光與互相交流的舞台
影展對於導演或其他電影工作者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他們的電影,尤其是難以上院線、比較小眾的藝術電影、獨立製片、甚至短片與記錄片,一個可以公開放映、讓觀眾看到的平台。除此之外,影展也是一個讓「導演找到製片、製片找到代理商(Sales Agent)、代理商找到發行商(Distributor)、發行商找到觀眾、製作公司找到劇本或新銳導演、策展人找到影片……」的地方。講「找到」是沒有那麼絕對,但是「認識」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

影展是弱勢團體發聲與社會教育有效媒介
許多得社會團體,不斷地希望能夠宣導、傳遞或導正一些觀念與價值,期盼能讓政府單位或社會大眾重視一些問題,以創造一個更和諧而完美的社會。這些團體以前大部分都是靠文章發表與座談會來傳播,但因為影像的渲染力更加強烈,許多團體便開始舉辦影展,藉由影片放映與映後座談,延伸討論議題的深度與強度,例如鐵馬影展著重勞工問題、綠色影展宣導環保議題等。其中鐵馬影展,在映後座談的場合不只會邀請導演,甚至會邀請被攝者到現場暢談,影片中的議題焦點大於電影本身。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