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食林外史

食林外史

  • 作者:朱振藩
  • 出版日期:2009/12/21
內容連載 頁數 3/3

左宗棠雞現蹤食林
  那麼左宗棠雞這道菜,又是怎麼現蹤食林的呢?

  原來蔣經國在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有次下班甚晚,帶隨從用晚膳,兩人逕抵「彭園」。此時賓客星散,餐廳即將打烊。老闆兼大廚的彭長貴,突見貴客光降,但廚房無啥高檔食材,拿得出檯面的,只剩雞腿而已。於是靈機一動,先把雞腿去骨,再連皮帶肉切成丁、塊狀,接著辣椒去籽,斜切成段,然後炸熟雞塊,撈起瀝乾。隨即煸過辣椒,再下雞塊,加醬油、醋、蒜末、薑末拌炒均勻,最後澆淋太白粉水勾芡及淋麻油即成。成菜色呈紅褐,馨香四溢,一看即惹饞涎。

  蔣氏食罷,驚為美味,便詢此乃何菜?彭老闆情急智生,心想若無名人加持,怎顯其身分高貴,便答此乃左宗棠最愛吃的雞菜,故後人稱為「左宗棠雞」。經國先生聽後,頷首而笑,以後便常光顧「彭園」,只為品嘗他十分中意的「左宗棠雞」。此事一經揄揚,馬上沸沸騰騰,人們無不樂從,左宗棠雞於是成為「彭園」的看板菜之一,名噪一時。

  彭長貴師事「譚廚」(一名「祖庵菜」)的末代名廚曹敬臣(一名曹藎臣,以行四,人稱曹四),曹追隨譚延闓多年,得其親自指點,烹調治饌,日新又新,並摸得透譚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當時南京官場,便流傳說:「若要邀請譚院長,需先邀請曹廚師。」又,譚因中年以後,牙口不佳,所好菜色,多以文火煨焗而成。故曹四燒的菜,最稱拿手的,乃熟爛黏三字訣,所燒的畏公魚翅、畏公豆腐、糖心鯉魚等,尤膾炙人口。但彭來台灣後,為了迎合市場和別樹一幟,初期尚守師法,後則鷹揚奮飛,屢創新菜,其最著者有紅燒魚唇、富貴雙方、紅燜排翅、哈蜜鴿盅、左宗棠雞、彭家豆腐等。後二者更是無心插柳之作,不但豆腐家喻戶曉,雞更播譽海內外。

  左宗棠雞之所以在美國揚名立萬,實與彭長貴赴美發展有關。一九七三年時,他選在紐約曼哈頓東四十四街開設餐館,一仍其貫,稱為「彭園」。此地距聯合國總部不遠,逐漸做出口碑,政商名流經常流連此間,連當時美國國務卿季辛吉都是座上客。翌年,紐約ABC電視台以彭長貴的「左宗棠雞」為專題,製作一集特別節目。播出之後,短短幾天內,該電視台就接到一千五百多封來信,要求提供此食譜。從此「左宗棠雞」聲名鵠起,正式進入美國人的味蕾世界,其影響所及,尤使其他中國菜望塵莫及。

正宗左宗棠雞在台灣
  有兩位女士皆愛左宗棠雞,也曾採訪過彭長貴本人及探訪過左宗棠的故鄉。在她們的推波助瀾下,左宗棠雞自然更加水漲船高,一發不可收拾,盛譽迄今不衰。

  第一位是英國BBC電視台主持人扶霞。她曾在台灣師範大學學中文,並在四川學餐飲,拜在川菜宗師熊四智門下,且在紐約的《美食家》雜誌撰寫專欄。當她赴湖南考察湘菜前,曾訪台灣一週。或許是因緣際會,這段時間內,除了採訪外,與我聚餐四次,大談中國菜,彼此盡歡。當她吃完在我安排之下,「極品軒餐廳」老闆陳力榮特地燒的上海菜及「上海小館」老闆馮兆霖所整治的美饌後,直誇其味之佳,乃生平所僅見。

  第二位是紐約時報記者李競。她對中國菜有濃厚的興趣,長年以來,多方蒐集全美各地有關左宗棠雞的食譜和照片,經慎思熟慮後,決定將左宗棠雞列入其新書《幸運餅》中的一章,為此,她專程飛往湖南,準備尋找其源頭。

  李競在尋訪的過程中,根本不見其蹤影,結果與扶霞同:一無所獲。而為了探訪真相,她追索到湘陰縣界頭舖鎮的左宗棠老家,甚至與左公的後人攀談,讓他們看美國餐廳各式各樣的左宗棠雞照片。無奈他們兩眼茫然,不明白訪客所為何來。

  後來李競輾轉來到台北的「彭園」,親自向彭長貴請益,也見識到了「正宗」的左宗棠雞。只是一樣菜名兩般情,原版的左宗棠雞「帶皮,以醬油入味,不甜也不酸,沒有外裏麵糊的酥脆口感,更甭提沒有一片綠色的花椰菜墊底」。

  年事已高的彭長貴亦大開眼界,看到李競電腦檔內所有的美國各「中」餐廳左宗棠雞照片時,相當不以為然。當他知道美國版的特徵之一為其味帶甜時,瞠目激動地說:「這不是湖南味,湖南菜不是甜的。」此外,又看到有些餐館配雞腿的料,居然是玉米粒和紅蘿蔔時,簡直不敢置信。

  這趟左宗棠雞源尋根之旅,終於她親自訪問彭長貴作結,但在李競的內心裡,或許正如瞎子摸象,愈摸愈茫然了。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