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光與影的二重奏

光與影的二重奏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凝聚的一刻
二十世紀初,現代攝影的觀念以純粹、直接為主流,認為攝影作品是單獨呈現的,陳述著攝影者預設的意念,觀賞時可以經由畫面的引導得到理解。到了1970年代,後現代潮流興起,攝影者認為單張照片不足以表達完整意念,轉以連續和重複的影像作為文本,以挪用、互文法、模擬或仿作為創作手段,並且時而與其他媒介結合,時而搭配文字敘述,因此完成的文本往往呈現多元觀點,具敘事功能。兩相比較之下,後現代的影像文本的確擁有敘述、多重解讀、批判現實、與觀者互動等等優點,但是不能否認的,單幅攝影作品仍然擁有較為深刻的視覺力量與獨特的藝術價值。

繪畫的情況也是如此,用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和單幅創作之間的差異極大;連續圖畫中的每個畫面不必完整,但串聯之後卻產生明確的故事軸線,而單幅存在的圖畫,不靠其他圖畫烘托,除了標題外,也沒有文字說明,因此得把所有的意念盡藏其內。舉例來說,〈最後的晚餐〉的情節可以用多張圖畫敘述始末,但是達文西卻把故事的重心、人物的心態、代表的意義歸攏於一個畫面之中,使得圖畫的內蘊更為豐實。由此看來,單幅的繪畫或是攝影由於承載著創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凝聚著經驗累積的洞察力,所以必須巧妙運用構圖,仔細選擇「凝結」在畫面中的一刻。

鍾榮光接觸攝影之初,即發現構築畫面非常重要,因為人物、景物、光線、陰影……的位置及關係直接表達了攝影者的觀點,也決定了作品的內涵。1980年夏天,他剛從大學畢業,獨自去台東,沿著海邊旅行。一天中午經過三仙台,看到岩石後方出現了大片白雲,由風推著往右方衝去,而遠處太平洋上的雲則悠閒的往左飄動,棕色的岩石沉重,海灘上白色鵝卵石顯得輕盈,於是輕重、緩急、虛實、藍白、海天的對照,凝聚成了大自然的〈節奏〉(圖一)。

〈後院〉(圖二)的場景位於屏東市區一角。有個雨天,鍾榮光經過一幢低矮的紅磚屋,牆上有扇藍窗,屋瓦上的小小天窗映照天光,屋前的紅花、綠葉沾了雨水,清新潤澤。在這色彩、線條、光影恰好凝聚的一刻,早年鄉居的記憶蜂擁而至。瓦片緩緩延展著如呼吸般起伏的曲線,紅花、綠葉舒放著輕巧的韻律,牆腳的草葉揮舞搖擺,雨滴聲、蟲鳴、蛙叫彷彿也加入合聲,共同譜成曲調,這曲調挑起了過往最細微的心情。

〈輓歌〉(圖三)是我參照鍾榮光的一幅黑白照片畫的,照片拍的是鵝鸞鼻附近的草原。我用絲縷般的黑色細線,強化草原上風的力量,天空、草葉、樹叢隨之翻騰,在雲起處,我琢磨著位置,加上了一隻遠去的飛鳥,把那當成父親的身影,由風、由鳥形成的動線,凝聚著我綿延不絕的思念。在相紙和畫紙上,當所有的圖像元素妥貼聚集之時,刻骨銘心的一刻、稍縱即逝的過往、無法追回的風景駐留了下來,而隱藏的情感也昭然若揭。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