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4/4
(8)
六藝是待人接物最實際的生活技能
孔門有從政幹才的三大高徒:子路、子貢、冉求。個性迥異,際遇不同。
在〈雍也〉中,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三人可否從政,孔子皆認可,並且各給一字稱其能:子路是果、子貢是達、冉求為藝。果是果決,達是通達事理,那麼藝是什麼?一般批注為多才多藝,實在空泛無當,其實藝字在《論語》中是有其特殊意涵。
〈述而〉中孔子有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前三項申明都好懂,但游於藝究竟是指什麼呢?許多人以為是藝術活動,這是誤解。
道、德、仁、藝一氣貫下,自有關聯。道是形而上的最高真理,不可見不可聞,必須透過人的德行實踐才能彰顯,而所謂德行,一定在人群關係間展開,仁即是本於愛心的人際互動。行仁不易,能將錯綜複雜、風波險惡的人際關係調理圓融,分寸拿捏恰到好處的本事,就叫做藝。
「志於道」是對真理的嚮往和追求;「據於德」是落實於人倫日用;「依於仁」是不違背仁心的大原則;「游於藝」則是灑脫自在、遊刃有餘,因人因時因地皆能制宜。
道、德、仁皆有形而上大原則的意味,藝則具體落實於各領域的操作中,而形成一項項專業。儒家以六藝為學問,六藝是禮節、音樂、射箭、駕駛、文書、算數,這些都是待人接物最實際的生活技能,也是古代知識分子所必備。
《禮記.學記》中有言:「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習焉,遊焉。」操縵是指琴瑟曲譜,博依就是博通天時人事草木鳥獸之情,雜服指的是衣冠器物進退登降的禮儀,這些都是禮樂詩藝的內容,必須熟習精通,才能在形而下的器物中體現形而上的道。
《禮記.少儀》亦稱:「士依於德,游於藝;工依於法,游於說。」依是據以為常,游則出入無定,士有常德,工依規矩,但仍得講求變通之道,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情境。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除了依據常法外,非常需要靈活變通的處置,冉求在這方面有特長,所以孔子認為他從政不難。
《論語.子罕》記述太宰問子貢:「夫子是聖者吧?怎麼那麼多能呢?」子貢回答:「一定是天縱大聖,而又多能。」孔子聽到後,又說了一段:「太宰瞭解我啊!我少時貧賤,所以會許多鄙賤之事。一般世家子弟有那麼多技能嗎?不多啊!」孔子的另一個弟子琴牢補充:「夫子曾經講過:吾不試,故藝。」正因為不為世所用,所以很會做事。
這一段的邏輯要真正瞭解,必須參看〈先進〉首章:「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野人是一般平民,君子則是繼承爵位的世家子弟。
平民先學習禮樂而後才做官,這就是所謂的學而優則仕;世家子弟承襲爵祿,一開始並沒有學習禮樂,是到了做官後才補學。
從政之人必習禮樂,卻有先進後進之分,若依孔老夫子之意,根本反對當時世襲爵祿的制度,特權階級太多,富貴而無教養的流弊甚大。他若當政,一定只採用先進的方式,讓所有人學好了再去做官。
孔子創作的《春秋經》有「譏世卿」之說,所謂「世卿非禮也」,和他天下為公的政治主張,以及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思想相應。
〈述而〉還有一章與此有關:「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即正言或常言,表示孔子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強調。
執通藝,詩書立本,藝禮為用,教導學生成為切實有用的人才。舊注將執禮解釋為謹守禮法,這完全不通。同篇中兩章:「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都是四字並陳,詩、書、藝、禮也是如此。藝學是孔子所重,六藝之說必有所本。
現代人解讀先秦經典中的文、章、藝等字,每每望文生義而成謬誤,切須在此提醒。